产品研发力获技术专业认同 创立不上1年的难眠海夺得IIAC特等奖,
《记者节特别策划》——新闻背后的故事
今天
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
中国第19个记者节
编者按:
2018年11月8日,第19个中国记者节伴随着初冬的脚步款款到来。
“不是在采访,就一定在采访的路上”这是新闻人的人生轨迹。在这个属于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节日里,黑龙江晨报同仁无暇休息,依旧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有的记者正在社区走基层,调查市民供暖现状和楼道安全隐患;有的记者正奔走在新闻现场的路上,夜班的编辑正在编稿排版;新媒体小编正在各新媒体端口编发新闻……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读者能如期拿到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为了让粉丝第一时间看到新鲜出炉的新闻资讯……
值此节日里,黑龙江晨报特别推出《记者节特别策划——新闻背后的故事》专版,也让我们部分编辑记者当一回“新闻版面”的主角。
我当记者许多年
黑龙江晨报记者 贾杰
如赴一场文字的约会
15年前进入黑龙江晨报
此后内心开始在沸腾
“六个字”胸口激荡
我是一名记者
因为 我是记者
总现身事件第一现场
用心记录历史传递感动
在新闻热点背后
为别人做着“嫁衣”
觉得新闻事业的大乐
远远大于个体的小苦
因为 我是记者
忙碌中感受责任
笔触下守望道义
曾卧底传销窝点
讲述受骗者心酸
曾戳穿非法集资骗局
曝光假烟假酒专卖店
因为 我是记者
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撑起一方温暖的空间
让阳光照进也是心之所系
《红灯记》倡导文明出行
陈光标环保公益骑行
带留守儿童旅行情暖敬老院
因为 我是记者
整合社会资源传播正能量
龙江“双创”如火如荼
两年100期《创客帖》周刊
被誉全国媒体中一枝独秀
一篇篇鲜活的作品见诸报端
付出再多都会感到无比充实
因为 我是记者
记录着时代美好
守护着公义良知
深入基层采访一线
连夜赶稿通宵达旦
关注公众利益价值
执着坚守道德底线
又到一年“记者节”
回望青春这一程
从见习、记者、首席
到主笔、主任、编委
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感受
15年的风雨新闻路
她丰盈了我的心灵
她拓宽了我的视野
在采访过程中交流碰撞
让思想得以进一步升华
我当记者许多年
心里无限感慨化为一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最美年华里与她结缘
一路走来 几度自问
记者生涯青春最无悔
今天 重温记者使命
依旧快乐工作的神圣
依旧幸福路上的温暖
依旧坚信新闻的力量
依旧难忘美好的时光
刻在心底,就成了永恒!
黑龙江晨报记者 王健泽
每一年,节日很多,给某一个职业设立一个专属日并不多,记者节是其中一个!11月8日,我的第15个记者节。
记者,事件记录者,不主观评对错,只客观看是非。这是对记者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底线。采访一线15年,深深体会记者这个职业的庄重,不敢有负无冕之王所担当的责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敢说对得起从业时的初衷!
农业战线,孤身一人倒三趟公交到农村,在村口再雇一辆摩托车穿过一片两米高的玉米地到地头,只为实地查看劣质农药给农民庄稼造成的颗粒无收。至今,也钦佩自己刚从业时的“虎劲”!
环保战线,最多每天跑五个地方去核实市民反映的噪音污染、空气污染问题。早晨八点半出发,下午五点半回到单位。9个小时,除了吃饭能坐会,其余时间不是站在公交车上,就是在奔波的路上。
医疗战线,有时间就蹲守在急诊室。凌晨一点多,接到120线索电话,穿上衣服起身就走!在病房,一位肺纤维化重症患者攥着我的手,哀求着:“救救我,求求你救我!”我泣不成声……当她把仅存的生的希望寄托于我,而我却无能为力,自责的痛穿透全身,除了哭我什么都做不了!
公安战线,每周至少三天下班后去派出所蹲点,和民警一起出警,凌晨一点才回家,只为第一时间抓到鲜活的新闻。民警说,他们多了一个编外民警。一起非法行医案需要尸检,近距离跟踪尸检全程,法医说:“你真不像个女生!”
交通战线,凌晨三点同公交车司机一起出车,深夜孤身一人跟踪超载大货车,听黑车司机透露行业内幕……深感基层人员的辛苦,也深知行业存在的各种问题。
采访社会新闻,揭露私家侦探丑行,被恐吓“回家小心一点”;解决百姓难事,听到那一声“谢谢”,坚定走下去的决心!用脚踏实地履行记者职责,用无愧良心走过记者生涯!
一朝定情,相许15载,源于年轻时的梦想,更因日月点滴的惺惺相惜!深爱记者这个职业,更眷恋我陪伴了15年的黑龙江晨报。在这里,长大成熟,感受最别样的人生,成就不一样的自己!青春的年华与晨报执手,当黑发逐渐染上白丝,这是岁月的痕迹,更是我和晨报共同刻下的记忆!
5000个日夜,刻在了心底,就成了永恒!回眸往事,我无憾,无悔!
风华,依旧!
感恩与晨报一起走过的十年
黑龙江晨报记者 高宏菲
2018年,是我来晨报工作的第10个年头。我不想感慨时光的飞逝,只想感叹这10年带给周围环境和我自己的巨大改变,感恩晨报给了我这段新闻工作旅程,感谢一起同行的伙伴对我帮助和信任。
在记者光环渐失的今天,我想仍能坚持10年在记者一线工作的人,即使没有崇高的新闻理想,一定也深深热爱记者这个职业。10年间,我通过对自己负责的战线新闻关注和采写,见证了冰城部分行业及城市发展的沧桑巨变。
记得刚到报社,环保战线刚分到我手中时,人们还没像现在这么关注水、空气、天气等周围环境意识,大众关注度低,加上环保宣传部门与媒体联系较少,一年写不出几条环保新闻稿件。情急之下,我曾多次去环保部门的宣传部门和办公室进行沟通,翻遍环保网站每个角落,甚至找出环保简报发布负责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这才打开环保新闻突破口。如今有关环保的新闻不断,城市空气质量,禁烧秸秆,拆并小锅炉,消灭黑臭水体,扩建污水处理厂……现在环保部门基本每天都有新闻要发布。
地铁也是我负责时间较长的战线之一,从关注地铁开始筹备建设、去长春探访第一台冰城地铁车,到记录体验中国首条高寒地铁哈尔滨地铁1号线通车,再到报道凌晨起床工作的地铁司机、半夜维护轨道的线路工人、高温下的地铁施工工人。10年间,冰城地铁从无到有的毎一步发展都留下我工作的足迹,如今哈尔滨地铁1号线一二期已安全运行5年,地铁1号线三期、2号线、3号线正如火如荼地建设过程中,哈尔滨真正步入地铁时代。
如果说生命是场旅行,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我们都只是匆匆过客,那么我有幸曾以记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专注的心、真实的笔触感受历史发展的脉搏跳动,而晨报给予的机会和使命担当,我将铭记于心,永怀感恩。
新闻还在发生,呈现方式不同,相信一代代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也必将在未来得以弘扬和传承。
坚守初心,我依然在路上
黑龙江晨报记者 赵政府
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真正的新闻。
就在两天前,黑龙江晨报又出现了“一报难求”的情况。对我来说,这比过记者节更高兴。
5日刊发的关于堪称偶像相声演员张云雷到哈尔滨演出的报道,一经见报,引起了极大轰动。好几个读者找到我,甚至找到了我的朋友、家人,希望能收藏一份当天的黑龙江晨报。报社来了多位想买报纸的读者,甚至还有网友留言希望加印。
岁暮天寒,让我再一次受到了鼓励。
回想15年的新闻生涯,采访经历仍然历历在目。
2005-2007年,持续关注哈尔滨翻浆路,走访了一百多条街路,用脚走出来的系列报道,挖出了道路基础差、偷工减料等问题,引起了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最终哈市出台了新的城市道路设计标准,由三灰土基础改为73厘米厚的三灰碎石结构。
2007年,三下五常,采写跨版稿件《五常大米何以卖出天价》,对我省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样本作用,获得了省领导批示。
沿松花江,从防洪纪念塔徒步走到学府三道街,落日时终于找到了往何家沟倾卸含融雪剂残雪的清雪车。奶贱如水,奶农含泪要把正在产奶的奶牛当肉牛杀掉,我也含泪拍了照片,连续多年为奶农呼吁奔走。
2015年,指导部门记者采写了《哈市部分小区私挖成风 多部门称无执法权》连续报道,时任市长宋希斌等批示,主管市长召开协调会,促成哈市出台《关于将地下空间管理部分行政处罚权纳入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的决定》,将地下空间管理部分行政处罚权,纳入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并明确了执法主体,从此私挖地下室的现象有所减少。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当记者。我说,要推动社会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自私一点讲,就是让我们自己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好。2018年5月,独家刊发了哈尔滨高尔夫球场应恢复公园的重磅报道,获得了省市有关部门高度关注。9月25日,湘江公园正式开放,取消了占用公园20年之久的高尔夫球场,把公园还给了市民。如今,这个公园成了哈市通透性最好、档次最高的公园。走在这个公园的塑胶跑道上,欣赏着美景,很有成就感。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的时代已经过去。可我们却发现,无论任何时候,无论现状有多么不乐观,仍有一大批新闻人不曾远离,依然坚守在追求真相的路上。
就像新京报App上线时所言:在不时出现“鸡汤与狗血齐飞,垃圾与谣言共舞”的舆论烘炉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新闻业的没落,而是一个社会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信息饥渴,也从来没有如此急迫地需要真正的新闻。
15年,我一直从事着我热爱的新闻事业。感谢黑龙江晨报,陪我度过15个记者节。但愿你能一如既往,温和而坚定。
一入新媒体深似海 从此周末是路人
黑龙江晨报记者 张杨
今天,是第十九个记者节,也是我人生中度过的第四个记者节。
“记者”这个称呼
曾经,对“记者”这个称呼特别憧憬、向往,一说谁是记者,都会感觉他特别的神气!都说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是时代的参与者。其实,这几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记者只是一个很平常的职业,与其他所有职业一样,做记者的过程就是一个做人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记者是社会的良心。
我在黑龙江晨报工作了四年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我只做了短短半年的记者,但是我深知这个行业的辛苦与不易。还记得当时跑道外公检法,接到战线第一天,我就制定了一个路线,坐公交车走访了十家派出所,和教导员互留了联系方式。然后每天去派出所蹲点,询问民警们有什么大事小情,并在当时的主笔王健泽老师的帮助下,写出了文章《包工头欠工人2000元工资 惦记10年终归还》,2014年8月13日那天,上了晨报的头版头题,还获得了黑龙江省好新闻三等奖
我在新媒体的日子
我在晨报其他四年的时间,都贡献给了新媒体。
“一入新媒体深似海,从此周末是路人……”曾有人这样调侃新媒体行业。其实是真的,休息日对我们来说,是奢侈品。而且还有一个令人崩溃的规律:热点总在休息日或者深夜突然袭来……于是,好不容易用于休息的时间,也要贡献给热点事件。
在新媒体的这四年多时间,除了婚假,我没有休过双休日,手机没离开过身边超过2个小时。做小编的时候,每天设定4点50的闹钟,准时打开电脑开始值班。还记得有一天家里停电了,就赶紧跑去附近的网吧,早上5点的网吧里,都是包宿睡觉的人,我开门走进去,大家看我还挺奇怪的。5点到7点,两个小时过得老充实了。
我们这里小编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虽然年轻,但是团结,有活力,有激情,有责任心。您手机小屏幕的新闻背后,除了记者的采写,就是我们的默默付出,一条条微信推送背后也是我们的无悔坚守。
有人问我,你怎么天天那么忙,天天加班?我说,其实这不是加班,这就是日常。自从做新媒体以来,工作和生活很难分得开了,所以其实没有下班的概念,也就无所谓“加班”了。
我的远方
从实习记者到见习记者,再到新媒体编辑,到新媒体主任,我在晨报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我不断前进的见证。虽然做新媒体辛苦,但是我年轻,而且我还真就不怕吃苦,看着微信阅读量的10w+、微博粉丝数的700w+、抖音小视频几十万的浏览量、后台网友对小编的关心与问候,就特别有动力。
虽然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但是我热爱自己的职业,喜欢自己的岗位。有一天,如果不做这一行了,我还真不知道拿着手机不看新闻还能干什么。我们是一群书写着时代的进步、唱响着主旋律、传播着正能量的人。我会记住我们奋斗拼搏的足迹!面对未来,我也将一如既往,永不止步!
有梦为马 来日方长
黑龙江晨报记者 吴雨桐
2018年11月8日,是我的第6个记者节。回首这一路,有惊喜也有辛酸,有疲惫也有欣慰,所有的一切也都融入到了写下的一篇篇文字里。这些年里,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当记者”。每一次,我都会很认真回答: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娱记。
2012年5月,我来到报社,成了城建工作室的一名见习记者,尽管现实和梦想有着很大差距,但我仍心怀感激,至少我成为了“娱记”中的后一个字。3个月的见习期里,看着一个个豆腐块大小的文字后署着自己的名字,心里有着说不出来的快乐。同年8月,我成了一名正式记者。
2014年2月,我采访了一位老人。他的妻子是植物人,但老人不离不弃每日悉心照料,短短两个小时采访,感受到了两人之间的浓浓爱意。稿子见报,我给老人打了个电话告知,此后再无联系。一年后,忽然接到了老人电话,他简单问了我报社是否还在原来的地址,还祝我工作顺利。当时我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直到一周后忽然收到老人寄来的信,还附有一张贺卡,上有他对我的感谢与祝福。那一刻,我流泪了。
不久,因岗位调整,我成了一名文化战线记者。那一刻我开心的像个孩子,为离梦想更近了而雀跃不已。除了深度挖掘文化问题,精心采写大大小小的文化现象外,也如愿以偿采访了很多明星大咖。记得第一次采访明星时的激动和不知所措,更记得多年后采访一位位流量级明星或大咖时的淡定与从容……
我想,这一生,能把职业与梦想结合在一起,真是再幸福不过的一件事。尽管不知道这段路我还能走多久,但我会珍惜在路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回首6年记者生涯,一路走来虽不易,感动与收获却是满满。又是一年记者节,愿我和我的同事可以有梦为马,无所畏惧,来日方长亦可期。
梦想依然在继续
黑龙江晨报记者 樊梦男
这是我第3个记者节。当被问做了几年记者时,第一感受是已经做了非常久了,仿佛不仅仅是3年。以前从事过其他不同的工作,没有任何一份工作能如记者一样,让时光变得丰富、厚重、辽阔。
我一直很喜欢记者这个行业。心中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当画家,另一个是当作家。终于,我成为了一名记者,感受到从事文字工作的喜悦。
因为热爱,心存梦想,我来到了这里。这几年,享受着怀抱新闻梦想奔走的感觉,采访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充满着新鲜感,带来了十足的挑战,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让人记忆深刻。
为策划选题彻夜难眠、为消费者维权四处奔走、与执法人员一起蹲点截获违法分子、体验暗访调查的惊心动魄。在采访中,我还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学者、科研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能与他们畅谈,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收获成长,是一种幸运。
用手抚摸报纸上印有自己名字的铅字,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我们用眼睛和镜头探求真相,用耳朵和心灵感受世界,用文字和图片呼唤爱与温情,我们记录着这个时代,最终亦将成为一段历史,被这个时代所记录。
感谢黑龙江晨报,让我有机会圆一个记者梦,感谢一直在路上帮助我、指引我的同事和朋友,也感谢未曾放弃的自己。
任时光流逝、环境变换,我的梦想依然在继续。
我和晨报的故事
黑龙江晨报记者 董元涵
前几天,我在香坊万达站下了公交,走在衡山路上,突然一片落叶飘进我的口袋里,觉得这种概率就像是鸟屎砸到头上一样神奇,不禁矫情了一番。我已在这条街走过5个春夏秋冬,时间过得真快。刚来报社的我大学刚毕业,总把下班说成放学,背个双肩包,再加上天生一副娃娃脸,看上去就像是个“小孩子”。
5年过去了,和我一起来的同事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只有我还像是一个“孩子”,去哪里采访都觉得我像实习生。“保持一颗童心”我常用这几个字来安慰自己“幼稚”的外表和内心。
我总这样想,一个人来到人这个世界一回,总要留下点什么。例如:贝多芬,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蔡伦,纸的发明、达尔文,进化论……虽然我没像他们一样伟大,作为一名记者我留下稿件和图片。现在浏览器搜索董元涵就能看见我的各种稿件。
平常的采访我都以公交代步,遇见群力、哈西、江北的采访加上车程、等车、换乘、迷路、经常一去就是一天。在公交上的时间我比较喜欢听歌看窗外回忆。有一天我从群力往回走的途中,我突然发现沿途的一些小区都有的足迹,这里我采访过供热问题解决了,阿姨非要请我吃饭;这里我采访过停水,物业工作人员对我态度超级不好;这里我采访过脏乱差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这里我采访过私建,现在终于扒掉了……看着这一路的风景往事自行爬上来,感叹着:“我也算干点好事。”
这几年工作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还要说那几个百岁老人。如果我觉得最近的生活委屈、无助、难过了,我就喜欢采访老人,跟他们唠嗑,听他们说话,就能给我安慰。老人总给你一种:“你还有很多时间,不要拿来烦恼。”
我记得采访一个道外区的百岁老人,老人住在养老院时而糊涂时而明白,拽着我的手跟我唠嗑,给我橘子瓣糖吃,很在乎时间,总是问我几点了。我看她床边的小钟表已经停了。采访完老人,我走了1公里找到一家文具店给老人买了新的小钟表,并特意买了带备用电池的钟表送给她。也不知她自己会不会换,现在电池还有电吗……
不忘初心做自己
黑龙江晨报记者 史天一
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记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此刻,向每一位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致以敬意,并道一声“节日快乐”……
2014年10月30日,我来到黑龙江晨报社,以一名见习记者的身份从事突发新闻的采访工作。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和晨报走过了4个春秋,报道的新闻数不胜数,回首往事的一幕幕,许多画面不自觉的在脑海中浮现。
2015年2月15日,早上7点多接到线索:环城高速12车连撞有死伤。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看到一辆依维柯面包车驾驶室位置被卡在了大挂车的车尾下,一群人在合力掰车门,因为驾驶位一名20岁左右的男孩被卡住了,男孩还有微弱的呼吸。但由于车辆严重变形,人力根本无法救援,男孩妈妈疯了似的哀求大家别放弃她儿子。
刚到现场的我直接放下了相机加入了救援中。也许从记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组非常好的救援照片,错过了会很可惜,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之前,我首先是一名普通人,拥有世间的人情冷暖,冷眼旁观我做不到。最终人力无法胜天,男孩还是走了。回来写稿的时候,一边敲字一边落泪。为男孩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男孩母亲的无助心情,同样感受到了众人的温暖,人间自有真情在。
2016的冬天,哈同高速大挂车起火,车上拉载的19辆新车统统被烧毁,接到线索后我和同事驱车赶往现场,高速上已经堵车近两公里,我和同事将车停在路边徒步走向事发地点,记得当天是整个冬天最冷的一天,零下35℃,凌晨3点多是一天之中最冷的时候。当我走到起火的挂车旁时身上已经被冻透了,站在水车救援过后已经结了冰的路面上拍照、采访,空旷的高速公路寒风呼啸,无处躲避,不到两分钟,就体会到了风是怎么钻进皮肤里的。手和脚先是慢慢变得僵硬、冰凉,过了一会,失去知觉,又过了一会突然发热发痒,然后就是刺骨的疼。而我和同事整整站了一个半小时。第二天报纸头版大片,8版发了整整一个版,当时我觉得罪没白遭。
不经意间,我与黑龙江晨报相识已有4年,如今回首,心中不免泛起涟漪,回忆塞满心间,心中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由衷感谢她的陪伴,见证了我的成长。值此第19个记者节,借文字来表达心中的温暖与感激。
二十年记者生涯
我人生最丰富的历程
黑龙江晨报记者 王铁男
今年,是我在新闻媒体工作的第二十一个年头,是我人生工作经历的二分之一,是我人生最丰富的历程。
1997年的夏天,我走进了黑龙江晨报的大门,转眼间从黑发到白发,还有三年多就要到退休的年龄。二十多个春夏秋冬,往事历历在目。
1998年,松花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时任总理李鹏来到哈尔滨视察水情。当时李鹏总理是面对洪水,为了能够拍到正面,情急之下我跳进水中拍到总理关切的神情。第二天,晨报刊发“本报记者”署名拍摄的占半个版的头题图片,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至今还在。
是媒体人的责任感,也是我对人情冷暖的关心,多年来帮助、解决了很多百姓难题。
三伏天,哈市黑山街居民半个月没有水,原因是邻里矛盾一楼关闭了水闸。通过多方沟通和协助,在公安、街道和房管单位等的共同合作下,打开门锁打开水闸,居民的掌声让我欣慰。
寒冬到来,满头白发的“门洞老人”露宿街头,由于老人有精神障碍,她的亲人在哪里?她的家在哪里?她的冬天怎么过?经过到处寻访,终于在结冰前找到老人的亲人老人的家,大家给我竖起大拇指。
民工王志友在工地受伤,无钱医治又怕连累家人露宿松花江边,伤口腐烂发臭难闻,过路行人打来电话为其求助。由于救治太晚,王志友需要截肢。通过呼吁,好心人陆续捐款,很多拿出爱心捐款的人都不留姓名。终于,爱心捐款保住了他的性命,截肢后离家17年的王志友回家了。
摄影是我的职业,二十多年的新闻记者工作让我拍出无数新闻摄影作品,参加过国际、国内的体育赛事,拍摄十多届哈夏音乐会,采访过无数音乐家,与世界著名歌唱家卡雷拉斯、卡娜娃合影,这是我的荣誉;摄影是我的爱好,三十多年的摄影经历增添了我的生活乐趣,在晨报组织过数百人的摄影俱乐部,晨报成为他们走进摄影世界的窗口和平台,这也将是我未来的生活。
20年 笑看风云
黑龙江晨报记者 刘梦新
2018年,晨报26周岁的时候,与其结缘已第20个年头。2018年11月8日,第19个记者节,也是我49周岁的生日。
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给了我无数荣誉,晨报也给了我历练和成长。可以说,年富力强的这些年里,都在晨报度过,专业学识,职业素养,业内威望,都是在晨报这段职业生涯里打拼出来和积累下来的,对这张报纸心存感恩。有点理想主义的我,怀着一颗 “铁肩担道义”的心,在1998年10月考进了黑龙江晨报。
这些年,我一直在一线做记者,先后跑过社会新闻、政法新闻、城建、规划、国资委、教育等等。我不是个数量高产的记者,但更倾向于以报道质量取胜。每篇报道见报后,自己都觉得有遗憾,要求报道质量的我似乎有强迫症。曾有数十篇报道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中东北三省好新闻特等奖一次、黑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两次,其他诸如黑龙江省新闻奖二等奖的各类奖项大约20余篇次,曾多次获得报社优秀记者,集团优秀员工等称号。
晨报发展26年里,有很多真正优秀的新闻人,他们策划、执笔、修改的报道、拟出的题目,到现在仍能张口就来,堪称经典。
我的一些职业履历和作为,和这些人相比真的是微不足道。我也曾靠手中笔塑造过英雄,改变过多个贫困生的命运,促进小饭桌法规出台、见证过哈尔滨地铁开工……和警察一起抓过逃犯,为采访冒险开车过开化的江面,为体验报道和菜农一起蹲早市开菜、饿了生吃茄子……职业生涯里的故事,酸甜苦辣咸,此前回忆录里说过了不想一一细说。
没亲见晨报漫天撒报纸时的恢弘开篇,但陪晨报走过最艰苦的几年。记忆最深刻的是,2002年,纪念黑龙江晨报创刊10周年出版《晨钟报晓》一书里,收录了我的《怕苦怕累没思想 就别当记者》一文;2012年,晨报创刊20周年,12月28日的晨报整版刊登了我和晨报的故事——《14年 爱你如初》。所以我很荣幸,晨报把这两个“殊荣”的机会给了我,感恩、感动、感怀。
我在晨报的这五年
黑龙江晨报记者 崔明明
记者,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职业,可自从我走进了这一行当,并没有那么光鲜,反而有的是各种无形的压力,社会上的使命、个人内心的责任和每天被领导催着报不完的题,五年过去,我想我还能坚持下来,我已经突破了自我,也为我曾用笔墨能帮助别人感到荣幸。
都说记者行业里的人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觉得此话还是对的。单位和我一起的同事都说我是“克”老师,我自己想下,他们说的也对,自我到晨报以来,带过我的老师都被一一的调走,仔细数下五年里带过我的老师竟然有八个。
2013年九月末,我当记者的第一年,带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每天在街上“扫街”,因为刚走出校门,对学校的事情还是很了解的,所以在2013年的10月份,我写下了一篇关于校园发名片招聘的稿子,最后几番周折,找了众多相关部门,终于将几十名学生被骗的近三万余元的现金返还给学生,可招来的却是这家公司的恐吓“你要断我财路,我就要你命”。
2014年,由于单位战线变化,我被调到了民生部门,当时因对战线的不了解,觉得这个战线不是我想去的,可没想到的是我在这个战线与单位的两个同事一同写下了好多好多值得回忆的稿子,如《大果子的“矾”心事》、《家门口的电缆线该捋一捋了》、《庭院的僵尸车》、《小区供暖问题》等等关系着百姓民生的问题,也一一的将民生事情解决。
2015年,我用一生来体会的一年,这一年我接手了公益这条战线,遇到了很多很多值得帮之的人,也在这一年里体会到了什么叫“知足”。在这一年,我借助晨报的大平台,由资深的公益人王海臣老师的带领下,借助省内众多的公益平台,帮助了很多很多的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面爸’宁晓峰 卖面救子》,连续报道82天,共计筹集了善款32万余元,成功地为白血病孩子龙龙配型成功并进行骨髓移植。还有帮助脑瘫孩子的故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筹集了8万元善款,救治脑瘫孩子小涵硕。公益活动走进贫困家庭、贫困学校让我零距离的与他们相处,并利用媒体的资源让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尽一份善心,这一年值得我用一生来体会。
用百姓的心感受生活,用记者的眼去看生活。总之,在晨报的这五年里,除了每一次采访的突破自我以外,我收获的是人生领悟。感谢晨报!感谢曾帮助过我的每一位老师和领导!
用脚丈量 用心发声
黑龙江晨报记者 刘璐
“快!上线,上线”,“后台声音怎么样,画质可以吗?”“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由黑龙江晨报正在为您直播的……”2018年1月2日,我踏进了黑龙江晨报新媒体部,从那一天开始,我职业的“新生”也正式开启。
2018年,我从电视转战新媒体。
2018年3月3日下了今年春天最大的一场雪。雪纷纷扬扬整整下了一天,我在街头也整整直播了5个多小时。这场《大雪袭冰城 直击环卫工人奋战清雪一线》的直播在新浪微博等各平台获得30多万点击率。
在今年,我又相继直播了《哈尔滨T2航站楼启用》《大雨袭城》《哈佳铁路今日正式运营》等。尽管传播媒介有了变化,但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用脚丈量,用心感悟,说出有价值的话、有情感的话才是最动人的,我一直坚信这一点。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一名记者除了有较好的文笔外,更应有社会责任感,这是下笔的前提。在新媒体中心的很多时间,我都会将外采记者的稿件编辑成微信推送。当然这也唤起了我对记者这份职业的渴望,我也无数次想用自己的笔触去触动社会的脉搏,去记录时代的印记。
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独立撰写新闻稿件时的兴奋。未来,我更要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努力奋斗,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我在晨报
黑龙江晨报记者 石淼
黄叶飘飞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十九个记者节,这是我的第一个。
一转眼,来晨报工作已有近四个月的时间。回想四个月以前的我,还是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凭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和对新闻工作的憧憬,毕业后就来到了晨报的新媒体部门工作。初入职场,能够来到晨报工作,我感到非常开心和荣幸,晨报能给我这个职场小白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来晨报的四个月里,各位领导、主任以及同事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关怀,让我不断成长起来。从刚开始独立值班心惊胆战,到现在的从容面对,从不熟悉新媒体工作流程,到现在可以熟练完成新媒体部门的微信发布、微信运营工作,以及劲彪新闻App和各平台的日常编辑、发稿等工作。同时和大家一起参与了晨报组织的科普进社区、万人趣味科普公益徒步等活动,逐渐融入到了晨报这个大家庭里。
新媒体的工作让我明白作为一名编辑,不仅要有认真刻苦的态度,更需要有谨慎负责的精神。我深刻记得领导们说的“办报无小事”、“你所发的每一篇稿,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晨报。”这些话,让我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除了在大方向上不犯错误,微小的工作细节更需注意,努力做到零失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经过了在晨报几个月的工作学习,我的党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对“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把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使我更加了解了新闻媒体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做合格的“把关人”是我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的重要使命。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我深知自己所学还不够,在未来的路上我会不断学习来丰满自己的羽翼,做一名合格的新媒体编辑。
最后,祝大家记者节快乐!
我和黑龙江晨报一起过记者节
黑龙江晨报记者 刘海波
11月8日是中国的第十九个记者节,这个只属于记者的节日里,我们的小伙伴们仍然坚守岗位,将最鲜活的、最全面的新闻第一时间呈现给粉丝。
记者是观察者,报道者,也是记录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记者在场。此时,记者就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今天的时事,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
一个机会,我进入了黑龙江晨报,敢说我是尽了全力地做好编辑记者工作,那种痴迷,一丝不苟努力学习新媒体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感谢晨报让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每天都感觉很充实,会学到很多知识,累并快乐着。
记者节只是一个尊重记者的形式和符号,记者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更好地融入社会,褒扬正义,鞭笞邪恶,为社会进步和文明贡献力量。
在对记者有太多寄托、太多期望的同时,我感觉,大部分人心底里其实都还是有些精神寄托的。这一点精神寄托,不仅在于我们在探寻真相,报道老百姓关心的新闻或者满足老百姓的娱乐享受,更实际的,其实还在于我们其实可以帮助到人,我们有一种工作的满足感,来自于心里,来自尊重,来自于社会及人们对记者的期望。所以,记者行业是有职业信仰、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
感谢黑龙江晨报,给我人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我会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为粉丝推送最新鲜的新闻资讯。
我和你——黑龙江晨报
黑龙江晨报记者 褚鸿蛟
2018年9月4日,我很荣幸地进入黑龙江晨报新媒体部门工作。起初对于新媒体有一些了解,但是真正面对这份工作时才发现,我会的内容只是表面的,所以我一直本着谦虚的心态向大家学习。
我对微信后台的运用只会一些基本的操作,但是当同事给我耐心地讲解后我才明白: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强大的运营平台,对于新媒体来说更是要熟读稿件、了解文字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操作微信排版和美化,对于这些技能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第一次采访、跑突发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在进入晨报之前我没有经历过。还记得第一次跟着李总、肖总、刘璐去采访“龙电花园”小区安全消防隐患问题时,我在网上查了一些关于如何拍摄消防隐患问题的报道,可是到了现场把相机拿在手里的那一刻,我内心是很慌的,不知道从哪里拍起,只能按照场景顺序记录下来。肖总接过相机教我如何拍摄、如何记录、现场怎样解说,这使得我对采访、跑突发有了很大的认识和了解。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当中,我也跟着跑了很多次突发事件,掌握了拍摄技巧,如何把现场以最真实画面展现给市民,对于现场如何解说等等我还在继续学习。
第一次直播是《万人趣味科普公益徒步活动》。说起第一次直播就很有趣了,我以为的直播就是尽可能把画面全部都记录下来,直播当天就拿着手机在人群中穿梭,想把市民的热情展现在直播中。可是我理解错了,我走路速度快导致画面连续性卡顿,根本无法观看,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明白尽量不让画面抖动,观众看起来才会更清晰。
我最幸运的是遇到了几位年龄相差不大的同事。在我进入新媒体后,大家认真、仔细地给我讲解我们的具体工作,微信排版如何编辑、各个平台需要发什么样的内容,发文章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在工作中大家给予我很多帮助,工作时我们认真负责,尽快把领导交给我们的事情做完,闲时我们营造幽默的氛围,一起说说笑笑,每天过得都很充实。
在这里感谢张杨姐、李岚、刘璐、石淼和刘海波对于我的帮助,谢谢你们!
虽然我在晨报工作仅有2个多月,但晨报对我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晨报让我接触到了我所向往的工作,接触到了新鲜的事物和一群优秀的老师。在工作中我掌握了新的技能,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这对我来说更是受益匪浅!对我而言,现在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能锻炼自己各项能力的机会,让我在实际行动中学习和成长!感谢晨报的各位老师和同事给予我的帮助,我会铭记于心。
在这里,祝晨报的所有记者,记者节快乐,前程似锦!
我在晨报的一年
黑龙江晨报记者 李岚
2018年11月8日,中国第十九个记者节!
“新闻用事实说话!”这是我来到晨报看到的第一句话,也对我这一年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7年8月,我来到了黑龙江晨报,在没有任何新闻行业工作经验的情况下,成为晨报的一名实习生。在为期3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做一期七夕街采的活动。
到了活动的那一天,我选择了一所大学进行随机街采,完全没有经验的我经历了害羞,经历了大脑一片空白,在看着被采访人的眼睛时我仿佛比镜头下的那个人还要紧张,这让我明白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但是,看着自己的计划在一步步地实施,我很开心。
第一次真正意义的采访,是一次跟随综合执法夜查火车站前的黑车,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我很紧张,我只知道我要去的地点以及一个联络人的姓名电话,满脑子的问号,我该怎么办?我该说什么?我需要做什么?没有人可以帮我,我只能硬着头皮去做。还算顺利,来到了集合地点,找到了联络人,问明了情况之后随车出发,开始了我当天的工作。当我坐在综合执法人员工作车上将违法黑车堵在公路上的时候,我第一次见识到了一名记者工作时的危险。
为了给读者讲述出现场的真实情况,记者必须亲身经历危险。
我想我真的喜欢这份工作,有惊险、有刺激、能经历很多别人经历不到的事情。当时的我下定决心,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
当看到发表的文章是我自己的署名时,当我制作的微信推文阅读量非常可观时,当我亲临现场不惧危险为读者展现事实情况时,那种成就感,是我不曾有过的荣耀。
在晨报工作的一年里,我经历过彷徨、经历过紧张、经历过愤怒,但更多的是经历喜悦。这种喜悦只有同行业的人能懂,这种艰辛也只有同行业的人才能理解。祝各位同行及前辈第十九个记者节快乐!
-
产品研发力获技术专业认同 创立不上1年的难眠海夺得IIAC特等奖, 2023-10-05
-
产品样品“吸粉”年青人 真假难分消费者维权难, 2023-10-05
-
产品开发,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保证完美,产品开发有何思路指导 2023-10-05
-
产后如何快速瘦身,世纪难题,产后到底如何健康快速瘦身?,产后如何快速瘦身最快最有效 2023-10-05
-
产后堵奶疏通小妙招,如果哺乳期出现堵奶怎么办?,哺乳期堵奶怎么疏通最有效方法 2023-10-05
-
产后堵奶疏通小妙招,堵奶后如何尽快疏通乳腺?,产后堵奶快速疏通的方法 2023-10-05
-
产后堵奶疏通小妙招,坐月子奶不是很通用什么才能通奶?,产后堵奶怎么办疏通方法很重要 2023-10-05
-
产后可以泡脚吗,坐月子四、五天了,能不能洗脚要注意什么,坐月子期间可以洗澡完再泡脚吗 2023-10-05
-
产业链颠覆式创新绿色生态培养 长三角人工智能技术专利权同盟创立,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