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年兽宝宝的食物篓在哪?年兽宝宝的食物篓位置说明,
年味浓浓话渊源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三天戏,五天年赤历滑拉就过完”。在老一辈絮絮叨叨的述说中,那幅热闹的过年风俗画又展现于眼前,童年的歌谣,憧憬着津津有味的期盼,年的风俗只是记忆中的模糊印象了。
传统年俗时令重序,温故知新,礼仪回归,味道十足的年味,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审美情趣有了变化,年俗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在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寻找年的乐趣,埋藏着最质朴的情感,包含着的是对自然的敬重和团圆的温暖。
阴历十二月二十三,小年。按照年俗的说法,从这一天起,就开始“过年”了。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官(灶王爷)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陪伴主人一家老小。二十三这天晚间,他骑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有的地方还把糖涂在画的灶神爷的嘴巴上,让他去天上跟玉帝汇报工作时能多说人间的好话,俗称“送灶”或“辞灶”。二十四,扫房子,灶王爷上天报告后,上天会派天兵来“视察”。为了打发天兵,家家户户大扫除也就成了延续时间最长久的传统习俗。“腊月扫尘可以扫来福气。”古籍《吕览注》中记载:“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岁末大扫除还有驱除疫病美好环境之含义。二十五,磨豆腐,豆腐是过年时的必备食品。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供年节食用。二十六,去割肉。能省一年,不省一节。离春节已是很近了。筹备割肉、五香八大味,有的还置买了新家具。二十七,蒸枣山、蒸馒头,各种形态的造型,也展示了女主人的心灵手巧。二十八,贴画画,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年画杂耍应有尽有。对联内容涉及360行、家家户户从里到外“身卧福地”、“身体健康”(卧室)、“衣箱满柜”、厨房有“米面成山”“刀刀如意”(案板)、“青龙大吉”(水井)“小心灯火”(灶台)院内贴“福”、“满院春光”、“鸡鸭成群”、“人勤春早”“六畜兴旺”、“出门见喜”等美好祝愿。二十九,去灌酒,无酒不成礼仪,歌谣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置办零碎的年货,茶叶、水果、瓜子、花生、糖块、点心等一应俱全,“厉行节约、拒绝浪费”,践行崇俭戒奢、以俭养德,抑制餐饮浪费陋习,引领了社会新的“食”尚。三十捏扁(食)(饺子),捏扁食时,人们常常将硬币包入扁食里,初一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年三十晚上,除夕熬年,“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分岁扶醉起,终夜齐欢喜。“熬年又称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有福气的人等着宝物搬进家。每年腊月三十夜,一家人团团圆圆趁此享受天伦之乐。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春节联欢晚会,熬年增加了新乐趣,有电视的没有电视的家庭都会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将近子时,各家眼观电视屏幕,时辰一到,千家万户鞭炮齐鸣,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主妇们会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掌灯上香。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三十晚上初一早起,要丢剩饭,吃饺子,叫隔年饭,以兆吉庆有余。下饺子锅里有破皮的,不能说烂,要说正。防止饺子皮破有诀窍,一定要记住先煮皮后煮馅,敞锅煮皮盖锅煮馅。
年是什么呢?“年”的由来和传说:
“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为什么称为年呢?年者,为人类社会纪历。伏羲以前称为“载”。伏羲时期称为“岁”。继伏羲之后称为“年”。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诞于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父母即是伏羲和女娲。石年意为其寿如磐石,万岁不倒,亦称之为万年寿。所以人们以炎帝“石年”的“年”字做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约365日的纪历方法,用以指导农耕劳作的纪历称谓,也叫农历年。并把此纪历演算到万年以后,叫“万年历”。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它的来历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相传”年”是一个怪兽,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但年兽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便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躲避了”年”的伤害,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第二种说法: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古书解读初探》一书中说道:“必先有禾之种植,而后有年字之发生,年生于禾,非禾生于年。”故《说文》曰:“年,谷孰也。”《尚书正义》引孙炎亦曰:“年,取禾谷一熟也。”其实,从甲骨文的“年”字就可以知道,“年”最初是一人背负成熟的禾的 形象,其实就是“年成”、“收成”,后来才引申作为“年”这一计时单位。它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成长周期。西周的农夫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这被认定为是新年的习俗起源。但这时的年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春节开始定型。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历史上春节习俗多种多样
一、燃爆竹(宋)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二、拜年送名片(明)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三、饰梅花妆(唐)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 “人日”,据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四、馈春盘(晋)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
《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萎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五、宫中赐银幡(宋)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六、鞭春牛(明)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
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七、放灯(唐)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
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
八、蚕卜(宋)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
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九、猜灯谜(清)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衙,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谜社在清代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
十、请紫姑神(清)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
《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却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十一、结羊肠(元)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得似鸳鸯,愿天下有情人皆可眷属。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民间风俗:
正月初一: 拜岁,迎新岁,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出门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新年大吉大利。奉祀斋菜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天皇氏时代创制的纪元星名。太岁神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
拜岁的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传统年俗是,初一早饭吃过后,就开始出去拜年了。小辈儿的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前去道贺。解放前都是趴在地上给长辈儿磕头,解放后以作揖和鞠躬、握手为主。拜年的人要给长辈说吉利的话,长辈要给拜年的人发压岁钱。拜年之俗与除夕守岁有着前因后果关系,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燃放鞭炮,消除了年兽侵扰和祸害,大年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恭贺平安无事。富贵人家嫌拜年时互赠礼物费时费力,改用名帖相互致贺,这就是后来的贺年片。
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天地、岁神,接福、祈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得名确实和竹子有关,把竹棍放在火里烧爆,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是为了吓走妖怪。烟花鞭炮起到烘托除旧迎新,欢庆热闹的气氛。但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鞭炮这种曾经的“开心果”,出于综合治理雾霾的迫切需要,污染环境以致引发人身伤害火灾的教训,越来越遭到嫌弃,不得不成了节日里的“违禁物”,文明、健康、环保的举措,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响应。
正月初一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往里扫,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泼。新年里不小心打碎家具,碎了是破产预兆,得赶快说“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今日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更多的是电话、微信互致问候。过年给孩子发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如今晚辈对长辈发压岁钱,延续了中国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正月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夫婿同行,是传统的姑爷节,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天,回娘家的女儿须带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小孩,在娘家吃午饭,在晚饭前回婆家。过去,一家人会选择这天拍全家福。早期还需由娘家兄弟前来迎接,并准备红包分发给小辈。过年中最为繁忙的事儿就开始了,那就是走亲戚。所有亲戚都要在正月初七前走完。初七不出门,初八以后互相走动。民间尚有‘七不出门八不归’之说,如今人们因为过年时间有限,也不大在意,但是车行往来人多寒冬路滑,开车滴酒不沾,安全出行不可大意。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
正月初三: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为宋代宫廷节日天庆节,官员休假五日,俗称“赤狗日”。通常不外出拜年,传说这天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现在人们难得有时间团聚,对此已淡化许多。但是人多相聚,出出进进,磕磕绊绊、难免言差语错,需要互相承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可不知。据传这天还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人可早睡迟起,因为自除夕到初二都劳累了,这日可以好好调整休息。不宜外出或宴客。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怕惊动老鼠,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
正月初四:《岁占》中说,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过去,主人想将家伙计“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财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传说这天是迎灶神,送火神的日子,是灶王爷回民间的日子,他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以示恭迎。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传说是财神诞辰,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店铺酒楼开张营业,是过年,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的日子。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破五吃饺子,属于过年来的重要节日。主要是要赶“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五穷。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轰出去。在这一天送穷,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为争利市,商家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财神。
正月初六:又称马日,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传说这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有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开市大吉,万事亨通吉利之日。
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人日要尊重每个人,家长也不能在这天教训孩子。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人日”,传说里若这日天晴,代表人身安适;若阴雨,则疾病瘟疫生。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尤其应避免外出远行。汉朝开始,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以示步步高升。
正月初八,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又叫顺星节,为众星下界之日,称为也称“祭星”、“接星”。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天气晴朗,预示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在春节来讲主要是“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告诫“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出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道教宫观内的庆贺科仪。
正月初十:“十(石)不动”,在这天是石头的生日,所有石制品都不可使用。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祝愿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民间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岳父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利用这些美食招待女婿女儿,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正月十二:为了庆祝元宵节的到来,当天早上要从庙里请神回家,并安坐大堂之上,供奉糖果香火;“做斋头”机会难得,是荣耀之事,因为人们普遍认“做斋头”可得到神的厚爱,会带来好运,来年会发财胜手,心想事成,因而都隆重而为之;“做斋头”一般都摆斋头酒。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也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
正月十四: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迎接农历新年的好运和良好祝愿。
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唤起被人遗忘的习俗。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烧烟花、闹元宵等。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比如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汤圆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也寓意团团圆圆。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袁世凯称帝当年,“袁消”不吉改口“汤圆”,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贴对联、挂中国结、包饺子,这些传统习俗,既承载了传统文化,又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积极意义,理应鼓励。至于过年发红包,由以前的纸质红包,衍化出了现在的网络红包,也是传统顺应时代的一种积极变化。年要有滋有味,从商业角度来看,群众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社会关系上来看,春节是维系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每逢过年,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走门串户,其乐融融。从精神文化角度来看,过年是很多人的精神寄托。一年忙到头,总要回家,这绝不是任何一个简单的假期可以做到的。以上这些,都是建立在春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之上的,早已成为我国国民生活的一部分。而过年放爆竹这种习俗,带来巨大的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还可能引起火灾、伤及人身。这种危害公共安全的传统习俗,实在是一种陋习,理应取缔。旧的过年习俗对城乡来说渐行渐远,人们一边叹息年味变淡了,一边却选择忘记不了传统年俗的模模糊糊,眷恋的情怀中。所以,过年习俗,就让它随着时代的变更慢慢变化下去吧。记忆中的年俗还有很多,“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说着也来得很快,浸提着对年俗的若即若离…
杜海龙 , 创建方城红色文化馆。中国收藏资料库成员 ,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切瓶博物馆,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获得全国、省、市、县“最美家庭”、河南省十大科技创新优秀人物,南阳十大爱心大使、十大书香人物、十大收藏家等荣誉。涉猎红色文化、太极、发明创造、文史研究,相继参加丝绸之路、岩画天书、曾氏探源、楚长城、黄石砚史等文化项目研究。代表作品:《城壳篓旧事》、《乔家大院分号在方城》、《尧舜禹与曾氏探源》、《楚长城与陈胜之亡秦》、《张衡与地震之守恒》、《惊世大发现--张骞后人在方城》、《张骞之博得众望》、《品赏张释之》、《方城烩面》、《世界上最早的军用干粮---博望锅盔》。
通讯员:杜海龙
-
梦幻西游年兽宝宝的食物篓在哪?年兽宝宝的食物篓位置说明, 2023-10-08
-
梦幻西游家具设计图这么获得 家具设计图纸获取方法, 2023-10-08
-
梦幻西游天禄白锦蟠桃糕怎么做(三界食肆蟠桃糕制作方法步骤), 2023-10-08
-
梦幻西游天禄白锦蟠桃糕怎么做 三界食肆蟠桃糕制作方法步骤, 2023-10-08
-
梦幻西游天禄白锦蟠桃糕怎么做 三界食肆蟠桃糕制作方法介绍, 2023-10-08
-
梦幻西游天禄白锦蟠桃糕如何做(三界食肆蟠桃糕制作方法步骤), 2023-10-08
-
梦幻西游吾皇祥瑞活动开启时间 吾皇祥瑞奖励值得入手吗?, 2023-10-08
-
梦幻西游加速器下载 梦幻西游加速器是什么, 2023-10-08
-
梦幻西游侠士副本青丘迷雾通关流程攻略, 2023-10-08
-
梦幻西游买号平台推荐下载 梦幻西游账号买卖下载, 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