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大旧址“活起來”“代代相传”,
百年祠堂焕发新颜 续写红色故事
来源:南方日报
羊城三月,漫步于商铺林立的越华路上,鳞次栉比的楼房之间,一条青砖小巷映入眼帘。巷道尽头是一座百年祠堂——杨家祠,不少游人循着“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指示牌寻觅而来。
上世纪20年代初,在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由于缺乏活动场所,党团的许多会议都在杨家祠举行,杨家祠成为一个重要的红色活动据点。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杨匏安在此撰写了大量文章,成为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时,杨家祠是这次会议的筹备联络处。
这座藏身在密密匝匝居民楼中的祠堂,经历百年风雨,直至2019年进行抢救性修缮和史料发掘,这段不平凡的红色历史才得以浮出水面。
奋斗之路
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在鲜红的旗帜掩映下,杨家祠在居民楼间尤为显眼。记者穿过巷道而来,看到不少游客在门口排起长队,冒雨参加“广东文化旅游护照”的打卡活动。
杨家祠又名“泗儒书院”,是珠海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也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应试的居所,昔日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进祠堂。
一百年前,华南的红色星火从这里照亮,一位位风云人物从这里汲取力量、奔赴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得益于南粤古驿道岐澳古道的修缮,这座位于广州老城区的古老祠堂又久违地进入公众视野。在省文物主管部门牵头下,6名专家组成的文物资料小组,展开大量的史料征集工作,寻觅杨匏安和其他早期中共领导人在此活动的印记。
“1918年至1927年间,杨匏安扎根广州为革命事业奋斗,杨家祠就是其主要的住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黎淑莹介绍,五四运动后,杨匏安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坚定的追随者。在此之前,他曾东渡日本求学。
初到广州时,杨匏安来到私立时敏中学担任教务长,同时受邀为《广东中华新报》的专栏作家。1919年7月12日起,他开始在《广东中华新报》的《通俗大学校》专栏上发表介绍世界各种思想流派的《世界学说》。其中篇幅最长、最有影响的《马克斯(后译“马克思”)主义》一文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杨匏安赞扬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社会主义圣典”,公开指出“现在之社会状态,实劳动者奋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时期也”。
“从史料来看,杨匏安是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撰写的大量文章正是在杨家祠完成的。”黎淑莹说。
为复原这一重要发现,相关设计单位在修复东厢阁楼时,特意设计了一个杨匏安挑灯工作的场景。沿着木质楼梯拾级而上,可以看到狭小的阁楼内布置朴素,窗边摆放着一张古旧书桌,上面是一盏煤油灯和一摞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仿佛提笔的作者还未曾离开。
“这个场景建立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用一盏常亮的油灯寓意杨匏安虽已不在,但他创造的价值仍在燃烧和传递。”设计师李巍如是说。
小小祠堂曾是重要的红色活动据点
行至杨家祠一楼展厅深处,一个1米深的梯形空间跃然眼前。这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的陈丽瑜、钟鼎等6名研究员,花了数月时间设计的一个虚拟视觉空间。观众只需用手机扫码或是戴上VR眼镜,就能360度观赏当年祠堂的完整旧貌。
杨匏安长子杨文达清楚记得,杨家祠原本有前后两座,厢房里有小阁楼,各自有精巧的楼梯上下连通。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变迁,如今杨家祠的后座部分已不复存在。通过影像的方式还原全貌,令杨家后人备感亲切和激动。
文物建筑需要抢救性修缮,这段历史同样需要悉心“打捞”。在陈列馆多名专家的奔走努力下,关于杨家祠的一段段记忆,经过杨匏安后人的讲述,显得愈发丰满生动。原来,这座祠堂还曾是“中共广东区委活动场所”“黄埔军校招生时应考的中共党员报到处”“省港罢工委员会给罢工工人发放各界捐款处”……
小小的祠堂,曾吸引众多名人前来。1920年12月,陈独秀来到广州,即到杨家祠探访杨匏安,请杨章甫担任他演讲时的粤语翻译。1921年春,他与谭平山等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并担任书记,也多次到访杨家祠。
文物资料征集小组还发现,中共广东支部及中共广东区委建立初期,主要在杨家祠活动。当时,鼎鼎大名的“管东渠”(广东区谐音)群英荟萃,陈独秀、谭平山、周恩来、陈延年、林伯渠、阮啸仙、邓颖超等经常在此开会研究工作。
这处隐秘的据点,更一度成为党团组织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考证,1921年春,杨匏安和族叔杨章甫在杨家祠后座开办了“注音字母教导团”。课堂教的是注音字母,而注音的内容却是进步的文章、书刊。
杨匏安堂姑杨淑珍回忆说:“杨家祠曾挂上‘国语讲习所’的招牌,教师都是党内的同志。实质上,‘国语讲习所’是掩护活动的招牌,上课地点在后座,有时也在前座。”
到了大革命时期,区委机关迁址文明路办公,杨家祠仍是党的重要活动据点。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筹备工作就是在此完成的。在此期间,中共三大代表瞿秋白还曾在杨家祠居住并教唱《国际歌》。
“1925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成立了第一个地方监察机构,杨匏安当选为监察委员会委员,成为党的历史上第一批党内监察干部之一。”黎淑莹介绍,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杨匏安身居国民党要职,很多亲戚朋友上门求差。但是,杨匏安坚持任人唯贤,不肯徇私滥任,不收受任何礼金礼品,不为亲朋故旧说情,一直保持着廉洁朴素的作风。
“当时,他一个月的薪金有300多大洋,足以买田、买地。但他把绝大部分钱都交给党作活动经费,只留下极少部分作为家用。”杨匏安的四子杨文伟回忆说。周恩来也曾评价道:“杨匏安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精神血脉
时光流转,如今一批批青少年纷至沓来,成为杨家祠最有活力的一道风景线。向杨匏安烈士雕像敬礼献花、聆听互动讲解、自导自演情景短剧……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革命史迹点,在生动有趣的研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了解革命先辈杨匏安的不朽事迹。
在陈列馆出口处的留言板上,大家写下感言:“家门口的红色记忆”“青春的底色是爱国”“作为一名中国人很骄傲”……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虽简短却有力。
黎淑莹介绍,陈列馆正在重点打造“点燃理想之光”红色文化研学活动之“品读杨匏安”,创新教学模式,让更多孩子沉浸式感受革命情怀。自去年8月首期推出以来,每期名额都十分抢手。“许多家长都说,这个时间花得值!”黎淑莹说。
百年祠堂重获新生,成为广州一处热门红色文化传承打卡地。据统计,自2019年4月30日正式开放以来,杨家祠累计吸引6.5万人次参观,举办的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吸引超过680万人次参加,入选了“游粤印记·广东文旅护照”首批“网红”打卡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要领取一本精美的靛蓝“文旅护照”,需要完成一份活动答题卡,而答案正隐藏在陈列馆的展板上。在仅13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里,遍布着许多互动观展装置,其中有一幅动态电子地图,标记了杨匏安在广州的主要活动轨迹。游客点击图标,便可以放大介绍图文,看到当年革命史迹今天的样貌,还能追寻杨匏安足迹,重温百年前广州的风云变幻。
2020年,杨家祠把展馆搬到“云端”。打开全景网上展馆导览系统,观众可通过手机自由控制场景角度,放大细节,获得逼真的虚拟参观体验。
关于杨匏安生平和革命史迹的学术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介绍,馆方正筹划推出《杨匏安口述史》,推动系统研究华南地区革命史,此外还将加大对杨匏安海外经历的研究,力争填补这一部分的研究空白。
蹲点手记
“绣花功夫”微改造 红色遗址“活”起来
记者蹲点采访时,偶遇一个从珠海来杨家祠参观的游客团,年逾80岁的陈培学是其中一员。这位老人在祠堂内走走停停,不时拿出手机拍摄。“我是一名编剧,正在撰写关于杨匏安同志的纪实片脚本。”陈培学告诉记者,展馆保留了许多珍贵史料,这些都是难得的创作素材。
近年来,市民游客慕名前来。得益于“绣花功夫”般的修缮保护,杨家祠精致的街巷环境提供了极好的休闲去处,也为周边区域营造了景观,注入了活力,留下了记忆。
事实上,当文保和修复专家最初找到杨家祠时,其保存状况堪忧,多根横梁和檩条已被白蚁蛀空,岌岌可危,需要依靠墙上一张破旧的“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牌匾才能辨认其具体位置。为还原杨家祠的历史面貌,专家组从县志里找到了杨家祠的平面图,根据回忆录的相关内容、建筑本体内的改建痕迹,结合广府祠堂的特色,以“绣花功夫”还原旧貌。
如今,在杨家祠门头,“东坡笠屐”和“雁塔题名”两幅壁画在经过微粒子喷射技术修复后显出真容,画上题字清晰可见。相比于很多古老壁画无法证实出处,或者大多以父母为题材而言,杨家祠的壁画不仅出处明确,且题材都与学业相关,展示了这座清代祠堂独特的艺术价值。
记者走访中还发现,杨家祠门前的小道上,铺筑了36块花岗岩条石。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告诉记者,这批斑驳的青石板曾经就埋藏于此,2019年初被发掘保护。据推断,这批花岗岩条石正是清末民初杨家祠始建时铺筑的,不仅是杨家祠的实物遗存,更见证了当年杨匏安等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对此,修缮团队不断调整这批条石的摆放位置、高度和缝隙朝向,将其安置到原位,让每一个来杨家祠的游客都能踏上这“历史的步道”。
从项目启动到修缮完工,微改造团队“修旧如旧”,在细微处修补、延续着杨家祠的历史记忆。正如这项庞大又细致的修缮工程,红色史迹的活化不仅要遵循“不改变原状”的修缮原则,还应看重这个建筑中的人物、事件等历史信息,让后代能实实在在地接触与感受先辈们精神的深刻时代魅力,从而将其发扬光大。
圆梦故事
杨匏安之孙杨岗:
“忠孝廉节”家风代代相传
在珠海北山的杨氏大宗祠正厅,悬挂着“忠、孝、廉、節”四字牌匾。在杨匏安之孙杨岗看来,这四个字正是杨氏家风的概括,也是杨匏安品格的写照。
通过杨家祠这一平台,杨氏家风传递给了更多人。2019年4月30日杨家祠开馆时,杨岗首次踏入全新修缮的百年祠堂。回忆起当时情形,他仍感到激动:“我曾在1992年到访杨家祠,如今祠堂已经焕然一新,展示着爷爷的英勇事迹、家风故事,既亲切又意义深远。”
杨岗也参与到杨氏家风的讲述中。去年清明节期间,在杨匏安旧居陈列馆举办的“祭英烈云祭扫主题活动”上,他代替其年届九十的父亲杨文伟连线,分享了其父的经历与嘱托。杨氏家风的故事,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超过640万人次观看和参与网上祭扫活动。
“在家人眼中,杨匏安是一位踏实低调、克己奉公的长辈,也是一名有理想、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杨岗分享道。杨氏家风虽然没有特别详尽的笔墨记载,但在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
杨匏安牺牲后,他的家人们延续革命火种,义无反顾走上了革命道路。长子由周恩来送去参加革命工作,参加朝鲜义勇军;二儿子于1938年在武汉找到周恩来,随后去了延安;三儿子也被党组织送去延安参加革命;最小的儿子则先在香港的地下党电台工作,为党搜集、传递情报,后又回到内地参加了东江纵队。
杨岗小时候不知道爷爷是位革命烈士,因为父母从未刻意提及,最后是读小学时被邻居告知。“当时既惊讶,又感到非常自豪。”他说。
在杨岗讲述的家风故事中,有一件令许多人印象深刻。1979年,他妹妹在北京考上了大学,想要一辆自行车。“那时候物资缺乏,采购须凭票证。我父亲杨文伟所在部队的公社刚好可以提供自行车票。但他坚决不要,还告诫我们不能拿公家的东西。”杨岗回忆道。
其父的清正廉洁,正秉承了杨匏安的作风。对爷爷的事迹了解愈多,杨岗更生敬佩之情。省港大罢工期间,杨匏安管理大量钱财,却从未发生挪用贪占行为。有一天,他的孩子在存放过罢工捐款的麻袋里捡到两枚硬币,他发现后让他们立刻送回省港罢工委员会,并严肃地告诫家人:“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
信仰的力量代代相传。杨岗希望,借杨家祠这一平台,让杨氏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忠孝廉节”的精神风范永不褪色。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徐子茗 李文轩
通讯员 段澜
-
怎么让大旧址“活起來”“代代相传”, 2023-10-07
-
怎么让中国价值的全球散播“润物无声”? 听一听她们怎么讲!, 2023-10-07
-
怎么解锁阴阳师紧那罗传记三 紧那罗传记三解锁攻略, 2023-10-07
-
怎么解决王者荣耀互联网延迟高的问题 互联网延迟高解决方法, 2023-10-07
-
怎么解决炉石传说你的账号数据更新问题 数据更新解决方法, 2023-10-07
-
怎么获得 qq飞车手游肆忆芳华套装获取方法介绍, 2023-10-07
-
怎么自学熬粥技术,请问米饭怎么做,稀饭怎么做?,怎样做稀饭教程 2023-10-07
-
怎么自学熬粥技术,早餐摆摊卖粥如何运作的啊?,摆摊卖粥100种方法 2023-10-07
-
怎么自学熬粥技术,想开个粥铺哪里能学到技术?, 2023-10-07
-
怎么能通关深空之眼远吕知 boss打法教程,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