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征服楔型骑兵阵怎么样 技能强度点评与阵容推荐,
征服者的战争王牌——所向披靡的马其顿方阵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马其顿帝国的崛起与马其顿方阵军的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其帝国运行的轨迹是以马其顿方阵军四处征战为核心的。腓力二世平定内乱、开疆拓土,亚历山大大帝统一希腊全境、占领埃及、荡平波斯帝国,靠的就是马其顿方阵军。这支让人闻风丧胆、威震四野的传奇之师,在金戈铁马、硝烟滚滚中如饥饿的猛虎驰骋于亚、欧、非三洲……
底比斯的人质:马其顿方阵的创建者
腓力二世(前382—前336)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三世的小儿子,他之所以能够创建马其顿方阵,是因为少年时期(约前368—前365)他被送往希腊的底比斯(当时希腊最强的城邦)做人质。在底比斯,腓力寄居在希腊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伊巴密浓达(前418—前362)的家中,聪明伶俐的腓力得到了伊巴密浓达的悉心栽培与教导,在做人质期间,他不仅练就了骑马射箭的好功夫,而且学到了希腊诸多的战斗方式与统兵技巧,这些都为他后来领导自己的国家、创建马其顿方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希腊头盔:头盔在结构设计上,既能保护头部亦能保护面部。其制作材料多为青铜(铜和锡的比例为9∶1),这种铜相对较软(头盔在加工、制作过程中相对容易),因此被大量使用。
简单地说,马其顿方阵其实就是希腊方阵的改良,方阵一般以重装步兵为主,配以轻装步兵、骑兵、轻骑兵、射手和投掷兵等加以辅助作战。重装步兵佩戴头盔、胸甲、胫甲,左手持盾,右手持2米左右的长矛,并配有短剑。方阵一般纵深8人,根据兵力总数向左右两侧延伸。作战时,整个方阵犹如行进的刺猬一般异常坚固,方阵成员齐头并进,用长矛攻击敌人,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己左侧的同时也能保护同伴的右侧,一旦前排的战士倒下,后排的立即补上,继续作战。速度极快的轻装步兵与骑兵等辅助兵种,则位于方阵的左右两翼,他们在战场上灵活机动的协助作战,往往能够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自立为王的腓力二世:出色的外交官与谋略家
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在战场上都一窝蜂地杂乱无章,所以尽管当时的希腊方阵军并不完美(比如,只适合在开阔地作战、方阵右翼和后方是其致命弱点等),但在当时,具有严格阵法的方阵军足以轻易地战胜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这种神秘莫测的布阵法,让具有军事头脑的腓力深受启发。
约公元前365年,作为人质的腓力回到马其顿,他运用在底比斯学到的政治制度和军事谋略,不但创建了马其顿方阵,而且将布阵法进行了改良、创新,加之骁勇善战又懂运用外交手腕,马其顿王国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壮大、崛起。
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士兵,他们不但训练有素,身经百战,而且个个英勇无畏。
公元前359年,腓力的哥哥、马其顿国王帕迪卡斯三世在与伊利里亚人的作战中被杀身亡,其子阿明塔斯四世继承王位,因其年纪幼小,腓力受命辅佐。在辅佐的当年,腓力便废黜幼主,自立为王。在腓力(极具政治谋略头脑)的领导下,邻近的色雷斯人、帕埃奥尼亚人均被征服,此后他不但统一了马其顿地区,而且也用强有力的军事实力,使马其顿帝国一跃成为让人闻风丧胆的霸主。
众志成城:改良后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帝国横扫天下的利刃就是——马其顿方阵,该方阵是腓力二世在希腊重步兵方阵战术的基础上改良形成的,后来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改良后的马其顿方阵是一个多兵种、多分工的集团化战阵,配有重步兵、轻装盾兵、重骑兵、轻骑兵、辅助兵(主要负责投石、弓箭等)等。
在这个方阵中,重步兵方阵是方阵的主力,一个重步兵方阵由256名步兵组成,排成16乘16的方队。他们佩戴头盔,身穿青铜甲胄,左手臂上固定一个约0.6米的青铜盾牌,并通过皮带挂在脖子上,这样可以解放出左手,便于双手握着长约6米的萨利沙长矛(后期又有加长,达到7米左右)。这种萨利沙长矛相比希腊方阵的长矛更长,甚至第四第五排士兵手中的长矛都可越过方阵前缘攻击敌人,因而有更强大的攻击力。后几排的士兵将长矛竖起,便密如刺猬一般(可以阻挡敌人投射来的兵器)。
腓力二世策马雕像:该雕像位于马其顿共和国第二大城市——比托拉,身为一位有胆识、有魄力的统帅,他为儿子亚历山大大帝树立了榜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亚历山大大帝之所以如此出色,其智商和情商或多或少都与腓力二世有着基因遗传关系。
此外,每个士兵还配有短剑,便于近身搏击。改良后的步兵方阵攻势更为凌厉,此外为了弥补右翼和后方的缺陷,重步兵方阵右侧配有装备精良的重骑兵和盾兵,后方配有轻步兵。改良后的马其顿方阵更是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尤其在亚历山大的“锤砧战术”中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军事强大才是硬道理:打造出来的马其顿帝国
腓力二世励精图治,在内政方面,加强王权,改革币制、促进贸易、打开出海口。在军事和外交方面,他不仅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马其顿方阵军,而且还建立了强大的海军。
尽管当时腓力的军队人数并不算多,但马其顿方阵,足以应付各种突发战争。在腓力机智过人的政治谋略下,马其顿方阵军所到之处,即是疆土扩张之地,这让周围的城邦极为惶恐。在腓力的不断推进下,马其顿不但成功地控制了巴尔干半岛北部,还将矛头指向了希腊本土。他利用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于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一役中一举击败希腊联军,次年又凭借强硬的军事实力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了以马其顿为核心的科林斯同盟,正式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诸城邦的领导权。
或许是天妒英才,公元前336年,腓力不幸遇刺身亡,至此这位传奇人物,在马其顿的政治舞台上落下帷幕。
不进则退:失败绝非偶然
亚历山大死后,尽管马其顿方阵仍然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驰骋于战场,但由于亚历山大创造的众多战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步兵装备变得越发沉重,灵活性逐渐退化,就连紧密配合的骑兵部队也被削弱。公元前171年,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马其顿方阵军败给了罗马人,从此马其顿方阵军战无不胜的神话被打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亚历山大的“锤砧战术”
腓力死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继位。继位后的亚历山大,精心经营马其顿的军队,不断将其完善、改进,经过不懈努力最终研创了鼎鼎有名的“锤砧战术”。
▲亚历山大大帝,不但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亦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恺撒大帝、拿破仑)。图为哈德良统治时期的亚历山大大帝雕像。
尽管步兵方阵靠稳步前进能压制住敌人,但却不能立刻击破敌人。因此,亚历山大对方阵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让骑兵与其紧密配合。作战时,步兵方阵牢牢地将敌人缠住,像一块砧板一样,而骑兵则从两翼包抄,行使“锤”的责任,这样两面夹击,就可以将围在中间的部队击溃。此外,亚历山大将作战队形从方阵改为斜阵,即斜面朝外,这种队形不但非常灵活(便于迅速包围敌人),而且能让敌人无从下手,因为斜阵的四面均是结实、严密的盾牌与长枪。
波斯军全线崩溃:马其顿方阵锋芒初露
在准备就绪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向赫勒斯滂海峡(今天的达达尼尔海峡)出发——扬起了东征的风帆。在亚历山大的率领下,大军渡过海湾,踏上亚洲的土地,他们一路顺畅地来到格拉尼库斯河正式向波斯的大流士三世宣战,并向河东岸的大流士军队发起进攻(史称格拉尼库斯河战役),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波斯军(约3.5万名步兵、5000名骑兵、400艘战舰)死伤无数,全线崩溃。被亚历山大改良后的马其顿方阵军首战告捷,以极少的损伤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征服者的利器:载入史册的“魔鬼军队”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率军征服了叙利亚,以及腓尼基各城邦。公元前332年又征服了埃及。公元前331年,方阵军离开埃及,继续东征。同年10月,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大流士的主力军先遭到方阵军标枪手的截击,后遭到方阵军与骑兵组成的楔形突击队的快速突击,成群的波斯军死在马其顿方阵军的长矛之下,庞大的波斯帝国终以10万余人的惨重伤亡全线溃败,国王大流士三世也于战后被杀,至此波斯领土尽失、帝国灭亡。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再次率军由东进印度,击败印度西北城邦,征服旁遮普。亚历山大率领着他那坚不可摧的军队,一路向前,所向披靡,在短短10年时间里,便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马其顿帝国,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亚历山大帝国。随着马其顿的行军路线,他又将希腊文明一路传播至亚洲和非洲,使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的带领下,马其顿方阵就如同不可战胜的魔鬼一般让人闻风丧胆。
排列整齐的方阵军:他们全身武装,一手持着长矛、一手握着盾牌。为了便于灵活作战,轻装步兵的矛短一些,盾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士兵的全身),盔甲轻一些,其机动性也相对更好些。
参考文献
<1>陈志强.拜占廷立法中土地“优先权”解读——以马其顿王朝立法为例
.经济社会史评论,2016(04):4-15+125. <2>孔寒冰.为国名所困的马其顿
.世界知识,2011(03):64-65. <3>樊春菊.马其顿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国际资料信息,2001(04):18-21.
-
文明与征服楔型骑兵阵怎么样 技能强度点评与阵容推荐, 2023-10-07
-
文明与征服查理曼大帝阵容如何搭,文明与征服查理曼大帝阵容搭配 2023-10-07
-
文明与征服查理曼大帝技能选什么,文明与征服查理曼大帝技能 2023-10-07
-
文明与征服枪兵军纪阵容哪个好, 2023-10-07
-
文明与征服李舜臣技能怎么搭配 文明与征服李舜臣技能搭配攻略, 2023-10-07
-
文明与征服李世民阵容哪个好, 2023-10-07
-
文明与征服朦胧钟摆怎么搭配-朦胧钟摆搭配推荐, 2023-10-07
-
文明与征服最强阵容组合攻略攻略,文明与征服平民最强英雄阵容关羽 2023-10-07
-
文明与征服最强阵容推荐攻略, 2023-10-07
-
文明与征服最强文明建设图文教程,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