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初次做到临界阻尼,
重要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指南(上)
由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中国绿色制造联盟等参与编写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近日发布。
编制单位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
2019年8月
目录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
前言...2
第一章电子信息行业...3
一、创新平台...3
二、基础能力...3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7
四、绿色制造...9
五、质量提升...10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18
第二章机械行业...20
一、创新平台...20
二、基础能力...20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24
四、绿色制造...24
五、质量提升...25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33
第三章汽车行业...35
一、创新平台...35
二、基础能力...35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36
四、绿色制造...37
五、质量提升...38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40
第四章船舶行业...42
一、创新平台...42
二、基础能力...42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43
四、绿色制造...44
五、质量提升...45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46
第五章民用航空航天行业...48
一、创新平台...48
二、基础能力...48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50
四、绿色制造...52
五、质量提升...52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56
第六章钢铁行业...58
一、创新平台...58
二、基础能力...58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59
四、绿色制造...60
五、质量提升...61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62
第七章有色金属行业...64
一、创新平台...64
二、基础能力...64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64
四、绿色制造...65
五、质量提升...66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67
第八章建材行业...68
一、创新平台...68
二、基础能力...68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69
四、绿色制造...70
五、质量提升...71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73
第九章石化与化工行业...74
一、创新平台...74
二、基础能力...75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75
四、绿色制造...77
五、质量提升...79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83
第十章医药行业...84
一、创新平台...84
二、基础能力...84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85
四、绿色制造...86
五、质量提升...87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89
第十一章轻工行业...91
一、创新平台...91
二、基础能力...91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93
四、绿色制造...94
五、质量提升...97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101
第十二章纺织行业...102
一、创新平台...102
二、基础能力...102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103
四、绿色制造...105
五、质量提升...107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112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第1-第6章)
前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技术改造是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进行改造提升,是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10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为指导各地工业创新发展,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共同编制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简称《投资指南》)。
《投资指南》在整体架构上横向划分为电子信息、机械、汽车、船舶、民用航空航天、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与化工、医药、轻工、纺织12个行业;在各行业内,对相关产业规划、行动指南、发展目录等提出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进行了梳理,纵向划分为创新平台、基础能力、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质量提升、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6个部分。
希望《投资指南》为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提供有益指导,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开展工业投资相关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第一章电子信息行业
一、创新平台
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性能计算、基础软件、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高速光通信、印刷电子、新型元器件和关键电子材料、新型光通信元器件、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开源硬件、共享IP等研发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CPU+OS架构的高仿真验证测试环境,完善产业链集群创新平台。
二、基础能力
(一)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
1.高性能芯片。高性能光芯片、CPU芯片(含嵌入式)、存储器芯片、FPGA芯片、动态重构芯片、高集成度SOC芯片、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核心传感器芯片、高速AD/DA等。
2.新型显示器件。基于更高分辨率的非晶硅TFT-LCD显示器件、低温多晶硅TFT-LCD/AMOLED显示器件、金属氧化物TFT-LCD/AMOLED显示器件;基于硅基、柔性或印刷工艺的AM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基于Micro-LED、量子点、激光、碳基或全息等新型显示器件。
3.元器件。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专用器件。超小型大容量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车规级MLCC、微波射频MLCC、片式叠层固态铝电解电容器、片式单层陶瓷电容器(SLC)、硅电容器、MLCC生产设备、超小型功率电感器、一体成型电感器(模压电感)、声表面波滤波器(SAW)、体声波滤波器(BAW)、薄膜腔声谐振滤波器(FBAR)、小型片式压电石英晶体器频率元器件(谐振器、振荡器、滤波器)、高基频石英晶体频率片、CMOS及SAW模块用陶瓷封装基座、99.6%的氮化铝陶瓷基板、超小型片式厚膜电阻器、片式薄膜电阻器、合金电流检测电阻、片式合金箔电阻器、片式热敏电阻器、片式压敏电阻器、片式电位器、导电塑料电位器、集成无源器件等。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快恢复二极管(FRD)、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集成门级换流晶闸管(IGCT)、肖特基二极管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大功率模块、智能功率模块(IPM)和用户专用功率模块(ASPM)等。硅基光电子器件、碳化硅、氮化镓、砷化镓等宽禁带电力电子、射频器件。高阶积层板、IC基板、埋置元件板等高密度互连(HDI)板、特种印制板(高频板、金属基板和厚铜箔板)、高性能覆铜板。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传感器,具有无线通信、传感、数据处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直流无刷电机及智能化微特电机以及为机器人配套的减速器、伺服电机等。高可靠、高精度、高动态环境下的运动控制器,具备大范围三维空间建模、实时位姿检测、运动避障以及动态路径规划等移动机器人“大脑”功能。3D成像用低角度偏移窄带滤光片组立件。高抗拉强度海洋光纤及其中继器、多芯少模光纤及其连接器、超宽带光放大掺杂光纤及放大器、超高芯密度微簇光纤单元及微缆、全干式室外光缆、5G通信用MPO多芯光纤连接器套件。高效热管理与散热元器件、超广角透镜及其模组,G.fast DSL分离器和电感器,100A以上车载大功率电感和变压器。为新能源产业配套的新型储能电池、超级电容器、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高压直流继电器、PhotoMOS继电器、CMOS继电器、特种功率电阻器以及电力电子用关键电子元器件。超级电容器及与电池混合应用,超级电容器生产设备。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的消费型、动力型和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大容量电池组管理系统。新型、高性能、高安全性的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质、溶剂、添加剂、铝塑膜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小型实用燃料电池,小型燃料电池系统应用。
(二)基础工艺
65nm及以下集成电路逻辑工艺、集成电路特色工艺、HK金属栅工艺、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工艺、CPU专用工艺、存储器超精密工艺;LTPS、Oxide背板量产工艺,AMOLED蒸镀和封装等工艺,柔性或印刷显示相关工艺。大直径玻璃钝化芯片(GPP)产品产业化,刚挠结合印制线路板制造工艺,挠性覆铜板制造工艺,集成电路用覆铜板制造工艺。
(三)基础材料
8~12英寸单晶硅、硅抛光及外延片,SOI片、SiGe/Si外延片,电力电子器件和射频器件用6-8英寸区熔硅单晶材料;太阳电池用超薄锗片;大尺寸砷化镓、磷化铟、碳化硅等单晶材料及外延片;基于红外窗口应用的大尺寸蓝宝石晶体;半导体用高纯石墨、高纯石英原料及石英部件、玻璃纤维布、雷达透波材料等。集成电路用KrF、ArF光刻胶及专用树脂材料,集成电路用抛光材料(抛光液、抛光垫、抛光布、CMP后清洗液),集成电路用超净高纯试剂、铜制程抛光液、显影液、剥离液、刻蚀液、清洗液及电子特气等,超高纯钴、钨、钼靶材,宽幅高精度大功率引线框架,先进封装的高端环保塑封料和高性能环氧树脂、硅胶、先进封装凸块用负性光刻胶、高纯高强度键合丝、半导体贴片胶等。厚膜电路、片式电阻用电阻浆料,厚膜电路封装用导电胶。
新型显示用基板/盖板材料(8.5代及以上或低温多晶硅/金属氧化物玻璃基板或载板、聚酰亚胺基板或盖板、高铝硅玻璃盖板等);新型显示用高穿透率、快速响应的负性或光配向液晶材料、聚酰亚胺取向剂以及高效率OLED有机发光材料和高迁移率共用层材料;新型显示用正性/负性光刻胶以及感光树脂/RGB/BM/OC/PS等上游材料;新型显示用电致发光或光致发光量子点材料;光学及功能膜材料(偏光片及上游PVA/TAC等材料、光学聚酯透明基膜、量子点膜、复合光学膜、水氧阻隔膜等);显示驱动芯片(大尺寸、4K/8K、120Hz及以上显示驱动芯片、中小尺寸2K驱动芯片以及时序控制芯片、系统芯片、带有外部补偿功能的AMOLED驱动芯片等);新型显示用高纯电子化学品和特种气体(水系剥离液、铜蚀刻液、笑气、高纯氯气等);新型显示用高纯/大尺寸靶材(8.5代及以上大尺寸金属或ITO/金属氧化物靶材、旋转/平面靶材等);新型显示用高精度掩膜版(8.5代及以上光掩膜版、精密金属掩膜版等);柔性AMOLED显示用OCA、后盖框胶、转轴等其他材料。
高频、高速、高密度覆铜板及高性能挠性覆铜板、透明PI覆盖膜、低粗糙度电子铜箔材料,氰酸酯树脂、聚苯醚树脂、碳氢树脂、特种树脂,高密度互连(HDI)板及所需基板材料。微电子芯片封装用陶瓷劈刀;应用于5G封装高稳定性介质膜材料、聚酰亚胺薄膜材料;5G移动通信板用孔导通化添加剂;大功率照明用高导热球形氧化铝粉、大规模集成电路基板用亚微米球形硅微粉;高性能滤波器用铝钪靶材及晶体材料,片式电阻功能浆料与关键基础材料;高端电子焊料;高端电子浆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太阳能浆料用银粉。5G通信用MPO多芯光纤连接器套件,工业级激光器用激光光纤产业化;掺稀土特种光纤、保偏光纤、光子晶体光纤、多芯少模光纤、石墨烯光纤、高折射率玻璃、光纤预制棒用高纯石英衬管、高导热材料、特种光纤用(超)低折射率涂料、光纤涂覆树脂等。激光电视荧光粉。
(四)关键核心软件
1.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软件集成开发工具、软件测试工具、浏览器内核、办公软件等。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工控操作系统、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机器人操作系统等,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内存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服务器、消息中间件、交易中间件等,高效虚拟化软件、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分布式应用支撑平台等,网络化办公套件、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等。
2.高端工业软件。三维设计/仿真一体化软件、电子自动设计软件、PLM软件、SCADA软件、高端ERP软件、DNC、MRO和特定行业专用设计软件等。
3.行业软件。金融行业核心业务软件、建筑行业模型软件、能源行业综合管理软件等。
4.新技术软件。工业APP集成开发平台、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大数据分析软件、区块链应用管理软件、云计算基础平台软件、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信息物理系统(CPS)等。
(五)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1.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共性基础工艺平台。建立管理应用平台,研究全产业链间不同产品和系统的互通互用;建立电子材料应用认证平台;材料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平台,电子材料知识产权专利池平台等。
2.重点产业领域“四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传感器产业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典型业务应用技术示范及产品第三方检测服务;完善包括多晶硅、电池片和组件、薄膜电池的检测及光伏应用系统的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相关服务平台开展行业共性问题研究,制订和推广行业标准,光伏系统工程的验收等。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
(一)行业云计算平台
鼓励大企业开放平台资源,打造协作共赢的云计算服务生态环境。引导专有云有序发展,在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面向云计算的信息系统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等服务。
(二)行业大数据应用
大力推进大数据与行业发展的融合应用。发展工业大数据,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用。发展新兴产业大数据,大力培育数字金融、数据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公共安全大数据,构建智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三)物联网应用示范
在工业、农业、生态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居家生活、医疗养老、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实现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对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要领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围绕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物流配送和经营管理流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典型应用示范工程。
(四)电子商务平台及服务
鼓励行业、企业、区域级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拓展交易、融资、保险、支付、信用、全程监控、技术支持等服务功能,探索建设服务于跨境电商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平台。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大型连锁企业和物流企业建立具备运营服务中心和仓储配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功能的县域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发展与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协同发展的农村物流配送服务。支持电商冷链物流企业运用现代技术优化流程。支持电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点建设,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创新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开展电商物流机器人、云计算、北斗导航等基础技术的研发;推动电子合同、电子结算、物流跟踪、信息安全、客户服务等技术应用。推动电商物流企业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五)智能化管理与服务
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等手段,深化各系统融合,推进跨部门数据交换应用,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促进服务便利化、管理智能化。
(六)工业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
协同推动工厂内部网络演进和公众网络增强。推动工业互联网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工业以太网以及IPv6技术在工厂网络中的应用,引导5G、短距离通信等无线移动技术在工厂中的部署,探索面向工业环境的有线无线融合组网以及工业制造领域SDN技术。通过试点示范推进企业进行工业大数据应用创新,推动ICT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联合攻关力量,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和产业化攻关,形成产业支撑能力。
(七)工业互联网网络化改造
推动企业内网改造的实施,鼓励采用5G、TSN、工业以太网、边缘计算、工业PON、工业无线、IPv6等技术改造企业内网,为工业互联网的IT及OT网络融合提供网络基础。研究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加快制订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协同制造技术标准,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服务规范。采用新型的制造模式,建立支撑研发设计、协同制造、高度自动化、智能检测、智慧物流、供应链协同、高效节能等要素在内的网络基础设施。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集成应用。
(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推动建立电子信息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行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持企业业务系统和工业设备上云,建立电子信息行业工业机理模型库,开发一批高价值工业APP、微服务及基于平台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在产品设计与仿真、生产过程建模与控制、设备故障诊断与远程运维等关键场景应用,引导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品及生产线数字孪生系统。支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智能化生产及产融结合等新模式发展。
(九)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建立统一的、贯穿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国家级工业控制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平台,鼓励重点工业企业使用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面向芯片、操作系统、整机、业务应用的全链条研制,实现安全可靠的工业控制系统。
加速国家、省、企业三级安全监测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强行业、企业级平台建设,强化与国家平台的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及业务协作,打造整体态势感知、信息共享和应急协同能力。推动研制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处置、安全事件现场取证等工具集,推动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基础资源库和安全攻防演练环境。
四、绿色制造
(一)绿色制造
推动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绿色工厂的建设。推进新一代高效节能的数字广播、电视发射设备产业化,在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直放站等大功率发射设备中应用高效节能技术。推动太阳能光伏在工业园区应用,提高工业园区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解决LED灯具二次光学设计、灯具散热、提高灯具效率等重要技术问题,推动LED产品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工业窑炉研制及推广应用。开发和推广无卤素阻燃技术应用,发展无卤素阻燃剂产品,应用光阻剂和防反射涂层等领域的PFOS替代品、微蚀刻废液再生回用技术。开发应用废退锡水回收技术、冷水机组余热回收技术,低含铜废液及蚀刻液减排技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PCB行业用水减量技术推广。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整机拆解与循环利用及部分元器件再制造。
(二)安全生产
特气泄露监控报警系统;有害化学品生产区通风、事故排风系统;易燃易爆品防泄漏探头级防爆系统;风机、净化回风等噪声源的消噪声系统;纯水回收水处理系统;废水和废渣回收、运输安全监控系统;废气过滤、吸附、焚烧排放系统。
五、质量提升
(一)通信设备制造
1.移动通信设备。LTE及LTE-Advanced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LTE多模、多频终端芯片及高效能、低成本LTE终端,IPv6/v4双栈LTE网络设备和系统,LTE-Advanced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终端、系统、一致性测试仪表、天线,移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安全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2.光通信设备。智能光网,全光网,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光传输,多粒度、大容量光交换,大容量组网调度,FTTx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光多片集成组件、光电集成芯片、高速数模芯片等高端芯片和高速相干光接收、超大功率低噪声光放大、波长选择性光交换等高端模块的开发及产业化;增强光通信芯片、产品和设备的设计、测试能力和产品工程能力。
3.专网通信设备。宽带无线接入、多媒体数字集群及数字对讲设备,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超高速无线局域网,面向专网应用的数学集群和数字对讲设备,专用芯片、基站和终端。
(二)计算机
1.整机设备。服务器、桌面计算机、存储、输入输出设备,提高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工业控制计算机、PLC、DCS、数控系统、机器人控制器等。彩色高速激光打印机、固态存储盘、高速数据采集卡等产品。
2.网络设备。未来网络、物联网、光通信网络等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新一代低功耗、高可靠、高性能、多核网络设备、负载均衡设备。面向未来网络的高性能路由器、大容量汇聚交换设备、智能网关等网络关键设备。围绕物联网应用的感知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反馈控制系统研发。虚拟化安全、网络安全防护、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
(三)软件
1.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面向云计算环境的基础软件,网络化办公套件、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等基础软件。
2.嵌入式软件。面向工控设备、智能移动终端、汽车电子、车载信息系统、医疗电子等,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数据库以及开发与仿真软件平台,发展工业云、汽车云等云操作系统。鼓励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架构等关键技术,形成通用型嵌入式操作系统产品、应用开发工具及验证环境平台。
3.支撑软件及设计软件。需求分析工具、软件设计工具、集成开发环境、软件编译工具、软件测试工具、软件开发管理工具。三维数字化设计仿真验证平台。
4.应用软件。企业管理软件、信息检索和翻译软件、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软件、动漫引擎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科学和工程计算软件等共性应用软件。政务、金融、通信、交通运输、能源、医疗、公共安全、教育、数字出版等行业应用软件。工控设备、智能移动终端、汽车电子、车载信息系统、医疗电子等嵌入式应用系统。面向制造业及产业集群的管控一体化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可视化柔性物流管理系统、工业现场控制系统。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模式的各类应用软件。
5.信息安全软件。安全基础类、网络与边界安全类、终端与数字内容安全类、安全管理类、信息安全支撑工具以及安全服务类产品。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咨询、评估、检测、认证等信息安全服务。面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环境下的关键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建设云计算安全体系,提升安全漏洞防护能力和安全服务能力,研发云计算安全隔离与监控技术和产品,建立云计算信息安全监控和预警平台、建立云计算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平台。
6.信息技术服务支撑软件。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软件、IT资源监控软件、IT服务流程管理软件、服务自动化软件、服务审计软件、服务质量评价软件、知识管理软件、信息系统集成相关接口、适配及优化工具软件等。
(四)数字视听产品
1.数字音视频设备。发展智能化、超高清(如LCD/OLED电视、量子点电视、激光电视、Micro-LED电视、裸眼3D电视)等新兴产品形态,实现基于地面、卫星、有线、网络等传输方式数字电视终端的融合发展。支持超高清投影、激光投影、超短焦投影、便携式微型投影研发与应用推广。支持高保真和三维音响器件与系统、高保真音源产品、新一代无线耳机及智能音箱等产品研发,支持专业数字音响、灯光及一体化控制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推广。数字电影拍摄、编辑、后期制作、放映设备及配套系统,超高清、特效、3D数字电影等拍摄和放映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2.数字化音视频应用推广。依托DTMB、AVS+/AVS2等技术标准,应用推广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制作设备、演播室设备、播出设备、发射机等前端设备。促进数字家庭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提高新型信息终端、智能感知与交互、云平台应用、沉浸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智能网络视频监控设备等研发、生产和应用,建设符合互联网管控要求的应用程序商店和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实现支持多屏融合、互联互通、智能控制的数字教育、智能家居、数字娱乐等业务系统应用。支持彩电制造业创新与智能制造平台,提升技术标准、测试验证、专利和知识产权、技术交流与成果推广应用的公共服务水平。
(五)集成电路
1.量产工艺技术。支持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设备,刻蚀机、光刻机、薄膜设备、掺杂设备、互联设备、平坦化设备、清洗设备、工艺检测设备;大尺寸硅单晶生长设备,截断、滚圆、研磨、倒角、抛光等晶圆材料加工设备;6-8英寸碳化硅单晶炉设备;先进封装圆片减薄设备、三维系统封装通孔设备、高密度倒装键合设备、新型圆片级封装用设备等的研发。支持硅片清洗、扩散、离子注入、材料沉积设备、自动封装系统、高洁净柔性搬送机器人、扫描电子显微镜、自动探针测试台等设备和仪器开发与产业化。
2.集成电路材料配套。支持集成电路先进技术节点用靶材的开发,集成电路用I-线、KrF、ArF光刻胶及专用材料,集成电路CMP用抛光材料,集成电路用超净高纯试剂(铜制程抛光液、显影液、剥离液、干法刻蚀清洗液)、高纯电子特气和高纯ALD、CVD等配套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六)新型显示
1.大规模量产工艺技术。提升低温多晶硅和金属氧化物背板量产化生产技术,全面掌握AMOLED蒸镀和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实现AMOLED刚性和柔性面板量产。
2.新型显示配套技术和产品。突破基板/盖板材料、高穿透率、快速响应的负性或光配向液晶材料、聚酰亚胺取向剂以及高效率OLED有机发光材料和高迁移率共用层材料、正性/负性光刻胶以及感光树脂/RGB/BM/OC/PS等上游材料、电致发光或光致发光量子点材料、光学及功能膜材料、显示驱动芯片、高纯电子化学品和特种气体、高纯/大尺寸靶材、高精度掩膜版、柔性AMOLED显示用OCA、后盖框胶、转轴等其他材料的技术壁垒并实现量产;开展探针单元、刀轮、蒸发源、电极板等显示装备用消耗性备品备件的本地化配套;进一步拓展切割设备、工艺检查设备、柔性贴合设备、维护修复设备以及模组绑定智能化系统、智能搬运设备等本地化配套进程;开展曝光、显影、离子注入、化学气相淀积、溅射、激光退火或剥离、张网、基板玻璃生产用窑炉等关键设备的联合研发和工艺探索。
(七)电子元器件
1.微小型表面贴装元器件。超小型大容量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片式叠层固态铝电解电容器、超小型功率电感器、一体成型电感器(模压电感)、小型片式压电石英晶体器频率元器件(谐振器、振荡器、滤波器)、高基频石英晶体频率片、超小型片式厚膜电阻器、片式热敏电阻器、片式压敏电阻器、片式电位器、集成无源器件等研发和产业化。
2.新型光电器件。大功率、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SMD、COB等先进封装形式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功率气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推进高性能的红外焦平面器件、高分辨率InGaAs探测器产业化。基于400G(干线网)的超低损耗光纤、光纤预制棒及其石英套管等相关光电元器件。硅基光电子器件。3D成像用低角度偏移窄带滤光片组立件。大功率紫外LED芯片及COB的先进封装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新型海洋光纤、自聚焦透镜模组、高速高精度光纤光栅传感解调仪。
3.电力电子器件。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快恢复二极管(FRD)、集成门级换流晶闸管(IGCT)、肖特基二极管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大功率模块、智能功率模块(IPM)和用户专用功率模块(ASPM)等功率模块。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在工业控制、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变频器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解决高阻区熔单晶、陶瓷覆铜板、铝碳化硅基板、管壳等的生产关键技术应用。碳化硅、氮化镓等下一代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研发和产业化。
4.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满足物联网、汽车电子等应用需求的各种敏感元件和传感器,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传感器,具有无线通信、传感、数据处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推进传感器由多片集成向单片集成方向发展,减小产品体积、降低功耗、扩大生产规模。面向无源、长距离监测的光纤传感器系统应用,推进温度/应力/应变/加速度等多参量监测的光纤传感器、高速光纤传感解调仪生产。
5.其他新型器件。基于5G通信系统的微波射频器件等高频器件。高导电直流电刷、5G通信基站传输光电复合线缆组件。智能终端用温度补偿型声表面波滤波器(TC-SAW)、体声波滤波器(BAW)、薄膜腔声谐振滤波器(FBAR);车规级MLCC、微波射频MLCC、片式单层陶瓷电容器(SLC)、硅电容器、CMOS及SAW模块用陶瓷封装基座、99.6%的氮化铝陶瓷基板、片式薄膜电阻器、片式合金箔电阻器;基于5G通信系统的微波射频器件等高频器件。直流无刷电机及智能化微特电机以及为机器人配套的减速器、伺服电机。高电压、大容量、大电流、高可靠、长寿命真空开关管及X射线管,医用CT管,基于5G通信系统的基站的毫米波真空器件。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配套的新型储能电池、超级电容器、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高压直流继电器、PhotoMOS继电器、CMOS继电器、特种功率电阻器以及电力电子用关键元器件。通信基站用石英晶体振荡器;光纤传感器、MPO/MTP光纤连接器用MT插芯;新型通信设备用56Gbps高速连接器、全海深水下插拔光电连接器。
(八)应用电子
1.汽车电子产品。汽车电子核心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和各类汽车电子产品,包括:芯片、控制器、执行器、高性能电子装置等,形成为品牌汽车配套的汽车电子产品的设计、验证、生产能力。
2.医疗电子产品。建立数字化医疗电子设备的生产工业标准和规范。医学影像、无创微创诊疗、普及型医疗设备、专业性医疗设备、远程医疗等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如颅内压力/温度监测仪、颅内压传感器等。
3.金融电子产品。金融IC卡芯片研发与产业化,金融电子设备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符合PBOC2.0标准产品。移动支付、网络支付、智能卡、银行ATM机、POS机、自助服务终端等产品的产业化。建立金融IC产品检测认证体系。
4.装备电子。提高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提高完善试验、测试能力,提高加工和装配工业水平。高档数控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嵌入式控制系统等产品的产业化。
(九)测量仪器
1.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满足TD-LTE网络测试需求的TD-LTE路测分析仪、模块化的TD-LTE基站和终端射频测试系统、LTE核心网络设备和无线网络设备测试工具、TD-LTE-Advanced终端一致性测试开发终端协议仿真测试仪。其他通信方式以及网络测试所需的新一代通信测试仪器、计算机网络测试仪器、射频识别综合测试仪器、各类读卡器、近距离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器。
2.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多功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进行测试需求的射频与高速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存储器等专项测试系统,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在线测试系统、测试开发系统。
3.数字电视测试仪器。数字电视和数字音视频测试用信号源、码流发生器、场强测试仪、测试接收机、测试发射机、数字视音频测试仪、码流监测分析仪、图像质量分析仪、网络分析仪、网络质量和安全监测仪、地面信号覆盖监测系统。
4.检测能力建设。高端集成电路共性检测、失效分析、试验评价能力;仪器仪表的电离辐射、环境与可靠性、安全与电磁兼容试验;通信产品节能检测与评估平台;安全、环境可靠性、电磁兼容检测平台;通信软件检测和评价环境的建设;无线通信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设。
(十)绿色电池
1.锂离子电池。支持研发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的消费型、动力型和储能型锂离子电池,推动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系统集成和产业化,支持大容量电池组管理系统的研发,突破在动能回收、启停等领域替代铅酸电池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加大新型、高性能、高安全性的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质、溶剂、添加剂、铝塑膜材料等的研发力度,形成从关键材料、关键部件到电池芯、电池组乃至电池系统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
2.燃料电池。突破燃料电池材料等关键技术,推动燃料电池产业化,重点支持小型实用燃料电池的开发与应用,拓宽小型燃料电池系统的应用领域和燃料电池在电动车上的示范运营。
3.超级电容器。加强超级电容器基础技术研究,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比功率与比能量,支持超级电容器与电池混合应用研究,加大超级电容器产业化应用,并加大超级电容器生产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
(十一)太阳能光伏
1.光伏材料。支持低能耗、低成本的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生产技术;掌握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突破高效、节能的大型提纯装置及工艺技术,提升多晶硅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广应用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薄片化的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生产工艺技术。支持高性能环保背板、高性能反射条、导电银浆、用于高效晶体硅异质结透明导电电极材料(TCO)、等关键配套辅料产业化。
2.晶硅太阳能电池。支持高转换率、低成本、长寿命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技术。推进非晶硅/晶体硅异质结、PERC背钝化技术、N型PERT电池、IBC全背结技术等新型太阳能电池成套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
3.薄膜太阳能电池。支持高转换率、低成本、长寿命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掌握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规模化制造关键工艺技术,推进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掌握柔性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跟进碲化镉(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规模化制造关键工艺技术和产业化进程。
4.光伏发电系统。支持太阳能电池系统、逆变器、储能及配套部件在电动汽车充电桩、通信基站等方面的应用。推广应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建材型组件生产技术,解决BIPV组件的透光、隔热、建筑美观要求等问题。推广智能光伏组件、逆变器、跟踪系统、运维中心等产品和技术应用,发展智能光伏集成运维。发展高效、低价、长寿命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电池及智能微网系统等装置。推广太阳能电池产品在石油、海洋、气象领域、沙漠治理、现代农业、渔业的应用。
5.光伏储能系统。针对发电和输、配电领域开发长时间大容量、短时间大容量、高功率的储能产品。加强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成本储能电池产品开发。支持研发储能逆变器等一体化光伏产品。支持研发基于光伏发电、储能系统集成与电网智能控制技术的光储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实现储能与现代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
(十二)电子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用材料。加强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及外延片,大尺寸低缺陷碳化硅单晶材料,红外窗口应用的大尺寸蓝宝石晶体,掩膜版用高纯石英基板,CMP制程用抛光材料(抛光垫、CMP后清洗液等)、半导体光刻胶及专用树脂、高纯度光致产酸剂等材料研发及产业化,解决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瓶颈材料制约。OLED有机发光及功能材料、低温多晶硅TFT-LCD/AMOLED用玻璃基板、AMOLED基板和盖板用聚酰亚胺(PI)浆料、AMOLED面板用无色聚酰亚胺(PI)浆料、大尺寸高精度掩模板;大尺寸金属靶材、新型氧化物靶材等批量生产工艺优化。开展单模光纤预制棒用大尺寸石英套管、高功率激光或功放用掺稀土光纤、高纯掺氟石英管(衬管或套管)、芯片封装用覆铜板、高频高速高密度覆铜板及高性能挠性覆铜板、透明PI覆盖膜、低粗糙度电子铜箔材料,5G移动通信板用孔导通化添加剂,应用于5G封装高稳定性介质膜材料,高导热厚膜材料,片式电阻功能浆料与关键基础材料,5G通信用MPO多芯光纤连接器套件,工业级激光器用激光光纤等产业化,满足电子信息和通信发展需求。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
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制造企业和封测企业联合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协同。支持电子元器件、系统整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促进联合协同创新。鼓励电子信息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联合建设大数据采集平台,推动柔性化生产。鼓励大数据、云计算相关企业开放平台资源,打造协作共赢的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生态环境,凝聚ICT和制造业形成联合攻关力量,开展工业数据平台的技术和产业化攻关,形成产业支撑能力,推动制造企业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先进电子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支持RFID(电子标签)、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定。
大力推动云制造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信息企业联合开发工业系统、软件、智能控制、工业云等关键共性技术,提供面向细分行业的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云制造服务,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协同。鼓励中小企业采购使用工业云服务,承接专业制造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引导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外包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等非核心业务,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提高信息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发展基于智能硬件的信息增值服务。鼓励电子信息制造企业面向行业与用户使用场景研发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系统,拓展融合“硬件+平台+软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创新高附加值服务。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面向消费者和特定细分人群研发制造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智能消费产品,为客户提供陪伴、娱乐、医疗健康、环境监测、生活服务、在线教育等高端服务,创新服务收费模式,鼓励企业从单纯硬件竞争向应用服务竞争转变。
发展工业大数据,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用。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分析感知用户需求,增强大规模定制与个性化定制能力,及时响应市场变化与用户需求,形成个性化设计、制造和服务新模式。
发展专业化服务,提高电子信息产业认证认可计量检测服务水平。强化产业认证认可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许可,发展面向制造全过程的认证认可计量检测等服务,推动认证认可计量检测服务融入产品设计环节。
第二章机械行业
一、创新平台
利用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国家级检测认证中心,建设现代农业机械、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智能塑料机械、智能物流装备等行业重点产品研发及试验检测平台;建设液压气动密封元件及系统协同创新平台、智能化学热处理技术创新研发服务平台、电镀行业智能服务云平台;建设内燃机节能环保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测试平台、固定翼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技术等平台;建设增减材制造创新中心,以及基础材料和工艺开发创新基地;智能传动创新研发服务平台。
建立机械装备绿色设计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创新设计示范平台,重点开展智能数控机床相关技术研究、“4C”集成、机器通信通用标准和“人-机-物”接口技术、智能监控技术、智能优化决策和自适应控制技术、智能数控系统技术、智能化加工单元控制技术、增材制造复合工艺技术和数控加工赛博物理系统研发设计,建立满足智能技术需要的元器件规范。
二、基础能力
(一)机械基础件
1.液压系统。用于新一代节能型5~6t装载机、油田特种车辆、大型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大型金属成型设备、节能型风力发电机等产品的液压系统,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精确作业电液控制系统,智能数字液压控制系统,静液压驱动系统,大型金属加工设备大流量充液系统,液压位置闭环控制系统,液压安全阻尼系统等。
2.泵阀元器件。工作压力≥31.5Mpa、流量≥100L/min的高压液压阀,额定吸力≥50N的高压液压阀用比例电磁铁,通径≥32mm、流量≥400L/min的大排量液压泵,额定压力≥35 MPa的电子控制轴向柱塞泵,数字液压油缸,数字液压阀,数字液压泵/马达,数字液压缸专用压力/位移传感器,数字比例放大器,高压、大通径电液比例流量阀,先导型高响应大通径双向液压伺服比例阀,高性能电液比例多功能柱塞泵/马达,高压变量柱塞泵与马达减速总成,电液比例伺服阀,民用航空发动机驱动液压泵,EHA高速双向变量泵。
3.密封元器件。核主泵机械密封,核二三级泵机械密封,核岛堆芯容器C/O形环密封,核级抗辐射高可靠性硬质合金机械密封环;煤炭深加工流程泵用机械密封,突破密封材料耐磨损与腐蚀防护技术、高低温介质环境模拟与试验技术、密封辅助系统设计技术和密封可靠性运行技术。高压干气密封,天然气长输管线密封,油气井口装置密封;超大直径机械密封,石化装置、船舶等超大直径密封。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水下生产系统(采油采气树、防喷器、隔水管等)和输油管道快速接口密封件,耐海水腐蚀、适合水下机器人安装;新能源页岩气和煤层气钻采输送设备密封系统;大飞机用液压密封件;轿车动力总成系统以及传动系统旋转密封,高压液压元件密封件。
4.气动元器件。轨道交通用高性能气动元件,环境温度-40~+80℃的气缸、气动阀、气源处理元件,以及气管、接头等配套气动元件。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统。
5.轴承。高速度高精度数控机床轴承;工业机器人RV减速机轴承,谐波减速机轴承,等截面薄壁轴承,薄壁交叉圆柱滚子轴承;航空航天装备轴承;汽车轮毂轴承单元,发动机和发电机轴承,变速箱轴承,柔性轴承,转向系统轴承,ABS偏心圈轴承,长寿命水泵轴连轴承,涡轮增压器轴承,载重汽车免维护十字轴,新能源汽车轴承;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轴承,海洋和深井超深井石油钻机轴承;高速动车组轴承,大功率机车轴承,大轴重和快捷铁路货车轴承,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城际铁路轴承;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大功率精准作业农机轴承;第三代CT机等高性能医疗机械轴承;高速透平一体机磁力轴承及控制系统;大型工程机械和矿山机械重载长寿命轴承;高端轴承用精密滚子、第三代高氮不锈钢等轴承钢。
6.齿轮及传动。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轨道交通高速、重载、耐腐蚀、复杂多轴传动装置,高功率密度的盾构及硬岩掘进机配套减速机,工程机械自动变速器、汽车CVT无级变速器,汽车驱动桥长寿命低噪声螺旋锥齿轮,电动汽车无级变速器,飞机高可靠性齿轮传动装置,大型核电和超超临界火电齿轮调速装置。变异精密齿形链系统,双相链传动系统,大排量汽车发动机齿形链传动正时系统,大功率舰船发动机传动链。高精度传动联结件,大型轧机联结轴。
7.紧固件。航空航天、高铁列车、高档轿车高性能紧固件,汽车发动机、风电和核电装备配套的合金钢、不锈钢。高强度紧固件,不锈钢、耐候钢紧固件、铝合金紧固件、钛合金紧固件和精密紧固件。
8.弹簧。高应力弹簧,高寿命弹簧,轿车用稳定杆、气门弹簧、悬架弹簧,高铁弹簧,高性能泵阀用紧密弹簧。
9.粉末冶金。高密度(≥7.0克/立方厘米)、高强度、高精度粉末冶金零件,高铁、汽车、航空用摩擦片,高速列车、飞机摩擦装置,含油轴承,新型粉末冶金零件。
10.模具。新能源汽车暨汽车轻量化制造技术所需的700-1000Mp高强钢板侧围冲压模具、1500Mp以上超高强钢板中控道热成形模具、8-12mm长玻纤含量40%以上增强塑料注塑模具、多料多色注塑模具、大型复杂轻金属结构件和功能部件压铸模具、高强度铝合金冲压成形模具;中小型电机铁芯、微型电机壳体、电子插接件等产品用高速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具;800万像素以上树脂光学组件(镜头)注塑模具、阵列光学模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模具、精密医疗器械模具;塑料异型材共挤及高速挤出模具、直径4米以上巨型工程轮胎模具、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超高速(300公里以上/小时)精密轴承关键模具、高强度大尺寸复杂断面中空铝合金型材挤压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和智能化模具集成制造单元等。
11.发动机气门。汽车发动机气门,船舶发动机气门,内燃机发电机组气门等。
(二)基础材料
1.基础密封材料。高抗水解聚醚聚氨酯密封材料,高性能柔性石墨材料,高温和低温弹性等密封材料,高性能无石棉密封材料,高强度细颗粒机械密封用碳石墨材料,大飞机液压密封系统、高压液压密封系统及核电耐辐照密封系统用密封材料,超低温垫片、密封填料,耐高温填料静密封材料。
2.复合材料。聚甲醛合金材料,液压泵用双金属烧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燃气轮机用耐高温合金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强度细颗粒机械用碳石墨材料,减磨耐磨材料,磁性材料,热压烧结碳化硅、热压烧结氮化硅、高性能非金属垫片及材料,3D制造用钛合金粉末等。
3.新型焊接材料。高强高韧焊接材料,耐热、耐蚀、耐辐照、耐磨及耐低温焊接材料,无毒绿色钎焊材料及焊剂。
4.超硬刀具材料。硬质合金(YG、YT、YW),高温合金、钛合金加工用高效可转位刀具,高端金属陶瓷圆锯片,高速高效锯切用硬质合金带锯条,高精度金刚石PCD刀具,立方氮化硼刀具(PCBN),CVD金刚石厚膜刀具,CVD金刚石涂层刀具。
5.其它基础材料。仪表功能材料,测温材料,声、光、力敏感材料;低膨胀高温合金,过热器管道耐热钢,压气机盘及涡轮盘用耐热不锈钢和高温合金;铸造用高纯生铁,特种球化剂、蠕化剂、孕育剂、预处理剂、精炼剂,环保树脂、无机粘结剂等少无污染的绿色铸造原辅材料,3D打印快速成型新材料;大锻件用高纯净钢、冷锻用钢、非调质钢,少无污染的绿色锻压润滑剂;大型高强铝合金铸件,高压精密液压铸铁件,大型压铸模具钢材料;大型钛合金模锻件和铸件,大型模锻模和挤压模具材料;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抗氢钢大型锻件,630℃以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铸锻件,大型船用曲轴锻件;汽车粉末冶金零件,大型车辆用铝型材,汽车轻量化用超高强度钢、细晶粒高强度精冲专用钢板、轨道交通车轮组材料,高压液压油缸用冷拔钢管及液压柱塞泵泵轴材料,农业机械高性能传动带;国六发动机轻量化高强蠕铁材料、无缸套高耐磨高强灰铁材料;碳化硅陶瓷材料,防腐用高纯氧化锆陶瓷结构件;阀座用高分子材料;粉末高速钢工具材料;环境友好型涂料:汽车涂料,船舶涂料,减磨润滑剂;核反应堆材料。
(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工程机械高端液压元件和系统协同工作平台,建设橡塑密封、液力、气动、机械密封和填料静密封、轴承、齿轮、紧固件等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机器人变速器、柴油机喷油嘴、特种精密齿轮等基础关键零件热处理工艺研发服务平台。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
推进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逐步探索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以骨干企业牵头,建设智能成套生产线和智能工厂,开展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示范。运用模块化设计技术和信息协同控制技术,以新型制造工艺为重点,建立专用零部件数字化制造单元和智能制造技术验证体验中心,以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物流为基础建立自动识别、自动定位、在线智能检测的智能生产线。在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制造流程管理、动能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开展智能工厂建设,实现灵活的规模化生产,有效提高产品的制造精度和稳定性。
鼓励企业利用网络协同技术实现跨专业、跨企业、跨地域的产品研发、关键生产环节设备泛在网络互联、高端装备全生命周期的远程智能维护,提升机械制造企业产品研制能力及研制质量。面向机械信息行业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集成应用。建立机械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行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智能化生产及产融结合等新模式发展。开展机械智能制造系统安全防护,建设机械行业内生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到现代农业机械、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智能物流装备等多种行业重点产品的生产制造场景。针对机械行业数控系统的脆弱性及专用协议、违规的网络接入、恶意漏洞等脆弱点进行安全评估,实现风险分析和危险源识别。开展机械智能制造系统安全防护,建设机械行业内生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到现代农业机械、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智能物流装备等多种行业重点产品的生产制造场景。
四、绿色制造
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包括:湿式静电除尘器,燃煤工业锅炉超低排放控制技术装备,工业锅炉脱硝装备,塑烧板除尘器,有机废气等离子净化设备,冲天炉、电弧炉专用除尘系统。水污染治理设备,包括:污水一体化生物处理装置,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污水专用换热装备,带式污泥浓缩压滤一体机、螺旋栅渣压滤机。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包括:大型生活垃圾焚烧炉及二噁英处理成套装备,生活垃圾热解燃烧处理设备,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设备,土壤修复成套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包括:含铅废料无害化处理及回收综合利用装备,铸造废(旧)砂再生成套设备,铸造生产废渣再利用技术。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包括脱硝氨逃逸检测系统,光谱分析仪器用光电倍增管,自动进样器,应用于汽车尾气检测的传感器,高效液相色谱仪,VOCs检测仪器。
针对数控机床加工过程切削液排放/碳排放限制,开展轻量化结构、运行过程优化/能效管理、绿色切削、模块化可重构等研究,满足绿色制造需要。内燃机领域推广薄壁铸造、高压铸造、精密铸锻、热处理及表面加工等绿色制造工艺,高动态交流电力测功器、低耗能产品出厂试验测试装置以及高效能量回收技术。再制造表面修复关键技术,内燃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再制造装备,模具修复及再制造装备。环保型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专用成型加工技术及装备。
再制造表面工程、疲劳检测与剩余寿命评估、增材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开发自动化高效解体、零部件绿色清洗、再制造产品服役寿命评估、基于监测诊断的个性化设计和在役再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
五、质量提升
(一)高端装备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紧凑型智能成形装备、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设备和高端井下工具、高端精密塑料机械、先进农机装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密切相关的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二)农业机械
1.农用整机。大马力动力换挡或无级变速拖拉机,果园、丘陵山地及水田等专用拖拉机,水稻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联合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械、保护性耕种机械。自走甘蔗收获机,大型自走式饲料收获机,牧草收获全程机械、现代规模化养殖场智能成套设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装备、种子加工机械、山地丘陵农机等。
2.关键零部件。农用柴油机,联合收割机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基于纳微米短纤维补强的高性能传动胶带及高性能传动链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大型农机具智能控制系统、终端显示器以及谷物损失传感器和作业导航系统。大马力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器、CVT无级变速器,大马力拖拉机负载传感的电液提升控制、高速乘座式插秧机的比例仿形控制、多功能型收割机执行元件的电液比例升降控制。大型经济作物收获机械液压系统及液压元件。转向驱动桥及电液悬挂系统、高性能打结器。
(三)文化、办公与印刷装备
文化设备和器材。数字式照相设备和器材、数字化电影摄影和放映设备、数字化教学和教育设备、档案制作和整理设备,建立生产工业标准和规范。
办公设备与办公耗材产品。激光打印机/传真机、数字式静电多功能一体机、喷墨打印/传真机、喷墨照片打印机、数字式喷墨多功能一体机、针式打印机(宽幅面、金融和标签专用)、医学影像设备专用输出打印设备等数字化办公设备,及其耗材(光导鼓、墨粉、载体、墨粉基础材料合成树脂和磁性材料)与关键零部件,建立生产工业标准和规范。
印刷设备器材。印刷物料自动管理系统、自动印刷辅助系统;生产型卷筒纸彩色喷墨印刷设备,生产型单张纸彩色静电印刷设备;印后加工生产联动线,数字印刷联机骑马钉联动线、平装联动线;高速柔性版印刷机、高速大幅面单张纸多色胶印机。
(四)石油化工及通用机械
1.成套设备。5~20万吨/天膜法海水淡化成套设备、5~20万吨/天蒸馏法海水淡化成套设备、5~20万吨/天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成套装备。1~2万吨/天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的能量回收装置。2500型以上大型压裂成套设备,旋转/垂直导向钻井系统,特深井钻机、极地钻机、模块钻机、斜直井钻机、超级单根钻机,连续管作业机和钻井机,不压井作业设备、超高压和水下采油(气)树/防喷器等井口装置及其控制系统、节能抽油设备等。大型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装备、小型LNG液化工厂。油污染防治、钻完井泥浆/压裂液/废弃物处理成套装备。大型冶金能量利用装置。螺杆双循环低温热能回收技术及成套设备;大型高炉用离心鼓风机、蒸汽锅炉、高炉顶压与烧结余热能量回收联合发电装备(STRT);蒸汽再压缩技术(MVR)装备;用于石油、石化、煤炭等行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回收再利用的高性能大型压缩机成套设备。加油加气站、油库油气回收设备。节能型褐煤干燥提质装备、煤基多联产成套设备。生物流化床+强化混凝成套水处理设备。滤布滤池技术及设备。捣固焦炉环保、节能与低氮氧化物排放技术及设备。氢气压缩机、轻烃膨胀分离器,大型LNG卸料臂。
2.核心配套设备。(1)顶驱、钻井泵、绞车、管柱自动化处理系统、螺杆钻具、钻头等钻井设备,射孔器材、固井设备、压裂泵、制氮设备、液氮泵送设备等完井设备,大口径全焊接球阀/泄压阀、电驱/燃驱压缩机等油气集输设备、车载注气、排水采气等石油天然气增产用高压力,高转速往复式压缩机。(2)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站用泵,第四代核电站用泵、小型先进模块化多用途反应堆用主循环泵、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给水泵;1350MW机组主凝结水泵;具有完备可靠的就地与远程监控系统的长输管线油泵;50万吨/年合成氨高压甲铵泵,离心泵和隔膜泵;1000万吨/年高温油泵、塔底泵、催化裂化油浆泵、煤化工空分装置超低温泵;LNG接收站高、低压低温潜液泵。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用急冷油、急冷水泵;石化用高压立式湿绕组型强制循环热水泵;天然气净化装置高压多级离心泵。(3)满足2000万吨炼油、130万吨乙烯等石油化工装置需求的大推力往复压缩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制冷压缩机、乙烯制冷压缩机、大型多列迷宫压缩机、大排量螺杆压缩机,70万吨以上合成氨四大压缩机组,100万吨/年PTA装置用工艺空气压缩机、200万吨甲醇合成气压缩机,油田注气高压压缩机,空气储能装置用压缩机及膨胀机、分布式能源成套设备及压缩机,50万吨以上合成氨四大压缩机组,36~45万吨/年大型硝酸“四合一”透平机组;百万吨级精对苯二甲酸装置的“四合一”高效压缩机组、油气田生产及海洋装备领域用高速撬装往复式压缩机。LNG接收站用大型低温BOG压缩机、160-450kW 2级以上一般动力用喷油回转式空气压缩机;500Kw以上一般动力用离心式空气压缩机;200Kw以上一般动力用干式螺杆空气压缩机、喷水回转式空气压缩机、2.2-4Kw新能源汽车用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800KW以上高压液力透平;大型往复式压缩机气量自动调节装置。(4)压力≥6MPa的百万吨级乙烯冷箱、高效板翅式换热器的大型LNG冷箱。6万、8万、10万Nm3/h空分成套设备的空压机、增压机、膨胀机。高效粉煤汽化炉,密闭防爆离心机。(5)XG-75/3.82-Q型蒸汽锅炉,高温、高压、全流量冷热态性能试验回路主蒸汽和稳压器安全阀、调节阀和主蒸汽隔离阀等核一、二级高参数阀门、华龙一号先导式安全阀。第四代快堆主循环钠泵回路用阀。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阀门。抽水蓄能电站进水球阀、大口径水轮机进水双密封蝶阀。天然气、乙烯、天然气液化装置用低温球阀,煤化工用大口径镍基合金氧气阀。(6)光伏发电高位熔盐泵。(7)海洋石油水下核心设备。5K,10K,15K立式、卧式水下采油树;水下采油控制单元,深水500米、1000米、1500米:水下单相、多相计量仪;4"、6"、8"、12"等深水水下自动阀门;深水水下分离器,水下压缩机,水下输送泵,水下注入泵,水下开孔器,水下防喷器,隔水导管,隔水导管浮体材料,水下搭载潜器,100千瓦以上水下工作机器人,深水水下声呐、反射及应答器,水下海底中长期流速测量仪,深水水下吸力锚及补偿器,水下立管,15、21、30、35~70~100MPa高压柔性管,超深水大厚壁管,200吨、300吨、400吨张力器。
(五)高档数控机床
1.整机产品。(1)汽车制造领域。汽车发动机关键件加工所需的柔性自动化、高精尖加工设备,汽车变速箱齿轮、壳体、轴类等零部件加工所需数控机床及生产线,汽车覆盖件等自动冲压生产设备等。(2)航空、航天设备制造领域。铝合金复杂结构件加工设备,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零件加工设备,复合材料构件制造和加工设备,精密零件和光学元件加工设备,自动钻铆技术装备、大部件对接装配线、五轴蒙皮加工机床,镜像加工机床等。(3)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制造领域。船用柴油机气缸体、气缸盖、机架、机座、曲轴、连杆等加工设备,大型船体和铆焊结构件制造设备,船用推进器的螺旋桨和陀轴加工机床,轻型工业燃气轮机制造设备等。(4)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领域。轨道加工和高速铁路路枕加工设备、机车和车辆制造设备、车轮和车辆零部件制造设备等。(5)IT、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专用设备、“3C”产品制造设备,机床关键件、功能部件、刀具加工设备、增材制造设备、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单元和柔性系统等。(6)发电设备制造领域。发电机和汽轮机转子加工设备,叶根槽加工设备,汽轮机叶片加工设备,核电反应堆堆芯的压力容器、稳压器、主泵及驱动机构加工设备,风电变速箱中大型内齿圈、圆柱直齿轮和斜齿轮等加工设备。
2.功能部件。为以上整机产品提供高性能的功能部件。数控系统;高速精密滚珠丝杠副,行星滚柱丝杠副,微型滚珠丝杠副,高速精密滚动直线导轨、重载滚动直线导轨;BMT伺服动力刀架,数控机床刀库;双摆角铣头,精密重载动静压电主轴,高精度大推力永磁同步直线电动机,高动态响应的进给系统等。
3.刀具、磨料磨具。高温合金、钛合金加工用高效可转位刀具;高端金属陶瓷圆锯片,金属陶瓷齿材,优质弹簧钢背材。齿轮修整滚轮、螺杆压缩机转子、丝锥、蜗轮蜗杆滚轮等CBN成型磨砂轮。丝杠、凸轮轴等CBN成型磨砂轮,发动机气门CBN成型磨砂轮。航空航天及军工难加工异型新材料的抛磨加工工具。
(六)电工电器
额定推力240N/300N的三相扁平型直线异步电动机。永磁同步直线电机驱动加速系统。三相双边永磁同步高速高精度直线电机。三相扁平型永磁同步直线电动机。电力电缆连接件和GIL产品。磁悬浮电机。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高压电缆成套技术及电缆附件。
(七)先进轨道交通
1.零部件。轨道交通用高性能气动元件。高速动车组轴箱轴承,精度P4级。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大轴重铁路货车轴承、高速动车组车轴/车轮,实现高速动车组车轴/车轮批量应用。列车制动系统及基础制动元件,新一代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重载货物列车、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及基础制动元件,实现进口替代。
2.控制系统及整机。实现动车组网络控制、故障诊断、数据存储等功能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CTCS-2/CTCS-3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高速列车永磁牵引电机,全面提升电机的小型化、轻量化以及高功率密度等指标。城市轨道交通列控系统。车钩缓冲装置,掌握车钩缓冲装置的连挂和缓冲吸能、材料工艺、组装检测等核心技术。
(八)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高端液压件,20t级及以上的大、中型液压挖掘机用高压柱塞泵、液压马达和液压多路阀等关键液压元件,数字液压油缸,数字液压阀,数字液压泵/马达,数字液压缸专用压力传感器,针对13吨级及以上液压挖掘机的智能液压系统,5-6t级装载机智能液压系统。
(九)仪器仪表
1.控制系统。一是服务于离散工业和流程工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智能综合控制系统;二是服务于高性能的机器人、高端智能数控设备、航空发动机等高端设备的专用控制模块、控制器及控制系统;三是服务于大型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设备、大型石油化工成套装置、大型冶金成套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用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输入输出点数512个以上的中大型可编程控制系统(PLC)等。
2.测量仪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高精度智能压力/差压变送器、高精度质量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高精度物位仪表、多参数变送器、耐恶劣环境大推力智能执行器等工业在线自动化检测仪表和设备、原位在线成份分析仪器,原位在线无损检测仪表、高精度(在线)几何量测量仪器仪表等;用于核电温度测量核级铠装热电偶及组件、铠装铂电阻及组件、反应堆压力容器水位监测组件;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用智能电表及装置,智能化高精度电工量测量仪表,全电子式智能水表、热量表。
3.传感器。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低功耗各类智能传感器;新型光电传感器、磁传感器、MEMS传感器、声传感器、硅基传感器、高精度视觉传感器、检测金属缺陷的脉冲涡流传感器、特种微型高精度波纹管传感器;惯性导航传感器、内燃机用空气流量质量传感器、宽域氧传感器、氮氧化物传感器;用于铝、稀土冶炼用多参数传感器、用于食品、药品、水质、烟气、空气、土壤、固体中有毒有害物质测量的各种智能传感器;传感器无线通信功能部件等。
4.科学仪器。一是服务于科学研究,药品、食品、生物、生化、环保等领域分析检测用的高性能科学仪器:色谱仪器、质谱仪器、光谱仪器、核磁共振波谱、色谱质谱联用仪、色谱光谱等各种联用仪、自动生化检测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高性能智能化网络化光学显微镜、百万分之一电子天平、高性能实验室离心机等。二是服务于科学研究、智能制造、测试试验、认证用测量精度达到微米以上的多维几何量测量仪器,如多维坐标测量机、激光自动跟踪测量仪、原子力显微镜等;自动化、智能化高性能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工业X射线CT装置、三维超声波探伤仪等无损检测设备,高性能环境模拟试验设备、电磁兼容检测设备等。三是服务于科学研究、工业安全、社会安全、生命安全监测、控制和报警仪器装置。生产过程安全监测仪器及报警系统、矿井灾害监测仪器和和安全报警系统,地震、地质灾害观测仪器及安全报警系统,综合气象观测仪器装备(地面、高空、海洋气象观测仪器装备,专业气象观测、大气成分观测仪器装备,气象雷达及耗材等)、移动应急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计量检定设备、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轨道交通用检测试验仪器和监控系统,城市智能视觉监控、视频分析、视频辅助刑事侦察技术设备等。四是科学仪器的关键核心部件、元件。如质谱仪器的四极杆、离子阱、漂移筒,色谱仪器的高性能检测器,光谱仪器的干涉仪,光电倍增管、激光器、光栅、滤光片,射线检测仪器的X射线管,试验机的高精度引伸计,超声波仪器的高精度换能器,嵌入式控制模块,高性能光学镜头、高性能小型真空泵,自动取样系统和样品处理系统等。
(十)内燃机
1.车用内燃机。乘用车高效小排量直喷增压发动机,采用阿特金森或米勒循环技术的混合动力发动机,乘用车柴油机,轻型商用车柴油机,中重型商用车用柴油机。替代燃料供给系统和关键部件,新型替代燃料燃烧技术,替代燃料内燃机专用润滑油、专用零部件和非常规排放后处理技术。
2.柴油机和汽油机。农业机械用柴油机、工程机械用柴油机、内河航运、近海捕捞、水面作业船舶用中高速柴油机、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替代燃料内燃机、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电控高压燃油喷射、废气再循环(EGR)技术、排气后处理技术、动力换挡拖拉机用柴油机,四气门柴油机。通用小型汽油机及摩托车用汽油机,四冲程汽油机空燃比精确可控的智能化电控技术,高效传动和动力匹配技术、性能优化和排气后处理技术。
3.关键零部件。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集成技术及喷油器总成、电控执行器、进油计量阀、电控单元。可变几何截面增压器,轨压传感器、宽域氧传感器、空气流量质量传感器等各类专用传感器,氮氧化物传感器、颗粒物传感器等用于排放控制的专用传感器。内燃机排气后处理装置用DPF/GPF载体,柴油机用固体氨选择性催化还原(SSCR)储氨容器系统。内燃机排气后处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用宽温度范围尿素水溶液。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油泵总成。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电子控制单元(ECU)。柴油机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喷嘴环总成。汽油机涡轮增压器。摩托车用汽油机催化转化器。厚膜DLC涂层活塞环。模块化、智能化新型节能冷却润滑系统部件;高效燃油、润滑油滤清系统。
4.测试技术及设备。内燃机自动测试控制与标定系统技术,高精度大流量气体质量流量、颗粒物、排气烟度测量装置,关键零部件制造过程在线检测技术与装置,内燃机可靠性、排气后处理装置耐久性专用智能化测试设备,内燃机多环境多维度复合试验环境系统,汽车发动机链条及链传动正时系统制造。
(十一)矿山机械
新型露天矿开采成套装备与智能控制系统。深井、超深井大型提升装备与智能控制系统,液力偶合器、保安型井下智能供液系统,露天矿自卸车等设备关键部件,大型粉磨设备及工艺系统。自磨机、球磨机粉磨效率控制系统。松散物料成型设备,压球机、团矿机,海上风电施工设备。
(十二)冶金装备
钢铁材料高洁净度、高致密度及新型冷/热加工工艺装备。高效、节能、环保的轻量化短流程装备。冶炼用高纯度钒铝合金。方板坯连铸机高效智能化。极薄冷轧带钢高速精整机组工艺装备、高速高精度带材剪切工艺装备、高品质汽车面板剖分拉矫重卷检查机组工艺装备、高性能连续式复合钢板生产工艺装备、宽幅高品质有色金属高效冷轧机组工艺装备、高品质冷轧板酸洗—轧制—精整生产工艺装备。
(十三)装备制造新材料
1.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材料。加快实现稀土磁性材料及其应用器件产业化,开展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应用验证。开发高压液压元件材料、高柔性电缆材料、耐高温绝缘材料。调整超硬材料品种结构,发展低成本、高精密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材料,突破滚珠丝杠用钢性能稳定性和耐磨性问题,解决高档数控机床专用刀具材料制约。
2.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材料。突破钢铁材料高洁净度、高致密度及新型冷/热加工工艺,解决胚料均质化与一致性问题,建立高精度检测系统,掌握不同工况下材料损伤与失效原理及影响因素,制定符合高速轨道交通需求的材料技术规范,提高车轮、车轴及转向架用钢的强度、耐候性与疲劳寿命并实现批量生产。推动实现稀土磁性材料在高铁永磁电机中规模应用。开发钢轨焊接材料加工技术,发展风挡和舷窗用高品质玻璃板材。加强先进阻燃及隔音降噪高分子材料、制动材料、轨道交通装备用镁、铝合金制备工艺研究,加快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铁车头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
推动装备制造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由注重采购供应向注重供应链管理优化转变,提升产业效率、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拓展业务领域,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大型综合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激活装备制造企业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加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所需的各类高端工业软件的开发,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发凝结企业知识的应用软件。深入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加强装备制造企业对用户工艺的研究,与用户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整机与零部件、设计与工艺、制造与用户协同发展。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协同设计制造、设备远程运维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支持机械行业企业开展创新设计研究,发展众包、众创等模式。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3D打印等新技术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推动企业积极开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既有柔性制造能力、又有服务型制造特点的业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体系,构建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和统计口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型制造水平。
建立重大装备远程监测中心,集成呼叫中心、配件服务平台,融合GPS终端,GPS智能系统实现基于物联网的设备实时监控与远程运维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物联网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配件网络销售,租赁回收等市场营销服务。
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主动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有效的基于产品的服务需求。在网络安全、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上,建立数字化互联互通的行业统一标准,并鼓励企业开发拥有技术主权的软件和服务平台,实现机械行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第三章汽车行业
一、创新平台
建立新能源汽车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新能源汽车公共检测平台,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建立节能与混合动力总成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共享制造平台。
二、基础能力
(一)基础零部件
电控喷油系统、动力总成电子控制、驱动电机、电机电子控制系统、动力电池单体及系统、燃料电池系统、机电耦合装置、自动变速器、缸内直喷系统、电控附件系统、混合动力变速系统、机械传动机构、电子传动机构、能量再生制动系统、适用于双面冷却IGBT芯片及模块、基于SiC的IGBT芯片及模块、电驱动高速轴承、整车制动能量回馈系统、双向DC/DC变换器、高集成度电流传感器、高散热效率平面散热器、发动机专用电控单元ECU、发动机控制系统控制器、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控制系统核心控制器、稀土永磁电机、氢循环系统、Ⅳ型70MPa储氢瓶可变配气机构、发动机后处理器、高品质底盘橡胶元件。
(二)基础材料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材料,隔膜材料(如:具有良好导电性、稳定性的正极材料。制备高安全性、高稳定性、循环性能好的金属合金负极。开发高电导、宽电化学窗口和高热稳定性的新型液态电解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和无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等)。轻量化复合材料/混合材料、电机用硅钢和永磁材料、特种橡胶、高强度钢、锡代钼球墨铸铁、铝镁合金材料、高端弹簧钢、低摩擦材料与技术、新型耐高温活塞材料、轻质树脂基阻尼材料、轻型低成本耐高温高可靠性塑料、摩擦片材料、变截面少片钢板弹簧等新材料和新结构、铝硼合金材料、低密度PVC胶、双组分聚氨酯发泡胶。微发泡汽车轻量化模具、高强度板热冲压模具。780MPa及以上超高强度钢、车用复合材料、车用橡胶技术。
(三)基础工艺
异种轻量化材料连接工艺、复合材料构件成形制造工艺、铝及镁合金液压和冷弯等紧密塑性成形工艺、超高强度钢塑性成形工艺、汽车件近净成形制造工艺、精密激光加工工艺、高功率密度电机扁铜线应用工艺、激光连接工艺、超高强度钢热成型冲压工艺、铝合金热成型和温成型工艺、高精度铝合金冲压工艺、水性漆B1B2涂装工艺。
(四)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碰撞安全性测试服务平台、节能与新能源关键零部件测试服务平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技术创新平台、汽车气动-声学性能开发和试验检测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内燃机低摩擦技术工程化应用服务平台、内燃机电子控制模块化系统服务平台。基于用户出行的行驶数据采集和服务平台,基于用户充电数据采集和服务平台,自动驾驶测试与示范平台。充换电基础设施关键升级设备和运营平台;制氢、运氢、储氢及加氢基础设施平台。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
开展智慧工厂技术在汽车整车及电控制动上的集成应用;轻型高端柴油机智慧工厂建设;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具有自动驾驶功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化。
建立智能交通网络平台系统,包括智能交通监控与引导系统、运营车辆调度及监控管理系统、数字化路网管理系统。
开展大批量个性化的可重构的智能制造模式研究、数字孪生仿真平台的建设应用、制造大数据、物联网平台、自适应控制技术、制造平台化技术、工艺过程参数实时控制、设备预测性维护、远程诊断服务及可视化在线支持以及边缘智能化等技术研究。
鼓励汽车行业生产线,针对传统设备、生产线及管理系统的改造,提升产品制造质量,降低生产线建设成本。
利用5G、TSN、工业无线、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开展个性化定制、设计协同、供应协同、预测性维护等基于工业互联网网络的新业态与新模式。
面向汽车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采集系统,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
建立汽车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行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智能化生产及产融结合等新模式发展。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针对车辆智能驾驶、指挥导航等场景,建立车辆自动驾驶系统可信性评估平台、基于车联网的车辆安全智能驾驶等平台,保证可信、安全、智能的车辆自动驾驶、导航和通行。
四、绿色制造
(一)绿色制造
汽车整车涂装废气VOC清洁净技术规模化应用。汽车整车焊装节能减排技术规模化应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产业化。报废汽车绿色智能精细拆解与高效分选回收。热固性塑料及复合材料低成本回收技术。节能减排铸造、锻造技术提升规模化应用。汽车制造全寿命能耗及排放评估标准、数据统计与改善技术。
(二)安全生产
动力电池组装、运输、存储安全技术规范制定及检测设备开发;在线检测与防错装置;冲压设备安全防护装置;乙炔等易燃易爆气体泄漏监测报警与应急处置装置;喷漆车间安全监控与职业卫生防护设备设施,涂装VOCs治理。
五、质量提升
(一)高端装备
新能源汽车全新底盘、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等产品;整车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电驱动系统;低能耗电动空调系统、电制动系统、电动转向产业化;48伏怠速起停系统产业化;先进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插电式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系统;先进混合动力起动发电一体机;高功率充电系统、无线充电系统;充电站(桩)及换电站装备;高能效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新型高比能量三元类电池产业化;燃料电池产品化。
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测试评价技术平台。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自动化生产设备。驱动电机用旋转变压器。混合动力汽车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产业化。
(二)公共检测环境
汽车低风阻设计技术应用。传统汽车节能、性能测试,产品一致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第三方检测验证环境建设,包括汽车底盘测试、噪声与振动(NVH)测试、碰撞安全试验、电磁兼容(EMC)测试、结构动态测试、排放测试分析、动力总成动态试验、开发对标数据库等。乘用车动力总成测试平台及测试规范。动力电池系统测试。汽车风洞试验室。
(三)整机产品
电控机械自动变速箱、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无级变速器(CVT)、8档及以上自动变速器差速器总成、汽车变速箱用单向离合器、应用电子离合器的手动变速器。轿车动力总成以及传动系统旋转密封产品。汽车发电机单向滑轮总成。高集成度的多合一电驱动总成。
(四)汽车零部件
高密度、高强度、高精度汽车粉末冶金零件。高性能汽车铸件:缸体、缸盖、曲轴等;蠕墨铸铁、等温淬火球铁(ADI)、非铁合金铸件等。新能源驱动系统用铸件:电机、电控、减速器壳体,总成产品壳体。轴承产品:轿车轮毂轴承单元,轿车变速箱轴承,汽车用柔性轴承,汽车转向系统轴承与滚珠丝母集成单元,汽车蜗轮增压器轴承,重型汽车下推力杆用向心关节轴承,汽车ABS偏心圈轴承单元,长寿命水泵轴连轴承,载重汽车轮毂轴承单元,轿车第三、四代轮毂轴承关键零件自动锻造单元。铝合金传动轴;低地板大型客车专用车桥、空气悬架;吸能式转向系统;低泄露电磁阀;直喷喷油器。
(五)智能控制产品
汽车电控系统及设备,发动机控制系统(ECU)、变速箱控制系统(TCU)、动力总成控制系统(PCU)、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智能驾驶域控制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车道保持系统(LKA)、智能车联V2X域控制系统、智能车联通讯模块、汽车数据智能处理系统、汽车多传感器融合控制系统、汽车智能高精定位导航系统、汽车自动巡航系统、智能泊车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ASR)、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车身控制模块(BCM)、主动减振系统、网络总线控制系统、车载故障诊断仪(OBD)、多域控制器、电控智能悬架、电子驻车系统、自动避撞系统、电子油门、车用功率器件、随动前照灯系统、电涡流缓速器、大中型客车变频空调、LED车灯。汽车用微控制器芯片、汽车座舱域控制系统、车内感知单元、车对车与车对物通信模块(V2V,V2X)、车身总线通信芯片、车用传感器与模块产业化。镶嵌式车载信息智能单元及系统。车载智能互联TBOX系统。车载人工智能系统(AI)。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
开展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三元电池材料研究,开展高容量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防护材料研究,实现先进电池材料合理配套。开展新型6000系、5000系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满足深冲件制造标准要求,开展高强度7000系铝合金挤压型材技术攻关,开展1000MPa以上汽车冷冲压钢板、1800MPa热冲压钢板、1300MPa等截面及3D辊压技术、铝合金高真空压铸、半固态及粉末冶金成型零件产业化及批量应用研究,加快镁合金、稀土镁(铝)合金在汽车仪表盘及座椅骨架、轮毂等领域应用,提高大丝束碳纤维性能及质量一致性,开展长玻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连续玻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零部件产业化及批量应用研究,扩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应用范围,支撑汽车轻量化发展。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
鼓励汽车行业服务型制造不断创新业态与模式,支持促进汽车行业服务型制造中关键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通过加大对汽车行业的基础信息技术投资,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不断提升汽车行业服务化水平。
鼓励汽车行业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成果展示库、工程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汽车及周边企业研发设计工具和软件,结合具体应用,丰富基础零部件代码库,研发、推广工业APP应用,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关键领域设计突破。推动汽车行业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充电系统设计,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系统设计,乘用车及冷链物流车、消防车等专用汽车设计等。
鼓励汽车行业有关企业联合建设制造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闲置资源信息共享和对接,突破资源约束和空间约束,平衡供需匹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共享制造工厂,共同使用生产设备、工厂生产线、办公空间、工人等资源,推动平台接单、订单共享、协同生产,推动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开放共享,实现企业间协同和社会制造资源广泛共享。
引导汽车制造业企业实施从需求分析到淘汰报废或回收再处置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开展远程在线监测/诊断、健康状况分析、远程维护、故障处理等质保服务。支持汽车行业开展产品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等绿色环保服务,建设再制造旧件溯源及产品追踪信息系统,建立产品信息质量反馈机制,促进再制造产业规范发展。支持产业界、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再制造修复技术、再制造零部件剩余寿命评估技术、再制造质量控制与虚拟检测技术等再制造技术群。推动完善汽车行业再制造工艺技术标准、质量检测标准、产品认证标准,建立系统、完善的再制造国家标准体系。
鼓励汽车行业利用软件和信息通信技术开展信息增值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生产领域增值服务,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研发设计具备个性设定和动态更新功能的产品。鼓励汽车制造企业加快产品、装备的智能互联升级,面向行业与用户使用场景研发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系统,拓展融合“硬件+平台+软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创新高附加值服务,鼓励企业从单纯硬件竞争向应用服务竞争转变,增强客户粘性。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支持和数字内容增值服务。创新按服务计费模式,健全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联盟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展面向制造全过程的计量检测等服务,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鼓励汽车行业不断创新模式,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提升利润空间,如提供租赁、物流运输等服务,推广按服务计费模式;拓展配套金融业务,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提供金融服务等。利用并发挥服务型制造示范示范企业优势资源与作用,研究分析可应用于汽车行业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经典案例与方法,以点带面促进全行业企业转型升级。
第四章船舶行业
一、创新平台
依托海洋油气矿产勘探开采和海洋养殖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专业机构等联合组建海洋工程装备创新联盟,建立国家级深海试验、检测平台,支持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建立和完善海洋工程通用系统和设备、专用系统和设备,以及关键部件的检测试验设施,加强相关系统和设备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制订,建立数据服务平台。
支持船舶产品原始创新和建造示范项目,符合最新公约、标准和规范要求的绿色环保型主力船舶、豪华邮轮、豪华客滚船、大型汽车滚装船、极地运输船、海底光缆铺缆船等高技术船舶、智能化船舶。支持海洋工程装备创新示范,边际油田自安装采油平台、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钻井装备、多功能海洋工程船舶、半潜运输船、物探船和潜水作业支持船等。支持特种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牧场装备创新示范。支持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配套设备创新示范。
建设深海试验场、水下系统和设备虚拟仿真装配和维护平台、水下生产系统试验井等设施,满足海洋工程装备试验验证需要。
二、基础能力
(一)基础零部件(元器件)
齿轮、密封件、船用燃料电池、EGR系统、SCR装置、RV减速器、电子调速器、薄壁轴瓦、大型及新型推进装置、单点系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海洋钻机模块、水下井口装置、AIS核心芯片、潜式“星-潜”通信中继浮标、具备信息组网能力的海洋综合环境测量浮标、小型海洋空间立体信息综合处理终端、磁控管、水下采油树系统和水下控制模块、水下连接器、水下阀门、水下脐带缆、水下声学定位系统产品、全回转舵桨装置、深海高效矿石切割钻头、海洋温差能大深度海水提升泵、超大型浮体高承载连接器、岛礁海域超大型浮体复合系泊系统、雷达前端信号处理模块、雷达回波视频信号压缩传输模块、尾气后处理复合(IEGCS)装置、紧凑型能量利用与消声(I-EUS)装置。
(二)基础材料
高性能海工钢、镍钢配套焊接材料、COT船用耐腐蚀钢焊接材料、水下焊接材料、海洋工程用Q690大厚板配套焊接材料、海洋工程用高效无缝药芯焊丝、低温材料(极地船用低温极端环境用钢)、降低船体摩擦阻力涂料、船用低含量/无挥发性有机物(VOCs)涂料、透声材料、金属复合材料、超级双相钢材料、水下非金属密封材料、深水平台专用钢材、柔性立管复合材料、高性能深水阳极、深海装备高强高韧易焊钛合金材料、深海矿石切割头材料、水下履带用复合材料。
(三)基础工艺和技术
激光复合焊接工艺、增材制造工艺、高精度激光焊接工艺,舰船用燃气轮机薄壁、异型等关键零部件精密加工与焊接工艺、船用发动机智能化电控系统精密制造与检测技术,双燃料低速船用发动机试车系统,大型海洋风电叶片全尺寸静动态测试技术,薄壁小径管爬波超声检测技术,船用发动机智能化电控系统精密制造与检测技术,大型船用锻件的低成本、长寿命制造技术,基于大数据的高技术全波质量与可靠性信息收集分析平台。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
重点突破总体、设计、工艺、管控和决策等关键技术,攻克船体零件智能理料、船体零件自由边智能打磨、小组立智能焊接、中组立智能焊接、分段外板智能喷涂、管件智能加工等船舶智能制造短板装备。
选择骨干企业,重点围绕切割、加工成型、装配、焊接、除锈涂装工序,形成型材加工、板材加工、分段喷砂除锈、分段涂装以及VOC处理等智能制造单元,建成型材切割、小组立、中组立、平面分段、管子加工、构件自由边打磨等船舶中间产品智能生产线,以及分段制造、管子加工、分段涂装等船舶智能化车间。
结合船舶工业特点,构建船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构建面向船舶生产全过程、全业务链的网络化协同体系,开展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协同应用。面向船舶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采集系统,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迫溯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
建立船舶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合,打通行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智能化生产及产融结合等新模式发展。
针对船舶总装、配套设备制造和航运智能化运营,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综合防护体系,应用到主流船舶、豪华游船、大型汽车滚装船等高技术智能化船舶及数字化船坞等场景,形成船舶行业企业纵深防御体系和安全综合防护、监管能力,确保船舶行业企业具备主机、设备、网络、数据等安全防护能力。
四、绿色制造
(一)绿色制造
节能环保绿色装备。岛礁海水淡化工程、岛礁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系统、岛礁固体垃圾处理系统。
绿色加工工艺技术。数字化板材/管材/型材冷弯成型,净成形制造,虚拟现实技术与敏捷制造,搅拌摩擦焊、电子束焊和激光焊等高效焊接技术,区域化涂装环保作业等绿色涂装工艺。报废船舶绿色智能精细拆解与高效分选回收。
节能环保管理技术。开展动能统筹优化配供技术、焊接设备生产过程网络化集群监控技术等研究应用。
(二)安全生产
海洋工程平台火灾安全评价系统、LNG货物仓焊接综合控制安全管理系统、易燃易爆气体监测系统;焊接、涂装作业防护设备设施等。
五、质量提升
(一)核心设备
船舶配套装备。电力推进船用燃料电池、LNG罐式集装箱专用运输船配套系统、智能环保型船用中/低/高速柴油机、LNG船用双燃料低/中/高速柴油机、纯气体燃料低/中/高速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智能化电控系统、单级或两级超高压比增压器、EGR系统、SCR装置等柴油机关键部件;喷水推进系统、全回转舵桨系统、一体化推进器、动力定位系统、永磁推进电机、高端船用发电机、船舶电站、电力推进装置等动力传动装置;电动克令吊、甲板拖带系统等大型、高端甲板机械及关键部件;自有品牌货油泵、焚烧炉、分离机、污水处理装置、海水淡化装置,遥控阀门、压载水处理装置等舱室设备;海上船舶无线通信网络、连续波固态雷达、新一代自有品牌综合船桥系统、符合IMO规范的船用导航雷达系统等通讯导航和自动化系统。
海洋工程关键设备与系统。海上高精度地震勘探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内转塔、单/多点系泊,动力定位系统,海洋平台甲板机械,海洋平台控制系统,海洋平台电站,大型海上发电用内燃机/双燃料燃气轮机/天然气压储机,分油机,压载泵,深水钻机(钻井包)/修井机,自升式平台钻井系统,钻井/生产隔水管,自升式平台升降/锁紧/滑移系统,海洋观测/监测仪器设备,板翅式换热器,超低温特种电机,深海通用基础件,深海探测/识别和预警装备,深海装备公共试验/检测平台,反渗透海水淡化膜组器、能量回收装置、膜压力容器、海水高压泵及海水高压循环增压泵和蒸馏法海水淡化核心部件、中空纤维超滤组件、LNG气化及冷能利用系统等。
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水下管汇和井口头,水下采油树,水下防喷器,水下成橇化生产装置,水下抽油设备,水下集输管汇系统,水下设施应急维修设备,钛合金隔水管,输液旋转接头,应急减灾和消防设备,ROV/AUV和多功能水下机械手,载人深潜器,海底管线切割/焊接设备,大深度/高耐压测井仪器,海底挖沟机,海底管线检测和维修设备等。
(二)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
高技术船舶。主要包括极地运输船、豪华邮轮、豪华客滚船、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研发、设计、建造、试验等。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工程装备及深海养殖工程装备研发、设计、建造、试验、检测、鉴定与标准化技术;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与建设等。
配套设备。舰船系统与配套设备集成化、模块化技术。主要是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技术。
(三)船舶新材料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用材料。以高强、特厚为主要方向,开展齿条钢特厚板(大于180mm)、大壁厚半弦管(最大壁厚85mm)、大规格无缝支撑管(最大φ400 mm×30mm)、钛合金油井管、X80级深海隔水管材及焊材、大口径深海输送软管、CT70级及以上连续油管、极地用低温钢、海底油气输送耐高压符合管材等开发及批量试制,完成在海洋工程平台上的应用验证。加快高止裂厚钢板(最大厚度80mm)、450Mpa级高强度双相不锈钢宽厚板、船用殷瓦钢及专用高强度聚氨酯绝热材料产业化技术开发,实现在超大型集装箱船、LNG船等高技术船舶上应用。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
开展工业设计服务,鼓励船舶企业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关键领域设计突破,重点突破智能船、游轮等高技术船舶,深远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核心配套系统、设备的关键设计。建立船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零部件配套加工中心、培训服务中心、研发创意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及售后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等,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建设以制造业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体系,鼓励船舶企业利用软件和信息通信技术开展信息增值服务,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支持和数字内容增值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大力推动云制造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联合,提供面向细分行业的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云制造服务。鼓励中小企业采购使用工业云服务,承接专业制造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
支持船舶企业增强实力,取得资质,提供工程总承包、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多种服务,开展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施工、系统控制、运营维护等业务。
引导船舶企业通过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租赁产业基金等方式,逐步发展船舶、设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服务。支持企业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与海外施工企业合作,开展设备海外租赁业务。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充分利用保险服务功能,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
利用并发挥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各级示范企业优势资源与作用,研究分析典型经验,总结推广经典案例与方法,以点带面促进全行业、全区域的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第五章民用航空航天行业
一、创新平台
建立航空设备与系统创新中心,开展新型驾驶舱显示控制、四维航迹运行飞行管理、机载综合环境监视、机载无线电通信导航监视、光传飞控、多电作动器、基于多电/全电能源架构下机电核心产品研发。开展航空科研试验重大基础设施,结构强度,飞行控制、电磁兼容、环境试验等计量测试和验证条件,以及试飞条件建设。构建综合化、通用化、智能化的通信、导航和控制系统,发展面向全面风险管控和多类空域融合运用的技术体系和装备,形成安全运营支撑平台。发展基于大数据应用的航空设计制造及运营保障新业态,强化大数据与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全国民航安全保卫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中国民航航空器追踪监控体系。建立航空大数据技术创新平台,面向民用航空装备研制与航空产业发展开展大数据集成应用技术的研究和验证,实现数据资源向研制生产力的转化应用。
二、基础能力
(一)基础零部件(元器件)
提高航空基础元器件制造水平,显示组件、惯性器件、大功率电离器件、航空传感器、智能蒙皮微机电系统、紧固件和轴承、SoC/SiP器件、微机电系统、激光陀螺仪、高精度、甚高精度光学敏感器、超高效Ⅲ-Ⅴ族晶体太阳电池、薄膜砷化镓太阳电池、精密阀门、金属密封圈、滑环转动圈数、嵌套型X射线光学镜头、高效PCU电源控制器、宇航级新型功率MOSFET、专用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大功率瞬态功率吸收二极管、SiC大功率高MOSFET(背照连续转移型四色、五色TDICCD)、六维力传感器、旋转编码器、大飞机用液压密封件、民用航空发动机驱动液压泵、民用航空EHA用高速双向变量泵,高可靠伺服阀与作动器。
(二)基础材料
高强高韧轻质结构材料、高温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PBO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Rusar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耐650℃以上温度的高温钛合金材料、拉伸强度超过1400MPa的高强钛合金材料、变形高温合金、高性能聚合物纤维、高性能铝合金、镁基合金新材料和锂基新型金属合金材料,镍基下游高端合金及功能材料,航空用高品质钢材,富氧燃气通道耐高温抗冲刷涂层材料、高温合金离心轮粉末冶金材料、银锆铜材料、高质量铜合金粉末材料、热防护材料、玻璃空心微球、超导炭黑、高辐射涂层粉体原材料、电弧沉积专用铱钯材、超高吸收率消光漆、富锂多元锰极正极材料、高性能硅基复合负极材料、高压绝缘灌封材料。
(三)先进基础工艺
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制造工艺、宽弦风扇叶片制造工艺、单晶涡轮叶片制造工艺、高性能燃烧室制造工艺、整体叶盘结构修复技术,抗疲劳制造,发动机热端部件表面预处理技术,抗氧化粘结层制备技术,高熔点、耐冲刷面层制备技术,异形件涂层均匀化制备技术,复合材料构件塑性制造工艺、高温高强钢塑性制造工艺、复杂构件整体成形工艺、大型火箭固液推进剂安全连续装药技术、航天产品无重力自动化装配技术、高可靠性焊接技术、精密高效塑性成形工艺、复杂结构零件性能及变形控制热处理工艺、清洁热处理表层硬化工艺、绿色高效真空热处理技术、等离子喷涂及注入技术、激光及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激光粉末烧结成形工艺、高能束流增材制造工艺、增材制造用高性能金属粉末制备工艺。高可靠核心电子设备、高可靠伺服阀与作动器、旋转机械部件、密封部件等零部件制造工艺,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纸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四)产业技术基础
1.关键航空设备认证和监测。民机航空产品适航性设计能力和符合性验证能力。关键适航技术能力建设,适航审定条件及验证条件建设,完善运输类飞机等各类航空产品的适航审定政策,建成具有完善组织机构、充足人力资源、健全规章体系、先进硬件设施和较强国际合作能力的适航审定体系。健康监测系统体系架构、技术规范和适航技术、新型状态监测传感器、综合故障监测及健康管理、系统评估及验证。
2.宇航材料可靠性验证评价评估平台。智能维护综合集成技术。健康监测与产品客户支援综合集成管理、飞机级/系统级和部件级综合健康管理模型、大数据分析、基于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的飞机数据信息策略等软硬件系统。
3.突破重大工程技术及基础科学研究。飞机先进总体布局技术、高精度气动力设计及验证技术、复合材料结构应用技术、先进飞行控制技术、高效发动机研制技术、节能减排降噪技术、航空设备及系统集成技术、运营支持技术等。先进空气动力学、热动力学、固体力学、飞行力学、人机工效学、声学、推进技术、信息控制、新能源、新材料等航空基础科学技术。
(五)基础设施和能力
重点发展总体设计、系统集成、设计与试验等核心能力。
1.研发能力和科研试验设施建设。航空设备和系统研发平台,专业化生产线和快速响应试制线,高品质试验风洞,强度试验和试飞设施,发动机试验台。
2.适航基础条件建设。适航技术研究、人才培训和试验试飞验证条件建设,满足特殊气象和环境需求的试飞机场和试验设施,并与周边民用运输机场的正常运行相协调。适航审定能力建设。
3.技术基础条件建设。材料考核、标准件检验、计量测试、质量检测、可靠性试验、环境试验等条件建设,特别是航空发动机科研保障基础条件建设。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
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的航空、航天产品研制中适合数字化特点的建模及其标准,研究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及平台建设;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应用,针对各类飞行器平台和发动机大型、复杂结构件,推进激光直接沉积、电子束熔丝成形技术在钛合金框、梁、肋、唇口、整体叶盘、机匣以及超高强度钢起落架构件等承力结构件上的应用,推进激光、电子束选区熔化技术在防护格栅、燃油喷嘴、涡轮叶片上的示范应用,加强增材制造技术用于钛合金框、整体叶盘关键结构修理的验证研究;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基于模型的产品全三维数字化设计(MBD),基于数字化装配仿真的装配工装定义、数控制造、过程管理、检测(验),制造过程的综合仿真装配协调及全机构型管理及其集成;多学科仿真与试验分析。
深化航空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航空工业互联网体系,基于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网络化异地协同智能制造。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可重构伺服驱动工装、基于整机的容差分配、高效高精度自动制孔、机器人智能装配、多功能末端执行器和装配系统集成。面向全球市场的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综合后勤服务保障、快速支持和持续采办技术;基于虚拟试飞网络平台的异地多场试飞资源管理与调度模型;基于模型数字化定义的“虚拟铁鸟”工程化项目技术的发展应用。航空发动机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片(整体叶盘)、定向柱晶涡轮转子和静子叶片、定向单晶涡轮转子和静子叶片、定向金属间化合物涡轮静子叶片以及大型薄壁机匣等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智能无人机。构建航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建设航空智能制造标准验证平台,开展民用航空智能设计、智能工艺、智能生产、智能服务等新模式和相关标准的研究验证工作;构建民用航空数字孪生、物联网、VR/AR应用、CPS应用等技术测试平台,验证相关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并支撑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鼓励以5G、工业以太网、TSN、边缘计算、工业无线等构建的新型生产现场网络,支撑航空航天高质量高效益制造和网络化应用。面向民用航空航天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采集系统,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追湖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建立民用航空航天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行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智能化生产及产融结合等新模式发展。
开展航空航天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综合防护,实现工业企业网络出口、信息内外网边界、数据传输边界等各网络边界的安全监测,打通航空航天企业网络安全横向分析通道,形成企业网络安全数据分析能力及安全平台运营服务能力,从全局视角提升威胁发现、理解分析、响应处置能力。
四、绿色制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和钛、铝等轻质合金。壁板类复材结构自动铺放(铺带、丝束铺放)、主结构自动三维编织、液体成形(RTM、RFI、树脂注入等)、高效自适应数控加工、轻质结构高效塑性加工、轻质结构高能束流增材制造、轻质整体构件高品质焊接等生产线及设备。低污染燃烧室设计技术、高效率风扇和压气机研制技术、以及新型动力形式。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智能加工及无损检测技术。
五、质量提升
(一)高端装备
民用航空。稳步有序推进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专项及重大工程,鼓励国际合作开展航空新技术研究及高端装备研制;推进干线/支线飞机(涡扇及涡桨)、直升机、多用途飞机、特种飞机、新构型飞机、工业及民用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完成大型客机研制及适航取证并交付客户,突破核心技术并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加强大型飞机供应链及产业配套能力,加快新型支线飞机工程研制和系列化改进改型。突破高推重比、先进涡桨(轴)发动机及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支撑干线飞机发展及满足直升机和中型运输机动力需求,建立发动机制造工业体系。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形成完整的航空产业链。鼓励发展使用重油的活塞式发动机和应用航空生物燃料的涡轮发动机,推进小型发动机市场化应用。鼓励氢燃料、全电、组合动力等新型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超音速商务机、新概念新构型总体气动技术、先进高可靠性机电技术、新一代航空电子系统、航空新材料及新型复合材料加工技术。
民用航天。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二)民机整机和系统
干线飞机、支线飞机研发及配套产业化。通用飞机(含直升机)及配套产业化。无人机研发及及配套产业化。燃气轮机产业化。推进民机航电、机电、飞控、起落架、轴承等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数字化示范工厂,显著提高航空产品制造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发展高可靠性、长寿命、环境适应性强、标准化、低成本的航空设备和系统,实现适航取证。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能力建设,国际风险合作研制民用航空产品能力建设。加快提升空管宽带数据通信、C波段和Ku波段卫星通信、导航系统、雷达管制等技术,发展空管自动化系统、应急系统、数字化空管系统、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进离港排序系统、模拟训练系统、民航安全绩效分析系统、飞行标准监督管理系统、无线飞行品质监控系统、机场安全监管平台等装备。基于性能导航飞行程序(PBN)、电子飞行包(EFB)、平视显示器(HUD)、自动相关监视广播系统(ADS-B)、地基增强系统(GBAS)、地空数据链、协同决策系统(CDM),机场跑道拦阻系统、飞机地空宽带系统、航空系统组块(ASBU)等。多星座、多频率卫星导航信号地基完好性监测评估和信号增强系统、航空气象与航空情报新技术、航空数值预报技术、航空气象四维数据库、基于航空情报交换模型建立航空资料数据库。推动“北斗”系统在通用航空、飞行运行监视和机载导航系统等方面的应用。时间敏感网络(TSN)交换机、工业互联网网关。无人机用导航装置,实现航空应用远程监测与避碰。
(三)民机主结构和部件关键制造
满足适航要求的民机整机集成、民机大舱门、高可靠性/长寿命/智能控制民机起落架结构、大型整体化复合材料主结构、新型轻质合金整体化结构。安静高效旋翼、旋翼流体控制、旋翼气动/结构耦合、大尺寸长寿命旋翼结构、旋翼/尾梁电动折叠凳。高效率、长寿命民用航空动力叶轮机系统,低噪声风扇、高速螺旋桨/桨扇、高效高压比压缩系统、长寿命/高效率涡轮、高效率/变速动力/低压涡轮。民用航空动力低污染、长寿命/高性能燃烧室。高可靠民用航空动力传输系统,直升机传动系统、附件传动、涡桨发动机减速器、齿轮风扇发动机减速器、对转共轴涡桨发动机减速器等。
(四)民机运营服务保障系统
加快新机型先锋用户示范运营和设计优化,提高飞机航线适应性和竞争力。提高民机经济性、可靠性;建立满足客户需要的客户服务体系。发展空中飞行管理、新航行系统、通用航空导航监控系统和设备、飞行培训、客户服务、快速检测、保养维修和机场保障设备,发展灭火、喷洒、起吊、投放、救援、救生、监测、遥感、照相等特种任务系统和设备。推进构建国际风险合作伙伴关系,建成功能完备和航空产业配套体系。开展新型民用飞机示范运营和市场推广,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保障和客户服务体系。
发展数字化维修与智能维护、可视化及快速供应保障、维修保障设备及其适航性、客户化的可穿戴机务维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民机综合保障等软硬件。航空制造与运营服务协调发展,发展航空租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先进航空运营体系,促进服务模式创新。
(五)民用航天技术和产品
发展低成本快速响应运载火箭以及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发展以民用船舶为发射平台的海上航天发射。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总体和46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220吨级氢氧发动机。对地观测卫星系统,通信广播卫星系统,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卫星地面资源。卫星导航:北斗卫星接收、多卫星系统融合、卫星导航、精密卫星授时和卫星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多系统兼容的北斗卫星接收机终端的模块化、小型化和芯片化。卫星通信在军民领域的应用,遥感数据应用服务于交通、海洋渔业、救援减灾、资源调查等的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和支撑平台;卫星通信产品产业化,包括卫星通信车、便携站、天线等。空间生物领域:生物医药、生物保健品、航天工程育种等空间环境应用产品及其产业化。卫星综合应用与商业航天发展。衍生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包括太阳能集热器/集热管、智能水处理、热控产品等;真空装备及衍生品,包括真空改性、低温贮运及镀膜等产品。
(六)民用航天应用及特种装备
卫星应用领域。卫星导航产品,以北斗系统为主多系统兼容的处理芯片、导航卫星应用终端;卫星通信产品,包括卫星通信车、便携站、天线等;遥感数据应用,服务于交通、海洋渔业、救援减灾、资源调查等的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和支撑平台。
空间站应用领域。空间站科学实(试)验与应用,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科学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天文和应用新技术。
特种装备领域。节能环保装备,包括太阳能集热器/集热管、智能水处理、热控产品等;真空装备及衍生品,包括真空改性、低温贮运及镀膜等产品;特种材料制品,包括复合材料制品、钛合金及高温合金紧固件、钢铝复合轨等。空间生物领域。生物医药、生物保健品、航天工程育种等空间环境应用产品。
(七)航空航天装备材料
提高航空材料制造水平,掌握铝锂合金及复合材料等加工制造核心技术。加快高强铝合金纯净化冶炼与凝固技术研究,开展高温、高强、大规格钛合金材料熔炼、加工技术研究,突破超高强高韧7000系铝合金预拉伸厚板及大规格型材、2000系铝合金及铝锂合金板材工业化试制瓶颈,系统解决铝合金材料残余应力、关键工艺参数窗口控制范围优化、综合成品率与成本控制问题,提升新型轻合金材料整体工艺技术水平。加快特种稀土合金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突破高强高模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开展大型复合材料结构件研究及应用测试。开展高温合金及复杂结构叶片材料设计及制造工艺攻关,完善高温合金技术体系及测试数据,解决高温合金叶片防护涂层技术,满足航空发动机应用需求。加快3D打印钛合金材料在航空结构件领域的应用验证。降低碳/碳、碳/陶复合材料生产成本,提高特种摩擦材料在航空制动领域的占有率。
低成本复合材料和损伤容限高、耐腐蚀好的高强度、超高强度铝合金、铝锂合金、钛合金及超高强度钢和不锈钢。时效成形铝合金、超塑性成形钛合金及非热压罐成形的新型树脂。针对民机发动机,发展DD6单晶涡轮叶片、FGH96粉末涡轮盘、长寿命关键转动件用GH4169合金、长寿命钛合金大型整体精铸件、钛合金宽弦空心风扇叶片、单晶叶片用的涂层、Ti6242钛合金整体叶盘、低膨胀GH909高温合金、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第三代粉末高温合金、复合材料风扇叶片、碳/碳复合结构材料、变形TiAl高压压气机叶片、陶瓷基复合材料浮动壁、高强高韧轴承齿轮钢等。符合适航要求的二代/三代单晶高温合金、二代/三代粉末高温合金、高温钛合金合金、高温合金/钛合金复杂结构精密铸件、热障涂层等。符合适航要求的减振降噪材料、橡胶密封及阻燃防火材料、无铬无镉绿色表面防护材料、内饰材料、座舱玻璃、润滑材料、轴承、液压管路材料。航空航天发动机Ti-Zr基、Pd-Ni基、Mo基和Ni-Cr基高温钎焊材料。发展特种材料制品,包括复合材料制品、钛合金及高温合金紧固件、钢铝复合轨等。
(八)航空质量标准体系
建设民用航空标准规范体系,发展大型试验设施和非标设备的测试和校准技术;推动企业建立质量技术体系,开展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建设环境和可靠性等质量保障的试验设施,完善质量管理制度;重点产品实施精品工程;发展质量认证、评估和审定等中介机构,建立航空事故分析研究机构,建立航空质量信息管理平台。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
在民用航空航天领域开展工业设计服务,鼓励重点实现飞机气动及结构、航空发动机、机械设备及系统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关键领域突破。
推动服务外包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在研发设计、能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环节,广泛采用服务外包,加强与海外施工企业合作,开展设备海外租赁业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支持制造业企业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承接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业务,深度嵌入产业链运营管理。引导制造业企业实施从需求分析到淘汰报废或回收再处置的产品全部生命历程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开展远程在线监测/诊断、健康状况分析、远程维护、故障处理等质保服务。
拓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领域。在新航空航天装备领域,支持企业增强实力,取得资质,提供工程总承包、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多种服务,开展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施工、系统控制、运营维护等业务。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充分利用保险服务功能,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支持承揽国际重大工程。围绕“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支持承包商走出国门,承接国际重大项目工程,由工程承包向标准技术输出、信息系统集成、交钥匙工程、系统解决方案等方向发展。
第六章钢铁行业
一、创新平台
建立难选铁矿资源高效开发技术研究基地、非高炉炼铁技术研究基地、高炉安全监测及长寿研究基地、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冶炼研究基地、关键工序生产智能故障诊断及远程指导研究基地、全球团炼铁技术研发基地、气基直接还原技术研发基地、智能化绿色化电炉研发基地、近终型制造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国家钢铁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绿色产品研发创新中心、应用环境材料创新中心、钢铁制造流程创新中心,高质量产品检验检测认证平台、绿色产品测试认证平台,钢铁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
建设采选矿、铁前、炼铁、炼钢、轧钢各主要工序共性技术创新示范及智能化技术创新示范。建设关键钢铁材料的研究和实验设施,钢铁生产关键工序大数据中心。
二、基础能力
(一)先进基础工艺
铁矿悬浮磁化焙烧技术;钢铁生产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炼铁生产操作可视化技术;纯净钢冶炼生产技术推广应用;钢铁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大型关键冶金装备集成。
(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关键共性基础工艺平台建设。难选铁矿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平台建设。纯净钢冶炼技术示范平台建设,钢铁生产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关键钢铁材料升级研发平台建设。钢铁生产智能化平台建设。炼铁生产远程诊断及操作指导系统,操作平台型高炉专家系统,智能精炼控制系统,板带轧制过程优化控制,全厂能源管理系统,环保排放与工艺结合的管控一体化系统。钢铁行业各主工序基础数据库平台建设。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
建设智能化示范工程。开展铁矿智慧矿山和智能选厂建设。建设高炉生产全生命周期可视化操作、远程诊断系统平台,高炉炉前作业自动化示范工程。实施轧钢全自动磨辊间改造示范工程,推动炼钢轧钢一体化智能制造示范。实施钢铁产品智能定制生产、配送,产成品物流智能化工程。加强钢铁生产过程和关键工序智能化。强化工序功能耦合匹配及各区段智能化调控技术。开展基于能量流网路模型的物质流与能量流智能协同调配技术应用示范。推动产品全流程质量在线监控诊断与优化技术应用示范。建设基于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技术、装备的智能车间及智能工厂。
推进钢铁生产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示范。开展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逐步推进铁前、炼铁、炼钢、轧钢各工序智能制造互联网基础平台建设;开展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企业智能制造生产新模式示范,推进钢铁行业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云服务、在线监测与诊断服务等平台建设;探索行业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构建钢铁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与服务系统等。
推动钢铁生产企业实施内网改造升级,实现质量在线判定、设备状态预测、高级优化排产、实时成本盈利预测等网络化应用。面向钢铁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采集系统,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推动建立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行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智能化生产及产融结合等新模式发展。
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资源泛在连接、全面感知、动态传输、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各类云化工业互联网安全软件和新型工业互联网安全APP,开展面向钢铁行业场景的创新模式和创新应用,实现安全态势感知和监测预警能力。
四、绿色制造
(一)绿色制造
原料系统全封闭式改造。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荒煤气显热回收利用技术,焦炉烟道气脱硫脱硝、焦炉烟尘治理、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焦炉煤气高效脱硫、焦炉煤气高效利用、焦油化工产品深加工、脱硫废液制酸等技术。烧结烟气循环、烧结烟气硫、硝、二噁英等污染物综合治理技术,烧结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炼铁的热风炉用电优化技术,高炉出铁场、矿槽和炉顶等除尘技术,余能余压、高炉煤气、高炉渣显热利用等技术。炼钢的转炉煤气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和蒸汽余热回收利用、含铁尘泥处理技术,电炉废钢预热、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钢渣显热利用技术开发。轧钢的炉窑低热值烟气余热利用技术,轧机烟尘及油雾净化技术,冷轧污水处理技术,废酸再生技术。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包括矿山尾矿、尘、泥、铁皮等综合利用,钒、钛、稀土等回收利用技术,废钢铁再生综合利用。铁合金的矿热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工业废水、废酸、废油等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生活污水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控制PM2.5排放的高效除尘技术。低碳技术包括工业炉窑烟气碳捕集技术,高炉煤气分离与碳捕集技术开发研究,低碳冶金技术开发研究。能源利用包括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新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及海水淡化技术在钢铁企业的应用,钢铁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与推广,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整体解决方案研究与应用。节水技术包括绿色循环水处理技术、低蒸发量循环水冷却技术、智能检漏技术的推广应用,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开发能够应用于钢铁行业的自动化高效解体、再制造表面工程、增材制造、零部件绿色清洗、再制造产品服务寿命评估、基于监测诊断的个性化设计和在役再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建设绿色钢铁生产示范企业或园区。
(二)安全生产
冶金炉生产动态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煤气回收、输送、存储安全监控系统;蒸汽回收、输送、存储安全监控系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监控系统;危险废水和废渣回收、运输安全监控系统。
五、质量提升
(一)矿山、焦化和烧结球团
铁矿深部开采、露天转地下开采工艺,有效利用低品位、难处理及共伴生资源的选矿工艺,地下采选一体化开采工艺,低品位、难处理及共伴生资源的悬浮磁化焙烧、深度还原短流程熔炼等选冶联合新工艺。煤调湿、配煤专家系统技术,非炼焦煤炼焦技术。厚料层低温烧结技术。
(二)炼铁、炼钢和轧钢
高炉布料系统优化技术、生产操作可视化技术、安全长寿综合技术、远程诊断及智能操作指导技术。中高磷铁水冶炼技术,高效低成本转炉洁净钢生产技术,薄带铸轧技术,工模具钢连铸工艺技术,超大断面特殊钢连铸坯料质量控制技术,中间包感应加热恒温技术,连铸坯热装热送技术,连铸坯感应加热技术。加热炉蓄热式燃烧、加热炉富氧燃烧等技术应用,大规格产品铸轧一体化技术,变厚度轧制技术,近终型轧制技术、复合轧制技术,无头和半无头轧制技术,薄带铸轧技术,大中型钢高精度轧制技术,新一代TMCP工艺技术。
(三)工艺技术与检测
铁合金,低品位锰矿冶炼铁合金的新工艺技术,纯净铁合金生产技术。炭素和耐火材料,冶金高温容器用长寿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技术。计量和检测,钢铁生产工况下精准、稳定自动计量技术,企业自动检测分析中心建设。
(四)建筑、海洋、交通、电力装备用钢
400MPa及以上建筑钢筋和桥梁用中厚板、超高强度建筑用结构钢、高强不锈结构钢、耐火耐侯建筑用钢、高强度冷弯矩形管。船舶和海洋工程用大厚度高止裂板、极地船舶PC3-PC5级船型用钢、LNG船用殷瓦钢、海洋平台桩腿结构用高强钢、高强度双相不锈钢、大口径高品质特种合金管、3000米海底油气用大壁厚管线管。高铁轮对用钢、高铁用轴承钢、轨道客车转向架用钢、超高强汽车板、高性能齿轮钢、高品质轴承钢、铁道车辆车体材料用新型耐蚀钢、载重汽车用弹簧扁钢、飞机起落架用超高强大规格不锈钢棒材。第三代核电关键设备用材料、第三代核电反应堆安全壳用钢、高温合金、高能效配电变压器用取向硅钢。高性能桥梁钢、高性能球扁钢、高性能LPG容器用钢、化工用高端耐蚀合金宽厚板等。
(五)高品质工模具钢和其他高品质钢铁材料
高纯净度优质模具钢、高耐蚀耐磨镜面塑模钢、高韧高耐磨冷作模具钢,硬质合金刀具材料等。超纯净高强度切割钢丝用盘条、数控机床滚珠丝杠用钢、圆珠笔头用不锈钢。
(六)钢铁新材料
重点开发高性能、多功能、高品质特殊钢材料。超超临界火电用耐热钢铁材料。新型耐蚀钢、耐热钢及高温合金。高纯净度优质模具钢、高耐蚀耐磨镜面塑模钢、高韧高耐磨冷作模具钢,硬质合金刀具材料等。复合金属材料。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
推进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鼓励钢铁企业与下游用钢企业主动对接,围绕用户需求,结合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持续跟踪改进(EVI)模式,创新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供材料推荐、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一系列延伸服务,创造和引领高端需求。支持企业重点推进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航空航天、机械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持续增加有效供给。
加快推进钢铁制造信息化、数字化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支持钢铁企业完善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制造执行、企业管理四级信息化系统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建立大数据平台,在全制造工序推广知识积累的数字化、网络化。支持钢铁企业在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操作一致性高等岗位实施机器人替代工程。
充分利用“互联网+”,鼓励优势企业探索搭建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钢铁生产企业、下游用户、物流配送商、贸易商、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等各类资源,共同研发产品组织性能在线检测与精确预报技术、全流程工艺质量数据集成和质量在线综合评价技术、产品工艺质量参数采集与存储、追溯分析技术、产品质量交互分析与异常诊断技术、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故障诊断与维护大数据系统、钢铁产业供应链智能优化技术、协作制造企业信息集成技术等共性技术,提升钢铁生产效率。
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在汽车、船舶、家电等重点行业,以互联网订单为基础,发展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满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鼓励优势钢铁企业建设关键装备智能检测体系,开展故障预测、自动诊断系统等远程运维新服务。
支持钢铁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壮大钢铁行业专业节能服务公司,支持高耗能企业提供节能培训和节能诊断,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钢铁生产节能整体解决方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加快推广应用和全面普及先进适用以及成熟可靠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全面完成烧结脱硫、干熄焦、高炉余压回收等改造,淘汰高炉煤气湿法除尘、转炉一次烟气传统湿法除尘等高耗水工艺装备。全面建成企业厂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环保在线监控体系。研发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开展焦炉和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综合污水回用深度脱盐等节能环保难点技术示范专项活动。在环境影响敏感区、环境承载力薄弱的钢铁产能集中区,加快实施封闭式环保原料场、烧结烟气深度净化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钢铁产业集聚区,积极探索和实施物流集中铁路运输方案,系统优化物流体系,减少物流过程中无组织排放。
支持钢铁企业开展合同排污管理。培育壮大钢铁行业专业环保服务公司,开展减排减污专业诊断和培训,提供从产品设计、制造到分销、物流环节的环保整体解决方案,优化钢铁生产流程,减少废气废水废渣排放。
相关阅读:
重要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指南(下)
-
我国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初次做到临界阻尼, 2023-10-07
-
我国第九批赴马里维和诊疗分队进行受伤者救护演习,第九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医疗分队 2023-10-07
-
我国第九批赴马里维和诊疗分队应急救护发生爆炸受伤者,中国第九批马里维和医疗分队 2023-10-07
-
我国第一部“两个健康”地方法规2022年实施,我国首部健康法 2023-10-07
-
我国第一艘千吨级深海环境监测船交货浙江省, 2023-10-07
-
我国第一艘万多吨海事局巡查船列编,我国首艘万吨级海事巡逻船 2023-10-07
-
我国第一架“探日通讯卫星”起飞,将揭露关于太阳的什么秘密?,中国首颗探日卫星发射直播 2023-10-07
-
我国第一条:退伍太阳能组件可“废物利用”, 2023-10-07
-
我国第一条穿越重生腾格里沙漠核心区的高速公路通车, 2023-10-07
-
我国第一条直达中越边界港口高铁动车全程隧道施工全线贯通,首条直通中越边境高铁开始铺轨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