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律援助的“软中国联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层协作,
广东与港澳地区在知识产权方面开展了哪些合作?这场见面会告诉你→
4月20日上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媒体见面会,介绍广东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部署要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本场媒体见面会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办主任崔朝阳同志主持。
主持人崔朝阳:尊敬的兴瑞省长、张强局长、曹鹏程组长,各位领导、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中宣部近期组织开展“大湾区、大未来”主题宣传工作,并组织国内主流媒体从4月15日起在珠三角九市集中采访。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中宣部组织的最大规模的涉大湾区主题宣传活动。中宣部对这次集中采访活动高度重视。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局局长、新闻局副局长张强同志,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协调小组组长曹鹏程同志亲自参加集中采访活动。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中宣部组织媒体来粤开展集中采访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张强局长、曹鹏程组长和全国主流媒体的记者朋友们莅临广东采访报道表示热烈的欢迎!
在过去5天时间里,各位记者朋友来到珠三角九市,深入一线,实地采访,相信对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了更加切身的体验,收获了不少鲜活的素材。按照中宣部的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媒体见面会,请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同志和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湾区办)、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港澳办、地方金融监管局等6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广东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部署要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以便大家对于建设大湾区的推进成效有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了解。
今天的媒体见面会有三项议程。首先,请张强局长讲话。
张强:尊敬的马省长、各位领导、各位同志,非常感谢马省长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带领省直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这次媒体见面会,向我们介绍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的进展和成效。
这次“大湾区、大未来”主题宣传活动,是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十四五规划”刚刚开局的背景下围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抓住香港由乱及治、由治向兴的关键当口组织开展的。中央领导同志对本次“大湾区、大未来”主题宣传非常重视。各媒体对主题采访非常积极,在近期重大宣传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抽调精兵强将,踊跃报名参与,组成了180多人的采访团。这么强大的阵容是多年罕见的。采访规模达到最高规格,组织工作也体现了最高水平。正是因为有广东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全省宣传系统干部的精心组织、辛勤工作,才使我们这次采访活动不虚此行、收获满满。大家充分感受到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坚定决心、有力举措,充分体验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充分认识到大湾区的经济活力和巨大潜力。6天来,大家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发表报道、推送新媒体产品。“大湾区、大未来”逐步升温,已经成为网络热词。相信马省长接下来的讲话,将把这次采访活动推向高潮。我们一定宣传好、传播好。谢谢。
主持人崔朝阳:谢谢张强局长。现在,请马兴瑞省长介绍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情况。
马兴瑞:尊敬的张强局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在“十四五”开局起步之际,非常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首先,我代表李希书记,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对中宣部和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7200多万,是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关注、关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7年7月1日,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2019年2月,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中央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总书记对广东推进大湾区建设寄予厚望,从2018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到2018年10月视察广东,再到2020年10月再次亲临广东视察,每次都对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推进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可以说,大湾区建设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总书记的关心厚爱,大湾区建设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总书记的大量心血。
广东牢记嘱托、积极作为,坚决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举全省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总书记、党中央交给我们的重大使命任务,是广东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机遇。广东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五大战略定位、七项重点任务,全力推动大湾区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是全面准确把握总书记、党中央战略意图,胸怀“国之大者”,着眼“两个大局”,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协同港澳高起点、高水平抓好谋划落实,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努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二是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比较优势,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充分考虑港澳所需所想,积极回应港澳重大关切,更好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三是坚持以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牵引,成立省推进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李希书记亲自担任组长,专门组织召开省委全会进行部署,构建了远、中、近期相结合的贯彻实施体系,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
经过近4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0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广东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3万家,比2017年增加近2万家。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用一句话概括,三地加快实现硬联通、软联通、智联通、企联通、心联通。我重点从六个方面向大家作个介绍:
(一)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开放共享水平不断提升,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关键看创新。大湾区与北京、上海同为国家布局的三大国际科创中心。我们大力推进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三地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初步形成。一是建成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国家批准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东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中心大湾区分中心等高端平台加快集聚,广东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吸引近200位院士和40余位港澳科学家来粤开展研发创新,大湾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二是创新资源跨境流动更加畅通。简化研发用品跨境使用进出口手续,我省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支持港澳科研机构参与我省重大科技计划、累计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1.5亿元。全面实施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实际税负水平实现与港澳趋同,珠三角九市累计发放个税补贴23.9亿元,引进近9000名境外创新人才。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高效。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等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顺利转化落地。
(二)现代化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三地往来更加快捷,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一是建成一批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实施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际铁路等专项规划,大湾区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极大地促进了港澳和内地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目前从香港驾车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香港往来广州缩短至1小时以内。二是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正式开通,粤澳新通道、皇岗口岸重建等加快推进,深圳湾口岸货检通道、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创新实施“合作查验”“一地两检”等模式,2/3的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三是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形成。香港机场扩建、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等加快建设,大湾区内地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实施,大湾区机场群、港口群协同效应不断增强,航线网络遍及全球主要城市,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均居世界四大湾区第一。
(三)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三地市场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要素跨境流动更加便捷高效。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我们把规则衔接作为打破壁垒障碍的关键,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努力把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一是与港澳营商环境规则对接取得新突破。在CEPA框架下探索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依托“数字政府”平台实现港澳企业商事登记“一网通办”。近3年,我省新引进港澳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港澳资金3400多亿元。同时,三地联合举办大湾区海外推介会,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携手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二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试点开展FT账户业务,“深港通”“跨境理财通”、跨境移动支付等便利措施落地实施,首期规模200亿元的粤澳合作发展基金已投资184亿元支持23个重点项目。累计276家广东企业在香港上市,200多家港澳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三是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在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2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三地食品安全、疫苗等技术标准实现互认,粤澳健康码实现快速转换,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强大支撑。
(四)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港澳居民来粤发展更加便利,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形成。认真落实国家惠港惠澳政策,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大湾区建设成果更多更广地惠及三地民众。一是更多港澳青年来粤创业就业。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内地就业许可,深入实施港澳青年实习计划、青年同心圆计划等交流项目,三地合作建设13家创新创业基地,港澳青年同等享受内地创业培训补贴、租金补贴、创业孵化补贴,港澳科技创新基金、青年发展基金等优惠政策覆盖到在粤创业的港澳青年,目前在广东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二是民生领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实。围绕港澳居民关切的购房、就学、就医、社保、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热点问题,逐项研究制定专项政策,推动享有本地市民同等待遇。积极引进港澳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动工建设,35家港澳资医疗机构落地、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我省中小学在读港澳学生9.5万人、高校在读港澳学生1.4万人。社保政策有效衔接,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18.7万人次,我省面向港澳居民发放社保卡近12万人。三是大湾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围绕三地居民关注的水、空气等污染问题,实施区域联防联控,联合开展跨境河流治理,保护好供港供澳的一江清水,2020年珠三角地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2.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选择来珠三角居住生活,常住广东的港澳居民超过30万人。
(五)协同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形成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有效拓展港澳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前海、南沙、横琴等重大平台试验田作用,打造粤港澳三地紧密合作的结合点和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前海聚焦与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坚持1/3以上土地面向港企出让,前海深港创新中心等投入使用,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3万家,集聚港交所、恒生、东亚等大批港企,前海合作区注册企业实现增加值2586亿元。南沙聚焦与港澳科技创新、特色金融、公共服务等合作,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功能日益完善,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加快建设,南沙大桥建成通车,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开港运营,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累计落户港澳企业3870家。横琴聚焦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加快建设,“澳门新街坊”综合民生项目启动建设、将为澳门居民提供约4000套住房,澳门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横琴设立分部,累计注册澳资企业3800多家、近两年增加2倍,为澳门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六)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双区”驱动、“双城”联动效应充分释放。大湾区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中央出台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和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赋予深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重大使命。我们大力推动深圳先行示范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交汇对接,认真落实中央27项改革举措和40项首批授权事项,向深圳下放1480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城市空间治理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实施,国家首个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户深圳。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中新(广州)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广深两市全方位深化战略合作,深港、穗港、珠澳等合作更加广泛深入,有效发挥对我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十四五”时期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进展。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赋予大湾区建设新的重大使命。我们将认真落实总书记、党中央部署,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一是加快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我们将充分融合和发挥三地比较优势,集聚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一流实验室、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推动珠三角先进制造业与港澳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创新带,向世界呈现一个更具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湾区!
二是加快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我们将充分发挥港澳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改革开放排头兵优势,更大力度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共建开放“大平台”、拓展经贸“大网络”、培育湾区“大市场”,打造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标杆”,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提供重要支撑,向世界呈现一个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开放湾区!
三是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我们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大湾区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独特优势,携手港澳建设畅通国内、连接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统筹内外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增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对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引领作用,向世界呈现一个更具示范引领作用的高质量发展湾区!
四是加快打造共建共享的优质生活圈。我们将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谋划推出三地居民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政策措施,高质量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年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打造生态优美、公共服务完善、港澳同胞和内地居民同享高品质生活的共同家园,向世界呈现一个更加令人向往的幸福湾区!
主持人崔朝阳:谢谢兴瑞省长。由于另外还有公务安排,兴瑞省长需要提前离开。我们继续进行媒体见面会的其他议程。
现在,请采访团的媒体代表提问。首先,请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大湾区珠江东岸和西岸相比,东岸是先发区域,西岸则是大家期待的下一个风口。请介绍广东省未来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效引导或推动人口、产业资金向西岸流动、推动珠江西岸快速发展的规划与进展。另外,请问打造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进展如何?
李静:《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我们对标纽约、东京、旧金山等世界主要湾区,携手港澳,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及我省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加速湾区发展“软联通”,持续提升珠江东西两岸高质量协同发展水平,助力打造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珠江口跨江通道陆续建成,有效促进东西两岸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流通,推动两岸产业互动互补、经贸融合发展。目前,珠江口已经建成4条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条铁路通道,从北向南分别是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群众过江时间大大缩短。同时,扎实会同各方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大桥通车以来运营始终安全、顺畅、有序。为推进珠江口的互联互通,我省正在建设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2条公路通道,佛莞城际、深茂铁路深江段2条铁路也将穿越珠江口。规划待建的还有狮子洋通道等2条公路通道和2条铁路通道。随着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未来将帮助珠江东西两岸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协调发展。
二是大湾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网,高效通达海内外,助力争创世界一流湾区。至2020年底,我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在全国率先突破1万公里、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高速铁路通车总里程、航道总里程均居全国第二。其中,大湾区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媲美纽约、东京等世界主要湾区,为湾区内重点城市发展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已建成28条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其中3条通往香港、2条通往澳门,去往其他陆路相邻省区至少有5条以上高速公路。“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发展,如今在湾区内任何一个城市,群众都可以选择轨道交通出行。今年我省将实现“市市通高铁”。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逐步形成,“海上丝绸之路”延伸世界各地。广东省内珠江口两岸拥有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个“亿吨大港”,航线覆盖世界主要港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缔结友好港口86对,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49条。广州、深圳两大机场目前跻身全球最繁忙机场行列,白云机场2020年旅客的吞吐量居全球第一,助力全球高端资源在大湾区加速集聚。
三是让群众在交通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做好交通规划建设的同时,我们狠抓疫情防控、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更好服务广大群众出行。圆满完成历年春运任务,全省交通行业安全事故发生率和死亡人数“十三五”期比“十二五”期双降均超三分之一以上(34.64%和34.58%)。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工作,截至2020年底,我省共建成高速公路服务区214对,服务区厕所群众满意度已提高到90%以上,已建成并通过验收“司机之家”40个。我们用心用情来打造人民满意交通。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大湾区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为中心,进一步会同各方做好湾区交通规划建设,构建完善开放畅达的综合运输通道、高质量的立体交通设施网络、一体化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高品质的运输服务体系,实现交通赋能湾区发展。规划至2025年,总体形成“一核三网四圈”的综合交通发展格局。特别是建设好湾区“1小时生活圈”,为湾区及我省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提供更有力的交通支撑。
湾区内部,进一步加强互联互通,构建大湾区 “A”字型交通主骨架,完善以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快速交通体系,全面实现广佛、深港、珠澳三极之间1小时左右通达,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更好地融合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湾区对外辐射效应,打造全省“三横六纵两联”运输通道布局,以大湾区为基点,辐射粤东西北及泛珠三角区域,同步推动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省内都市圈交通建设发展。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助力广州、深圳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增强珠三角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湾区运输服务水平,探索构建“一票式”联程客运新模式,推动实现运输“一张网”、出行“一卡通”、货运“一单制”、服务“一站式”、监督“一号通”,努力为湾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不断实现湾区交通延伸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
谢谢大家!
主持人崔朝阳:现在,请新华社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十四五”期间,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广东将如何发挥粤港澳合作机制作用,携手港澳推进大湾区建设,服务“一国两制”大局?
李焕春:感谢您的提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总书记指示要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切实扛起重要责任,依托合作机制主动协同港澳,构建形成高层会晤常态化、联席会议作安排、部门对接抓落实等多层次合作机制,有力有序推进大湾区合作事项。
一是高层会晤“把方向”。李希书记、马兴瑞省长多次与香港、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举行高层会晤,协商落实总书记指示和中央部署,把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落实落细。在2018年11月,李希书记、马兴瑞省长就率团到港澳考察,与港澳方面对接大湾区建设工作。可以说,粤港粤澳高层一直保持密切沟通,就是在去年疫情期间,李希书记、马兴瑞省长分别于6月2日、11月7日在广州会见贺一诚、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就推进大湾区建设达成共识。如去年粤港高层会晤协商形成了进一步深化粤港合作的系列具体措施。港澳特首也多次率团到大湾区内地城市考察推进合作项目。如今年1月,贺一诚行政长官率团考察大湾区内地9市,协商推动在中医药、科技创新、科研转化、特色金融等方面合作成果丰硕。
二是联席会议“谋大事”。在国务院港澳办指导下,我省与港澳特区政府建立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运作。马兴瑞省长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共同主持召开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聚焦大湾区建设签署系列合作协议,谋划确定年度重点合作事项。例如,去年签署实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重点工作,分别推出粤港57项、粤澳73项合作举措,成为疫情下粤港澳合作亮点。
三是工作机制“抓落实”。工作层面建立了粤港粤澳合作联络办主任会议机制,统筹23个粤港、25个粤澳合作专责小组,及时沟通对接落实具体事项。去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粤港粤澳合作机制及时有效运作,迅速建立起疫情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有力有效抗击疫情。我省按中央要求完成了支援香港大规模核酸检测、建设方舱医院和临时医院等三大项目。粤澳已从去年7月起逐步有序恢复人员正常往来。去年12月,199名澳门选手顺利参加广州国际马拉松赛,充分体现粤澳疫情联防联控的工作成效。
一直以来,无论是推动日常交流合作还是抗疫应急应对,粤港澳合作机制及时有效运作,保障三地密切沟通、携手共进。面对“十四五”开局起步的新阶段新要求,我们将延续和完善现有粤港澳合作机制,通过加强政府合作主导引导,带动社会民间共同参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中央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转化为三地合作务实举措。一是以高层会晤加强系统谋划。贯彻中央战略部署,结合三地实际,加强大湾区建设重大方向、重点任务、重要工作的协调谋划,形成谋长远与抓当前相结合的共识。二是以清单式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抓紧筹备召开本年度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聚焦大湾区建设大事要事,协商形成重点合作事项清单并抓好落实。三是贴近民生所需解难事办实事。聚焦社会民生加强协商协调,持续优化教育、医疗、社保等政策措施,持续推进青少年交流合作,持续优化疫情联防联控,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四是凝聚起民间合作强大合力。近期,我们将在澳门举办广东省港澳春茗活动,以“线上”“线下”互动等形式,加强与港澳社会各界交流。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挥粤港澳合作促进会等民间合作平台作用,充分调动三地学界智库、专业团体、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
谢谢!
主持人崔朝阳:现在,请中央广电总台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三大湾区都在集体转型,转型目标集中点都是科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有一定的科技创新和制造能力,但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同旧金山、东京等湾区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现在遭遇的“卡脖子”问题。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大湾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葛长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2019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广东围绕深港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和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廊”的空间布局,积极携手香港、澳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政府出台了有关实施方案,通过打造“四梁八柱”的重点任务,为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努力打造的第一条“梁”是原始创新。我们成功争取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得国家批复启动,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建设。目前,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并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已完成超350项课题;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10家广东省实验室,聚集国内外院士近200位、港澳科学家41位,为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预备队”。稳步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18所高校的108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中科院明珠科学园、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加快建设。
我们打造的第二条“梁”是产业创新。我们先后争取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新型显示、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获批建设。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3万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持续推进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200亿元(珠三角占比约95%),占GDP比重达到2.9%;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在创新带动下,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1%、31.1%。
我们打造的第三条“梁”是协同创新。我们积极深化粤港澳在创新领域的合作,推动深港河套、珠海横琴、广州等三大创新合作区加快建设,为粤港澳创新跨境合作打造示范性平台。不断加强与港澳高等教育合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批筹建,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合作项目也在积极推进。推动科技设施和科学仪器在粤港澳三地共建共享,散裂中子源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的多物理谱仪顺利建成并成功出束,香港大学科研团队基于散裂中子源的科研成果首次在《Science》上发表。
我们打造的第四条“梁”是体制创新。我们积极推动破除制约粤港澳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港澳在广东设立的研发机构,在承担科研计划项目时与内地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拨付港澳机构使用,目前已累计过境拨付超1.5亿元;推动将生物样品等特殊物品审批时限压缩到10个工作日以内,大型科研设备实施24小时预约、“即报即放、到厂检验”通关模式;推动落实人才“优粤卡”、个人所得税优惠、出入境便利等政策,2020年共为近9000名申请人退税近23.9亿元。
接下来在“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大力推进“两点”“两廊”建设,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主持人崔朝阳:现在,请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四大湾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社会制度、货币和关区各不相同的现实,广东省在推进大湾区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有哪些做法?成效如何?
张劲松: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近年来,我们按照总书记高瞻远瞩亲自描绘的宏伟蓝图,精心施工,着眼“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改革创新,在推进大湾区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在推进投资自由化方面。一是持续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力度,全面落实2020年修订的《CEPA服务贸易协议》,在金融、法律、建筑等领域进一步取消或降低港澳服务提供者准入门槛,设立了全国首家港澳资控股或独资的银行、证券、基金机构、首家港资独资船舶管理公司、首家港资相互保险社、首家港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二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证照分离”、商事登记确认制等改革试点,对外资及港澳资企业商事登记实行“一网通办”,对港资企业登记推行简化版公证文书,1万多家企业获益。同时,针对建设项目审批、用电审批、不动产登记、纳税等企业最关注的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大增强企业获得感。广州、深圳连续4年被外资企业评为全国最受欢迎投资城市。三是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将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近年来,我省连续出台了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的“外资十条”“稳外资十二条”等政策,过去两年共支持外资项目74个,奖励资金11.45亿元,吸引埃克森美孚、巴斯夫、日本东丽等外资大项目落户我省。
在促进大湾区贸易便利化方面。一是推进通关模式改革,粤港澳通关便利化取得积极进展,协同推进粤港、粤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去年12月1日正式上线来往港澳货运车辆海关“无纸化”备案业务,惠及来往港澳跨境车辆近10万辆。在拱北口岸、横琴口岸、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莲塘口岸实施“一站式”通关模式,车辆平均通关时间仅20秒。我们还着力提升通关效率,我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货物、舱单、运输工具申报等主要业务上的应用率达到100%。海关、交通运输、港口经营企业等部门和单位采取压缩作业环节、规范作业流程、推广提前申报、先放后税等举措压缩通关时间,2020年全省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了83.16%和92.15%。在降低通关成本上,我省自2020年3月至12月将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降低了20%,全面免除港口建设费,2018年以来累计免除查验没有问题外贸企业吊装移位仓储费用3.39亿元。二是大力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我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增加至13个,实现大湾区内地9市全覆盖。广州、深圳、佛山等6市获批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南沙获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广东自贸试验区打造“全球优品分拨中心”“全球中心仓”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集拼分拨业务。2020年,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726.46亿元,同比增长51.5%;市场采购贸易出口2944.5亿元,同比增长23%;保税物流进出口1098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
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成效,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有鲜明体现。广东自贸试验区包括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三个片区,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经过几年来的创新发展,已成为制度创新的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2020年,省里先后向片区下放了66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三个片区向全省复制推广了70项改革创新成果。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广东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便利度在全球模拟排名第11名。贸易便利化进程持续提速,整体通关时间压缩5成以上。重大改革事项落地实施,如启运港退税和国际航运保险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并实际运作,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账户)获批扩容,南沙、前海综合保税区通过封关验收。去年,广东自贸试验区成功应对了疫情冲击,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3%,税收增长27.6%,外贸进出口增长4.1%,聚焦了30多万家企业,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34个,以全省万分之六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1/4的外资企业和1/3的实际外资。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持续推进大湾区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更高标准、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上优化提升,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主持人崔朝阳:现在,请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粤港澳大湾区又是创新高地,近年来广东与港澳地区在知识产权方面开展了哪些合作?
麦教猛:知识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也是国际贸易的标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全面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持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京-横滨”科技集群。
一是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合作机制。早在2003年和2012年,粤港保护知识产权合作专责小组和粤澳知识产权工作小组先后成立,实现了三地知识产权人员交流互信、信息互通和经验共享。特别是《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三地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合作。目前粤港已累计开展合作项目292项,粤澳累计推进合作项目64项。
二是全面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平台,推动大湾区知识产权要素市场蓬勃发展。联合港澳举办两届“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共有参赛项目1096项,其中港澳参赛项目33项,获奖项目5项,大赛树立了一批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标杆,助推了一批专利组合在大湾区转化实施。联合港澳举办两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实现交易金额近36亿元,促成意向交易128.5亿元,下来我们还要将知交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打造世界知名展会品牌。同时,我们还在大湾区内创建了广州、深圳、东莞3个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打造了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3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建立了2支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华为等9家大湾区企业PCT专利入围全球企业50强。已累计获批16个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产品规模26.7亿元,有力服务大湾区创新发展。
三是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持续开展三地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协作,查处了一大批知识产权典型案件,有效打击跨境知识产权侵权犯罪行为。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建设,设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广东分中心、深圳分中心,指导成立广东省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会,建设海外维权专家库、海外保护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护航大湾区企业“抱团出海、走向世界”。
四是全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国际影响力。先后举办“粤港知识产权与中小企业发展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人才发展大会暨知识产权人才供需对接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识产权合作论坛”等系列研讨活动,配合香港举办多届亚洲营商论坛并在广东组织举办分论坛,建设粤港澳青年知识产权实践基地,开设粤港澳知识产权资料库,建立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平台,打造一批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同时,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推广WIPO系列知识产权数据库和服务平台”“WIPO注册体系巡回培训研讨”等合作项目,谋划在大湾区建设知识产权仲裁与调解机构、布局更多WIPO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引进国际知识产权教育机构等方面合作,推动大湾区知识产权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全面深化与港澳的交流合作,全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崔朝阳:现在,请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世界四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对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弥补不足?
葛长伟: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是发展空间广阔。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总和,是东京湾区的4倍,人口超过7000万,相当于其他三大湾区的总和,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和市场空间。2020年,广东省珠三角经济总量近9万亿元人民币、香港约2.7万亿港元、澳门约1944 亿澳门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韩国,高于旧金山湾区。广东每千人拥有企业数超50户,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
二是产业体系完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健全,产业链条完整,粤港澳三地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互补互促、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是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拥有香港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也于昨天挂牌成立。我省珠三角地区素有“世界工厂”称号,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绿色石化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三是交通网络密集。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高速公路里程超4800公里,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8.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其他三大湾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级的港口群和机场群,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合计超8200万标箱,约为其他三大湾区总和的3倍;机场旅客吞吐量超2.2亿人次,相当于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总和、东京湾区的近1.7倍。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存在发展短板,如原始创新能力薄弱,要素流动不够便捷,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升等,亟待予以解决。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紧扣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携手港澳推进大湾区重点领域工作,奋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主持人崔朝阳:现在,请中新社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逐步推广,请问广东省在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有哪些安排?
于海平:粤港澳大湾区是“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以及服务好港澳同胞在内地居住生活和经商办企业至关重要。2020年,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26条政策中,这三个方面的措施一共有19条,是最核心的内容。之后我省将26条政策细化为80项具体任务,这三个方面有62项任务。实施一年来,绝大部分政策举措都已经落地。
一是促进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粤港澳大湾区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桥头堡”。我们在国内最早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地区,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又大幅优化了跨境贸易人民币收支和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境内支付的业务流程,开立了自由贸易(FT)账户2760户,开展了本外币合一的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和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截至2020年末,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累计与港澳地区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超过17万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收支的第一大结算货币。
二是推动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内金融市场发达,有香港联合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昨天,我们的广州期货交易所也正式挂牌了。推动这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我们携手港澳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首要任务。我们一直致力于深化与港澳方面的合作,加强规则对接,积极支持广东企业到香港上市,积极推动金融双向开放,拓宽金融市场联通的广度和深度。截至2020年末,广东有276家企业在香港上市,“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23万亿元人民币,QFLP试点机构有160家,近期又获批50亿美元的合格境内投资者跨境投资(QDLP)额度。一些重大的改革也取得突破,深交所创业板实施了注册制改革。
三是优化港澳同胞在内地居住生活、经商办企业的金融服务。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通过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尤其是跨境金融服务的便利,支持港澳同胞在大湾区就业生活。为此我们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在居住生活方面,我们推出了开户、支付、征信、缴费、税收、出行、创业、置业、参保、养老等十大金融便利。现在,港澳居民在港澳地区就可以通过代理见证的方式开设内地个人Ⅱ类、Ⅲ类银行结算账户,提前办好来粤的基础金融业务,截至2020年底已开立个人账户12.7万户,累计交易375.1万笔。到了内地,出行可以使用银行卡刷卡乘坐跨境公共交通,消费可以同样使用移动支付。如果是长期工作生活,可以跟内地居民一样通过金融便利贷款买房、享受医保以及养老就医。在经商办企业方面,我们推出了跨境办理工商登记、开设自由贸易(FT)账户、跨境资金池、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外债一次性登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现在,港澳企业在港澳地区就可以通过“银政通”一站式办理广东省内的工商登记业务,来内地创业可以入驻相关的港澳创业谷、产业园,享受补贴、奖励等各种优惠,可以充分利用大湾区金融便利政策,对接熟悉的港澳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贷款、抵押融资,也可以向内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投资、保险等金融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携手港澳,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争取在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跨境金融服务便利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一是加强广州、深圳两个金融中心城市与香港、澳门的联动,着力深化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与香港、澳门金融市场的业务合作,扩大基金互认规模,争取推动“债券通”项下的“南向通”,推动广东企业赴港澳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
二是以南沙、前海和横琴为主要载体,携手港澳共建深度金融合作平台,着力推动金融机构互设和业务合作,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便捷流动的措施,构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投融资便利化的金融体系,支持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三是携手港澳共同建设国际创新资本形成中心,服务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特别是发挥港澳机制优势聚集高级科创人才和科创资源,通过共同设立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方式,推动大湾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四是共同发展绿色金融。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互通互认,以广州期货交易所为主要抓手,探索碳金融产品创新,助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大湾区。
五是持续优化提升跨境金融服务。在银行信贷方面,提高港澳居民和企业在内地开立银行账户、查询使用征信、办理抵押登记等方面的便利性。在理财投资方面,加快启动“跨境理财通”业务,更好地满足大湾区居民金融理财产品的配置需求。在跨境保险方面,研究开发适合大湾区特点的重疾险、跨境车险产品,推动设立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跨境生活的港澳居民提供一站式保险综合服务。
主持人崔朝阳:时间关系,提最后一个问题。请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近年来,广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城市创新创业。请问目前港澳青年到粤学习、创业的总体情况如何?未来是否会进一步加大力度?
李焕春: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港澳青少年的发展,强调要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多搭梯,总书记去年在深圳讲话指出要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广东高度重视,李希书记、马兴瑞省长多次部署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省港澳办与统战、教育、人社、共青团等部门通力合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强全省统筹协调,制定青少年交流工作计划,走近港澳青年听取所思所想,贴近港澳青年实际需求提供贴心服务。有港澳青年提到“希望以后到大湾区来就像回家一样”。近年来,我们通过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等“小家园”,推动出台就业、融资、居住、医疗、教育等便利措施,营造大湾区大家庭“家的便利条件”“家的温馨氛围”“家的暖心感觉”。
一是携手港澳打造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合港澳特区政府共同授牌建设了“10+3”青年双创基地。我们注重对港澳青创团队“扶上马、送一程”。“扶上马”即通过积极组织创业大赛、创业培训、项目路演、政策解读讲座等,帮助青创团队孵化成长;“送一程”就是开展资源和市场对接,帮助青创团队发展壮大。如组织青创团队参加展会,促成签约或合作投资意向。在广州天河,2017年成立了全省首个港澳青年之家,目前已服务接待港澳青年超过8000人次,协助近150家港澳青年企业落户创业。
二是联合组织实施大湾区青年实习计划。携手港澳共同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澳门青年实习计划”,累计约3600人次港澳青年参与。通过实习帮助港澳青年明晰职业规划,架起实习联通就业桥梁,提高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工作的“落地率”。港澳青年对实习项目的反映很好,形容在广东找到了“家”的感觉,增强了“四感”:即国家认同感、实习获得感、文化归属感、湾区融入感。
三是打造青少年交流合作品牌项目。近年来,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体现了“一家亲”。我们注重培育品牌项目,组织实施青年同心圆计划、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服务团计划、开展港澳青年国防体验营等项目。全省可招收港澳青年的高校已达54所,其中免试招收香港学生高校21所,招收澳门保送生高校19所。近日,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部署,我省启动为在粤的港澳同胞接种疫苗工作,4月11日组织暨南大学首批300名港澳学生接种疫苗。学生们积极响应,他们身在港澳的父母也十分支持,表示感受到政府对港澳青年的关怀。
四是努力拓展港澳青年就业发展渠道。我省在全国率先试点面向港澳居民招聘公务员,去年深圳市定向招录5名港澳籍公务员,吸引了446名港澳居民报考。我省也出台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全面取消办理台港澳人员就业许可,港澳居民可享受与当地居民无差别的公共就业服务。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实习双选会”,提供3万多个就业实习岗位,为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提供多种选择。
大湾区有大未来,大未来有大发展。我们将努力把“湾区家园”建设得环境更美、条件更好、服务更优,让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更加顺心、更有信心、更加暖心。下一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高标准建设“10+3”粤港、粤澳青创基地以及“1+12+N”港澳青年双创基地,从政策支撑、打造平台、营造环境、建立机制等全方面推动青创基地建设,提升创业体验,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活力区、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安居乐业的试验田。二是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等,完善政策体系和配套服务,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加强对接。深化专业服务合作,推进资格认可、降低准入门槛,为广大港澳青年专业人士拓展发展空间。三是统筹各方面资源,继续打造青少年交流品牌项目和特色基地;同时鼓励支持三地的企业、民间社团等社会力量,参与港澳青创基地建设、支持青少年交流活动,营造共同关心港澳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社会氛围。谢谢!
主持人崔朝阳: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交流就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其他关心的问题,可以跟广东省新闻办联系,我们将会同省有关单位及时予以回应。
按照中宣部的安排,接下来各媒体还将开展自主采访。广东将继续做好保障服务。今天的媒体见面会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END-
——————————————————
素材来源:南方网
编辑整理:广东市场监管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
以法律援助的“软中国联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层协作, 2023-10-07
-
以法制方式为青少年儿童构建优良网上自然环境, 2023-10-07
-
以正方向二次元文化正确引导负向二次元文化,如何引导二次元文化的发展 2023-10-07
-
以椰子鞋为原材料的新产品层出不穷 椰商品交易愈来愈火,椰子鞋子是怎么打入市场的 2023-10-07
-
以棍为路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 2023-10-07
-
以案为鉴:找不到方向,她变成许可证书买卖“中介人”, 2023-10-07
-
以杀止战传奇好玩吗 以杀止战传奇玩法简介, 2023-10-07
-
以服务平台为重心点稳步发展数字经济的产业链管理体系,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