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充分发挥山林绿色生态优点 林果业特色农业推动农民创收实际效果显著,
全国100个特色村庄案例—(下)
51.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县高村乡刘沟村
刘沟村位于高村乡北部邙岭,属于典型的黄土层地貌,区域面积6.7平方公里,可耕地3000多亩,有9个村民组,348户,1730口人,58名党员。南接连霍高速、沿黄快速通道,西临黄河浮桥,北依黄河,东临桃花峪景区,区位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厚重、地形地貌独特。
如今,刘沟以石榴产业为支撑的农业休闲观光采摘游、农事体验游逐渐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目前的刘沟村面临千载难逢机遇,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到2020年,一个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小康村,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邙岭之上......
52.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泗店乡计河村
计河村位于泗店乡东南部,面积7.8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35个自然湾,是“十三五”期间泗店乡4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同时也是乡村旅游扶贫村,更是新县全域旅游推介品牌“九镇十八湾”之“舌尖美食湾”所在地。
53.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单拐村历史悠久,位于中原腹地中国孝道之乡清丰县,现有人口1268人,耕地1775亩,2012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单拐村明清时代建筑得以整体保留,整个村落古色古香、风景优美、诗意盎然!
如今的单拐村在的带领下,村两委团结为民、村民积极进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璀璨的成绩。2005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被河南省高校工委命名为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2008年被河南团省委命名为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11年被济南军区公布为济南军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被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河南省首批史教育基地;2012被14部委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54.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朝阳乡卫坡村
卫坡村,位于孟津县朝阳镇,为行政村,村域面积2.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112人,常住人口1500人。
卫坡村,距洛阳市区10公里,距飞机场5公里,交通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该景区内的卫坡村,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旅游乡村示范村,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评定为中国美丽乡村。
55.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小村乡大村村
武陵山北麓,人头山脚下,小村乡大村村,依偎在蓝河温柔缱绻的臂弯之中,静静的蓝河,涓涓细流,浅吟低唱,蓝河所经之处,点染了一幅幅犹如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滋养和哺育了勤劳善良的大村人民。
大村,曾经见证过艰苦卓绝的峥嵘年代,也曾经见证过一个开拓奋进的建设年代,也必将见证一个更加美好、幸福的小康时代。
56.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红山镇乌云山村
乌云山境内群山连绵,秀水长流,乌语花香,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好。同时茶叶公园内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为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观光旅游和生态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该村集农业旅游与绿色生态观光旅游于一身,是一个满足游客的生态游、观光游、休闲旅游需要的主题公园,因其“青山绿水小洋楼,天然氧吧人长寿;生态文明现代化,农村胜似城里头”的显著效应,成为都市人休闲旅游的后花园。
57.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县茶店乡樱桃沟村
樱桃沟村地处郧阳区最南端,与十堰市张湾区汉江街办柳家河村接壤,209国道与村西南出口相接,“郧十”一级路与村东北出口的“樱花大道”相连。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526户,18888人,其中党员人数67人,村“两委”成员4人,后备干部3人。版图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亩,森林山场面积5377亩,库渠塘堰面积1008亩。地形呈“八山半水分半田”格局。
樱桃沟村遵循“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发展理念,通过发展小 水果、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探索了一条桃沟村山水、景观、产业、人文等资源丰富,村内建筑井然有序、谐统 特色鲜明,村民诚信友善、和谐相处,人文精神底蕴深厚,实现了“百姓富”和“生态美”的和 一。
58.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白洪溪村
宜都市高坝洲镇白洪溪村共有586户,2051人。版图面积8.3平方公里,是一个以柑橘产业为主的特色村。近几年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通过实施质量变革,推动绿色发展,农旅融合的生态发展模式已经形成,正带领周边村在乡村振兴中阔步前进。
59.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父老乡亲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油溪桥村,从一个省级特困村成功创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AAA级景区村、湖南省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园。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突破了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7的不足800元到现在的12000元,翻了15番。水泥硬化公路通组,硬化人行便道到户,丘丘水田通上自来水、旱涝保收。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92.8%,一年四季有花看有果摘,先后获评湖南省5A级乡村旅游区、国家3A级景区。全村已连续八年彻底禁绝燃放烟花爆竹,打牌赌博、偷盗现象绝迹,邻里婆媳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蔚然成风。该村支部书记,2016年被湖南省委组织部聘请为村党支部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授课师、2017年曾应邀参加中德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8年入选中组部人才库,曾应邀到北京市委党校为全国村支书授课,2018年1月参加湖南省委乡村振兴一号文件起草座谈会,湖南省扶贫先进模范座谈会等。并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物”、“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该村的发展经验和模式,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社区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近年来,共接待省内外参观考察团1000余个。
十年来,油溪桥村在没有单位挂点、领导驻村,没有大规模财政集中投入的情况下,坚持以党建工作统揽全局工作,用发展凝聚人心,用自治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共商、共建、共享、共富的新时代“三农”发展新路子。
60.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
勾蓝瑶寨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独特,因其居住地“山勾联透、溪水伏流、色蓝於靛、因名勾蓝”。因地处偏远,产业单一,全村有贫困户147户、贫困人口628人。近年来,通过实施“政府引导、集体经营、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实现全村脱贫。
一、成立公司,让村民变“股民”。 村里成立旅游公司,以村支两委作为法人,村民则以土地、房屋入股的方式成为股民。在利益联结上,以“保底+效益分成”形式将分散到户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每年按股分红。
二、精准帮扶,让青山变“金山”。 该村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精准施策。一是抱团发展。引导成立农业种植、民俗表演等合作社,贫困户自愿入社,抱团发展。二是能人带动。采取“能人+贫困户”结对帮扶模式。三是兜底保障。公司每年从集体股分红中提取20%作为兜底扶贫金,用于帮扶无劳动力的贫困对象。
三、提升品位,让扶资变“扶智”。 一是自主创业。鼓励帮助自主创业,目前,已发展农家乐12家,自行车出租行2家,培养农民讲解员8名。二是教育帮扶。争取青少年国际素质教育和志愿者项目组织机构Me to We,创建“瑶寨快乐学堂”,对瑶寨贫困户孩子进行教育,从孩子身上切断贫困之根。
61.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维回新村
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维回新村位于S226常桃线中段,由原回维村与新屋岗村合并而成,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62亩,下辖17个村民小组,621户,总人口2375人,有维吾尔族1377人、回族215人、土家族10人、白族1人,是中国除新疆外最大的维吾尔族集聚地,也是著名文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杰出教育家翦伯赞先生的故乡。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常德市郊区宜游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62.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宝盖镇宝盖村
林木葱葱,古道悠悠的原始村落。 中国传统原始村落宝盖村,参天大树掩映着衡炎古道悠悠的青石板路,古景犹在古风犹存。
工艺精美,气势恢宏的明清古宅。宝盖村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那三万多平米的明清古民居群了。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呈封闭式构造,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风格迥异,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古建筑学、史学、地方风俗学及湖湘文化均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保价值。
耕读传家,才俊辈出的钟灵之地。宝盖人耕读传家、才俊辈出:北宋有衡州太守廖绍昇;明清有翰林大学士廖岩先、廖道南,恩赐探花廖璨琳;近现代有优秀特工廖绍鑫,留美博士廖卫华……纵观宝盖,钟灵毓秀、文脉不断。
同宗连心,唢呐祈福的传统文化。 宝盖村民克己遵循“分居不分心、同宗一家亲”的祖训,许多习俗沿用至今:玉堂晓发洪钟,各房长者到大厅议事;公塘里的鱼为全族公产,每家每户过年过节都可免费取一条;正月初一,各房男丁齐聚玉堂拜祖……
宝盖镇为湖南“唢呐之乡”,宝盖村每年都举行“龙灯闹春、唢呐祈福”的传统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光秀美,游人如织的生态乡村。宝盖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宝盖银杏基地为全国连片面积最大;宝盖绿彤有机茶,远销欧美,年创外汇60万美元;宝盖三宝、宝盖烧饼、宝盖土头碗等地方特产闻名遐迩……因特色突出,村里年接待游客逾50万人次。
63.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
因交通信息闭塞,村民文化程度低,耕地面积少等储多原因,我村几十年来仍处于全国贫困线下,长期生活在此的900多位村民十分穷困,与外界几乎无联系,俨然是“世外桃源”。2014年有40多位大龄光棍汉讨不到媳妇,村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都不到,曾经外面的姑娘一谈到十八洞就嫌弃,本村姑娘一心一意往外奔,是武陵山片区出了名的贫穷落后村寨。
2013年11月3日,就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和扶贫开发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十八洞扶贫模式不能栽盆景、不能搭风景,要“可复制、可推广”和“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从此,十八洞成了全国“精准扶贫”首倡地。近五年来,在县委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突出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致富产业、精准改善人居环境、精准提供公共服务、精准创新扶贫机制“五个精准”,注重长、中、短期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苗绣和山泉水加工、特色乡村游、劳务输出五大支柱产业,积极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的相亲扶贫、发展异地经济、村民思想道德星级评比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于2016年顺利脱贫摘帽,2017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0180元,并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国内外主流媒体纷纷宣传推介。
64.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松口乡大黄村
产业支撑筑就梅县金柚“亿元村”。 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以金柚种植为主导产业,有30余年种植历史,全村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大黄村柚果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量3500多万斤,购销辐射全国各地,直接主导梅州各县区金柚价格和销量,成为远近闻名的“金柚村”。该村成立梅县区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吸收社员入股资金1000多万元,集约33户金柚种植大户和28家金柚专业合作社。主导建立总投入1.9亿元、规划建设面积300亩的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已吸引28家合作社进驻,产业园仓储能力达5000万斤,2017年销售金柚1亿多斤,销售额达3.5亿元,实现利润4000多万元,解决近1000人就业,村民人均收入实现2.5万元以上,推动大黄村从金柚“大村”转变为柚果流转“重地”,“大黄金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该村重视柚果深加工,计划联合省农科院,提高金柚纵深产值,提升大黄金柚品质,努力创建“历史名镇大黄金柚”招牌。
盘活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先行地”。 依托松口“千年古镇”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筹资1200多万元,全面修缮丘哲故居----喆庐,修复明清古驿道、古码头、古店,保护百年古榕、古龙眼树群,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为抓手,综合推进名人景观项目、古驿道、古码头、文化休闲活动广场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打造了集农家生活体验、农事活动、农副产品、客家美食经营为一体的元成庄“农家乐”,建设金柚公园、乡村民宿、农家乐。
65.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水唇乡螺洞村
螺洞村作为广东省省定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发展成果丰硕。在打造区域明星新农村工作中,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主线,以蜜蜂养殖和青梅种植主题为地标特色,具体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定方向,帮助贫困户购买合适螺洞村养殖的优质蜂种,扩大蜜蜂养殖产业地标影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2.抓生产,做好中蜂养殖技术培训,促进蜂蜜产量。
3、保环境,将螺洞村打造成具有良好养蜂生态环境的定地养殖场。
4、增品类,组织贫困户春季转场追花,增产促收。
5、强组织,组建螺洞村养蜂专业合作社。
6、厚文化,打造螺洞蜜蜂文化主题公园和四大基地。
7、迈开步,修好龙岗顶的观光致富路。
8、扩影响,举办陆河县第一届蜜蜂文化节主题活动。
9、获认可,当地媒体专题专版报道螺洞村新农村建设成果。
66.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校椅镇石井村
石井村委位于校椅镇南部7公里处,距离横县县城10公里,辖12个经联社,有党员152名。全村耕地面积5300亩,全村是横县茉莉花的主产区。全村共种植茉莉花5.5万亩,占全县的一半以上,茉莉鲜花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是全县茉莉花种植中心和花茶加工的心脏。
2017年,以石井村为核心的中华茉莉花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被国家评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石井村为核心的校椅茉莉小镇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
67.广西省桂林市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距桂林市123公里,距恭城县城15公里,现有农户103户408人,以月柿种植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村庄依山傍水、柿树成林、楼房成排、风景秀丽,是一个集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村。
红岩村依托恭城月柿这一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村、文明建村、旅游强村、民主理村”的科学发展路子,村容村貌显著改变,村民收入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红岩村先后获得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68.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
万尾村是全国少数民族——京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国家AAAA级景区——京岛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景区内有金滩浅海浴场、京族哈亭、京族博物馆、京族歌圩、老年人活动中心、三个自然村都有文化广场和篮球场、两支业余文艺表演队、京族学校(设有初中部和小学部)、4个幼儿园、一个标准化的卫生室、京岛荷塘、占地117亩的京族文化广场、占地22亩农贸市场、大小酒店宾馆43家、6个旅游专业合作社体、以及独弦琴、拉大网、踩高跷捕鱼捞虾等人文景观。京族哈节、独弦琴、京族字喃先后被列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京族人家独弦天籁民间艺术团、义务消防队。
在村党支部的主动对接下,中国万尾村与越南长尾区缔结为友好村,每年定期就双方的基层党建、民俗文化、经济发展、海上救助、环境保护、边境治安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促进了中越两国边民的直接交流延伸至农村,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睦邻友好。
69.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什仍村
什仍村民委员会坐落于海南省素有宝岛绿钻之称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与国家级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相连,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原始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亦是天然氧吧宝库。本村依托原始生态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海南海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大力发展养殖中蜂产业。从2017年11月底养殖300群中蜂开始,到现在发展2800多群的规模,并以什仍村为中心,向周边的村委会发展,现已有合作关系的村委会有:上安乡的行干、什坡、南万三个村民委员会,长征镇的南什、什仍村民村委会,营根镇的大朗村民委会,地域范围以东五指山起沿着铁占岭山脉至百花岭绵延二十多公里,到2018年底在上述地区内完成投入7000多群中蜂,初步形成“蜂情小镇”的模式,并向以养蜂为主业的休闲式农旅结合的模式发展,本着健康、生态、高效、品牌、规模化为发展理念,研制发明了养蜂架,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改造了养蜂环境,并注册“大山蜜缘”商标(改商标已审查初审已通过,正在公示阶段),智慧蜂场坐落在我村委会辖区的罗柳村小组,在今年的世界蜜蜂日期间,我村养蜂场的模式获得了广大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在经济效益上,我村带动了5个村集体经济和93户430人贫困户的经济发展,为打造以养蜂为特色产业强村夯实了基础。
70.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
中华村区位优势明显,青山环抱,绿水环绕,森林覆盖率70%以上,是渝黔乡村旅游长廊上重要节点。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吹打”,第18代班主刘道荣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明清古建筑、原红四军军长王良故居、明清知县所题“凤冠石”“綦风士气”石刻等文物。发展了以“凤冠橘”“中华锦鲤”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3家,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已成气候。在推进改革进程中,业主封成书、周代芳分别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一批先进典型成为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71.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六赢村
六赢村位于铜梁区西南部,距铜梁城区5公里,幅员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39亩,辖21个村民小组,共1114户2936人,是一个“山上月月尝鲜果,山下十里赏荷花,都市农村品田园”的美丽乡村。
72. 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
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铁峰山山脚,幅员面积9平方公里,森林面积5000余亩,海拔为610-1250米,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无“三废”污染,地表水优于国家III类标准,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处于万州、开州、云阳中心地带,到达三地城区均在40分钟车程内。村内有40家农家乐和20家钓鱼庄及20个人文景点,以及特色猕猴桃、梨等水果采摘,是城镇居民休闲纳凉赏雪的好去处。
全村建成了3080亩猕猴桃基地,成立了两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同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优秀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修建了3座气调保鲜库,成立重庆市铁峰山酒业有限公司,占地18亩,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年产可达2500吨,产值5个亿。具备四个“领先”,即恒温发酵技术世界领先,“五不加”技术全国领先(不加防腐剂、色素、香精、食用糖、甜味剂),重庆市规模最大的果酒厂,加工厂建在基地上的模式全国领先,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2017年全村人均达到收入13800元,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减少了“三留守”。村支两委以建设“幸福桐元,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以党建促发展,把一个人多地少、贫困落后的市级特困村发展成为村集体资产实力雄厚、农民收入丰厚、村务管理民主、精神文明多彩的,远近闻名的猕猴桃基地村。
73.重庆市忠县涂井乡友谊村
忠县涂井乡友谊村位于位于忠县东部,长江北岸,离忠县县城18KM,距国家级4A级景区石宝寨10KM。村内有著名的三峡橘海。三峡橘海”是一座科技含量高,景观特色鲜明的标准化、现代化的全县首批施格兰柑橘基地果园,始建于2001年9月,面积为5000余亩,定植德尔塔、奥林达等两种优质夏橙,建园时按照45株/亩的标准进行定植。总投资3000余万元,引进并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以色列耐特赛姆公司生产的25年不腐烂滴灌设备,目前全村产业覆盖率达90%。果园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模式,积极吸引湖北、四川等地10余家业主对村内柑橘进行流转,加大果园管护力度,全村柑橘园管护良好。目前投产面积3000亩,年产柑橘3500余吨,产值600余万元,果农户均收入达2.6万元。
74.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社区
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社区位于柳街镇西部,辖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73户,总人口2403人,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大约2204亩,以农作物为主要产业,拥有苗木基地700亩,经济林木1000亩左右。近年来,金龙社区坚持“治理”“发展”两手抓,以发动群众开展“扫把革命”为切入点,依托川西林盘整治、大地景观农业和诗歌文化内涵底蕴三个抓手,着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共建共治共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75.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平桥村
平桥村位于酒城泸州纳溪区大渡口镇,距纳溪城区7公里,紧临凤凰湖国家湿地公园AAAA景区,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9%,人口1668人,446户,一个集体公司,三个专业合作社,一个农业开发企业,一个旅游开发企业,一个家庭农场,四个新农村居住点,入住农户198户,村民主要收入来自于特色养殖和乡村旅游,集体公司创建的国家二A景区两个。
76.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
顺龙乡幸福村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城以西10公里,距成都市110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幅员面积9.5平方公里,总人口1580人,以绿色生态为重点,大力推动特色村庄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一是生态村庄朝气蓬勃,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到位,三是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77.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新村
牌坊村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诞生地,位于川东华蓥山脉中段西侧,距广安市区约7公里。牌坊村也由此分为牌坊新村与牌坊农业村。牌坊新村占地342亩,建有川东民居风格房屋187幢,住户358户,现有村民1700余人,党员54人。 疗保险、大病救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个别困难群众落实低保保、帮扶及学生助学等工作,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安公益性岗位,促进广泛就业等。
78.贵州省六盘水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
产业兴村。2012年前的舍烹村是贵州六盘水盘州市普古乡边远、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寨。十八大以来,舍烹村支两委敏锐的理解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引进本村的致富带头人陶正学回到舍烹村创业。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理念,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养生度假旅游产业。如今,全村已形成集生态旅游、健康养生、设施农业、电商平台、特色养殖、会务培训、餐饮住宿、民族文化开发8种产业为支撑,农业和乡村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产业。
改革兴业。作为中国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舍烹村,为实现“要让人人有活干, 家家有钱赚”的目标。村支两委探索了农村土地资源,农民自有资金、人力资源,自然风光、人文等资源等量化入股的发展模式。全村3817亩土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刺梨、猕猴桃等产业,村民全部成为股东,土地入股有保底分红,利润里面还有20%的收益。465户村民通过自有资金入股,在原始股为2000万元的股东份额中占股72%。旅游公司成立后,短短几年相继建成了温泉度假小镇、民族风情街,滨水走廊茶室,陶源酒店,直升机停机坪等项目,村民自建特色农家旅馆、农家乐达110家
发展强村。 村支两委带领大家通过抓产业让全村走向全面小康的快车道的同时,不忘夯实农村基层基础阵地建设。通过村集体生态林、湿地、水面等资源入股到旅游产业,通过整合到舍烹村的“一事一议”、环保、森林防火通道建设等项目资金的入股分红,村集体收入每年在20万元以上,现达到75万元。绿树成荫,民族色彩浓郁的舍烹村,2014年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2015年申报为“全国一村一品”、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被授予贵州省农村改革联系点。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4A级景区。
79.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上纳灰村
自2010年以来万峰林街道以旅发大会及“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为契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其中:民居亮化480户,投入1500万元;道路扩建、新建、改造500万元;中寨桥及道路延伸800米124万元;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景观灯及悬挂红色灯笼)350万元;中寨休闲娱乐广场70万元;新建公厕4个70万元;安装寨内音响设备一套(音柱70个)25万元;文化墙、窗户改造及木质楹联制作50万元;上纳灰至下纳灰沿河步道连接100万元(体育项目);污水收集池25万元;安全饮水工程60万元;村寨绿化工程150万元。通村通组公路硬化率达100%,串户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水利设施管护制度,设施管护完好,村庄内生活饮用水卫生、干净,配水管网等设施设备完善。辖区内生活垃圾由家政公司统一清运到处理场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通过生物湿地工程,集中村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50%以上;全面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现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100%,所有村组农户用电与城区同网同价,一户一表率达到100%,村内广播电视网及移动、电信、联通网络覆盖率达100%,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推进“三个一”场所和农村“三改”工程,村庄“三乱”现象基本根除,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展乡村文化年活动,强化布依民族文化和“八音坐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美丽乡村内涵,真正确保了村中有山,村中有水,看得见乡愁,让昔日落后山村在悄然后展露新。
80.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固东乡江东村
江东社区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东南部,距腾冲市区35公里,国土面积35.42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1137余户4012余人,下设1个党总支部,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54余名。因村内拥有天然连片的银杏林1万余亩、3万余株而得名银杏村。
81.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村
丘北普者黑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境内,距县城13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属于滇东南岩溶区,是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以“水上田园、湖泊峰林、岩溶湿地、荷花世界、彝家水乡、候鸟天堂”六大景观而著称。景区于1993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涉外景区,同年9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又于1996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1月被评为AAAA级旅游区。景区内景点各具千秋,312座孤峰星罗棋布,83个溶洞千姿百态,54个湖泊相链贯通,2万亩水面清澈透明,高原喀斯特湿地让人叹为观止。景区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壮、苗、彝等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普者黑旅游文化的主流,壮族的祭龙节,彝族的抹花脸、火把节、摔跤节,苗族的采花山等民族节庆风情浓郁。
82.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
景迈村位于惠民镇西南部,村委会驻地是景迈大寨村民小组,距惠民镇政府驻地20公里。东与旱谷坪村相邻,南与糯福乡阿木嘎村相连,西与芒景村相连,北和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满镇城子村接壤。
全村国土面积72.72平方公里。是被日本茶叶权威专家誉为“茶文化历史博物馆”的千年万亩古茶园的核心地段,有芒埂蚂蚁堆、芒埂七树、万亩台地茶园、勐本观云海台、景迈大寨后山观云海晚霞台、糯干水寨、景迈大寨佛寺、勐本金塔、等山寨景观。全村2016年实有耕地面积5939亩,其中水田3200亩,旱地2739亩,有林地面积674.2公顷。
景迈村辖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017年末共有801户,3339人,辖区内居住着傣族、汉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等民族,以傣族居多,有2668人,占全村总人口80%。
83.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
寺登村地处沙溪坝子中央,黑潓江畔,距剑川县城32公里,是沙溪镇政府所在地,寺登村境内自然风光优美秀丽,历史文化积淀浓厚,民族风情浓郁古朴,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历史上寺登街是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2000年,寺登街被(WMF)列入2001年世界濒危建筑遗产保护名录,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村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兴教寺,寺登街兴教寺被命名为10个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庄名录之一)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欧阳大院)。2010年10月获授“中国村庄名片”。2014年9月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8月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5年11月被评为“大理市生态文明示范村”。
84.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耿家营乡藏方村委会河湾村
河湾村是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藏方村委会下辖的一个村民小组,坐落于秀美的马蹄河旁,因马蹄河绕村而过形成了河湾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的近300度“马蹄”状的湾,因而得名河湾村。全村有农户69户269人,设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18名,全村有水田141亩,旱地500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按照宜良县委作出的实施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2016年8月,河湾村因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别致的村落民居风格,被宜良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宜良县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之一,按照乡党委、政府确定的坚持“以规划为引领 景观为核心 农耕为根本 民宿为特色 产业为带动 民富为目标 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建设理念。河湾村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100余亩山头退耕还林,168亩土地流转,村内存栏的48头奶牛各生猪、马匹全面禁养,形成了环境保洁的长效机制,河湾的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凸。
85.西藏省拉萨市柳梧新县柳梧乡达东村
达东村基本村情:柳梧乡达东村位于拉萨市的西南方,达东村交通便利,藏马鸡、藏药材等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太阳山谷,距拉萨市中心18公里。全村总人口为822人、218户、分为8个村民小组,劳动力为324人(其中女性200人);党总支部一个下设3个党支部其中:村民党支部2个、企业党支部1个,我村党员86人、企业党员4人,党员平均年龄为45岁。人均宅基地面积60平米,人均居住面积40平米。村庄经济总值870万元。
86.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
纳西村地处214国道旁交通十分便利,是云南方向进藏的第一站,地理优势十分突出,平均海拔2600米,年气温20℃、降水量350——450毫米。下属7个自然组,现有280户1362人(其中纳西族909人、藏族449人、汉族4人),党员83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下辖1个党总支部、7个党支部,全村全村拥有耕地856.1亩。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64亩,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玉米等,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有:花椒、核桃、苹果、梨子、石榴、李子、橘子等水果。种植面积494.11亩,盐田950块。
87.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
梁家河村位于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是***等15名北京知青曾经插队生活过的地方。全村现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433户1187人(常住人口202户442人);共有党员59名,其中女党员4名;总土地面积15699亩,其中耕地2297亩,林地5621亩。
梁家河村以全面建成小康为总目标,遵循党建工作“四化”要求,围绕“一心三区一带”的支部领航发展规划,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大力发展旅游、苹果、养殖三大产业,着力打造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年轻干部励志筑梦教育实践基地、美丽乡村示范基地四大基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村里通上了柏油路、用上了天然气、拉上了互联网、吃上了自来水,特别垃圾污水都能集中化处理;村民在镇里都住上新楼房,大都开上了小汽车;老人都有养老金,小孩上学都有好教育,看病都有新合疗;村上还设立了银行服务点、医务室、红白理事会、便民服务站,我们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通过三变改革,村集体还办起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和食用醋加工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增加村民收入,2017年旅游综合收入近200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目前,村上的大山变绿了、环境改善了、产业壮大了、集体有钱了、生活富裕了,村民也吃上了“生态饭”和“旅游饭”。同时,先后被确定为中组部农业部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行政学院公仆意识和党性教育基地、陕西省委组织部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基地、延安市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
88.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终南山寨民俗文化村(庄)
终南山寨民俗文化村庄位于“国家最美乡村”的陕西省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一组,牛背梁森林公园的清凉谷度假区,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城市人度假的绿色航母、避暑躲霾的诺亚方舟。由佬林客栈、民俗民宿文化街、户外体验运动乐园等组成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度假旅居地。
该村庄班子坚强有力,公信度高,管理民主;村庄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完善,保障有力,村民安居乐业;和谐文明、秩序良好,无刑事案件和群体事件。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具有较高知名度
89.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
袁家村位于关中平原北部,属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距离西安机场35公里,过境公路有福银高速、关中环线。全村土地不足千亩,农户仅62户,人口不过300人。目前在袁家村创业就业的己达3000余人,带动周边从业人员近万人。
2007年,袁家村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率先提出打造关中民俗文化旅游第一品牌的目标。以村子为载体,以村民为主体,建成民俗浓厚,特色鲜明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开陕西乡村旅游先河,成关中旅游景区亮点。经过十余年建设和发展,袁家村己成为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服务功能较为齐全,既有民俗风情,又有创意文化,既有田园乡愁,又有都市时尚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
经过十年发展,袁家村从乡村旅游起步,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更加凸显,第三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由手工作坊到加工工厂再到连锁加工企业,第二产业跟随第三产业走;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对优质农副产品原材料的需求。遍布各地的种养殖基地和订单农业,使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这样,就实现了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90.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长坡村
什川镇长坡村位于兰州市区东南,皋兰县城南部20公里处,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9℃,年均降水量250毫米,绝对无霜期180天。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769户,2738人。总耕地面积2589亩,其中水地2589亩,主要以林果业为主,其中软儿梨种植面积1836亩,占总种植面积的71%,年产830吨,种植农户700余户,约占总户数的91%。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4元,超出什川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0%。软儿梨色泽鲜艳,形体美观,皮薄肉细,甜酸适度,1993年10月被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2011年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称号,2015年7月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性产品,2017年8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皋兰软儿梨)。
9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
走进蜻蜓村,一条条村道宽敞平坦,一幢幢社区楼房拔地而起,一座座小康住宅雅致靓丽......令人处处感受到它独特的新农村韵味。村容美丽整洁、村民富裕和谐,这里已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蜻蜓村积极推行党务、村务、账务公开,各项惠民政策及时落实到位,走上了一条“规划建村、产业富民、民主管村、文化活村、环境靓村”的路子。通过建立“村民自治、民意表达、监督评价”三项机制,实现了服务社会化、居住社区化、乡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卫生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示范村”,2015年被农业部评定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7年被甘肃省评定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92.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上湾乡三条沟村
三条沟村是一个回、汉、东乡族聚集的村,位于康乐县城南部,距县城18.5公里,距乡政府6公里,全村气候湿润,年平均降雨量606毫升,气温7摄氏度左右,无霜期161天,平均海拔2232米。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26户1132人,共有党员29名(男29名,50岁以上24名,50岁以下5名,高中以上6名,初中及以下23名),党支部委员5名。共劳动力384人,耕地面积1986亩,人均1.75亩,有小学1所,教学点1所,共老师9名,学生133名,适龄儿童入学100%;幼儿园1所,幼儿入学46名;宗教活动场所3所,文化广场1处。
9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
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地处大通县东北部,距县城14公里,全村平均海拔为2700米,是一个以藏、蒙、汉等民族为主的聚居村,现有耕地1300亩,人均耕地2.82亩。全村共有115户476人,少数民族28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3.1%。东至沟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36户102人,2016年实现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退出的目标。2017年底全村农业总产值333.01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1649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万元。山青水绿的自然区位优势是东至沟村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大优势,在村委的带领下东至沟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掘和弘扬村庄特色生态,以“避暑仙境•徒步圣地”为主题,2016年以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南京江宁集团帮扶下,修建朔北乡东至沟村休闲木屋21套,提升了乡村休闲旅游品质,带火了周边农家乐,今年村内农家乐月纯收入达到1万元。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兴建了旅游长廊和购物一条街,将牦牛肉、虫草、手工制作、特色餐饮搬到购物街进行销售,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在大力发展农家乐的同时,积极调优种植业结构,引导村民扩大特色种植业面积725亩,其中藏药材375亩、饲草100亩、蕨麻20亩、覆膜马铃薯100亩、蔬菜100亩,种植业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2.1万元。
目前,东至沟村村庄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公共服务完善,交通畅达,成为西宁市区及周边地区群众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下一步,东至沟村将发展户外拓展、森林康养等新型旅游业态,发展动能充足,发展潜力巨大。
94.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乡大庄村
大庄村地处祁连山谷地,自然环境优美,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腹部,平均海拔2850米,所处仙米林区是青海省最大林区,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森林覆盖率达56.1%,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备得天独厚自然环境。文化底蕴浓厚,拥有400年历史的古寺—仙米寺坐落于大庄村核心地带,是门源地区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独树一帜的华热舞蹈、华热服饰、华热藏族婚俗,形成了丰富的华热民俗文化和自然人文景观。发展基础优越,近年来,大庄村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契机,从“自然生态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谐美、创新引领美”四个方面着手,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村内道路、垃圾处理、亮化、美化、绿化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正在建设的宁武高速穿越村庄北部,且离该村北1公里处设有出口,将于2019年建成通车,仙小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已建成投资4百万元的该村“水上乐园”将于明年试运行,将为该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在建的仙米健康养生中心和正在申报的森林小镇、森林学校,将势必成为高原生态旅游的新高地、产业升级的新载体、要素集聚的新平台、休闲养生的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样板,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村庄内广场、学校、幼儿园、健身场所、卫生室、党员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旅游、商贸、餐饮、住宿等产业蓬勃发展;农房布局合理、安全节能实用,村容整洁、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管理民主,形成了自然风光与城镇风貌相融合、人居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原美丽新农村。
95.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
原隆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期间永宁县境内最大的生态移民村。自2012年5月份开始搬迁,到2016年9月共搬迁安置14个村民小组1998户10578人,其中回族人口占近33% 。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70户3746人,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7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现行标准下已全部实现脱贫。全村耕地面积6900亩,现已流转入股6300余亩,在册党员177人,2017年原隆村党支部被县委组织部评为四星级党支部。六年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幼儿园、小学各一所,文化广场12000平米、文化公园14000平米,党群活动服务站500平米、文化活动中心600平米、标准化卫生室200平米、完成村庄绿化400余亩、道路、供排水配套齐全。
六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创客示范基地,自治区卫生村、十大特色产业示范村、旅游工程创建村,永宁县委2016、2017两年先进基层党组织、健康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等。
96.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
达西村,维吾尔语为“盐碱地”,成立于1984年10月,耕地面积2.5万亩,下设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90户2284人,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3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1726元。
30多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达西村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一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道路宽敞、院落整洁、乡风文明、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稳定的小康村。
今后,达西村将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的带领各族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让达西村民不但要精神上亮堂堂,更要口袋里上鼓囊囊!
9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大庙村
大庙村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38公里,隶属于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辖区总面积4.9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46亩,草场2840亩,村集体土地面积(亩) 2760亩,林地590亩。全村共有常住居民227户558人,其中少数民族171户374人。大庙村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惠民颐养万家,打造生态宜居的文明乡村。
98.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镇木纳尔社区
木纳尔社区是一个城郊“村改居”社区,主要以葡萄种植和旅游业为主,距离市区不到2公里。辖区面积约12.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66亩,下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56人,共1344户,居住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居民。全村葡萄种植面积3006亩,今年葡萄大丰收,已销售鲜食葡萄5000吨左右,直接外销到北京、广州、云南等地,纯收入达3000万元。
作为城郊社区还有它的独特优势,一个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个是特色旅游。因地缘优势,木纳尔社区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63万元,辖区建立民俗旅游农家乐、家访点22处,带动就业187人,每户家访点的年收入5万元到30万元不等,创造年利润总数达312万元。特色旅游方面,著名的苏公塔就在木纳尔辖区内,它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建成于公元1778年,迄今已有230 多年的历史,苏公塔每年接待五湖四海的游客大约15万人次,苏公塔既是旅游景区,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木纳尔社区还有着一百多年的民族刺绣商业历史,目前全村有120名妇女农闲时节从事民族刺绣工作。经过发展刺绣产业,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9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一〇四团天鹅之乡
新疆兵团第十二师一〇四团天鹅之乡位于216国道旁,距乌鲁木齐市18公里,于2008年3月成立,是一〇四团安置定居牧民为主的连队。依托市郊及靠近216国道的地缘优势,结合哈萨克族民俗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牧家乐园。重点打造的“哈萨克风情园”主要依托牧民定居工程,以哈萨克传统文化和兵团文化的融合,进一步挖掘哈萨克民族文化,打造出哈萨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特色工程,将阿依特斯、擀毡、织秀、饮食、民族歌舞等传统技艺和礼仪文化、民俗习惯集中体现,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餐饮、娱乐、体验民俗风情、不同地域文化的“哈萨克民族风情园生态旅游观光区”。园区内有230套牧家乐餐饮接待区,并设有商业街、休闲远动场、停车场、居民区道路及环形徒步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成了217亩的小马驹拾趣园,园内设置骑马场,种植了紫甘蓝、尖椒、豇豆等30余种有机蔬菜,可供游客采摘、游玩;同时,千头奶牛养殖基地、智能温室不仅作为一项产业,也可供游客参观,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游览休闲游。小镇周边有唐代烽火遗址区、千亩桃园采摘区、高档温室观光区、高新节水示范区、田园土鸡养殖区、农家餐饮服务区等旅游观光区,形成了商业街与有机蔬菜大棚、奶牛养殖区有机连接。2018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各类收入500万余元。
10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位于一三七团团部160公里的和丰县境内,距和丰县县城60公里,海拔1600米,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与和丰县接壤,夏季平均气温15℃—18℃,秋季气温在6℃—9℃,无霜期60—115天。全场户籍人口139户,404人,是以蒙古民族为主的牧业单位。常住牧场居户99户,人口249人,职工总数143人,党员47人,少数民族党员13人。全场草场面积554000亩,耕地面积0亩。牲畜存栏51169(头只)其中:牛2590头、羊38219只。近几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三七团在阿吾斯奇牧场实施了牧民定居、退耕还牧、轮牧休养、引水兴草、发展旅游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使55万多亩草原焕发生机,景色迷人。阿吾斯奇是蒙古语,意为开满小黄花的地方,也有人说是哈萨克语,意为长芨芨草的地方。现阿吾斯奇牧场是一三七团的一个牧业营所在地,一条长89.8公里的边境线蜿蜒在山峰间,景色秀丽,如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四周铁布克山、托落盖山、赛木斯台山,峰峻石异……中央广茂的草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万亩花海、大小双湖等原生态景观点缀其中,风景宜人,是克拉玛依地区乃至全疆难得一见的原生态草原自然风光带。它三面环山,分别为铁不克、谢木斯台和沙吾尔三座大山,阿吾斯奇牧场由于地处边境地带,高山峡谷、交通闭塞、人烟稀少,仍保持着原始自然地貌形态特征,受当年伊塔事件影响,使整个牧场保持着近乎百年不变的原始草原风貌,水草丰美,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随着高温天气的来临,被誉为“秘境花海、西部凉都”的阿吾斯奇牧场成为人们纳凉避暑的好去处。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一进入夏天,万亩花海,碧水蓝天,远处松涛阵阵,牛羊成群,这夏日奇观更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阿吾斯奇牧场成为当地城市的“后花园”,人们休闲度假的“大氧吧”。
信息来源 | 中国农村网
说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版主处理,非常感谢。
-
广西省充分发挥山林绿色生态优点 林果业特色农业推动农民创收实际效果显著, 2023-10-06
-
广西省健全跨地区跨境电商自主创新协作体制 打造出朝向一带一路自主创新协作区, 2023-10-06
-
广西省健全中华民族教育体系 筹备广西民族职业学校,广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2023-10-06
-
广西省侨界高新科技创业者举行企业年会 商讨紧抓RCEP协作机会, 2023-10-06
-
广西省侨商:让中国和一带一路群众吃上彼此之间的生鲜配送, 2023-10-06
-
广西省人民法院2021年审结22万余件 实行及时额度逾283亿人民币, 2023-10-06
-
广西省五年处罚逾九万人 构建清正廉洁党内政治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违反政治纪律规定 2023-10-06
-
广西省买卖团1386家企业亚信峰会达到一批购置项目合作, 2023-10-06
-
广西省举行农民工创业比赛 拓宽渠道多措并举帮扶,广西第二届农民工创业大赛晋级赛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