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isResponse好玩吗 CrisisResponse玩法简介,
我为什么推荐你看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原名《迦百农》)?
作者: 遗失的寰宇
全程揪着心看完了最近上映的《何以为家》,细节中透露的真实让人感到心痛。影院里一位年轻观众不住地叹着气,向一旁的母亲抱怨为何片中总是使用摇晃的镜头。说实话我也会时而因为这种运镜方式感到头晕目眩,该片导演在一次访谈中透露了原委:主演小男孩Zain有时会因为情绪原因突然间跑动起来,为了呈现真实场景,影片中保留了大量移动中不稳定的镜头。可能正是这样对于真情流露和即兴发挥的保留,让这部影片有了些许纪录片的真实感,也更打动人心。
影片从12岁叙利亚难民男孩Zain起诉父母不尽抚养义务这一案件开始讲起,通过倒叙的方式记叙了Zain在黎巴嫩的一段短暂的人生历程,他试图阻止亲妹妹早婚、抚养非亲非故的非洲遗婴,然而这些都超出了他这个年纪的能力范围,最终一件也没能做好,还让自己锒铛入狱。尽管是流落他乡的难民家庭,但父母似乎一直没有停止给家庭添丁的步伐,为数众多嗷嗷待哺的孩子彻底压垮了这个本就没有什么稳定经济来源的难民家庭。
记得几年前在阿拉伯国家留学的时候,和当地朋友聊起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一位大学生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是真主赐予我们的礼物,节育和堕胎是不道德的”,这与影片中孩子母亲说的“真主拿走一样东西,就会赐予你另一样东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怀孕了”,几乎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前者对话的环境是一个因为石油而富饶的王国,广袤的土地上不过数百万人口,多生几个孩子似乎并不会产生太多不利影响。而后者则是一个连生计都无法维持的难民家庭。在新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抱着尚不会走路的婴儿匆忙辗转寻求庇护的难民家庭,套用一句Zain的质问,“既然你们没有能力抚养,为什么还要生呢?”
听到这句质问,恐怕难民父母也会感到委屈。阿拉伯民族是一个有着多子多福、大家庭观念的民族,生孩子无论在文化传统还是宗教信仰上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哪怕在颠沛流离时亦是如此。主角妈妈在法庭上声泪俱下地控诉道:“你们谁又知道我为了抚养这样孩子付出了什么?”她认为是当地政府剥夺了她工作的权力,是叙利亚政府和国际社会使她颠沛流离,生孩子不是她的错,错的是这个社会对难民有太多制约和歧视。
那么错的到底是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许谁都有错,或许谁都感到委屈,但孩子是无辜的,生活的重担本不该由他们来承担,他们被逼着走向早熟的模样让每一位观者都感到心痛和压抑。
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去年热映的日本影片《小偷家族》。同样是社会底层如蝼蚁般苟且却顽强地生存,同样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间抱团取暖的温暖,却百倍于原生家庭表面的热闹。看来人性是超越国界和文化的。
我为什么推荐这部影片
通常我们普通人对阿拉伯人和难民的理解,是带着一定刻板印象的。我们印象里的阿拉伯人,无非是腰缠万贯、身穿白色大袍的石油大亨,或者身骑骆驼,穿行沙漠的贝都因人。阿语学子则会对阿拉伯人产生一些美好幻想,对这个有着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有过高的期待。直到被边境警察刁难,被当地青年坑蒙拐骗,被办事人员的低效率折磨几次以后,阿拉伯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之外的另一半人性之恶才逐渐揭开面纱,我想从这部影片中就能窥一斑而见全豹。虽然文化不同,但人性大体是相通的吧。
而对于难民,我们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至少对于我而言,难民是一群时常听说但距离遥远的人,他们盘踞在边境某一个角落的难民营中,依赖着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援助;或者通过偷渡进入欧盟,在街头巷尾留下存在感,因为文化差异,在驻在国时而扮演引发社会事件的“入侵者”。我曾走访过约旦的一处难民营,这里整齐的帐篷、齐全的家具电器,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否是大多数难民生活的实景呢?我内心是充满疑问的。
这样的看法对吗?显然不完整,但作为普通群众而言显然没有渠道让我了解难民们更真实的生活状况。在这一部影片中,导演蛰伏三年,潜心调研了街头、民居、监狱中的叙利亚难民真实的状态。她向我们展示的是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城市难民,他们散居在城市的角落中,极少拥有居住证和工作权,甚至很多没有被登记为难民,如影片中所提及的,他们“像蛆一样活着”。
真实,赋予了这部影片打动人心的力量。包括男女主角在内的大部分演员,都是真正的难民和社会底层,他们目不识丁,连台词都是现场边教边学的即兴演绎,因此他们所展示的更多是自己的故事和情感。在影片拍摄后不久,其中的一些演员就真的因为非法居留遭到逮捕。这种真实感,哪怕未曾了解过拍摄背景的观众,也能在观影过程中轻易地感受到。真实带来的无力和压迫,让观众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对内心的冲击从始至终。
关于黎巴嫩和叙利亚难民,或许你还想知道这些
1.黎巴嫩是接收世界上叙利亚难民第二多的国家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统计,目前黎巴嫩境内有超过150万名叙利亚难民,其中注册难民近百万,占黎巴嫩总人口超过四分之一,使黎巴嫩成为仅次于土耳其(350万)的第二大叙利亚难民接收国。迅速涌入的难民改变了黎巴嫩的人口结构,黎巴嫩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10年的1.7%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6.17%,人口密度增长近50%。
2. 黎巴嫩是三大接收国中唯一没有为叙利亚难民建立难民营的国家,在黎叙利亚难民散落城镇乡野
黎巴嫩对于阿拉伯难民有着近乎惨痛的经历。黎巴嫩境内现存十二座巴勒斯坦难民营,有着逾50万巴勒斯坦难民。这些难民营经过七十年的发展,从单纯的难民救济中心演变为复杂的政治活动中心,管辖权几易其手最终被各宗派划分,黎巴嫩政府对难民营所能施加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成为了黎巴嫩一块久拖未决的心病和长期的安全威胁。黎巴嫩人对巴勒斯坦难民营的记忆直接影响到叙利亚难民营的建立,教派分权体制下的黎巴嫩“破易立难”,最终提倡不建立难民营、就地归化的声音占据了上风。
3. 黎叙间的兄弟协议,曾让叙利亚难民可以自由进出黎巴嫩
黎巴嫩与叙利亚1991年签订的《兄弟、合作与协调条约》规定,叙利亚公民可以在黎巴嫩自由移动,在出入境时无须提供签证和护照。这一条约免去了大量叙利亚难民办理出国手续的繁琐程序,只需要携带身份证件即可入关,这在2015年之前对在黎叙利亚难民的持续增长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4. 黎巴嫩政府没有为难民提供援助的法理义务
黎巴嫩政府不是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缔约国。在2003年与联合国难民署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黎巴嫩也强调“黎巴嫩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庇护国”,认为“寻求庇护者指的应是在黎巴嫩之外寻求庇护的人”。 尽管2006年黎巴嫩司法部的建议函基本上确认了政府不会强制遣返被联合国难民署承认的难民,但可以肯定的是黎巴嫩不会给予任何人难民地位,因此黎巴嫩政府并没有给予难民物质援助的法理义务。事实上,对于众多黎巴嫩人而言,许多公共服务也是通过NGO和宗教团体得到的,而非黎巴嫩政府。
5. 黎巴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由来已久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曾被称为“中东小巴黎”,但其实黎巴嫩在基础设施方面承受着“不可言说之痛”。黎巴嫩的基础设施在内战及之后以军 33 天空袭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包括黎巴嫩国际机场、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及大量民用发电站在内的设施损坏严重。内战后,政府很快提出了国家紧急重建计划,将恢复基础设施摆在首要位置。然而,由于资金短缺,重建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曾经 24 小时供电的黎巴嫩,如今即使在首都贝鲁特每天仍有 3 个小时处于断电状态,贝鲁特以外的地区甚至可能长达12小时。据联合国难民署的统计,黎巴嫩的给排水系统每天只能处理8%的污水。2010年,时任经济和贸易部长的穆罕默德·萨法迪曾表示黎巴嫩至少需要200亿美元以改善其基础设施,否则“黎巴嫩高速的增长将减弱甚至消失。”低效且匮乏的基础设施尚且无法完全满足本国居民的正常需求,这极大地制约了黎巴嫩对于难民的承受能力。
6. 大部分在黎叙利亚难民仍处于“黑户”状态
2015年之前,按照黎巴嫩移民法的规定,年满15周岁的难民需要在入境一年后缴纳每年200美元的居留证申请费,另外需要由村长和房东提供租房证明或联合国难民署证明,每一项证明都需要额外支付一笔不菲的公证费,这对于人员众多的叙利亚难民家庭是个沉重的负担。此外,大部分难民实际并没有签订租房合同,这也给申请更新居留证造成了麻烦。未持有有效居留证的叙利亚难民比例从2015年1月的9%上升到2017年的60%。2017年2月,黎巴嫩宣布取消每人每年200美元的申请费,但这项规定只限于2015年1月前注册的难民或曾在2015、2016年取得过至少一次许可证的难民,这样仍有超过50万难民无法享受免申请费政策。
对于没有居住许可的难民而言,他们无法享受到大部分权利,如学校注册、办理银行账户以及寻找合法的工作,同样他们也无法登记结婚以及为新生儿办理出生证明。针对叙利亚难民的安全检查和背景调查也越来越频繁,安全部门在大街和社区内设立临时检查点拦截可疑人员,一旦被查到没有合法的居住许可,难民可能会被拘捕,甚至遣返回国。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难民的行动自由。
7. 由于公共教育资源的匮乏,众多叙利亚难民儿童处于失学的状态
黎巴嫩的教育系统分为:大量的私立学校、职校和大学;一部分公立学校、职校和公立的黎巴嫩大学;以及主要由宗教机构开办的免费教育。私立教育运营成熟且资金充沛,但收费昂贵;公立教育收费低廉,但设施落后、容量小;宗教机构开办的免费教育有地域限制,容量也有限。为了尽可能吸收更多的难民学生,黎巴嫩一些公立学校引进了两班制,在正常教学时间外开辟专门的课堂,但仍然供不应求。此外,黎巴嫩的理科教学以英语或法语为主,而叙利亚则以阿拉伯语为主,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也给黎巴嫩教师和叙利亚难民儿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除教育资源匮乏外,难民家庭日常开支的压力也迫使众多难民儿童辍学打工贴补家用。片中的Zain就是一名从未上过学、目不识丁的文盲儿童。居高不下的辍学、失业问题困扰着在黎叙利亚难民,同时也滋生了童工、儿童犯、卖淫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8.瑞典是叙利亚难民北行避难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在片中,蛇头Aspro向男女主角兜售前往瑞典的避难之行,开价五百美元。在现实中,瑞典确实是叙利亚难民首选的欧盟目的地之一。通常,难民会选择借道土耳其经水路达到希腊希俄斯岛、米蒂利尼岛、萨摩斯岛等进入欧盟境内,再通过长途跋涉达到欧洲中北部,由于各国应对难民政策包容性不一,难民往往会倾向于难民政策最为友好的德国、瑞典等国,不过如果按照避难申请量与该国人均的比例计算,匈牙利才是实际接受难民比例最高的欧洲国家。鉴于匈牙利本身的经济形势,这也是导致匈牙利决定关闭边境阻止难民入境的导火索。
更多关于阿拉伯难民的影片
1.《羞辱》(The Insult)
巴勒斯坦难民工头与黎巴嫩马龙派居民因为一句羞辱性的口角,引发全国性的内乱。可一窥黎内部的宗派对立冲突和巴勒斯坦难民在黎的真实处境。
2. 《希望的另一面》(Toivon tuolla puolen)
叙利亚难民哈立德为寻求避难来到芬兰,却没能通过移民局的调查,即将被驱逐出境。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逃离了难民局,为餐馆老板打工,并在众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失散的妹妹,并帮助她前往移民局登记。可一窥叙利亚难民在北欧的处境,但难免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
3. 《非法入境》(Welcome)
非法入境法国的伊拉克库尔德难民比拉尔,为见到海峡对岸的女友米娜,尝试各种偷渡方式均告失败。他来到法国人西蒙的游泳馆想要学习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西蒙最终被打动并悉心教导。可这一切被保守的法国邻居看在眼里,他向移民警察举报了比拉尔的行踪,被警察追捕的比拉尔情急之下在一个深夜投入大海,最终再也没能上岸。这部影片与法国总统萨科齐期间清理加莱难民庇护所,对难民实行高压姿态的新闻事件有关,可一窥在法居留的难民生活状况。
参考资料:
1.汪树民:《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浅析》,《世界民族》2015年第3期。
2.吴冰冰:《什叶派集体认同与黎巴嫩民族国家建构》,《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3期。
3.肖凌:《从总统长期缺位现象透视黎巴嫩政治生态》,《西亚非洲》2016年第6期。
4.Ang S C. 30 years on, Palestinians in Lebanon need civic rights. The World Today, 2012
5.Watkins K, Zyck S A. Living on hope, hoping for education. The Failed Response to the Syrian Refugee Crisis, 2014.
6.Errighi L, Griesse J. The Syrian refugee crisis: labour market implications in Jordan and Lebanon. Directorate Gener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ffairs (DG ECFIN), European Commission, 2016.
7.Herbert S. Responding to the Syrian refugee crisis in Lebanon: lessons learned. GSDRC. August, 2013.
8.الحكومة اللبنانية والمفوضية السامية للأمة المتحدة لشؤون اللاجئين. خطة لبنان للاستجابة للأزمة 2017-2020
喜欢我们 关注我们
-
CrisisResponse好玩吗 CrisisResponse玩法简介, 2023-10-05
-
CRIMESIGHT好玩吗 CRIMESIGHT玩法简介,crimesight攻略视频 2023-10-05
-
Creator2好玩吗 Creator2玩法简介, 2023-10-05
-
crashlands怎么造锯子 crashlands锯子制作教程, 2023-10-05
-
crashlands怎么回血 crashlands速刷回血植物方法, 2023-10-05
-
CranePrizePool好玩吗 CranePrizePool玩法简介, 2023-10-05
-
CraftTank好玩吗 CraftTank玩法简介,crafttankpc端 2023-10-05
-
CraftTank2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craft什么时候发售 2023-10-05
-
CraftingDead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craftingdead生存攻略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