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平安京》日和坊新皮肤莲渔盈舟怎么样 日和坊莲渔盈舟皮肤特效,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一. 韦应物 卢纶 李益 于鹄 孟郊
《唐诗三百首鉴赏》该书图文鉴赏本中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同时书中还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壮美幽深的水墨画,造成一种视觉和诗境上的通感,使唐诗之枝繁叶茂、波澜壮阔尽呈眼底,一览无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目录:
第66章 韦应物
第67章 卢纶
第68章 李益
第69章 于鹄
第70章 孟郊
第66章 韦应物
诗人名片
韦应物(约737—约792)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作品风格:恬淡高远
个人简介:天宝年间为玄宗近侍,后入太学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等职位,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并称“王孟韦柳”。今传有《韦江州集》十卷、《韦苏州诗集》二卷、《韦苏州集》十卷。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①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②,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③,残钟广陵树④。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⑤!
【注】
①扬子:指扬子津,在今江苏江都县南。校书:官职名。即唐代的校书郎,掌校书籍。
②亲爱:指好友。
③棹(zhào):船桨,这里代指船。洛阳人:指去洛阳的人,这里是韦应物自称。
④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⑤沿洄:顺流和逆流,这里指人处境的顺逆。
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归洛阳,在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元大的惜别之情,而此时诗人刚刚离开广陵不远,他就写诗准备寄给广陵的朋友元大,可见两人的情谊非常深厚。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在广陵和元大分别,心情很悲伤。可船终究开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中,越行越远。“凄凄”表现了诗人离别时的悲伤心情。“亲爱”二字,体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亲密的情谊。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诗人依依不舍地回望广陵,只见广陵城城外的树林变得越来越模糊,此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中的钟声又想起来了,一种不忍与朋友分离而又不得不离开的心情,和深沉悠长的钟声、迷蒙的树林交融在一起。诗人没有直言不舍之情,而是将这种心情寄托在了迷茫的景色和深沉的声音中,使这种不舍的情感更加具体生动,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了。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诗人想到在此一别,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再度相见。这样诗人心情非常惆怅。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最后诗人写到,人生世事就像是波涛中的行舟,不是被水带走,就是在风中打旋,不能自己做主,怎么能停得下来呢?这一句既是自我慰藉也是在开导朋友。其中,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这首五律诗,写得波澜不惊,看似平淡,但内含情感深沉而又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唐诗别裁集》卷三)
滁州西涧①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②,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③。
【注】
①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山间小涧,俗称上马河。
②幽草:指生长在涧边幽僻地方自生自灭的野草。
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滁州西涧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诗人任滁州刺史时期。诗中主要写了诗人在春游西涧中看到的景色。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写了诗人在春游时见到的春季里繁荣的景象,春季繁荣,百花争艳、百鸟争鸣,而诗人独爱生长在山涧边的悄然生长的幽草。“独怜”二字,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幽草的喜爱。深树中黄莺发出悦耳的鸣叫声,这和“幽草”甘于寂寞的品格形成了对比,表明了诗人恬淡的志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晚潮再加上春雨,水势更猛。此时,正是渡口上人烟熙攘的时候,但是,郊野渡口,本来就没有多少行人,此时就更无人,甚至于船夫都没在。空空的渡船停在水中,显得那样自在悠闲。“横”字形象地表现了船停水中任意飘荡的景象。然而在这悠闲的景象中,蕴含的却是诗人不为时用的无奈和忧伤。
纵观这首小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性高洁,向往恬淡的生活,但是,他又忧国忧民,有济世之志。可见,诗人内心是矛盾的。这中矛盾的心情在《寄李儋元锡》也有体现。
这首七绝小诗,寓情于景,使诗人心境恬淡,情绪忧伤的情态完美自然地表现了出来。语言平淡,表达含蓄,意蕴悠远。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此语自好,但韦公体出数字,神情又别。故贵知言,不然不免为野人语矣。好诗必是拾得,此绝先得后半,起更难似,故知作者用心。(《唐诗品汇》卷四十九)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①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②,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③。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
①淮上:指今江苏淮阴一带。梁州:今陕西南郑县。
②江汉:指汉江。
③萧疏:零落。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德宗建中四年到兴元元年(783—784)间,韦应物曾任滁州刺史,本诗当作于此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淮上遇到梁州故友的喜悦心情和后来抚今追昔后的感伤的心情。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写诗人曾经作客江汉时和故友相逢时,两人相聚欢饮,一醉方休的快意事情。这两句流露出了诗人对美好往事的追忆。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曾经的往事还历历在目,可是,转眼间,距上次相逢也已经有十年之久了。真是时间飞速。“浮云”二字表明了两人的漂移不定。“流水”比喻了大好年华已经流逝。诗人在这里直接抒发了时光飞逝、十年离别的感慨。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这里回扣主题,写再次相聚喜悦心情。久别重逢,自当喜悦。然而喜悦背后,却是悲伤感慨。十年的漂泊生涯,使两人都已经两鬓斑白稀疏。也只有在好友重逢时才能畅快地相互倾诉漂泊之苦,才会相互鼓励,相互安慰。诗人描绘了衰老的形象,使人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悲凉心情,漂泊孤苦的凄凉之境也溢于言表了。这一喜一悲,情感跌宕起伏。朋友之间的情谊也在感情的起伏中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在外漂泊自己饱尝飘零之苦,那么,为什么回去呢?“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因为秋色中的满山红叶,让诗人留恋不舍啊。这个结尾使人回味无穷。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这首五律,笔调起伏有波澜,详略得到,层次分明,自然顺畅,凝练概括。诗人悲喜交加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人点评
明人谢榛:此篇多用虚字,辞达有味。(《四溟诗话》卷一)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②,邑有流亡愧俸钱③。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④。
【注】
①李儋(dān):字幼遐,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元锡:字君贶,曾任淄王傅。两人都是韦应物的朋友。
②思田里:指想念田园乡里,这里指归隐。
③邑有流亡:指自己管辖的地区里还有逃荒的百姓。
④西楼:即是苏州的观风楼。
寄李儋元锡
这首诗是兴元元年(784)年任滁州刺史时期所作。诗中叙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他对百姓离乱穷困的愁苦。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诗人在开头叙述自去年春天在长安和朋友分别之后,到现在已经有一年之久了。诗人以“花里”、“花开”串联这两句,有因景勾起无限往事的意味,颇有回忆的味道。同时,花开花谢之间,也显出了时光飞逝,世事变迁,为下文做铺垫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里写诗人愁闷苦恼。“世事茫茫”,指国家的未来命运和个人的前途。诗人有此感慨,是和当时的时势分不开的。韦应物在滁州任职期间,他广泛接触到百姓生活状况,对国家朝纲混乱、国家贫弱、民生凋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非常对此忧虑重重。就在诗人写此诗的前不久,长安发生动乱,唐德宗仓皇出逃。诗人在写此诗时,诗人派人去长安探听消息的人还没有回滁州。国家情况不明,而诗人作为国家官员又无用武之地,百无聊赖。在这种形势下,他只有徒发感慨,感觉前途一片茫然无着。所以,虽然外面是春光明媚,而诗人的心情却一点也没有因此改变,孤苦愁闷,一筹莫展。“春愁”二字正好照应了上一句的“花开”。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第三联具体描写诗人内心的愁苦。诗人空有济世之志,但在这样一个衰颓的国家中也是壮志难酬、无能为力。在加上诗人多病,这就更使诗人想辞官归隐。他身担保护一方百姓的责任,一心想治理好自己管辖的地方,而诗人看到自己管辖的地区里,有百姓贫穷逃亡,感觉心中愧对百姓愧对朝廷。在这样矛盾愁苦的境况中,诗人倍加需要朋友的慰藉。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在结尾,诗人顺其自然写到了朋友,听说朋友要来访,心中非常渴盼。“几回圆”表明诗人日日盼望朋友到来,不知道看了多少回月圆,凸显了诗人对朋友到来的急切渴望心情。
这首七言绝句,语言朴实,感情真实,浅淡中韵味深沉。同时,其中也表现出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刻的生活体验。
后人点评
明人王世贞:“身多疾病”二语,格调非匹,而语意亦佳。(《艺苑卮言》)
寄全椒山中道士①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②,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④。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
①全椒:即今安徽省全椒县,唐朝时属滁州。山:指距全椒县西三十里的神山。
②郡斋:指官署房屋。
③煮白石:《神仙传》载:“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这里指道士生活的清苦。
④风雨夕:风雨交加的夜晚。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诗人在郡斋中感到寒冷,忽然想念起在全椒山中的道士。正是因为“冷”,诗人才展开了下文对山中道士的想念,所以这个“冷”字是整首诗的关键。这个“冷”字也是诗人内心孤寂凄冷的体现。它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他想到山中道士在这寒冷天气里还要去涧底打柴,打柴回来后煮“白石”吃。
道士在山中的修行生活多么艰苦,诗人想念老友,于是便想到:“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诗人想送去一瓢酒,让朋友在寒冷的气候里温暖一下,得到一些友情的安慰。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但是诗人进一步想到,他们都是风餐露宿,在山林间漂泊不定的,更何况现在秋叶盖满了大山,道士们的行走的痕迹都没有了,又到哪里去找他们呢?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后人点评
《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秋夜寄邱员外①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②,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③。
【注】
①邱员外:指丘丹,嘉兴(今属浙江)人,曾任仓部员外郎,后辞官在浙江临平山学道。
②属(zhǔ):恰逢。
③幽人:隐居之人,这里指丘丹。
这首诗大概作于贞元四年到七年(788—791)这个时期,这时,韦应物正任苏州刺史,丘丹已经弃官修道。
“怀君属秋夜”,首句“秋夜”二字,点明了写诗时间。“秋夜”的景色容易使人陷入怀念的心境中。而“怀君”的心情,在秋季的夜色中更加深切。景与情两相映衬,相映成辉。
“散步咏凉天”,诗人因为秋夜怀人,所以在夜色中漫步沉思。这两句就写了诗人徘徊于夜色中的情景。“散步”照应上一句的“怀君”;“凉天”照应了上一句的“秋夜”。这两句承接自然且紧密。
“山空松子落”,诗人看着眼前的秋景不禁联想到远方朋友此时的情况。此时的临平山万物凋零,空旷寂寥,松子随风坠落。这一句紧承前两句中的“秋夜”和“凉天”。
“幽人应未眠”,诗人此时正怀念着朋友,他想此时的朋友也在思念他吧。这句紧承上两句的“怀君”和“散步”。这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因景而生联想,实虚结合,升华了思念的情感。诗人从对面着笔写朋友思念自己,而自己此时又在思念着朋友,两地思念相连,深化了两人异地相思的深情。
这首七言绝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承接紧密自然。诗人用平淡无华的语言将自己的思念神情和朋友的思念姿态同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非常独特。意蕴悠长。
后人点评
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
第67章 卢纶
诗人名片
卢纶(约748—约799)
字号:字允言
籍贯: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
作品风格:雄健、清韵、俊朗
个人简介:大历年间举进士不第。大历六年,受宰相元载举荐,任阌乡尉,后由王缙推荐为集贤学士,又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后王缙获罪,卢纶受牵连,被拘禁过。德宗时复为昭应令,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卢户部诗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五卷。
塞下曲六首(其二)①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②。
平明寻白羽③,没在石棱中。
【注】
①塞下曲:诗题又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塞下曲,乐府《横吹曲》旧题。
②引:拉弓。
③平明:天刚亮。白羽:箭翎,这里用此代指箭。
塞下曲六首(其二)
卢纶和张仆射之作写《塞下曲》六首,本书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写的是射猎,着意赞美将军勇力。本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记载,汉大将李广善射猎,在为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过诗中所讲的这样一次经历。
“林暗草惊风”,写将军射猎场所的地理环境。天色已经很晚,密林中一片幽暗,一阵阵风刮来,草木被风吹色一片散乱。这句环境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气氛。其中的“惊”字,写得非常传神,因为右北经常有老虎出没,深密的丛林里最容易老虎隐藏。而恰逢此时是黄昏之时,正是老虎活动的时候。所以,风吹草动,好像老虎突然间就从丛林中窜出,所以,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内心非常紧张,高度警惕。
正因为天色晚,风吹草动,所以有“将军夜引弓”,将军埋伏在草丛中看到草动,以为是老虎变果断地射箭,稳健而有力。这里没有写射箭的过程而是写拉弓的过程,反映了将军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神情。
那将军射箭结果如何呢?下边诗人就写到“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二天早晨,将军寻找猎物,结果发现,箭并没有射中老虎,竟然插进了石棱中始而惊异。此句一出顿时令人惊叹不已,竟然能将箭射入石头中,这该有多大的力量啊!这侧面反映了将军力量之大。这曲折的一笔,使诗文充满了戏剧性,奇妙有趣味,耐人咀嚼。
这首五绝小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将军射猎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将军的勇武。结局出人意料,让人寻味无穷。
后人点评
《旧唐书?卢简求传》称:“大历中,诗人李端、钱起、韩厷羽辈能为五言诗,而辞情捷丽,纶作尤工。”“在大历十才子中,号为翘楚”(《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送李端①
卢纶
故关衰草遍②,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③,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④?
【注】
①李端: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②故关:故乡,这里指别离的地点。
③少孤:指少年丧父。《孟子?梁惠王》:“幼而无父曰孤。”为客:指离家谋生。
④风尘:指时局动乱。期:相会。
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中夹杂着诗人自己多年漂泊之苦、与朋友惜别之悲、和朋友相识甚晚之恨,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写得悲凄感人。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写送别的环境氛围。时令已经已经是隆冬之际,衰草连天,随风抖动,被让人心中悲凉。诗人和朋友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即将分别,诗人心情更加悲伤。“离别”句直抒诗人惜别时的悲伤心情。这两句话为整首诗奠定了“悲”的感情基调。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这两句写送别的情景。朋友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天空浓云密布,天空低沉,远望那条路,一直伸向远望,好像伸出了寒云之外。“寒云”二字,写得沉重压抑,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和朋友分离的悲凉心情。前路遥远,前途茫茫,这句满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不舍之情。朋友终于走远,只有诗人还静静地立在空旷的原野间。这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孤寂之情。这时,天空又下起了大雪,暮雪纷纷,诗人再也不能停留了,只好踏着沉重的步子,顶着风雪回家。这里的“人归”照应了第一联的“路出”,“暮雪”照应了“寒云”。两联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一幅萧条凄凉的隆冬送友图。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写追忆往事,感叹世事变化。诗人送别朋友,心中愁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想到了艰难往事。诗人少孤,加上社会动乱,自己过早地离开家乡,浪迹天涯,知音难觅。这两句不仅是诗人表达了自己身世凄苦的悲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乱给广大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在这个多难动荡的年代遇到知音,着实难得,这句话将惜别、感世伤怀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使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达到了高潮。“早”、“迟”二字,节奏和谐,前急后缓,读来回味无穷,悲哀之情回荡不绝。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最后仍归写悲情。诗人经历了悲伤的送别一幕,回忆过了苍凉往事之后,就更加觉得朋友的可贵,便更加不舍得朋友的别离。于是,诗人回首遥望朋友远去的方向,不禁泪流。掩面而哭是前面几联,诗人或惜别,或追伤往事而产生的所有悲凉心情的爆发。但是,已经朋友已经走远,望不到了,哭泣也是徒然。“空”字表现了诗人凄凉而又茫然的心境。于是,诗人寄希望于下次见面,希望下次早点见面,但世事纷乱,社会动荡不安,又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这一问,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这个结尾既自然而又回味无穷。
这首五律诗,精选了离别时的环境,使情景交融,渲染了悲情。同时,诗人没有停留在送别这个场景,又将笔触拉回到了历史长河中,将自己的离乱之苦,融入了离别悲情中,使这种悲情又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深化了主题。悲情从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蔓延,整首诗的感情变得厚重而深沉,真挚哀婉,感人至深。
后人点评
清人孙洙:“少孤为客早”,悲李;“多难识君迟”,自悲。(《唐诗三百首》卷五)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②,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③,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④,万里归心对月明⑤。
旧业已随征战尽⑥,更堪江上鼓鼙声⑦。
【注】
①晚次:指晚上留宿。次,旅行所居住的处所。鄂州: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②汉阳城:即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西面。
③估客:商人。舟人:船夫。
④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即漓湘、潇湘、蒸湘。卢纶从武昌南下进入湖南。
⑤归心:归故乡之心。
⑥旧业:原有的家产。征战:指安史之乱。
⑦江:指长江。鼓鼙(pí):军中用于发号施令的战鼓。鼙,小鼓。
晚次鄂州27
至德年间(756—758),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前期。为避战乱,卢纶漂泊异乡,在南逃途经鄂州时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开篇两句写出了诗人夜宿鄂州的心情。阴云渐开,诗人极目远望,远处的汉阳城隐约可见。但是,行舟距离汉阳城还是很遥远,所以,大概还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这写出了“晚次鄂州”的背景。诗人本来已经见到汉阳城,这让多日奔波疲惫的诗人非常喜悦,但是,算来还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到达,这又让诗人心情低落了下来。“云开”和“孤帆”两字就表现出来诗人心情的不同。而“犹是”两字,就是诗人感情变化转折点。行文跌宕起伏,巧妙构思,非常生动。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这两句写诗人夜宿鄂州的情况。同船商人白日里,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梦乡,可见,江上中风平浪静。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船夫说话,知道半夜涨起了江潮。这里虽然写的是昼夜的船中之景,但是,既然诗人能看到或听到这些事物或声音,可见,诗人自己昼夜未眠。而这里的两处景物本是行舟中经常见到的,但是,也打扰了诗人的睡眠,使诗人心情纷乱。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本来就忧愁孤苦,以至于两鬓斑白,此时,又恰逢容易使人心情悲凉的寒秋之际,使诗人内心更加愁闷。诗人正南下三湘之地,但是,心已经驰回了故乡,独自面对明月,思乡之情更切。“逢”字,把诗人的愁绪和寒秋的凄冷联系在一起,使愁绪和秋景融合在一起,景中含情,情融于景,浑然化作一体。诗人独对明月愁思的形象跃然纸上,其中流露出来的悲情,感人肺腑。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写诗人直抒心中的感慨。诗人家业和仕途功业都因为战乱而终结,诗人内心已经疲惫不堪,哪里还能忍受江上传来的战鼓声。诗人所到之处,战争连年,不知道这纷乱杂乱的战争究竟还要到什么时候?此时,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交织在了一起。整首诗将思乡情上升到了忧国情,主题得到了升华。
诗人在这首七言律诗中,截取了诗人飘泊在外过程中的一个很小片断,却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的状况,诗文层次清楚,表达委婉曲折,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朴实,读来饶有趣味。
后人点评
明人郝敬:清通熟爽,是近体佳篇。(《批选唐诗》卷二)
第68章 李益
诗人名片
李益(748—约827)
字号:字君虞
籍贯: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作品风格:豪放明快
个人简介:大历四年(769)及进士第,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郁郁不得志,便辞官游历燕、赵。后入幽州节度刘济幕府任从事,随军出征边塞。宪宗时,历任都官郎中、秘书少监等职,官至礼部尚书。
李益边塞诗居多,擅长七言绝句。今有《李益集》二卷,《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汴河曲①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②。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注】
①汴河曲:李益创作的怀古诗。汴河,指隋炀帝所开凿的通济渠的东段,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
②宫阙:宫殿。这里指隋炀帝建在汴水边的行宫。
汴河曲
这是一首怀古诗。隋炀帝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通济渠,为他游览江都提供方便。汴河就是通济渠的一段。隋炀帝在汴水岸边建造华丽的行宫。所以,这条汴河见证了隋炀帝穷奢极欲、劳民伤财最后灭亡的整个过程。诗人作《汴河曲》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诗人在开篇写因汴河水引发的诗人对历史的回忆。汴水碧波荡漾,缓缓东流,堤岸上春柳随着清风飘荡,显出无限柔情,两岸都笼罩在一片花红柳绿中,到处都是一片春光无限。诗人写春,但没有具体描绘春的景象。但是诗人巧妙地加上了“无限”二字,便使春意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接着诗人联想到“隋家宫阙”,隋炀帝华丽的行宫现在已经荒废,只有断壁残垣供人凭吊。“已成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昔日华丽消失殆尽,而现在荒废的隋朝的行宫和上句的永恒、无限的春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之感油然而生。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诗人继续写汴水岸边典型的杨柳来抒发感慨。柳絮随风飘荡,纷纷飘落,这该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春色,但汴河堤柳,却连接着隋代的兴亡,这些春色如今见证着历史,而当年,隋炀帝沿堤栽种柳树,本是他南游奢华之举动的一个点缀而已。这不禁让后人面对垂柳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随风飘荡的杨柳和飘飞的杨花,引起诗人对历史的无限感怀,杨和隋朝的姓相同,所以,这杨柳、杨花在春天中摇曳,象征了豪华一时的隋朝。诗人感慨之余想到了现世,隋朝的历史之鉴,现在的统治者熟视无睹,诗人对国事深切担忧,所以有“风起杨花愁杀人”的深深愁绪。
这首七言绝句,对比的运用,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诗人将吊古伤今之情融入到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后伤今之笔,将诗人忧国愁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后人点评
胡应麟称:“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诗薮》)
江南曲①
李益
嫁得瞿塘贾②,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③,嫁与弄潮儿④。
【注】
①江南曲:乐府《相和歌》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为男女之情。
②瞿塘:三峡之一的瞿塘峡。贾(gǔ):商人。
③潮有信: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称潮信。
④弄:戏、玩。
这是一首闺怨诗。唐代写闺怨的诗很多,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在唐代,国家疆域辽阔,所以,边防战事频繁,朝廷征集大量人员戍边。这就使大量的妇女独守空闺。同时,唐朝商业发达,有商人常年在外经商。这也造成妇女留守家中,饱尝分别思念之苦。而本诗中思妇独守空房,就是因为第二种情况。诗中白描了思妇的心声,表达了思妇思念中夹杂怨恨的复杂心情。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这是思妇自述聚少离多的事实。妇人嫁给瞿塘商人后,两人常常不能相见。“朝朝”二字,凸显了思妇和丈夫无法见面的次数之多,这也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抱怨和谴责。语言平白如口语,没有刻意的修饰,也没有各种表现手法的渲染。让人感觉真实淳朴。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少妇的情感由原来的简单抱怨变成了愤怒的谴责,感情激愤。少妇突然想到潮水有信,便想弄潮儿也必定有信。读到这里一个天真、痴情、口快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其实,弄潮儿也不一定有信,而少妇宁愿嫁给弄潮儿,这既不仅表现了少女的天真,也表现了少妇的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其实,少妇并不是真想要改嫁,而只是一种感怀身世愁苦的牢骚话。
这首五绝小诗,最为精妙的地方就是少妇看似无理的表现却是她愁苦心情的最真实流露。无论是少妇怨丈夫无信还是后悔嫁给丈夫,这些想法都是因为少妇因盼不到丈夫而生怨恨,由怨恨转到了后悔,都是少妇真情实感的表达。这种朴素的表达方式也使读者更接近少妇的心理,读者的思想情感和少妇的更容易形成共鸣。同时,这首诗也充满生活气息。
后人点评
钟惺在《唐诗归》中评这首诗说:“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
喜见外弟又言别①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②,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③,秋山又几重。
【注】
①外弟:即表弟,姑母之子。
②沧海:葛洪《神仙传》中载:麻姑自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后人便用沧海桑田比喻世事的变迁,变化不定。
③巴陵:唐朝县名,在今湖南省岳阳。
喜见外弟又言别
这首诗紧扣题目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和表弟久别重逢而又匆忙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喜悦而又惜别之情。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诗人单刀直入主题,两人相逢的背景。社会动荡,使两人分离了有十年之久,分别时两人还都是幼年,十年之后,两人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一”字,表现了相逢得突然。这两句话语言简洁明快,充分反映了诗人和表弟相见的惊喜和激动的心情。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两句描写两人重逢时场景。两人时隔多年不见,都已经不认识了。所以,两人互通姓名之后,才渐渐回忆起以前的容貌。“初见”,表明了两人已经很陌生,好像第一次见面一样。“惊”字表现了诗人和表弟意外邂逅内心的惊讶之情。诗人精选了见面中的一个典型细节,进行细致地描写,层次清晰,表达传神,仿佛两人由陌生渐渐熟悉而后惊喜万分的情景就在眼前。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十年的别离,十年的动荡生活,两人想要说的话实在太多,两人从白天一直说到了傍晚的钟声敲响才停下来
。诗人在这里引用了沧海桑田这个典故概括了两人阔别十年来的重重往事。沧海桑田本代表了动荡变故,诗人用此典故也流露出了他对社会动荡,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诗人在这里用钟声来表示天色已晚,这暗示了两人交谈得话题太多,谈得太激动,以至于连天色渐暗也没有看到,待听到钟声才发觉已经傍晚。
两人在喜相逢后不久就面临着离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凸显了两人相聚时间很短,聚首匆忙。“巴陵道”,点名表弟要去的方向。“秋”既点明了时令,又蕴含着诗人伤离别的情感。“又几重”,既写表弟的行程,前途漫漫,山川阻隔,行路艰难。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表弟离开的惆怅和深切关心之情。诗人避实就虚,以想象结尾,使这股不舍深情乘着诗人想象的翅膀越飞越远,余韵无穷,耐人寻味。
这首五律,用朴素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叙述了诗人和表弟相见和离别的情景。写得淳朴自然,真挚感人。诗中对两人见面时情景的细腻描写,惟妙惟肖,非常生动而真切,写出了很多离别重逢时人们的感受,具有典型性,所以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最后的离别伤情,写得委婉蕴藉、韵味悠远。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与“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抚衷述愫,同一情至。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唐诗别裁集》卷十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①受降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朔方军总管张仁进攻突厥,在黄河以北建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文中指西城,在今宁夏灵武。
②回乐烽:指回乐城附近的烽火台。回乐城故址在今宁夏省灵武县西南。
③芦管:用芦叶做成的笛子。
李益在德宗贞元初曾在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军幕中做过事,这首诗大概就是写于这个时期。这首七绝诗表达了戍边战士的乡思之情。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写诗人登城时见到的夜晚景色。诗人登楼远望,只见回乐烽前一片黄沙,在月光的照映下,沙子洁白如雪,透着一股寒意。俯瞰受降城,只见月光清蒙照得城池上下都笼上了一层秋霜,使人顿感清冷。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了寒冷的氛围,为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样的寒冷的夜晚里,最容易引起征人怀乡之情。诗人身处其中也是倍感孤寂,不由地想到有亲情温暖的家乡,心中思乡之情渐渐萌发。就在这一片寂静的夜里,不知道从哪里飘来的凄怨哀婉的芦笛声,这乐声唤起了征人们的无限思乡情怀。“不知”二字,表现了征人内心的迷茫。“尽”字,突出了征人们的都心怀思乡之情,这表明思乡情感极具有典型性,是无数征人的心声。
这首诗,开始用从清冷的视觉景色,引出隐隐的思乡情,接着又从听觉角度使思乡情喷薄而出,层次清晰。而凄婉的乐声,绵延不绝,使乡情也蔓延开来,余味无穷。最后一句,描写得形象鲜明,征夫们遥首远望家乡的形象历历在目,意蕴深沉。
后人点评
清人宋宗元:蕴藉宛转,乐府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卷十六)
第69章 于鹄
诗人名片
于鹄
作品风格:朴实清新
个人简介:大历、贞元间诗人。曾在河朔间读书。长久隐居山中不出仕,游历庐山等地。约建中中在长安。后隐居汉阳。贞元中曾做过荆南节度使樊泽从事。后又归隐直到终老。有《于鹄诗集》传于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巴女谣①
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②,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③。
【注】
①巴女:四川女子。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
②竹枝:唐教坊曲名。元郭茂倩《乐府诗集》中载: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调九章,教里中童儿歌之。
③槿(jǐn):木槿,落叶灌木。
芭蕉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夏季的傍晚,日落西山,江上菱叶舒展,随波飘荡,一个天真可爱的巴江女孩,骑着水牛,高声唱着竹枝歌,沿着江边曲折的小路悠闲地往家走。这是一幅优美的山乡景色,这里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景色明丽动人,让人读来心驰神往。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这是小女孩天真的话,大概是小女孩在路上碰到好心人。这时天色渐黑,顽皮的小女孩还在在牛背上悠闲地唱歌,任由牛儿不紧不慢踱步。路边的好心人催她快点回家,否则,天黑迷路。哪曾想调皮的小竟然满不在乎地说,我认得回家的路,只要看到木槿篱笆外面的有伸出芭蕉叶子的地方就是我家。其实,在南方,木槿花到处都是,本是平常景物,根本不能作辨认的标志。而小女孩自信的回答,却显出了她的天真幼稚,引人发笑。这一生动的回答,生动地描绘出了小女孩可爱天真的形象,她顽皮的样子,自作聪明的表情历历在目。
于鹄采用民谣体裁写成了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诗,平白如话词语勾勒出了一幅巴江女子放牛的水墨画。诗人笔下的景色是优美的,女孩是可爱的,氛围是悠闲自在的。
第70章 孟郊
诗人名片
孟郊(751-814)
字号:字东野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作品风格:瘦硬奇僻
个人简介:早年曾隐居河南嵩山,贞元十四年(798)年登进士第。历任溧阳尉、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辞,元和九年(814),在赴任兴元军参谋的途中暴病而卒。
孟郊是著名的苦吟诗人,和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和贾岛并称“郊寒岛瘦”。有“诗囚”之称。现有《孟东野诗集》十卷。《全唐诗》存其诗十卷。
孟郊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①,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
①龌龊:指生活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
孟郊四十六岁时才考中进士,他以为从此以后,自己的命运将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此之后,就可以大展宏图,所以,心情非常激动和喜悦,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小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诗人开篇就直接抒发自己快意的心情。诗人曾经两次落第,生活困顿,诗人整日愁眉不展,而现在金榜题名,他愁闷的心情顿时变得舒畅快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话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神采奕奕的神态,畅快淋漓地抒发了他欣喜若狂且洋洋得意的心情。但是,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如何快意,而是把这种高兴的心情,用景来表现了出来。诗人策马周游在春花烂漫的长安街道上,春风轻拂,长安城到处花的海洋,一片欣欣向荣。但“疾”和“一日”都突出了快,而欣赏春色,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怎么会这样着急呢,其实,诗人这样写目的不是真的欣赏春光,而是要表现他内心的快意、得意。否则,长安街上游人众多,车马拥挤,诗人怎么能策马疾驰呢?那么大的一个长安城,到处都是春花,诗人又怎么能“一日”就能“看尽”呢?诗人写得有些荒唐,然而正是这看似荒唐、不合理的举动,却真实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情感,所以,反倒让人觉得不荒唐了。这里“春风”,既实写自然春风,也暗喻了皇恩。“得意”,既指诗人心情舒畅如意,也暗指中进士这件事。这简单的十四个字涵盖丰富的内容,让人读来趣味盎然,余味无穷。
这首七绝小诗,文笔流畅,感情准确畅达,内涵丰富。“春风得意”和“走马看花”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首诗中产生的。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写的是李白被召入京,两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但表现手法不同,读者可以参读体味。
后人点评
韩愈:“刿目钅术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胄贤”(《侦曜先生墓志铭》)
巫山曲①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②。
荆王猎时逢暮雨③,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注】
①巫山:在重庆东北部,地跨长江巫峡两岸。
②阳台:楚宋玉《高唐赋》序中载:“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便以“阳台”指男女约会之所。
③荆王:指楚王。
梦神女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巫山神女的传说。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这句话写行船中的诗人沿途见到的景象。行船沿江而上,入峡后,山峦重叠,江水曲折,最后,诗人眼前豁然开朗,著名的巫山十二峰终于映入眼帘。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复重”突出了山峦阻隔,江道曲折。“碧峭”二字,写得非常传神,既写出了山峰碧绿的颜色,又展现了它拔地而起的秀丽姿态。在这十二峰中,最为神奇,令人心驰神往,就是云烟缭绕中的神女峰。神女峰的魅力,不仅是山峰的俊俏挺拔,还有关于神女峰的美丽传说。“阳台”二字便暗示了那个古老的传说,为下文诗人对传说的叙述做了铺垫。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这两句写楚王梦遇神女的古老神话。宋玉
赋中载,楚王游云梦、宿高唐而梦遇神女,而诗中写楚王是夜卧高丘而梦神女,这个该怎么解释呢?在本文注释二中记载,“高丘”是神女所居之处。诗人在诗中将根据想象把楚王夜卧的高唐换成神女所居的高丘,使场景集中在一处,这样就使楚王和神女相会这个情节更为集中。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接着诗人着重笔墨写神女。神女以的暮雨形式到来,以朝云的形式飞走,“轻红流烟”,写神女穿梭于飞花飘散和缭绕轻烟中,这写出了神女轻盈飘逸的姿态,同时“烟湿”二字,表明神女带着晶莹的水汽,这就和她“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个特征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最后这样一个超凡脱俗而又与众不同的神女形象便跃然纸上。神女没有人看到过,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将神女的姿态描绘得惟妙惟肖,不落俗套,光彩照人,非常难得。神女随着行云渐飞渐远,最后消失在有点点稀疏星光闪耀的夜空中。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在美丽的神女消失的那一刻,诗人心中顿生失落惆怅之感,“目极”,写出了极力渴望再见的姿态,“魂断”二字,表现了和神女离别的痛苦。“望不见”,体现了极度哀伤的心情。这句话将诗人如痴如醉的形象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笔下的神女飞走了,最后,空空的峡谷中只听得见猿猴的哀鸣,此时,羁旅的孤寂的心情、故事凄美的结局和峡谷中传来的哀鸣融成一片,使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古诗,成功地描绘了神女的形象,写得形象而又飘渺,用语恰当。同时,诗人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神女峰的传说、峡中景色完美地融在了一起,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在行舟峡中的特殊感受。语言凝练优美,意境奇幻幽艳,余味无穷。
后人点评
魏泰: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临汉隐居诗话》)
游终南山①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注】
①终南山:又名太乙山等,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咸阳武功县,东至陕西蓝田。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大。诗人置身在终南山中,眼中只能看见终南山,仰望终南山,它与天相连;环顾四周,也看不到其他的地方。最后,诗人便产生了南山塞满天地的独特感受。日和月从“石上生”,语出惊人,但是,这也是诗人游中的真实感受。诗人游在终南山中,四周都是高大的山石,他见日月从高山中升起,便有一种“石上生”的错觉。这和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感受相似。有人误解诗人同时写日月,是日月同时升起的意思,其实,诗人来到终南山多日,他把日月并写是朝暮之间,屡次看到日升,月出景象的意思。诗人虽然语言惊人、突兀,但却反映的是他的真情实感,很贴切,从中我们也看出诗人陶醉山间景色,兴味正浓。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仍然写得很惊奇。这里的“景”是日光的意思。那么,“夜”和“景”就不能同时存在,而诗人却偏偏把它们写在一起,让人感觉很奇怪,但细细品味,又很真实,并没有违背常理。这句话又只不过是写终南山其他的地方都已经笼罩在漆黑的夜色中,终南的高峰还有些许落日的余辉,突出了终南高峰之高。而下一句诗人将“昼”和“未明”放在一起,初读感觉突兀,但细品来,写的就是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的白天了,而终南的深谷还是一片漆黑,极言深谷之深。这写得也很真实。这两句诗人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充分体现了终南山的高险深广,我们可以想象到终南山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壮观景象。
诗人观景时不由地产生了一些想法,于是写到“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意思是行走山中的人心性正直,即使山路艰险,心中看来也是平的。诗人用“路险”反衬了自己心中坦荡正直。此时,胸怀宽广、大义凛然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上两句只是诗人在观景的一个插曲,接下来诗人调笔继续写景。“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长风好像在驱赶松柏,风过之处,万顷松柏林发出波涛般的声音。“驱”字写得惟妙惟肖,生动地展现了风刮松柏,枝叶向一边倾斜的情景。“声”本是无形的、看不到的,而诗人用一“拂”字,将松柏枝叶随风飘拂,同时发出的声音,这一视觉和听觉形象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诗人看到高山险峰、听到滔滔松声,心中为之陶醉,心旷神怡。这优美的景色和纷繁的尘世形成了强烈反差,所以,诗人最后叹道后悔读书,厌恶追名逐利。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这首五古诗,诗人写景语出惊人,既奇又险。在写景的过程中又穿插了诗人的感悟,如“山中”二句和最后两句,让人感觉意味深长,内涵深沉。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评:潜盘空出硬语。《出峡》诗有“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句,同一奇险。(《唐诗别裁集》)
游子吟①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②,报得三春晖③。
【注】
①吟:吟诵。它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②寸草心:比喻子女的孝心。寸草,小草。
③三春晖:比喻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这里形容母爱像春季里温暖的阳光。
游子吟
这是孟郊任溧阳县尉时写的诗。该诗以母子分别时,母亲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因而,它成为了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写了两个事物,一个是“线”一个是“衣”,强调这两件事物,以表现母子之间骨肉相连的关系。
紧接着诗人转笔由物写到了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着重写慈母缝衣服的情景。儿子即将远行,作为母亲心中自是难以割舍,老母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衣服,因为担心儿子长久不归,所以,她把衣服缝得密密实实,希望再结实一点。这一个细节流露了慈母对儿子的深切关心和慈母对儿子早日归来的期盼,一针一线都寄予了母亲的一片深情啊!这个细节唤起了无数儿女对母亲的回忆和怀念,感人肺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说区区似小草的儿女能报答得了如春日阳光般的博大母爱呢?这一反问,是诗人作为儿子的发自肺腑的一问,这句话也表达了无数儿女对母亲的深沉感情。读来意味悠长,发人深思。
这首五言古诗,用词朴素,不事雕琢,清新流畅的文字中蕴含着浓浓深情,使人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目见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谈,诗之尤不朽者。(《唐诗品汇》卷二十)
-
《决战平安京》日和坊新皮肤莲渔盈舟怎么样 日和坊莲渔盈舟皮肤特效, 2023-10-04
-
《决战平安京》新皮肤浮浪惊风怎么获得,决战平安京前山风新皮肤 2023-10-04
-
《决战平安京》新皮肤浮浪惊风公测时间一览,决战平安京12月化鲸新皮肤预告 2023-10-04
-
《决战平安京》新式神虫师技能怎么样 新式神虫师厉害吗,决战平安京虫师二技能怎么拐弯 2023-10-04
-
《决战平安京》新式神虫师技能威力一览 虫师技能是什么,决战平安京虫师怎么才能伤害力高 2023-10-04
-
《决战平安京》恐山安娜上线时间介绍, 2023-10-04
-
《决战平安京》快速获得皮肤券图文教程 如何快速获取皮肤券, 2023-10-04
-
《决战平安京》应援寮系统一览 如何加入应援寮, 2023-10-04
-
《决战平安京》山童霜渊遗境一览 山童霜渊遗境厉害吗,决战平安京山童霜渊皮肤 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