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软件园提供热门手机游戏下载,最新手机游戏攻略!

“腊八”物品汇:群众续传统式盼丰年 “洋”好朋友愉快享受文化艺术盛会,

时间:2023-10-03 22:02:00 来源: 浏览:

2019年民俗年历(收藏版)

编者按:2019年已经到了,你的日历准备好了吗?贴心的民俗君为大家准备了充满节日情怀的民俗年历。“2019年民俗年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主题,汇集了我国目前现存的、较为公认的、范围较广的、影响较大的和特色较显著的民俗节日。2019年,翻看民俗年历,与民俗君一起,数着日子过节。民俗君自知能力有限,缺漏之处,欢迎读者补充。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批评。

2019年民俗年历

一月(2019/1/1-1/31)

元旦

1月1日 (农历十一月廿六)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之名称指的是夏历(阴历,又称农历)正月初一。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或“公历年”。

小寒

1月5日 (农历十一月三十)

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要做好农作物和禽畜的防寒防冻工作。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大多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是低于小寒的。

独龙族卡雀哇节

1月10日 (农历腊月初五)

卡雀哇节是独龙江地区独龙族的新年,以往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由各村寨长老在一年最后一月择一个吉日,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举行,节期最短3天,最长9天。1991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独龙族人民的意愿,把每年的公历1月10日定为独龙族的卡雀哇节。各村寨卡雀哇节的节期前后相续,居住于独龙江上游的村落最先揭开序幕,由上游经中游而至下游,各村寨依序进入节期,整个独龙江流域独龙族山寨的卡雀哇庆典前后持续一个月。

腊八节

1月13日 (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该日,喝“腊八粥”在民间甚为普遍。腊八节成为年终的祭祀性节日,一是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酬谢诸神一年之中护佑农业的种种功绩;三是人们终岁辛劳,此时农事已息,借此游乐。

大寒

1月20日 (农历腊月十五)

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北方地区农民积肥为春耕做准备,南方则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民间有“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说法,各地的人们开始忙着辞旧迎新,扫尘洁物,准备丰富多样的年货,迎接农历新年——春节。

小年,祭灶节

1月28/29日

(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小年。小年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官。”旧俗,北方一般以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以农历腊月二十四为祭祀灶神的日子。蒙古族亦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举办祭火仪式,也称祭灶。

二月(2019/2/1-2/29)


土家族过赶年

2月3日 (农历腊月二十九)

过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节日都要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过年要早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土家族人将这种比汉族提前一天的过年方式叫做过赶年。

立春

2月4日 (农历腊月三十)

四季之首,标志着春天的降临,也是启动农事耕种的重要时令。立春日,各地有迎春、鞭春、唱春、咬春等仪式活动,皆旨在祭祀春神,劝课农桑,如浙江的“班春劝农”、“九华立春祭”,贵州的“石阡说春”等。

除夕

2月4日 (农历腊月三十)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

2月5日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赫哲族也过春节,即赫哲年,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人民的隆重节日。此外,达斡尔族(阿涅)、鄂伦春族、锡伯族和裕固族也过春节。

藏历新年

2月5日(藏历土猪年神变月初一)

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受藏文化影响较深的不丹和蒙古也过藏历新年,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差异,有的年份节期相同,有的年份相差几天到一个月左右。根据历法推算,2019年的藏历新年与农历春节日期相同。

门巴族新年

2月5日 (藏历正月初一)

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门巴语称为“洛萨”,错那门巴族过新年是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到元月十五日结束,与藏族人过新年基本上没什么区别,而墨脱地区门巴族的新年则不同,他们一年中有两个新年,一个是元月新年,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历时2—3天;另一个是十二月新年。十二月新年是墨脱门巴族最富特色的年节,从藏历的十二月一日开始,历时10—15天,节前,家家户户要打扫房屋,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灯杆节

2月5日、19日(农历正月初一、十五)

灯杆节,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仡佬族的灯杆节。节日里仡佬族人家把许多灯笼用绳子拴好,挂到杆子上,接着围坐在杆下欢饮坛坛酒。除痛饮坛坛酒外,还在灯光下展开各种民族传统游戏。

拉祜族扩塔节

2月5—19日(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拉祜扩塔节就是拉祜族的新年佳节,分为过大年、过小年两次。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过大年,正月十五是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

雨水

2月19日 (农历正月十五)

地面解冻,降雨增多。中国古话说:春雨贵如油。人们抓紧着手选种、除草、施肥等春耕春播的准备工作。民间有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拜干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望父母等习俗。雨水期间,农历正月十五是元霄节,家人团聚吃元霄、逛灯会、猜灯谜,欢度佳节。

元宵节、上元节

2月19日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

2月19—20日(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六)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一般持续四天。在节日里,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

三月(2019/3/1-3/31)

惊蛰

3月6日 (农历正月三十)

春雷乍动,惊醒了冬眠的动物和蛰伏的昆虫。人们将之视作春耕开始的时节。各地民间都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龙抬头

3月8日 (农历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二,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或“龙头节”,农人祈雨,祈祷丰年;北方地区的男子习惯在这天理发,寓意鸿运当头,万事顺遂。

畲族会亲节

3月8日 (农历二月初二)

畲族会亲节即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为“会亲节”,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节日中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友、致问候。入夜,约为信号的信炮凌空而起,一队队提灯游村的人贯穿行于各个畲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花怒放。


傈僳族刀杆节

3月14日 (农历二月初八)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流行于保山地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区,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

纳西族三朵节

3月14日 (农历二月初八)

农历二月初八,生活在中国云南的纳西族有一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叫“三朵节”。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

花朝节

3月18日/21日(农历二月十二/十五)

花朝节是汉族传统节日,这天为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会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

春分

3月21日 (农历二月十五)

春季三个月的中分点,昼夜等长,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农谚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农家广兴水利,精耕细作。各地有“竖鸡蛋”的习俗,庆贺春天来临。湖南安仁有“赶分社”的传统,保持着祭神农、开药市、备农耕、赏春花、吃药膳等民俗实践。

诺鲁孜节

3月21日 (农历二月十五)

诺鲁孜节,也译纳吾肉孜节,也叫迎春节(开春节),是迎接春天来临的节日,是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自3月21日起,延续3天至15天不等。至今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目前主要盛行于当地乡村,这天亲朋聚会欢宴歌舞,举行体育竞赛,指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四月(2019/4/1-4/30)

珞巴族旭独龙节

4月 (藏历二月)

旭独龙节,珞巴族的传统节日,又称“洞更谷乳木”,意为庆贺一年平安和预祝来年丰收。按珞巴族人自己的历法举行,由于部落居住分散,各地年节日期不尽相同。珞渝西部卡门河和西巴霞曲一带珞巴族约于藏历二月过节,称“旭独龙节”。珞渝东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希蒙地区的珞巴族年节称“洞更谷乳木”,节期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

寒食节

4月4日(农历二月廿九)

寒食当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

4月5日 (农历三月初一)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有“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清明也是一个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各地有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放风筝、吃青团等民俗活动。自二〇〇八年起,清明日成为中国法定假日。

上巳节

4月7日 (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壮族、黎族和布依族等民族也过该节。

鸡蛋会节

4月7日 (农历三月初三)

鸡蛋会节是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傣族泼水节

4月13—16日

(傣历六月中旬)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宋干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阿昌族、德昂族、达斡尔族和布朗族(又称插花节)的节日举办时间也较为接近。


锡伯族西迁节

4月18日 (农历三月十四)

锡伯族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这一天遂成为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怒族仙女节

4月19日 (农历三月十五)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届时,以各村寨为单位选择有钟乳石的山洞为仙女洞,人们纷纷带上祭祀用品前去祭祀。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贡山县丙中洛乡的怒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等。

白族三月街

4月19—25日(农历三月十五至廿一)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

谷雨

4月20日 (农历三月十六)

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物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沿海地区有出海祭祀的壮行仪式;在山东、山西等地,有绘制“谷雨帖”以除虫害、祈平安的风俗。在养生方面,北方吃香椿,健胃理气;南方则采制谷雨茶,清肝明目。

五月(2019/5/1-5.31)

立夏

5月6日 (农历四月初二)

农忙时节,早稻插秧,中稻播种,夏收作物即将进仓。立夏日,民间有“秤人”习俗,以求孩童清净安乐,老人福寿双全。在浙江杭州半山一带,立夏有吃乌米饭、登高等传统活动,旨在颐身健体。

小满

5月21日(农历四月十七)

在北方,此时大麦和冬小麦等作物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故曰小满。在南方,“满”则指雨水的丰盈程度。农谚曰:“大落大满,小落小满”,即雨水充沛是丰收的征兆。江浙一带举行祭祀蚕神活动。南方还有吃蒲公英和喝苦丁茶的“吃苦”食俗,不仅清热解毒,也有忆苦思甜之意。

锡伯族四一八节

5月22日 (农历四月十八)

四一八也称 “杜因拜专扎坤节”、西迁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四月十八举行。四一八节日这天,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庙会等游乐活动。庙会上,人们弹墨克纳琴,跳贝勒恩舞,吃鲜鱼和蒸肉。

六月(2019/6/1-6/30)

开斋节

6月5日 (伊斯兰历十月一日)

开斋节,亦称“尔德”“肉孜节”或“小节”。与“宰牲节”同为伊斯兰教两大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开斋节是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和塔塔尔族的共同节日。

芒种

6月6日 (农历五月初四)

农谚说:“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故芒种也称为“忙种”,农忙季节进入高潮,农民忙着夏收、夏种和夏管。安徽南部有“安苗”仪式,以祈五谷丰登。芒种期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各地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传统,同时保持着喝雄黄酒、挂菖蒲和艾叶等保健习俗。

端午节

6月7日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此外,朝鲜族、土族、羌族和裕固族等民族也在当日过端午节。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6月8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农历五月初六)

源于2006年设立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夏至

6月21日 (农历五月十九)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中国古人就用土圭日影最先确定了夏至这一节气。夏至日,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故为“至”。此时气温高,日照、降水充足,锄地成为农民当务之急。民间有“送夏”风俗,即送女儿、女婿度夏衣物;北方有吃“夏至面”习俗。

鄂温克族米阔鲁节

6月24日 (农历五月廿二)

鄂温克族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的丰收节日,流行于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每年农历五月廿二,是鄂温克牧民最欢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他们统计当年产幼畜数量,庆贺丰收的日子——米阔鲁节。当天,人们拾马烙印、除坏齿、剪耳记、剪鬃尾、给羊割羊势等。上述生产活动结束后,人们互相拜访,举行宴饮、歌舞等活动,欢庆丰收。

苗族龙船节

6月26—29日(农历五月廿四至廿七)

苗族龙船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龙船节在苗语中叫做“咋瓮”,是划龙船的意思。汉族的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而苗族的龙船节却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苗人以划龙舟来庆祝插秧成功和预祝五谷丰登,并有驱旱求雨、祓邪厌胜、祈子求嗣等意义。

七月(2019/7/1-7/31)

水族卯节

7月(水历十月,相当于农历六月)

水族卯节水语叫“借卯”,被称为“东方情人节”,也称“歌节”,于每年水历十月(相当于农历六月)辛卯日举行。水族认为过卯节的日子与成年丰歉、人畜兴旺有关,因此忌讳丁卯署火的日子。

那达慕大会

7月6—10日(农历六月初四至初八)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和“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小暑

7月7日 (农历六月初五)

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故称“小暑”。农村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南方天热潮湿,民间素有“六月六”晒衣服、棉被、器具和经文的习俗。小暑之际正是小麦收仓、稻谷成熟的时节,人们有喝绿豆汤、食藕和尝新米的“食新”传统。

天贶节

7月8日 (农历六月初六)

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传统节日天贶节。淮安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唐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又传宋真宗赵恒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六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乃定这天为天贶节,次年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了天贶殿。

花儿会

7月8日 (农历六月初六)

花儿会主要为土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族所重,节期一般为四天,各地时间不一,有的在农历正月十五,有的在四月初八,其中以上六月初六在甘肃莲花和青海五峰寺举行的花儿会规模最大,最为热闹。“花儿会”期间,远近的百姓都登山对歌,多时人数常可上万。届时人们撑着伞,摇着扇,或拦路相对,或席地而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极具生活气息。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拦歌、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

京族哈节

7月12日 (农历六月初十)

哈节,又称“唱哈节” ,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各地京族哈节日期不一样,或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一般以六月初十为主。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大暑

7月23日 (农历六月廿一)

最为炎热的节令,气温、降雨和日照处于全年的最高峰,是喜温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成为最为紧要的农事活动。浙江台州有“送大暑船”的祈福仪式,祈求平安和渔业丰收。福建人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食俗。各地有“冬病夏治”和“饮伏茶”的养生保健传统。

火把节

7月26—28日(农历六月廿四至廿六)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阿昌族、佤族、傈僳族、布朗族(姑娘节)和怒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雪顿节

7月31日(藏历六月底至七初)

在藏语中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节期一般在藏历六月二十九到七月一日。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在雪顿节时,拉萨城内通常会举办长达一周的节日活动,若有去西藏旅游的打算可以考虑在雪顿节期间前往。

八月(2019/8/1-8/31)

七夕节

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有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

立秋

8月8日 (农历七月初八)

秋天伊始,暑去凉来。春夏耕种的作物迎来收获,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民间有吃肉“贴秋膘”的传统。立秋之日,湘西花垣苗乡迎来“苗族赶秋节”,人们迎宾、接龙、坐八人秋、唱苗歌、打苗鼓,共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也正值立秋时节。是夜,女子聚于庭院,拜祭织女星,祈求智慧和巧艺。

古尔邦节

8月11日(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小尔德节,在伊斯兰历每年的12月10日。古尔邦节的核心仪式是宰牲(牛或羊)、会礼和飨宴。古尔邦节是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和塔塔尔族的共同节日。

中元节

8月15日 (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普米族转山会

8月15日 (农历七月十五)

普米族转山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云南省兰坪、宁蒗县普米族地区举行。兰坪普米族群众请巫师到家中念经,供上祭品祭祖。宁蒗普米族的转山会,是祭山神的隆重节日。人们要到狮子山拜干木女神,祭祀仪式完毕,还要举行射弩、摔跤和爬山等文体活动。

处暑

8月23日 (农历七月廿三)

此时天气逐渐由炎热向寒冷过渡,夏天即将过去。“处暑禾田连夜变”,农民对此季农作物的管理进入最后的阶段。浙江沿海地区举办盛大的祭海仪式,迎来“开渔节”。民间有吃鸭肉的传统。

九月(2019/9/1-9/30)

白露

9月8日 (农历八月初十)

气温渐凉,大雁等候鸟开始南迁;清晨草木上可见白色露水,故名白露。这是人们出门赏秋的好时节,也是游子思乡的季节。江苏太湖地区有祭祀大禹的庙会活动。各地有入秋“补露”的种种养生之道:如福建福州有吃龙眼的传统,江苏南京人则更青睐“白露茶”。

佤族新米节

9月12日 (农历八月十四)

传统的新米节,在每年的农历七、八月份,早稻开始成熟的七月为“尝新米”,稻谷大量成熟的八月为“吃新米”。1990年8月25日,云南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沧源佤族自治县条例》,该条例第51条规定“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为佤族新米节”。在传统的新米节活动日程中,村村寨寨都要举行敬天神、地神、山神、谷神和敬祖先仪式,组织拉木桥和修路搭桥、打扫寨子,叫谷魂、迎新谷,举行犒劳敬牛仪式,敬献给老人和小孩品尝新米饭等。

中秋节

9月13日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仡佬族八月节

9月13—18日(农历八月十五到廿日)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迎新谷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到二十日举行。仡佬族十分重视这个节日,届时,男女老少纷纷换上新衣服,聚集在寨子里最宽敞的坪上。族老指定的几位壮汉将头戴红花的大牯牛牵入场地。这时,全寨的最长者“ 族老”对天祈祷。人们奏起“八仙”乐曲,鸣响火枪,燃起鞭炮。然后,将牛杀掉,把牛心平均分给各户,由各户家长将其供祭在祖先灵前,以示全族团结一心。接着是在族老的率领下,众人将宰杀好的小猪、老鸡、大鹅三牲捧到菩萨树下,以祭祖先。

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

9月23日(农历八月廿五)

“昼夜均而寒暑平”。由于这个节气正好处于秋季90天的中间,有平分秋季之意。气温逐渐下降,步入深秋时节。各地农人忙于秋收、秋耕、秋种。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十月(2019/10/1-10/31)

国庆节

10月1日 (农历九月初三)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重阳节

10月7日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南瓜节

10月7日 (农历九月初九)

南瓜节,是毛南族的节日,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重阳节,毛南族叫“九月重阳”,这个节日,家中有老人的给老人添粮补寿,因节日设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用南瓜拌小米煮着吃,谓之“南瓜节”。

寒露

10月8日 (农历九月初十)

俗语云:“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此时天气明显转凉,气候变幻莫测。在晴朗的天气抢收抢种、防灾减害成为农事的主要活动。寒露前后的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各地有登高望远、插茱萸、吃花糕等习俗,也是中国人敬老爱老的一个传统节日。

阿昌族会街节

10月8—12日(农历九月初十至十四)

“会街节”是阿昌族人民的一种传统节日,主要是人们进行物资交流,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表达感情的机会。会街节是德宏一带阿昌族的盛大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十开始,节期5天,每天赶一个街子。耍青龙、玩白象,是会街节期间 最隆重、最精彩的娱乐活动。

俄罗斯族丰收节

10月13日(10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俄罗斯族丰收节是新疆等地俄罗斯族传统农祀活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举行。收割结束时,人们特意在地里留下最后一束小麦,将它周围的杂草除尽、然后摆上面包、盐和奶酪等供品,表示感谢大地的恩赐,祈求来年获得更大丰收。

霜降

10月24日 (农历九月廿六)

天气变冷,空气中的水分已凝结成霜。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秋收扫尾,南方则正是大忙时节。在河南登封农村,一到“霜降”节气,田间地头便是一派挖收红薯的繁忙景象;在广西天等县,则有酬谢自然和庆祝丰收的“壮族霜降节”。这个时节,很多地方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

寒衣节

10月28日 (农历十月初一)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或“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羌历新年

10月28日 (农历十月初一)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

十一月(2019/11/1-11/30)

哈尼族十月年

11月3—7日(夏历十月龙日到猴日)

十月年,是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哈尼族称“美首扎勒特”或“米索扎”。时间从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直至属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 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要过“十月年”。节日期间,各家各户杀猪杀鸡、舂糯米粑等,祭祀天地、祖先。

立冬

11月8日 (农历十月十二)

“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寒风乍起,万物收藏,是收获祭祀与举行丰年宴会的时节。民间有立冬看气象、卜冷暖的传统习俗,如“立冬晴,一冬凌”。浙江绍兴开酿黄酒,祭祀酒神,祈求福祉。各地有“入冬日补冬”的进补御寒食俗,北方人吃倭瓜馅饺子,南方人则烹制各种鸡鸭鱼肉。

满族颁金节

11月9日 (农历十月十三)

“颁金节”是满族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它是满族的诞生纪念日、命名纪念日,是全族性的节日。每年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满族同胞都以各种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颁金节”与金银财宝无关,它是满语“banjin inenggi”。“banjin”,汉译是“生”、“出生”、“创造”之意,音译为颁金;“inenggi”,汉译是“节日”之意,因此“颁金节”即满族“诞生日”。

圣纪节

11月9日(伊斯兰历三月十二日)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阿拉伯语称“冒路德”节。相传,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穆斯林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遂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宗教集会,后逐渐演变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节日活动通常由当地清真寺伊玛目主持。届时,穆斯林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到清真寺礼拜,听阿訇念诵《古兰》启示,讲述伊斯兰历史和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的丰功伟绩。保安族、哈萨克族、回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撒拉族和维吾尔族等也过该节。

下元节

11月11日 (农历十月十五)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瑶族盘王节

11月12日 (农历十月十六)

盘王节是祭祀祖先盘古,盘庚,盘瓠的重大节日,海内外的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 由衡阳的常宁、广西的富川、钟山、八步、恭城、金秀,广东连州、连南、连山、乳源,四川的南充,贵州的凯里,海南海口,云南西双版纳,台湾台北,河南郑州,湖南永州江华、江永等省区县(市)盘氏家族发起,现已成为全国盘王节祭祀最盛大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祭祀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

小雪

11月22日 (农历十月廿六)

天气寒冷,降水形态由雨变成雪,但雪量不大。农人喜雪,视为“谷之精”。“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等谚语,是农人千百年来经验的结晶,至今对指导农事、预示丰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南方开始腌制腊肉,并有“吃糍粑”以求来年丰产的习俗。

侗年

11月26日 (农历十一月初一)

侗年,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人们逐渐过起了侗年。20世纪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决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

十二月(2019/12/1-12/31)

佤族木鼓节

12月 (佤历“格瑞月”)

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是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活动的时节。佤族人民认为“木鼓”是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是山寨村民赖以生存的保护神,常用它进行祭祀、报警、召集村民或进行娱乐活动。一年一度的“木鼓节”源于母系社会中对祖先的图腾崇拜。在每个佤族村寨都建有木鼓房,供奉着木鼓。千百年来,敲响木鼓,群山震荡,可以与祖先和神灵通话,可以驱凶避邪、祈求村寨平安,可以召集和激励部族成员抵御外来侵犯。

高山族新年祭

12月前后(雅美人)或7、8月(阿美历十二月前后)

新年祭是高山族支系中的雅美人和阿美人的传统祭祀节日,他们祭祀有不同的日期,雅美人在阳历12月前后择日举行,阿美人则以收割完庄稼的下个月的13、14日为祭日,节期为5天。八月(约为阳历二三月)番种,五个月后收成,是在阿美历十二月(相当于阳历的七八月)。

大雪

12月7日 (农历十一月十二)

这个时节,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北方进入农闲时期,南方做好农作物越冬御寒工作。北方有喝红黏粥的习俗。南方家家户户则忙于腌制过冬腊肉。鄂温克和鄂伦春两个民族迎来传统的米特尔节,做好一切越冬的准备。大雪期间,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在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过祭牧神节。

傈僳族阔时节

12月20—22日(农历十一月廿五至廿七)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盍”是年,“什”是“新”的意思,即是新年。“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冬至

12月22日 (农历十一月廿七)

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此后阳气开始回升。南方人要吃“冬至圆”,象征家庭和美、社会和谐;而北方人则要吃饺子、施饺子。浙东中部举行“三门祭冬”仪式,表达对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民间盛行的数九游戏从这一天开始;“九九歌诀”与“九九消寒图”(染梅与填字)流传至今,伴随人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也成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实践方式。

仫佬族依饭节

12月22日前后 (冬至前后)

依饭节,又称“喜乐愿”、“依饭公爷”,意为“向祖先还愿”,带有强烈的感恩和祝愿色彩,是仫佬族人民(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隆重的节日。依饭节是仫佬族祈神保佑丰收、人丁安泰的传统节日,每逢辰且末之年的冬至前后举行,持续3~5天。

苗年

10月至2月不等(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

苗年,即苗族新年,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本结束时举行,过苗年一是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战中罹难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庆祝一年劳作的收获,三是祭祀祖宗神灵及苗族视为保护神的枫木、竹木、岩妈、水井等。苗年各地区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国民俗学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

标题:“腊八”物品汇:群众续传统式盼丰年 “洋”好朋友愉快享受文化艺术盛会,
链接:https://www.miaoshengapp.cn/yxgl/77462.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讯推荐
剑与远征诗社竞答第六天答案2023是多少 剑与远征2023诗社竞答第六天答案介绍
剑与远征诗社竞答第六天答案2023是多少 剑与远征2023诗社竞答第六天答案介绍

剑与远征诗社竞答第六天答案2023是多少?剑

2023-07-26
《光遇》宴会节兑换图一览
《光遇》宴会节兑换图一览

1如今市面上的游戏非常多,大部分玩法都很相

2022-12-27
尘白禁区0氪角色培养推荐
尘白禁区0氪角色培养推荐

尘白禁区0氪角色培养推荐分享给大家,可能不

2023-07-21
《宝可梦朱紫》皮卡丘进化等级一览
《宝可梦朱紫》皮卡丘进化等级一览

宝可梦朱紫虽然好玩,但是游戏中有很多比较令

2022-12-27
dnf旅人毕业装备搭配攻略
dnf旅人毕业装备搭配攻略

dnf在周年庆即将推出一个旅人的角色,这个角

2023-06-16
“民主化高峰会”:六个英文大写的难堪,
“民主化高峰会”:六个英文大写的难堪,

7月12日最新消息:台选情变化,国民党“内斗”

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