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2022将瞄准乡村振兴、兴边惠民等9层面工作中,
西藏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现代化
图为拉萨市林周县松潘乡农民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庆祝丰收节。本报记者 洛桑 蒋盖 摄
导读
日前,我区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 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出37项举措,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从日喀则市区沿着318国道行驶45公里左右,桑珠孜区江当乡的“光伏小镇”就映入眼帘。343栋新落成的藏式楼房色彩艳丽,楼顶的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更显得整栋楼熠熠生辉。“光伏小镇”是配套“光伏+生态设施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的易地搬迁中的民生项目,在桑珠孜区的规划蓝图里,这里将被打造成日喀则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示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以及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我区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好“三农”工作,持续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各地一道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新的动力。如今,一幅幅展现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画卷在雪域高原逐步展开。
日前,我区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 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脱贫攻坚、农村改革、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37项举措,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推动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正确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加大青稞、饲草料、牦牛、奶牛、藏羊、藏猪六大产业发展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城镇发展变化的农牧区商品流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实施休闲农业工程,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牧区流动,对愿意回乡开展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优先重点给予扶持。正确处理好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关系,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牧区,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牧区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坚持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打造682个宜居宜游的边境地区小康村。
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牧业供给质量,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青稞单产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家庭牧场,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正确处理好农牧民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加大培训力度,让贫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能融入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基地和南繁基地建设,力争3年内科技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有新提升。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强农牧区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划定禁养区,江河湖限捕、禁捕区域。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力争“十三五”期间有条件的地方消除“无树户”。在那曲、阿里、日喀则、林芝等地方推动建设一批生态公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农牧区“厕所革命”。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生态环境的群众不吃亏。
坚持走文化兴盛之路,强化乡风文明保障,不断加强农牧区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牧区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提升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引导广大农牧民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逐步淡化宗教消极影响,过好今生幸福生活。充分挖掘具有农耕游牧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抓好农牧区非遗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推进农牧区传统优秀文化与旅游、体育、建筑、民族手工业等融合发展。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引导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大力扶持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宣传党的好政策、群众的新生活。
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制定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听党话、跟党走,善团结、会发展,能致富、保稳定,遇事不糊涂、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和法律进农牧区活动。大力推进农牧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共建平安西藏。
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优先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构建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牧民增收。扎实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继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15年免费教育政策,坚持把双语教育贯穿始终,加快实现“五个100%”。全面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强化农牧区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好乡镇卫生人员生活补助、高海拔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岗位奖励补助政策,逐步提高村医补贴标准。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完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和所有孤儿集中收养政策。正确处理好企业增产提效和改善职工福利待遇、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的关系,鼓励涉农企业适当提高农畜产品收购价格,既让企业有钱可赚又让利于农牧民。大力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坚持走西藏特点减贫之路,用绣花的功夫打好脱贫攻坚战,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建立援藏帮扶脱贫新机制,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考核监督。瞄准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加快补齐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短板。处理好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关系,大力推动在藏资源开发的央企按10%的比例结对帮扶所在地贫困群众,确保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进入央企稳定就业。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建立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居)干部脱贫攻坚评价体系。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坚持深化农牧区改革,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农牧区各项改革。巩固和完善农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耕地(草原)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开展农牧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河(湖)长制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建立新型农牧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推进多层次、普惠性农牧业保险体系建设,提高农牧业大灾保险保障水平。
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障,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强化投入保障,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蓝图已经绘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雪域高原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广大农牧区的面貌正焕然一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振兴西藏步伐一定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快,蹄疾而步稳地迈向新时代。
-
西藏自治区2022将瞄准乡村振兴、兴边惠民等9层面工作中, 2023-10-08
-
西藏精减政务服务中心做事步骤 提高便民利民, 2023-10-08
-
西藏民族造型艺术:要往上“生长发育” 也需要往下“投身”, 2023-10-08
-
西藏林芝:五彩缤纷民俗活动迎来工布新春,2019年春节林芝 2023-10-08
-
西藏林芝森火灭火:仍存有很多着火点,百余人再次设立隔离栏,西藏林芝发生森林火灾火灭完了吗 2023-10-08
-
西藏林芝森林大火进度:火灾现场全程已油灶仍存一部分烟点,西藏林芝森林大火灭火 2023-10-08
-
西藏昌都消防知识宣传月:学习培训消防安全 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2023-10-08
-
西藏昌都山林消防指战员开展节日期间战备训练带动演习, 2023-10-08
-
西藏建设远程医疗系统互联网减轻人民群众“看重大疾病难”问题,进一步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