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竹制品明星匠心独运守艺50载 诠释毛竹“变形计”,
走,去宁化探访绝技造纸!明清名纸,印过《毛选》线装本
玉扣纸
是宁化传统的制纸技术
曾经为明清名纸
还印过《毛选》线装本
而今宁化县仅剩下一家手工作坊
传承人对此很堪忧!
3月22日至24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博物院等单位的专家组走进宁化,前往治平畲族乡实地考察玉扣纸手工制作的流程,并就玉扣纸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当天上午,记者跟随专家组来到治平畲族乡下坪村茜坑组,探访了宁化县仅存的一家玉扣纸手工作坊,目睹了传承近千年的造纸绝技。
(专家展示玉扣纸的印刷效果)
(专家学者探访玉扣纸手工作坊)
三明最大竹乡仅存的造纸作坊
宁化治平畲族乡地处闽赣两省三县交界处,距县城53公里,全乡有毛竹15.9万亩,为三明市最大的毛竹之乡。下坪村茜坑组离乡本点15公里,29户人家散落于茫茫竹海中。沿途,废弃的手工造纸棚随处可见,给寂静的山村平添了几分沧桑。当地仅存的一座玉扣纸作坊就坐落在半山腰。
(洗竹麻)
(榨竹麻:将竹麻放到木榨中榨干水份)
(张常富和他的搭档张詹航在踩竹麻)
(焙纸师傅在焙房焙纸)
(裁剪后的玉扣纸)
“砍料、浸塘、剥青、踏竹麻、捞纸浆、焙纸、拔纸、裁纸……玉扣纸手工制作属古法造纸工艺,制作工序多达28道。”玉扣纸手工作坊主胡兰山介绍说。
老胡今年68岁,世代以造纸为生,他16岁就开始学习造纸技艺,有着半个多世纪的造纸经验。
胡兰山的造纸作坊是一座土坯房,屋内阴暗潮湿。踏竹麻、捞纸浆、焙纸等几道工序在这里进行。踏竹麻的张詹航和张常富是一对老搭档,他俩一手抓吊环,右脚高抬,划个90度的弧后,一齐落脚踩踏,慢慢地将竹浆踩成糊状。“踏竹麻主要在于脚上功夫的运用,两人要配合默契,动作协调。”张詹航停下脚,气喘吁吁道,人工踩料能保护竹纤维,制出的纸张更有韧性和拉力。
传统工艺:
8人一天产2000张纸
玉扣纸,又叫重纸,纸长138厘米、宽61.7厘米,200张叠在一起称为一刀纸,每刀纸重约6公斤。
在造纸工序中,捞纸浆算是核心环节,纸的均匀、厚薄全靠手感和经验。李世波和李世富是一对堂兄弟,有着20多年的实践经验,每小时可捞纸200多张。只见两人合力将一个抄纸帘放进纸槽,往槽里荡浆摇浪,待浆浪卷过帘面,迅速提起,让帘子滤去水,只留下一层薄薄的纸浆。两人转身将纸浆翻转倒扣在木板上,揭起帘子,就分离出一张湿纸。他俩动作娴熟,配合默契。
(李世波和李世富从纸浆池里捞纸浆)
湿纸在木板上一层层叠起,叠至10厘米厚时,李世波和李世富便将湿纸放在纸榨上榨去水分。榨纸所用床的底和盖为厚木板,外加木柱、横梁、压梁,全是粗重的木头。榨干水的湿纸仍然粘结在一起,不易分开,两人便用钳子从纸头处一张张钳开。
焙纸房内有两排铁质的焙壁,壁内中空,需烧火将焙壁烤热。胡蓝金、廖启泉是当地有名的焙纸师傅,两人用刷子快速地将一张张湿纸刷在焙壁上,刷完一排10余张纸回到第一张纸前,湿纸正好蒸去水分,变成干纸,一张张揭下。如此往复循环,一天下来,两人能把10刀纸烘干。
(李世波和李世富将湿纸放在纸榨上榨去水分)
“一个竹纸作坊开工后,最少要8个人同时流水作业。他们两两成对,分工明确,一对剥竹麻,一对踏竹麻,一对捞纸、钳纸,一对焙纸,8个人每天生产10刀纸,也就是2000张。”胡兰山感慨道,他家拥有230亩优质竹林,玉扣纸之所以质量上乘,与其用料考究、精工细制以及特殊的制作工艺分不开。
辉煌历史:
明清名纸 印过《毛选》线装本
宁化造纸技艺有近千年的历史。北宋时期竹纤维造纸技术已传入宁化。《天工开物》记载:“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宁化盛产土纸,普通的叫毛边纸,其上品称“玉扣纸”,跟同为生料造纸的连城宣纸齐名。因玉扣纸纸质细嫩柔软,色泽洁白如玉,所以得名。“扣”,是计量单位,等于现行的“刀”。明清时期,宁化已经是福建四大产纸县之一。
玉扣纸用于印书,始于宋代。明朝四堡版印书籍,有发行半天下之誉,用的就是宁化纸。除全国性书籍经史读物外,汀郡地方志书、名人著作,均借以印行。在实行统购统销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治平玉扣纸的年产量一般在800吨以上,最高年份近2000吨。当时,玉扣纸属国家二类商品,一级、二级品直接调拨中央。
玉扣纸纸质特优,细嫩柔软,纸张平展,色泽洁白如玉,政府用作档案,寺庙用来印经本,宗祠用来印族谱,民间用作账簿,能保存数百年。广东等沿海群众,喜用玉扣纸卷烟。南洋侨胞用作纸钱,燃烧后纸灰少而白,认为容易飘回祖国让祖先受用。
1974年,中央要印刷出版《毛泽东选集》竖排线装本,要福建省将省内各地毛边纸样品,送中央挑选,最后选中了治平玉扣纸。国家出版局等单位派人于当年10月中旬专程到达宁化,订购治平玉扣纸。1974年至1976年,共运玉扣纸640吨进京,用以印刷《毛泽东选集》线装本。1988年5月,治平玉扣纸送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用品及民族地区的名、优、特产品展销。
(珍藏于宁化档案馆内的1974至1976年间用玉扣纸印刷的《毛泽东选集》线装本)
“胡显发槽印,相当于商标,现有上百年历史,以前的纸打上这个槽印,在广州出售时每刀纸可以加两个银毫。”胡兰山表示,父亲胡显发造纸技艺精湛,纸质上乘,深受全国各地客商欢迎。
(胡显发槽印)
衰落:
一家独存 亟需保护传承
玉扣纸制作工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宁化玉扣纸尤以治平所产为著,鼎盛时期全乡有造纸作坊200多家。1979年后,机制纸行销一时,手工制作的玉扣纸市场大受冲击,2003年至2008年,手工造纸业基本停工。2009年至今,宁化仅有下坪村茜坑组胡兰山还在勉强维持。“我尝试着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玉扣纸,每刀纸价格800元,但销量非常小,年销量只有100刀左右。”胡兰山感慨道,他从不积压玉扣纸,能销多少就生产多少。
长期以来,玉扣纸制作工艺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全凭习者悟性和感觉,长期坚持方能逐渐掌握核心技术。由于玉扣纸生产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工资收入低,年轻人大多不愿学,现已后继乏人。
2017年,治平畲族乡成立竹业协会和工作领导小组,聘请相关专家针对治平竹业及由此衍生的玉扣纸手工制作技艺展开调查研究。2017年,治平畲族乡向玉扣纸传统手工制作者胡兰山预订制作手工玉扣纸,支持他继续进行古法生产玉扣纸。2018年7月,“玉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3月,“玉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劳动力的缺乏,以及机械造纸的冲击,使得治平乡盛极一时的手工造纸不断衰落。竹麻涨价,卖竹笋、竹麻、毛竹,已经成为当地人更为快捷的赚钱方式。”胡兰山的儿子胡铖今年45岁,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造纸,他对传统的手工造纸行业表示担忧,期待专家、学者多为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献计献策。
(三明日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文/图)
编后:创新,才能让“活化石”重现生机
●王长达
本报去年10月12日《独家作坊,坚守西山纸千年传承路》介绍了将乐西山纸最后的作坊、国家级传承人刘仰根的守艺故事。将乐西山纸、宁化玉扣纸、连城连史纸都是享誉数百年的客家土纸,传承的是蔡伦纸的传统工艺,过去用于印刷书籍、书法、装裱,用途广泛,成为一方产业。随着机械化造纸的普及,这种传统手工纸市场急剧萎缩,传统作坊都成了“独家经营”,艰难维持,成了文化“活化石”。
美玉堂,就是连城唯一手工制作连史纸的纸号。近年来,美玉堂几经努力,抢回被江西企业抢注的“连史纸”商标;2012年成为杭州西泠印社的第一个国内文化产业合作基地。美玉堂坚持工厂式的生产管理,打造品牌,通过市场细分,开发古籍修复纸、篆刻纸、清仿纸、玉版纸等30多种产品,满足了古籍修复、篆刻、国画创作等需求,产品赢得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的订单,还开设网店,受到学生、书画爱好者的欢迎;开发小型体验造纸工具,走进了学校,开发研学基地,吸引了中小学生前来体验,做得有声有色(参见3月1日《福建日报》《连城连史纸:一张薄纸百年传今朝再续新传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抱残守缺。传承传统工艺,既要保护,更要创新。美玉堂的经验说明,复兴传统造纸,除了重视传承人才梯队建设外,还要有现代经营理念,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抓住重视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元素、产品特色,借助各方行家智慧,打准产品定位,找到消费群体,走传统手工艺+文化+旅游的路子,融入当地竹产业、文化产业,手工纸与宁化木活字印刷、将乐龙池砚结合,合作推出线装本、手绘本、拓印本之类的时尚特色创意衍生产品,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同步促销;开展造纸游特色体验,开发特色体验产品,培育粉丝群。总之,只有创新,传统手工纸才能更好地走出大山,发现新市场,打开新天地。
来源:三明日报·经济广角
英语冠词用法系列讲座(六)泛指英语冠词用法
2023-10-05-
民俗竹制品明星匠心独运守艺50载 诠释毛竹“变形计”, 2023-10-08
-
民主化沦落权利的游戏 英国是一部民主建设的典型性反面典型,英国民主建设 2023-10-08
-
民主化是我党和中华人民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的关键核心理念,人民民主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023-10-08
-
民主化旗号的后边·祸乱之源:嗜战的英国 普通的噩梦, 2023-10-08
-
民主化应凝聚共识而不是撕破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 2023-10-08
-
氍毹怎么读,“天父”之女洪宣娇最后是怎么死的?和洪秀全是什么关系?, 2023-10-08
-
毛里求斯等国初次发觉奥密克戎菌株感柒病案, 2023-10-08
-
毛衣有什么不掉毛的小窍门,如何正确的洗毛衣不缩水?,毛衣该怎么洗涤才会不缩水不变形 2023-10-08
-
毛衣有什么不掉毛的小窍门,发霉的衣服如何快速处理,有什么技巧和小窍门,毛衣去黄去霉小妙招 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