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日我国客场主题活动谢幕 初次公布上海市自分析报告,上海世界城市日报告
43年前,解放日报头版文章催生“上海向何处去”大讨论|回眸上海调研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在经济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趋突出,发展态势也渐渐落后于沿海其他地区。这引发了全市上下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为振兴上海,中央也派出调研组和上海地方一起调查研究寻找对策,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由此应运而生。
直面问题,上海向何处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改革开放大潮逐渐兴起。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因区位优势而获得政策优势,逐渐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此时,作为计划经济重镇的上海则肩负着支持全国改革开放的重任,处于“后卫”的位置。
同时,由于多年来上海走的是一条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的经济发展路子,导致城市经济中心功能减退,城市建设欠账沉重:环境污染严重、交通阻塞、群众住房紧张、经济结构不合理。上海不得不对自身的经济发展思路重新作出选择,“上海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实际上,从1978年开始,“上海经济如何发展”的讨论就已拉开序幕,并持续了3年多的时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是主要的组织者。为了解上海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市经济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对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老三大件相关行业,及纺织、机械等工业部门进行调查。在广泛调查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上海工业设备陈旧、厂房简陋,相当部分产品不仅“外挤”能力不足,而且已受到外地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灵活的经营机制的双重威胁。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关于上海发展方向的探讨》文章,激起社会的热烈反响,引发了关于上海发展方向的大讨论。
1981年,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开始《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已从单纯的工业技术改造推向经济结构问题。把调整经济结构提到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方向性高度。围绕着传统工业怎么办,新兴工业怎样发展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上海如何贯彻和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上海长远发展的奋斗目标如何确定?现存的各种矛盾如何解决?”面对这些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结合编制市六五计划,围绕确定上海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组织“上海向何处去,建设什么样的上海”的大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
经过全市上下的大讨论,广大干部和理论工作者达成共识:“改造和振兴上海,必须走改革开放道路,上海要由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变。”1983年4月,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外挤、内联、改造、开发”的发展路径,强调要发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作用,上海就是这两个扇面的接合部和枢纽。
央地共谋,研讨上海经济发展战略
就在上海全市都在关注城市发展前途时,党中央、国务院也十分关心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多次来上海视察工作并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充分发挥海港和中心城市的作用,发挥其经济、科技、文化基地功能,成为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开放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年8月12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上海经济工作的汇报,着重讨论上海的城市功能问题。会上,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市长汪道涵分别作了《关于上海经济工作的汇报提纲》《改造上海,振兴上海》的汇报,提出“改造老基地,振兴老基地,更好地为全国服务,上海必须对外进一步开放,对内进一步搞活,加快改造和振兴的步伐,根本出路在于经济体制改革”。
北戴河会议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基调。不过,鉴于改造和振兴上海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面甚广,需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会议决定由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宋平组成工作组,由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总干事、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洪牵头,组织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一起调查研究。
1984年9月1日,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30多人到达上海。马洪表示,“要抓紧工作,没有星期天。请综合部门介绍情况,边听、边谈、边看”。9月3日,调研组全体成员就赴宝钢、上海金属结构厂、上港九区集装箱码头等单位调研,了解设备引进和工业改造情况。9月4日至15日,调研组先后听取了上海有关委、办和局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七五”计划设想、工业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内联、市场、科技、城市改造和建设、交通运输、第三产业、郊区经济、人才培养、财政金融、劳动工资和城市综合改革等19个专题汇报。
9月16日开始,调研组按照传统工业的调整改造和新产业新产品的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海在执行对外开放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实现战略转变需要进行哪些重大改革及采取什么特殊政策等6个专题,采取召开专题座谈会、参观有关工厂和市政、交通等重大项目等形式进行分组调查研究。
9月22日,调研组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召开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战役研讨会,在衡山宾馆开幕。参加会议的有薛暮桥、许涤新、钱俊瑞、吴敬琏等经济学家,外省市和上海市各委办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研讨会分成4组,分别重点研究战略目标问题、中心城市多功能问题、技术改造问题、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与会者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使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热潮达到了顶峰。
9月26日,研讨会闭幕。宋平在讲话中指出,“上海是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全国要实现现代化,就要上海担负起这个先锋作用、带头作用,突击作用……过去认为上海影响太大,要把上海的体制改革放得稍后一点,经过考虑,认为上海应该走在前面。我很赞成这个意见。改造上海这么大一个老基地,很不简单,主要靠上海,当然也要靠国家必要的支持,归根到底还要靠上海。关键要给政策,要给方针,使上海能够真正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上海的潜力,完成改造、振兴上海的任务”。
指明方向,中央批转汇报提纲
从1984年10月上旬起,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一起,学习领会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综合分析各部门的汇报材料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着手讨论和起草上海经济发展战略。1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同志来上海调研视察,进一步研究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实现战略转变所必需的政策和条件。12月26日,由上海市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联合起草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经过数易其稿,正式上报国务院。
《汇报提纲》阐述了上海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方针和任务,以及改革措施和需要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并指出,“面对世界正在兴起的新的技术革命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上海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亟须作出新的战略决策;上海要振兴,不能继续走过去的老路,而必须走发挥多功能中心城市作用的新路;全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对上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通过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新兴工业的开发,把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大大提高一步之外,还应成为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主要门户,以及消化吸收后向内地转移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桥梁,成为全国最大商品集散地和最重要的外贸口岸,成为全国重要的金融市场和经济技术信息中心,成为面向全国培训科学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广泛提供咨询服务的重要基地。”
1985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这一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的发展要走改造、振兴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使上海成为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上海市要充分利用对内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发挥优势,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开拓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要在1990年以前尽快转上良性循环,力争到20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同年3月,市政府印发《国务院批转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的通知》,要求上海各条战线结合实际组织学习,广泛宣传,使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深入人心,动员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实现这一发展战略而奋斗。
经过全市上下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深入的调查研究拟就并获得国务院批转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为新时期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调,为上海从单功能城市向多功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洪俊杰
来源:作者:刘明兴
-
全球城市日我国客场主题活动谢幕 初次公布上海市自分析报告,上海世界城市日报告 2023-10-07
-
全球城区品牌文化建设云交流会在广州市举行, 2023-10-07
-
全球土壤层日:专家教授南京市论道“向盐碱土要粮”, 2023-10-07
-
全球四川菜交流会吸引住多方关心 助四川菜面向世界,四川菜走向世界 2023-10-07
-
全球加强免疫力日:免疫能力是否越高越好?,2020年增强免疫力才是王道 2023-10-07
-
全球中国海关机构新列“汽车车窗”子目 利好消息福耀玻璃出入口, 2023-10-07
-
全球中医养生学委员会中医学人类学专业联合会创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养生专业委员会 2023-10-07
-
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大丰的“治理经”,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开发背景 2023-10-07
-
全球VR产业链交流会主社区论坛举办 共议VR产业链发展前途,vr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 2023-10-07
-
全球HIV日:有关HIV,我们一起聊一聊,关于hiv的最近新闻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