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屏幕技术路线分野,会带来行业巨变吗,学大数据可以改变人生吗?,
元传播、政治传播、跨屏传播......这些偏难怪、老师还爱考
又逢周末,不知道同学们学习进度怎么样了?最近有童鞋和猫哥团队反映,总能遇到各种奇奇怪怪的传播类型,像科学传播、政治传播、公共传播、软传播、跨屏传播......这些词总是看着很熟悉,但真的要让自己来写个名词解释,就直接原地阵亡。
每当这个时候,本来没什么信心的你,心里总会一阵哇凉哇凉的,今年我是不是没戏了,这些名词我也没在参考书上看到呀。
其实,这真的不怪大家学得不扎实,而是实在是时代发展太快,学界提出的一些新的概念总得与时俱进不,于是乎就出现了大家一脸懵逼的情况,每看到这些词总想问一句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做什么?
不过没关系,对于这类名词,大家可以单独进行总结,遇到那些生僻名词,统一整合在一起,防止自己看过就忘,在考前集中过一遍就行,不要把太多精力聚焦在这里,你还有更多要学的东西呢?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查漏补缺,猫哥团队特意为大家整理了近30个传播类型名词,以下:
01
元传播
元传播,即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美国社会科学家贝特森于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提出了“元传播”概念,用以指称人际互动中“关于传播的传播”现象,也即“所有被交换的涉及编码及传播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线索和命题。
贝特森认为任何一种传播活动,同时都在传递着由三个元素构成的信息组合:感官刺激的符号,该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以及传受双方围绕该符号产生互动行为的规则。
元传播本质上是关系传播传播的内容不起决定作用,更有意义的是传授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元传播具有功能性导向意义,具有描述、解释人的自我、人际关系以及人类群体生活等的独特视角。它是“传播的传播”,界定基本的原则和关系,对传播观念具有本质影响。
02
人际传播
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人际传播的动机: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其次为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03
人内传播
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的的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人内传播的性质合结果,也必然对其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5)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还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是在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
04
政治传播
政治传播指政治传播者运用各种媒介或符号,通过适当手段方式或策略传播政治信息,以影响受众态度和行为,推动政治按照政治传播者意志、方向和目的运行的一种活动。政治传播是特定政治共同体中政治信息扩散和被接受的过程,其具有阶级性、劝服性、辐射性等特征。政治传播是传统社会早已有之的政治现象,也是现代社会最为突显的政治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传播是政治系统的有机构成,是现代政治系统运行的重要要素。因此,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言之,政治传播不仅是国家治理结构现代化的应然内涵,更是国家治理能力建设。
05
视听传播
视听传播泛指通过声像的现代技术,使文章作品得以与广大听众观众见面的综合传播渠道。视听者由此获得比阅读更形象更直接的效果
全球视听传播的格局和文化由电影和电视两种大众媒介的普及所奠定,并在互联网视听传播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进一步渗透至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诉诸感官,背靠大资本以及依托于全球通讯网络等优势,一国视听媒体的传播实力及视听内容一直被视为该国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的出现给视听传播增加了多种表现形式,极大改变了视听信息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新媒介语境下,视听传播形成了多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并打开了一种新的媒介场景。视听传播因其自身的直观性, 吸引每一个个体参与到社会交往中来, 再次回到同原始部落人相似的不可分割的集体意识世界, 人们之间既能够同步行动,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个性和自由空间。视听传播可以在同步与自由、实体与虚拟两个空间中实现“解码共通性”, 更容易达成传播的“共情”与“共识”。
数字时代的视听传播,其核心的面向是一种高维概念的建构,兼具开放、激活、整合、服务等多重价值属性,这也是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视听媒介更偏重媒介功能框架的传播实践所无法覆盖之处:因而从内涵层面看,今天的视听传播正在经历从作为传播手段到作为社会机制的深刻变化,以更多样的组织形态适配更多元的社会需求,在体现灵活度和精准性的触达中促进社会整合。
06
跨屏传播
“跨屏”传播指的是同一用户在不同屏幕之间“流动”,即用户在不同屏幕上完成观看、浏览、搜索、社交等行为。
传统的媒体结构与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的改变是跨屏互动传播热潮兴起的要素之一,通过互联网建立起来的网络在线视频、移动视频、楼宇电视、直播电视、数字电视等屏幕形态之间,媒体传播可以进行连接与交互,媒体内容可以资源共享。
跨屏传播具有的显著特点:
一是主动性,受众可以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取自身感兴趣的内容;
二是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例如扫一扫,摇一摇等方式直接参与,加深与节目的关联;
三是社交性,弹幕、微博话题等为用户讨论节目提供了平台,“大屏幕观看 +小屏幕互动”让用户在社交中强化对节目内容的关注度。
07
小众传播
“小众”是个相对概念,相对于“大众”而言, 是指拥有共同兴趣相对小的人群。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大众传播方式受到“分散型个性化”的非主流传播手段的挑战。
小众传播具有传播内容细化、受众主动性增强、互动性频繁和传受一体化的特点。互联网中大众传播和小众传播并存,但小众传播地位在不断上升。小众双向、分享的传播效应可与单向大众传播相抗衡,甚至超过大众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网上寻找到自己的兴趣归宿,从而可以在众多小团体内交流,并以群体的名义向外传播。现代社会越来越彰显个性和意见、兴趣的多元,因而带来强烈个性色彩的亚文化群体兴盛,网络提供了最好的聚集方式或途径。当代社会经济分层,带来了多元的小群体。经济分层影响到文化分层,拥有的经济能量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再加上兴趣品味的不同,小众传播自然成为趋势。
08
硬传播
从传播者的角度上讲, “硬传播”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强制性的传播形式,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强迫性的信息(意识形态)灌输。如果从受传者的角度讲, 也可以将其理解成为对“硬化程度较高”信息的一种非主动接受。概括来讲,就是受传者只能去被动接受一种受传者无权阐释的信息。
09
软传播
相对“强势传播”而言,“软传播”倡导从政府形象传播的视角着手,注重挖掘政府形象传播的边际内容,以轻柔的方式潜入社会公众头脑。“软传播”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政府形象传播的受体包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大部分。内部公众是指政府(国家)机构内部的所有工作人员,外部公众泛指政府所面对的广大社会公众,包括本国除政府(国家)机构自身(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此外还包括广泛的外国公众。因此,针对政府形象传播受体的不同类型,政府形象传播应该有所指向性,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受体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等。
10
非语言传播
在传播学视域,非言语传播就是运用非语言符号传播信息的过程。即人们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目光、服饰、人际距离、时间控制、环境摆设等等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通常,人们把非语言传播分成三类:动态无声类、静态无声类和有声类。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非言语传播与言语传播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信息交流。较之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形象性和隐喻性等特点。
非语言传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中担负着传情达意的重任。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信息冲击力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 =7%的语调 +38%的声音 +55%的表情。这意味着非语言在直接性人际传播中所承担的意义传输任务实在是不可或缺的。
11
公益传播
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如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网站、公益活动、公益项目工程、公益捐赠等等。公益传播具有社会性,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播主题紧密联结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比如环保、水利、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扶贫、交通和妇女儿童发展项目等等,传播一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理想信念、道德纪律、价值观、社会风尚和公民意识。
12
公共传播
“公共传播”一词较早地出现于丹尼斯·麦奎尔的著作《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在一个整合协调的现代社会,经常会存在一个庞大的,通常是依靠大众传播的公共传播网络”。这种公共传播网络包括“新闻与信息的传播、各种广告、民意的形成、宣传及大众娱乐等”。
总结来看,公共传播一般是指政府、企业及其他各类组织,通过各种方式与公众进行信息传输和意见交流的过程,是信息在当代社会的一种传递方式,包括新闻传播和舆论传播,也包括多媒体视频音频和网络媒体等最新传播形式。它是多元主体基于公共性展开的沟通过程,活动与现象,旨在促进社会认同与公共之善。
从广义上来说,面向公众且有关公共利益的传播,都可称为公共传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公共传播的意涵和样态已然发生变化,其主要趋向是从相对可控的传播行为走向多元开放的传播场域。
13
城市传播
城市传播以“可沟通城市”为核心概念,将城市理解为一种关系性空间,传播是编织关系网络的社会实践。城市传播作为传播研究的一种范式创新,它的理论建构立足于城市发展与传播实践的人类经验,当然要自觉回应当前城市与传播的现实问题。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重连接轻沟通、有连接无沟通”的城市问题,城市传播将“可沟通性”作为考察城市状态的基本点,探讨 传播对于城市的丰富意义,以回应城市化进程中因缺乏沟通、不可沟通引发的社会问题。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绝非意味着城市传播在城乡两元对立的立场中落入城市中心主义的窠臼。正相反,城市传播力图在城乡关系以及城市与社区、国家、世界等多重关系视野中,进行传播研究的范式创新,以拓展传播与人的关系。
14
环境传播
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最早提出环境传播这一概念,他在其经典的著作《环境传播》中对环境传播的界定是:“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表达的传播实践与方式”。卢曼从认知论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将环境危机定位为“社会”与“自然”产生深度关联或裂变的中间纽带,环境传播核心要探讨的是联结环境安全与社会变革的符号解释行为和话语建构行为。
15
战略传播
战略传播一词最早由美国提出,2004年9月,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发布了战略传播专题报告,称“战略传播描述政府使用各种工具了解全球态度及文化; 推动人员和机构开展国际对话; 为决策者、 外交人员、军事领袖就舆论对政策之影响提供咨询; 透过传播策略来影响人们的态度与行为。”
综合来看,战略传播是指政府或组织为实现特定战略利益,动员协调各种资源,向特定目标受众传递信息、施加影响的过程。战略传播的目标包括认知提升、形象塑造、身份建构、态度转变、价值认同和行为转化。
16
周边传播
周边传播就是信息或物品或人本身由发生点向周边各个国家由近及远不断扩散的过程,周边传播是两个或多个相邻或相近主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这一概念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由中国学者陆地教授提出的。从字面上理解,“周边”就是代指相邻、周围的意思。“周边”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周围的边缘。“周边”的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外交领域、军事安全领域的运用较为广泛。周边传播的传播主体具有多样性、传播渠道具有立体性、传播效果具有直接性、传播内容具有不可控性。中国不能只重视对西方国家的传播,更要重视周边传播,避免“进而不亲、亲而不近”的现象发生。
17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或扩展领域,20世纪40年代后期诞生于美国,至70年代末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有着独特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第一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1959年他的《无声的语言》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之父。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目标包括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基于对文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和分野的进程。
18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以国家为主体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国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传播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这种传播活动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狭义的国际传播是指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它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和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开而兴起。进一步讲,国际传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外向内的传播——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传达给本国民众;另一部分是由内向外的传播——把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 国际传播与国家利益相关联,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其核心是基于某种价值观的话语较量和话语权争夺。
19
全球传播
全球传播这一话语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全球传播应运而生,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全球传播的主要主体是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个体公民等等。全球传播这一概念具有浓厚的技术依赖倾向,并且将重点放在了“信息”之上。这一概念在现代化理念和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为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勾勒出一幅以美国为标准的发展蓝图,却遮蔽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建立的意识形态霸权,抹杀了各个民族国家的所各自不同发展步伐。
20
跨国传播
跨国传播这一话语形成于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之中。关于跨国传播,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普遍认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它是以现代国家为主体进行的政治经济交流。在政治上,它发生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具有间性特点。跨国传播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主权国家具有相对平等的外交权。因此,跨国传播成为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外交途径。在经济上,跨国传播的主要主体是国际跨国公司。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建立公司分部等形式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往来和资本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因此,跨国传播是当今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形式。
21
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后美国学者罗杰斯在1994年提出一种界定,认为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易读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健康传播研究议题涉及广泛,既包括以艾滋病预防为龙头的疾病预防,也包括药物滥用预防、医患关系研究、计划生育、癌症的早期发现、戒烟等内容。
健康传播是链接医疗、健康专业领域和公众健康问题的桥梁,通过健康传播可以唤醒公众的健康意识,提高社会整体卫生水平和公众的健康素养,也可影响决策者制定更有利于公众健康的卫生政策。
22
科学传播
顾名思义,科学传播就是科学的传播,它是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之中新兴的一个学术领域,它与传统科普和传播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传播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仅要让公众了解科学的正面价值,也要让公众了解科学的负面价值;科学传播的主体转移和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有学者把科学传播划分为三个层面:科学界内部的科学传播,科学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传播,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传播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的。
23
具身传播
具身传播是当前新闻学术界比较新的一个研究视角,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学术界讨论的一般是指将具身性引入传播与身体研究中的传播类型,身体成为传播媒介的一个部分。这种类型在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早期传播基本就是靠人力在有限时空内进行,人的动作、表情、讲话等身体语言就是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这种具身化传播从未消失,即使是在离身传播出现并成为主流后,“市井传闻”这种形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也一直是无法替代的。
具身性作为一种观念被系统论述,最早源自于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并集中体现在其具身的主体性。具身性首先作为一种观念介人主流传播效果研究时,将为我们理解信息流作为一种环境刺激与受众态度的变化或者强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维度。
24
计算传播
“计算传播”是指数据驱动的、借助于可计算方法所进行的传播过程,如计算广告、数据新闻、个性化推荐系统等;而“计算传播学”则是分析计算传播现象的研究领域。也就是说,前者是后者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计算传播作为实践和应用在社会生活中以多种形式出现。早期的计算传播实践例如有线电视频道收视率的获取,即源于有线电视服务提供商经由机顶盒采集用户观看数据而得出的。
近年来,计算传播更是广泛地呈现于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中。基于对用户深入刻画而形成的用户画像,移动端App的个性化界面、个性化内容推荐等强调每一个“我”的服务进一步丰富了计算传播的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传播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其中既有降低信息获取门槛、促进信息公平、赋予普通人话语权以及丰富和改善日常生活等积极作用,也引发了针对诸如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过滤气泡、群体极化、隐私保护等问题的警惕和批判。
25
危机传播
所谓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和事件,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在时间紧、非常态的情况下,大众传媒更多地被运用到危机传播当中。
危机传播主要呈现4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突发性:在很多时候,危机的出现不可预知,在事件发生的初期,相关事实的人际传播、言语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等传播链条的形成往往并不以事件主体的意志为转移。
2、聚合性:危机虽然就其本意来说是“危险”和“转机”并存的一种状态。但危机早期所呈现的则是其破坏性甚至是灾难性,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将可能演变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
3、迅捷性:现代社会中由于交通、通讯和各种社会生产、配送设施的高度发达,人类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使得危机的扩散往往非常迅速,演变非常迅速,时间非常紧急。危机一旦爆发,常常势不可挡,既具有突发性,又具有快速扩散性。
26
风险传播
风险传播研究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社会科技争议频发和公众对新兴技术的担忧密切相关,“履行孕育潜在风险的专业科技工作者和承担风险的公众之间的社会契约”的 风险传播得到了快速发展。笼统地说,风险传播可以界定为“个人、组织和机构之间与风险评价、风险描述和风险管理相关的信息交流活动 ”
与危机传播的区别:在我国,风险传播常常和危机传播相混用,从研究取向上看,风险传播更多吸收了心理学的理论,关注个体受众的心理认知,强调交流和对话。在这个意义上,国内学者较少使用风险传播,较多使用 “风险沟通”一词。而危机传播则从公共关系和管理学中汲取理论,旨在化解危机维护形象,侧重对危机的管理和控制。从时态上看,风险传播侧重对未来潜在的危险、威胁和危机分析, 属于 “事前管理”;而危机管理则多为企业或组织的危机处理,可以看作 “事后控制”。从目标受众上看,风险传播聚焦在个体行为改变,而危机传播则可以应用在个体、社区和区域层面的行为。同时,风险传播和危机传播都致力于减少危害的可能性或程度,且都通过媒体告知大众信息。
27
病毒式传播
病毒式传播是使受众可以在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受益, 让信息接收者同时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转发者, 利用大众的力量, 以人际圈席卷的模式携带信息迅速蔓延的传播方式。病毒式传播的四大特性:1、有吸引力的“病原体”;2、几何倍数的传播速度;3、高有效到达率及有效接受率;4、容易被复制和转发的媒体介质。病毒式传播的新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谁都不能预测它何时会成为传媒的主力军, 但它那病毒般可怕的传染力及背后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却值得关注。
28
发展传播学
作为传播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之一, 发展传播学的提出是以美国学者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为标志的。早期发展传播研究的核心人物有施拉姆、勒纳、罗杰斯等。“发展传播”一般被解释为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 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发端于美国的发展传播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传播手段, 有效地帮助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促进社会发展。传统的发展传播学大致经历了三个范式转变, 即50年代的进化论范式、60年代的进化论批判范式、70年代以后的参与范式。90年代以来,全球化话语逐渐替代发展传播学的话语体系, 但发展传播理论的中心议题未变,仍然是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媒介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地位不仅未变且有日益加强的趋势,因此,发展传播理论的媒介研究视角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元传播: 概念、意指与功能 王金礼
2、政治传播的历史向度——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研究的回眸与省思 白文刚 赵洁
3、名词专栏(37)| 公共传播的意涵及语用指向 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
4、青记独家丨数字时代的视听传播 何天平
5、软传播,政府形象的一种新思路 肖荣春
6、城市传播,重建传播与人的关系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
7、非语言传播缺失下的网络人际传播 唐英
8、风险传播的悖论 郭小平 秦志希
9、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 马晓荔
10、互联网传播中的长尾理论与小众传播 陈力丹
11、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9个方向 张自力
12、科学传播、风险传播与健康传播的理论溯源及其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 贾鹤鹏
13、新时代传播的宠儿——病毒式传播 刘文勇
14、危机传播的舆论形态与引导策略 王想平
15、信息公开与媒体理性 方雪琴
-
电视屏幕技术路线分野,会带来行业巨变吗,学大数据可以改变人生吗?, 2023-10-06
-
电视k歌软件哪个好,有哪些可以打分的电视K歌软件推荐,电视k歌软件哪个最好用 2023-10-06
-
电视k歌软件哪个好,智能电视K歌软件哪款比较好,电视用的k歌软件哪个好 2023-10-06
-
电脑装机模拟器官网在哪下载 最新官方下载安装地址, 2023-10-06
-
电脑装机模拟器好玩吗 电脑装机模拟器玩法简介, 2023-10-06
-
电脑网络游戏排行榜2022前十名 电脑网络游戏在哪里下载好, 2023-10-06
-
电脑模拟器好玩吗 电脑模拟器玩法简介,电脑版模拟器哪个好玩 2023-10-06
-
电脑单机游戏排行榜2022前十名 电脑单机游戏手机版下载,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