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了奥密克戎的小朋友们还好吗?新京报记者独家代理会话“红区”泌尿外科专家,
医护“老兵”的援沪故事:发扬乐观主义精神,疫情不退决不归
上海疫情牵动八方,天津医疗队闻令而动,火速驰援,1500人的队伍开赴上海滩。抵沪后,他们培训、交接……随后进入方舱医院,承担起感染病例的救治工作。
在天津援沪医疗队伍中,有这样一位护士长,她平时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可一翻开她的履历,呈现出的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巾帼形象:2003年参加抗击非典斗争;2020年作为天津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赴武汉抗疫;今年初,在天津迎战奥密克戎的战斗中,她在海河医院红区工作20余日;而如今,她又和队友们一起,在上海的方舱里奋战……
她就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康萍。电话那头,她正准备进入上海新国博方舱值班,这位久经沙场、见过各种大场面的医护“老兵”说:“希望早日战胜疫情,上海早一点恢复车水马龙。”
即刻出发 首批进入方舱
4月2日下午5点,康萍接到了驰援上海的报名通知,作为一名党员,也是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她没有任何犹豫就报名参加援沪队伍,并火速完成体检。她知道,这次到上海抗疫又是一场硬仗,但越是这时候,就越需要有人站出来。
4月3日,他们在天津西站集合完毕,乘高铁赴上海。这样的场景,康萍并不觉得陌生,也没感到紧张和害怕。两年前驰援武汉,今年年初到海河医院支援,甚至19年前,她作为一名年轻护士,在海河医院参与非典病人救治,如今她已是一名“老兵”,对这样的阵仗早已波澜不惊。
抵达上海后,她和队员们入住了浦东新区的一家酒店。从房间窗户能远远地望见黄浦江,只可惜繁华的上海已经处于静止状态,马路上空荡荡,社区里静悄悄。
千里驰援,上海属地给医疗队提供了尽量完备的后勤保障,队员们提出增加消杀物品和设备,酒店都全力配合,其他的物资需求当地也都尽力保障供应。为了使救治工作更加有序,医疗队一方面开展入舱前的培训,一边调整身心,以便接到任务后能随时进入工作状态。
4月6日夜里8点,康萍和十余名队友首批进入方舱。这是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此前由上海本地的医护人员值守。得知他们是来自天津的支援人员,上海医护人员连声感谢,“谢谢,你们辛苦了!”“你们也辛苦了!”津沪医疗同行,互道感谢和辛苦,内心是协力抗疫的默契。
工作交接中,康萍作为护士长,她要首先熟悉舱内情况,掌握所有流程,如新病人怎么收治、出院病人怎么安排、转诊需要按照什么流程、餐食怎么预订……事无巨细,她把一个个问题提了出来。负责对接的上海医护人员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她穿着防护服,耐心解答接班队伍的问题,时间一久,隔着面屏,康萍清楚地看到一颗颗汗珠从她的额头流下。
上海的医护人员满负荷工作多日,已经是疲惫不堪。“他们真的非常疲惫,挺让我们感动的!”康萍表示。
带病工作 收到暖心问候
作为资深的抗疫医护人员,作为队里的大姐姐,康萍关心着队里每一位年轻医护人员。每次进舱前,她都要仔细检查每一位医护人员的防护情况,口罩佩戴是不是严密,防护服穿得是不是符合规范,队里的年轻护士也都乐于让这位大姐姐检查一遍,“老师你看我穿得行吗?”等确认其他队员都安全、规范了,她才会放心,然后最后一个进入方舱。
康萍和中医二附院的同事们,以及来自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东丽医院、北辰医院等八九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承担起新国博方舱N2区1500人的救治照料工作。他们每一个班次达6个小时,如果算上进舱准备和出舱交接的时间,有时候一个班次要工作近10个小时。用队员们的话讲,在方舱内,就是一直站着、走着、问着、看着,就是不会闲着。
值守方舱,照料病患,工作强度非常大,患有颈椎病的康萍经常会手臂酸痛,但她一直坚持着。
随着医护人员力量的不断充实,再加上病患多以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住在方舱内的病例情绪逐步好转,稳定下来。一位女患者看到康萍防护服上的天津字样,得知她来自天津,主动上前交流,问医疗队住在哪里,吃的住的怎么样,对他们支援上海表示感谢。如此暖心的问候,让康萍感到很欣慰。
多次参与新冠病例救治的经验,让康萍特别注重从心理上给大家“减负”,引导病人减少焦虑情绪。有一位病人在寻找医生,康萍走上前去询问,病人说自己有些咳嗽,还有轻微的气短、乏力,康萍告诉他不要担心,除了按时服用中药汤剂外,还要按时进食、多喝水,适量活动,放松心情,这样才能更快地恢复。
“从这几次进舱的情况看,感染病例整体上状况不错,也非常有秩序,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康萍说。
4月7日,“人民英雄”张伯礼和在上海的天津医疗队远程视频连线,指导新冠病人救治工作,并叮嘱医疗队员做好个人防护。张院士的指导和关怀让队员们更加有信心,“院士的话,让我们在抗疫一线的人员心里更有底气了!”康萍告诉记者。
任劳任怨 低调的抗疫“模范”
此番援沪,让康萍又想起之前的历次抗疫经历,她一次次收拾行囊,践行自己的医者初心,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她说,自己并没有考虑太多,就是时代需要我们医护人员,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
非典那年,康萍刚刚29岁,还是医院呼吸科的一名护士。她和同事整建制进入定点医院海河医院的病区,救治非典病人。那时的防护装备远没有现在的严密先进,“我记得口罩还是那种纱布样式的!”她说那时自己确实紧张过,但大家都坚持了下来,没有一个退缩的。
武汉抗疫是一场大考,她和天津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137名队员一起,在武钢二院奋战了50多个日夜,共同书写了一段天津医疗队的“铁军”故事。
天津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联络员、天津市卫健委干部赵宝伟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当时,在武钢二院,一位进入红区的当地人员,在未做消杀的情况下,不小心走进了绿区楼道,即清洁区,而这个清洁区是医护人员上下班时的必经之路,此时被污染,如不处理队员们就有感染的风险。紧急时刻,康萍二话没说,背起几十斤重的消杀喷雾器,给整个四层楼的楼道来了一遍彻底消杀,消除了危险,解除了警报。
2022年初,奥密克戎突袭津门,天津成为中国首个迎战奥密克戎的城市。一声征召令,康萍再次来到海河医院。在疫情中心津南区,在海河医院的红区,她承担起了院感督导和环境采样等工作,一干就是20多天。
除夕夜,她没有回家,在酒店里,看着电视,吃着煮好的速冻饺子,康萍没有太多的感慨,她说,作为一名老兵,自己就是一直在状态,疫情不退决不归。
康萍总是很低调,一门心思干好自己的工作,称得上是一个只喜欢做不喜欢说的护士长。虽然历次重要抗疫她都亲身参与,堪称抗疫模范,但并不为太多人所知。在队员眼里,康萍就是一位可亲的大姐姐。“康老师就是那种朴实无华,任劳任怨的人,在武汉支援快结束时,我才从别人那里知道她参加过抗击非典的事,她自己从来不说。”赵宝伟告诉记者。
作为中国首个迎战奥密克戎并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城市,天津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康萍看来,作为天津医疗队的一员,就要发扬乐观主义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斗争,展示出天津医护力量的光荣传统和良好精神风貌,帮助上海早日战胜疫情。
有多位当年在武汉的战友,这回也去了上海,康萍没顾上和他们一叙战友情,而是一头扎进了救治工作,“现在就是一切以救治工作为主,希望早日看到上海的车水马龙!”康萍说。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
感染了奥密克戎的小朋友们还好吗?新京报记者独家代理会话“红区”泌尿外科专家, 2023-10-06
-
感柒猛增、接种疫苗变缓 英政府比较宽松疫防对策受提出质疑, 2023-10-06
-
感柒新冠10个月后身体内仍有抗原,90岁老人感染新冠12天抗原阳性 2023-10-06
-
感恩节来啦 在《四季物语》里邂逅最可爱的人,感恩节感谢世界中所有的相遇 2023-10-06
-
感恩期待 《战龙无双》11月10日正式首发,战龙无双官网地址 2023-10-06
-
感受民俗文化 14名国外朋友要向全球叙述鄂尔多斯市“小故事”,鄂尔多斯人文历史故事 2023-10-06
-
感受武警部队福建总队新训:在校大学生新人青春年少“成长”,武警福建总队新训四大队 2023-10-06
-
惩处!处罚!西安市打压肺炎疫情期内搅乱市场管理个人行为, 2023-10-06
-
惩处伤害食品卫生安全违法犯罪,这种实例让人警觉……, 2023-10-06
-
惩处伤害食品卫生安全违法犯罪,绝不放过一个“同伙”,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