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商务部讲解WTO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制度性同盟条约提倡交涉成效,wto贸易谈判协议
观点 | 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次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进入新时代,世界经济发生新变化、面临新挑战,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新特征和新态势。为此,亟须解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难点,面向高质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精准发力,巩固优势、扭转弱项、弥补短板,多措并举激发制造业新活力和创造力,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创新链两端延伸,全方位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第一,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3.5万亿元,起到了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全球第一。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第二,全球制造业格局加速调整和重塑,我国制造业占据一席之地。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格局正在转向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加入WTO之后,我国制造业贸易伙伴开始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拓展,目前我国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多点开花,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我国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多数领域占据生产主体地位,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也在大幅提升,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32.9%;我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这些都为我国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三,我国制造业工业技术加速提升,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正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全社会持续加大工业制造业技术的研发力度,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实现从量的积累增长向质的稳步提高转变,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据《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显示,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1995—2020年,企业部门提供的研发经费从300亿增长到1.87万亿,比例从约32%增长到77%,占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了76.55%。企业持续研发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我国制造业工业技术水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第四,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正在成为打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路径。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正不断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据《2022中国数字经济主题报告》统计,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6.2%,位居世界第二,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数字经济正在通过数字要素、数字技术、数字平台赋能实体经济等途径,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至少提高0.91%。数字经济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得到实质性提高,逐步具备了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同时,随着我国对产业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研发投入的增加,国内相关行业已取得一定突破和成就。
第五,我国制造业的绿色化、服务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化、服务化是当前制造业发展主要方向。特别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绿色产业正在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工业企业的绿色化改造加速推进,钢铁、石化化工、纺织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三五”时期下降了16%,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另外,我国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制造业企业服务环节增值占比持续提高。截至目前,工信部先后公布了四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包括262个示范企业、174个示范平台、157个示范项目,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增长。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的难点
一是工业“四基”仍然比较薄弱,大而不强的局面亟需改善。产业基础能力是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基石”,是我国制造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工业基础和关键条件。当前,中国仍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以及基础软件、基础研究存在突出短板,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发展的“瓶颈”,表现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差、创新迭代升级缓慢、严重依赖进口。近期,工信部和财政部统计了十大先进制造一揽子突破行动的项目明细,涉及核心零部件元器件80种,关键基础材料20种,先进工艺30项。工业“四基”不强和制造业根基不牢,最终难以提升工业整体现代化水平和国家综合竞争力。
二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严重依赖进口,全而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工业“母机”等高端制造,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中国进口数控机床以高端机为主,出口数控机床则多是中低端产品。据中国海关和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控机床进口均价为19.55万美元/台,出口均价为1.92万美元/台,均价差值为17.63万美元/台。一方面,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国产化率还非常低,只有10%左右,同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超70%的机床数控化率,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军工、航天等领域的发展,迫切需要国产替代。另一方面,中国出口数控机床国家众多,比例分散,占进口国的比重较小,产品被替代风险较大。
三是中国制造技术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产业链的“脱节点”比较明显。近年来我国产业链在稳步提升,但产业链仍然存在“不稳、不强、不安全、不通畅”的隐忧。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我国制造水平相比制造业强国美、德、日,只位居第三方阵前列;“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分项指标与制造强国差距较大,其中“质量效益”分项数值对制造强国贡献率占比始终低于15%,五年内贡献率仅提升2个百分点,远低于美国30%和日本27%左右的较高水平。同时,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虽然逐年提升,但是整体水平偏低。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云计算发展指数》显示,我国云计算应用已从互联网拓展至传统行业,但是工业用云量占比只有11.6%。
四是制造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价值链的短板弱项明显。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稳居世界第二,全社会研发经费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一位,但是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为6.3%,而同期的法国、意大利、新加坡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均超过20%,英国、美国超过15%,日本、韩国也高于10%。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学技术积累亟待提高。大量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拥挤在制造和应用环节,出现了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导致高精密芯片、动力曲轴、CPU等核心零部件和导航通信仪器、高档数控机床等中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而煤炭、钢铁、水泥和光伏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行业一些领域产能结构性过剩。
五是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升级难点较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充分发挥了人口、土地和政策等红利,形成了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渐形成国际竞争力;但是当前这些优势在逐渐消失。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数据显示,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指数是96,制造业综合成本已接近美国。同时,我国税费、融资、物流、土地、原材料等成本居高不下,制造业利润越来越低。例如,我国侧重向企业征税,税收结构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为主,无形中抬高了企业运营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六是面临美欧日的“脱钩断链”的风险,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从两年前“芯片禁令”到最近美日荷三国协定、美日韩台四方芯片联盟,近年来美国大搞“筑墙设垒”、拉拢其盟友强推“脱钩断链”,企图以“卡脖子”“脱钩”和联合“围剿”的方式,试图将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道路完全“堵死”,将中国制造业打回到血汗工厂。自2018年3月22日至2022年12月底,美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共把639家中国公司、机构及个人纳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美国政客这种违背经济规律和无道德底线行为,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剧全球经济碎片化风险,越来越成为威胁世界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缺乏在某一制造业细分领域长期专注的“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和隐形冠军、缺乏一批“大国工匠”和尊重“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等。造成上述难点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科创体制机制不健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围追堵截”、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强。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的路径探索
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化发展,夯实产业基础能力。高质化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重要方向,既强调筑牢工业“四基”,解决“卡脖子”问题,推进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又要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高新化发展,攀登价值链“高峰”。为此,要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原则,完善顶层设计。一是推动政策文件从单一部门制定转向多部门联合行动。加快健全完善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已出台和后续颁布的系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度规定,构建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产业、金融、科技和人才政策体系。二是实现政策手段从传统的“大水漫灌”转向精细化精准化施策。调整前期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多采用财政拨款、税收减免、金融贷款等传统工具。在《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实施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分类施策,动态梳理摸底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四基”问题,细化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和工作方案施工图。三是清晰政策导向从为企业“输血”转向重塑企业“造血”能力。优化早期的中小企业扶持和鼓励政策,积极探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新路子。政策重点从产业链角度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推动搭建“官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机制,打通“科学—技术—工程—产品/服务”创新链的“堵点”;加快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四是强调政策重点从“补短板”转向“锻长板”并重。从早期的中小企业政策更多强调中小企业缺什么政府就补什么,政策重点转向为“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明确提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主导产品,不仅要“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也要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锻长板”,扎实推进制造业的“单向冠军”和工业“小巨人”行动。
促进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加快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断深入,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新型制造模式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形态。前者是to C业务,后者属于to B业务。一是鼓励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结合自身产品特点、生产经营中积累的各种优势,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推动与利益相关者协同共创,搭建产业协作平台,健全产业链运营模式,给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互促的创新体系。提供专业化研发设计、体系化信息中介、流程化现代物流、便捷高效的金融保险、优质普惠的商务服务等,筑牢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
促进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的升级。充分发挥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突出优势,竭力拥抱数字经济,着力解决“数字鸿沟”。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加快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依托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实现产品服务创新和生产流程再造;借助生产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实时共通共享,推动业务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二是应加强在应用开放、应用链形成等领域的探索,围绕“基础研发—应用开发—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测试—用户体验—方案解决”全链条,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快递、智能安防、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视觉、智能营销、智能穿戴、仿真机器人等领域的数字业务。三是打造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场景,积极从事社会交流领域的识别系统、人机互动、智能创作,提供服务系统领域的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和智能家居,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智能检测、自动化机器人、步态识别等领域的服务。
促进我国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加速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工业企业的绿色化改造。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未来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应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绿色制造。实施好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等税费支持政策,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钢铁、建材、石化、轻纺等行业燃料原材料清洁替代;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鼓励制造企业降碳减污增绿,打造典型绿色低碳制造应用场景,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进一步打造绿色制造服务商。二是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围绕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升三大方面,继续推动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节能降碳,开展废水循环利用试点;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废钢、废纸等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拓展综合利用渠道。三是着力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推进低碳型、环保型、高效型绿色产品研发,加快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绿色交通和绿色管理等领域布局,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光伏、锂电供给能力,加快发展氢能、储能,推动生物基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等。
促进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深化产业链国际合作。当今全球制造业和产业链供应链格局进入速度放缓、格局分化、规则重构的调整期,中国制造业应进行全球化路径和模式升级,完成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转型。一是从出口产品转向全球产能布局,建立以我国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体系。发挥中国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的比较优势,鼓励企业从输出产品向输出工业能力转变,建立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倒逼企业必须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二是更加重视基础研发投入,在海外超前布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验室和研发体系。以建立全球研发体系为抓手,联合所在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同盟,整合全球优秀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力争在技术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三是并购重组整合资源,开辟产业新赛道,在世界各地建立品牌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坚持制造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战略抉择,打造全球化品牌和可控的销售渠道。四是加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国际合作。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带动所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数字贸易等新领域合作,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
国家商务部讲解WTO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制度性同盟条约提倡交涉成效,wto贸易谈判协议 2023-10-05
-
国家商务部布署冬春季蔬菜水果等日常生活用品销售市场稳价稳价工作中, 2023-10-05
-
国家商务部公布《“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解读 2023-10-05
-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地区对全国经济知名度先进性持续提高,发改委对长三角发展规划 2023-10-05
-
国家发改委:禁止以港口检查基础设施建设为名违反规定建楼堂馆所, 2023-10-05
-
国家发改委:火电厂存煤超1.62亿多吨 供货工作能力存煤水准均居低位, 2023-10-05
-
国家发改委:激励互联网视频网站限定廉价影片播映, 2023-10-05
-
国家发改委:数字货币“挖币”主题活动列入取代类产业链, 2023-10-05
-
国家发改委:切合老年人赴儿女居所团圆必须, 2023-10-05
-
国家发改委:从根源上抵制“造湖大跃进运动”,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