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轨道交通4地铁线16日逐渐试坐 “现代感”显大城市特点,合肥地铁4号线和6号线有交汇站吗
日新月异,合肥高新区现代科技新城悄然崛起
10月10日,记者在合肥高新区采访时发现,距行政双子楼不远的王咀湖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产业和科创核心地带。四周水草成片,岸边绿树繁茂,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与现代楼宇遥相呼应,绘就成一幅现代科技新城的美丽画卷。
产城融合加速,现代科技新城日新月异
十年来,合肥高新区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加速推进产城融合,从软硬两个方面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发展环境,让创业者、投资人和科研人员引得进,留得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构建“美丽高新”“1520”规划体系,围绕城市安全、自然生态、宜居环境、城市形态、产业能级“5大核心维度”,打造了环王咀湖等多个产城融合的城市生活圈,建设集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科技新城。形成“七纵六横”路网结构,全区建成道路总里程278公里,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建成运营。
王咀湖原为“王咀水库”,其外围形似人的大脑,十年间,在高新区飞速建设发展的进程中,在王咀湖周边逐渐建立起了集政务中心、孵化基地、高新企业、高端研发机构、住宅、文化、教育、医疗、商业配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新城”。成为了高新区的“最强大脑”。
在合肥高新区政务中心记者看到,一批前来办事的人员正在有序地进行疫情查验,而整洁明亮的办事大厅,办事的人并不多。据这里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经过持续改革和创新,目前群众日常办理的事务能远程办理的,尽量线上办理,非到现场办理的,做到只跑一次。
学校和医院是宜居、宜业的两项硬性指标,为此,合肥高新区实施名校战略,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中加国际学校、合肥六中高新中学、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等投入使用,形成“7中学+14小学+35幼儿园”的学校布局。
在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西院)建成投入使用,形成“2所三级甲等医院+5个卫生服务中心+2个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服务布局。获批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编制全国首个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制定首个全国开发区双碳工作方案,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9.79%。
新兴产业集聚,“合肥版中关村”凸现
十年来,合肥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探索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内生发展之路,逐步建成享誉全国的“中国声谷·量子中心”,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和“科大硅谷”核心区,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八年稳居前十,积极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成为“合肥版中关村”。
十年来,合肥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37亿元增长到2021年1252.7亿元,年均增长15.7%。税收收入从42.77亿元增长到248.7亿元,年均增长21.5%。用全市1.1%的土地实现了全市11%的GDP和19.8%的税收。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90亿元增加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12.1%。全区市场主体从8000家净增到7.6万家,年均增长近3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302家增加到2000家,上市企业从14家增加到34家。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75件,专利申请授权数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据了解,园区集聚合肥人工智能国家战新产业集群企业约1500余家,合肥集成电路国家战新产业集群企业约260家,集聚50余家量子信息产业的量子一条街闻名全国。光伏产业和大健康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成功塑造中国声谷、量子中心等“地标性”产业品牌。经历两年三次突发疫情,高新区凭借着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和长期培育的内生动力,总会有新兴产业板块异军突起,有效抵御疫情对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过多年发展,一批头部颈部企业在合肥高新区不断涌现。培育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技术全球持续领先的语音智能企业科大讯飞、出货量全球前列的可穿戴设备企业华米科技、国内第一家光刻机上市企业芯碁微装、国内首台空中交互呈像技术企业东超科技、国内芯片制造EDA龙头全芯智造、全国最大网络货运企业维天运通。区内已培育超千家高成长性企业、260家卡脖子技术企业、4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科技力量集聚,加速“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正在建设中的合肥(高新区)科技馆新馆让记者们眼前一亮,造型独特的外观给人以强烈的科技感,这里将是合肥市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是合肥高新区科创活动的理想平台。负责建设现场监管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新馆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内装和相关设备入住。
为呼应深空探测实验室建设,自2022年4月起,合肥市科协与国家航天局探月中心多次会商,计划依托在建的合肥市科技馆新馆,使用馆内一楼东大厅和特展厅共1600平方米空间,打造集航天科普、成就展示、未来畅想于一体的中国深空探测科技馆。据悉,方案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中心负责设计,目前正在方案深化设计和报审阶段,计划于2023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前建成,与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同时开放。
为了加速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国家,省、市政策的叠加支持下,合肥高新区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中短期发展战略,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战略科技力量显著增强,量子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大高新校区一期建成投用,深空探测实验室、离子医学中心等重点研发机构落地投用,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的企业共计77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位居全国第二位。
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建立了“引导性股权投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风险投资+产业化专项基金”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创业投融资体系。已聚集股权投资基金210余支,资金规模约2800亿元。区属国资累计投资科技双创项目579个,总资金规模突破700亿元,带动超1500亿元社会资本跟进。其中,115个成果转化项目科研创业团队“零资金”开办企业,成为“科技创业零门槛”的典型案例。全区孵化器面积从不到50万平方米增至550余万平方米。全区从业人口超过5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75%。
如今,合肥高新区科技创新是硕果累累,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设立;每周都会有科技型企业发布创新产品;每月都会有国家重大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发布成果。在这里,研制出世界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世界第一款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国内首创毫米波芯片、应用于北京冬奥的全色激光显示“雪如意”,墨子号、质子刀、嫦娥钢、原子力显微镜……高新区已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
“十四五”末,合肥高新区将构筑“一心、两轴、五区、三组团、一新区”的“12531”空间发展格局,全面启动“未来科技城”规划建设,引培若干家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力争国家高企突破5000家,上市企业突破60家,孵化器建设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突破50家。打造“4312”产业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和服务经济,打造大信息、大制造、大服务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大健康一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专精特新”和瞪羚独角兽企业2000家,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加速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迈进。
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彭学英
-
合肥警方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垮境赌钱 捉拿嫌疑犯1372人,合肥警方打掉一赌博窝点抓获13人 2023-10-05
-
合肥市陆港多联航空货运业务流程启用, 2023-10-05
-
合肥市综保区再“添子” 总投资10.6亿人民币,合肥市综保区拓展区规划 2023-10-05
-
合肥市班列总计投运做到2000列,合肥市中欧中亚班列 2023-10-05
-
合肥市公安局海上大队原厅长李慧比较严重违纪被“多开”,合肥公安局水上分局原局长 2023-10-05
-
合流鱼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 2023-10-05
-
合法权利怎样获得维护?2021新学生就业形状员工消费者维权指引, 2023-10-05
-
合欢散的作用与功效,合欢皮有哪些形态特征和功效,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