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百年考古学看华夏文明与众不同文化基因,百年考古与中华文明之源
天下之枢 九州衢地 古都中原 河南为何这么与众不同?
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
河南古称中原、中州、中土、豫州,有中岳。
河南不南不北,不东不西,河南话叫“中!”
河南望北向南,承东启西,是中国东西向、南北向两条交通大动脉唯一交汇的省区!河南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地理中心”,但在地缘上、在交通上、在经济上、在文化上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更确切地说是“天下之枢”!
河南最大的优势是区位!河南是中原核心、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是中国东西南北交汇于此的“中”!是搬不走、抢不去、学不来的优势!河南地跨中国第二、三级阶梯,既有山川之险,又有平原物产之饶,舟楫之便,水运之利。
河南是地理上的“枢纽地区”,是战略要地、地缘腹地、经济重地和文化发祥地的合一。河南山地呈“C”型分布,其余是大平原,在地缘上受压制,本质上是“四战之地”,本地势力难以坐大,但因为地处中原,河南又具有无与伦比的战略意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
周边势力拥有了河南,相当程度上就获得了胜利!
因此,河南是典型的“九州衢地”!
河南的不同之处很多。
河南是个“四川”省!
河南有六处“鸡鸣三省”之地!
河南的历史极为久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
逐鹿中原的奇计妙策自古以来有多少?
历史、地理都非常独特的河南,到底有多少秘密?
一、河南之奇
(一)河南是个“四川”省。
河南地处中原,是全国唯一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的省。 因此,河南是名副其实的“四川”省。当然,此“四川”省不同于“四川省”。
(二)河南有六处“鸡鸣三省”之地。在全国绝无仅有!
一是北面: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太行山。处于山西省平顺县、河北省涉县、河南省林州市交界处。
三是西面:晋陕豫交界处:黄河“金三角”风陵渡附近。分别是河南灵宝、山西芮城、陕西潼关县。
二是西南面:鄂、陕、豫三省交界处的白浪街。对应的县、镇为:河南省淅川县紫荆关镇,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白浪镇。
四是南面:鄂豫皖交界处,大别山。湖北、安徽和河南相交界的三个县分别是湖北黄冈麻城、安徽六安金寨县、河南信阳商城县。
五是东面:鲁豫皖三省交界处,黄河故道。外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三省交界处。地处黄河故道,现已形成万亩人工林海。
六是东北面: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界点周边分别是,山东聊城莘县董杜庄镇毕屯村,河北邯郸大名县束馆镇闫庄村,河南濮阳南乐县福坎镇刘吕村。故有“一足踏三省,鸡鸣惊三县”之说。
(三)人工奇迹与地质奇迹
一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历时近十年,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八亿年的地质奇观:鸡冠洞
鸡冠洞位于河南洛阳栾川县城西三公里处,属天然石灰岩溶洞,地质学上称其为“喀斯特地貌”。鸡冠洞形如雄鸡昂首引颈高啼,山顶恰似鸡冠,景致秀美。
现已探明洞长5600米,上下分五层,落差138米。洞内峰回路转,景观布局疏密有致,石林耸秀、石花吐芳、石帷垂挂、石瀑飞溅,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天然成趣,巧夺天工,整个溶洞就像是晶莹剔透的海底龙宫。洞中四季恒温18℃,是“自然大空调”。畅游其间,犹如置身于美丽优雅的童话世界。 鸡冠洞还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被誉为“北国第一洞”。
三是奇特的村庄:郭亮村和地坑村,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郭亮村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位于太行深处,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万仙山的第一分景区。
地坑村位于河南三门陕市陕县,地坑院又称天井院,从地平面往下挖六七米,是为坑,从挖好的院落往上看,是为天井。一眼看去,“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是汝州怪坡。
怪坡位于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处,人称神奇的“姊妹怪坡”,“下坡如逆水行舟,上坡如顺风扬帆”,在怪坡上坡骑车不用瞪,开车熄火照样行,更奇怪的是雨后水往高处流,似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这里丝毫不起作用。有人说这是“重力位移”,有人说这是“地磁现象”,也有人说这是“视觉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怪坡披上了一副神秘面纱。
(四)自古即存在的“地域黑”。
现在,河南被“黑”得很厉害,这是一种“地域歧视”或称“地域黑”。但让我们想象不到的是,河南自古即存在所谓的“地域黑”!
不信请看,自古流传下来的成语或者寓言,与河南有关的,除了“洛阳纸贵”较正面外,负面的或者被取笑的还是很多的。这些成语或者寓言,多源于古代河南的诸侯国,如宋国(拔苗助长)、郑国(郑人买履)、卫国(郑卫靡靡之音、桑间濮上)、蔡国(讳疾忌医)、杞国(杞人忧天)等,这不是古代版的“地域歧视”吗?!
(五)民俗之奇:“河南十大怪”
河南有“八大怪”、“十大怪”之说,兹录“河南十大怪”。
第一怪:郑州商场扎堆盖;第二怪:开封古城摞起来;
第三怪:洛阳水席水做菜;第四怪:天井窑院地下开;
第五怪:“中”字说的真不赖;第六怪:“阳”字地名多的怪;
第七怪:少林太极最叫卖;第八怪:豫剧老少都喜爱;
第九怪:寻根问祖河南拜;第十怪:遍地文物脚下踩。
二、不可多得的“九州衢地”
“衢地”一词来源于《孙子兵法·九地》篇。
何谓“衢地”?古典时期通俗的解释是指“四通八达的地方;多国交界之地,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为衢地。
《孙子兵法·九地》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孙子兵法·九地》又称:“四达者,衢地也。”
《孙子兵法·九地》又称“衢地则合交。”张预 注:“衢者,四通之地。我所敌者,当其一面,而旁有邻国,三面相连属,当往结之,以为己援。”
“衢地”兼具战略要地、四通八达之地、兵家必争之地的属性。
从大处着眼:整个河南都是“天下之枢”,有“十省通衢”之称;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地带又是典型的“枢纽地区”;河南还占据“中原”的核心区,地理位置独特、优越而且关键!河南是全国的“衢地”!愚以为,河南冠以“九州衢地”之名可谓恰如其分!
(一)天下之枢:四方辐辏、四通八达的“九州衢地”
“天下之枢”的字面意思,即天下的枢纽。语出《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劝谏秦昭襄王:“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
韩、魏虽由“三家分晋”而来,但两国的国土相当一部分在今河南省境内。魏惠王时,魏国都城自安邑迁大梁,地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魏迁大梁后,又以梁代魏,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宋史·河渠志》称:“大梁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
北宋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为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为北京。东京为首都,又称汴京。
以宋朝疆域言之,东京所在的位置的确是四方辐辏,天下之枢,四通八达。大而言之,整个河南省在北宋的版图上,也居于天下之枢的位置,也是典型的衢地。
河南在现在的中国版图上,“天下之枢”的位置也是显而易见的。
看看铁路网中的河南!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和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交汇于河南。
虽然后来京九、京沪等铁路陆续建成,但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始终占据着支柱性地位,难以动摇。
再看看高铁网中的河南。南北、东西的高铁网在河南交汇,郑州甚至形成以其为枢纽的“米”字型或放射状分布!
即使着眼于早年建成的“西气东输”工程,河南的地位也相当优越。
河南的“天下之枢”绝非浪得虚名。
(二)豫西走廊:独特而优越的“枢纽地区”
“枢纽地区”一词来源于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其著作《历史的地理枢纽》中,提出了“地理枢纽”、“心脏地带”等重要概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宋杰将麦金德的理论与中国古代战争史相结合,写成《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引用了“地理枢纽”的概念。
其实,“地理枢纽”和“枢纽地区”意思基本相同。一般认为,在大规模战争中,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考之历史,典型的如春秋时期的郑国,战国时期的韩、魏,秦汉时期的敖仓、隋末唐初的洛阳都是“枢纽地区”。
从地理的角度考量,河南从北部的南太行山经豫西山地一直到南部的大别山,山地形态呈“C”型分布!而最精华部分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山地,换言之,河南山川形胜以豫西山地为最!
豫西山地又以“豫西走廊”战略价值最大!
“豫西走廊”又以“洛阳地区”战略价值最高!
伊洛盆地所在的洛阳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一是洛阳的山川形胜。
古人以“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形容洛阳的山川形胜。
洛阳四面环山。洛阳西依秦岭,秦岭余脉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等延伸至河南西部,形成著名的豫西山地;东临嵩岳;洛阳北面,近有邙山作为天然屏障,又有黄河之险,远隔黄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南有九皋山(属于外方山余脉)。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卜定洛阳王城时:“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三涂”即九皋山,周武王把它看作天室。九皋山是古都洛阳南的屏障,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是伊川古迹名胜十六景之一。
“六水并流”。“六水”指洛阳境内洛、伊、瀍、涧、穀、甘六条河流,现在除了穀水外,其余的均能在地图上找到。甘水现名甘水河,在流经洛龙区丰李镇小作村后汇入洛河。至于穀水,它曾是北魏洛阳城的护城河,现已不复存在。
八关都邑。洛阳城山水形胜,雄关林立,形势险固,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轩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大关,合称“八关都邑”。
略述其中重要关塞。
【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阳,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为洛阳八关之首。
【旋门关】古称“虎牢关”,汉改“成皋关”,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虎牢,春秋时为郑国之地,相传周穆王获虎筑栅笼喂养于此,故名“虎牢”。历史上有名的“楚汉之战”,曾在荥阳、成皋间拉锯。
【孟津关】在洛阳北,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相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于此,所以称为“盟津”,以后逐渐演化为“孟津”。
【伊阙关】即龙门口,两山夹峙,伊水穿流其中,自古为防守要地。由于伊阙形势险要,所以东汉时把它定为“洛阳八关”之一。
其他不再详述。
十省通衢。言古代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区位优越,四通八达,通往现代与河南省接壤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等6个省份以及更远的省份,盖言其通衢之广。
二是洛阳的主要通道。
楚汉相争,在成皋、荥阳间成相持之势,战况胶着,胜负难分。郦食其眼光独到,向刘邦提议,“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刘邦采纳后,逐步扭转战局。
敖仓、成皋、太行、蜚狐口、白马津,要理解这些要地的意义,还是要细究洛阳的山川形胜。古人称洛阳“山河拱带,形胜甲于天下。”
洛阳以北,邙山之外,有黄河之险,越过黄河,即进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河内”地(位于太行山和黄河之间),再向北,即巍巍太行!
为何要“杜太行之道”?还要向更远处“距蜚狐之口”?这说明了太行山的重要性。
说到太行山,就离不开“太行八陉”,八陉中有三陉通向现在的河南省,即轵关陉、太行陉和白陉。
【轵关陉】是三晋连通洛阳的要道。沟通山西侯马和河南济源,自古为用兵之地。苏秦曾称“秦下轵道则南阳动”,轵道即轵关陉。【太行陉】沟通山西晋城和河南焦作,是著名的“兵要首地”、“商旅通衢”。沿陉可北上太行,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即成皋),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白陉】是古道,沟通了山西陵川县和河南新乡,有著名的“七十二拐”。据此陉南渡黄河可攻开封,东进可击大名,北可窥安阳、邯郸,是军事要地。
可见,由此三陉出兵,可对洛阳、开封构成重大威胁!
由洛阳向北,邙山之北,黄河南岸,有一处著名的黄河古津渡,即盟津,现称【孟津】。孟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洛阳的北大门,是古代洛阳南北官道渡口和军事重地,也是“三河”(古代河东、河内、河南)的核心,黄河中下游在此分界。 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在此不期而盟会,《史记·周本纪》:“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晋杜预于古孟津建成跨河浮桥,即著名的河阳桥,成为黄河南北交通最为重要的通道之一,顾祖禹称:”河阳,盖天下之腰膂、南北之噤喉也。”
【成皋之险】即虎牢关之险,虎牢关,又叫成皋关、汜水关,处于汜水河汇入黄河的河口处。因河道淤积,现在的虎牢关没有古代险要了,虎牢关在古代大名鼎鼎,十分险要。古代黄河紧贴邙山北麓,由中原到洛阳,必须沿黄河河岸而行,虎牢关地处汜水河谷,正扼此道。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
成皋之险最大的战略意义是:出此关后,即为一马平川的中原,再也无险可守!因此,虎牢关千百年来一直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顾祖禹甚至认为:“秦之并六国也,始于韩,以虎牢成皋之险也”。秦国攻取韩国的成皋关后,即可开了东进的战略通道,统一六国由此破局!
【敖仓之粟】与黄河的砥柱之险和人工运河鸿沟密切相关!充分说明军粮的极端重要性!
敖仓在今敖山(即广武山)上。敖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著名的鸿沟息息相关。鸿沟开凿于战国时期,当时,黄河和济水在此分流。开凿鸿沟的目的即为引济水东南流到开封,这一段为鸿沟总渠。到了开封后开始分流,一支往南流,分别接淮河支流颖河、涡河而入江淮,这就是著名的狼荡渠,也就是项羽和刘邦的分界线鸿沟;另外一支往东流,在徐州合泗水,是为著名的汴水,是通过徐州连接泗水而入江淮的重要水道。由于古代黄河有砥柱之险,在今河南三门峡市水流湍急,极大地限制了粮食的水运。于是就在运河入黄河处的敖山上建立储粮的仓库,这就是敖仓。战争时期,粮食为成败的关键。“敖仓之粟”自然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隋唐时期的洛口仓与此功能相同。
【白马之津】,即白马津,位于河南滑县城西北黄河故道南岸渡口处,《史记正义》记载:“白马津在滑域白马县北三十里。”
白马津是黄河中段重要的古津渡,扼黄河天险,守南北要道,是古代行军和行旅客商往来的重要南北通道。其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极其重要。
白马津因其重要,史籍多有记载。《战国策》记载,张仪建议赵王“守白马之津”。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郦食其劝刘邦“······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文中的“形制之势”现为成语,意思是“依靠有利的地形条件去制服对方。”主要意思是劝刘邦占据险要之地,拥有敖仓之粟,让诸侯明白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汉书》记载:“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
《史记》多次记载“击战白马,大破之”。可见在秦汉时期,白马津已经成为关乎成败的兵家要地。后世曹操、袁绍官渡之战,白马津亦为要津。
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作为古都要地,洛阳在地缘上具有北向太行、东控中原的重大战略意义!
如果我们仅从“楚汉争雄”的历史入手,就很容易忽略洛阳“西扼关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因为沛公起兵,入关而王汉中,收巴蜀,定三秦,东向与楚争天下时,“关中”早就是刘邦的根据地了。故郦食其的宏论,只字未提关中。
在洛阳和关中之间,因函谷关和崤山的存在,称为“崤函走廊”。此通道在翻越崤山时,便分为南北两道。北道为由洛阳沿涧河河谷西上,经新安,渑池等地,在硖石翻越崤山,接青龙涧河河谷到三门峡市,这条道路也叫三崤路,最为便捷,历史最久。此道就是秦国东出的主干道,汉武帝将函谷关迁到新安,是为汉函谷关,依然为主干道。
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条南道,即莎栅道,习惯称唐莎栅道。由陕县(今三门峡)沿青龙涧河而上,经雁翎关,兰锋宫(今宫前村),莎栅城(今照册村)遁莲昌河到永宁(今三乡镇),然后到洛阳。此道是唐代的官道,沿途设有驿站,唐代成了行军的主要道路。
洛阳南下的通道主要有“三鸦道”和“颍川道”,南通南阳盆地,达荆楚。
洛阳南部为险峻的嵩山、熊耳山、箕山、外方山、九皋山等山脉,这些山脉在洛阳南部的伊川、汝州一带中断,形成一条宽广的走廊地带,是由洛阳通往南阳盆地以至江汉的通道,即历史上著名的“三鸦路”。扼守此道的,便是著名的伊阙关。伊阙关在伊河之畔,龙门山、香山两侧对峙,非常险要。
洛阳盆地南部的嵩山,东西绵延,非常险峻。但在少室山和太室山之间,有一个狭窄的缺口,自洛阳由此缺口南下,可接颖河水道,经许昌、周口、阜阳等地进入淮西地区,著名的少林寺就在此路上。此通道即颍川道,向来为洛阳南下的捷径,扼守此通道的缺口处设有关隘,因所处的山叫轩辕山,此关叫轩辕关。
洛阳具有北向太行、西扼关中、南通南阳、东控中原的重大战略意义!对东西南北四个战略方向都有重大影响,因此,以洛阳为龙头的伊洛盆地和“豫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枢纽”!也叫“枢纽地区”。
三是古人论述洛阳的地缘
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地区,由于自身突出的地缘优势和战略地位,自然引起历代政治家、谋士和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视,对其的论述,洋洋洒洒,虽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溢美之辞。在史籍中,洛阳更是史不绝书。
其一:《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此处的“三川”是指黄河、洛河和伊水流域,泛指洛阳地区。洛阳位于黄河、洛河和伊水之间。东周东迁洛邑,即今洛阳。后来韩国在此设立三川郡。秦武王将“车通三川”上升到“死不恨”的高度,可见洛阳地区的战略地位之高,也从侧面反映了秦国东进中原之难!
其二:《汉书》载:刘敬说上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曰:"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背河向洛,其固亦足恃。"
其三:东汉时期张衡的《东京赋》描述洛阳,“溯洛背河,左伊右瀍。西阻九阿,东门于旋(旋门关,即虎牢关)。盟津达其后,太谷(太谷关)通其前。回行道乎伊阙,邪径捷乎轘辕。大室(太室山)作镇,揭以熊耳。底柱(砥柱)辍流,镡以大岯(指有大山屏蔽)。”
其四:《汉书》载,翼奉上书曰:(洛阳)“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乡嵩高,后介大河,(师古曰:乡读曰向。介,隔碍也。)建荥阳,扶河东,南北千里以为关,而入敖仓;地方百里者八九,足以自娱;东厌诸侯之权,西远胡羌之难。(师古曰:厌,抑也。)”
其五:《旧唐书》称:“况瀍、涧之中,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淮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
所谓“宛叶之饶”,宛 ,即今南阳 ; 叶 ,在今叶县南。历史上,宛洛并称较多,但宛叶并称的例子也不少。如《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之出荥阳 ,南走宛叶 ,得九江王布 ,行收兵,復入保成皋。”
(三)中原核心:河南周边“接榫地带”尤具匠心!
“中原”,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虽然中原一词在面积上显然要大于现在的河南省的面积,但拥有“中原”这个金字招牌的省,目前有且仅有河南一家!因为河南占据了中原的核心位置,其他如河北、山东等省,虽有大面积的平原,但都有了专有称呼,或称燕赵,或称齐鲁,至于河南的其他邻省就更没有资格称中原了。
河南的与众不同之处,鲜明地体现在其行政区划的划分上,尤其以其北部、西部和南部最为明显,换言之,河南与周边领省的“接榫地带”尤具匠心!
一是河南地跨河北。
河南省名原意是“黄河之南”,但是,现在的地图明白无误地显示:河南地跨黄河,并且地跨海河和其他河流,是全中国唯一地跨黄、淮、海和长江四大江河的省份。我国历史上,州、郡、省界的划分,一般遵从两个原则,一是“山川形便”,即依靠山地河流来划定边界;二是“犬牙交错”,则人为故意划分边界,体现的是政治智慧。
河南地跨黄河,北接南太行,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河内郡”划给了河南。这种操作,显然执行的是“犬牙交错”的划分规则!
这块要地为何要划给河南,而不划给山西或河北呢?并且是自秦朝就确定了呢?这里面有何深意?
答案是:断断不能划给山西,也不可划给河北!因为山西的地缘优势太强了,河北的地缘优势也不差(参见本人拙作山西、河北篇),只能将这块要地划给南部的河南。河南与山西和河北相比,地缘上受二者压制,划给河南,正好可以补强一下河南的地缘差距。如果河南与山西或者河北仅以黄河划界,无论这块要地划给山西或者河北,都会增强它们的实力,增强它们割据称雄或拥兵自重的心理,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也更容易“吃掉”河南,显然不利于统治。
秦朝时期就划分为河内郡就再正确不过了。因为秦人深受晋国地缘阻断之苦!如果从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图霸中原,执意东出越过晋境偷袭郑国,但回国途中被晋国在崤山伏击,发生著名的“崤之战”,秦军惨败,三帅被俘,全军覆没!中间是漫长的400年时光!一直到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再到开启统一六国之战,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晋国阻断了秦国东进之路足足400年!秦国怎么可能在统一后将河内郡划给三晋管辖呢?
当然,那时还没有河南省,但这一区划不属于山西亦不属于河北,是自秦朝设立河内郡始。战国时魏始有河内河东之名,而秦汉因以置郡。
我们还要记住,河内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位置重要,物产丰富,兵精粮足。我们可以从荀彧劝谏曹操的话语中略见一斑:据《后汉书·荀彧传》记载:荀彧劝谏曹操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 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二是豫西接榫秦岭。
豫西山地,茫茫群山,与秦岭一脉相承,成为河南省山地最为集中的区域,河南的山川形胜,以此为最。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成为“枢纽地区”,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问题来了:作为秦岭东段山脉一部分的豫西山地,为何要划给河南,或者说为何要划给豫州,而不留给陕西呢?如果将豫西山地划走,那河南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省”了?之所以不这么做,关键的考量还是“犬牙交错”规则。全划给陕西,陕西就太强了,容易产生割据,也更利于陕西势力东进中原,而不利于制衡。即使定都长安、大一统的汉唐时代,也没有把豫西山地全部划给陕西,而是将豫西山地的一部分划为京兆尹和弘农郡,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郡)同归司隶校尉部,作为汉朝京畿地区的屏障,负责拱卫京师,抵御来自东方的威胁。
在此需要关注的是“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置,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弘农郡境内有大名鼎鼎的函谷关,此一战略举措实际上是将函谷关的功能扩大化,目的仍然是拱卫京畿。弘农郡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以西汉为最大。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
三是南阳盆地得其半。
南阳盆地,是以南阳市(古称宛)为中心,包括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西北部的盆地,面积36635平方公里。南阳盆地周围群山环绕:西依秦岭,北有伏牛山,东为桐柏山,南部为荆山(大巴山余脉)、大洪山。
南阳盆地又称南(阳)襄(阳)盆地,南阳、襄阳同处一个盆地。南阳盆地安居中国腹心地带,可通达洛阳、关中、汉中、荆襄、中原共五大战略区,被称为“楚豫雄藩,秦吴咽喉”,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南阳向西北过商於古道(历史上著名的“商於之地”在此),经武关可以进入关中平原;从南阳向北,穿过伏牛山,奔向伊阙,可进入古都洛阳;向东北过方城“夏路”,直奔许昌,进入豫东平原,可至郑州、开封;东南通过随州走廊与江汉平原相连,可达武汉;向南沿荆襄通道可达荆州;沿汉水可达汉中盆地。
南阳盆地南北分属于湖北和河南,源于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时期,此类省界划分属于“分而治之”的政治哲学,本质上仍然属于“犬牙交错”的划分规则。
(四)四战之地:河南地缘受压制是亘古铁律。
河南本质上是四战之地:位置居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无险可守,最要命的是强敌环伺!河南在地缘上受压制是亘古铁律!与周边相比,河南地缘上弱了一级,矮了一头!河南弱于山西,三晋势力战国之前就在中原盘根错节,犬牙交错,韩、魏两国的大部分领土在河南境内,并都曾迁都于河南;河南弱于陕西,四塞之地的秦国压河南一头,秦武王时期就想“车通三川”,觊觎周室;河南弱于荆楚,楚国问鼎中原的野心早已彰显,南阳等地早归楚国所有;河南弱于河北,地缘上幽燕“南俯中原”,铁骑亦非河南所能阻挡;河南甚至弱于齐地,卫、宋皆亡于齐。
战国时期河南的形势活脱脱显示出河南四战之地、地缘上受制于人的窘境!好大的一块“唐僧肉”!
顾祖禹对此看得清楚,他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河南古称四战之地也,当分纠之时,河南必在所争:及大势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也”。
实际上不光顾祖禹,厉害如张良者,目光如炬、洞察幽微,早就把号称“山河拱带,形胜甲于天下”的洛阳之优劣看透了:
《汉书》记载了张良劝刘邦定都关中,对洛阳和关中地缘优劣有精彩绝伦的论述。指出了洛阳地缘狭小、四面受敌的弊端,可谓一针见血!
张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独守,以一面东制,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以下,是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河南山川形胜之地洛阳尚且如此,其他的地区就可想而知了。
三、厚重悠久的文化发祥地
(一)史前时期:“黄河金三角”的文明之花
远古时期,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润,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象形字“豫”的根源,即被描述为人牵象,这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
世界级的大江大河,其精华之处,首推入海口的三角洲。唯有黄河例外,她的精华之处,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被称为“黄河金三角”,即位于陕西境内渭河流域的关中盆地、位于山西境内的汾河河谷(精华处是运城盆地)、位于河南的伊洛盆地(洛阳地区)。“金三角”位于黄河“几”字型大拐弯处,由黄河的三大支流渭河、汾河和伊洛河流域组成。
这里不但是黄河流域的精华所在,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是:这里是最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你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陕西、在山西或者在河南,但无论中华文明最初的花朵在哪里开放,都离不了这个“黄河金三角”!换言之,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铁定在“黄河金三角”!
以现在的眼光看,“黄河金三角”地处我国中、西部交界地带,通华北,联西北,接中原,在全国流通中,可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地理位置相当优越!
相传8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母、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华胥国女首领华胥氏,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考古发现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
《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三皇之一、人文始祖的伏羲根据“河图”、“洛书”推演出“伏羲八卦”!八卦早于文字而诞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相传伏羲氏还创造了龙图腾,“龙的传人”始于此。
后世周文王被拘羑里,又推演出六十四卦,即《周易》。《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
其实河南简称“豫”,除了和大象和豫州有关系外,还和《周易》有关系。“豫”卦为六十四卦之一,被称为雷地豫(豫卦),上卦为雷,下卦为地,“象曰:雷出地奋,豫。”
5000多年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冲突中走向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开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
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了石器、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
(二)先秦至近代:古国古都古城
一是古国。
从西周到春秋,实行的是分封制,小国林立,但诸侯国数量却记载不一。《荀子·儒效》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吕氏春秋·观世》中却记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春秋时期诸侯国总数,见于《史记》者就有108个诸侯国,史学界普遍认为,当时有一百多个诸侯国。
同时期河南境内诸侯国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位居其他各省之首!
西周河南境内的主要诸侯国有:宋国(都商丘)、陈国(都柘城、淮阳)、蔡国(都新蔡)、卫国(都淇县)、杞国(都杞县)、息国(都息县)、黄国(都潢川)、管国(都郑州)、应国(都平顶山)、房国(都遂平)等。
却是为何?
这说明:河南开发历史悠久,自夏、商至周,早就是一块“熟地”,“熟地”才会精耕细作,划分小国多且密,很正常。其他的或者偏远。或者蛮荒,难入统治者的“法眼”,当然分封就少。其次是河南气候温和,平原广布,宜居宜农,富庶繁华,精华区多,自然也就划分细致,就像现代的国境线,越是精华区国境线越曲折。再次是拱卫京畿的需要,为了防备周边的大国,例如楚和晋,分封较多的姬姓小国作为缓冲。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周王室威望大不如前。诸侯攻伐,大国争霸,弱肉强食,进入了“春秋时代“。《司马迁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春秋后期河南境内主要诸侯国有:宋国(都商丘)、陈国(都淮阳)、蔡国(都新蔡)、卫国(都濮阳)、郑国(都新郑)、许国(都许昌)、魏国(都开封)、韩国(都新郑)、楚国(都淮阳)等,韩、魏、楚等大国已发展至河南境内。
战国时代,只留下“战国七雄”,河南境内的是韩、魏、楚三国,最后皆亡于秦,天下统一。
自西周至春秋,河南境内小国林立,记载不一,多者近70个,少者也有几十个,有人统计48个,有人统计67个,河南境内有几十个小国是肯定的。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姓氏和国名怎么扯上了关系呢?虽然姓氏的起源极为复杂,但“以国名为氏”却是一个传统。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韩、赵、魏、燕、 吴、越、秦、楚、宋、郑、卫、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河南历史上小国众多,河南成为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古都。
自夏朝开始,先后有20多个正统朝代在河南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有四个,分别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古都数量之多,居各省之首。其中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三是古城。
河南孕育了商丘、许昌、南阳、濮阳、登封、夏邑、偃师、禹州、长葛、虞城、柘城、济源、汤阴、内黄、温县、淇县、鹤壁、息县、淮阳、新郑、新蔡、遂平、平顶山等古都或古城。
(三)苦难辉煌:中原物华天宝之地的兴衰荣辱。
“黄河金三角”是晋陕豫最优质的河谷平原,中华文明于此兴起,并由洛阳所在的伊洛河盆地向中原拓展。
河南所在的中原地区,平原广布,河流纵横,土壤肥沃,气候温润,雨热同期,又是华夏先民最先开发的地区,农耕文明在此兴起和兴盛起来。广袤的土地,发达的农业,自然可以供养大量人口。国家政权在此萌芽成长,
从夏朝的二里头,直到商朝的殷、朝歌和周朝的镐京、洛邑,中华文明的中心一直稳定在中原地区。西周在洛阳地区营建“成周”,开启了后世的“二京”模式!如果从平王东迁洛邑算起,一直到隋唐的东都、宋代的东京,河南作为中国京畿重地1800多年!
汉代全国“五大都会”(洛阳、临淄、南阳、邯郸、成都),河南有其二。
隋代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的隋唐大运河,成为帝国的“国脉”,经济、军事意义重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所称的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包括洛河、汴河、卫河、会通河四个大运河文化遗产段落,流经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地。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枢纽城市,至今还保存着通济渠(洛阳段)、含嘉仓、回洛仓、常平仓、子罗仓等大量珍贵的运河遗产。
据统计,河南大运河沿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9处、国家非遗项目66个,并坐落着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以及商丘、浚县等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河道、码头、河堤、水工设施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如江河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李格非所言极是。洛阳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同步。无论是夏之斟鄩、周之成周、洛邑,还是后来的东都、神都、京洛、西京等,洛阳作为“西都长安,东都洛阳”的两都之一,曾经长期是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闪耀着王权、皇权的至尊荣耀!早在周成王(西周第二位君主)时期,就把象征王权的重器——九鼎迁到成周,洛阳因此号称“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地位尊崇,繁华似锦,臻于极盛!
洛阳几度兴盛,又几度毁于战火,令人唏嘘。以致于司马光慨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代百业兴旺,工商业发达,市民阶层兴起。大宋国都东京汴梁盛极一时。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犹若“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给后世留下了梦境般的东京: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 ;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又称“太平日久,人物繁富。垂髫小儿,嬉戏鼓舞,白头老人,不知干戈。一年四季,观灯赏月,雪景花会,七夕乞巧,重阳登高。举目望去,尽是青楼画阁,珠帘绣户。雕车宝马,川流不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直至1127年的“靖康之难”,河南从北宋时期的繁华巅峰直接断崖式跌落谷底,至今近900年!曾经的繁华恍若一场梦。
历史的兴亡、世人的悲欢,无数次印证了一个真理:河南乃四战之地,地缘上受制于人!
河南北、东、东南三面皆无险可守,为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西部的豫西山地虽称形胜但仍然受制于秦晋!”逐鹿中原“一词道尽了河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窘境和无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施和金统计,明代以前,河南发生战争数量居全国各省份之首,有820次之多!汉末军阀混战、西晋永嘉之乱、中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耻、黄河决堤、元明末年农民起义、民国中原大战等,都使河南遭受到了惨烈的战祸,洛阳等名都数次遭到焚毁,数百年积累毁于一旦!
(四)悠久璀璨的古代文明
一是河南与汉字渊源很深:黄帝时代商丘虞城人仓颉造字;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上蔡人李斯“书同文”、制定了规范的书写字体“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规范化的“宋体”产生在北宋的都城开封;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北宋的都城开封。
二是商人、商品和商业起源于商丘。夏代的商族部落首领商丘人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被奉为商业鼻祖。春秋时期的鹤壁浚县人子贡,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商圣的南阳淅川人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复国后,悄然归隐到了宋国,陶丘,经商至巨富,后人称之为“陶朱公”。郑国都城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秦军入侵,以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都城商丘。
三是河南与中医药文化渊源深厚。南阳人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其名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中医瑰宝,享誉中外。商丘人张从正为金朝四大名医之首。
四是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由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
五是河南是中国的功夫之乡。郑州登封嵩山少林武术享誉海内外。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
六是河南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主流思想均发源于河南。河南自古以来,名人志士灿若繁星,难以计数。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五)诗词中的河南
一是《诗经》中的河南。
《诗经》305首,涉及中原的有146首,十五国风中,有(《郑风》、《卫风》、《鄘风》、《邶风》、《陈风》、《王风》、《周南》、《召南》共“八风”全部或部分诞生于今河南境内。
有描写男女爱情的,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写男女幽会的,如《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再如《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有写美女的。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又如《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再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有以桃花比喻美女的,《郑风·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后世的“人面桃花”应是受此启发。描写美女最形象生动的,当属《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有写送别的,如《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又写怀念远人的,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有写相思之苦的,如《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记载了河南境内的众多河流,如黄河、济水、淇水、濮水、溱水、洧水等。《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提到黄河;《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提到济水;《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提到淇水;“溱与洧,方涣涣兮。”提到溱水与洧水。
从《诗经》记载看,当时农业较为发达。《鄘风·载驰》“芃芃其麦”,《鄘风·桑中》“爰采麦矣?沫之北矣”。写到了麦子的成长和收割。
仅仅《卫风·淇奥》,就透露出当时手工业发达,玉石加工技艺已相当成熟。“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写了一个君子的文采风流,耳旁有宝石,帽上有美玉,闪耀着如金如锡的光辉。圭、璧都是玉做的饰物,是两种比较重要的玉器。切、磋、琢、磨写了骨器玉石加工的方法,《尔雅·释器》称,“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二是屈原的《九歌·国殇》。描写了秦楚大战中楚军将士英勇作战,最终战死疆场的情景。读此诗,但觉悲壮惨烈之气扑面而来,但将士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昂扬奋进的不屈、无悔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回车镇有屈原岗。相传屈原曾在此岗拦住楚怀王“扣马谏王”。
诗曰: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三是悼念息夫人的诗作。息国是西周至春秋初期的姬姓侯爵诸侯国。息侯和蔡侯是姻亲,二人同娶了陈国的两位大美人,类似于连襟的关系。息侯夫人叫息妫,又称桃花夫人。息夫人的悲剧源于蔡侯非礼息妫。公元前684年,息侯因此请求楚国假装讨伐息国,吸引蔡国来救,从而打击蔡国羞辱蔡侯。楚文王同意,打败蔡师俘虏蔡侯。蔡侯怀恨在心,在楚文王面前赞誉息妫的美貌。楚文王因此灭亡息国而纳息妫,生下两子。
《左传·庄公十四年》记载:“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释义】息国被楚国灭亡后,息妫被迫嫁与楚王,她满腹忧伤,从不主动同楚王讲话。楚王问其故,息妫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又能说什么?”楚王由于蔡侯进谗言才灭亡了息国,于是再进攻蔡国。秋季,七月,楚军进入蔡国。
息夫人的的遭遇引发后世诗人的深深同情。悼念息夫的的诗作很多,择其要者兹录如下。
其一,王维的《息夫人》。诗曰: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诗短短二十个字,委婉含蓄,却情理俱到,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却以沉默反抗的妇女息妫形象。
其二,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诗曰: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其三,唐代胡曾的《息城》。诗曰:
息亡身入楚王家,回首春风一面花。
感旧不言长掩泪,只应翻恨有容华。
杜诗和胡诗连读,有同一首诗的感觉。
其四,清代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诗曰
楚宫慵扫眉黛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邓诗步杜诗原韵,有与杜诗一较高下之意。杜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意味隽永,杜诗以绿珠之死形容息夫人精神的不死,有高度。邓诗前两句完全模仿杜诗,无新意,高下立判,但是邓诗后两句,突发奇语,使诗的内涵扩大化了,有新意。其中“千古艰难惟一死”更成为名句,值得一读。
四是汉武帝刘彻《瓠子歌》。瓠子: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亦称瓠子口。
《河渠书》记载: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
“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拂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一曰: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迂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瓠子歌》是由汉武帝刘彻亲临黄河决口现场的即兴诗作。公元前132年,黄河决入瓠子河,淮、泗一带连年遭灾。至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泰山封禅后,发卒万人筑塞,下令以薪柴及所伐淇园竹所制成的楗堵塞决口,成功控制洪水。《瓠子歌》气势磅礴,对水患猖獗的描写入木三分,但是部分用词艰深晦涩。
五是《古诗十九首》之《青青陵上柏》。诗曰: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全诗在艺术上,注重铺陈,写了洛中宫殿巍峨、甲第连云、王侯豪奢的场面,提高了形象性;通过自己“斗酒”、“驽马”与王侯贵胄的对比,现实的不满、个人的不平是自带其中的;末句用反问句,增强意蕴性。“戚戚何所迫?”所指的既是作者,又是王侯,虽然他们身份地位很不相同,诗人的“娱乐”、“游戏”更多的是借酒销愁,苦中求乐,王侯们醉生梦死,物质条件优越,为何也忧愁不乐?诗人与王侯们共同面对的都是人生短暂,但及时行乐并不能排遣内心的空虚,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六是南北朝萧衍的《河中之水歌》。诗曰: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莫愁歌》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萧衍的代表作品之一,塑造了莫愁美丽率真的形象。全诗格调明快,文辞富艳,含蓄有致,用韵灵活对偶较为工整。诗至末尾而了陡转,一句“人生富贵何所望?”这里的“望”是指怨恨,一句“恨不嫁与东家王”点明题旨。
七是李白的《梁甫吟》。诗曰: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嵲屼当安之。
诗中的“朝歌”、“高阳酒徒(郦食其)”、“杞人忧天”和“吴楚弄兵’均与河南相关。此篇气势奔放、感情炽热,布局奇特,变换莫测,充分显示了李白诗才天纵,文思泉涌,大气磅礴,汪洋恣肆的文笔才华!非大才无能为此也!
八是王维的《归嵩山作》。诗曰: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此诗作于王维从长安辞官去往嵩山隐居的途中。诗人通过描写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恬静淡泊、安详闲适的心情。
九是关于洛阳的诗词。写洛阳的诗词极多,择其要者摘录,犹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因诗词数量多,不再点评。
其一,南北朝范云《别诗》。诗曰: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其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三,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曰: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其四,张籍的《秋思》。诗曰: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其五,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曰: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六,武元衡的《春兴》。诗曰: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其七,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曰: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其八,刘克庄的《莺梭》。诗曰: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其九,孟郊的《洛桥晚望》。诗曰: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其十,李益的《上洛桥》。诗曰: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其十一,曹邺的《四望楼》,诗曰:
背山见楼影,应合与山齐。
座上日已出,城中未鸣鸡。
无限燕赵女,吹笙上金梯。
风起洛阳东,香过洛阳西。
公子长夜醉,不闻子规啼。
热播剧《风起洛阳》,或来源于此诗。
其十二,白居易的《劝我酒》。诗曰:
劝我酒,我不辞。
请君歌,歌莫迟。
歌声长,辞亦切,此辞听者堪愁绝。
洛阳女儿面似花,河南大尹头如雪。
其十三,白居易的《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曰: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欢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其十四,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诗曰: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其十五,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诗曰: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其十六,高适的《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诗曰:
故人美酒胜浊醪,故人清词合风骚。
长歌满酌惟吾曹,高谈正可挥麈毛。
半醉忽然持蟹螯,洛阳告捷倾前后。
武侯腰间印如斗,郎官无事时饮酒。
杯中绿蚁吹转来,瓮上飞花拂还有。
前年持节将楚兵,去年留司在东京,
今年复拜二千石,盛夏五月西南行。
彭门剑门蜀山里,昨逢军人劫夺我,到家但见妻与子。
赖得饮君春酒数十杯,不然令我愁欲死。
其十七,韦庄的词《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曰: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其十八,秦观的词《望海潮·洛阳怀古》。词曰:
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其十九,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二首。诗曰: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第十,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渑池,即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大名鼎鼎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成语“雪泥鸿爪”出自此诗。
第十一,鲁迅的《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诗曰: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四、资源富集地。
河南除人均水资源较少外,其他资源较丰富。
(一)土地资源
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东连山东、安徽,西邻陕西,北与河北、山西相接,南临湖北;国土面积为16.7万平方千米。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平原面积过半!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二)水资源
河南是我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河南是国家特大型水利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主要受水地以及输水总干渠工程渠首所在地。
(三)植物资源
河南省植物资源丰富。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资料,截至2020年9月,河南有维管束植物 4473 种,其中蕨类植物有 255 种,裸子植物 75 种,被子植物 4143 种,包括中国特有植物 666 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5 种,分别是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银缕梅和华山新麦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4 种,有大别山五针松、金钱松、香果树等。
(四)动物资源
河南省物种资源丰富,有陆生脊椎动物 520 种,其中两栖类 20 种,爬行类 38 种,鸟类 382 种,兽类 80 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钱豹等 16 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77 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5 种。太行山是猕猴的主要栖息地,保护区内猕猴数量 5000 余只。
(五)林业资源
截至2020年9月,河南省森林面积达 6048 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14%,现有森林公园 121 处,总面积 438.63 万亩,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 33 处,面积 189.35 万亩。
(六)矿产资源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和矿业大省,据“中国地理百科新号”统计,截至2020年3月,矿业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5位。已发现的矿种144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93种。既有铝、钼、金、银、铜、铅、锌、钨、锑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又有铁、钛、钒等黑色金属矿产;既有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又有耐火粘土、萤石、天然碱、珍珠岩、石墨、宝石等非金属矿产。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9种,居前3位的有33种,居前5位的有44种,居前10位的有68种。灵宝、栾川、桐柏、叶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金城”“中国钼都”“中国天然碱之都”和“中国岩盐之都”。
(七)旅游资源
河南既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观荟萃之地,历史长廊和天然画卷交织,山川融南秀北雄于一体。
据“中国地理百科新号”统计,截至2020年3月,全省共有A级景区491家,其中5A级景区13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三,4A级以上景区185家。星级酒店432个,旅行社1137家。云台山景区、尧山大佛景区、嵖岈山景区、淇河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嵩山、白云山、鸡公山、王屋山、尧山、太行大峡谷、宝天曼、老界岭、云梦山、南湾湖、丹江口等均属山水奇观。龙门石窟是首批国家旅游示范单位,被评为“中国人文旅游示范基地”。“人工天河”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国家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全省共有云台山、嵩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等世界地质公园4个,河南嵩山、郑州黄河等国家地质公园14个,永城芒砀山等省级地质公园15个,新乡凤凰山、南阳独山玉国家矿山公园2个,国家级恐龙蛋化石群自然保护区1个。
截至2021年6月,河南拥有非遗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25个。
五、逐鹿中原的奇计妙策
(一)“辕生之计”助刘邦打破楚汉相争的僵局
《资治通鉴》载:“汉王出荥阳,至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辕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勿战,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
辕生:辕,姓也,亦与爰、袁二姓通;生,古代读书人的通称。辕生,即姓辕的书生,连名字都没留下。
“辕生之计”的要义是:刘邦出武关吸引楚军兵力南下,但“深壁勿战”,“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秦朝灭亡后,原来的赵、燕、齐等国纷纷复国)刘邦“乃复走荥阳”,再奔赴荥阳。如此,楚国“力分”,“汉得休息”,“破之必矣!”
结果是“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宛为南阳,叶为叶县。南阳与武关的关系,前文已有论述,不再赘述。
(二)黥布谋反,薛公三计
汉初黥布(英布)谋反,《史记》和《资治通鉴》均详细记载了刘邦问计于薛公,薛公献三计,并准确地预见黥布将出下计。精彩至极。
上乃见问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负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薛公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字出?”薛公曰:“出下计”。上曰:“胡为废上计而出下计?”薛公曰:“布故骊山之徒也,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出下计。”上曰:“善。”封薛公千户。遂发兵自将东击布。
上中下三策均涉及河南,上策涉及吴楚齐鲁燕赵,遍及整个“函谷关以东”,“山东非汉之有也。”崤山、函谷关以东就不为汉所有了。实际上,此计即为元末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路线图!明朝的建立遵循了“薛公上计”。
中计涉及河南的主要战略要地,如果黥布采用中计,刚楚汉相争的局面将出现,即“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下计涉及河南的一部分地区,黥布无所为也,“汉无事矣。”
(三)西汉“七国之乱”,赵涉、田禄伯、桓将军等人的计策
明朝才子冯梦龙在《智囊》中简略而精准地记录了三人的计策。原文如下:
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吴王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渑阨陋之间。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
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吴方攻梁急,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吴王之初发也,其大将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若借人兵,亦且反王。”于是吴王不许。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利险;汉多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老将皆言:“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吴王于是亦不许。假令二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
赵涉和田禄伯的计谋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想到了武关,都想走刘邦当年从武关入关中灭秦的路线。只不过赵涉是从周亚春出关作战的角度,“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避免走传统的崤函古道;田禄伯是建议吴王分兵与己,“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最后进关中,取天下。是从江淮而上,经武关入关中的奇计、奇兵,没想到吴太子不干了,怕的是田禄伯反吴。
桓将军的计策相当厉害,即不取梁地等城池,直去“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倘若此计成功,加上吴楚七国之地,“山东非汉之有也。”与薛公上策大体等同。
(四)杨玄感反隋,李密三计。
《隋书·卷七十》 记载了李密向反隋的杨玄感献三计。原文如下:
密曰:“愚有三计,惟公所择。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月,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又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宜率众,经城勿攻,轻赍鼓行,务早西入。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故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唐祎告之,理当固守。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
李密的三计,上计是兵出山海关,“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待其粮尽,不战而擒杨广;中计是西入关中,“经城勿攻,轻赍鼓行,务早西入”;下策是“先向东都(洛阳)”,“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
(五)解放战争时期,三路大军,“品”字型攻势,千里挺进大别山,开辟中原解放区。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全国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战略机动能力和战斗力下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加,机动作战兵力超过国民党军。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后方更加巩固;在国统区,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中共中央毅然作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国民党军的要害又是其薄弱环节的中原地区,并确定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战略部署:以刘邓大军实行中央突破,以跃进方式挺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以陈、谢大军直出豫陕鄂边界地区,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以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区,扩大原有根据地。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互为犄角,紧密配合,在江、河、淮、汉间开辟新的中原解放区。
另以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军北上;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胶东作战,继续把进攻山东的敌军东引,以策应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行动。
此行为堪称完美!是大手笔,是大气魄,是大战略,一举扭转乾坤,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六、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战争
自古以来,河南境内很少发生生死存亡之战,但很多著名的大战就像内伤,不能一战导致生死,也未导致河南全境的收复或沦陷,似乎意义并不大,但回过头看,就是这场战争导致了一个国家或政权的存亡。这样的大战即所谓决战!
(一)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进行的决战,虽非一战导致商朝灭亡,但奠定了商亡周兴不可逆转之势。此战后又攻入朝歌,纣王自尽,周朝建立。
(二)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昆阳(今河南省叶县),的一场战略决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影响深远。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使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成名,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顾炎武曾高度评价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三)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为曹操战胜袁绍进而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四)睢阳之战
睢阳之战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公元756年,睢阳之战又称睢阳保卫战。
睢阳之战主要是以张巡为首的唐军与以尹子奇为首的叛军之间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张巡等人斗智斗勇,凭借高超的战术手段和必死之心以约7000士兵战胜约18万的叛军。
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和屏障。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坚守睢阳10个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此战虽非决战,但其意义已与决战无异。此战最大的意义是唐朝天下得以保全!
七、未来展望
与历史上长期受地缘压制不同,进入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站在新的征程上,河南与周边邻省相比,优势凸显: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人口优势都十分显著。
2021年4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外公布,到2035年,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四个强省”即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一个高地”即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一个家园”即幸福美好家园。
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全面起势,打造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主导产业集群,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加强东中西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一带一路”引领,长江、黄河两个轴带贯穿,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支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龙头牵引,一批大都市圈(向东联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共建共用出海口;向西依托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联通西安都市圈;向西南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动,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参考资料:
1. 星球研究所:《什么是河南》;
2. 战争与地理:《从洛阳的地形来分析其地缘价值》;
3. 地图帝:《南阳古称宛城,因为南阳盆地像碗》;
4. 地史馆:《河南省两千年行政区划沿革》;
5.大地理馆:《河南地缘格局:他是个绝妙的“四元空间”》;
6.万有引力匠心社:《南阳盆地——中部地区的天然“转门”》;
7.新乡生活圈:《河南十大怪,你知道几样》
-
从近百年考古学看华夏文明与众不同文化基因,百年考古与中华文明之源 2023-10-05
-
从近百年拼搏中掌握完成中华文化民族复兴的深层次逻辑性,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正确道路 2023-10-05
-
从近百年党的历史中吸取拼搏强国能量, 2023-10-05
-
从近百年党史学习中坚定不移历史时间自信心, 2023-10-05
-
从跟跑到领先,我国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性怎样踏过20年?,我国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世界领先 2023-10-05
-
从英国小镇到北京执教 他来我国越长想探寻的就越大, 2023-10-05
-
从腊汁肉夹馍到香梨,研究会提起诉讼店家是消费者维权或是谋利?,潼关肉夹馍侵权案件分析 2023-10-05
-
从美返澳門男人诊断 为新加坡第一个感柒奥密克戎病案, 2023-10-05
-
从绝种边沿救治回20多种多样野生动植物 我国用实际行动阐释“共创人与大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