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女孩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
14个人被摄影机从7岁拍到63岁,这是一部检验“七岁看老”的人生恐怖片
作者 杨杰
编辑 从玉华
中文互联网上有一个提问:什么电影要趁年轻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上个月,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7 UP)播出了第九个续集。这部纪录片挑选了14个7岁儿童,每隔7年回访一次,画面从黑白到4K高清,观众能在十几个小时里看完14个人63年的真实人生。
一分钟前,男孩快活地摇晃着脑袋,接下来,热情洋溢的孩子变成害羞的少年,又变成紧张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镜头一转,他已经56岁了,有一个妻子或一个前任,做一份工作或只有黯淡的前景。腰带束缚着他肥胖的肚子,下颚越来越宽。
时间的重量挂在观众心上。这次的主人公不是作家笔下虚构的人物,也不是名人列传,没有影视作品包装过的青春和情怀,而是14位普通人,演出平凡生活的戏剧。
对于观众来说,看这部纪录片就像参加7年一次的同学会。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恐怖片”,因为每一部都是人生不可逆的过程。
这是游戏的整部攻略,无论你处在第几关,都可能有兴趣一探结局。当7岁和14岁的孩子在镜头前谈论理想时,观众也想知道它们究竟实现了吗?
“我比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还有名”
《人生七年》最新一集的豆瓣评分是9.6分,历史上每集的得分都在9分以上,在英国本土被评为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一。
1964年的夏天,影片在英国的电视台播出前,有的制作者反对这个名字(7 UP),因为它撞名知名饮料(七喜)。半个世纪之后,这个系列的气泡迅速扩散全球,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观众,也为主人公的命运落泪。
底层小孩托尼,外号猴子,精力过旺。一位孕妇看到《7岁》里的托尼后,给孩子起了一样的名字。后来,托尼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有一次载了巴兹·奥尔德林,他是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类。路人敲车窗,请求签名。猴子托尼递给身后的前宇航员,路人却大喊,“不不,我是找你签名!”
“知道吗迈克尔,我比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还有名!”托尼说。
猴子托尼的成长
迈克尔·艾普特是纪录片的导演,后来成为多产的好莱坞影人,指导过邦德电影,但他把人生系列视作墓志铭。
有一次,他与4个女性主人公之一的素恩参加美国电影节,街头的陌生人突然拥抱了素恩,跨越大西洋的信号认出了她,“我是看着你从7岁长大的!”
希伯来语7有“完美”的含义,在英国,有“七岁看老”之说。
半个多世纪前,伦敦动物园还没有因为拍摄《哈利·波特》而名声大噪,一群7岁的孩子围在寒酸的围栏外看北极熊。那个年代好像没有童装,孩子们穿着缩小版的大人衣服在游乐场上蹿下跳,在拍摄者组织的派对上追逐气球,素材剪辑成一部30多分钟的黑白影像,叙述者说通过这群孩子能“瞥见英国的未来”。在2000,这群人将成为英国不同阶层的主力。
迈克尔·艾普特当时是个22岁的并不引人注目的助理。他在英格兰南部花了3周的时间物色合适的儿童。孩子们处在社会图谱的两端,私校富家孩子准确地预测自己未来将升入牛津剑桥;镜头里,穷苦孩子则瞪着无辜的大眼睛问采访者,“大学是啥意思?”
最终找到的14个孩子,有伦敦的上流阶层、利物浦的中产阶级家庭、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农村娃和儿童福利院的孩子。
即便是黑白影像,影片的对比还是过分刺眼。上流社会的孩子在课堂上用拉丁文唱歌,学古典芭蕾,穷人孩子热衷于打架和疯玩;富家孩子自称课余时间阅读《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因为有自己的股份,底层只想吃饱饭少罚站少挨打;有钱人家的小姐在精英寄宿学校的印花扶手椅上拍摄,穿着无可挑剔的衣服,散发出一种冷漠的气质,福利院的孩子则需要仰拍,他的眼神永远只在地板上漂浮。
主创人员有个未实现的想法,让孩子们并排站在街上,其中3个向前走,旁白说:“这群孩子里只有3个会成功。”
美国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说,“教育家和社科学者看着这些影片可能会感到绝望,因为一个人将来的生活过得怎样,其实早在7岁时就都定下了,甚至在子宫中就已形成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
来自农村的尼古拉斯挥舞着小手说,“别人喜欢到乡下度假,而我喜欢去城里。”他的回答伴随着牛羊的叫声。那次动物园的集会是他第一次去伦敦。他每天走6公里路到村庄的唯一一间教室上学,孤独和幼小的身影路过高山脚下。他的理想是研究月亮、了解飞机的构造,但他似乎离它们很远。14岁那年,他更害羞了,戴着厚厚的眼镜,从不直视镜头,把脸埋进腿里。后来他成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面对一屋子学生讲解核聚变。
中产家庭的尼尔想当宇航员,或是旅游大巴的司机,坐在驾驶座上成为别人生活的导游。他眼睛明丽,蹦蹦跳跳地出现在片头,夸张地表演着孩童的打闹,认真谈论天马行空的想象,有人说他是最好看的孩子。14岁时,他是骑着自行车在巷子里飞驰的追风少年。21岁,他靠救济金度日,沦为流浪汉,观众担心他在下一集是否还活着。
年轻的时候,大家都谈论梦想,老了以后,变得不得不谈论生活。年轻的浪漫主义者很快沦为陷入困境的单身父母。结婚、离婚、不忠和包容、精神疾病、挫败的和实现了的野心,主人公们的生活在情感的延时摄影中展开。
狄更斯式的阶层讨论被另一种主题取代。如今已经78岁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说:“我以为我在做一个关于阶层的陈述,但我真正做的是关于生活的研究。”他的脸深受重力影响而布满皱纹,若干年前,他在比弗利山庄的四季酒店推广邦德电影,记者们好奇为什么他还在坚持做七年系列,报酬只是商业片的一个零头。
“我继续做下去,是因为今天与我交谈的每个人都问了同样的话,‘他们会怎么发展?电影将如何结束?’”
来自世界各地的询问越来越多,拍摄《28岁》时,艾普特突然意识到这个系列并不是关于英国的阶层制度,它有更深远的影响和共鸣。“这个系列是关于角色的成长、找工作、结婚和生孩子的普遍问题。”拍摄《42岁》时,戴安娜王妃刚刚去世,导演记录了主人公们对这件事情的反应,但在剪辑时删掉了,“因为与角色们的成长不相关”。
2012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左)与摄像师拍摄《56岁》。图片来源ITV
这是小人物纵向生活的人口样本。7岁,世界刚刚打开;14岁,脑门出现青春痘,回答问题爱用暴躁的单音节词语。7年又7年后,院子里的树长高又修剪,当角色步入老年,影片不再关心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是关注让他们幸福的因素。
普通人的传记
“除了英国女王,没有人像这14个人一样被如此详细地记录。”从第三部开始参与拍摄的摄像师说。
当镜头对着已到中年的尼尔,问他“你的人生失败了吗?”这张曾经最漂亮的脸蛋,出现可疑的疮,“我还没死。”他回答。
摄像机完全记录了他抑郁、隐居、无家可归和身无分文的戏剧性经历。他的父母都是教师,童年大体是幸福的。在14岁,他开始抱怨自己无法放松,“我去了一所糟糕的学校,受了欺负”。他说自己常被人打,16岁时被诊断出精神隐疾。
他喜欢文学,梦想着去牛津大学,却在考试中失利,最终来到阿伯丁大学,称那里“有一种可怕的气氛”。一个学期后,他退学了。节目组找到他时,他正在工地搬砖。他没有成为旅行车的司机,却靠着搭便车和领救济金走遍英国,并一直在自问“我能为地球做些什么”。
他拎着两个行李箱在暴雨中行走,身体在不合身的大衣里晃荡,寻找乡下废弃的房屋拖车躲雨。在湖边的石头岸边,导演问他是否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尼尔望着平静的湖水,冷笑一声,那双少年时代闪亮的眼睛垂了下来。
“我永远不会有孩子,因为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些东西,即使我的妻子是最活泼,最热情的人,孩子也会阴郁。”对话中流露出的哀伤情绪,让人相信他是个病人。
35岁时,他孑然一身,跟父母关系淡薄,也没有常联络的朋友,节目组的人有时与他一起过圣诞节,他与世界的纽带一根一根松开了。“7年之后我在干什么?可能在伦敦的某条巷子里流浪吧。”尼尔抖动着身体,一只眼睛藏在光线之外。
尼尔是整部纪录片里,唯一一个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福的人。中国观众也为他揪心,“他过得这么落魄,我都想给他捐款了。”有人在《35岁》下面留言。
流浪汉尼尔
同一时期,农夫的儿子尼古拉斯脱掉了厚底眼镜和身上的腼腆,脱下沾满泥的靴子,从农村走到美国的实验室,成为一名健谈的大学副教授。他的口音已经受了美式英语的影响,进取心日盛,发际线倒退。
1991年的美国大学课堂,时不时出现中国面孔,穿着宽大的牛仔裤,留着中分。他们的教师尼古拉斯21岁时在牛津大学读书,与刚刚宣布卸任的英国首相是同期校友。
又过7年,人类站在20世纪的尾巴上张望,那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洪水来了,微软发布了Windows 98,谷歌成立。主人公们人生过半,42岁,许多事似已成定局。
远离家乡的尼古拉斯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评上了正教授,出版了几本专业书,不久后就邂逅了第二位美丽的美国妻子。
精神抑郁的尼尔在42岁出场时转了一个大弯,他确实回到了伦敦,不是以流浪汉的身份,而是以地方议会的顾问身份。
虽然这份工作仍然只有微薄的薪水,但他脸上开始出现笑容。他骑车穿梭在风景优美的英国乡间,挨家挨户做问卷调查。曾经的流浪生涯帮了他大忙,他几乎走过每个地方,对各行各业都有所了解,很适合做顾问。
他为地区建一座公厕而斗争,“我敢说任何一个球场上的争夺或是英国历来的战争都没这里激烈。”他把时间分配给议员职责、教会工作和乐施店的志愿工作。
56岁时,尼尔甚至被邀请去澳洲做政治演讲,主持人介绍他,“这是一位很有决心的政治家,他有可能成为英国未来的首相!”说到这里,镜头抖了一下,传来笑声,尼尔赶紧补充,“他不是在开玩笑。如果他们知道我曾靠救济金活着,还会邀请我去演讲吗?”
尼尔的父亲去世前,他们曾一起看了一场比赛,老人已经没什么力气,两个人都很放松,达到了某种和解。母亲患阿兹海默症后,也接受了他的样子。
这个已过半百的秃顶男人终于找到了一种宁静,他躺在草地上,有一刻福至心灵,一只蝴蝶拍打着翅膀落在他身边,“蝴蝶生命很短,但它享受阳光。”
“我从16岁开始就一直被精神方面的问题所困扰,它让我没办法顺利地读完大学,也带来某些工作上的困扰。20多岁的时候我尝试过求助心理医疗机构,但是那个年代不健全的医疗制度让我很快意识到,求人不如求己。”56岁的尼尔评价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撑下去”。
节目播出后,许多人给他写信,说完全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并试图为他指一条明路。“但是我想说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明白我的感觉,没有。”尼尔说。他写了一本自传,但人们兴趣不大。
21岁之后,尼尔就不再看自己主演的这系列纪录片了。他几乎不再看任何电视,“人们告诉我,我被描绘成了一种翻盘的人生,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我的生命到头来是失败的,几乎我试过的所有事情都失败了。”
有人问他还记得那个关于宇航员的梦想吗,“小孩子嘛,如果一周后问我,可能又是一个答案。”他如今在社区事务中重拾热情。
“教育不会告诉你怎么生活,只有生活本身才会教你。”他说,如果能改变居住的社区,你也可以改变世界,他的眼睛又亮了起来,就像1964年那位“小宇航员”的目光一样。
我们非常关心这些陌生人,因为有着共同的希望和恐惧
等待7年一更新的忠实观众在角色身上投射自己。一些人不自觉地把自身处境和荧幕上的人作对比,另一些人用主人公的选择为自己探路,作为以后人生的参考系。
许多人喜欢看名人传记,总能读到一个似乎无足轻重的人,怎样最终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但七年系列是个反高潮的纪录片,从1964年开始,观众就等待那些可爱的孩子演绎精彩人生,等了60年,终于等到了14个普通人。
1964年,制片人拍摄7岁的聚会 图片来源ITV
很多中国观众喜欢一个叫布鲁斯的男孩。他在7岁时是上层社会的代表,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眉宇间总有股悲天悯人的气质。谈到理想时,他说想去非洲,给那里的人带去文明。从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他辞掉金融工作,搬去东区居住,在一所普通学校教书,这所学校正是猴子托尼的母校。
35岁,同龄精英迎来事业上升期,布鲁斯跑去孟加拉国当教师,在贫困的环境里解方程,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几本书。他一直单身,但没放弃寻找真爱,在42岁与同事结婚。
得知尼尔流浪,他邀请尼尔住在自己家里,并在婚礼上发言。56岁,他有了两个孩子,妻子偶尔抱怨他“出去旅游能跟贩卖机吵起来”,他憨憨地一笑,生活平静,以与儿子玩板球为乐。
其他人呢?读《金融时报》的人最终如愿成为皇家律师,戴假发,穿绸缎袍子,他有几个儿时玩伴已经成为英国的部长,而他投身慈善,偶尔弹弹琴,习惯在乡间侍弄花草。他的富豪伙伴成为律所合伙人,关心环境和食品安全,有一只三条腿的狗,是受访者里唯一要求公映前审片的,并规定哪些能谈,哪些不能谈。
福利院的孩子成了叉车司机,虽然一生自卑,但娶了热情的老婆,已有十来个儿孙,在家庭中找到安慰。
另一个出身福利院,没有爸爸的人先后领养了100多个孩子,给了他们他不曾拥有的东西。
一位受访者成为电视台制片人后退出拍摄。另一位因年轻时的政治观点而退出,人到中年,他与妻子组了乡村摇滚乐队,为了宣传而重返节目,一边做公务员,一边弹吉他。
调皮的猴子托尼在49岁时通过乘客的减少,成功预言了金融危机,却没能躲过网约车的冲击,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一。他的父亲是个赌徒,把骰子带进棺材里。受他影响,托尼小时候活跃在沸腾的赛狗场,如今那里已经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体育场,“我闭上眼睛,那些声音都还在。”
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影片的关注点不同,年轻的父母想寻找教育的意义,毕业生想解答职业规划的疑问,女性想知道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
“看完纪录片的后遗症便是,环视身边的每一个人时,都会条件反射地揣测他们的过去。”一位豆瓣网友说。
“处在毕业想要放弃科研,然而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的边缘,很迷惑自己的人生,也很好奇别人的人生。”这位中国观众在英国留学,就读学校正好是素恩的工作地。
那个在美国街头被拥抱的素恩出生于东区底层,没上过大学,结婚又离婚,独自抚养孩子,不断跳槽,在42岁时重新开始全职工作,现在是伦敦大学的行政主管。
“你是否希望有机会读大学?”导演问。“不会,为什么非得往回看。”素恩的脸偏长,在前几集里她梳刘海,现在亮出了脑门,“至少我拥有好的职业,有自己的房子,我退休之后可能没有钱去环球旅行,但是只要我能把家里弄得舒服,让家人有吃有穿,就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她是家族里第一个自己买房的人,她的父母至今还住在政府公屋里。
素恩童年的玩伴琳琳被疾病纠缠。琳琳年轻时是流动图书馆的管理员,熟悉车上颠簸,后来被辞退,靠救济金糊口,抱怨政府从她身上拿走太多,而她的后代重蹈她的故事——休完产假去上班的第一天,她的女儿就被告知丢了工作。
2013年,在陪孙辈玩时,琳琳被秋千撞了一下,推倒了第一颗多米诺骨牌。她第二天住进医院,先是肾衰竭,最终全身器官衰竭,成为消失在纪录片里的第一人。死后,一家社区图书馆以她的名字命名。
影片中的女孩们,(左起)杰基、琳琳、素恩
从35岁开始,陆续有主人公的父母去世,大部分都是罹患癌症,他们后悔没有更多了解父母,后悔父母去世时没有陪在他们身边……无一例外地在镜头前不能控制地掉下眼泪。
“这节目其实很残酷,但意义非凡,几个人的一生我用几天时间甚至几张照片就看过去了。”观众说。有人对某一集感触最深,警醒未来的自己:“有些人一生对自己的初心无悔,有人妥协。愿自己不变成年少时所痛恨的人。像托尼一样,说开始就开始。”
猴子托尼7岁的梦想是当一名马术师,14岁他真的成了马术师,但很快发现自己并不擅长,于是想做出租车司机,21岁果然成了司机。业余时间学习戏剧表演,还在知名电影里打了酱油。想要开酒吧,就和朋友合伙开了,尽管很快倒闭。他自始至终都带着乐观向上的市井气,他出现在纪录片里的第一个镜头是摔了个“狗啃屎”,但很快就站了起来。
“但你没有成为职业马术师,没有成为演员,也没有开成酒吧。”在托尼为自己的人生洋洋得意时,导演犀利地对他说,美国正在放映的影院里,此时响起观众倒吸冷气的声音。
“至少我尝试了,比大多数只说不做的人强。”托尼笑着辩解。
有观众认为,那些被主流思想认为没有事业心、没有跨越自己阶层的“失败者们”,他们也从家庭或者其他领域获得了爱与动力,在60岁的时候依然乐观且满足,并认为之后的生活还有无限可能。
一个未满21岁的中国女孩羡慕富家女苏茜,“真的是女孩里过得最好的啦”“说明一个女孩嫁得正确是多么重要。”苏茜是那位小时候散发冷漠气质的孩子,14岁接受采访是在她父亲一望无际的庄园。21岁时,她画着烟熏妆,烟不离手。到了28岁,她却完全被知性的气质笼罩,身边多了一位律师丈夫。“什么让你变化这么大?”“可能是因为他。”苏茜笑着挽住身边人。
富家女苏茜
还有观众得出一些接地气的经验,比如“告诉未来的自己,即使‘奔三’了,也要做好体型管理。”片中的富人大多保持着身材,而底层人一年比一年胖。
他们的胆固醇水平并不能预测如何变老,更重要的是与家人的关系。“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家庭是多么宝贵。”导演迈克尔·艾普特说,“56岁时,对于那些将精力投入家庭的人来说,收获很多。”这是亲历者得出的人生经验。
我就这样被概括了?
许多人看到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都会问一个问题,还会有《70岁》吗?
“我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我可能随时掉线。”他回答。
受《人生七年》的影响,美国、日本、南非都拍摄了自己的版本。相对于英国版,美版的人们拥有更多阶层流动的机会,而南非版在拍到21岁时,就已经有一半的参与者去世,其中两位死于艾滋病。
“每次要拍新一集时,我都要回到他们面前,穿上推销二手车的外套。”导演迈克尔·艾普特说,他要尽量说服主人公继续参与拍摄。
对于大部分参与者来说,影片的拍摄非常痛苦,“每七年被成千上万人审阅一次,指指点点。”14位普通人成为周期性的名人。
富家女苏茜每次都说下次绝对不出现了,但一直坚持到了《56岁》,“这可能源于可笑的忠诚”。有一次,艾普特在离她家还有一小时的车程时,突然收到消息“不要来”,艾普特最终说服了她。《63岁》最新一集里,她没有出现。
总是穿着西装三件套、戴着口袋巾的富人说,“观察我变老、变秃、变胖,有意思吗?”他痛恨小学校长推荐他上了这个节目,并且确实缺席了几集,最终是为了推广慈善才回归。
他在21岁时反对导演的采访方式,闹到最后不得不换个人来采访。那位富人一直被描述成拥有天生的特权,但人们后来才知道,他的父亲在他9岁时去世,母亲辛苦工作供他读私立学校,他最终靠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
“我每次拍摄的时候想说的东西都很多,结果节目播出的只是我做的一堆蠢事,而且是每隔7年才拍几天,简直就像圣经故事一样精简,然后这些短短的生活花絮就会被认为是我人生的全部。”受访者抱怨。
冲突最激烈时,摄像机录下了一位底层东区女孩的“怒火”。“那是这个系列的一个历史时刻。”女孩指责艾普特只展现自己生活的消极方面,并且只问女孩婚姻和家庭,对女性地位抱有偏见。
“某些方面而言,她是对的。”艾普特说,“在这个系列的拍摄之初,我是很固执的。我和参与者们在对于成功、失败、幸福等方面的定义都有着很大的分歧,而他们的想法往往会被我忽视。”
艾普特说:“我习惯于扮演上帝的角色,不带感情地分析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对参与者们未来的发展进行预言。”他曾预言过分活跃的托尼会在下一集入狱,因此故意在许多危险的地区拍摄他,打算用在后续影片。
艾普特也承认,没有选择更多的女性参与是他的遗憾,影片开拍时,英国妇女的地位仍在家中,他当时无法想象会有一位女首相。
当初这部只有半个多小时的纪录片,到了《63岁》已经拆成3集,每集接近一个小时。有的受访者说“这是七年一次的毒丸”,有的则认为“它是终身成就”。一个妻子说影片的好处之一是让她看见了丈夫7岁、14岁的模样,可以对比哪个孩子最像他。
主创人员坚持称它没有改变主人公的生活。摄像师说,“连人家的窗帘我都不碰”。
有人建议,应该在影片拍到晚年时再播放出来,而不是七年一次。因为拍摄和观看的行为直接影响了人生的轨迹。
受访者们
在整个影集中,很多睿智的人其实已经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这都播出了,怎么好意思失败?”“正因为之前拍的那段晒幸福,总是回看而阻止了离婚的可能。”
导演艾普特不会让7岁的自己参加这个项目。他住在伦敦郊区,自幼胆小,母亲要每天接送他上下学,防止被其他男孩抢走帽子。他靠奖学金读完剑桥大学,毕业后,制作《人生七年》的电视台向他敞开了大门。
某种意义上,他和农村娃尼古拉斯有些相似。他们都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经历了结婚、离婚和再结婚。在《56岁》的最后,尼古拉斯说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因为学术成就而出名,而不是纪录片,虽然这辈子可能没什么机会了。
尼古拉斯被视为命运手掌里的漏网之鱼,实现了阶层跃升,但他从不看这个纪录片,拒绝听到自己的声音,害怕有什么泡沫一捅就破。
在《63岁》里,他患上了喉癌。回忆一生,他在13岁时看见一本书上说地球污染严重,开始研究核聚变,之后遇到障碍,在42岁中止了课题,他好像从未走出童年的那座高山。“生活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展开。”他的眼睛又一次望向镜头之外,“你能看出来,迈克尔,我还是那个小孩。”
中国观众担心他的健康,特意去大学的官网查阅,尼古拉斯在新学期还会开课。
(本文参考《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卫报》《纽约时报》等,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纪录片《人生七年》截图)
本文由中国青年报独立出品,首发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及头条号,加入树木计划。
-
东区女孩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 2023-10-05
-
东北菜的代表性名菜有哪些,东北菜的最大特色是什么?酱香吗?,东北菜最有名的30道菜有哪些 2023-10-05
-
东北狼主题活动足迹遍现甘肃省阿克塞全域:拍照逾豆腐皮照片和数百次短视频, 2023-10-05
-
东北正宗大酱怎么做,东北做大酱一斤豆放多少盐和水合适, 2023-10-05
-
东北地区立减新式离岸账户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落地式大连市自由贸易规划区, 2023-10-05
-
东北地区唯一“星光·链网”非常结点在沈阳市试运转, 2023-10-05
-
东北地区“小散”如何跑出口外贸 辽宁海城中小微商户外贸绿色生态调研, 2023-10-05
-
东京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将在港开展健身运动示范性及大会演 逾5000张门票费将公布开售, 2023-10-05
-
东京喰种黑暗战争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东京喰种黑暗战争 2023-10-05
-
东京喰种黑暗之战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东京喰种第一季什么时候出的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