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水岸的我国】“上千年古渡”扛起山西黄河文化艺术铮铮铁骨,
古渡 今韵
陕西沿黄公路267公里处,榆林市吴堡县岔上镇拐上古渡。黄河水沉稳地向前流淌,在吴堡县岔上镇丁家畔村迸发出惊人力量,形成壮丽奇观——天下黄河第二碛。从这往上1公里,就是拐上古渡口。
黄敏 赖雅芬/文 王东宇/图
守了半天,没等来一单生意,四锤有些烦躁。
8月5日,午后,太阳明晃晃地照在头顶,码头静悄悄的。来回转了几圈,四锤热得直冒汗。走到浅滩处,抽下挂在脖子上的毛巾,四锤扔进水里摆了摆,往脸上抹了两把。
日头渐渐偏西,青翠的山梁慢慢投下暗影。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四锤美美地咂了几口指间的半截烟,然后把它弹到地上,用脚碾碎,腾出手准备“开工”。
1 坚守
摆渡行船,靠的就是一双手。57岁的四锤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手艺人。
黄河上有很多渡口,啥时候有的,有多少个,没有几个人说得清,四锤也不知道。世代生活在拐上渡口附近的丁家畔村,四锤只知道,打他记事起,父亲和父亲的父亲就像渡口所有的摆渡人一样,长年累月跑码头,养活一家老小。
丁家畔村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山窝窝里,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隔河相望。以前不通公路,从村里到吴堡县城只有一条盘山土路,坑坑洼洼,一去一回一天就没了。可从码头坐船到对岸的碛口古镇只要十分钟。镇上店铺林立,卖物换钱、购物办货都很方便,一天能打十几个来回。
守着古渡,守着码头,这个封闭的小山村就多了一丝生机。
在四锤的记忆里,有一段时间,渡口跟菜市场一样热闹。每天从早到晚,老老少少挑着担子,赶着牲口,在码头上排队上船。父亲在船头使劲划着桨板。到了对岸,人们卸货下船,父亲汗津津的手上就多了几张毛票。
“这是咱吃饭的营生,好好经管。”父亲老了,摆不动船了,就把祖父留下的木船给了四锤,“行船不光是卖力气,也是手艺活,可不能丢了。”
四锤到现在都记得,那一天,父亲坐在炕上,烟抽了一锅又一锅,同样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些年,除了刮风下雨,四锤几乎天天都守在渡口,等客,渡客。“父亲下了一辈子苦,到老都没见过柴油渡船。”四锤说,自己比父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还掌握了新“手艺”,柴油渡船、动力汽艇样样都能“摆”。
四锤其实是有大名的,叫李常平。只是摆渡的时候,大伙喜欢站在码头上叫他“四锤”。日子一天天过去,码头昔日的繁华如流水般一去不返,但守在渡口已经成了四锤雷打不动的习惯。
虽然有了柴油渡船、动力汽艇,但是一有空,四锤就会把木船拾掇拾掇,一直也没舍得扔。他也说不清为啥,可能就像乡亲们说的,看到渡口,看到这船,就像看到了回家的路。
2 破冰
在码头上讨生活是件苦差事。风吹日晒不说,摇橹撑船费人费力,遇到涨水起大浪还有危险。开始那几年,拉一个人单趟才一块钱。四锤不挑客,一块钱都要挣到手。就这,他的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
咋样才能把日子过到人前头,让娃娃们走出穷山沟?这个问题,一直在四锤脑子里打转。
那时候,山上不通路,沟沟坎坎都是黄土,想找条出路谈何容易?四锤咬牙撑了两年。木船该翻修了,他一打听,得一万多元,快抵上动力船的价格了。四锤觉得不划算,跟妻子商量了几宿,一咬牙就置办了一艘柴油渡船。
承载着祖父和父亲两代人记忆的旧木船,从此“功成身退”,被搁在了岸边。
柴油渡船不费人,载重可达三四吨,拉车拉人都很轻松。尽管如此,可码头上摆渡谋生的不止四锤一个人,四锤的日子还是很难。
如果没有修路,生活可能就这么平淡无奇地过下去了。四锤做梦都没想到,丁家畔村几代人盼了几辈子的水泥路,在几年后通到了家门口。紧跟着,农村公交也来了。再后来,村里的枣啊,粮啊,牲口啊都有了“出路”,再也不用抢着“过河”了。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码头上摆渡的人少了,坐船的人也少了,有时几天都等不到一单生意。四锤知道,世事变了,变得更好了,他既高兴,又失落。
半辈子没出过山,不摆渡能干啥?那段时间,四锤黑天白日都在寻思着,经常一个人在空荡荡的码头一坐就是一天。
“船停在码头坏不了,有人了,挣个零花钱,没人了,就务庄稼,照样能过。”四锤这样安慰自己。
真正的改变在2017年。那年秋天,山上的大枣快红透时,乡亲们成天念叨的沿黄公路正式建成通车。这条路,更长、更宽,沿着黄河西岸,从丁家畔村和拐上古渡间一穿而过。
路通了,丁家畔村通往外界的“窗口”更大了。站在渡口,看着南来北往的车辆,四锤又一次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那年冬天特别冷,黄河上结了一层薄冰,古渡越发冷清。四锤却整天乐呵呵的。他想着,转过年,春暖花开,河面的冰化了,这儿的光景就不一样了。
3 出圈
道路通,百业兴。
四锤深刻地感受到,这条宽大的沿黄公路给村子带来的改变不是一星半点。自从路通了,丁家畔村也变了模样:村子美了,产业旺了,原来卖不上价的农产品一下子成了抢手货,家家户户盖新房、买汽车,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也在不经意间都披上了“绿装”,黄河边路成网、树成林,经常是绿油油的。
“以前到处都是黄土梁梁,风一吹,喉咙里都是土。”四锤没去过江南,在他的心里,现在的黄河沿岸山清水秀,可能跟江南一样美。
四锤家的5孔窑洞就建在沿黄公路的边上,离渡口也不远。
如今,沿黄公路成了远近闻名的“观光路”。吴堡县借力打造拐上古渡湿地公园,推动特色产业、生态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古渡,码头,黄河滩,成了南来北往的游客寻梦乡愁的好去处。
四锤不懂啥叫乡愁,他依然坚持守着渡口。有人过河,他就扔下手上的活,连车带人送到对岸去,一趟下来能挣五六十元,比以前多了好几倍。
“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哩,我多挣些,娃娃们就少受些苦。”腰包鼓了,一双儿女走出了丁家畔,这是四锤最骄傲的事。
这两年,渡口人气又旺了起来。过河,漂流,干啥的都有,上门的营生咋能错过?不顾妻子反对,四锤从城里买回了一艘汽艇,练了几天就上手了。
“不管啥船,道理是一样的。”四锤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不光如此,今年过年,趁着娃娃们回家,他还学会了抖音直播,专门介绍黄河以及拐上古渡的好风光。
开播没多久,四锤就收获了一拨“粉丝”。他感到很新奇,于是得空就拿着手机东晃西晃。“黄河‘出圈’了,古渡也快了。”说这话的时候,四锤的嘴都快咧到耳朵根了。
太阳落下了山头,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驶进了渡口。看到生意上门,四锤紧皱的眉头一下子展开了。一番讨价还价后,他解开铁索,跳上渡船。随着马达的轰鸣声,船开动了。
-
【妈妈水岸的我国】“上千年古渡”扛起山西黄河文化艺术铮铮铁骨, 2023-10-05
-
【央视快评】让广大群众进一步感受到公平与正义就在身边, 2023-10-05
-
【央视快评】让对外开放的清风溫暖全球, 2023-10-05
-
【央视快评】正确对待和掌握新的重要基础理论和教育问题,全国两会上关于教育的重要理论 2023-10-05
-
【央视快评】朝着更为美好的未来,前行!——2022年新年致辞, 2023-10-05
-
【央视快评】持续提升扩展党史学习文化教育成效, 2023-10-05
-
【央视快评】持续发展趋势整个过程人民民主, 2023-10-05
-
【央视快评】持续做优做优做大在我国数字贸易,促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2023-10-05
-
【央视快评】再次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中,人民网做好六保六稳工作 2023-10-05
-
【央视快评】为大河始终惠及中华文化而执著拼搏,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