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际性汉语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周运行,汉语国际文化交流
基于了解促进中文教学和文化共通——专访时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孔子学院专职教师方喻
2021年6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启孔子学院院长专访系列活动,先后与15位孔子学院院长及专职教师交流节日文化教学、共情传播等议题。课题组特推出系列访谈“孔子学院专职教师谈节日文化传播”,以飨读者。
本文为系列访谈的第九篇,受访者方喻2014年至2021年作为复旦大学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先后前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秘鲁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孔子学院任教。访谈内容涉及方喻在孔子学院的工作经历、生活感受、节日文化体验和国际中文教学心得等内容。
历任四所孔子学院,体验文化多样性
问:您从事孔子学院教学工作的契机是什么?
方喻: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作为高校储备的专职教师,我们会按需被派往海外孔子学院工作。当时我供职的复旦大学合作共建的悉尼大学孔子学院需要一名中文教师,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金杏又擅长举办文化活动,和我的特长非常契合,因此我就申请了这个岗位。
问:您在多所孔子学院工作过,请简要介绍您在各个孔子学院的任职经历。另外,您是否觉得不同的文化给您带来不同的体验呢?
方喻:我从2012年开始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先后在四所孔子学院担任中文教师,分别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秘鲁卡多·帕尔马大学孔子学院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孔子学院。我任教的这几所孔子学院各有特点。瑞典社会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当地人普遍渴望知识、尊重知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出于个人兴趣而学习中文,积极性和配合度都很高,课堂氛围融洽。在秘鲁,尊师重教是传统,因此师生关系比较亲近。澳大利亚的课堂氛围更具有商业化特色——孔子学院的课程是收费的,学生们把参与课程看作是购买教学服务,因此相较于其他孔子学院,这里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老师提供详细和完美的教学服务。此外,澳大利亚学生比较有自我意识,希望老师多关心他们的感受。
因材施教,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教学方案
问:鉴于澳大利亚课堂文化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请问您是如何在教学方式上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地文化的呢?
方喻:我主要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因材施教。初到孔子学院时,我在教学上遇到了一些障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倾向于多和学生互动,鼓励他们多发言;但在这里,需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实施分众化教学,老师会和愿意发言的学生互动,而不愿意发言的同学,我们就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安静地听讲。
其次,这里的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不希望在课后花费额外的时间去练习,所以他们希望老师每节课都能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基于这样的诉求,我放慢了教学进度,并把课件和教学材料准备得更详细、更丰富,如在例句中加入拼音和英文解释等。
此外,我会根据学生的偏好,调整教学方式。澳大利亚学生喜欢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喜欢幽默和开玩笑。基于此,我会在课堂上适当地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也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大富翁”知识抢答游戏等。
课堂分组也很重要,学生们觉得一对多的授课方式很难完全关注到个人,希望老师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了解每个人的学习情况,解答每个人的问题。孔子学院改为线上教学后,我们设置了breakout room(分组讨论室),这样老师可以分小组去查看学生的练习情况、解答问题。当老师进入breakout room时,他们会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音乐超越语言边界,促进文化交流
问: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悉尼大学孔子学院音乐会的信息,您能介绍一下音乐会的情况吗?这是孔子学院定期组织的文化活动吗?
方喻:一年一度的音乐会是悉尼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主打板块。孔子学院的音乐会以个人专场音乐会为主,主要形式是以孔子学院的名义邀请国内音乐家来演奏。我们曾经邀请过打击乐音乐家贝贝和琵琶演奏家吴蛮等。中西音乐家合作得到了热烈反响,我们常常会同时邀请一位中国演奏家和一位西洋演奏家进行合作,突出各自的特色。
问:是否有观众因为音乐会了解到孔子学院,继而产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最终决定来孔子学院学习呢?
方喻:音乐会对孔子学院的品牌宣传很有帮助。应邀参加的演奏者都有一定知名度,这可以增强现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2019年10月的一场音乐会中有不少孔子学院学生,其中有一位老太太令我印象深刻。她是我们的资深学生,学习中文已六、七年。她对音乐会很感兴趣,认为这是很高雅的艺术形式,每次都会参加。据我所知,很多学生都有和这位老太太类似的感受,音乐会确实增加了学生对孔子学院的认可。
问:鉴于强共享性和跨国界特点,音乐是不是更加容易引起跨文化的共情共鸣?
方喻:是的。音乐会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亚人特别喜欢音乐。音乐作为纯粹的视听享受,能超越语言的边界传播。
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
以节日文化促进教学,以共通心理拉进距离
问:在教学实践中,您会把节日文化融入语言教学吗?
方喻:我曾尝试过将节日融入教学,效果不错。2020年中秋节,我们配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举办了中秋节知识问答活动。当时的活动流程是:向学生发放中秋节的介绍资料,邀请学生在课前阅读材料,然后完成节日知识小测验;我们会给答题情况较好的学生寄送明信片。测验中的问题包括:“你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中秋节有什么神话故事呢?”“神话故事的代表人物是嫦娥、观音菩萨还是女娲?”“中秋节的传统食物是什么呢?”“月饼是什么味道的呢?”等。这个活动取得了热烈反响。
问:通过了解节日文化,学生们是否会更愿意学习中文呢?
方喻:体验节日文化确实能增进学生和中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果学生对中文产生好感,就会愿意进一步去了解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反之亦然,从而形成良性循坏。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会产生非常浓烈的情感,甚至把中国的节日融入自己的生活。在中秋节活动后,有学生曾给我来信,特意表达感谢,他说,“您介绍的中秋节知识非常有意思,我觉得这个节日很美好,我愿意把它当成我家庭团聚的一个契机,和家人共同庆祝佳节”。
问:根据我们之前的调研,如果在全球寻找节日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家庭团圆(family reunion)这一精神的共享性是比较强的,您对此有何看法?
方喻:我赞同这个说法。以节日文化促进教学,主要是为了寻求共通的文化心理。中秋节之所以能广泛传播,是因为无论在哪种文化中,家庭都是被珍视的,人们都有团圆的美好愿望,这个节日的美好也更易被感知。
做文化交流的前提是了解他国文化
问:基于您丰富的中文教学经验,从共情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应如何开展中文教育,以及如果依托孔子学院介绍中国节日文化?
方喻:我认为我们必须在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去介绍中国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不一样,理解他们的认知系统和文化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斯德哥尔摩,本地人大都有坚持阅读的优良传统。作为诺贝尔奖的举办地,瑞典对莫言和他的小说非常追捧。斯德哥尔摩大学曾邀请莫言做讲座,反响非常好,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氛围,从中国文学入手做文化交流。在澳大利亚,人们认为音乐会很高雅、很有吸引力,他们也非常热衷于唱歌,因此在澳大利亚以音乐形式促进文化交流就会很有效果。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在秘鲁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因为当地人也将粽子当作一种传统美食,那么我们可以将相通的美食文化作为切入点。
做好中文教学需要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问:您认为国际中文教师作为孔子学院的文化使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质?
方喻:作为孔子学院的文化使者,我认为我们应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学生,既然愿意到孔子学院来,说明他们都是有意愿去学习中文的,老师应该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让大家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钟新
研究生 李江梅 蒋贤成 陈婷 沈静
-
2021国际性汉语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周运行,汉语国际文化交流 2023-10-05
-
2021国际性民商事发律协作社区论坛长沙市揭幕, 2023-10-05
-
2021国际医疗自主创新协作社区论坛揭幕 韩启德提三提倡, 2023-10-05
-
2021国际医疗自主创新协作社区论坛揭幕 世界各国号召加强协作抵御肺炎疫情, 2023-10-05
-
2021国庆档注定成为激战主战场,2021年,全球将面临哪些风险, 2023-10-05
-
2021国外华文教师研修者学习培训暨经验总结交流会在合肥市举办,国外中文教师培训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