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师》第17关怎么过,
2023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8月22日,为期一周的202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落下帷幕。据此前消息介绍,此次上海书展汇聚了全国20多家出版集团、约350家出版社的18万余种精品图书,活动总数约850场,其中主会场活动467场,特色分会场活动142场。
在众多活动之中,书评君特别整理了一些书展期间的精彩活动和图书推介,分享给大家。
2023上海书展现场(图片由未读提供)。
新书发布
缭绫究竟为何?《寻找缭绫:白居易诗与唐代丝绸》新书发布
8月16日,正值上海书展举行期间,《寻找缭绫:白居易诗与唐代丝绸》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诗中提问: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缭绫究竟为何?这千年的谜题,在《寻找缭绫》一书中首次解开。该书的作者赵丰从白居易《缭绫》诗出发,结合唐代遗存的丝绸图像,以及工艺图解等资料,分析唐代丝绸及丝织业的发展、成就,不仅阐释其中的美学意义,还延伸至相关的社会文化史背景。对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乃至唐代丝绸种类与纹样、丝织业的生产制度与规范、唐代的服饰妆容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解读。同时,更实现了缭绫的首次复原的全链条计划——从织造、染色到手工缝制,复原出了缭绫浴袍,并开发了缭绫丝巾。回应了这一千年谜题。
《寻找缭绫:白居易诗与唐代丝绸》,赵丰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8月版。
活动现场,赵丰表示,《寻找缭绫》的写作过程也是研究并活化传统文化的过程,发现、寻找、复原缭绫的研究过程弥补了浙江丝绸史上的部分空白,也结合实物反证了白居易《缭绫》诗的史料价值,希望能通过这次实践,从考古、文学、传统技艺各方面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诗句、文物中活起来。
《日渐衰老意味着什么》新书分享会举行
老年人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好?年轻人如何和老去的父母相处?又如何面对将来必将老去的自己?8月16日晚,《日渐衰老意味着什么》新书分享会在上海茑屋书店东馆举行。分享以“人生中最长的旅行”为主题,该书的译者李静与河合隼雄的“粉丝”于欣从荣格心理学谈起,积极思考关于老年阶段的话题。
《日渐衰老意味着什么》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以荣格心理学为框架进行研究后的文章结集。荣格心理学追求的人生是看的整体,认为人有不同的阶段、状态,而不只是聚焦于青壮年时期。老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荣格很多重要的著作都是70岁以后写成的,河合隼雄70岁以后任职日本文化厅厅长,并且一直战斗在心理治疗第一线。很多人或许觉得“老年人什么都不干”,但老年人只要存在就是有意义的。
《日渐衰老意味着什么》,<日本>河合隼雄 著,李静 译,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7月版。
怎么和老年人相处呢?书中有一个例子,比如有些老人听到“我帮你倒杯水”“我陪你散步”等等,敏感的老人会有一种被居高临下被对待的感觉,他们更期待被平等地对待。和父母一起回忆过去,一起写自传,将他们一生的经验和经历写下来,这个过程也许会共同疗愈我们的人生,解开互相之间多年的情结。
东坡的世界,世界的东坡——《苏东坡大传》在上海书展首发
8月18日上午,海南出版社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了“东坡的世界,世界的东坡——《苏东坡大传》新书首发式”。
刘传铭在活动现场进行主旨发言(主办方供图)。
《苏东坡大传》一书的作者、学者刘传铭在主旨发言中表示,《苏东坡大传》从苏东坡的思想智慧、政治生涯、学术造诣、诗文成就、艺术情致、生活细节等方面,以多角度、大跨度、尽深度、有温度的笔触,描述了这位深受人们热爱的“文化英雄”精彩而丰富的逆旅人生。苏东坡完成的个体生命自我救赎,宣示了中国诗之精神传统的胜利,也是视自由为故乡的人类共同理想的胜利。苏轼的传记,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传记,而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传记。
我们今天是否有必要再写一部苏东坡的书?分享中,刘传铭表示,在不完整统计中,各种类型的苏东坡传记,从北宋开始到现在有四百五十余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一本《莎士比亚的记忆》的书,书中不是写莎士比亚的人生履历,不是写他自哪一年出生到哪一年去世,而是描绘其精神世界。一个人的记忆,一定是在他的灵魂里,他的重要思想里,它的隐秘性要比一个人的人生足迹更难解码。”刘传铭说,正是这一思想启发了他,也为《苏东坡大传》的写作制定了一个目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王守常表示,苏东坡以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而作为儒家文化的践行者,苏东坡在中国哲学史上、中国思想史上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和影响,但中国思想史上并没有把他列为重要研究对象,“其实这不是苏东坡的错,而是我们研究者的一个很大的失误。他对儒、释、道的融合有很大的贡献。东坡先生的影响不仅在历史上,甚至到现在,他还影响着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我们的审美意识。”
《贞观幽明谭》《贞观绮丽谭》新书分享会举行
8月19日上午,历史玄幻小说《贞观幽明谭》《贞观绮丽谭》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活动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总编辑钱之江主持,奇幻作家燕垒生,作家、编剧马伯庸参与活动。活动中,燕垒生讲述了自己创作奇幻小说《贞观幽明谭》《贞观绮丽谭》的构思框架与创作思路,与嘉宾马伯庸一同畅谈唐代历史文化,分享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心得。
历史玄幻小说《贞观幽明谭》《贞观绮丽谭》新书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贞观幽明谭》虽是虚构小说,但故事背景多基于史实。燕垒生提到,《贞观》系列最初的灵感就来源于《太平广记》,三位主角都是史实人物:明崇俨是唐初著名的术士,高仲舒精于史事,裴行俭更是高宗时期的名将。其中,《贞观幽明谭》是十余年前的旧作,此次的出版作了一些修订;而《贞观绮丽谭》作为新作,故事的历史背景是唐灭高昌之战,此时唐军主帅侯君集率领大军灭了高昌,他在后续推出的小说续作中还会登场。
在分享会上,燕垒生与马伯庸进行了有关历史小说创作的对谈,两位作家都会在小说创作时对大量史料进行细节考订,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从燕垒生《贞观幽明谭》中贞观年间新兴王朝的朝气,到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中天宝初年的盛唐景象,两部小说都刻画了令人信服的历史背景,主角的故事不仅惊险刺激,还具有厚重的历史感。燕垒生提到,自己创作《贞观》系列的资料百分之八十来自与历史、传说相关的书籍,百分之二十来自在西安等地看到的古迹,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以幻想,使小说虚实相生,富有别样的魅力。马伯庸则将历史小说形容为“填补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空隙”, 认为写小说最重要的是发现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在写作《长安十二时辰》时,他曾多次前往西安与各地的博物馆、考古发掘现场,并生动描述了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观察到的有趣古迹,以及自己“脑洞大开”的经历,给予观众很多启发。
鲁奖作家庞余亮携新书《小虫子》亮相上海书展
虫子是开启童年的一把奇妙的钥匙。8月19日,在时隔3年再次重启的上海书展上,作家、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庞余亮携新书《小虫子》,与儿童文学作家、《文学报》主编陆梅以“跟着《小虫子》回童年”为题展开精彩对谈。
庞余亮在“跟着《小虫子》回童年”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分享会上,庞余亮首先向读者们讲述了《小虫子》中小虫子与大上海的特别缘分,“祸起西瓜瓢虫”和“蝴蝶草帽”这两章故事里全是童年和上海的故事。庞余亮还讲述了他写作《小虫子》时发现的虫子的生存智慧,比如小虫子的自我保护色,比如小虫子的警告色,比如小虫子伪装色,比如小虫子的炸弹和装死的本领,对于当今很多已成为“盆栽植物”的孩子们,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自然界的小虫子一直都在,庞余亮期待小虫子成为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的原动力。
浙江古籍出版社新书《王阳明的微笑》上海书展发布
8月19日下午,浙江古籍出版社推出的《王阳明的微笑:明代儒学简史》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新书分享会。
陈士银在《王阳明的微笑:明代儒学简史》新书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王阳明的微笑:明代儒学简史》描写了从14世纪到17世纪儒家知识分子的命运浮沉。从宋濂、方孝孺,到黄宗羲、顾炎武,从北方的河东学派,到南方的崇仁学派、白沙学派,再到风靡天下的阳明学派作者继承以儒学名家、名派为主的“学案式”写法,并着重通过科举制度、军政事件、地域分布、身份互动、东西交流等多元化视角,结合主流的史籍以及具体的儒学故事、诗词、小说、图像等小众资料,勾勒出一部全新的明代儒学史。
《王阳明的微笑:明代儒学简史》,陈士银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7月版。
活动现场,该书的作者陈士银从明代大儒王阳明临终时的微笑谈起,认为那是儒者的微笑,是内圣与外王的结合,是从心所欲的超越,因而也是明代儒学的最佳写照。陈士银结合吴伟业的一幅《南湖春雨图》,指出东林党、复社表现出为国为民的道义担当,但与其说他们是唤醒民众的先锋力量,不如说他们的存在是儒家知识精英在明帝国晚期的垂死冲锋。
《江南奇遇记》新书发布会举行
8月19日,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博物馆共同主办的 “匠心传童心,造物看江南——《上海博物馆文物游戏绘本·江南奇遇记》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书展友谊会堂举行。
“匠心传童心,造物看江南——《上海博物馆文物游戏绘本·江南奇遇记》新书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江南奇遇记》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首部人文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品,由上海博物馆特邀上海书画院画家徐海峰绘制撰写,以“江南造物”为主题,融合了众多江南造物工艺与江南场景,以文物为出发点,从儿童的视角,将江南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带入日常生活。
《上海博物馆文物游戏绘本·江南奇遇记》,上海博物馆 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2023年8月版。
在嘉宾访谈环节,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施远、绘本作者上海书画院教育培训部主任徐旭峰分别从江南传统工艺、绘本创作及亲子阅读角度展开交流。“江南造物”代表着江南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它蕴含着传统工艺的精髓,也体现了江南地区丰富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底蕴。该书用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作为绘本主角,它的形象细节极富中国性,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江南传统工艺样式。绘本内精心设计的24张“寻宝卡”,让孩子在绘本中加深对文物的认知,同时也可以拿着他们进入博物馆去寻找、去欣赏,与中华传统中有艺术魅力与价值的文物亲密接触。
人类世写作与文学“乌托邦”:《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中文版首发
8月19日晚,“不同的人们,同一个世界:《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中文版首发分享会”举行。《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的作者、奥地利新生代作家菲利普·韦斯,该书译者、海南大学副教授陈早,现场翻译、深圳大学德语系教师陈智威做客上海图书馆,畅谈人类世小说创作。
“不同的人们,同一个世界:《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中文版首发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菲利普·韦斯在小说《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中,让5个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叙事者开口说话,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反思世界的变化……2018年尤尔根·庞托基金文学奖在《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的授奖词中写道:“……一场文学的冒险,一个个人物无畏而悲壮的命运与叙事形式相得益彰。这是一段颇具挑战的旅程,踏上此路的读者将不虚此行,他会收获到惊人丰富的语言、想象力和知识。”
活动现场,菲利普·韦斯以《八十天环游地球》为例,认为书中福格租借蒸汽机,在航行到东亚时因为燃料耗尽购买了一条船,命所有人把这条船上可以燃烧的东西都扔进锅炉里面燃烧,“这是一个自我燃烧的意向,在我的解读里面,这就是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隐喻,将会把所有人类文明引向深渊。”不同的人们,共处同一个世界,各自如何看世界?回到《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这部小说,这部小说由五个虚构主人公作为作者。菲利普·韦斯说,阅读者可以用不同的顺序来阅读这些故事,“这五个视角一起构成了我创造的文学世界,我所关心的并不是用什么样的顺序进行写作,而是怎么样进行全景写作。”在菲利普·韦斯看来,“只有把各个面都聚集到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现实的全部。我们是全球化的失语者,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我们这个世界。”
与未知者的亲密:《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新书分享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这句耳熟能详的表白穿梭在每个夏日里,仿佛是当代青年人崭新的权利。这句诗来自四百五十九年前出生的那位大作家笔下,莎士比亚和他的十四行诗。8月20日,一场主题为“文学对话:与未知者的亲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镜迷宫”的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主会场举办,来自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包慧怡和陈杰一同就《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一书展开分享。
“文学对话:与未知者的亲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镜迷宫”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莎氏倾注了非常多心血和个人情感的一项诗歌工程。而在《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中,身兼学者、诗人、翻译家三重身份的包慧怡,从思想史、语言发展史、文学与文化等各种角度对之进行解读。这些诗歌既可以作为抒情诗杰作一首首单独解读,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四幕连环剧,有着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情节。
《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包慧怡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版。
活动现场,包慧怡表示,在国际学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是除了《哈姆雷特》之外被阅读最广泛,影响力最深远的作品,它的诞生和当时暴发在伦敦的瘟疫有关。在包慧怡看来,莎士比亚当然是天才作家,但他也是一位“幸存艺术家”。在1593年和1594年,莎士比亚分别写下了两部叙事长诗献给南安普顿伯爵(《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遇劫记》),使他在诗坛上一炮走红。包慧怡说,十四行诗属于抒情诗的一种,是非常私密的文体,是一种小型书信文学,只是用诗歌形式呈现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人说莎士比亚最好的戏剧要去《十四行诗集》里找,这个听起来好像很耸动……他在戏剧当中——无论是悲剧、喜剧、历史剧——都是戴着假面,披着剧中人的外衣向我们讲话,我们很难看到作为莎士比亚真实的‘我’是怎样的人,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但是十四行诗集是莎士比亚以第一人称来向我们直接说话的文体,并且它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白。”
《遇见树》也是遇见自己:苏沧桑散文作品精选集发布
8月21日,在上海书展上,苏沧桑携《遇见树》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王宏图进行了一场精彩对谈。
《遇见树》新书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王宏图认为,苏沧桑的散文洋溢着一种独特的气质和色调,从她的笔端可以感触到当代人罕有的从容、镇定的心境。她是大自然孵育的孩子,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野地气息,它们和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对世人、对大千世界深挚的温情水乳交融地结合成一体。
谈到自己的写作,苏沧桑认为,好文字的味道,不仅仅是一草一木一石一花一鲲一鹏一人的味道,而是整个森林的味道、海洋的味道。苏沧桑说,人类之所以拥有无比璀璨的文明,正是源于创造精神。也许将来有一天,文学除了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等司空见惯的文体之外,会有一种新的文体横空出世并深入人心。她放任自己在文字的高山上披荆斩棘、迎风舒展,在文字的海洋里耕云牧雨、乘风破浪,在文字的草原上信马由缰、驰骋四方,不断拓展着散文写作的审美疆域。行走大地,步履不停,遇见树,遇见万物,遇见自己,她用文学的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将所有的“遇见”化成文字之美。
分享活动
自闭的小世界和大世界:《有且仅有》分享会举行
8月17日,作家于是携小说《有且仅有:一个自闭谱系家庭的回忆与未来》做客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与作家、资深媒体人简平一同对这本讲述自闭谱系家庭的真实故事进行分享。
《有且仅有》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有且仅有:一个自闭谱系家庭的回忆与未来》由作家于是和其好友林晓桦共同创作,书中的故事非虚构与虚构相呼应。非虚构部分以《静海之家回忆录》的形式呈现,以自闭症儿童林顿的母亲林珊的视角详细记述了作为知识女性的她如何帮助儿子林顿和丈夫内森走出自闭症的阴影。这部分故事以作者林晓桦的真实经历为素材。虚构部分是轻巧的科幻体,遥想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有望用人工智能辅助谱系儿童的教育,能让各种年龄层次的谱系人士从他们的小世界走入外部的大世界。
于是向大家分享了《有且仅有》背后的故事:好友林晓桦发现儿子的行为和普通的孩子有些不太一样,4岁时确诊了自闭症。此后,她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后来她发现丈夫也属于自闭症谱系患者,一系列的生活变故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而这些正是她和朋友们失联多年的真正原因。于是认为这个经历有两个打动自己的层面,一个是伟大的母爱:“自闭症是比较独特的状况,但是家庭教育和母子关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也不必忌讳因为没有孩子就不用探讨这个话题。”另一个层面则是林晓桦的故事让我们能够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切入自闭症问题:“她作为一个中国的母亲,发明了各种方式干预孩子、教育孩子。我们每一次讲到自闭症问题时,都会讲一些特殊教育的方式方法,用不同的教育派别去讲。但这个妈妈是出于一种本能进行干预,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对很多家庭都会有普遍性的启示。”
《诡秘之主》《宿命之环》签约出版
8月17日,阅文集团与广州天闻角川动漫有限公司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爱潜水的乌贼作品签约出版仪式”,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天闻角川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梁卫,阅文集团白金作家爱潜水的乌贼出席活动,共同完成网络文学作品《诡秘之主》《宿命之环》实体出版签约。
“爱潜水的乌贼作品签约出版仪式”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杨晨、爱潜水的乌贼、梁卫(主办方供图)。
作为打破网文20年纪录的现象级小说,《诡秘之主》融汇了西方奇幻元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风情和蒸汽朋克情怀,2020年完结至今持续受到国内外读者追捧。《宿命之环》延续了《诡秘之主》的世界观,故事背景设置在19世纪50到90年代的法国,将东方的文化情怀与世界风情完美融合。自今年3月连载以来,《宿命之环》打破多项网文行业纪录,成为起点2023年现象级新书。
《诡秘之主》与《宿命之环》。
据悉,2023年上半年,阅文平台网文作品签约出版的数量同比增长超60%。以《诡秘之主》《宿命之环》的出版签约为标志,阅文对优秀网文IP的系列化、全品类开发正在提速。此前,阅文已对“诡秘”IP进行多品类开发:有声方面,《诡秘之主》全平台播放量超6亿;动画方面,阅文于8月8日公布了《诡秘之主》等15部作品的动画计划;衍生品方面,阅文好物推出盲盒、徽章、手办等周边衍生品。“本次合作是‘诡秘’系列作品IP开发的重要一环,双方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书粉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杨晨表示,传统出版与网络文学等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已成趋势。
《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让居民述说自己的历史
8月17日中午,“居民述说自己的历史——《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新书发布”活动在上海展览馆第三活动区举行。活动由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主持,该书的作者陈丹燕和陈保平从口述史出发,围绕书中的故事展开了对谈。
陈丹燕和陈保平在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蕴含和强烈的艺术气息。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 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
《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陈保平 陈丹燕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4月版。
陈丹燕说,武康大楼在他们做口述史的过程中变成了网红大楼,路过武康大楼时,周围全都是拍照片的人。为什么这些人要在武康大楼外面拍照片,他们到底从哪里来的?是哪个年龄层的?陈丹燕说,童明对此的判断是,这栋大楼之所以变成网红大楼,是因为它的地理方位,武康大楼非常合适在这个位置上当成一个纪念碑。同时,它也是一个标志性建筑,“这个时代造了一栋英雄的楼,这座楼叫武康大楼。”
陈保平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叙述,如果不同人的记忆有相同的地方,这个不同人留下的共同记忆就是历史。比如小孩子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看爷爷桌子下藏着饼干箱,这种共同的记忆可以看出来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食品非常匮乏的年代,“如果对一个群体做口述史,我们更看重他们共同的记忆。共同记忆,这就是做口述史的一个重要意义。”
向“世界尽头”出发:《极北之地:西伯利亚史诗》分享会举行
8月17日下午,在202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期间,译林出版社于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举办了主题为“向‘世界尽头’出发”的《极北之地:西伯利亚史诗》新书分享活动。作家、历史写作者张明扬与译林出版社编辑、“方尖碑”品牌主理人荆文翰担任主讲嘉宾,围绕这本厚重的“极地史诗”,现场开启一场向“世界尽头”出发的旅程。
作家张明扬以《极北之地》的封面作为切入点,引出西伯利亚历史上一个个高光与至暗时刻。据张明扬介绍,该书选用俄罗斯圣彼得堡美术馆珍藏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作为封面,画名为《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描绘了16世纪俄国军队在征服西伯利亚过程中和当地土著部落发生冲突的场景。在张明扬看来,这幅画里透露着三个有趣的信息:首先,这支军队其实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哥萨克;第二,从冲突双方所持的武器来看,西伯利亚土著部落使用的是弓箭、长矛等非常落后的武器,而哥萨克军队的作战装备已经是比较初阶的火器了,所以这也是一场火器和冷兵器的对战;第三,画面上的哥萨克军队是坐着船在与对方交战,这其实是基本的世界史常识,即长途征战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不是马,而是船。
《极北之地:西伯利亚史诗》,<瑞士>埃里克·厄利 著,夏昱华 许桦钰 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5月版。
活动现场,两位嘉宾特别提到了西伯利亚历史上著名的商业家族——斯特罗加诺夫家族,讲述他们如何通过皮毛生意等非暴力手段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除此之外,两位嘉宾还细数了其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传奇足迹的一代代“西伯利亚人”,呈现这片土地曾面临的种种可能:因其同名海峡而广为人知的航海家白令如何开始了自己的冒险?横跨西伯利亚的大铁路最初是为何而建?“切柳斯金号”船员们的经历为何被称为“极地奥德赛”……
荆文翰表示,《极北之地》是一本西伯利亚通史,是一部关于冰雪与荒原的史诗。作者埃里克•厄斯利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在16至20世纪末几百年的时间里,西伯利亚如何从无人问津到举重若轻。从嘎吱作响的四轮车到西伯利亚铁路上呼啸而过的列车,一代代商人、士兵、工人、囚犯、探险家、科研人员跋涉至此,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博弈,同残酷的生存条件抗争,勾勒出探索、征服、开发西伯利亚的波澜画卷。这里有奇迹也有苦难,有英雄也有恶棍,他们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谱写出这部悲怆又恢宏的极地史诗。据透露,作为译林出版社旗下历史类图书出版品牌,“方尖碑”还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俄罗斯帝国史》《吴哥王朝兴亡史》等重磅新书。
顾春芳《契诃夫的玫瑰》分享会在沪举办
8月17日下午,由译林出版社主办的“契诃夫的园丁之心——顾春芳《契诃夫的玫瑰》分享会” 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系列活动,亮相上海书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契诃夫的玫瑰》作者顾春芳,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俄语系副教授李新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教授邓建国在思南文学之家,围绕契诃夫的文字世界与园丁之心,走进契诃夫的精神深处。
“契诃夫的园丁之心——顾春芳《契诃夫的玫瑰》分享会”现场(图片由思南公馆提供)。
《契诃夫的玫瑰》是一部运思巧妙的人物评传,也是关于契诃夫的精神传记。为何要以“玫瑰”为意象,探索契诃夫的精神世界呢?顾春芳介绍,自己在北京大学讲授俄罗斯19世纪的文学和契诃夫研究,并且写了一部60万字的契诃夫研究专著。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一则文献,说契诃夫非常热爱自然和园艺,在他生前种了一百多株玫瑰,爱伦堡也评价他是一位出色的园艺师,而这一形象鲜为人知。契诃夫只在这个世界上活了短短的44岁,但他的小说和戏剧里面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礼赞和热爱。顾春芳说:“在他的小说当中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是同构的,还有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然工业化时代即将到来的20世纪,对它的生态破坏的忧患也植入到他的戏剧中去,所以就想我要开启我的寻找玫瑰之旅。”
星云奖少儿科幻论坛召开
8月17日晚,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全球华语少儿科幻星云奖组委会主办的“中国少儿科幻星云书系品牌发布会暨星云奖少儿科幻论坛”在上海书展少儿馆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赵建军,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姚海军携组委会董晶、徐妍,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江世亮,科幻作家丁子承、江波,以及科幻产业人士宋舒萌、马梦佳、霍潇如等出席活动。
“中国少儿科幻星云书系品牌发布会暨星云奖少儿科幻论坛”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董仁威以星云奖的历程为线索,回顾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史。他表示,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无时不刻改变着社会与生活,人们必须面对变化。少儿科幻文学正是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最好形式,它既可以使孩子们为未来做好思想准备,又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创造未来。这也是“科幻星云”的使命。
历史的尽头是小说:赵柏田长篇小说分享会举办
8月18日下午,作家、学者赵柏田与作家赵松、吴玫,以及《收获》杂志副主编谢锦齐聚建投书局,围绕赵柏田2022年先后出版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买办的女儿》《赫德的情人》《我的曾外祖母》,一起追忆和想象历史洪流中的人与事,聆听历史面向当代经验的发声。
赵柏田长篇小说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买办的女儿》借太平军士兵陈小羊之口,讲述了一个交织着战火、爱情与人性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在现代性降临前经历的裂变与阵痛。《赫德的情人》则以多重视角重塑了深刻影响大清命运的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的人生故事。 不同于前面两部以真实历史人物视角展开叙述的作品,《我的曾外祖母》则是赵柏田沉潜于史料多年、精心打磨,聚焦革命外围女性命运的虚构历史小说,不仅展现了渴望投身革命的普通知识女性的成长之路与命运沉浮,也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风起云涌的历史。
赵柏田的写作曾被评价为“在史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经验之间架起桥梁”,多年在历史与文学两边出入,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交叉跑动,赵柏田慢慢建立了他的历史观念,也找到了他的写作主题。“我这么多年的历史叙事作品,基本都在写两个世界:动荡不安、走向崩溃的传统世界,和转机出现的新世界前夜。”赵柏田坦承:“我要去书写‘中国现代性转型’的主题,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享受了现代性给予我们的种种好处和便利,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我们所得到的权利都是现代性带给我们的,我们有责任去回顾现代性怎么样占领中国。”《买办的女儿》《赫德的情人》《我的曾外祖母》三部曲正是他对“中国现代性转型”这一主题的执着书写。
《书城》杂志30年,共忆三十年的阅读史
8月19日,由书城杂志与上海三联书店共同主办的“经典与传承”活动在上海书展举行,作为书城30年的系列纪念,活动推出了书城特装合订本。
《书城》杂志2019-2022合订本首发座谈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创刊于1993年的《书城杂志》,凝结着许许多多国内外学人的共同记忆。作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人文杂志之一,《书城杂志》秉持“营造读书氛围、倡导理性精神、推广深度阅读、传承经典文化”的办刊宗旨,以思想、文化、艺术为内容定位,涉及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经济、政法、科技等多个领域,希冀能够在文化关怀的视野下,实现多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对话。
活动由书城杂志执行主编顾红梅主持,在这场作者、读者与作者的见面会上,与会嘉宾围绕经典与传承,围绕《书城杂志》与阅读史表达了各自的见解,共同回忆了书城三十年的历史,以及三十年的阅读史。作为资深执行编委,戴燕分享了身份转换时的不同需求和思考。同为资深编委的李庆西,讨论了不同经典在不同地域流传时产生的认知上的差异。黄韬则回忆了书城三十年间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迁。
去西部,去往荒原、戈壁与城市——《找信号》《春山夜行》分享会举行
8月19日下午,蒙古族作家索南才让、来自兰州的作家韩松落,和《思南文学选刊》的副主编方岩齐聚塞万提斯图书馆,带领读者们走进《找信号》《春山夜行》的西部世界。
对谈从索南才让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切入,索南才让表示,他的语言特色来自他特殊的生活经历。蒙古族的索南才让出生于1985年,14岁起挖过虫草,做过工人,当过保安、配菜生、铁路护路工、兽医,是个地道的牧民。成长于青海的藏区,汉语、蒙古语、藏语的多语言环境赋予了他对语言的敏感,这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索南才让回忆了自己如何开始,“我在牧场上走了一个来回,回到家,父亲在炕上睡觉。我进来后喝了一点儿水,吃了一点儿馍馍,突然间就拿了一支铅笔和一张纸就开始写。在下笔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要写什么,连我自己都很惊讶。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我就是这样开始了写作。可以说是灵感找到了我。”
《找信号》与《春山夜行》。
同样来自西部的作家韩松落,他的成长经历和索南才让有着相似之处。二人的求学之路都很坎坷;索南才让做过铁路护路工,韩松落也做过养路工,也靠阅读滋养着枯燥的日常。铲沙子、扫马路,工作极其枯燥,整天灰头土脸,“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养路的。”工作中较为开心的部分,便是去附近的人家家里讨水喝、热个饭、烤火、聊天。周围的同事基本上都不认字,领工资的时候都靠画圈、摁手印,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韩松落下定决心要写作。
也许正是因为成长和生活经历在年代、地域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找信号》特别能引起韩松落的共鸣。而在韩松落的《春山夜行》中,索南才让最大的感触是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作者浓厚的社会经验。韩松落擅写女性,《春山夜行》中许多故事的主角都是女性,方岩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韩松落表示,这是自身的经历所致。韩松落5岁起便开始带弟弟,给他喂奶、换尿布,6岁起开始给家里人做饭,9岁时基本已经完全负责起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扮演着长女的角色。而且因为性格比较内向阴沉,亲戚朋友们都喜欢弟弟而不是他。渐渐地,韩松落便自发意识到性别是一种处境。其实他想写的也并非女性,而是这样一种处境,只是借用了女性的身份去承载。恰好相反的是,在索南才让的故事中,主人公几乎全员男性。“从小到大,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很少有女性参与。”作家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影响,反映在了《春山夜行》和《找信号》的风格差别中,这种差别又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对照。
青年漫画家白茶携吾皇猫新作做客上海书展
8月20日,“治愈今夏!国漫新作《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7》读者见面会”在2023上海书展期间举行。吾皇猫系列漫画作者、青年漫画家白茶现场分享了新书背后的精彩故事和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
“治愈今夏!国漫新作《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7》读者见面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7》是《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系列漫画最新力作,延续了前作的幽默吐槽风格,白茶在前言中说:“一部家庭情景剧式的漫画是没有办法拯救世界的,也没有什么宏大叙事,能让大孩子们和小孩子们笑一笑我就很满足了。”
在《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系列漫画中,吾皇猫和巴扎黑从当初的“网红”傲娇猫和蠢萌狗逐渐成长为既能令人爆笑又能带来治愈力量的温暖的存在。白茶赋予了每个角色鲜明的性格特征,在这个不断扩展的“喜干”宇宙中,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小剧场,少年、老爹、老王、小海等家人和牛能、人中、翅中、傲霸等朋友轮番登台,跟吾皇猫和巴扎黑一起,把生活过得热热闹闹、有滋有味。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系列漫画封面。
据悉,《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系列漫画已经被翻译为英文、法文、韩文、匈牙利文、捷克文、越南文等多个语种在海外出版。谈及吾皇猫和巴扎黑在海外同样受到欢迎的原因,白茶表示:“有很多感情比如对猫狗的喜爱是人类共通的,不受语言文化的差异所限制。”
整合/何安安
编辑/张婷
校对/赵琳
-
《行走大师》第17关怎么过, 2023-10-05
-
《行走大师》第10关怎么过, 2023-10-05
-
《行侠放置》小白必备技巧总汇 2图文全攻略, 2023-10-05
-
《行侠放置》2022年礼包兑换码大全, 2023-10-05
-
《血饮天下》五一庆典 快来领取福利吧!, 2023-10-05
-
《血饮天下》3月8日重磅删测来袭, 2023-10-05
-
《血饮天下》31日10点首服开启, 2023-10-05
-
《血源诅咒》逆天迷宫代码解析, 2023-10-05
-
《血源诅咒》全流程攻略,血源诅咒全流程图文攻略 2023-10-05
-
《血染钟楼》角色运作攻略 暗流涌动身份与行动顺序一览,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