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华夏》秦楚汉0年扫六合通关攻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两万字图文看秦帝嬴政的统一之路
从春秋到战国五百多年, 100多个国家历经不计其数的混战之后,中华大地上出现七个最强大的国家,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
公元前230年到221年,秦国拉开灭亡六国序幕之后,长剑直指,所向披靡。秦王嬴政以摧枯拉朽之势,用短短十年时间,结束了战国五百年的分裂局面。
秦王嬴政,他是战争的狂热爱好者,也是孜孜不倦的政治家。他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最原始的高速公路,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华丽恢宏的阿房宫,震惊世人的秦岭兵马俑,和已经神秘到极致的秦始皇地宫。
刀光、权谋、信仰、背叛,他用数百万人的热血,写就了一篇无人能敌的传奇。
万字长文,跟我一起,踏进那片山河!
时代背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合纵连横
-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从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到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各诸侯国林立,纷争不断。各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
二、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这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研究和思想推广。
三、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四、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中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
五、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派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单纯的政治附庸,完全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代表
-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 道家(老子、庄子)
- 墨家(墨子)
- 法家(管仲、商鞅、韩非、李斯)
- 兵家(孙武、孙膑)
-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
- 阴阳家(邹衍)
- 纵横家(苏秦、张仪)
- 杂家(吕不韦)
- 农家(许行)
- 方技家(扁鹊)
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张仪游说诸侯,铺陈各自的政治主张,终于在中国形成了“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政治格局,联盟(合纵)与反联盟(连横)成为当时各诸侯国斗争的基调。
如果合纵成功,那么称霸的将是楚国,如果连横成功,称霸的将是秦国。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
-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商鞅变法和秦国的由弱变强
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春秋时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
华夏民族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时为西北边陲蕞尔小国的秦国饱受六国摧残挞伐,秦献公身死战场,秦孝公在危难时刻即位,他深藏屈辱,在六国夹攻下苟延残喘,发誓变法崛起。
秦孝公渠梁广招天下贤能之士,天不亡秦,曾在魏国并不得志的卫鞅辗转来到秦国,并凭借一身才学和对天下局势的清醒认识而得到秦孝公重用。卫鞅在秦国掀起了影响深远且饱受争议的变法,一代强秦由此崛起。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贯彻法家思想:商鞅提出了以法律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强调国家法律的严格实施和强制执行,打破了贵族等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改革土地制度:商鞅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
推行统一度量衡:商鞅提倡统一度量衡,以便进行公平的贸易和交换,促进了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管理官员选拔:商鞅实行“法家重文治”的方针,以文化素质为基础选拔官员,取消了以世族血缘和身份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
调整军制:商鞅废除了封建式的军制,推行“兵马分离”和“兵农合一”的军制,使得军队组织更加严密,战斗力得到提高。
商鞅变法使秦国有了与其余六国争霸的实力,更为秦国吞并其余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秦崛起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荀子在其劝学篇中的名句。而强国篇中,荀子在考察过秦国民情后,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秦国的:
秦国边塞险峻,地势便利,山林河流,非常美好,自然资源丰富,这是地形上的优越。
进入境内,观察它的风俗,百姓朴实,音乐不淫荡卑污,服装不轻佻妖艳;人们非常畏惧官吏而很驯服,就像是古代的人民一样。
到了大小城镇的官府,那里的各种官吏都是严肃认真的样子,无不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而不粗疏草率,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官吏啊。
进入它的国都,观察那里的士大夫,走出自己的家门,就走进公家的衙门,走出公家的衙门,就回到自己的家里,没有私下的事务;不互相勾结,不拉党结派,卓然超群地没有谁不明智通达而廉洁奉公,就像古代的官吏一样。
观察它的朝廷,退朝前,所有事情都必须处理完毕,安闲的好像没有事情办理一样,真像古代的朝廷啊。
所以秦国四代强盛,并不是因为侥幸,而是必然的结果。
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简单的说,就是秦国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都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成为必然。
秦国第一臣:李斯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出身布衣,卑贱贫穷,好不容易当上个掌管文书的小吏。
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他有一番著名的“老鼠论”: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老鼠如果在粮仓中,自然生活无忧。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拜荀子为师,学习所谓的“帝王之术”。最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他辞别老师荀子时说:
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
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最终得见秦王嬴政,他说:
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
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
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李斯旗帜鲜明地提出,秦王嬴政应负起统一中国的重任,他为嬴政画下了统一六国的宏伟蓝图,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统一全国。
六国当权派能收买则收买,不能收买就刺杀。李斯用最行之有效的间谍战阴谋战为嬴政的统一开辟出一条血路。
公元前237年,当间谍战发生在秦国,秦王嬴政开始对外国谋士越来越不信任,甚至驱逐的时候,李斯上奏一书,力挽狂澜,这就是被康有为誉为千古第一奇文的《谏逐客书》。
李斯对秦王说: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啊。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秦王扫六合:灭韩
万事俱备,天时地利人和,大幕开启。
自秦远交进攻政策实施以来,秦国就将主要矛头集中在地理位置最近的韩魏身上,对其他国家则暂时使用安抚政策。秦国的强大和雄心让各诸侯国惶惶不安,其中韩国朝不保夕的感觉最为强烈。
秦国是在西方,从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出函谷关,然后就到了洛阳,从洛阳再往东,就到了韩国的地盘。从地理形势上来说,秦攻打的第一个国家肯定是韩国,而且当时韩国的力量也是比较弱小的。
郑国、郑国渠和疲秦计
公元前246年,走投无路的韩惠王生出了一个奇妙的想法,他找来了本国的水利专家:郑国。
无论哪个时代,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灌溉更相当于农业的命脉。如果能说服秦王嬴政将主要的人力物力放在水利建设上,秦国就不得不减少战争上的投入。对于韩国来说,至少能多争取几年喘息的机会。
公元前246年,水工郑国以韩国间谍的身份,带着他的研究成果踏向了西去秦国之路。这一年,年仅13岁的嬴政刚刚登上王位,此时真正手握大权的人是他的仲父吕不韦。这位辅佐嬴政父子登基的著名宰相,接待了来自韩国的工程师。
秦国的核心地区是一块,泾河和渭河从中间经过。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美中不足的是,两条河流失常,泛滥成灾,而关中平原又不时遭遇干旱。
如果能将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利用,关中平原的土地就能得到进一步开发。这些说起来并不难,只需要开一条大渠,将泾河水引入关中平原即可。但实际上,由于泾水水量的限制以及河流跨度的制约,修建渠道的技术难度相当之大。
所以当郑国提出能解决这个难题时,吕不韦激动不已。
在当时,修渠工程的巨大超乎人们想象,于是郑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此渠长约 300里,需耗钱数万斤,人工数十万,十年可成。
一旦郑国渠建成,便意味着60万野战军的军粮有了着落。
纵然耗资是笔大到吓人的巨款,精明的吕不韦依旧看出了这项工程的巨大价值。只是处心积虑的韩惠王没有想到,自认万无一失的疲秦计竟正入了秦国下怀。
本想拖垮秦国的计策,居然成了助秦富国强兵的利器。
后期,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面对勃然大怒的秦王嬴政,郑国辩解道,自己的确是以间谍身份来到秦国,可一旦渠成,对秦也是非常有利的事情。虽能让韩留存几年,却也为秦立下万世之功。
秦王嬴政权衡利弊得失以后,最终把郑国渠修完了,八百里关中大治。
最终,郑国尽心尽力将渠修好,而这条水渠的名字也以工程师的名字而命名。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使得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
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准备。
韩非
秦王嬴政喜欢读书。史记记载,嬴政每天要看的文书以秤称量,至少要看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
公元前234年的一天,当嬴政读到《孤愤》《五蠹》两篇文章时,大呼过瘾,甚至标识,我要是能见到此文作者,向他学习,死而无憾。询问之下,他知道了一个名叫韩非的人。
秦王嬴政向来认同依法治国的法家理论,而韩非集法家各派之长,将法家理论推向了巅峰。对于嬴政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只是他用了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方式,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奇才。
《史记·韩世家》中记载,公元前234年,秦王发兵攻韩,指明要韩非到秦国来。
为一个人而发动一场战争,这绝对是历代战争史上的奇闻。嬴政的这场偶像之战,最终以韩非至秦而告终。
韩非一到秦国就发挥他的特长。他给秦王写了一封书信,也就是被后人称为《存韩》的那篇文章。
在信中,韩非将韩国描绘成秦标准的仆从国,并主张秦韩联手攻打他国。
韩非说: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出门就像常用的袖套和车帷,进屋就像常坐的席子和垫子。秦国只要派出精兵攻取别国,韩国总是追随它,怨恨结于诸侯,利益归于强秦。而且韩国进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不同。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
李斯和韩非同为荀子的学生。
在李斯看来,这不仅与其先攻韩赵的计划冲突,而且根本就是为韩开脱的借口。为了证明韩非的私心,李斯亲自去往韩国试探,并提议秦韩两国结成联盟对付赵国。但此时的韩王刚好在和赵国密谋图秦。
于是韩非口中听话的仆从国给李斯吃了大大的闭门梗。
李斯心下了然,如若韩国有心事秦,韩自然不会如此明目张胆,一条毒计心中形成。
李斯趁机对秦王说道,韩非是韩国王室贵族血统,决定了他不会为秦国出力,这是人之常情,以韩非的学识和才干,如果不能为己所用,必将成为秦国的遗患,不如诛之。
深陷死牢的韩非想不通当初如此看重自己的秦王,为何又忽然变脸?他更不会想到,将他送到这里的,竟是自己昔日的同学。
处死韩非的命令,嬴政迟迟没有下达。
李斯迫不及待了。这一天,韩非收到一瓶毒药,来人说道,秦国死刑严酷,李斯希望能为先生保留最后的体面。正在这时,嬴政也开始后悔。虽然韩非一心为韩,可他的治国理论却能为其所用,二者并不冲突。
可惜,嬴政的回心转意来得太晚。
当使者到达监狱之时,韩非已经自杀身亡。
这时,韩国的形势已危如累卵,处于灭亡边缘,再没有人能够抵挡秦国灭韩的脚步。
公元前230年,秦国大将内史腾奉嬴政之命,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擒获韩王韩安,收缴韩国的全部土地,灭亡韩国。
秦王扫六合:灭赵
赵国自胡服骑射改革到其灭亡的近百年间,始终都是山东六国(崤山以东)的巍巍屏障。
在秦国多次毁灭性的打击之下,赵国仍旧从血泊中艰难地站了起来。邯郸大战中,五国合纵,大败秦军,这让秦国的统一步伐骤然减缓。
然而,东方诸国不但没有利用这次机会反攻,反而卷入了大规模的内讧。
燕国趁赵国疲惫之际,趁火打劫,赵国盯住燕国一打就是三年,也因此失去喘息的机会。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邯郸城在一片素缟中迎来了他的新国君,赵悼襄王赵偃。
新国君的继任并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新气象。燕国战争刚刚结束,又与秦魏两国轮换交战,赵国边城烽烟四起,哀鸿遍地。
但是赵偃登上国君大位,对他多年的伴读郭开来说却是一桩天大的喜事。赵偃即位之后,郭开随即被任命为相国。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位,历来都是王身边最亲近的人才能担任。
郭开和廉颇
郭开上任之后,不负赵王所望,很快便为他贡献了第一个大计。
这一年,赵魏两军在樊阳交战。
赵将廉颇很快便攻下了这个黄河以北的重镇。魏国上下一夕数惊。
一旦赵国彻底打败劲敌魏国,合魏为赵,以赵魏之力,势必能同秦国一较高下。战场上传来的一道道捷报,让廉颇兴奋。魏国将士显露出的疲态,刺激着这个壮心不已的老将,他准备乘胜追击,继续向前推进。可就在这个时候,赵将乐乘带来的一道命令,却让廉颇傻了眼。
大王命我代你出战。
信平君廉颇,自赵惠文王时期为将,历时40余年,身经大小战役数百次。可如今新王刚刚即位,不但不表扬他的战功,竟还要罢免他的兵权。
这口气,廉颇显然咽不下去。廉颇想知道的答案,在郭开这里。
就在不久前,这位刚上任的相国对赵悼襄王说:如今外面沸沸扬扬,到处都在传说廉颇居功自傲,有不臣之举。不如罢其兵权,以除后患。
此时的廉颇自然想不到是郭开在背后捅了他一刀。廉颇盛怒之下做了一件连自己事后都后悔的事情。公元245年,廉颇率军将乐乘和他的三千士兵全部包围了起来,并且围而不打,只是断水断粮。乐乘被逼无奈,率领士兵落荒而逃。
抗命不交兵权,攻打本国将士,廉颇自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他只身逃往魏国大梁,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没有谋反之心,廉颇没有带走一兵一卒。
但在赵悼襄王眼中,廉颇根本就是畏罪潜逃,将廉颇逼到魏国的郭开却成了赵国的功臣。此时的秦国正野心勃勃地虎视着六国,一直视赵国为敬敌的大秦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史书记载,赵悼襄王元年,赵国与秦国交战,赵军因缺乏良将,数次被秦军围困。赵悼襄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终于想起为赵国戎马一生的廉颇。
但廉颇毕竟年岁已高,以后还能不能披甲上阵,赵王决定派人去考察一番。
不久,一名叫唐九的宦官戴着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奔向了大梁。廉颇听说赵王遣使慰问,想重新重用他的消息。这位壮心不已的老将摸着久违的铠甲,激动不已。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当即披上将甲,拿起武器,卖力地表演了一番,表示自己老当益壮,仍可上阵杀敌。然后当着使者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 10斤肉,表示自己身体很好,仍然可用。
在期待中,廉颇送别了这个承载他命运的使者。可是廉颇不知道,自己的希望注定石沉大海。就在唐九出发前,唯恐廉颇重新得势的郭开立即拿着金银贿赂了这个即将出发的使者。
于是当唐九回到邯郸时,他这样回复了赵王。
廉将军即使已老,饭量还是不错的,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去了三次厕所。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大失所望,只好弃之不用。
公元前237年,赵偃亲自坐上去往秦都咸阳的车辇。自23年前秦赵长平大战之后,赵国便和燕国打得不可开交。赵国虽然中衰,实力却仍在燕国之上。
只是燕国一向是秦远交的盟友,一旦秦国参与进来,赵国的胜算将会大打折扣。所以,赵王是想获得秦国的默许,不要干涉燕赵两国的战争。这样做显然不符合秦国的一贯战略。
嬴政做了一个让人诧异的决定,他答应赵王请求。
公元前236年,在秦的沉默中,赵国开始行动了。赵将庞煖率师伐燕,迅速占领了狸和阳城。赵国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就在燕赵激战正酣之时,一条突如其来的消息令赵军猝不及防。秦国背弃盟约,遣师伐赵,秦军兵分两路,夹攻赵国后腰。
此时赵军主力正在全力攻燕,面对突然从背后杀来的秦军,庞煖决定先北上再回救。但当他终于从燕国回师,南下救援的时候,赵国南部的漳河流域,西部的太行山要塞,东部的河间各城已经全部易手,为秦所有,赵军只能守城据险。
战事逐渐转为相持局面。
赵偃此时已经欲哭无泪。
除了大骂秦国背信弃义,又大骂部将庞煖愚不可及,行动迟缓,最终他竟在壮年抑郁而终,不得意而死,得了一个悼的谥号。悼,这个字正是早殇的标志。
郭开和李牧
公元前235年,奄奄一息的赵国迎来了他的最后一位国君,赵幽缪王赵迁,没有了赵奢、廉颇这等良将带军杀敌,也没有蔺相如、虞卿这等良相纵横斡旋,败光的家底的照顾几乎命悬一线。
面对势如破竹的秦军,谁还能力挽狂澜?
在寒风凛冽的边塞雁门,赵将李牧已经驻守数十年,雄关燕门,居天下九塞之首,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从赵武灵王起,赵国历代都将此关看作战略要地,防止匈奴南下。这是赵国最后一支仍有战斗力的军队。眼看战况危急,亡国之日将近,赵迁顾不了这么多了。
公元前233年,北方的大地上被踏起滚滚尘烟。李牧带领赵国的边防战士走上了南下救国之路。
邯郸城里,朝野上下,无论军民贵贱,都在焦急地盼望着救兵的归来。此时,气势汹汹的秦国军队正逼近赵都邯郸,高昂的士气和嘶吼仿佛令大地都为之颤抖。
当雁门归来的李牧与原先的赵军会合之后,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却是不准出战。
从庞煖战败到现在的3年时间,秦军连战连捷,士气正高。李牧知道,如果仓促迎战,势难取胜。更何况,他手里的这支军队已是赵国最后的防线,一旦正面决战,胜算难量。
秦国大将桓齮的想法是,既然李牧不想打,那就只有想办法让他不得不打。不久,一道战报传到了李牧手里,肥下被困,秦军意指邯郸,李牧驻守宜安。
而肥下正在邯郸和宜安之间,肥下离国都邯郸仅50公里的距离,眼看就要火烧眉毛。
一条计谋在李牧心中形成,多日来赵军一直采取守势。桓齮料定李牧不敢攻击秦军大营,所以秦军主力去往肥下之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于是在夜色掩映下,李牧一举袭击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
桓齮得知大本营军粮辎重尽失,而自己袭击肥下尚未成功,大为惊慌,急忙撤兵返回营救,却被李牧早已部署好的伏兵迎头痛击。
宜安之战,秦军大败,近10万秦军被歼灭于宜安附近。
喜讯传到邯郸,赵人同声庆贺。赵王迁为嘉奖李牧封他为武安君,意思是以武力安抚天下。
至此,战国历史上受封“武安君”者计有四人:张仪、苏秦、白起、李牧。李牧挽狂澜于既倒,岂不壮哉。
宜安大战次年,李牧风驰电掣,再次击败秦人进攻,李牧一胜再胜,赵国上下精神振奋,可是偌大的赵国,靠他一人,真的能安保太平吗?
战争中巨大的兵力和物资消耗,对于一个虚弱不堪的国家来说,无疑是致命。
更可怕的是,似乎连上天都在考验这个残喘的国家。公元前230年,宜安大战之后的第三年,赵国北方的代郡,大地突然剧烈抖动了起来,还没等人们反应过来,已经屋毁人亡。史书上这样记载这场地震:自乐徐西北到平阳,房屋倒塌,地裂百三十步。
更让赵王迁措手不及的是,同年邯郸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土地寸草不生,百姓大饥。
早已是强弩之末的赵国,又接连遭遇两场大灾,雪上加霜,颗粒无收的农民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一整个寒冬。
第二年,当赵国气息奄奄的时候,秦军兵分三路,对赵国打出空前规模的总攻击,大有一口吃掉邯郸之势。赵军在李牧的指挥下,连营数十里,秦军多次进攻,都被击退。秦军主帅一筹莫展,双方僵持数月。
眼看毫无进展,秦王嬴政和军事统帅王翦决定换个方法。
他们想起了赵王的宠臣郭开。
公元前229年,秦国使者带着重金来到郭开府里。使者的意思是让他在赵王耳前谣传李牧与秦国谈判,秦国将封代郡给李牧。
幽缪王听到谣言,大为震惊,一旦连李牧都策反,赵国将再无翻身之日。于是便立即委派赵葱取代李牧。
换将命令传来。
李牧深知必是秦国的反间之计,这场生死存亡之战,稍不留神便会满盘皆输,而赵葱绝非王翦对手。于是,李牧决定拒不交出兵权,继续抗秦。
可李牧的无奈之举,却彻底激怒了赵王,他以为李牧果真有谋反之心。公元前229年,赵国特使来到前线,将李牧处死。
赵军上下军心大乱,幽缪王赵迁终究还是为自己的莽撞付出了代价。李牧一死,王翦顿感压力一空,秦军再无对手。
公元前228年,李牧被杀仅仅三个月后,王翦又发起攻击。
这时的秦赵之争已经是完全一边倒的局势。刚一交战,赵军便被杀得溃不成军。赵葱战死,秦军趁势平定赵国东阳地区。
当年十月,秦军一举拿下邯郸,这座历经无数风雨,记载了一代代赵人英荣与坚持的古老都城,就此变为秦国领土。赵王迁及一干宗室,全部沦为秦国俘虏。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
在李牧倒下的那一瞬间,赵国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一切都为时甚晚,赵国至此名存实亡。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间接导致了这一切的郭开,被称为秦国灭赵的第一"功臣"。
秦王扫六合:灭燕
公元前229年,秦国灭赵之后,次年便兵临易水,统一兵锋,剑指燕国。
燕太子丹早先在秦做人质,受到秦王政的冷淡对待,燕太子丹耿耿于怀,出于国仇家恨,燕太子丹立志报复。
于是向太子傅鞠武征求建议,鞠武认为燕国力弱小,地处偏僻,鞠武主张西与代联合,南与齐、楚结盟,北与匈奴结好,共同抗秦,这样才能成功。
请西约叁晋,南连齐楚,北购於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燕太子丹认为鞠武的建议很好,但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合纵又不能保证一定成功,遂不应鞠武计划。
燕国太子丹清楚地知道,燕国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打败强大的秦国,所以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合纵抗秦,而是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用来寻找刺杀秦王之人。
太子丹老师鞠武举荐了田光。由于对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现实不满,田光不肯做官,一直行侠仗义,广交朋友。
田光为燕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并举荐了荆轲。
荆轲刺秦:燕旦礼遇
荆轲喜爱读书、击剑。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公元前228年,荆轲走向了去往燕国国都下都的路上。他意图从政却不得重用,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
下都宫中,燕太子也在焦灼地等待这名勇士的到来,这个来之不易的人才,或许就是燕国翻盘的希望。
此时他们谁都不知道这场会面对于二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久,太子丹恭敬地迎接了荆轲的到来,而荆轲带来的第一个消息就让太子震惊不已。田光死了。
燕太子丹曾让田光保守机密。田光为了激励荆轲,同时也实践他对燕太子丹保守秘密的诺言,所以他就自杀了。
田光临死前告诉荆轲说,临行时太子告诉我说让我保守诺言,我答应了,你现在告诉太子,我已经死了,死人是不会泄密的。
太子丹的无心之语,竟然这位老者断送了性命,这让太子丹难以承受。
史书记载,太子丹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很久才缓过神来。
他向荆轲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要么劫持秦王嬴政,让他完全归还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劫持不成功,或者秦王不答应,就刺杀他。
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荆轲在田光死后,已经隐约感受到,太子丹让他干的肯定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竟会让他刺杀秦王。
荆轲的回答是,这是国家的大事,我没这个本事,恐怕不足以胜任。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听了荆轲的回答,太子丹不断地向他叩头,并再三请求,希望荆轲能够答应他。
田光以生命为代价的托付,让荆轲自知责任重大。这个任务无论成败与否,生还的希望都非常渺茫。这将是一场搭上性命的赌局,我们不知道他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犹豫。
或许在这一刻,他的脑海中浮现了田光挥剑时的决绝和坚定,或许他想到了各国人民深受的苦难。最终,荆轲郑重地答应了太子丹。喜极之下,太子丹尊荆轲为上卿,只要是荆轲想要的,太子丹无不答应。
太子丹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时进献车马和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荆轲与太子丹同游东宫池,荆轲捡起瓦片投向池中乌龟,太子丹就送给他金丸;一起乘千里马,荆轲说千里马肝美,太子丹就杀马取肝给荆轲。
还有一次,有美女鼓琴,荆轲说好手也,太子丹就砍断美女的手,用玉盘呈给荆轲。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荆轲刺秦:易水送别
荆轲享尽人间富贵,却迟迟没有动身之意。太子丹坐不住了。
这天,太子丹急急忙忙地跑到荆轲住处,为难地向荆轲请求行动,而荆轲也终于向太子说明了自己思虑已久的计划。
而今入秦,缺乏信物,见不到秦王,樊将军之首,秦王悬赏千金,赏万户侯。如果得此信物,再加上燕国督亢地图,秦王一定大喜,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
荆轲的计划让太子丹陷入了两难之中。
督亢是燕国重要的农业区,为燕国境内富饶的农业水利灌溉区。督亢地图尚且好说,樊将军之首就难办了。
樊将军(樊於期),现在历史上没有定论,有些说他是秦军的将领,由于打了败仗,所以逃到了燕国。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在朝野中散布一种言论,说嬴政是吕不韦的孩子,所以嬴政听了很恼怒,要去追杀。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嬴政开出的巨额悬赏,更是让观者咋舌。因为这个时候的秦国,只有最高级别的列侯,才有权享受食邑。就连那些出生入死的大将,比如白起,也只有在建立无数战功之后,才能列入爵位。
或许是出于同情或复仇,在秦王的虎视之下,他毅然收留了投奔自己的樊於期。原本他是出于好心而收留樊於期,现在怎么能要他的命呢?
一水之畔刺秦的人选和计划都成定局,太子丹却因樊於期的人头与荆轲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看出太子的不忍,荆轲便亲自拜见樊於期进行游说。樊於期的父母、宗族尽遭杀戮,如今秦王又重金求购樊於期的人头,他已经走投无路。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柰何?
荆轲对樊於期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涤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原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自刎身亡。
当太子丹赶到樊於期住所时,他看到的是这位壮士触目惊心的鲜血,和人头分离的尸骨。
樊於期做出了至今让人为之感叹的壮烈举动。事情已经无可挽回,荆轲得到了进入咸阳宫的第一张通行证,太子丹拿出为荆轲准备好的匕首,为确保万无一失,匕首又用毒药淬染,见血封喉。
太子丹的耐心已经耗尽了,他甚至怀疑荆轲已经反悔。于是太子丹急迫地催促荆轲启程,并令13岁便敢杀人的秦舞阳为其助手。荆轲和秦舞阳带上樊於期的首级和督亢的地图准备出发。
易水岸边,太子丹及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为荆轲送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图穷匕见
秦国咸阳宫内,嬴政听说荆轲斩获樊於期首级,又献上燕国土地,大喜之后,以最隆重的礼仪接见了他们。
公元前227年的一个清晨,荆轲接受搜查之后,来到了秦王宫中,荆轲和秦舞阳依次而入。
大殿上,威踞宝座的秦王神色威严。
巨大的气势令秦舞阳紧张得浑身发抖。荆轲连忙以他没见过世面为由,将此事圆了过去。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过图函,亲自呈上。寒光闪动的匕首,一寸一寸接近目标。随着地图一点点被打开,在地图的尽头,匕首惊醒了满心喜悦的嬴政,荆轲眼疾手快,如同他像樊於期保证的那样,左手抓住了嬴政的袖子,右手持匕首直刺过去。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纆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纆抗之。
此时,如果荆轲完成了刺秦任务,历史必将是另一种写法。
然而,荆轲低估了尚武的秦国国君。匕首尚未沾身,嬴政立即站起身来,荆轲仅仅划破了他的袖子。按照秦国制度,群臣侍者上殿,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卫士们手持兵器立于殿下,没有诏令不得上殿。秦王想要拔剑反击,竟多次都没有拔出。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或许秦剑的加长,暗示着秦军对格斗技巧的认识有了某种重大的突破。因为以相同的力量,刺比砍更致命,所谓刺死砍伤。
本为更有效刺杀敌人的长剑,却在此时坏了大事。正当众人惊慌失措的时候,御医夏无且用他身上的药囊向荆轲投去,暂缓了荆轲的追击。
因为秦王地位很尊贵,所以他的配剑很长,所以在慌忙之间是拔不出来的。直到后边有人提醒他,他把剑这样倒着才抽出来。
王负剑!王负剑!
形势瞬间逆转,嬴政一下子砍伤了荆轲左腿。
最后一刻,孤注一掷的燕国壮士将手中匕首投向嬴政,但被嬴政躲了过去。秦王嬴政恼羞成怒,对着荆轲连刺八剑。经历生死劫难的秦王回味着方才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好久才回过神来。
荆轲,一代游侠,一代刺客,就此谢幕。
仓促之间,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震怒无比的秦王立即下令增兵添粮,派王翦为统帅,全面发动攻燕战争。
公元前226年,王翦大军攻破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率领残兵败将退守辽东郡,秦军仍穷追不舍。
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喜迫不得已将太子丹首级献给秦王,以熄其怒火。
公元前223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秦王扫六合:灭魏
《史记·魏世家》对魏国最后三年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言,没有魏王甲的记载,没有任何文臣武将的记载,这让原本神秘的历史变得更加枯燥。
景湣王卒,子王假立。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魏国覆亡的百余年之后,太史公司马迁记载过他为搜寻资料亲自去往大梁遗迹踏勘的经历。
他来到已经变成废墟的大梁,恰巧遇到前来凭吊的魏国移民,感伤地回顾了当年秦军水攻大梁的故事。民众认定魏国弱灭亡的原因是没有用信陵君。
说者皆以为,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
信陵君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元前258年,秦赵长平之战刚刚结束, 40万赵军被坑杀的血腥还未散尽。当秦国乘胜追击赵都邯郸之时,赵王向邻居魏国请求支援,魏安釐王震慑于秦国之威,按兵不动,而信陵君此时却是心急如焚。对于魏国来说,唇亡齿寒,存赵就是存魏。
于是不惜冒险偷走兵符抗击秦军,史称窃符救赵。就在世人都被信陵君的仁义感动之时,信陵君自己却成了国君眼中的罪人。得知魏无忌盗走兵符假传命令后,魏安釐王大动肝火,魏无忌只好长期滞留在赵国,不敢归位。
这一滞留便是10年。
秦国趁机出兵攻打魏国,早已朝中无人的魏国根本无力抵抗,在与秦的对抗中更是连丢37城。国家存亡之际,谁还能拯救魏国于危亡之中?走投无路的魏王终于想起了自己远在异国的弟弟。
信陵君刚开始的反应也是很紧张,因为他怕魏王多疑,所以他告诫自己手下,谁要走漏消息,我就杀了他。他不太想回魏国,但是有人提醒他,信陵君之所以名重天下,就是因为他心怀魏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说魏国大梁被攻破,信陵君的名节就不保。
十年未见,兄弟二人抱头痛哭之后,信陵君被任命为上将军。
公元前247年,担任魏国军队最高统帅的信陵君,以其强大的号召力,率领韩、赵、魏、楚、燕五国联军合力抗秦。秦军被打得狼狈不堪,只好西退至函谷关,甚至封住了城门,不敢出来。
这次抗秦是战国后期最为成功的一次。信陵君由此声威大震。
信陵君:功高震主
号令群雄合纵的信陵君成了最为风光荣耀之人。对于秦国来说,信陵君已经成了一根不得不除去的眼中钉。这一次,他们再次使用的老套,却屡试不爽的戏码反奸记。
被秦收买的魏国门客说出了魏安釐王的隐忧。
信陵君大权在握,而天下之人只知信陵君,却不知魏王。最终谣言直指信陵君妄图篡位,功高震主,这是早已埋藏魏王心底的雷区。
早年,信陵君与哥哥魏安釐王,经常一起下棋,一次对弈时,突然呈上一道急报,称赵王正带着大军开往魏国方向,即将进入魏国边境。
魏王惊慌失措,准备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一旁的信陵君则镇定自若地安抚魏王道,赵王仅是打猎。
很显然,这个说法并未令魏王安息。在接下来的对弈中,他始终心不在焉。直到不久之后,赵王打猎的消息被证实,魏王这才放下心来。
但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丝不易察觉的裂痕在兄弟二人之间悄悄滋长。一国的公子,居然比国君的消息还要灵通可靠。这个事实如同响雷一般,给魏王提了个醒。
信陵君的门客三千,尽是有才之士。
经此一事,魏王不但没有充分利用信陵君的资源,反而开始心生戒备。
史书记载,魏安釐王不敢把国家大政交给信陵君,两人之间的嫌隙也由此而生。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正当魏王还在怀疑信陵君的时候,秦国的第二波间谍来到了魏国。这些间谍明目张胆地带着礼物,敲锣打鼓地来到魏国,目的竟是祝贺信陵君当了魏王。
一连串的反间之际,矛头全部对准信陵君。
消息传到了魏安釐王那里。所有的猜忌和怀疑都在此时撕扯着二人单薄的信任。
4年之后,这个声威显赫的公子因饮酒过度而去世。信陵君的死,对秦王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消息。于是,秦国立即派兵,趁机占领了魏国山东、河北一带的20多座城池,六国南北从此被切开,再也无法合纵。
魏国失才之病
魏国失才之病已久,此时早已无力回天了,信陵君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回顾魏国任用贤才的历史,魏国对于人才的淡漠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战国初期,韩国出思想家,赵国出名将,而魏国在三国中人才最多。自三家分晋之后的100余年里,魏国始终重复着一个可怕的错误。
有贤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
这个曾经称霸中原70年的强国,在魏国最后的历史中,这个出了最多人才的国家,再也没有任何文臣武将的记载,如同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
魏国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虽然魏国江山毁在了魏王假手里,但早在100多年前的魏惠王时期,几乎是历史学家们公认的魏国命运转折点。
不过,也正是这一时期,魏惠王犯了一个足以令他后悔一生的错误。
公元前361年,魏相公叔痤病重,临终前,他郑重地推荐一个谋臣给魏惠王,这个人便是商鞅。公叔痤明白无误地告诉他,此人乃是奇才,要么重用他,要么杀了他,绝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表面上答应,实际上却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认为公叔痤病糊涂了。于是,在魏国无用武之地的商鞅离开了魏国。此后让魏惠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亲手放走的人,竟用一场惊世变法改写了战国格局。
迫切东进的秦国多次骚扰魏国边境。公元前339年,秦赵齐联合进攻魏国,商鞅施诡计大败魏军,甚至攻占了魏国的国都安邑。于是魏惠王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迁都大梁。
水淹大梁(今开封)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是河南开封的神秘传说。
如今考古证实,在黄河厚重的泥沙之下,掩埋着中原古都的千年繁荣,6座都城,7个朝代,所有的历史沧桑累积在这一处,成就了令后人感叹的奇观。
地处中原,水系发达,这或许是魏惠王选都大梁的原因,也正是大梁的有利地形,才造就了魏国的第一次繁荣。
早在即位之初,魏惠王便开始对大梁周围水系进行整修,这些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从而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利的人工运河:鸿沟。
作为水系工程,鸿沟就像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大梁向四周延伸。迁都以后,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魏惠王把大梁城建造的规模宏大、坚固无比。
凭借巨大的交通优势,大梁城在短短十几年间一跃成为人口众多、富甲中原的商业大都市。如果魏惠王能够保持迁都大梁最初十余年的气魄,魏国完全有可能走得更远,甚至一统天下。
就在魏国独霸中原之际,秦国正通过商鞅变法,渐渐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其他各国也纷纷招揽人才,加强彼此之间的联合,不断壮大实力。
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保障,占据着中原最富庶地区的魏国就成了强国竞相攻击的目标。
在各国声势浩大的联合进攻中,魏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魏国无力阻挡秦国,霸业渐渐走向不可阻挡的衰势。
接下来的五代魏国国君,几乎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痛失人才的老路。也就是说,从魏惠王开始,他留给后代的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只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这颗炸弹会炸在谁的手里。
魏国的崛起如同昙花一现,百年后,当凋敝江山辗转到倒霉的魏王假手里,魏氏江山早已无力回天。打到最后,魏国以仅剩王城大梁可守。
公元前225年,当秦国大将王贲来到魏国,在这座周长30余里的巨城外围,护城河四周环绕且深不可测,要想把它严密包围,几乎是不可能。
秦军对大梁周围的水网进行了改造工作,一时间,黄河鸿沟里的水径直向大梁扑来,滔天大水将大梁团团围住。百年前为保卫王城而修的护城河,如今竟突然变成了灭国的祸水。
滔滔鸿沟之水,将魏国王城整个泡在了汪洋之中,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
秦王扫六合:灭楚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这是战国时代流传很广的两句话。
连横成功则秦国称帝,合纵成功则楚国称王。这句话从根本上肯定了秦楚两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公元前225年,当势如破竹的秦军灭韩、赵,破燕、魏之后,这两个最有实力的王位争夺者终于开始了最后的正面对抗。
35岁的秦王嬴政志满意得,有了攻楚的想法之后,他找到了年轻将领李信和老将王翦,研究攻灭楚国的方略。
李信年少壮勇,曾经孤军深入,千里追击燕王喜和燕太子丹,最后献上燕太子丹首级。秦王嬴政认为他十分勇敢,有贤能。
嬴政问李信,将军估计讨伐楚国需用多少兵力?李信认为20万足矣。
当问到王翦时,这位老将却认为非60万人马不可。
嬴政不禁认为王翦已老过于胆怯,于是便任命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领20万军队攻伐楚国。而王翦随即称病,回家养老。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李信
公元前225年,执掌将符的大将李信和副将蒙武,一起集结了在中原一带的秦军主力20万,踏上了南下攻楚的征途。
李信将要到达的战场,在秦楚交界,也就是今河南东南部与安徽省西北部,那里的地形几乎全是广阔的平原,没有任何险要地形可用来扼守。
对于李信来说,这场战争的当务之急是要歼灭楚国的野战军。当秦军进攻之时,楚国大将势必死守楚地边境,那么汝水两岸的淮阳、上蔡一带便成了秦国的重点攻防地点。做完分析之后,李信策定了一个两翼前行的作战方略。
他的部署就像一个口袋,只需等待楚军入瓮即可。面对秦军的进攻,楚王负刍任命出身将军世家的项燕为大将,率兵20万迎敌。
此时秦军在经过郢陈时,开始兵分两路,各自朝东南方向深入楚国腹地。
李信攻打平舆,蒙武攻打寝,大破楚军。李信攻下平舆之后,引兵急进,很快又攻下申城。秦军连战连捷,战报不时传入秦王宫中。
三年不出兵,死不从礼。
意思是说楚王如果在任期间三年没有打仗,死后尸体进不了宗庙。很显然,楚国是一个尚武的国家。
当军力几乎对等的时候,战略战术以及军事情报变成了制胜的关键。楚将项燕探知李信大军正从申城开来,准备与副将蒙武会师城父。
于是项燕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在秦楚边界仅仅设置少数兵力诱敌深入,将主力集中在寿春以北,淮河北岸的巨阳一带迎敌,并令副将在鹿台山一带埋伏了7处人马。
此时的李信还没来得及嗅到任何危险气息,依仗自己一鼓作气的胜利一路疾行。但让李信措手不及的是,在半路便和项燕主力提早相遇。
正当两军焦灼激战,胜负难分之时,项燕在鹿台山的七处士兵同时杀出,战局瞬间发生逆转,楚国大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李信率残部西奔城父,楚军尾追秦军三日三夜连破秦壁两垒。秦国7名都尉战死。战争形势的瞬息变化让李信猝不及防。
趁着秦军大败,项燕收复了所有被李信所夺之地。
秦军副将蒙武听闻主力兵败窜逃,连忙退兵回到赵地。此次伐楚行动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
这是战国后期秦扫六合之时,关东六国为数不多的胜利,它仿佛一个强有力的号角,令原本已经覆亡的国家重新燃起希望,各地开始蠢蠢欲动。而秦国一改之前所向披靡的汹涌气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王翦
关东的韩地局势骤然危急,秦军遭到重创,获胜的韩楚军队不断向西进攻,魏地也随时可能发动反秦暴乱。更糟糕的状况是,如果连赵国余党也开始行动起来,联合还未灭掉的齐国和燕人,后果将不堪设想。
秦国需要一个全面的、压倒性的胜利来稳定天下。
想到出兵前与李信、王翦两人的会面,嬴政深悔未听老将王翦之际。
于是公元前224年,嬴政坐上了去往频阳的辒辌车,秦王亲自来到王翦家中,恳请这位老将军重新出山。看到病床中的王翦,嬴政惭愧地说起李信的大败,意图说动王翦重新带兵。
王翦见嬴政意志坚决,思索再三之后,说出了自己的条件。如果万不得已一定要出兵,那便非得60万兵马不可。
数量庞大的60万军队,在嬴政这里更像是一场关于信任的赌博。
它可以帮助秦王打天下,但万一王翦造反,秦国将立刻万劫不复。
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出师之日,秦王嬴政亲自到灞上为他送行。就在王翦向秦王敬酒之时,他向嬴政提出了一个令旁人惊诧不已的请求。
王翦取出一简,上面开列了数处咸阳良田住宅,以作为子孙基业为由,请嬴政赐给他。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当王翦大军行至关外,王翦又派信使驰回咸阳,再次向秦王政索要园池数处。
楚将项燕听说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立即遣使快报与楚王负刍。面对数量惊人的秦军,楚王决定增兵20万,辅助项燕抵抗秦军,战事开始升级为更加激烈的对抗。
公元前224年,王翦大军兵出中原,一举攻克陈、陈以南地区,及平舆一带楚城,然后连营十里,修筑工事,竟再也没有了动静。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王翦让士兵休息沐浴,每日杀牛赏兵,与士同食。将士感恩,屡次请战,王翦却总是奉劝他们多饮美酒,养精蓄锐,如此长达数月。
士兵闲来无事,便用投石和超距为游戏取乐。
- 投石,相当于今天的投掷铁饼一类,能掷出300步为胜。
- 超距,相当于现在的跳高,立一横木,离地几尺,跳跃而过,以此比赛胜负。
王翦每天登记士兵的胜负情况,了解士兵的强弱,他对将士们呵护备至,却只有一个要求,不许招惹楚军。他不许士兵到楚战区伐木,有楚人误入营地,还要用酒食招待并放还,充分表现出坚决自守的姿态。
两军对峙日久,让楚军大将项燕找不到任何战斗的机会。项燕对王翦的表现感到十分奇怪,而王翦的自守姿态让项燕不禁暗自怀疑,也许王翦只是在名义上讨伐楚国,实际上拥兵自保。
慢慢的,楚军开始放松戒备,时值冬季,营地日渐萧瑟,天气越来越冷,来自南方的楚军十分惧寒,这让项燕开始萌生东返的念头。
楚兵怕冷,来自西北的秦兵却很是耐冻。
一天,王翦大宴将士,并宣布请大家一起破敌,这让等待已久的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王翦挑选出平时投石超距的高手,骁勇的士卒2万人,称为壮士,同时另立一军作为先锋。王翦将军队分成若干队,从不同的路线攻打楚国。
正准备东撤过冬的项燕根本没想到秦军会在这个时候突袭,只好仓皇迎战。
秦军2万勇士急需力量已久,都想一试身手,冲锋陷阵时无不以一敌百。
项燕率兵向东撤退,王翦派主力乘胜追击,一路猛攻。
到达蕲南时,楚军与追上来的秦军展开激战,势不可挡的秦军几乎令他们无法招架。很快,对于楚国来说,最坏的状况发生了,楚将项燕战死。
随着楚国最强战将的陨落,历史的走向几乎已经没有悬念。无人带领的楚军像是一盘散沙,顿时溃不成军,再也无力抵抗。
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楚亡。
秦王扫六合:灭齐
现在秦国大军只剩下最后一个对手,齐国。六王毕,四海一已经指日可待。
在其他国家都战火纷飞的时候,齐国居然一直保持事不关己的姿态。公元前221年,当秦军兵临齐国的时候,齐王田健根本无法置信,他的慌张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因为他根本想不通,两国交好了40多年,秦国为什么要攻打自己。即位44年来,田建从未遇到过如此棘手的问题,要抵抗,几十年未做任何准备,不抵抗只能束手就擒。
齐国都城临淄,曾是战国最大的城市。
苏秦说过,齐都临淄有七万户,依我猜测,根据最低标准估计,每户有三个男子,三七就二十一万人,不必调遣远地的兵力,就凭临淄的十卒也有二十一万。
临淄的百姓十分富裕殷实,人们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下棋赛球,盛况空前,而街道上,车辆络绎不绝,互相碰撞,行人拥挤,挨肩擦背,连起衣襟,可成帷幔,接起衣袖,可成幕帐,挥洒汗水,可成大雨,家庭殷富,意志高昂。
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杀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基因、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声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君王后的“事秦谨,与诸侯信”
公元前284年,齐国莒地太史敫的家中,来了一位落魄的年轻男子。出于好心,这家人收留了他,并让他照看府中的花园。
渐渐的,这个年轻男子引起了太史千金的注意。
她见到这位佣人虽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言谈举止中隐隐透露出不俗。于是,莒家千金便经常暗中照顾这个年轻男子,时常偷偷拿东西给他吃,拿衣服给他穿。两个年轻人就这样暗生情愫。
这一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手伐齐,齐闵王被杀。就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齐国仅存的莒和即墨两地军民拼死坚守。
与此同时,逃亡的齐国大臣旧人到处寻找在外逃亡的齐闵王之子法章,准备拥立法章,继承齐王之位。没有人知道,此时的齐国公子居然做了莒地大夫的园丁,而且还与莒家女儿演绎的一出落难公子和千金小姐的爱情故事。
经过慎重思考和观察,确认万无一失之后,法章终于站出来,表明自己是已故齐闵王的儿子,然后顺理成章的继位,他就是后来的齐襄王。
公子法章坐上君王宝座,最高兴的自然是太史家中的千金,本以为自己爱上了个来历不明的穷小子,如今却一步登天成为君王后,这充满戏剧性的剧情让她兴奋不已。
此时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的传奇人生才刚刚开始。齐襄王在莒地待了5年之后,齐国大将田单大破燕军,成功复国,齐襄王迁回国都临淄,执政15年之后过世。
公元前264年,君王后的儿子田建名正言顺的继位。
当初那个莒地小姐的尊称也由王后变成了太后。更重要的是,从此时开始,她开始了自己的摄政生涯,并开始实行一个新的国策。
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
事秦谨的意思就是要谨慎地侍奉秦国,与其他诸侯平等互信。
这本身便是一个无法两全的悖论,一旦齐国事秦谨,便不可能再与诸侯信。在这对矛盾之间利弊权衡之下,君王后选择了结交日益强大的秦国。
这个国策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明智的选择,同时也是坐以待毙的选择。
这样的政策,与秦国当时远交近攻的策略几乎不谋而合,齐国顺理成章地成为秦国结交的国家之一。
齐国接受远交的好处便是不受秦国攻击,但与秦国交好是有条件的。在这战国末期的几十年里,齐国便眼睁睁地看着秦国一步步蚕食其他诸侯国。
也正是这个决定,让齐国在七雄争霸的战火中,居然能保持40余年相安无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但很显然,齐国得以安享太平的日子,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在这样一位母亲的庇护之下,他的儿子齐王田健几乎毫无治国能力,完全仰仗垂帘听政的君王后,以及齐国的相国后胜,也就是君王后的弟弟。
如果说是君王后维持了齐国表面的风平浪静,那么后胜便是这随时能掀起风荡的暗涌。田建对后胜的言听计从,成了后胜大肆敛财的筹码。
秦国对他的行贿几乎不计成本,收受重金的后胜极力劝谏齐王不与秦国开战,不助五国攻秦。齐王整日的在后胜和他的门客包围之中毫无主见,已经到了让人诧异的地步。
母亲对秦国的隐忍,宠臣对秦国的畏惧和讨好,给了齐王田健只要谨慎事秦便能永享太平的错觉。
公元前249年,君王后在执掌齐国国政的第十六个年头,终于病重了。
临终之前,这位雷霆一生的女人考虑的是找人接替自己的位子,辅佐身前手足无措的儿子。
她艰难地开口,想要告诉田建朝中大臣有谁人可以重用。田建听闻,赶紧命人拿来笔和简读,准备记录下来。
然而,正当田建屏息恭听之时,君王后却突然改口,说她忘了。她想推荐给田建的大臣是谁,史书无载也再没人能够得知。但我们几乎能够肯定,这样一位聪明的女人,肯定不会忘记哪个大臣可堪大任。
我们可以想象,她实际上很纠结,她心中有两个词,一个是家,一个是国。
在她临终前,她也试图想向儿子推荐一些真正有治国才能的一些杰出的政治家,但是选择了自己家族的利益,选择自己弟弟的地位,可能会被取代。所以话到嘴边,她又没说出来。
所以可见,在家与国之间权衡,君王后最后选择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而舍弃了齐国的大利益。
失去了母亲的齐王田建,对舅舅后胜的意见几乎是百依百顺,在接下来的20多年,身边收受贿赂的投降派,将事秦谨的政策贯彻到底。眼睁睁地看着秦国东扩的脚步离自己越来越近,看着其他五国相继覆灭,齐王田建却没有做任何准备,更没想过抵抗。
直至公元前221年,当秦国大将王贲率兵抵达齐国时,齐国顿时慌作一团。
齐国自田建继位的40多年,不受兵戈,军事战略全无,士兵久不操练,全无战斗防守能力。
秦国的虎狼之势由历下取淄川,直达齐都临淄,所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正当齐王田建惶惶不可终日之时,秦王嬴政使者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得知这个消息,田建瞬时看到了一刹那的希望。秦王许诺齐王投降后给齐王一个万户侯。
公元前221年,齐王不战而降。秦国兵不血刃,两个月之间,占领了全部齐国领土,齐亡。
公元前221年,是秦王嬴政亲征的第二十六年,从攻韩到齐灭,秦王尽并天下,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
是令人胆寒的野心,还是让人惊叹的霸气,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还是无人能敌的胆识与魄力,这些争议,或许会永远存在于中国历史中。
但是也正是从这时起,这片东方土地,开始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并影响了接下来的两千多年历史。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
《无悔华夏》秦楚汉0年扫六合通关攻略, 2023-10-04
-
《无悔华夏》秦朝种田图文教程, 2023-10-04
-
《无悔华夏》秦国玩法攻略, 2023-10-04
-
《无悔华夏》秦国发展技巧分享, 2023-10-04
-
《无悔华夏》秦国优缺点详解, 2023-10-04
-
《无悔华夏》科技加什么好 科技加点推荐, 2023-10-04
-
《无悔华夏》种田平推流怎么玩 春秋战国种田平推流攻略, 2023-10-04
-
《无悔华夏》祭祀玩法全攻略 中祭祀的玩法是什么, 2023-10-04
-
《无悔华夏》神农打轩辕方法,《无悔华夏》神农打轩辕方法 2023-10-04
-
《无悔华夏》百越兵种及特有卡牌效果介绍, 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