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归言录》2月1日祈愿更新公告②,
莆田文峰天后宫的前身今世,你知道多少?
文:林春荣 图:木痴
01
图:林昇辉
时间就像一条滔滔不绝的江河,在万千的河段一逝而去,独留下无穷无尽的往事,在历史的海洋中汇聚。时间淘汰了一切可以淘尽的旧物与旧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在此伏彼起的文字中生动地呈现着每一炷心香的燃起。
当妈祖信仰从湄洲岛上“落落数椽”通贤灵女庙所点燃的三炷香,氤氲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望无际的风平浪静,妈祖信仰也随着木帆船时代的风帆,飘向无边无际的大海,并沿着大海浩瀚的浪花传说在每一个靠海的村庄,每一只飘泊的木船。
宋咸平二年(999年),从湄洲岛通贤灵女庙分灵的平海神女祠,在平海湾畔的朝阳山下创建,这是妈祖祖庙的第一次分灵,也是平海湾畔的第一座妈祖庙。
宋元祐元年(1086年),莆田东部的兴化湾畔的一个高墩,以“圣墩神木”的神奇传说,在三江口畔创建了圣墩神女祠,开启了兴化湾的第一座妈祖庙。宋宣和四年(1123年),因妈祖“显身度劫”,宋徽宗皇帝特旨敕封圣墩神女祠,并以其独步千年的瘦金体题写了匾额“顺济”。“顺济”这两个御赐之字就成为妈祖文化的分水岭,妈祖信仰也由一个沿海地方所奉祀的地方神上升为全国性祭祀的女神,顺济庙代替了神女祠,是妈祖文化与信仰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至今,在中国大地上保存着数十座顺济庙,都是那个朝代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妈祖文化肇发的历史起点。
文峰宫内关于妈祖事迹的画作
宋元符元年(1098年),莆郡南六十里,有一个南北通津的港口名镇,枫亭以“铜炉溯流”的妈祖传说,在枫慈溪入海口畔,创建了枫亭神女祠。这是湄洲湾畔第一座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的妈祖庙。
在古老的《兴化府莆田县志》上,有一段关于妈祖“圣泉救疫”的故事。“灵惠井,在白湖之侧,环境斥卤,而井居其间独甘。旧记云,时疫,有梦神示‘一井凿而饮之,无不愈’。是岁,神始封灵惠,故井亦名灵惠泉。”白湖,在木兰溪之侧,白湖渡、白湖市,乃兴化军城对外交通的重要渡口和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集市。妈祖“圣泉救疫”,恩泽莆阳黎民百姓,感动了兴化军县官员,也感动了朝野上下数百个莆田籍官员。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诏封“崇福夫人”,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敕封妈祖为“灵惠夫人”,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加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夫人”。短短五年时间,妈祖三次诏封,已然是整个南宋朝廷推崇的神祇。
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神来相宅于兹”,白湖章氏、邵氏两族人,先梦神指立庙这地,少师陈俊卿即“验其地,果吉”,购地创建白湖顺济庙,“托梦建庙”完成了白湖顺济庙在妈祖文化中的出现,在妈祖信仰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白湖建庙
无论是“圣泉救疫”、“托梦建庙”,还是崇福夫人、灵惠夫人、灵惠昭应夫人的诏封,白湖顺济庙在妈祖文化中确立了一个时代的中心地位。白湖渡、白湖市、白湖顺济庙完整地屹立在南宋王朝对外贸易的国家战略上,妈祖信仰将随着这一朝代的广泛传播,迅速形成强大的不可替代的至高无上的航海保护神。
一座庙宇,一尊海上的保护神,短短的五年间,三次受到朝廷的褒封,这不仅仅是妈祖、顺济庙的荣誉,也是整体莆田人的荣誉,也是妈祖信仰广泛传播的结果,更是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深入人心的结果。那么,妈祖、顺济庙享受朝廷勒赐的春秋官祭,应该也是从这个朝代开始的。
在明朝弘治年间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中,对妈祖官祭一事有着具体的记录。“天妃庙,旧在湄洲,隔涨海,往返惟艰,今城中有行祠焉。官府春秋二祭,皆在行祠。彭志谓,行祠绍兴间建,初在白湖渡,后改城中。元邑人赵环珠等重建,国朝重加修葺。”
明代历史学家、邑人黄仲昭纂《八闽通志》卷之六十祠庙中,对文峰宫妈祖春秋二祭,也有明确的记录:“天妃庙在新安里鯑江湄洲屿上……其行祠在府城内左厢号文峰,元至正十七年建,今为郡县春秋致祭之所。”
妈祖祭典
也是宋宁宗在宋庆元四年(1198年)在“加封助顺诏”中,对白湖顺济庙的官祭有着最确切的记载:“敕曰:古以女神列祀典者……灵惠妃宅于白湖,福此闽粤,雨旸稍愆,靡此不应。联惟望舒耀魄,其名月妃,川祇静波,其名江妃。尔之封爵,既曰妃矣,增锡美号,被之轮奂,崇大褒显,凡以为民,尚体异恩,以永厥祀。”
朝廷勒令地方官府奉祀春秋二祭,自宋白湖顺济庙创建之时起,就在白湖顺济庙举行。或许白湖顺济庙所处在城东的地理位置,便于官府春秋二祭。白湖市、白湖渡又是整个兴化军重要的对外货物贸易港口和市场,市肆之人,商贾之流,皆集中于此,白湖顺济庙的香火旺盛,祭祀者络绎不绝。白湖顺济庙俨然成为妈祖文化的重要传播中心。
02
历史往往会选择一个时间的拐点,让某一个事物或文化在瞬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并用每一个时间段的重大事件,不断强化其深厚的内涵。
从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赐匾额“顺济”予妈祖庙,顺济庙如同旺盛的文化炉火在莆田大地上点燃,并逐渐扩展其影响力。就在这个历史拐点,鼎盛的北宋王朝却因一个刚愎自用的皇帝宋钦宗受到一个江湖骗子郭京的弥天谎言,拱手让出了首都开封和一百五十七年的北宋政权。在兵荒马乱的靖康年间,宋徽宗的九儿子、宋钦宗的弟弟宋高宗赵构在仓促与逃亡之间建立了南宋政权,确保赵宋王朝得以延续一百五十二年。
宋室南渡,偏安江南一隅,为了让朝廷的财政有更多的收入,加强了海上对外货物贸易,并在泉州、广州、宁波等城设立了市舶司,完善对外贸易的税课。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在宋绍兴年间,妈祖海上保护神的地位日益受到南宋王朝的推崇和宋高宗皇帝隆重的褒封,从崇福夫人、灵惠崇福夫人、灵惠崇福善利夫人,妈祖的封号不断叠加,已然是整个南宋王朝独一无二的海上保护神。
今天的文峰宫
白湖顺济庙、白湖渡、白湖市、兴化军城,数以千计的莆田籍官吏不断对妈祖的歌功颂德,妈祖信仰已经随着南宋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于南宋王朝的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港口、每一条航线,凡船只、商贾、渔民所到之处,凡江河湖海之滨,妈祖庙纷纷筑建,成为整个南宋王朝辽阔的国土上一大文化奇观。南宋著名诗人、莆田人刘克庄曾在两广、福建、 浙江各个地方任职,在他所写的文章中,对妈祖立庙奉祀的盛况有过详细的记叙。“某持节至广,广人事妃,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矣。某,妃邑子也,属时多虞,惕然恐惧,妃其显扶默相,使某上不辱君命,下不贻亲忧,他日有以见鲁卫之士,妃之赐。敢告。”(《后村居士集》卷三十六)
白湖顺济庙,距军城不足三里,又是兴化军的对外货物贸易中心,也是莆商及客商主要的聚集地。白湖顺济庙与妈祖信仰随着无数商贾的广为传扬,深入人心,成为那个朝代商人、渔民、船工共同的保护神。白湖顺济庙已是整个南宋王朝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心。
宋绍兴八年(1138年),莆田县学子以“四异同科”的科举佳绩刷爆大宋朝文化圈,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榜尊林邓、榜幼龚茂良,还有同科其他十名进士。像这样的科举成绩,在南宋王朝绵延不断。单南宋一朝,兴化军就有进士一千人左右,还有三千左右的贡士。无数妈祖故乡人科举入仕,遍布宋王朝的朝野上下,是对妈祖文化的完善与提升,也是对妈祖信仰不遗余力的传播与发扬,妈祖才会受到南宋朝廷如此重大的推崇与褒封。
文峰宫
南宋自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封灵惠夫人至宋景定三年(1262年)的一百零六年间,对妈祖褒封达十四次之多。其中,在宋绍熙四年封灵惠妃,已经是神祇敕封的一个较高的级别。直至宋景定三年(1262年)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四次敕封“夫人”,十次敕封为“妃”,这在整个南宋王朝是绝无仅有的,妈祖无疑是朝廷最极力推崇的一位民间神祇。
南宋王朝不仅强化了妈祖女神作为海上保护神的地位,而且多次勒旨晋封妈祖,并在多次敕封中强调把妈祖祭祀列为官祭,加以弘扬。宋光宗赵惇在勒旨《加封灵惠妃诏》中妈祖的敕封与典祀有着十分明确的旨示。同时,宋光宗为了展示朝廷的恩宠与秩序,在加封妈祖为灵惠妃时,也对官祭白湖顺济庙进行了特旨训示。
“敕曰:明神之祠,率加以爵;妇人之爵,莫及于妃。倘非灵响之著闻,岂得恩荣之特异。其某神,壶彝素饬,庙食益彰,居白湖而镇鲸海之滨,服朱衣而护鸡林之使,舟车所至,香火日严,告赐便藩,既极小君之宠;祷祈昭答,遂超侯国之封。仍灵惠之旧称,示褒崇之新渥。其祇朕命,益利吾民。”
——宋光宗《兴化军莆田县顺济庙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封灵惠妃制》
白湖顺济庙,朝廷不断的隆重推崇,十四次至高无上的敕封,妈祖已然是整个大宋王朝最具影响力的神祇。在木兰溪畔,在古老的白湖渡,那个消失在历史烟雨之中的白湖市,人来人往的朝廷官吏,文人、商贾、乡绅、渔民、船工,一百多年来,共同在白湖顺济庙完成了人对“神”的祭典与奉祀,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
03
历史总是踏着累累的白骨而前行的。任何王朝的更替都是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烽火硝烟,在黑暗、死亡、流血中进行的。
抗元扶宋,这是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命题。深受赵宋王朝的浩荡皇恩,南宋遗臣、士子、地主、乡绅为了他们心中的大宋江山社稷在莆阳并不辽阔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展又一展殊死的搏斗。陈俊卿的五世孙陈瓒,一个从没有领过一缗俸禄的莆阳士绅,却因为堂侄陈文龙慷慨赴死的壮烈而感动,率领江湖刀客、家丁、朋友攻军城,杀叛将,终寡不敌众,受伤被捕,乃引颈受死,被五马分尸。兴化军城也因此“血流有声”,白湖村也因此惨遭屠村血洗。
历史或许也留下一个谜底,白湖村陈氏一族或已逃亡与死亡,白湖渡、白湖市是否安然?白湖顺济庙是否无痕地度过那一段兵荒马乱的岁月?兴化府志、莆田县志并没有一点点的记载。白湖顺济庙是否还能受到蒙元帝国的保护?是否还进行着朝廷祭典?历史留给无数的后人一个共同的文化之谜,但从白湖顺济庙的完好无损,或从白湖顺济庙所奉祀的妈祖木雕神像保存完好这一个角度来分析,白湖顺济庙或免于战火涂炭,或仍以三炷香点燃了对这块大地黎民百姓平安的祈祷。
元世祖忽必烈在平定天下之时,便在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敕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不过八年,又在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封护国显佑显著天妃。说明元朝对妈祖作为海上漕运的保护神极端的推崇与重视,在元世祖《封护国明著天妃诏》:“制曰:惟昔有国,祀为大事。自有虞望秩而下,海岳之祀,日致崇极。联恭承天休,奄有四海,粤若稽古,咸秩无文。惟尔有神,保护海道,舟师漕运,恃神为命,威灵赫濯,应验昭彰。自混以来,未遑封爵,有司奏请,礼亦宜之。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提举蒲寿文,册尔为‘护国明著天妃’。呜呼!捍患御灾,功载祀典。辅相之功甚大,追崇之礼宜优,尔其服兹新命,以孚佑我黎民,阴相我国家,则神之享祀有荣,永世无极矣!”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王朝刚刚灭掉南宋不到二年时间,崖山海战的鲜血尚未干枯,元世祖晋敕封妈祖为天妃,并仍以春秋二祭的隆重仪式予以褒扬。也许在元兵占领兴化军城,平息战火之后,便奉命在白湖顺济庙进行官祭,把南宋朝廷的官祭礼仪继承下来。
文峰宫内至今八百多年的宋代妈祖神像
元朝统治中国的历史时间有九十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陷南宋都城临安,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兵攻入大都,元灭亡。在这短短的九十二年时间内,元朝廷对妈祖进行褒封五次,最后一次是元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对妈祖进行隆重的敕封,封号达二十二字,即封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其间,还有元皇帝对妈祖及妈祖庙不同的诏文和旨意。
在元一朝,由于对外货物贸易及文化交流的频繁,广东、南海、东海、松江、宁波等地创建了许多妈祖庙,大元帝国辽阔的国土上,南粮北运仍然是整个王朝重大的国家命脉,大运河上众多的港口城镇都兴建了妈祖庙,天津天妃宫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在元一朝,全国有数千座妈祖庙分布在沿江海河沿海沿湖,妈祖信仰已然是整个王朝民间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神祇。
元文宗在天历二年加封徽烈诏,而且对天下闻名的妈祖庙下了诏文,进行了一系列的褒扬与勒示。在这篇《丁未祭莆田白湖庙文》中,是我在寻找宋元时期皇家下诏示文中唯一的一篇。“天开皇元,以海为漕。降神于莆,实司运道。显相王家,弘济兆民,盛烈庥光,终古不灭。特遣臣虔修祀事,承兹休命,永锡嘉址,于万斯年,百禄是宜。”
这封不足百字的皇家诏文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量。白湖顺济庙是元朝廷勒旨重修重建的,这填补了这一段历史的空白,而且作为官方祭祀的妈祖庙,“特遣臣虔修祀事”,是依照朝廷祭典的仪式来进行的。白湖顺济庙、白湖渡、白湖市依然作为兴化路一个重大的对外货物贸易市肆,在繁荣与繁华中前行的。
元朝诗人何中,曾游莆田,创作了莆阳歌五绝,其中有一首《白湖天妃庙》的诗歌,反映了白湖市、白湖渡、白湖天妃庙的盛况:
天妃庙前社日时,女郎歌断彩鸳飞。
林花满地瓜船散,城里官人排马归。
——何中《白湖天妃庙》
一场史无前例的兵乱,引发了泉州、兴化两地民众的极度恐慌。伊斯兰教、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不同国家的宗教文化,因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港口——泉州神奇的繁荣,而随着人口大量的迁徙而入,汇聚成一个国际大都会城市。而在历史的进程,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群与阶层,或因利益相争,或因相互敌视,在十四世纪中叶,引发了闽南政治版图的大动荡,还有居住在泉兴两路的汉族农民起义,直接参与这场长达十二年的亦思法杭兵乱,给泉州、兴化以致使的一击,泉州或从这一历史时刻起,退出了东方第一大港的位置,六百多年时间过去了,仍未能恢复昔日的生机与活力。
从《莆田县志》之大事记中,可以读到这么一则大事。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刘广正率兵攻打兴化路城,守军拒之,刘退回仙游。广化寺在兵乱中被毁,一座八百年历史的古刹就这么轻易地毁灭在一场战火之中,那些古老的经书怎能幸免于难。
文峰宫内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兴化路守为避战乱,决定把白湖顺济庙迁城内善俗铺水陆院之山门。自1158年创建白湖顺济庙近二百年来,宋兴化军、元兴化路地方官员奉旨春秋两祭,并在莆田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与信众齐心协力传播与弘扬下,白湖顺济庙已积累了一层厚厚的文化土壤,成为官方认定的祭祀之妈祖庙。
白湖顺济庙迁入城内,早先只有两间正殿,坐东朝西,正好面对凤凰山脉之文峰峰,故称文峰天妃宫,俗称文峰宫。六百多年来,文峰宫已经成为兴化府城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明弘治年间修编的《兴化府志》,白湖顺济庙迁建于城内改为文峰天妃宫后,“……元邑人赵环珠等重建……”这几个字所包含的信息,应该在元朝末年重建了文峰天妃宫,但不知重建了哪些宫或殿或楼,而赵环珠也成为一个孤证,并没有他些许的历史资料来佐证这个叫赵环珠的莆田人的身世与经历。
04
白湖顺济庙的迁徙,文峰天妃宫的创建,一直在历史的码页上为兴化郡县官员主持春秋二祭提供了荫及莆田乡民的祭典与祈祷。历史依然以其强大的规律进行着又一场改朝换代的王朝权力变革,朱明王朝替代了蒙元政权,在莆阳大地上悄无声息地隆重举行着。
在众多的历史志书中,或在关于莆阳妈祖庙庙志中,明朝一朝的历史资料鲜有记载。或许是因为朱朝王朝开国立朝伊始就实施了“海禁”,执行了“闭关锁国”的国家战略,妈祖女神的神力与影响力仅限于官方需要。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朱明朝廷仍然以各种方式重视和推崇妈祖这个民间最具感染力的神祇。
明朝开国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五年之时,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下诏敕封妈祖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天妃”,“圣天妃”这个封号对于明太祖来说,已经是至高无上的封号,并继续对妈祖进行国家春秋二祭祀典,以示隆彰。“国家崇报神功,郊社旅望而外,非有护国庇民,丰功峻德者弗登春秋之典。明著天妃林氏,毓秀阴精,钟英水德,在历经既闻御灾捍患之灵,于今时尚懋出险扶危之绩,有裨朝野,应享明禋。朕临御以来,未及褒奖。兹特遣官貤诏,封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其服斯徽命,宏佐休光,俾清宴式观作睹之隆,康阜永着赫濯之赐。钦哉!”
文峰宫在明朝开国之初,也进行了重修,并在文峰宫的宫门前创建亭榭,横跨在文峰宫前街上,这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修撰的《兴化府志》上有着详细的记载:“……国朝重加修葺。近建亭,横跨街上,使祭时容众序立……”。主持文峰宫重修和创建跨亭的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任兴化府知府的盖天麟,盖天麟在兴化府任知府期间,建府立卫,移莆田县廨,并修学庙,居功至伟。“元政庞杂,风俗弊坏,乃力变之,以赞维护之治”,创建了兴化府城隍庙,修葺文峰宫,重建了兴化府学、文庙。“功泽在人,至今不泯,盖有稽云。”这是弘治版《兴化府志》对盖天麟的历史评价。
救护郑和,文峰宫内的画作
明成祖逆袭成功,迁都北京,并遣郑和率二百多只大船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开启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隆重的航行。正使郑和所带领船队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起,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在首次下西洋中,神遇妈祖的“一呼神号,感应如声,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化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明成祖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神有功德、著在天壤。必有褒崇,以答灵贶。兹特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仍建庙于都城外,赐额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爰遣人以牲礼庶羞致祭,惟神其鉴!”
据《莆田县志》、《兴化府志》记载,在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间,郑和奉旨到湄洲岛妈祖祖庙主持御祭一次,遣朝廷地方官主持春秋二祭三次,还组织兴化卫、平海卫指挥千户、百户官员、兴化府知府、莆田县知县参与陪祭。《兴化府志》礼纪十一之天妃庙中记载:“……国朝永乐初,中使郑和等下西洋,奉神往海上,有急,屡见光怪。归言之,得旨修庙,一在湄洲,一在文峰宫”。
文峰宫在明朝永乐初年又有了一次规模宏大的重修,这是郑和下西洋之时所进行的。作为兴化府郡县致祭之所,地方官员定能不辱君命,全力维护文峰宫的香火绵延。数以千计的莆田籍士子进士举人一定会对妈祖的神佑与文峰宫的庇护心怀感恩,在二百多年的明朝时光中,不遗余力地维修、弘扬,这样契合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之善举,如同文峰宫的烛火一直在妈祖的心中燃烧。
朱明王朝对一望无际的海洋没有丝毫的兴趣,为防倭寇,把整个国家的海疆用四十五个卫和数以百计的千户所、巡检司寨堡禁锢起来,最终也未能阻击只有十万倭寇长达二十多年的烧杀抢夺,造成东南沿海数十万军民死亡,数百万大明子民过上流离失所的生活。好在明隆庆皇帝一登基称帝,立即开始了全方位对外贸易开放的“隆庆开关”,大海、木帆船、贸易、繁忙的港口、墟市,布满在大明王朝漫长的海岸线上。
兴化府城终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沦陷,文峰天妃宫也毁于兵火之中,这在明朝南京工部尚书康大和修纂《兴化府志》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天妃庙。……庙旧在湄洲,隔涨海往返惟艰,绍兴间建行祠于白湖。后又改城中,今左厢文峰宫是也。元邑人赵环珠等建,本朝官加修葺。嘉靖壬戌,倭毁,里人宪副陈应魁、员外萧奇勋率众重建。”
这一段关于重建文峰宫的历史,真实无误地体现在历史的码页上。陈应魁住在文峰宫后的金桥巷,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乡试第29名,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礼部会试第284名,殿试茅瓒榜三甲第217名进士,那年陈应魁只有十九岁。历任工部郎中,会试同考官,浙江按察司副使,摄嘉湖兵备,任浙江按察副使期间,率兵督剿倭寇,斩杀倭兵三千人。康大和所表述的宪副就是指陈应魁曾任浙江按察副使。这个他一生最大的官职,后来,因逆奸臣被罢职归莆田。
在康大和的《兴化府志》中重建文峰宫的,还有一个员外萧奇勋。萧奇勋,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乡试第45名,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礼部会试第62名,陈谨榜三甲第159名进士,历任浮梁县知县、蕲州知州、太仓知州,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书宗宋大书法家米芾,善诗文。
在倭乱之后,宪副陈应魁、员外萧奇勋率众重建文峰宫,让文峰宫的烛火香烟永远萦绕在兴化府城的上空,永远祈祷着莆阳大地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是文峰宫迁建于城内后的一次大规模重建,可以想像的是文峰宫正殿、偏殿、跨亭在这一个时期重现于兴化府城,继续为这一方人保佑。庆幸的是那二尊南宋妈祖木雕神像完好无损,免于烽火之毁灭,让文峰宫的香火具有绵延不断的魅力。
05
历史又以历史的规律进行一场异常残酷的改朝换代。作为闻名天下的“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莆田读书人在明一朝九十八科中,单莆田一县就有538个进士、两个状元、四个探花、1753个举人,33个解元。或忠于汉民族政权的正统儒家思想,或忠于朱明王朝曾给予莆田无穷无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莆田人的忠诚泣惊鬼神,莆田士子慷慨赴死的牺牲虎柄史册。从1646年,清兵攻占兴化府城,直至公元1683年复界,长达三十多年的浴火抗清,古老的兴化府城,数以百计的寺院宫庙、古风氤氲的文庙府学、千年古刹林泉禅院和数不清的武学典籍都毁以战火之中。清朝初期三十年的莆田,犹如人间地狱。
那场烽火连绵的战争,是否给文峰宫带来了战火与灾难?是否有多少间殿堂亭毁于一旦?这一场历史的空白留给我们至少是些许的安慰。因为施琅大将军执行清王朝平台政策,妈祖和平海天妃宫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涌泉济师”,还是“澎湖助战”,妈祖信仰跟随着这一波历史潮流,过唐山,渡海峡,遍及台湾的南方与北方,布满宝岛的东部与西部。文峰宫的故事从此有了碧波荡漾的诗篇。
从施琅大将军镌刻在平海天后宫的《师泉记》和奏书《为神灵显助破逆请乞皇恩崇加敕封事疏》上,可以读到那些妈祖显灵,助师破敌的神奇故事。“非特赐显号,无以扬幽赞之美,彰有赫之灵。臣拟于班师叙功之日,一起题请加封……”。正当施琅大将军上疏奏书加封妈祖封号之际,又一个历史故事彰显着妈祖在农耕社会保佑众生的生动故事。
册封琉球正使汪辑,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二十日,在怡山院谕祭海神天妃后,前往琉球册封,其间经历了风高浪急而又转危为安,在平安归来之后,汪辑也上疏奏请皇帝加封妈祖,《为圣德与神庥等事疏》:“……有此三异,可叹神功。伏乞敕下礼臣,议举春秋二祭,着地方官敬肃奉行,则海疆尽沐神庥,履坦无非圣泽矣,伏乞睿鉴施行。”
施琅大将军的上疏与册封琉球正使汪辑的上疏,共同交织在同一个历史节点上。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诏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灵仁慈天后。
其实,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圣祖便下诏书诰天下,诏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载诸祀典。神其佑我兆民,永不著安澜之绩,眷兹景命,益昭重润之休。敬遣礼官,往修祀事,维神鉴之”,并以国家祀典的礼仪祭祀妈祖,这是清朝廷历史上第一次的褒封,天妃的称号得以继续,国家祭典以皇帝诏书隆重宣告,这是妈祖信仰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这是从《天妃显圣录历朝褒封致祭诏告》中找出的一份诏书。
清朝廷和满清皇帝对妈祖信仰的宣传声势和褒封规格远远超过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妈祖在清代所受的褒封次数之多,封号字数之多,官祭规格之高,是空前绝后的,无以复加。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这是距清朝完全统一中国不到十五年的时间。距这次褒封只有四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皇帝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天后,这个在民间神祇中至高无上的封号,彻底完善了妈祖信仰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地位。那些朝廷认可的妈祖庙全都改为天后宫。天后宫就是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始叫起的。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二十四日,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湄洲诣庙致祭。这是清皇帝御统天下以来遣钦差带加封御书香帛到湄洲岛妈祖祖庙诣庙致祭。兴化府府县官员在文峰天后宫上香洗礼,举行盛大的受封典礼,勒旨上竖匾“文峰天后宫”。文峰天后宫作为朝廷敕封的郡县春祭和朔望行香的妈祖官祭宫庙,独享殊荣。竖匾文峰天后宫,以官祭妈祖庙的地位在妈祖文化与妈祖信仰史书上流芳百世。
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颁旨《御祭文》,御祭妈祖。“国家茂膺景命,怀柔百神,祀典具除,罔不抵肃。若乃天休滋至,地纪为之效灵;国威用张,海若于焉助顺。属三军之奏凯,当重译之安澜。神所凭依,礼宜昭报。惟神钟灵海表,绥奠闽疆,昔籍明威,克襄伟绩,业隆显号,礼享有加。比者虑穷岛之未平,命大师之致讨;时方忧旱,井泽为枯,神实降祥,泉源骤涌;因之军声雷动,直捣荒陬,舰阵风行,竟趋巨险。灵旗下飐,助成破竹之功,阴甲排空,遂壮横戈之势。至于中山殊域,册使遥临,伏波不兴,片帆飞渡。凡滋冥祐,岂日人谋?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荐,黍稷惟馨。神其佑我家邦,永著朝崇之戴,眷兹亿兆,益弘利赖之功。惟神有灵,尚克鉴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以无以复加的礼仪,褒封妈祖为“天后”,并以国家的名义奉祀春秋二祭,皇帝亲自下诏“御祭文”,完成了对海上女神妈祖的特旨褒封、祭典、祭文。这是封建社会登峰造极的祭神仪式,也是妈祖文化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分水岭。
文峰天后宫,在这个美好而又壮丽的日子里,作为郡县官祭之所,开启了三百年焚香点烛的祈祷岁月。文峰宫也以其庄严的殿堂、隆重的祭祀、虔诚的仪式,穿过了兴化府古城每一个的春天与秋天,穿过莆阳子民透明而又清澈的心空。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七月十一日,册封琉球使臣海宝、徐葆光复命启奏神功,疏请春秋祀典,礼部复奏,令地方官春秋致祭,编入祀典。八月初三题,初六奉旨依议,钦遵在案。”这是清皇室《诏诰》、《谕祭文》等文字中只有一段关于妈祖春秋祭典的历史记录。
或许文峰宫的春秋官祭在仪式上有所隆加,祭品上有所扩大,朝廷对妈祖神祇的重视,一定会福泽文峰宫,一定会让妈祖故乡的妈祖人有着更坚定的文化自信。
06
妈祖信仰随着大清王朝皇帝的褒封,钦定春秋二祭和大力的弘扬与推崇。凡沿海、沿江、沿湖、沿河之县治,都有创建妈祖庙,或重建、重修妈祖庙。妈祖文化在清朝辽阔的国土上广为传播,成为中华海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又有一页关于文峰宫的文字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兴化府知府宫兆麟鉴于妈祖信众的日愈增多,焚香朝拜者日众,文峰宫香火旺盛。二百年前陈应魁、萧奇勋重建的文峰宫已经适应不了朝廷钦定的春秋二香祭典,决定向文峰宫后的凤山寺塔埕扩建主殿。主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另加技屋,用于安放神龛及銮舆等。主殿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合构的两架木构式,殿内用四根内柱支撑。斗拱为一斗三升,大额枋连续斗拱。主殿的走廊前设一个天井,用于主殿的通风、采光、排水。并在天井两边建两排廊庑,天井前面建山门,山门也分为内外廊,门前廊沿矗立一对石雕青石檐柱,大门两旁则放置抱鼓石。大门廊沿中轴线安置一块青石雕刻制作的陛石,以示为乃朝廷春秋官祭之所,显示尊贵。整个建筑群为莆阳三大妈祖庙之一,气势恢宏,庄严肃静。
宫兆麟乃江南怀远人,以自贡生擢安陆通判,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迁兴化府知府,在兴化府知府任内,重建了文峰宫主殿,倡修《兴化府莆田县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以授中宪大夫、知兴化府事加六级纪录一次,荆山宫兆麟为《兴化府莆田县志》作序。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授湖南按察使,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迁布政使,擢广西巡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调贵州巡抚。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贵州巡抚任内失察“厂员亏欠铅斤,夺官”。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皇帝东巡,兆麟迎驾,诏与三品衔。
宫兆麟以兴化府知府重建了文峰宫主殿,二百多年以来作为官祭之所存在在古老的兴化府城。后来,清嘉庆八年(1803年)兴化府知府马夔陛改凤山寺北堂的报功祠为主祀妈祖父母的三代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兴化府协镇徐庆超和麾下官兵捐俸,集资扩建了三代祠。这样整个文峰宫建筑群包括扩建的主殿、偏殿、天井、廊庑、门楼、三代祠,形成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文峰宫建筑物,占地面积达三千平方米。
历史虽远去了无尽的往事,那些年所重建或创建的祠殿遗留下的历史文物依然在开口说话,叙述那些人的功德无量。从清嘉庆八年《肇建文峰宫三代祠碑记》上,我依然可以读到那些人的姓名,知兴化府事加三级马夔陛、兴粮通判加三级李承殿、莆田县知县王镐、仙游县知县林大任、兴化府经历石元钦、董事举人郑远芳、附贡郭捷南。郑远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乡试举人,清代中期诗人、书法家,留下墨迹有《为郭石迂制砚诗》,著有《用拙诗稿》。郭捷南,城内书仓巷人,父亲郭占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乡试举人,历任溧阳知县,权丹徒县,摄东台县,历官三十年。儿郭尚先,嘉庆十二年(1807年)乡试第一名,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官至大理寺卿。郭捷南也是清代学者,文章、金石学皆为学界推崇。
在那块《天后宫三代祠碑记》石刻上,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将士怀着对莆田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也怀着对妈祖立德大爱精神的虔诚,以兵乐捐俸银扩建三代祠。署兴化府协镇副将徐庆超、左营都司马沅、右营署都司吉林、右营守备刘允中,还有千总四人、把总八人,共捐俸银,扩建三代祠。那些异乡的将士或许已把莆田当作自己的家乡,而这些人的去向及其子孙是否还有在莆田,已经无从考证。我一直相信,但凡对妈祖庙倡建、重建、重修、修葺的义举与善举,都会得到妈祖的保佑与祈祷。
元代石柱上的楹联
无论是清雍正四年(1726年)御赐“神昭海表”之额,还是乾隆皇帝分别于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三次下诏褒封妈祖,封号达到二十六字。嘉庆皇帝也于嘉庆五年(1800年),下诏褒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天后,封号达三十字之多。但历代皇帝,宋元明清,七百多年来还有褒封过妈祖父母。清嘉庆六年(1801年),皇帝下诏“议准崇祀天后父母,请照雍正三年追封关帝先代之例,敕封天后之父为积庆公,母为积庆夫人,由部行文福建巡抚,江南河道总督,于莆田湄洲及清口惠济祠二处天后宫后殿制造版位,春秋致祭。”
文峰宫作为春秋官祭之所,在创建三代祠之时,以奉祀妈祖父母积庆公、积庆夫人,从此成为文峰宫三代祠的配祀。文峰宫三代祠创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奉祀元明清三代妈祖神主牌,这在《敕封天后圣母三代列圣殿宇肇建碑记》中,有一行文字已然说出创建三代祠的始终。“天后圣母三代春秋致祭崇德报功载在秩宗典至钜也兴郡城中,天后特庙坐东面西,规模颇狭,向未有后殿奉祀三代神牌……”。妈祖圣父母神牌也顺应奉祀在文峰宫,成为不可分割的春秋祭典。
元代石柱上的楹联
三代祠石柱上那一对楹联,“粤三代有秩斯祐,惟我后无忝所生”,是这些甘心奉献、虔诚奉祀妈祖大德大美心灵的写照。在清一朝,从乾隆年间宫兆麟,到嘉庆年间的马夔陛、徐庆超等这些兴化府地方官吏尽力维修、重建文峰宫,以便更宽阔的殿堂供妈祖信众奉祀,是兴化府城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也是兴化府城民间信仰潮如水涨的表现。
很多人留连在这副对联的前方,叩问着心灵的回响,寻求着生命的终极意义。重建三代祠,并用其隽秀而又有力的楷书留下这对照亮丹心的书丹,是兴化镇协镇副将徐庆超。徐庆超是广东镇兴福镇叟乐村人,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历任闽浙督标右营守备、台湾北路左营都司、兴化协镇副将、闽浙陆路总兵等职。徐庆超既是一个正二品的武将,也是清中期一个书法造诣高深的书法家。三代祠石柱上的对联仍是他亲笔书写篆刻上去。徐庆超病逝于任上,虽任武官四十年,身后仅存书籍数筐而已,绝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渎之心,可见其高风亮节的为官为人之道。从徐庆超的身上,不难解读出“粤三代有秩斯祜,惟我后无忝所生”。这幅对联的真实含义,也可品出徐庆超这个莆田父母官优异的品德与高尚的情操。
古老的文峰宫.,每座建筑物,每一处历史文物,甚至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背后都有大爱无疆的故事,都有立德行善的情怀,都有令人感动的人物在历史的瞬间所留下的足以照亮汗青的丹心。
07
辽阔的大海每一天潮起潮落,无尽的帆船在潮起潮落中,远去或归来。庄严而又肃静的文峰天后宫在每一天的早晨与黄昏,点香燃烛,无穷的唇语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祈祷,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一家人的团圆幸福平安,是一生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人生即大海,漫无边际,此岸与彼岸,渡尽了生命无了的悲欢离合,无数的人在文峰宫点亮了三炷烛光,尽可能照亮一生前行的路。
清朝道光年间(1820—1850年),是中国历史一个残酷的转折点,从古代迈向近代,不仅仅是几场震惊世界的鸦片战争,而且还是中国与海洋之间永恒而又痛苦的辩证关系。大清王朝或因闭关锁国,而远离了海洋,远离了海上货物贸易,而遭到历史的惩罚,中国历史由此改写。
清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时间,还是十分重视妈祖神祇的信仰力量,在道光六年、道光十九年、道光二十八年,三次诏封妈祖,封号不断叠加,直至“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天后”,达四十四个字之多,不能不说朝廷对海运漕运的重视,也是对妈祖神化的极力推崇。
文峰宫历史在道光年间有了一个美妙的心灵契合,文峰宫的故事在清道光年间增添了无穷无尽的情节,让文峰宫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饱满、温润。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莆田学子郭尚先、陈池养、陈云章三个联袂登进士第,这是莆田人在清中后期中进士最多的一次。这三个举子中进士入仕后,都以其勤奋、清廉、能干在清道光年间的官场上留下了不绝于耳的好名声。郭尚先是清朝十大书法家之一,著名金石学家,道光元年(1821年),正好郭尚先丁忧在家,莆田发生道光年规模最大的饥荒,郭尚先发动地主乡绅捐钱捐粮,并在文峰宫、城隍庙设粥厂,全力让灾民赖以生存。道光十二年(1832年),官至大理寺卿,正三品,病逝在刑部会审的案牍上。郭尚先乃是三代祠檀樾主之一郭捷南的儿子。
陈池养以进士入仕后,在嘉庆年间历任武邑、隆平、平乡、枣强、元氏、河间等县知县,和冀州、景州、深圳等州知州,在十一年间,陈池养以其爱民如子、嫉恶如仇的情怀,兢兢业业,夙愿为公,赢得广泛的民心赞许。也是因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丁忧回故里,从此不出仕,居家四十年,做了二件泽被莆阳的大善事、大好事。在仙游金石书院、兴安书院等书院任山长,授课教书。致力于莆田的水利兴修,从道光二年(1822年),倡修太平陂石圳始,南安陂、渔沧溪兴文桥,修木兰陂,筑东角遮浪镇海堤……直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修整东角石堤、土堤,并增筑土堤。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陈池养倡修兴化郡城,四个城内、外城门。在道光年间,陈池养还倡举莆阳乡绅重修文峰宫,这是清道光年存史记载的一次大规模重修。这篇《募修郡城文峰引》收录其著作《慎余书屋诗文集》中,对募修文峰宫的由来,金额写的非常详细。“天上圣母降生湄洲岛也,正当五代之后,赵宋之初。盖李唐以前滨海荒凉,航海鲜少,至宋则地气自北而南,因而密穴岛屿,生齿日繁,浮泛波涛,舳舻相接,苟非大法力之神主持于冥漠之表,如怪异之出没,寇贼孽芽,而民之枉受其害多矣。圣母生而神灵,能伏诸水怪,援人危难之际。上升而后,感应尤多,赫濯愈甚,列代褒封,入于祀典。我朝之初,遗孽不靖,用兵海上四十年乃收台湾入版图。战阵之间,无有不荷神之庇者,用是屡降御书,近复尊称天上圣母焉。圣母庙在湄洲,距郡城百里。郡城则取诸凤山寺旁之地,建庙以奉,名为文峰宫。朔望行香,春秋致祭,官长咸集。兴化两营官兵奉调征讨及戍守,祷辄应。今庙颓,当修,修约费数千百金,两营公鸠若干,仍不能不为集腋之举也。”
道光年间,陈池养倡修文峰宫已然是兴化郡城的一件文化大事,可以想像的是,数以百计的进士、举人、贡生纷纷捐款捐俸金,为莆阳这座朝廷官祭朝拜之妈祖庙,添砖加瓦。陈云章,入仕后历任东平县、新昌县、余干县、武宁县知县,官至奉政大夫、宝应州知州。致仕后,“爱聚书,不下五万卷,筑有‘清远楼’以储”。陈云章乃郭尚先姻亲,也是妈祖文化的传播者和妈祖信仰的推崇者,他的诗作《湄洲谒天后宫》,被诗家认为乃妈祖诗歌一首佳作。作为陈池养的族兄弟、挚友和同科进士,陈云章也为文峰宫重修尽绵薄之力。
通往梳妆楼的楼梯
道光年间由陈池养倡举的文峰宫重修,是否与文峰宫有关史料记载中邑人林扬祖有关?在大门楼门簪上竖立的一块“文峰宫”宫匾额,“文峰宫”这三个字乃莆阳林扬祖书丹。林扬祖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登李振钧榜二甲第63名进士,也是清朝莆田十个解元之一。林扬祖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以拔贡举福建乡试第一。入仕后,林扬祖的一生仕途,辽阔而又不平坦,授刑部主事,升员外郎,记名御史,充方略馆纂修,广西乡试副考官。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仕途如入中天的林扬祖,乞归故里,终养祖母。或许就在林扬祖在莆期间,参与文峰宫重修,并书写“文峰宫”匾额,因为在这个历史时期,正三品的郭尚先已经去世,陈池养终于知县致仕,最高不过一个正六品的官职,林扬祖或已是正五品或从四品官员,按照封建社会的礼仪,由官大者主笔。林扬祖后来又转任多个领导岗位,历任河南道台、河南按察使,署河南布政使、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甘肃布政使,最终以署理陕甘总督、正二品致仕,成为清朝莆田籍官吏中出任官阶最高的高官之一。
梳妆楼
清道光咸丰年间,中国社会性质有了急剧的变化,莆田士子依然用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依然用妈祖精神守望妈祖文化。文峰天后宫经过道光年间的大规模重修,确保了文峰宫长达百年的香火旺盛,且作为朝廷春秋官祭之所,朔望行香之庙,文峰宫在此后的岁月里依然屹立在兴化府城,依然为莆田人的每一次远行点烛焚香,为每一个灵魂的平安祈祷。
道光年间,重修文峰宫后,虽然莆田士子只有不到十个举子中进士,但有一百六十人中乡试举人,还有九十三人中乡试武举人,其中还有五个武举中武进士。林扬祖三子林寿煦于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入仕,官至内阁中书,其他的四个儿子分别以优贡生、附贡生、邑庠子入仕。陈池养孙陈奋孙,于光绪八年(1882年)乡试中举,是清代末期著名学者,著有《敬斋文集》。陈云章次子陈乔龄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乡试中举,长子陈椿龄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乡试中举,这些倡举重修文峰宫的名士官吏,以其善行善举赢得青史留名,为保佑着儿孙仕途通达。
08
梳妆楼内的妈祖闺阁
古老的文峰宫依然在春秋官祭、朔望行香的嘉庆道光年间,保佑着兴化大地的岁月静好,依然在风平浪静的春秋中坚守莆阳文献名邦的书声朗朗。莆田数十万的乡民依然在耕读渔樵中度过着一年又一年的春华秋实。
尽管鸦片战争打开大清帝国生锈而又斑驳的国门,此伏彼起的农民起义在大清国土上汹涌而又息灭,被历史的枪声打破寂静的大清帝国依旧用惯性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脚步缓慢向前。妈祖信仰、妈祖神在清廷最高统治者心中依旧是一尊神圣不可侵犯的保护神。清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皇帝下圣旨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天后,妈祖的封号达至四十六个字,无以复加,至高无上。
妈祖信仰,文峰宫的香炉与烛火,在清前期随着施琅将军收复台湾,而后台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从文峰宫割火分香的妈祖庙随着莆田籍将士戍守台湾而分灵到台湾主要的城镇。同安总兵吴英、平阳总兵朱天贵、金门镇左营游击游观光,这些莆田籍将领以保家卫国的情怀踏上了平台的滔滔大海之上。吴英、朱天贵、游观光、陈斌这些征战闽海、收复台湾的功臣,官至二品,享受朝廷的褒封。他们的曾祖、祖父、父辈三代皆追封为左都督,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人臣至高无上的荣光。游崇光、陈钺、游金辂等先后戍兵台湾,游金辂先后担任过台湾镇总兵、镇守福建台湾等处挂印总兵官、左都督署理水师提督,封定国将军。
梳妆楼内的妈祖像
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置一府三县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置省,这二百年的时间里,数以千计的莆田籍将士为保卫宝岛台湾,不问辛苦,戍守台湾,成为台湾的守护者。清一朝,莆田籍进士人数虽不多,只有六十多人,但乡试举人五百多人和乡试武举人人数也达到三百六十人。这些中举入仕的莆田籍官吏也有近百人入台任职,成为台湾普及中华文化的先驱。这些来自妈祖故乡的文官武将,在渡过茫茫的台湾海峡时,供奉在船头的妈祖神像,以深邃而又辽阔的眼神,保佑着这些身怀家国的莆田子弟安然入台。
文峰宫在这二百多年的过唐山、渡海峡的开发台湾的历史潮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清政府春秋官祭之所,朔望行香之妈祖庙,无数的兵与民、官与吏在告别兴化府城之时,一定会到文峰宫点烛祈祷、焚香保佑。正如陈池养在《募修郡城文峰宫引》中所述:“……兴化两营官兵奉诏征讨及戍守,祷辄应……”。文峰宫的割火分灵或已是当时兴化官兵赴台征讨及戍守之时,一种自然而又符合心理精神需求的行为。
明末长达二十年的倭寇之乱,在隆庆开关中刚刚恢复元气,莆田人又迎来长达四十多年的抗清复明战争。在一个异族王朝的统治下,心气颇高的莆田士子忍受不了屈辱的读书入仕生涯,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纷纷华丽转身,一部分迁徙到外省、外地,从浙江、广东、海南、广州一些普遍说莆仙方言的村庄,可以窥视到当时那些举家迁徙的莆田无可奈何的心境。另一部分从小读书,考上邑庠生,甚至贡生、附贡生、举人之后,却选择经商这条人生之路。这从乾隆年间几十座具有莆田建筑特色百廿间大厝中,可以探秘到从学子到富豪之间并不遥远的人生之路。因为数以千计的学子转行与转身,数以万计的莆商在清王朝隐秘地崛起,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商帮。“无兴不成镇”这句流行在清王朝辽阔王土上的民谣,已然说明了一切。
一层不染的妈祖闺阁
清朝初期,结伴而远行的莆商,进行了一场漫无边际的漂泊。南方以南的海南岛,北方以北的东三省,也有无数莆商漂泊的足迹。更不用说富甲天下的长三角,领开放之先气的珠三角,一座又一座的城市,繁华的集镇、墟市,繁忙的码头、港口,一间又一间天后宫在历史的脉络上逐渐筑建,奉祀焚香。这些天后宫普遍具有莆田文化的特色,绝大部分与兴化会馆或莆田会馆共同集中在同一地点,甚至同一个建筑物。三百多年过去了,这些天后宫依然还留存着几百年前莆商之家的温馨与特色,不能不说,莆商、天后宫、妈祖神像共同用一声妈祖保佑庇护每一个远行的妈祖故里故人平安的远行。
值得人文学者研究与探秘的是,从明朝后期开始出省经商的莆田士子,究竟有多少人分布在这三百多年的时间主轴上?究竟又有多少人从此一别家乡终成故乡,他们的儿孙从前只把莆田当作籍贯,待到二三代以后,莆田终成为了这一脉家族的祖籍地。乡音已改,风俗已变,连莆田人一些特有的民俗,比如正月初四做大岁,长达一个月的元宵节、清明龟、五日节、中元节送公妈、做秋与送秋,这一切具有莆田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化烙印,全部消失于时间的河流中。
曾有个朋友从南京打来电话,询问莆田是否有个地方叫留(刘)桥巷,听说附近还有个妈祖庙,他从他家的族谱上和口口相传的家谍中,了解到一些碎片化的记忆。康熙年间,他的十世祖从莆田逃往杭州经商,然后辗转至南京、镇江、苏州,最后落籍在上海。三百年时间,把松江县演变成远东第一大都市,无数的家事都消失在时间的远方。刘桥巷、妈祖庙成了他们一个家族几百人共同的莆田记忆。
清朝从咸丰到光绪年,也有皇帝以御赐匾额的隆重礼仪,褒封妈祖,弘扬妈祖文化,推崇妈祖精神。在这一个历史时期,文峰宫也有过一些小规模的重修或修葺,但文峰宫的香火依旧以旺盛的人气一直在古老的兴化府城蔓延。
09
一场从鸦片战争发生之后可以预料的改朝换代,终于在辛亥年到来,中华民国以武昌起义的炮声埋葬了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长达七百多年的妈祖封号与朝廷御赐春秋二祭已宣告结束。曾经盛况空前的文峰宫祭祀活动是否划上了句号?演绎了七百五十多年的春秋祭祀是否结束了?
文峰天后宫依旧用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守望着莆田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依然用春秋二季盛大的祭典,用数千人异口同声的妈祖保佑,发出感天动地的祈祷。文峰宫从早晨开门的一刹那间,就有烛火点亮了无数人生身不由己的彷徨,就有香烟氤氲着每一面悲欢离合的表情,文峰宫依旧用一天又一天绵延不绝的唇语,度过每一个信众迥异的生命诉求。
文峰宫的香火或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化成一句又一句的妈祖保佑,伴随着莆田历史上另一场伟大的人文迁徙。自清朝末年启动的莆田人下南洋已经成为莆田人文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无论是清光绪年间,江口姚为棋为代表的兴化帮或福莆仙帮,启开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下南洋高潮。还是卫理公会蒲鲁士,在民国元年组织成批城市贫民及乡下失地农民大规模下南洋,在河捞越、暹罗、荷印、北婆罗洲、文莱等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兴化村。莆田人下南洋这部史诗般人文迁徙具有划时代的社会意义,莆田、下南洋、兴安会馆、妈祖神像、天后宫,在时间如河流般流逝中,沉淀在时间之上的词语仍然温暖着百年的莆田文化记忆。
文峰宫在下南洋这个背井离乡的历史瞬间,或许一直割火分灵,或许不停地响起一声又一声的妈祖保佑。一头是生活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忐忑不安的莆仙子民,另一头在异国他乡艰难创业的莆仙游子。清末与民国时期,文峰宫的香火也一直旺盛而又热烈,既点亮了异国的梦乡一叠叠汗水开花的期许,也点亮了兴化府古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物,包括莆田广阔的乡村,数千座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南洋风洋楼,真实地展现莆田人吃苦耐劳、恋爱家国的精神品质,也表达了在社会夹缝中顽强奋斗的莆田人拼搏、刻苦、勤劳、团结的莆田精神。一百年时间过去了,至今东南亚各国一些国家首富、著名侨领、富可敌国的富豪,都是上世纪初下南洋的莆田人,用莆田精神培育了他们,成就了他们。
淡蓝的烟香弥漫着整个文峰宫宽阔而又肃静的大殿,妈祖端坐在人间的高处,为每一道远行的背影,布下了平安、祝福、安然,为每一面沧桑的表情无声地抚慰、抚摸、亲吻。妈祖俯首在生活的低处,倾听每一声充满亲情的祈求,注入了生机盎然的唇语,倾听每一句氤氲爱与宽容的祝福,安静地送上行走无疆的坦然、安宁、自信。浅浅的烛光与灯火点亮了文峰宫每天二十四小时的祈祷,点亮整座城辽阔无边的温暖,点亮每一个人所经之最黑暗的那一段人生之路。
即使是一场漫无边际的大火,在文峰宫边、刘桥巷肆虐地燃烧,文峰宫安然无恙,妈祖又用一声声情深意切的妈祖保佑,为一切坎坷的命运布下了祝福与度过,为天下黎民百姓的平安与幸福布下了天籁之音的妈祖保佑。
1929年,文峰宫董事林春声等妈祖信众呈请并上报国民政府,请求文峰天后宫改为林孝女祠,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这是文峰宫在民国时代所做出的一件大事。文峰宫仍然作为政府春秋二祭之场所。
1938年,日寇已侵略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战火烧遍了大半个中国,妈祖信众倡建升天楼,又称梳妆楼,以期妈祖保佑莆田平安,保佑整个国家安然度过这天大的一劫。
梳妆楼的软身妈祖像
战火已经燃烧到福建沿海,硝烟弥漫在莆田城里城外。为不给日本侵略者留下兴化府城,作为侵华的战略支点,1939年,莆田军民动手拆除了古城墙。而在讨论莆田县迁徙的大事时,莆田乡绅们集中在文峰天后宫,卜卦求签,祈问妈祖。连“盘”三卦,都是“圣杯”,一首签诗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莆人有福莆人修,逞狂两圣早运筹。虽然还有烽火急,莆阳人民永无忧。”一首签诗解开了莆田之厄运,也让百万莆田人依然在辛勤劳动,依然在美好生活,依然以数千莆田青年投笔从戎,奔向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
又一场大火映红了文峰宫前街,1946年农历正月初三一家叫红全青果店着火,整条街道两侧的店铺都陷入一片火海中,连县巷南端的木牌坊“文献名邦”也被彻底烧毁。近在咫尺的文峰宫,幸免于难,成为当时莆田人视为神奇的妈祖保佑。
梳妆楼内的妈祖闺阁
古老的兴化府城墙、城楼、城门消失了,文峰天后宫却在这个变幻而又诡异的时代有了最完整的建筑布局,文峰宫大殿、偏殿、三代祠、升天楼、天井、廊庑、门楼、亭榭,是莆田市规模颇大的三大妈祖庙之一,是元明清三代兴化郡县官祭妈祖之场所,也是莆田人过唐山、渡海峡、行四方、下南洋时祭祀与进香的主要宫庙之一。
灵钟湄屿,迹显文峰。这是文峰宫升天楼筑建时镌刻在升天楼屋墙上的联句,真实地说出了文峰宫永恒而又绵久的文化信仰之魅力。
10
岁月蹉跎,尘世间无穷无尽的往事消失于时间的远方,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永存于妈祖文化之中,鲜活地保存在妈祖信仰之中。尽管时间之手掌曾经冷酷地抹去了文峰宫之元代创建的前殿与后殿,也曾拆除于宽阔而又古老的大殿。但历史又以妈祖精神在历史的轨道上重兴文峰宫灿烂的妈祖文化,重现文峰宫香火鼎盛的历史。
成书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莆人黄仲昭纂《八闽通志》中有一段关于文峰天后宫的详尽记录。同样明弘治年间莆人周瑛、黄仲昭编著《兴化府志》,也有一段关于文峰天后宫的前世今生。明万历三年(1575年)莆人康大和纂修《兴化府志》也有文峰天后宫的历史档案。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莆人廖必琦、林黌纂《兴化府莆田县志》,在寺观中独有文峰宫之一段史记:“文峰宫,在城中善俗铺,原系水陆院山门。元至正十四年,僧霞谷合两院为寺,因奉府县舍地建天妃宫,面对凤凰山文峰,故名文峰宫。乾隆二十一年,知府宫兆麟扩凤山寺右边地,捐俸建后殿。”而在1990年莆田县人民政府编《莆田县志》中文峰宫已无条目,被时间湮灭于时间的近处。
从南宋绍兴年间起,文峰宫之前身白湖顺济庙作为朝廷敕封的春秋官祭之场所,朔望行香之妈祖庙。从白湖顺济庙到文峰天后宫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直至清乾隆年,清廷诏令天下对妈祖“春秋谕祭”,行“三跪九叩首礼”,兴化府郡县官员一直在文峰宫举行春秋二祭。文峰宫无论在历史上、妈祖文化上与妈祖信仰的传播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人文意义。文峰宫不会淹没于时间之中,反而会在时间河流之上呈现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封面。
文峰宫从白湖顺济庙迁徙而来,从历史的深处点亮了一代又一代妈祖信众的心灯,点亮了古老的兴化府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迸发的璀璨文明与光芒。文峰宫就和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府古城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已经沿着历史的页码逐渐浮现在莆田作为文献名邦的封面上。
1983年,延宕了七十年时间的莆田,撤地设市,又回归到七十年前的古老兴化府历史记忆中,回归到公元983年军城创建之时的历史沿革起点上。一千年前公元983年的城,一千年后公元1983年的市,莆田用一千年的时间以历史与文化串起一座美丽而又生机盎然的城市,预示着莆田市即将又开启了一场气势恢宏的崛起。
隐蔽于时间深处的文峰宫两尊宋代妈祖神像,在1985年举办的“妈祖史迹展览”上惊叹于所有信仰妈祖的莆田人。文峰宫的重建与修葺逐渐在妈祖信众朋友圈内萌动,尽管文峰宫主殿、山门在一场城市扩建的历史进程中,消失在我们鲜嫩的记忆上,保持完好的三代祠、升天楼依旧顽强地支撑起文峰宫的香炉与烛火。
1993年文峰宫恢复了文峰宫作为妈祖宫庙奉祀与祭祀的功能。同一年,由于三代祠的建筑历史悠久,升天楼具有不可多得的建筑风格,文峰天后宫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里平安功昭沧海,千秋顺济绩著文峰。这对文峰宫的楹联道出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也说出了从白湖顺济庙到文峰天后宫的千秋绩著。二百年的三代祠虽有些狭窄、郁暗,但那是一个朝代官民齐心协力创建的历史记忆。梳妆楼是有点逼仄、压抑,甚至细小的木梯在每一个转弯处显得局促,但独有的建筑风格、细化的文化记忆,布满了梳妆楼的每一个角落。尤其在梳妆楼供奉的妈祖软身木雕神像,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这个世界上仅存历史悠久的大型妈祖软身神像。因缘际会,梳妆楼、宋代妈祖软身木雕神像、清代中期木板刻印的妈祖像,这些珍贵的文物集中在梳妆楼,集中在文峰宫,可以让无数的后人领略妈祖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三代祠中供奉的宋代木雕妈祖神像,原在白湖顺济庙,也于元至正十四年随白湖顺济庙一并迁入文峰天后宫,一直在文峰宫里点烛焚香,这尊近千年历史的妈祖神像,是南宋初期莆田工匠用圆雕的技术雕塑而成,樟木、圆雕、贴金、彩绘,虽然这尊妈祖神像只有72厘米,但其神情生动,发髻形式、全身服式仍然鲜明、鲜丽。
近千年的烛火映亮了妈祖心中的五湖四海,映亮了千万条陌生而又熟悉的航路。近千年的香火氤氲了妈祖心中的万千热爱,氤氲了整个世界的风调雨顺,氤氲了每一声由衷的妈祖保佑。
11
历史进入新的世纪,妈祖文化也随着历史滔滔不绝的潮声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涌现出崭新的文化内容。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文峰宫千年的历史不断在时间的画面上流光溢彩。
闺中再毓娲皇圣,海内如歆大禹歌。文峰宫是宋元明清朝廷钦定的官方春秋二祭之所,朔望行香的妈祖庙,在妈祖文化中具有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千年的春秋祭典,千年的朔望行香,文峰天后宫在万万千千的妈祖信众中确立了不可或缺的精神记忆,尤其是数百座来自台湾的妈祖庙,把文峰天后宫当作进香并驻跸的重要之所,每一场声势浩大的台湾妈祖信众渡海峡、回娘家的妈祖文化活动,文峰宫都是不可缺少的点烛焚香之妈祖庙。
2009年,注定是文峰天后宫妈祖文化之重要节点,这一年五月,文峰天后宫的《妈祖信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拓展项目。这一年,文峰天后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色古香的三代祠,完整而又沧桑的屋架,雕工精美的石柱,石柱上那苍劲有力的对联,历经风风雨雨的拜石与地砖,拙朴的元代石柱,清嘉庆年间《勅封天后圣母三代列圣殿宇肇建碑记》和《天后宫三代祠碑记》石刻两方。坐北朝南的梳妆楼、木梯、木走廊、木栅栏,低低的屋檐下是香火氤氲的文峰宫,宋代妈祖木雕神像一尊和宋代妈祖软身神像完美地构架这座千年文峰宫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清代銮驾底座、金绣龙袍、银圭、手抄妈祖真经、木版刊印《百枝签诗》等具有特别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无不是研究妈祖文化的珍贵资料。
文峰天后宫在妈祖信仰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深深地注入妈祖文化这条干净、清澈、宽阔的文化河流中。2009年,以湄洲妈祖祖庙为代表的《妈祖信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是中国唯一信俗类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妈祖文化和妈祖信仰在信俗上的文化表现,也是千年时间一代又一代的妈祖人智慧结晶。
文峰天后宫是湄洲妈祖祖庙在莆田城的主要行宫,妈祖信仰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湄洲妈祖祖庙一脉相承。文峰宫的妈祖信俗源于南宋,盛于元、明,兴于清代,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兴化府郡县春秋二祭之场所、朔望行香的妈祖庙行宫,文峰宫妈祖信俗融汇了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成为以妈祖祖庙为代表的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妈祖信俗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上不断积淀,不断完善,不断传播,成为广大妈祖信众永恒的精神食粮。
由于文峰宫在兴化府古城里,千年的官方春秋二祭,文峰宫妈祖信俗又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元素。妈祖三献礼是文峰宫特有的习俗,是文峰宫妈祖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史可据,自南宋初期兴化郡县的春秋二祭中就形成了“初献、亚献、终献”的三献礼仪式,始于迎神、终于送神的整个仪式过程。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妈祖祭祀列入国家祀典,春秋致祭。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全国各省、府县地方原建庙宇,照例春秋致祭,行“三跪九叩礼”,从国家层面上对妈祖春秋二祭仪式的确立与规范。
文峰宫妈祖贡品
文峰宫妈祖贡品是妈祖信俗一个重要内容,妈祖贡品沿袭了中华民俗文化中对神祇祭祀时的“牺牲”,但妈祖贡品自南宋兴化郡县春秋二祭时,所发生的妈祖贡品又完全立足于莆田特有的习俗。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妈祖贡品所包含的工艺流程代代传承,相沿成俗,成为妈祖信俗中既丰富多彩又文化浓厚的民间风俗。
文峰宫妈祖信俗中还有妈祖庙会、妈祖进香、妈祖巡游等,这些具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的妈祖信俗,是与文峰宫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妈祖庙主要行宫的信俗内容。同时,文峰宫在妈祖信仰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占据的地位所决定的。文峰宫每隔五年组织信众前往湄洲妈祖祖庙进香一次,每年前往贤良港天后祖祠进香。每年在文峰宫举办妈祖中元节普渡,下元节普渡,设醮建坛,祈求妈祖赐福。
文峰宫妈祖贡品
2019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文峰天后宫举办尾暝元宵文化民俗活动,刷爆全国文化圈。元宵佳节,也叫上元祈福,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大节庆活动。莆田元宵节却有着特别的文化意蕴,正如莆田的一句民谣所称:莆田元宵,文峰宫起,文峰宫止。
文峰宫从农历正月初五起到正月初九举办祈年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正月二十九晚上举行妈祖巡游、巡安布福的大型踩街活动。长达数里的元宵烛山,每一盏亮丽的灯都是人们祈盼幸福安康的心愿。异彩纷呈的妈祖供品,每一桌生机盎然的斋菜都是人们迎祥纳福的祈愿。感天动地的妈祖诵经,每一句情深意切的朗诵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文峰宫元宵活动开启了中国历时最长的元宵节,莆田数千个乡村从农历正月初五直至正月二十九,一直演绎着尘世间的欢乐,游灯、摆棕轿、跳傩火,燃烛焚香、放鞭炮、烧稻草与贡银,甚至上刀山、下火海、打铁沙、打铁球,用激越的身体语言表达不畏艰难的生活愿望。
文峰宫山门告竣庆典,资料图
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又有一群来自台湾的信众,走进文峰宫,沐手洗礼,点烛燃香,虔诚地行三跪九叩之礼,微微蠕动的唇语,一定是祈求美好与平安,俯身跪叩的身躯一定是盼望善良的心愿如期而至。喃喃细语,妈祖已听见,文峰天后宫已听见,天与地已听见。每一道无愧俯仰的身影,一定能抵达幸福的高地。
-
《东方归言录》2月1日祈愿更新公告②, 2023-10-03
-
《东方归言录》2月1日商店更新公告, 2023-10-03
-
《东方归言录》2月15日至2月22日活动预告, 2023-10-03
-
《东方归言录》2月15日祈愿更新公告, 2023-10-03
-
《东方归言录》2月10日维护公告, 2023-10-03
-
《东方归言录》2021最新角色强度排行表分享 角色谁更强, 2023-10-03
-
《东方归言录》1月5日祈愿更新公告, 2023-10-03
-
《东方归言录》1月26日维护公告, 2023-10-03
-
《东方归言录》1月25日至2月1日活动预告, 2023-10-03
-
《东方归言录》1月1日祈愿更新公告, 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