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心、有标准、有工作能力维持运行在有效区段”——访我国发展改革委办公室主任兼中国统计局厅长宁吉喆,
苏州园区出台总部经济新政,专家称生产性服务业有发展空间
随着城市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用地的约束性,发展总部经济成为大中城市经济转型与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近日,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再出新政,专门规划出1.5平方公里的土地,打造苏州工业园区企业总部基地。
园区企业总部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莫栋升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总部经济必须凭借空间上的高度聚集,才能实现差异互补、竞争共生、协同创新的效应。所以苏州工业园区拿出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加速园区总部经济发展,并制定促进基地发展的区域性政策,通过集聚土地、财税、人才等资源,来打造总部集聚区。”
经过十多年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的总部经济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园区经省、市、区认定的各类总部达81家。但莫栋升也坦言,“规模仍然偏小、集聚不够、支撑能力不强”。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专家表示,发展总部经济需要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一般集中在国际性大都市。而苏州紧邻上海这座总部经济的高地,面临一定压力,只有与上海错位分工才能实现总部经济的繁荣。
瞄准苏州本土的上市公司
数据显示,目前,在园区认定的81家各类总部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省级总部)38家,占全省19.3%、占苏州大市38%;苏州市级总部39家,占苏州大市28.9%。在园区总部经济的政策支持下,经认定的区级总部企业和功能性机构已达34家。可以说,园区已经成为苏州总部企业的集聚地。
总部经济是附加值高的经济,在吸引外资项目聚集、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总部经济成为长三角“必争之地”。以与苏州相邻的上海为例,今年上半年,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就已突破600家大关,并在今年以来出台了不少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
在此形势下,苏州园区企业总部基地应运而生,旨在增强区域集聚效应,增强总部经济能级。
莫栋升告诉澎湃新闻:“企业总部基地主要瞄准认可苏州工业园区多年发展,有需求有意向在园区设立企业总部的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在纳税贡献可以达到企业总部基地准入要求的前提下,园区将支持这些总部企业购地自建总部大楼,实现业务整合。”
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顾建平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强调:“苏州发展总部经济,应当将目标瞄准苏州本土的上市公司,把这些市级、县级的本土企业都吸引到一起,让他们留得下来,这是苏州目前发展总部经济的第一步。”
据了解,为了突出企业总部基地的区位优势,该基地规划在沪宁城铁园区站北侧,高铁20分钟到达上海、60分钟到达南京,5个小时可达北京。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8号线(建设中)穿城而过在此交汇,未来苏州S1线将对接3号线,与上海11号线对接,未来承接上海资源更加方便。
为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苏州园区也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不仅土地价格远低于周边商业楼宇地块,项目落户第一年,还根据项目落户首年新增的税收贡献地方留成部分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新注册项目该奖励比例最高可达60%。此外,在贡献奖励、人才奖励等方面也给予政策支持。
耐世特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企业事务总监侯丽在接受苏州当地媒体采访时说,苏州园区的产业规模效应比较大,政府的政策比较利好,最近耐世特也享受到了总部补贴,以及厂房租赁补贴等一系列的总部经济政策支持,目前耐世特全球董事会已经决定继续在苏州扩大投资。
与上海错位发展
苏州与上海相邻,高铁路程仅仅在30分钟左右。而上海又是总部经济的高地,如何实现与上海的错位竞争,成为苏州发展总部经济绕不开的话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按照规律,总部经济一般会在国际性大都市繁荣,因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包括融资、市场营销等成本。苏州与上海相邻,上海对资源的集聚效应客观上无法避免,所以苏州要与上海实现分工。”
刘志彪认为,苏州的优势在于发达的制造业,需要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所以无论是客户还是市场需求,苏州发展总部经济有自己的优势。
从园区目前的产业来看,园区拥有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2+3”特色产业体系。
莫栋升告诉澎湃新闻:“广阔的产业集群腹地支持企业总部整合制造、研发、营销、服务环节,延伸上下游产业和价值链条,有助于企业总部跨界发展,通过资本经营、战略合作等方式,参与战略新兴行业发展。”
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选择也要有所区分,刘志彪说:“如生产过程相对比较紧迫的、需要就地服务的,包括为制造业提供的技术、维修服务等,苏州发展这类总部经济是有优势的;但融资、法律、咨询、企业管理类的服务,对距离要求不是特别高的,上海就更有优势。”
此前,苏州统计局发布的一份苏州总部企业发展的报告还提出,苏州发展总部经济还要实现“内部再分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
“月考”映射三重工作压力 中国经济发展能不能实现全年度总体目标?, 2023-10-03
-
“最美丽快速”黄千高速路马后岭隧道施工多线全线贯通,黄千高速马后岭隧道 2023-10-03
-
“最年青”的滑冰比赛新项目原先和游泳相关?, 2023-10-03
-
“暂停键”下的西安市:都是会以往的!,西安将按下暂停键的第二天 2023-10-03
-
“智能化链”助推陕西省种植户逆转“双十一”, 2023-10-03
-
“智能化 订制”让公共性法律援助更精确,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2023-10-03
-
“智慧中国委员会”“我国天使投资人同盟”等不法社会团体被依法取缔,天使投资人非法组织取缔 2023-10-03
-
“普职”分离怎样各自珍重 权威专家尝试得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子,普职分流对职业教育影响 2023-10-03
-
“普普通通·非凡──李小龙电影”展在中国香港揭幕 其女感谢意,李小龙经典电影展 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