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软件园提供热门手机游戏下载,最新手机游戏攻略!

琼州海峡复航 广东徐闻三万吨级瓜菜优先选择过海保海南省“菜篮”,

时间:2023-10-08 08:04:08 来源: 浏览:

天下第一黄土高原

这里是我的故乡甘肃庆阳,黄土高原上的美景之一(窑洞),也许你没有见过,也没有亲身体验过,窑洞最大的优点冬暖夏凉,朋友们有时间可以亲自体验一下。

这里,是中医的源头和华夏农耕文明的肇始,平畴沃野,历史悠久,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与勤劳智慧的董志原先民,造就了她苍凉雄浑、充满神秘的高原胜景:董志原被誉为"天下第一原",老公殿以"天下第一庙"独尊,巴家嘴号称"亚洲黄土第一坝",

北石窟千年名刹,肖金镇遗存北宋古塔。更有众多古老民俗文化,常令游人下马驻足,留连忘返,击节长歌,叹为观止。

董志塬位于甘肃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原面平坦,原边破碎。因其黄土堆积最厚(200多米),原面最完整,面积最大(910平方公里),加之农耕历史悠久,故此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原"。

早在20万年前后,董志塬就有人类活动。商周之际,不窑、公刘"教民稼穑",这里成为周王朝和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从此,农业成为董志原的传统产业,久负盛名,被誉为"陇东粮仓"。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从其地下发现了储量四亿吨的大油田西峰油田和工业价值的大煤田。昔日只以农耕著称的西峰,已成为世人心目中的"风水宝地",迎来了她大开发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董志塬巨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科学界历来有"风成"、"水成"等几种说法。我国现代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经六十年大量野外考察与实验分析,提出了有重大突破的"新风成说",得到国际地质学界的广泛认同。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壳几经变动,大约在一亿九千万年前后,陇东地区还是大湖及其沉积。在距今二百五十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这里形成盆地(陕甘宁盆地)。此后,青藏高原隆起,阻挡印度洋暖流北上,北方变得干冷,凛烈的西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砂土裹挟南下,漂落于陕甘晋宁,经数十万年的沉积变化,从而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大概地貌。

黄土,绵软疏松,易于耕种;黄土,性暖保温,易于地气上升。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经济虽易破产,但有很强的自给性,只要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农民便就很快地附着在土地上,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取得可靠的温饱。正因如此,尽管历史上这里汉羌杂处,战乱频仍,徭役繁复,先民们仍将其农业传统坚持到今天,并形成了坚韧不屈、吃苦耐劳的民风民俗。

董志塬在商周时期被称为"大原"(见于《诗经》),与此同时,多称彭原(因殷商时传说中的神人彭祖。彭祖,姓彭,名钱铿,曾住彭祖城一一今彭原乡彭原村)唐宋明清百姓又俗称为安化原(因当时其所在地庆阳县称安化县),直至清同治时西北回民起义,左宗棠奏请清庭析置董志分县,人们才改安化原为董志原,呼名至今。

董志塬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先民们代有承继和创造,交给儿孙们的一片沃土。改革开放,撤镇建市,董志塬人迎来了她更辉煌的发展时期。但愿我们保护好建设好她,既无愧于先祖们的遗愿,又不给后辈们留下太多的遗憾。

中国的黄土堆积,被看成是记录地球环境变化的三大"天书"之一,作为大自然最伟大的杰作的董志塬,则更具典型性。它是自然禾口人类进化的证明,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基于以上考虑,如云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一样,我们应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及其大会及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以求董志原得到全人类的看重和保护。

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解放前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座山上,路很难走,衣食住行也特别的不方便,吃水必须靠人工去挑水。

曾有人写诗赞扬窑洞:"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走进庆阳,无论是平展展的平原,还是沟壑纵横的山区,都会看到一排排、一孔孔窑洞庄院组成的村落。

庆阳人居住的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周时期,庆阳先民就根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理条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窑洞,构筑风格各异的庄院为住所。如今的庆阳,一些人家靠沟边,依山坡,就崖壁之势,挖掘窑洞而居,称为"崖庄";有的村落,依山靠坡分布着一排排窑洞庄院,庄上有庄,窑上有窑,酷似拔地而起的"楼房",人们称之为"架板庄";在原区,窑洞庄院的建造别具特色,农户向平地下掘一个三四丈深的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向四壁挖掘一孔孔窑洞,好像一个地下"四合院",称为"地坑庄"。庆阳窑洞的建造,更是千姿百态。有坐落平原的窑洞,还有挂在崖面上的高窑;有各自成洞的独窑,又有相互串通,一明两暗的套窑;有的窑洞里还挖有拐窑,窑里有窑,洞中有洞;有用土坯砌成的土箍窑,用石料砌成的石箍窑,又有土坯、石料兼用砌成的"双料窑";有的人家给箍窑顶上盖着青砖红瓦,远看是高大的瓦房,入内才知是舒适宜人的窑洞;有的人家在成排的箍窑顶上盖起了砖瓦房,上房下窑,别具一格;有的农户则在过去的庄院里,翻修了窑洞,盖起了新式瓦房和砖瓦盖顶的土箍窑、石箍窑,组成了"三合一"的庄院。

"没有三十年不漏的瓦房",却有数百年安然无恙的窑洞。窑洞以其经久耐用、冬暖夏凉、修筑费用低等特点与庆阳人民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每逢黄昏,笔者都要在自家窑洞里甜甜地睡上一觉,梦中也能感受到斜阳抹过屋顶时的绮丽景象。金村乡木瓜园村一孔长60米,宽20米的窑洞令笔者大为惊叹。主人将窑洞分成三节:第一节居人,并排有两个大火炕,炕中间有过道,家具均置这间。第二节是饲养室,养着几头牛。第三节是仓库,贮藏粮食、饲料、柴禾等物品。环县车道乡一孔依山挖掘的深300多米、高80多米、宽70多米的窑洞,当地农民常在窑里碾麦。据说,这孔大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却至今完好无损。庆阳人挖窑洞时要祭土地神(当地称为社神),闹鬼请阴阳先生,用五谷安宅,现代民间也有此习俗,他们挖窑洞时是要请阴阳先生的。窑洞的朝向要背风向阳,山要实在(就是窑洞门口要对实山,不能对山沟),以使家宅平安,家庭殷实。庆阳人勤劳、朴实、憨厚的性格至今不变,他们在庆阳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千百年的习惯仍持续在他们身上。庆阳窑洞以其独有的建筑特色,吸引着国外的建筑专家。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建筑专家多次考察,亲身感受其中的乐趣。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户离开窑洞,住进了房屋和楼房。许多窑洞已被填平或被复垦。越来越少的窑洞,愈显珍贵。作为人类建筑史上的遗迹,它已经受到格外珍惜和保护。

我记得在以前我们祖祖辈辈都住的是土炕,现在我们家住的也有土炕,*一块泥皮四四方,下面烧火上面烫,天天晚上离不了,一觉睡到大天亮。"这个迷面打一物的话,那一定是土炕了。土炕,又叫火炕,也只有北方的农村才有。

如今,这样的土炕即使在农村也很少见了,大部分人家睡的都是床。因为床和炕相比,更加漂亮、舒适,也省事、方便,不用专门去烧。

炕,占据着窑洞里很大一块面积。土炕的制作也是就地取材,先用泥土和成泥,然后在泥里加入一些比较长的麦草或者红柳枝,按一定的尺寸大小制成一块五六公分厚一米见方的泥饼,放在院子里晾晒,等晾晒干了才能用。因为这些泥饼将来要做土炕的炕面,一方面必然要有合适的厚度,太薄了不结实,太厚了又不容易烧热。做好这些之后,还得在需要盘炕的窑洞里,按照窑洞的大小,住人的多少,确定好炕的尺寸。一般都是窑洞刚进门紧靠窗子的位置都是盘炕的最佳位置。确定好大小和位置之后,先用土坯或者砖块砌一个长方形的框子,一面靠着窑洞的墙壁,一面靠着窗户的墙壁,另外两面则需用土坯或砖头砌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中间空的长方体,然后再在这个长方体的中间,用胶泥做两个几近圆形的柱子,用来支撑炕面。然后给这个框子里装满泥土,在长方体长边的一面要留一个口,用来烧火,也叫炕洞门。

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就需要把原来做的泥饼拼接到一起,再用泥将缝隙抹平整,在泥饼的上面也需要抹一层细泥,这样干了之后,炕面就比较平整光滑。这一切做好之后,等上五六天,完全干了之后,就需要从原先预留的四方形的口里,把填在里面的泥土,一点一点挖出来,直到里面全部为空,炕面此时就完全由那两根立柱来支撑,这样一个土炕就基本完成了。

同时,还要在土炕上挖一个烟囱,这样才能把烟排出去。当然,烟囱也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通到庄背上的,也叫钻出烟囱,这样的烟囱做起来很麻烦,但用起来很好,因为烟囱要穿过长长的庄院窑背,烟道就比较长,排烟也比较利,烟排到了庄子的外面。另一种是通过窗户那边,做一个短小的斜的烟囱,这样的烟囱排烟直接排到了院子里。一个土炕做得好不好,一方面看炕烧起来是不是很快就烧热了,烧热之后是不是能一个晚上不凉。有些炕做成之后,可能是泥饼做得太厚了,一下烧不热,费柴草。另一个标准就是看排烟是否通畅,排烟通畅了,自然就好用。

做好这些,还需要专门把炕洞门做好,因为烧过之后,需要把炕洞门关住,否则会影响热量的散发。同时,还需给烟囱上面也做一个盖子或塞子,在烧炕的时候取开,烧完之后再盖上或塞住,这样就能把柴草燃烧的热量保留在炕洞里七八个小时,人们睡在炕上才不会冷。

春夏时节的土炕,只需少量烧一点柴草即可,相反,冬天的土炕一定要烧热,不然睡到半夜土炕冷了,人就会冷得睡不住。当然,烧炕也有一定的诀窍,会烧的人用得柴草少,烧的炕还留热时间长。

我小时候每天天刚黑的时候,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烧炕。先要给每个窑里提一些烧炕的细沫子,比如羊粪、牛粪之类,因为这些不容易一下烧透,可以长时间慢慢燃烧。同时,还需要一些烂柴草,灶上不好烧的,都可以拿到炕洞里来烧。先把那些细沫子填一半进去推平,使其均匀地铺在炕洞的最底层,然后把柴草填进去点燃,待燃烧得差不多了,最后把剩余的细沫子填进去,用烧火棍轻轻地拍打,让其更加平实,最后再把炕洞门和烟囱都关好。

冬天睡在烧好的土炕上,外面北风呼呼地吹着,下着大雪,身子下面的土炕却始终是烫烫的,暖暖的,那才叫幸福。而且这样的土炕睡在上面既不干燥,也不容易上火,特别是干了一天活累了,睡一晚上就能缓过劲来,第二天浑身通透,精力充沛,不容易生病。

每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家人都会集中在一个窑里,一起坐在炕上,拉拉家常,然后才去各自窑里睡觉,这样的日子充满了烟火的气息。只是这样的日子对许多家庭来说再也不会有了。

我小时候一直住的都是土炕,直到我上了大学参加工作之后,离开了农村,住进了城里,才改睡床。不过我仍然怀念小时候睡过的那些土炕。记得有一次,我同单位的许多同事到一同事家里去,同事家在农村,一个窑里有一面很大的土炕,我们一进去就都挤到了炕上,炕上一下子就坐了十多个人。一个家在城里的同事就是不敢上炕,最后才知道他怕那么多人都坐在上面把炕给压塌了。当我们知道了他不敢上炕的理由后都笑了,因为在农村,从没有听说谁家由于在炕上坐的人多把炕给压塌的,这也说明土炕是很结实耐用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农村的生活条件还不算太完善!代替体力的劳动工具主要就是木制架子车。纯天然木材制作,经久耐用,祖辈三代人使用没有任何质疑。无严格报废期,使用期限自己定夺。

双舵驾驶,确保驾驶员安全。安全带使用天然麻绳编制而成,贴身部位纯棉护套内填充纯棉花,柔软舒适。

纯橡胶轮胎,充气怀胎简单方便,使用轻便,负荷超大量。

货箱可以随意拆卸,任意加大缩小。尾部刹车,一根木棍,经济实用。

在60年代和70年代甚至80年代,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水平还不算高,农村人们的出行工具主要靠的就是自行车,我记得自己刚开始学骑自行车的时候不知摔了多少次,刚学会的那一天我心情非常的高兴,一下骑了一整天,连吃饭都给忘记了。老人们常说:自行车锻炼的好处是不限时间、不限速度。骑自行车不但可以减肥,而且还可使身材匀称。由于自行车运动是需要大量氧气的运动,所以还可以强化心脏功能。同时还能防止高血压,有时比药物更有效。踩自行车压缩血管,使得血液循环加速,大脑摄入更多的氧气,再加上吸入大量新鲜空气,会觉得脑筋更清楚。骑在车上,你会感觉十分自由且畅快无比。它不再只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愉悦心灵的方式。

在那个年代农村种地主要靠的就是毛驴拉犁,特点

毛驴可耕作和乘骑使用。每天耕作6-7小时,可耕地2.5-3亩。在农村还可乘骑赶集,适于山区驮运及家庭役用。

在我们甘肃粮食种植主要以小麦为主,很久以前农村还没有机械收割机,主要靠的就是人工收割,收完以后等麦子彻底干了在摊到场里用毛驴拉磨子来进行碾转,然后把麦粒清出来。

碾完麦子,然后把麦柴用铁叉或者木叉一叉一叉得挑起来掿成麦垛,看谁家麦垛掿的漂亮还有人来参观,实话实说交点访谈,我家的麦垛掿的一般。

等麦柴清理干净了!然后用推耙把所有的麦粒推成一大堆,根据风向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人工用木锹来扬场,把扬到地上的麦粒在用扫帚轻轻地把上面的麦沂掠掉,等麦子彻底收拾干净了在找带子给装起来,一石(dai)麦是500斤,笑的农民伯伯都合不上嘴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的农村生活逐渐走向新时代,从这座大山上搬家到了平川,交通也方便了需多,衣食住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如今的窑洞有了自己新的面貌,越看越喜欢。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党的关怀,城乡一体化,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的农村也盖上了小别墅。

从刚开始的山间小土路变化到了现在的柏油马路。为农村的群众出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春天来了!庄稼地里一片绿油油,好比世外桃源。

从山上望去,天空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清澈,山倒映着水,水倒映着山,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

门前的大山象征着祖国的脊梁是我们的国家永远国富民强,一切外敌无可侵犯。

乡村小路悠悠我心,多少故事,多少风风雨雨,多少个老人都离开了,但路依然造福着一方百姓,那几棵杏树,枣树,依然经历着酸甜苦辣风吹雨打生长在祖国的大地上。

古老的家门口那条小路经历了好几代人,前人修路后人走,吃水不忘挖井人。

城里的景色还是那么的美丽,天空还是那么的蓝,革命烈士纪念碑依然耸立在人民的心目中。

土盖的那个场房和地里的那棵树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被遗弃了!很少在有人去过问。

田地里的那棵树为我们好几代人在收庄稼的时候,遇到天气特别炎热的时候遮过日头,下雨的时候偶尔挡过雨。

食品安全是我国的主要突破点,在我的家乡我们吃的都是自己家地里种的粮食,蔬菜水果都是无污染指数,绿色食品人人爱。羡慕吧!

首屈一指黄花菜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针金,又称为萱草、忘忧草、勿忘我。

名字非常好听。我国古代,把母亲称为慈萱、萱堂,因此,有人学习外国人将康乃馨称为母亲花的作法,便称黄花菜为母亲花。外国人称康乃馨为母亲花是放眼于未来,中国人称黄花菜为母亲花是回顾于过去。无论是放眼于未来或是回顾过去,作为母亲花,都令人神往而亲近。不过说得再好听,黄花菜必竟是食品菜,是农民生产的一种商品。

黄花菜产地较多,有湖南、陕西、山西、江苏等地,而以甘肃省庆城县的黄花质量最好。庆城产的黄花菜,色泽金黄,条长肥厚,久煮不烂,干物质多,味甜而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市场上的俏销产品,曾多次荣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金质奖,并向日本、东南亚出口。

庆城县从什么时候开始栽植黄花菜的,已无法考证,但现已成为县上的传统产品,也是一个拳头产品。栽植面积逐年扩大。据2003年统计年鉴载:全县19个乡镇,都有大面积的栽植,总面积为9.36万亩,产量在3000多吨,产值在2724万元以上。村、户因栽植黄花菜而致富的不在少数;驿马镇也因购销黄花菜而成为陇东农副产品集散地和旱码头。

黄花菜是多年生植物,为分根移栽,多栽植于地边、地埂和户与户之间的地界上。春季发芽叶而抽苔,夏季中期坐花蕾。叶似菖蒲而柔狭,花稍类百合,有红、黄等色。其单瓣色黄者,可晾晒成食品菜,但要在花蕾未开放时摘下,立即上笼蒸熟,放在日光下晒干后收藏或出售。在黄花采摘和晾晒时,忌花蕾开放、香气外泄;忌阴天或下雨。阴雨会使晾晒的黄花菜霉变发黑。采摘、蒸晒黄花菜,多是农家妇女去干,这也应了黄花菜是母亲花的说法。每当仲夏之晨,才出窝的太阳斜照在一行行的黄花菜花蕾上,黄灿灿的,片,耀人眼目。各种装束的农妇身挎菜篮穿梭于自家的黄花菜地里,忙着采摘黄花,实是陇东高原的一大景观。

庆阳杏子皮薄色艳,个大肉厚,乃果中佳品。果肉加工而成的杏干紫中透黄、暗中泛亮,含糖量高,吃来别具风味。杏仁有甜,苦两种,甜杏仁具有多种香味,营养极为丰富。苦杏仁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法痰、润肺、止咳平喘,滑肠通便,抗癌等多种功效,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杏树是多年生蔷蔽科落叶乔木,在庆阳有着上千年的栽培历史。

庆阳苹果,甘肃省庆阳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该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于苹果等果树生产,果树栽植历史悠久。

GIF

所产红富士、新红星、秦冠等苹果,个大、色艳、质脆、味香甜,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东南亚、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多次参加国家、省部、地市果品鉴评会,并获奖。

所产苹果硬度较大、果面洁净、色泽鲜艳、酸甜适度,品质优良。据测定,庆阳红富士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6.5%,维生素C含量4.2mg/kg,总酸量0.21%,均高于国家鲜苹果GB1051-89标准。

GIF

另据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感官、营养及卫生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温带水果》(NY/T 884-2004)标准要求,贮存5个月后,硬度为7.5kg/cm2,高于其它地区。

庆阳苹果五大优势

GIF

一是色泽艳丽 庆阳苹果着色早、易着色、色度艳、着色面大。在自然栽培条件下,庆阳主栽苹果的着色指数均较高,红富士着色指数≥80﹪,秦冠着色指数≥85﹪,元帅系着色指数≥90﹪,乔纳金着色指数≥70﹪,嘎拉着色指数≥70﹪。在市场上,消费者通过外观色泽就能辨认出庆阳苹果。

GIF

二是蜡质层厚 庆阳苹果皮层厚、果面光洁无锈、果胶含量高。据对庆阳苹果测定,红富士苹果角质层厚度达20微米,新红星苹果角质层厚度达25微米,与陕西渭北高原苹果品质相当,明显高于辽宁、山东、河南、河北诸苹果产区。这一特色的形成与西北黄土高原地域特征直接关联,是庆阳苹果有别于其它果产区的显著特征之一。

GIF

三是风味浓郁 庆阳苹果糖分高、果肉脆、香气浓、营养丰富。据测定,庆阳红富士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6.5﹪,维生素C含量为4.2毫克/公斤,总酸量为0.21﹪,这些指标均高于国家鲜苹果GB1051-89标准。

GIF

四是耐贮耐运 庆阳苹果果皮厚,果面蜡质多,果实致密,硬度大,耐贮藏。红富士苹果采收时的硬度为每平方厘米9.8公斤,贮藏5个月后硬度为每平方厘米7.5公斤,均高于其它地区所产的苹果。这一特性决定了贮藏时间长,损伤率低,品质变化小。第二年5、6月份,品质维持最好的为渭北高原和甘肃庆阳产的苹果。

GIF

五是食品安全 苹果食用安全性能是保证市场准入和消费者安全放心食用的首要条件。庆阳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优越,生产出的苹果无污染,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离子均低于国家苹果标准规定的限制指标,食用安全。

独特的土壤地理气候

GIF

庆阳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雨庆阳苹果种植园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于苹果等果树生产,群众素有在庄前屋后栽植果树的习惯。

这个我想大家都认识就香包,每逢端午节大家都少不了每人佩戴一个香包。在第十四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上,一组组以小动物造型为主题的萌宠香包引人注目。庆阳香包又称绌绌,当地民间称作"耍活子",是由丝棉、香料手工制成的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在庆阳民间,素有端午节制作佩带香包的习俗,寓意吉祥如意,禳灾避邪,祛病保平安。2002年庆阳被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在今年的庆阳香包节上,新鲜元素成为主题,许多造型可爱的香包让人忍俊不禁。

这桌菜看起来没有什么太让人心动的感觉,但在我们家乡每逢春节,喜事,丧事,或者重大节日庆祝都离不开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十三花)。热菜都是一人一大碗,叫"碗儿饭",家境好的人,能在每个大碗里凑够十三样菜品,就叫"十三花"。一般是拿萝卜丝菜垫底,上面依次摆了大肉丸、酱排骨、卤鸡腿、红肉块、白肉块、炸酥肉、炸豆腐、卤鸡蛋等凑够十三样,满满一大碗,再浇入浓厚的肉汤,一碗一碗整齐地排在大笼屉里候着,等到客人上席行酒时,用大火猛蒸,几分钟后便可热气腾腾地端到桌上,然后再备下一席。

十三花确实很好吃,肉都蒸得酥软可口不油腻,特别是垫在碗底的浸在肉汁里的萝卜丝,有嚼劲,有肉香味。

汉朝宫廷传玉宴,皆因原州人之华。

黄花菜香开皇花,明清贡品镇原芽。

若教彭祖持公论,陇东厨师镇原娃。

张维的一首《品镇原老席九碗十三花》,盛赞庆阳美食镇原老席。在我市,镇原老席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礼仪。如今,镇原老席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庆阳文化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渊源:源于汉魏宫廷菜肴

据说,镇原传统筵席源于汉魏宫廷菜肴,明代大臣许理(庆阳市镇原人)从朝廷带回了宴席的操作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了这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镇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镇原老席是中国儒家文化在"食"与"行"中的集中反映,主要形式有"十七国赴宴""十三花""十全"等,其中"十三花"在一般"过事"场合比较多见,以十三个大菜为主,佐以八个小菜,馒头上四回,端菜十七趟。先单上菜,每上一道大菜,接着上一道小菜,各上八次,俗称"风搅雪"。

坐席的过程也有讲究,桌椅为八仙桌,一席八人,上设一对太师椅,这是最尊贵的两个位置,桌后悬匾、幛、字画,寓意四全四喜、吉祥如意。菜上齐了,尊者先动筷,其他人再跟着动筷子,倒酒时,不是一溜圈斟下来,而是先左后右、再左再右。

整个坐席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在餐饮礼仪上的完成体现,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我国的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发展至今,虽已改进了一些繁文缛节,但镇原老席所体现的礼仪和文化仍然是见证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一扇窗口。

这一桌菜也很丰盛!看的你都馋了吧?没关系我请你们。

小时候的记忆里最开心的时刻就是父母亲手制作的油饼,刚出锅的油饼又酥又脆,咬一口下去满嘴焦香,回味无穷,渐渐长大,外出求学,务工,很多人都离开家乡,就跟难品尝到正宗的油饼味道。甘肃油饼由来已久,在旧社会和生活困难时期它与猪肉是同等的地位,过年只要有油饼吃就算过了个好年。在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富裕了,猪肉不在是饮食中奢望美食的时候而油饼仍有着特殊的青睐感,缘由就是它以主食小麦面粉为原料,以本地胡麻油做辅料炸制而成,更有食用油的清香味,有着油而不腻,满口喷香的感觉,是不是看完馋的直流口水。

是不是很好奇!这有是什么好吃的?这是开水泡馍馍,外加一碟咸韭菜和(huo)辣子,特别的美味可口,在80年代我们乡镇中学学生住校就以它为主食,那个个吃的可是津津有味,不是我虚构,就现在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局长)就是吃这个成家立业的。

我姓席先给大家说说解放前我们家族的历史:(席智传 )在我们县的县志上有详细的记载,(席智)是我的老祖宗。

席智,字明远,男性,汉族,生于1884年农历6月初3,甘肃省镇原县开边镇解放沟人,他是席氏门中窭贫日趋富裕起来的第二代创业者----席天昌的次子。其兄席鉴,是清时秀才,英年早逝,膝下无子。席智便将自己的次子士杰(民国时曾任保长,联保主任及太平、屯字、肖金三镇镇长)出嗣顶门立户,从而多了一份家产,这就为其很快发家奠定了基础。其弟席全,毕业于清朝时县立的自治学校,有女无男。席智又将自己的三子孝杰为之继承香火,另起炉灶:留给自己的是长子俊杰,独揽全部家当。

席智浓眉大眼,身才魁梧,天资聪明,记性特强。他虽然仅仅读过几年私塾,却能熟背《四书》《五经》中的不少篇章和朱子家训等,懂得许多应酬礼仪和社会交往,在当地名声很大。因而国民党县政府曾授予他"登士朗"正九品文职官员头衔木匾一面,悬诸中堂,荣耀于世。

席智家乡名叫红花沟(1951年土改时易名为解放沟),北有五子山环抱,面临宽阔川道,茹水汨汨,沿川东逝,东西是平展展的大台和小台。夏天浓荫蔽日,冬季避风向阳,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他家居住在一处清式四合院、两处窑洞庄院和一座险峻山头堡子里。

民国十八年,西北大饥。当时的席家已存有很多粮食,初具富名。所以远近灾民,接踵而来,有讨有借,有的还用自己的土地换粮食,席智从中购置了不少,加上后来的逐年扩大,到民国末期,已占有川地3000亩,是当地贫农人均占有量的29.8倍,雇农人均占有量的44倍,比开边区第3乡9户地主人均86亩还多出14亩,是全县489户地主人均占有39.9亩土地的2.5倍,所以被称为"席半川"。这些土地的2700亩,全靠散居于茹河两岸的陈家坪、开边屲、万城子、申家坪、三十铺、李家庄、孙河口、大户坪、鸦沟圈、临泾大什字、人虎湾等村庄地少的农民去租种。每年从打碾后到年底,佃农们按照"契约"规定,如数交纳佃租,最多时每年剥削300石。当然,如果因自然灾害影响而减产,他们有时会发点"仁慈之心",或减或免,因灾而已。同时还周济租户耕畜300多条,又给他们配备了铡墩、磨子等生产用具,让其生活,以便盘剥。据年长者回忆;"闹饥荒时,单是席家的油渣就养活了半架川人。"灾民们有的说:"进了红花沟,回时不空手",有的说:"凡去借钱粮,不会空着走"。至于下剩的300亩地,从春种、秋收、冬藏、到饲养放牧、收租运粮等繁重农活,全靠五六名长工去承担。另外,与当地群众联合起来"捞稻子"。那是泥里来水里去的费时费力的苦农活。为了淤河争地、与水争稻、确保丰收,他与长子也起鸡叫、睡半夜,亲临稻田,钻进水里,一边挥锨做"示范",一边检查促质量。所产的稻子,按投入的劳动力去分配。

除了地租收入外,他家还开有一处油坊,配备两合石磨。农闲季节开始经营,十里八乡农民前去"榨油",他们从中按比例收取百分之一的"磨课"(加工费)。与此同时,在自家开了染房店,给附近农民染土布,按头蓝、二蓝、三蓝三个等级,收印染费;又在平凉开设"脚骡店"(后改地毯厂,制作毛褥子等),固原开设豆子店收购贩卖豆子、镇原城忠 街开设"天永长"字号门面经营百货、西街商店经营杂货。还在平泉开边开了商店。这些店铺,雇人专门经销,他们按时渔利,大发其财。所以到了席氏第三代传人-----席智手里,便是他们家史上四方财源滚滚而来的鼎盛时期。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席家富名远播,路人皆知。当时在镇原有"贾党、张派、席半川"之说,意思是贾秉机的国名党势力雄厚,张履祥的派别势力雄厚,席智的钱财势力雄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到了1930年左右,杨万青听说其家富足,于是率部前来抢劫财物。然而席智闻讯后,举家搬上堡子,严密防御,终使杨部乘兴而来,屡攻未克,悻然而归。

在旧社会,"有钱便有势"是天经地义之事,席家钱大气粗,还能例外。

我们家族现在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我们家族的口号就是: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

这是我的姑姑和叔叔们,他(她)们感情都特别的深厚兄妹齐心,其利断金。

这是我的爷爷今年已经94岁的高龄了,爷爷这一生也非常的不容易,爷爷总共是四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因为在解放前我们现在所居住的解放沟,原名叫(红花沟)那时候我们席家是当地的财主,也挺有小小的名气!人称(席半川)。主要是以经营土地和染房、地毯厂、油坊发家致富的。方圆几十里的来我们家做长工的也不少,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号召打土豪,分土地,让老百姓都能够种上自己的土地,不在受压迫。所以我们席家也没有躲过这一国家政策,最终被打倒。所有的家产最后全部充公,虽然家产也全部划分了,但地主家族的所有人都得劳动改造,常人说的好: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我的太爷最后被受刑,爷爷也被劳动改造了三年,被分配到宁夏八路军队伍里给他们运送粮食,虽然中国已经解放了,但当时宁夏的国民党残军败将伙同回族暴民还在针扎对抗政府,所以我八路军队对其进行全面打击,我爷爷就跟在八路军队伍后面,可以说就是后勤保障部,听爷爷说当时子弹就从他的耳边飞过,命大的都活下来了,剿匪结束后爷爷接着在部队里做了好长时间的豆腐,所以在我们村一打听谁豆腐做的好,就是我爷爷。由于爷爷表现非常好,就提前回家了,后来听爷爷说邓小平同志给我们家平反了,爷爷的老动改造罪名也就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爷爷也清清白白了。

这是我的奶奶要是现在还在世的话也90岁的高龄了,可惜我敬爱的奶奶受进病魔的折磨与2016年腊月十三过世了,享年87岁。

这是奶奶病危最后几天,走出家门口再次看看自己生活过的故乡。

这是奶奶生活了一辈子的窑洞,奶奶去世后我们就把灵堂设在这里来祭奠她老人家。

儿女儿孙们为奶奶端上自己亲手做的献饭,给她老人家敬献在灵堂前,让奶奶好好的品尝一下,奶奶在世的时候受了很多苦很多累,现在奶奶终于可以好好的歇歇了吃点好吃的。

这是由(甘肃省教育学院毕业士,省作家协会会员,行政副县级,中教高级,《刘信》老师为我的奶奶撰写的墓志铭碑文,记载了奶奶的一生功劳和苦劳,非常感谢刘老师能在百忙之中为我奶奶前来吊唁。

墓志铭2主要记载了奶奶的儿女儿孙们嫁夫娶妻和他(她)们的事业发展史,都是在奶奶一生的辛苦培养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家庭和事业,奶奶我们好想您,如果有来世的话,你还做我们的好奶奶。

这是各位亲朋好友为奶奶制作的花圈,对奶奶去世表示沉痛悼念!

所有的孝子们一个挨着一个由请来的礼宾领头到奶奶的灵堂前行孝,看谁哭的最伤心。

祝奶奶一路走好!

这是给奶奶布置的灵堂!孝子守灵,让奶奶走的安心,不要有任何牵挂。

席氏名门之后!侍奉了四代的儿女,功劳可佳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

亲朋好友给奶奶制作的牌匾,让后代记住奶奶的功劳。

这是我的爸爸!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父亲。从来不怕苦不怕累,为了整个家早出晚归,从来没有怨言。

这就是我,没什么独特,一个爱国的青年小伙子。

快快乐乐度人生,人生知足心最美。

我的弟弟一个长的像女孩子的弟弟,挺活泼可爱的,不信你问他。

这就是我的家乡(镇原县)镇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东临革命圣地延安,南眺六朝古都西安,西望省会兰州,北界塞上明珠银川,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扶贫困县和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456米,最高点海拔1767米(三岔老爷山),最低点海拔1011米(上肖毛河),平均气温10.5℃,年均降水量480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镇原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民俗产业多彩,是陇上久负盛名的:

地域人口大县。辖9镇10乡、215个行政村、5个社区、1991个自然村,南北长91.2公里,东西宽78.3公里,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耕地169万亩,居全市第一,总人口53.15万人,居全省第14位、全市第2位,其中农业人口49.38万人。

历史文化大县。镇原乃华夏故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属雍州,秦属北地郡,汉首置临泾县,唐时置原州,元称镇原州,明改州为县,沿承至今。镇原是东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王符和北魏灵太后胡充华的故里。历代文臣武将层出不穷,如李恂、胡奋、席固、皇甫镛、胡顺之、杨政、仇钺、许理等保家卫国、守职重实; 东汉王符"潜夫论",蜚声中外;北魏灵太后临朝摄政,治国清明;甘肃近代十大名医之首慕元春名扬陇东、杏林楷模;慕寿祺从政清勤,博史善文,《甘宁青史略》独领风骚。镇原县又以陇东"文化大县"闻名,近现代书画名家张宸枢、张炳麟、邓博五、段思坎等人闻名省内外,2010年被中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现有镇原籍中书协会员26人。民间艺术底蕴深厚,尤以剪纸、香包、刺绣独具特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建成占地150亩文化产业基地1处,文化协会11个,产业法人74个,个体户326户,各类文化人才6500人,其中国家、省、市级艺术大师70多人。

旅游资源大县。名胜古迹斑斓千秋,石空寺、玉山寺、秦汉长城追溯千年风霜;自然景观美丽迷人,境内的太阳池、翟池、白马池三座天然池湫碧波荡漾,堪称"高塬明珠、黄土神池";以潜夫山、原峰山、鸡头山为代表的大小名山30多座,山山有来历,个个有传奇,历史遗存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镇原曾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夜宿三岔镇,三岔红军长征纪念馆、援西军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引人注目。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北石窟大景区为龙头,有效串联彭阳古城、玉山寺、"三池"、石空寺、潜夫山、书画产业基地、胡氏文化产业园等景点的茹河川区文化旅游黄金圈和庆阳、平凉、固原三市文化旅游的重要接续区。

传统农业大县。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等多种农作物,荞麦、小米、黄豆等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红杏、苹果、忘忧草等农产品享誉国内外,是陇东主要粮油和瓜菜生产基地之一,素有"陇东粮仓"、"中国杏乡"的美誉,曾被命名为"全国黄花菜基地县、优质瓜果生产基地重点县、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按照"全县草畜、塬面苹果、山地苗林、川台瓜菜"的产业布局,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年均种植全膜粮食100万亩、培育苗林15万亩、种植瓜菜20万亩,牛、羊存栏数分别达到24万头、90万只,苹果留存面积达18.32万亩,形成了以"草畜、苹果、苗林、瓜菜"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初步走上了规模化、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路子。招商引资在我县投资14亿的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全省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中盛"三全三链"模式为省、市创造了经验,打造了样板。

矿产储备大县。境内探明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石英砂、黏土等矿产资源富集,初步探明石油储量2.66亿吨,年产原油50万吨,煤炭储量180亿吨,开发前景广阔,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气化镇原",是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陇东教育大县。全县崇文重教之风浓郁深厚,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三苦"精神延续不断。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65所,在校学生7.8万人,每年输送大、中专学生4000多人,恢复高考以来,有52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教育质量位列全市前茅,名誉陇上,曾代表甘肃省接受并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十三五"总体发展思路,紧扣脱贫攻坚这一主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创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突出抓好脱贫攻坚、产业开发、基础建设、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财政保障、改革开放、社会管理、政府建设10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7.46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亿元,下降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1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128.3亿元,增长12.2%;财政大口径收入完成2.59亿元,下降4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亿元,下降4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36.9元,增长7.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92.6元,增长8.5%。

这是我们县的独特标志!也是(王符)的故里。王符(85163)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从小好学,"有志操"(《后汉书王符传》),与当时名士马融、张衡等多有交往,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个性耿介,"志意蕴愤"(同上),终身不仕,一心"隐居著书"(同上),讽刺时政,很负盛名。著有《潜夫论》十卷。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当政,宦官专权,朝政腐败黑暗。特别是安帝以后,又连年对羌族、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用兵和水旱灾害频繁,致使封建经济遭到很大破坏,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王符为了稳固东汉封建统治,除了在政治、经济上积极主张尊贤事能,革新吏治,农工商并重和反对奢侈淫乐等外,在人口问题上还很重视移民戍边。认为东汉朝廷在与羌族等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采取放弃边地,迫使边民内迁的政策是错误的。这不仅给边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还给敌人造成了可乘之机,"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谓虚士,可袭伐也。"(《潜夫论实边》。本辞条以下引文,凡引自本书的,只注篇名)因此,要想巩固边防,"安中国"(同上),就应把内地人口大量迁往边地,以"充边境"(同上)。其次,只有大量移民戍边,才能改变"边郡千里","空无人民,美田弃而莫垦发"和"中州内部","人众地荒(狭),无所容足"(同上)的情况,合理分布人口,充分利用土地,迅速发展生产。王符的这一主张,虽然有利于加强边防和"土地、人民必相称"(同上),但在东汉朝廷一再采取苟安、退让政策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

王符还很注意对人民进行教化,提高人口质量。"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赞学》)他认为对人民进行教化,不仅是立国的基础,"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务本》),而且也是提高人民道德风尚,使社会风气淳朴,安定社会秩序的根本。"王者统世,观民设教,乃能变风易俗,以致太平。(《浮侈》)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教化也有本末之分,"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务本》),只有对人们进行正直的教育,诱导向善,他们才不会违法乱纪。反之,对人们施以奸邪的教育,"学淫则诈伪"(同上),就会败坏社会的正直风尚,不利于安定封建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王符主张加强对人民进行教化,是继承了前人的观点,但他认为教化也有本末之分,则是前无古人的。

其著作《潜夫论》广为流传!

一,民本论

王符继承、发挥了先秦以来的儒家"民本"思想,明确提出了"国以民为基"(《潜夫论·边议》,见《潜夫论笺校正》,汪继培笺,彭铎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引此书仅注篇名。)的政治命题。《说文》曰:"基,墙始也。""民为国基"首先意味着民为国始,国由民所产生,国因民而存在,所谓"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爱日》)。民是国家及君主须臾不可以失去的根据和条件。道理很简单:国家的财富,皆出之于民;国君之所用,皆民之所供。这里王符所要强调的是:民是国之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据,国对民有一种依赖关系,国要受到民的制约。

为了深入论证自己的命题,王符引出了汉代以来思想家常用的一个概念:"天"。在他看来,人类最初本无君臣上下之分。后来,由于强者凌弱,尤其是老幼孤寡经常受到欺负,人民倍受其害,正常的生活秩序无以维继,于是"天命圣人司牧之",就是说"天命圣人"来管理人民。这位圣人给人们带来安定富足的生活并为人们所拥戴,这便是君主的由来。王符由此得出结论:"天之立君"并不是对君主个人的私爱,并不是让君主去奴役人民,而是要君主为民众"诛暴除害"。(《班禄》)。他明确提出:"帝王之所以尊敬<者天也>;天之所甚爱者,民也。"(《忠贵》。"者天也"三字原缺,据《后汉书》卷四十九本传引文补)"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本政》)在天、君、民三者的关系中,王符把民同天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民心"就是"天心"。

既然民如此重要,国君对民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简言之,君主不应恣心"役民",而应该多方面"利民"。王符所谓"利民"或者"养民",主要是要求君主及其臣僚关心人民的疾苦,其所作所为都应该"有功于民"。他说:"圣王养民,爱之如子,忧之如家,危者安之,亡者存之,救其灾患,除其祸乱。"又说:"圣王之政,普覆兼爱,不私近密,不忽疏远,吉凶祸福,与民共之,哀乐之情,恕以及人,视民如赤子,救祸如引手烂。"(以上见《救边》)此外,王符还提出"富民"的主张:"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怎样才能"富民"呢?"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务本》)要真正作到"以农为本",就必须使农民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此,王符专门撰写了《爱日》篇。他说:"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他这种分析,言简而意深。他还说:"圣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国之基,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王符把发展农业生产看作是立国之本,要求封建统治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这种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发展生产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为了进一步论证其"国以民为基"的命题,王符还以历史上一系的反面事例来告诫当朝统治者:"愿察开辟以来,民危而国安者谁也?下贫而上富者谁也?故曰:夫君国将民之以,民实瘠,而君安得肥?"(《边议》)有史以来,"民危而国安"、"下贫而上富"、"民瘠而君肥"的事是从来没有的。相反,民乱必国危,而民乱之源正在于当政者不利民,民为生活所迫,"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为非"必遭到官吏的严厉惩罚。这样,"愁怨者多"、"下民无聊",国家自然就会出现危机。(《浮侈》)王符特别指斥那些骄臣恶吏对民的"横逆不道"。他们非但"无功于民氓",而且"丧其本心","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赐人一钱;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因此,"骨肉怨望于家,细民谤言卖言言于道"。(《忠贵》)王符这里既注意到民乱的社会根源,又看到民乱所产生的社会危机。由于王符长期生活在民间,又注意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所以对东汉末年的弊政洞悉无遗,上述议论,皆有感而发。

二,德化论

王符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德治"、"仁政"思想,认为治国必须重德化,以德治国为治国之首务。他说:"人君之治,莫大乎道,莫盛乎德,莫美乎教,莫神于化","是以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他赞赏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说法,认为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务厚其情而明则务义,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德化》)因此,治国安民,应以"德化"为上策。

如何进行"德化"?王符强调两点,其一,当权者要修身正己,为人表率。"德者所以修己也",(《德化》)"人君身修正赏罚分明者,国治而民安"。(《巫列》)其二,"德化"必须与"富民"结合起来,这也与孔子的"先富后教"是一致的。东汉末年,豪门权贵奢侈无度,封建官府横征暴敛,官吏贪赃枉法,使得百姓贫困破产。为此,王符主张重本抑末,爱惜民力,使民富足。他说:"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

(未完待续)

标题:琼州海峡复航 广东徐闻三万吨级瓜菜优先选择过海保海南省“菜篮”,
链接:https://www.miaoshengapp.cn/yxgl/194309.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讯推荐
泰拉瑞亚迷你鲨怎么做
泰拉瑞亚迷你鲨怎么做

泰拉瑞亚迷你鲨怎么做?迷你鲨怎么获得?其实,迷

2022-12-22
《最终幻想16》植被研究者任务攻略
《最终幻想16》植被研究者任务攻略

《最终幻想16》植被研究者任务攻略是最终幻

2023-06-25
暗黑破坏神4击晕和昏迷机制详情
暗黑破坏神4击晕和昏迷机制详情

暗黑破坏神4击晕和昏迷机制详情的问题原因

2023-06-06
《原神》纳西妲语音汇总 七神对草神语音一览
《原神》纳西妲语音汇总 七神对草神语音一览

《原神》中草神的语音有哪些?部分玩家可能还

2022-12-25
花亦山心之月礼包码最新
花亦山心之月礼包码最新

在花亦山心之月游戏中玩家可以体验各种好玩

2022-12-24
光遇留影蜡烛能留多久 光遇留影蜡烛消失时间分享,
光遇留影蜡烛能留多久 光遇留影蜡烛消失时间分享,

今晚放一只河灯,照亮英魂回家的路今天是8月1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