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大阪首现奥密克戎小区散播 一诊断病人为老师,
专题研究-新冠-奥密克戎全面解读
- 奥密克戎传染性真那么强吗?
- 以前接种的疫苗对奥密克戎还有效吗?
- 奥密克戎的致病力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 奥密克隆都会有哪些临床症状?
- 如果要吃药的话,现在什么特效药是对奥密克戎有用的?
- 得了奥密克戎会有后遗症吗?相比之前毒株呢?
- 得了奥密克戎还会再感染吗?再感染会变更严重吗?
- 是不是有更厉害的变异株?现在都什么情况?
你是不是也有上述问题?那就看看本篇文章吧。
核心结论:
- 传染性:目前国内的主流毒株奥密克戎BA.5的基本传染数(R0)达到18.6,超过了人类有记录以来传播能力最强的麻疹病毒(R0为18),在塑料表面可存活8d,在皮肤上存活时间为21h。
- 疫苗有效性:疫苗接种在BA.5感染的重症及死亡病例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但针对原始株的预防能力下降约八成。
- 致病力:研究显示奥密克戎更倾向于感染上呼吸道,临床症状更轻,住院率更低,也有研究提出是因为高疫苗接种率和更好的治疗;有基础疾病且未接种疫苗的仍很危险,过激反应会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儿童更易感,肺部CT呈现病灶峰值时间短、吸收时间较慢,不遗留纤维化等特点
- 临床症状:平均潜伏期约为3d,英国MENNIC等研究结果显示:流涕(76.5%)、头痛(74.4%)、喉咙痛(70.5%)、打喷嚏(63.5%)、持续性咳嗽(49.8%)、声音嘶哑(42.6%)。
- 药物有效性:Paxlovid(国内批准上市)、Molnupiravir和Remdesivir仍有效,多种单克隆抗体失效。
- 后遗症:多项研究显示存在一定比例的后遗症,但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长期新冠”的概率相对较低,是德尔塔变异株概率的一半,超七成的轻症患者发病 3 个月后仍有心脏不适症状, 1 年后仍过半数有心脏症状。
- 再感染:研究显示,奥密克戎变体出现后再感染率明显增加,变异株再感染与原发感染的风险比为2.39,是Beta和Delta变异株的3倍。
- 变异株情况: 截止2022年12月10日,奥密克戎株占世界新冠比例达到95%,亚洲占比达99%;新的变异株BQ1.1和XBB在亚洲的占比达到了26%和13%,在全世界占比达到了38%和7%。
总结,在积极投入生产生活的同时,还是要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得了也不要害怕积极治疗,但也只能再一定时期内免疫该分支毒株,再次感染的风险反而增加了,且毒株的变异
鉴于目前专家可能存在为了引导而传递相对片面的信息,下述数据来源均为期刊一手信息,可相对提高信息的全面性,协助判断。
1. 传染性
SARS-CoV-2的传染性主要取决于RBD和ACE2的亲和力。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突变后与ACE2的结合自由能增高,BA.1的累计变化为2.60kcal/mol,表明病毒传染性为原始病毒株的13倍、delta的2.8倍;BA.2更甚于BA.1,传染性为其1.5倍。
Omicron变异株快速传播的另一特点是它在各种环境的物体表面上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BA.4和BA.5与BA.2相比,其S蛋白上增加了独特的突变位点Del69⁃70、F486V、L452R和R493Q,导致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结合亲和力增强,使得该毒株的传染力更强以及感染后潜伏期更短。据报道,原始毒株、Delta、BA.1、BA.2、BA.5的基本传染数(R0)分别为3.3、5.1、9.5、13.3、18.6。超过了人类有记录以来传播能力最强的麻疹病毒(R0为18)。
Omicron变异株在各种环境表面的生存能力增强,增加了感染控制难度:如其在塑料表面可存活8d,在皮肤上存活时间为21h。
2. 疫苗有效性:
体液免疫:刺突蛋白介导了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是体液免疫的主要靶点,Omicron变异株的基因组有54个突变,其中34个突变都聚集在对病毒至关重要的刺突蛋白上,大量突变标对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所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NAbs)敏感性大幅下降;研究证明,247种人类RBD靶向的NAbs中有超过85%被Omicron逃逸。在康复者的血浆样本中,与原始病毒株相比,Omicron的50%中和滴度(50%neutralizationtiter,NT50)降低了32%〜58%。
B细胞免疫:Omicron的RBD构象改变使其对记忆B细胞(memoryBcell,MBC)也发生了严重的逃逸,所以MBC无法在NAbs滴度下降后进行迅速有效的补充。尽管如此,MBC的保护力并没有完全丧失,所有受试者都仍然能够产生有效中和Omicron的MBC克隆。
T细胞免疫:绝大多数已知的T细胞抗原表位保守,因此T细胞对Omicron的识别得到了保留,在接种疫苗后约6个月的受试者中84%的CD4+和85%的CD8+T细胞对Omicron的应答被保留。T细胞反应的保存可能在对不同突变株的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研究评估了疫苗接种诱导的抗体的中和作用,结果发现,接种3针辉瑞⁃BioNTech(BNT162b2)疫苗后,BA.1、BA.2、BA.2.12.1、BA.4、BA.5均逃避了抗体的中和作用,其中和作用分别降低了4.3倍、4.2倍、6.1倍,BA.4、BA.5降低了8.1倍,表明BA.4、BA.5中和抗体逃逸能力更强。
有研究表明,疫苗接种在BA.5感染的重症及死亡病例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接种同源或异源疫苗加强剂的受试者血浆中和活性显著提高,且增强了中和抗体的广度和效力,可对Omicron引起的严重疾病提供足够保护效力。
据报道,我国香港Omicron变异株感染死亡患者中,有95%为60岁及以上人群,其中8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的COVID-19患者病死率为16.18%,接种1针疫苗者病死率明显下降,为6.64%,接种2针或2针以上疫苗者病死率为3.68%。美国、瑞典等国家疫苗接种后,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的病死率统计结果显示,接种3针疫苗对降低Omicron变异株感染重症率、病死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疫苗的全面分析可见我之前的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新冠疫苗&特效药专题研究
3. 致病力
致病力方面的研究出现不同的声音,主流倾向于变弱:
动物研究表明,由于TMPRSS2在肺泡上皮中高表达2,在刺突蛋白对TMPRSS2的利用减少后,Omicron更倾向于感染上呼吸道,引起的肺组织病理变化更弱,在小鼠中致死率更低;一项来自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离体实验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人支气管中的复制速度远快于在人肺组织中的复制速度,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更倾向于感染人的上呼吸道。另外,McMahan等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叙利亚金仓鼠鼻腔中的病毒载量高于肺实质中的病毒载量,以上可能是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临床研究也证实,Omicron感染所引起的症状较轻,与delta变异株感染者相比,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临床症状更轻,住院率更低(1.9%vs2.6%,P=0.03),急性症状持续时间更短(6.87vs8.89d,P<0.0001),住院患者需要接受氧疗的比例也大幅下降(17.6%vs74%,P<0.001)。
南非科学家在一项预印本中发布的关于BA.5病情严重程度的真实世界中的死亡率依次为原始毒株(5.3%)、Beta毒株(6.9%)、Delta毒株(6.4%)、BA.1毒株和BA.4/5毒株(1.9%),表明BA.4/5毒株比其他毒株致病性弱。
2022年3月Nyberg等在Lancet发表的英国150万Omicron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显示,相比Delta,Omicron造成的住院和死亡风险显著下降,HR值分别为0.41(95%CI:0.39~0.43)及0.31(95%CI:0.26~0.37),由Omicron感染的内在死亡风险总体降低了80%。
然而,Omicron高传染性对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仍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有合并症但尚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因为是否发展为重症不仅取决于病毒复制速度,还取决于自身的免疫机能;有些情况下Omicron可以逃脱免疫应答进而不会诱导有效的免疫反应,而在其他情况下,过激反应会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然而研究界还是有不同的声音——
Kimura等基于对仓鼠的研究来评估BA.5的致病力,发现BA.5比BA.2具有更强的致病性。
CAO Y L等研究发现,Omicron变异株中,BA.4和BA.5相比之前的变异株,可能入侵肺部,或将提高重症率。
哈佛麻省总医院研究甚至表明,奥密克戎仅因为高疫苗接种率和更好的治疗而导致住院和死亡人数减少,其致死率可能和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样严重(正接受同行评审)。
再特别关注下儿童的情况:
深圳市首届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洪洲教授:奥密克戎毒株的儿童发热和消化道症状较重,转阴时间明显延长。
儿童比成年人更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所以儿童对 Omicron 变异株具有比成人更高的易感性,邓莹莹等基于30例感染儿童 Omicron的胸部CT研究显示,相较成人,儿童具有病灶峰值时间较短,吸收时间较慢,不遗留纤维化等改变等特点。
4. 临床症状
Omicron的平均潜伏期约为3d,确诊病例一般在首次出现症状前1~2d就开始体外排出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以无症状和轻症感染为主,临床症状包括头痛、肌肉酸痛、流涕、干咳、咽痛、发热、呼吸急促、鼻塞、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腹泻、盗汗、严重疲劳和血栓风险等,与之前流行的Delta相比更易感染中青年人。
有研究对Delta和Omicron感染的症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Omicron流行期间的感染者的嗅觉丧失仅有17%,而Delta感染者中为52.7%(OR=0.17,95%CI:0.16~0.19,P<0.01);Omicron出现咽痛、声音嘶哑的风险相比Delta感染者分别提高了55%(OR=1.55,95%CI:1.43~1.69,P<0.01)及24%(OR=1.24,95%CI:1.14~1.34,P<0.01),而其住院率低于Delta感染者(1.9%vs.2.6%,OR=0.75,95%CI:0.57~0.98,P<0.05);从症状出现到消失,Delta感染者平均经历8.89d,而Omicron感染者则为6.87d;同时,接种加强疫苗的Omicron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4.40d,而Delta感染者为7.71d。
一项来自英国MENNIC等进行的至今样本量最大(调查了63000多名患者)且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接种人群(至少接种2针)最常出现的症状有:流涕(76.5%)、头痛(74.4%)、喉咙痛(70.5%)、打喷嚏(63.5%)、持续性咳嗽(49.8%)、声音嘶哑(42.6%)。和Delta变异株感染症状及心肺肾侵袭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喉咙痛、声嘶的情况变多,嗅觉丧失情况减少,且眼睛酸痛、眩晕、高热等症状也减少了,重症病例明显减少,符合奥密克戎传播快以及疫苗接种后症状轻、重症少的特点。同时,和Delta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住院风险下降了25%。
5. 药物有效性
多种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可阻断SARS-CoV-2与ACE2的相互作用,然而,Omicron刺突蛋白中的大量突变使其对临床上以之为靶标的mAbs产生了抗性。何大一团队评估了包括已获临床批准的治疗抗体在内的19种针对Omicron变异刺突蛋白的mAbs的中和活性,只有LYCoV1404一种可以同时抵抗Omicron的BA..和BA.2两种亚谱系;对BA.5的中和活性研究发现,单抗隆抗体sotro⁃vimab、casirivimab、tixagevimab对亚变体BA.5几乎完全失去中和活性,而REGEN⁃COV、Evusheld单抗对BA.5仍能保持中和活性,只有 bebtelovimab 单抗能有效中和 BA.5,且 FRNT50与武汉原始毒株相似。
Mpro/3CL蛋白酶:新型口服抗病毒药物Paxlovid(我国批准上市)中的Nirmatrelvir(奈玛特韦)作为3CL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SARS-CoV-2病毒复制仍然具有对Omicron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奈玛特韦在小分子药中抗病毒能力较强。
RdRp/RNA聚合酶:针对已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 COVID⁃19的依赖 RNA 聚合酶的抑制剂瑞德西韦和莫诺匹韦以及主蛋白酶的抑制剂尼马曲韦,研究结果显示 ,BA.2.12.1、BA.4 和 BA.5 对 3 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与原始毒株相似,3 种抗病毒药物对 3 株分离株均具有治疗作用,但与 BA.2.12.1、BA.4 亚型相比,BA.5 对 3 种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均有所降低。
由于Omicron刺突蛋白突变后入胞模式的改变,TMPRSS2抑制剂Camostat对Omicron变异株的效果也较差。
6. 后遗症
2021 年 10 月,WHO 发布了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的官方临床定义,即通常指新冠肺炎感染者发病后或无症状感染者确诊后 3 个月存在的、持续至少 2 个月,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的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疲劳、呼吸急促、认知功能障碍等其他症状,通常会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产生影响。
统计研究:
英国202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52%居家隔离的青壮年轻症新冠肺炎患者在最初感染后的6个月出现了长期持续的症状。
意大利2022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约30%的无症状或轻症新冠肺炎患者在1年后仍然存在症状。
《自然医学》杂志 2022年9 月 5 日发文称,轻症感染也可导致心脏病。一项调查中超七成的轻症患者发病 3 个月后仍有心脏不适症状,可能与心脏炎症有关;确诊 1 年后,198 人(即 57%)仍有心脏症状,女性比例更高。
《大西洋月刊》2022年10月11日文章指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中期阶段,也就是感染后的4~12周之间,调查发现,这期间有11%的感染者经历了诸如虚弱、肌肉酸痛和嗅觉丧失等挥之不去的问题,但在感染后第12周,这一比例已降至3%。
另有研究显示,约42.6%的儿童在首次感染新冠病毒120d后仍存在长新冠症状;女性新冠肺炎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可能在治愈后出现长期后遗症。
随访调查:
英国对 27 万多例新冠肺炎治愈者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半年后仍会受到长新冠症状的影响。另一项对逾23.6万例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发现,34%的患者在治愈后6个月内持续出现症状。意大利一项对新冠病毒感染治愈者出院后的2个月随访研究显示,87%的患者仍存在症状。
国内关于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续随访研究也发现,至少有1种症状的患者比例从治愈后6个月时的68%下降至12个月时的49%,而在24个月时又上升至55%。
奥密克戎后遗症特点:
2022年6月18日,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在《柳叶刀》上发布了全球首个关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是否会患有“长期新冠”的研究结果,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长期新冠”的概率相对较低,有4.5%的患者出现后遗症,是德尔塔变异株概率的一半。
7. 再感染
多项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再感染风险增加:
法国BASTARDJ等的一项研究统计了2021年3月—2022年2月奥密克戎变体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奥密克戎变体出现后再感染率明显增加,免疫逃逸特征明显,同时有症状的病例占比较低。
南非PULLIAMJRC等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再感染与原发感染的风险比为2.39,是Beta和Delta变异株的3倍。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没有增加人群初发感染的风险,甚至降低人群的初发感染风险,但其增加了重复感染的风险。
CAO Y L等研究发现,Omicron变异株中,BA.4和BA.5比之前的变异株二次感染能力更强。
ADE效应:
人体感染病毒时会产生抗体,但当病毒发生变异后,先前产生的抗体可能会帮助病毒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加重病情,即为ADE效应。总的来说,ADE效应不但将导致先前产生的抗体无法发挥杀灭病毒作用,甚至还有助于二次感染的病毒进入宿主细胞,造成或加重感染。
WANG等发现,高浓度抗SARS-CoV的免疫血清可中和SARS-CoV,然而经大量稀释过的免疫血清可显著增强SARS-CoV感染,诱发ADE效应。因此,SARS-CoV感染中ADE效应得到确定。
2021年5月24日,著名的《Cell》期刊发表了一篇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论文,论文提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体内的某些非中和抗体(靶向 S 蛋白 N 端结构域, NTD)可使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增强,即可以导致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en hancement,ADE)效应。
宋术义发表的论文中发现,55A8抗体介导4种主要的流行毒株包括B.1.1.7,B.1.351,B.1.617和B.1.617.2感染Daudi细胞增强,产生ADE效应,不介导野生毒株产生ADE效应。通过阻断实验封闭Daudi细胞表面FcγRⅡ,55A8抗体介导产生的ADE效应消失,证明ADE效应发生依赖于抗体Fc段与靶细胞表面FcγRⅡ的相互作用。通过在 55A8 抗体 Fc 段引入 LALA突变消除其介导新型冠状病毒突变毒株产生的 ADE 效应,且改造后抗体 55A8LALA 的结合能力与中和能力不受影响。
那些能够诱导足量有效的中和抗体且不额外诱导其他各种非中和抗体的疫苗是最不可能诱发ADE的,因此,mRNA疫苗比传统疫苗如灭活疫苗更不容易诱发 ADE。
一项纳入222例COVID-19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增强的IgG反应有关;而重病患者不仅有更强的IgG反应,且其总抗体滴度更高,预后更差。
受ADE效应的影响,从SARS-CoV-2感染中康复患者不仅有二次感染的可能,并且可能因ADE效应,导致更严重的病情。那么针对感染且治愈的患者就十分有必要防止其二次感染。
9. 变异株情况
截止2022年12月10日,目前新冠主要毒株演变情况如下:
亚洲方面的情况如下:
图注和比例情况如下:
再看看台湾的情况,台湾已出现XBB变种:
也就是说,目前世界上的变异株早已不是国内主流的BA.5,且对其研究仍较少,变异的方向完全是随机和不可控的,免疫了BA.5,还能接着感染其他分支。目前针对变异株的研究尚未能追踪到最新的变异株:
以上。
-
日本日本大阪首现奥密克戎小区散播 一诊断病人为老师, 2023-10-07
-
日本日本大阪门诊所着火案嫌疑犯11月购车用汽油 或曾方案连坏放火,日本大阪诊所着火 2023-10-07
-
日本日本大阪纵火案嫌疑犯身亡先前曾烫伤 案子导致25人死后, 2023-10-07
-
日本日本大阪一库房着火:火情仍在扩散 烧火总面积近3万平,日本大阪一住宅发生火灾 2023-10-07
-
日本日本冲绳驻日驻韩美军已经有232名战士感柒新冠病毒, 2023-10-07
-
日本日本东京奥运会经费预算预计总金额出炉 资金投入实际效果或受怀疑, 2023-10-07
-
日本日本东京地铁站产生持械伤害事情 致两人负伤,日本地铁相撞死两人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