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并肩抗疫,渡过难关!湖北省医疗组增援天津市Dna筛选,
60年,湖北3000多名医生接力援非
飞跃云层,远渡海洋。1963年,从中国第一支以湖北医务人员为骨干的医疗队踏上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起,古老的丝绸之路就变成了一条当代的红十字之路。
60年来,一批批中国医疗队员从东方走向非洲,带给当地人民平安和健康;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从这条路传回东方,谱成一曲交织友谊、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大爱之歌。
60年来,湖北累计向阿尔及利亚和莱索托派出援外医疗队员3706人次,共收治门诊病人2757万人次,住院病人287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75万例,接生约208万名新生儿。
2023年6月12日,第27批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医生程丽在赛伊达妇产医院为一名产妇成功分娩三胞胎。6月24日,产妇带着宝宝专程到医院向程丽致谢,宝宝在程丽怀里咧嘴微笑,手势似乎也在回应着:中国医生,你好!
谱曲
新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
湖北医生担当主力
1962年,刚获独立不久的阿尔及利亚,全国医疗事业几近一片空白,人民群众沉疴缠身,求医无门。在极端困难的境况下,阿尔及利亚政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紧急吁求援助。中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派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当时的中国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百业待兴。
经过慎重考察和挑选,由湖北9名、上海3名、天津1名共13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新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在北京集合,经过短期培训,于1963年4月6日行色匆匆地踏上了奔赴北非的漫漫征途。(6月11日、6月29日又有南京2名、沈阳1名、湖北1名和北京4名、上海1名、长春1名、湖南1名共11名队员先后分两批到达赛伊达医院。)
此后,湖北承担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的任务。60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及各地、市、州党政领导及其主管部门,全省各医疗卫生单位领导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优秀的医务人员被源源不断派往阿尔及利亚,总计达3522人次。
中国援阿的第一个医疗点建在撒哈拉沙漠的边缘、阿尔及利亚的西部城市——赛伊达。医疗点到1974年增至8个,1987年又增至12个,最多时建至23个,遍及阿尔及利亚全国。目前,第27批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在阿8个医疗点工作。
在从地中海沿岸到撒哈拉沙漠腹地的2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医疗队的动人故事被到处传颂。
“幻肢痛”的转业军人被中国神针治愈;
为挽救死亡线上的阿尔及利亚姐妹,中国医生捐出600毫升鲜血;
医疗队为61岁贫苦农妇切除44公斤重的巨大卵巢肿瘤;
被炸断的手臂重新接上,并恢复了功能;
……
“把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健康当作中国人民的健康一样对待,发扬白求恩精神。”
周恩来总理1963年赴阿进行国事访问,接见中国医疗队时的殷殷嘱托,每一批医疗队、每一位赴阿医疗专家都深深牢记,通过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当地人民服务。
“中国医疗队是模范医疗队!”
“中国人民是阿尔及利亚最宝贵的朋友。”
中国医疗队熟练精湛的医术、纯朴无私的美德获得阿尔及利亚从社会上层到普通人民的广泛赞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让医疗援外工作呈现了新气象、实现了新发展。
中阿医疗卫生合作不断提质升级,机制性的合作方兴未艾。2017年11月,我国与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建立对口合作医院及妇产、中医中心协议。2018年11月,同济医院、省中医院分别与对口医院签署了“中阿妇产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双方的实质性合作,为双方医务人员学术交流搭建新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团结抗疫成为中阿医疗卫生合作新亮点。阿尔及利亚是最早向中国提供紧急医疗物资援助的国家之一。中国成为最先向阿捐赠疫苗的国家,向阿提供了大量抗疫物资援助,并派遺医疗专家组赴阿分享抗疫经验,全力帮助阿抗击疫情。
2023年7月,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公共卫生总师张定宇出访阿尔及利亚。
张定宇曾是湖北第17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也是湖北第一个、中国第一批无国界医生。
时隔26年后重访故地,张定宇说,将向阿尔及利亚卫生部的官员以及卫生部的专家推荐武汉大健康博览会,让他们能够组团了解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进展以及日新月异的中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帮助两国更好地进行交流。
咏唱
“再艰苦我们也要来”
中国医生用医技和热忱赢得信任
6月24日,长江日报记者抵达中国援外医疗的第一站赛伊达。赛伊达分队队长、湖北省肿瘤医院医生雷利荣说:“幸好你们现在到,3天前刚结束一场沙尘暴,我们刚刚打扫完‘战场’。”
赛伊达医疗队驻地,靠近沙漠,四周空旷无遮挡,时常有沙尘暴侵袭,常常一觉起来,驻地就“满屋尽带‘黄金沙’”,灰尘堆起来有几厘米厚。
60年前,中国首支医疗队就在这里艰难创业、扎下根来。
赛伊达大部分都是草原牧区,干旱缺水、气候恶劣,农牧民们生活贫困、体质虚弱,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医疗设备更是简陋。阿尔及利亚独立后,法国医生几乎全都撤走,外国医生不愿意到这里来。
中国援阿医疗队第一队队长、时任武汉市卫生局副局长谈太阶说:“中国医疗队是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来为阿尔及利亚人民服务的,赛伊达再艰苦我们也要来。”中国医疗队抵达赛伊达的第二天,就全部上班工作了。
○ 拿出真本领东方“白衣使者”扎下根来
最初,有些人由于对中国不了解而对中国医生的医术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国的医生比不上欧洲的那些专家,用挑剔、怀疑的目光注视着。
队员们对这些看在眼里,心里也憋着一股劲。“要在这里扎下根仅仅靠我们的无私援助是不够的,还得拿出我们的本事解决实际问题。”队长下班后组织学习,鼓舞大家研究当地多发病,拿出真本领。“让他们好好认识一下中国医学。”
草原上许多牧民,腹部发大肿块却无法确诊,第一批援阿医疗队药剂师吕学修查阅当地医学资料,很快研究出化验试剂,及时准确确诊极大减少了病人痛苦。
白内障在当地人看来是无法医治的病,中西医联合治疗,很快就被治好了。那些重见光明的人欢欣雀跃,在草原上奔走相告。
赛伊达医院以前虽有外国医生工作多年,但从未做过上腹部手术,中国医疗队来了之后,不仅大量收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流行病,大型外科手术和疑难重症的治疗也不断填补空白。
怀疑—试探—心悦诚服。
茫茫无际的赛伊达草原,来自东方的“白衣使者”就这样以他们高超的医术和工作热情扎下根来,又将巡医的足迹向广袤无垠的北非草原纵深延伸,为农牧民们解决了许多疾病痛苦。
○ 造血式帮扶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塞地夫妇产医院,中国医生已成为当地医疗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医生不仅承担孕产妇的分娩,还开展多例危急重症抢救手术。
6月26日,长江日报记者到访塞地夫妇产医院。20多名住院医师、助产士、实习生围聚会议室,第27批援阿医疗队塞地夫分队队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医生朱涛正在全英文演示,讲解子宫血管结扎和子宫压缩技术。这是临床上十分重要但阿国医师掌握率并不高的两项技术。像这样有针对性的讲课,朱涛已开展5次。
朱涛告诉记者,在阿国,没有产前筛查,病历系统不完善,超过一半的产妇会产后出血。在中国医生的努力下,两年内受援医院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了63%和80%,新生儿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鱼渔兼授,帮助阿国医务人员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是中国医疗队的优良传统。
1963年,第一批医疗队在阿工作期间,采取床边见习、专题讲课、临床讨论会等方式,为受援医院培养了一批初、中级卫生人员,还为牧区培养了接生员。
因花钱少、疗效好、副作用少,针灸在阿国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60年来,在中国医生的传帮带下,如今已有越来越多能独立用针灸治疗当地患者的阿国医生。
2019年至2020年,中国援阿针灸分队先后在中医中心培训近300人次,十多名阿国医生结业后通过考核取得认证证书。他们学成被分配到阿尔及利亚各省中,传统的中医针灸技术在阿尔及利亚得以推广和应用。
位于首都阿尔及尔的本·阿克隆医院中医中心里,康复科主任拉希姆跟着第26、27批两届援阿针灸分队队员学习了三年,现在她已经独立治愈了不少面瘫患者。在参观中医中心时,拉希姆高兴地向记者展示她治疗过的患者对比图。
○ 牢记祖国重托一代又一代医生“接力”援外
2013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刚果(布)期间,亲切看望我国援外医疗队,首次提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2013年8月16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指出,援外医疗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援外医疗队队员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促进了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大家远离祖国和亲人,克服了种种困难。
身在异域难思返。去非洲援外不仅仅践行医生救死扶伤责任与使命,也需要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第27批中国援阿针灸分队的杨翊和塞地夫分队的杨生瑜是一对亲姐妹。两人同批出征,最放心不下的是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每天工作之余,杨翊都要和父亲视频连线,密切关注两位老人的健康状况。杨翊说:“父亲对我们援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他为我们两姐妹能够成为中国援外医疗队的一员,深感自豪。”
当第一年援阿期满,杨翊出人意料地又主动申请“再援一年”。做出这个决定很大原因也是因为母亲。母亲曾是一名赤脚医生,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凭借“一根针”“一把草”为方圆百里的百姓祛除病痛沉疴。
“把针灸盒给杨翊……”忘了所有人的母亲,始终没忘记:让女儿传承中医,发扬中医,治疗更多的患者。
我国是唯一一个长期无偿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派遣医疗队的国家,在人类医疗合作史上树立了典范。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派遣规模最大、实施效果最好的援助项目之一,深受受援国政府和民众欢迎。
60年,2万多个日日夜夜里,中国医疗队接棒相传,救死扶伤,挽救无数生命,谱写一个个动人乐章。
早年参加医疗队的队员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们至今没能忘记在阿国曾经治愈过的一些患者、同甘共苦的阿尔及利亚同事们以及同阿尔及利亚人民度过的日日夜夜。
第二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武汉医生薛进今年86岁了。至今他还珍藏着四十余张与阿国病人和队友们的珍贵合影。每张照片,他都清楚地记得当时医治的具体情景。
“每当看到往届援外前辈们在我们驻地前的黑白照片,虽然照片已经模糊得看不清他们的脸庞,我仍感觉很亲切。”赛伊达分队队长雷利荣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在前辈们奋斗的路上继续前行。”
1963年,中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派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大中南医院医务人员踊跃加入。周恩来、陈毅在阿尔及利亚接见中国首批援阿医疗队员。
回响
援阿最生动的见证
阿尔及利亚一万多人取名“西诺瓦”
在阿尔及利亚,有一万多人名叫“西诺瓦”(法语“中国人”),这是中国医疗队援阿最生动的见证。
雷利荣介绍,赛伊达市所在省份90%的产科手术由中国医生完成,附近四五个省的患者也慕名而来。每当有需要夜间紧急分娩的产妇,医生们就头顶月光出发,迎着晨曦回到驻地。
6月初,赛伊达分队医生程丽和队长雷利荣分别负责剖宫产和麻醉,为一位阿国产妇成功接生三胞胎。产妇的家人就在医院工作,当得知怀上的是三胞胎,他们第一时间找到中国医生,希望由她们接生。
“我们信任中国医生!”
这份信任是中国医疗队用仁心仁术辛勤耕耘60年的成果。
赛伊达省卫生厅长拉穆里·纳斯尔丁说:“我们缺少医务人员时,中国最先伸出援手,我们非常感谢中国医生,特别是中国妇产科医生60年来付出的巨大努力。”
○ 中国医生在赛伊达有“铁打”的家人
天涯何纵远,友谊长相连。
6月25日,赛伊达中国医疗队驻地,一位阿国爷爷带着他珍藏的信物,来到他最熟悉的地方,跟记者讲述了他与中国援阿医生们长达30多年的情谊。
这位爷爷名叫奥飞,今年65岁,是赛伊达省综合医院的一名退休职工。1986年至2014年,奥飞作为中国医疗队专职司机,与一批批在赛伊达援助的中国医生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奥飞带来的信物是多张与不同中国医生的合影,分别摄于1986年、1988年、1992年和2005年。
奥飞如数家珍地说起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是在驻地前拍的;这是我邀请中国医生们去我家的农场,与我的妻子、孩子和哥哥们一起;这是我们一起去海边、去游乐园……他还能说出照片里大部分医生的姓氏。
光阴似箭,岁月留痕。
不觉间照片里的年轻人,都已白发苍苍。
照片贯穿了奥飞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也成为他和中国医生之间情谊的见证。
每一批医疗队离开时,奥飞都忍不住流下不舍的泪水,带着对中国医生的想念,将他的爱投射给下一批医疗队员。回国的医疗队总会跟接力的伙伴说:“你们找奥飞,他人很好。”“只要你们有需要,奥飞就会马上出现。”
奥飞是中国医疗队在赛伊达“铁打”的家人。
2014年,奥飞正式退休。他在岗的最后一天,时任赛伊达分队队长的涂大椿医生哭了。2022年6月,第六次援阿的涂大椿医生,在去阿国西部城市义诊结束后,专程回到曾工作过的赛伊达驻地。奥飞得知消息后,提前两小时就到此守候。
“他就坐在旁边看着我们,看了一下午,虽然听不懂我们说的话,但是没有离开。”涂大椿回忆,“我能感觉得到,他非常想念我们,想念和我们一起工作的日子。”
雷利荣说,很多阿国同事跟中国医生共事多年,非常了解我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和工作方式。因为不懂中文,他们记不全我们复杂的名字。在他们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诺瓦”。守时、高效、严谨、敬业,是他们对中国医生的普遍评价。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中国人的样子。
○ 照片已经发黄,但情谊根深蒂固
2021年秋,针灸分队医生杨翊帮助一名58岁女患者摆脱了肩周炎困扰。
几周后,这名患者到医院感谢杨翊,还带上了两张老照片——27年前她与中国医疗队的合影。原来,当时中国医疗队就用针灸治愈了这名患者的踝关节扭伤。
“照片已经发黄,这份情谊根深蒂固。我们的工作很平凡,但他们真的记住了我们!”杨翊动情地说。
2022年,穆斯塔法医院来了一位99岁高龄的患者,针灸分队唐卫华医生用针灸缓解了他的肩颈疼痛。据老人回忆,早在30多年前,中国医疗队就用针灸治好了他的疼痛。谈及中国医生,老人连连称赞中医的神奇效果和中国医生的友善、暖心。
医生们告诉记者,很多病人康复出院时都恋恋不舍,临走时这个科室那个科室到处走,找那些熟识了的中国医生一一道别:“再见啦! 我回去啦!”“谢谢你啦,张医生! 谢谢你啦,朱医生! 我走啦”……
中国医生走在路上,当地人老远就向他们挥手致意,许多人甚至能清晰地用中文说“你好”;在穆斯林和当地节日里,他们会热情地邀请队员们参加宴会,拿出自家最好的吃食来招待;无论走到哪里,中国医生总被当作最尊贵的客人。
真诚的友谊和爱心,是一种无修饰的自然流露,是一种一以贯之的不自觉表达。那些感情共鸣应答的回响,又能回过头来将你深深地震动。
2023年5月21日,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举办援阿医疗队派遣60周年招待会。
阿卫生部秘书长塔勒希在致辞中表示,阿中政府和人民在阿独立之初就结下了深厚情谊,如今这些情谊体现在各个领域。阿卫生部高度重视与中方开展卫生合作,中国医疗队同阿方同仁并肩努力,为医治阿公民付出了大量心血,谨向所有现任及历任中国医疗队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60年,中国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树起一座两国外交的、人民友谊的、现代医疗的、国际人道的丰碑;60年,中阿友谊之花,在一批批中国医疗队员全身心倾注的爱之泉中,常开不败。
湖北省援外医疗队大事记
■ 1963年
4月6日,应阿尔及利亚政府的请求,我国派出第一支以湖北医务人员为骨干的医疗队远赴阿尔及利亚,拉开我国援外医疗工作的序幕。
4月16日,医疗队被派到阿尔及利亚西部城市——素有“撒哈拉之门”之称的赛伊达省医院。
4月下旬,转业军人伊斯底格因肘关节截肢后患“幻肢痛”病,经各种方法治疗无效,医疗队用针灸把他治好,针灸的疗效在赛伊达传开。
■ 1966年
秋季,医疗队队员高尚志在马斯卡拉医院首次开展心脏手术,为一名心脏被捅穿两个洞、失血多达5000毫升的老工人施行心脏修补术,并获得成功,这一消息传遍并震惊了整个阿尔及利亚。
■ 1971年
7月,赫利赞医疗组奋战22天,救活了一个心脏停止跳动15分钟、呼吸停止30分钟的脑损伤病人。
■ 1972年
1月24日,由武汉协和医院消化病专家张锦坤领队,6名援阿队员从阿尔及利亚飞往瑞士日内瓦,为美国朋友、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治病。
■ 1974年
年初,医疗小组受邀为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进行针灸、按摩等综合治疗,三次后总统即痊愈。
4月19日,应阿方要求,我医疗队在阿东部山区阿里斯县医院建点。至此,医疗队已在阿8个医院工作。
12月6日,赫利赞医疗组为27岁的印刷工人卡义犹·阿莫尔·奥斯曼进行“断手再植”手术成功,在阿方各界引起很大反响。
■ 1975年
3月10日,医疗队在梅迪亚省护士学校举办针灸医师训练班。
■ 1980年
下半年,阿尔及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后,我医疗队员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抢救治疗620名伤病员,协助阿方输血67万毫升。
■ 1984年
8月,杜也哈医疗组皮肤科利用非洲阳光充足的特点,设计“简易太阳能”装置治疗皮肤病。
■ 1986年
援阿医疗队人数增至233人,为历届人数之最。
■ 1997年
4月,我省向莱索托王国派出第一支由12名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队。
应阿尔及利亚政府要求,中国援阿医疗队在首都阿尔及尔增设针灸分队。
■ 2003年
4月,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为8个医疗分队授勋。
■ 2011年
11月,湖北眼科专家小组赴阿开展“光明万里行”活动。
■ 2013年
8月,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之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大外科、湖北省派驻援莱索托第八批医疗队获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徐长珍、王大军、涂大椿、孙启群、周丽华、乐衡秀6名湖北医生获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 2018年
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分别与阿尔及利亚对口医院签署“中阿妇产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双方实质性合作。
■ 2023年
6月,湖北省中医院在本·阿克隆医院建立针灸传统技术齐刺法示范推广基地。
8月28日,第28批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在武汉举行出征仪式。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
携手并肩抗疫,渡过难关!湖北省医疗组增援天津市Dna筛选, 2023-10-07
-
携手并肩多方在和平发展道路的城市道路上奋勇前进, 2023-10-07
-
携手并肩共创开放式全球经济(注目亚信峰会),北京亚信峰会开幕式 2023-10-07
-
携手并肩促进新冠预苗公平公正所及, 2023-10-07
-
携手并肩促进中巴经济走廊高质量发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合作领域 2023-10-07
-
携手并肩 团结协作——学习培训习主席二〇二二年新年致辞, 2023-10-07
-
携手共研体验优化!《绿茵信仰》曝光精美壁纸, 2023-10-07
-
搜集身亡工作人员社会保障卡谋利:“保命钱”管控不可以名存实亡, 2023-10-07
-
搜神传之无极天尊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搜神传玉衡子和无极天尊是哪一集 2023-10-07
-
援疆诊疗权威专家冬季奥运会比赛场做“滑冰医师”:为选手给予第一时间抢救,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