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侨民国际性文化交往产业基地经验总结活动内容隆重举行,
陈绍炎|海南农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海南农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 陈绍炎
海南农垦始建于1952年1月,其历史文化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抢救和挖掘海南农垦历史文化,不能不分析其渊源。海南农垦历史文化虽然根植于海南岛,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本土文化、岛屿文化;作为推进海南农垦历史文化发展的主体,广大干部职工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也不是纯而又纯的外来文化、泊来文化。
认真分析海南农垦历史文化渊源,对于正确认识其形成、发展过程,深刻理解其内涵、特征,推进其顺时代潮流发展,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
海南农垦历史文化与海南文化“同祖”、“同根”
海南农垦人与海南人祖相同、命同根、情同缘,文相融、俗相似、语相通。为了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和解决多数农场土地与农村土地存在的插花问题,海南农垦建立了桂林洋、罗豆、三江、岭门、加来、金安等6个谷物农场,共并入农村自然村522个,还并入了一些乡村生产队、地方小农场和水库移民。他们同饮椰子水,喜闻稻花香,手捕山沟鱼,笑掏黄蜂窝,观看一台戏;共同享受着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陵水酸粉、临高烤乳猪等海南传统饮食文化的芳香和甜蜜;过“公期”,闹“军坡”,喜庆“三月三”,共同欢度海南民间节日;在那特殊的年代,还同唱语录歌,齐跳忠字舞;茶余饭后,相互传颂着海瑞、“五公”、苏东坡、黄道婆等古代人物故事和国母宋庆龄,先烈王文明、杨善集,将军冯白驹、张云逸、周士第等现代人物的传奇。
海南农垦人在海南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担当起打破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屯垦戍边”的战略任务,与海南人命运与共、同一条心,爱我中华,扎根琼州,保卫南疆、建设宝岛。
海南农垦历史文化与岛屿文化“ 同缘”、“同韵”
宝岛海南是南海明珠,海南农垦是风水宝地。“金”、“木”、“水”、“火”、“土”,既令人醉然于心不迷向,又催人“装点江山”有所为。海南农垦人与海南人一起沐浴着“金”,利用阳光充足明媚、日照时间长、四季如春少寒流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热带作物,进行胶茶间种,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建花卉园,进行海、淡水养殖,发展经济;共同守护着“木”。
在垦荒种胶的同时,大力种树绿化,热带雨林郁郁葱葱,禽飞兽走,猿啼鹿鸣,绿动天下,生态平衡;并肩保护着“水”,挖池塘、造水库蓄水养鱼,拦河沟建小发电站,一水多用,宝岛大地的“血脉”畅通,白云蓝天倒映江河;共同点燃起“火”,在垦荒植胶伊始,点篝火取暖,举火把进行大会战……月走星移,火辣辣的激情化为打造新型海南农垦和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的思想动力,前行不止;携手开发“土”,寸土寸金,共同守护宝岛,吊罗山上抓特务,南中国海守疆土;防止水土流失,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千里海岸线沙细白松软,石壁依旧,山峰挺拔,椰风海韵,空气新鲜,共同推出南海明珠、人间天堂这张岛屿名片。
海南农垦历史文化与军旅文化“同魂”、“同律”
1952年林一师官兵7612人参加海南农垦建设,l958年至1960年接收部队转业干部392人、安置退伍军人5.13万人,l970年安置退伍军人l.7l万人;l969年成立兵团,又有一大批军队干部加入兵团建设。
他们带来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铸造了农垦军魂,强军兴垦;朱德、叶剑英等老元帅的光辉题词成为海南农垦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王震将军挥锄种胶的身影激励着海南农垦人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坚忍不拔,求真务实;南泥湾精神在宝岛万顷胶林中再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壮丽画卷,书写着海南农垦的历史新篇。
海南农垦历史文化与琼崖革命旗帜文化“同色”、“同经纬”
冯白驹是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52年1月至l953年l2月主持创建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并兼任局长,对我国橡胶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许多琼崖纵队老战士以“琼崖纵队奋战孤岛23年不倒”的革命精神,积极投入到海南农垦事业。
1952年9月7日,台风过后,河水暴涨,水深流急。琼崖纵队战士陈金照执行上报橡胶种子损失情况材料的紧急任务,在一没有桥、二没有船的情况下,一手擎着报告材料,一手划水过河,被无情的激流漩涡吞没。他这种舍己为公的精神深受人们赞扬,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记一等功,林业部追授他为一等劳动模范。
“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荣传统在重铸农垦辉煌中光芒四射;红色娘子军“向前进、向前进,战士责任重”的使命感在建设“西联宝岛、南国珍珠”中发出了时代强音。
海南农垦历史文化与黎苗族文化“同土”、“同调”
农垦创建初期,当地黎族、苗族同胞派出民工帮助农垦开荒种胶,腾出房屋给农垦职工居住。长期以来,海南农垦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讲民族政策,讲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保护少数民族利益,团结战斗的情怀化为甘雨清泉,润泽着海南农垦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根深叶茂。
海南农垦大部分下属农场分布在黎苗少数民族世居的深山老林,在你来我往的相处中,海南农垦职工与黎苗同胞同饮山兰酒,共吃竹筒饭,月下对山歌,齐跳竹竿舞;青年人间互送槟榔情物、成结发夫妻,婚恋习俗相互渗透。海南农垦历史文化与黎苗胞文化有同有异,紧密相连分不开。
海南农垦历史文化与知识青年文化“同脉”、“同行”
在创建海南农垦初期,在垦荒植胶大军中,有一支来自全国几所大学的30名教授和大学生组成的垦荒勘测队。他们把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克服水土不服的困难,用汗水、血水圆满地完成了勘测任务。
据统计,仅在1952年在海南10个县进行勘察,就选出植胶地达429万亩。
“文化大革命”中,广州、潮汕、湛江、海口、北京、西安等城市、地区的近10万名知识青年迈开“上山下乡”的步伐,走进海南农垦,他们把广东的南音、粤剧、潮剧、潮州大锣鼓、客家山歌、海南戏、临高木偶戏、儋州调声等地方文艺,粤菜、汕头小吃、功夫茶等地方饮食特色和习惯,广东话、汕头话、客家话、湛江话、海南话等地方方言融入海南农垦;老工人给他们讲场史、讲队史、讲家史,把生产技术传授给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接受再教育,在建设农垦的实践中经受磨炼,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为一代新人。知识青年的忠心、忠魂、忠骨在海南农垦历史文化中光照后人。
海南农垦历史文化与侨民文化“同族”、“同源”
海南农垦中的4.3万名归侨和难侨是黄皮肤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带回胶仔,传授种胶技术,发展祖国的橡胶事业。演唱表演印尼、泰国等东南亚歌舞,一起品尝具有马来西亚风味的咖喱饭、九层糕、太阳饼,编织越南斗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情结、域外风情习惯,使海南农垦历史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共存性。
总之,海南农垦历史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同”中展现了“和而不同”,既互相交融,又独树一帜;既百花争艳,又一枝独秀。
海南农垦历史文化具有“异曲同工”的海南特色、岛屿特色、军旅特色、民族特色、知青特色、归侨特色、企业特色。它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无穷的创造力、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陈绍炎,生在新加坡,长在新中国,从军二十载,后转业地方工作,现已退休。海南省作协会员、海南省诗词会员,作品录入刊登人民日报《大地》,新华月报、人民文摘汇编的《创新与发展》,《中华诗词》,入选光明日报、《诗刊》杂志社、中华诗词学会的“百年华芳丹心向党”诗歌征集,出版散文随笔集《胶园心语》,合著诗集《绿野欢歌》。
-
我国侨民国际性文化交往产业基地经验总结活动内容隆重举行, 2023-10-07
-
我国供货工作能力存煤水准均居低位 采暖季煤炭供应保障有力, 2023-10-07
-
我国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苏士成:扩张乳癌免疫疗法适用范围, 2023-10-07
-
我国企业诚信信息公开系统软件客户实名验证查看宣布发布, 2023-10-07
-
我国企业报研究会贯彻执行六中全会精神暨2021年度下基层表彰会隆重举行, 2023-10-07
-
我国什么时候完成冬季奥运会奖杯和冠军“零的突破”?, 2023-10-07
-
我国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紧跟着”GDP,“钱袋”要怎么凸起来?,我国人均收入和经济逐年增长 2023-10-07
-
我国二项直通专用工具进行延续变换,增加对中小企业适用幅度, 2023-10-07
-
我国乡村振兴局:积极主动搭建中非减贫与发展趋势小伙伴同盟,中国加强四领域合作推动中非减贫 2023-10-07
-
我国乡村振兴局:果断守好不产生规模化贫困道德底线,乡村振兴的道路中摆脱贫困是前提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