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之树灼光惊岁活动体力规划攻略,
【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15期)】
大暑至,夏已盛
□李仙云
这个壬寅年盛夏,极端高温天也如发威的“猛虎”挟热浪呼啸而来。在这“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日子,行道树两边,那愈热愈灿俏绽枝头的紫薇花,这铿锵女将采撷着骄阳之灼光,开得一嘟噜一嘟噜如火苗似烈焰,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激情与豪越。默坐竹深树茂的丛林间,蝉声起伏荷香沁鼻,书中觅清凉,静则心火消,我的思绪也随书卷缥缈于千年前唐宋的大暑炎夏之时……
心中一直对大唐风流才子元稹颇有微词,可独独喜欢他这首《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节令迈入这盛夏的最后一道门槛,在瓜熟果香中似已隐约听到迎秋之乐“林钟”之音。夏夜星河皎洁可子时依然热浪翻涌,热而难寐莫如起身闲步庭外,那星星点点忽明忽暗“腐草为萤”的夏夜小精灵,宛若星辰灿如明珠,如此浪漫诗意的夏夜,诗人备好菰米,打算在铺满菰蒲的墨池边,相邀“儒客”前来一起夜话乘凉。可等待良久不见友人踪迹,卷起红色纱帐卧于床榻,汗水涔涔中翻阅着书卷,那散发着温热的经史典籍也如他般,都在等一场凉风的眷顾。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这被世人喻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的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大暑天在驸马府邸水阁以乐消暑,他即兴而作的这首《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奇思之妙想竟让人有邻水而憩、如入广寒之感。本是暑气熏蒸的苦夏,可静心聆听侍女昭化那“清幽柔和,有细水下幽潭,珍珠落玉盘”的绝妙笛声,婉转悠扬的舒缓曲调时而将人带入幽深潭底,清冽冽的潺潺流水声婉若游龙在浅唱低吟,转瞬情思又缥缈于清凉的月宫之上。在炎气酷烈中,诗人多渴望这清凉之音能幻化成点点清霜与袅袅金风,一扫夏之酷热。
每至骄阳灼灼树梢儿纹丝不动的酷夏,总会不由得吟哦宋朝曾几的这首《大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清淡闲雅的诗风却将一幅古韵灵动的古时大暑之景徐徐展于眼前,也不知那热辣辣炙烤大地的烈日何时才能落下,连一丝清风也无处可寻。莫如枕着经书在梦里寻凉,身旁用清凉井水浸泡的瓜果在水中起起伏伏。满室幽静,我的神思跨越千年阻隔,鼻翼似有兰之香馨萦绕,心下竟也燥热退去清凉盈怀。炎夏的尽头便是秋之伊始,唯时光如东逝之水一去不返。
正在翠竹萦绕、菡萏吐蕊的公园池边品咂这千年前的大暑之韵,突然西边一道闪电划过天幕,雷声轰隆,豆大的雨点顷刻砸下,难怪民谚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躲于桥下凝望这“盛夏喜雨”,一阵凉风划过肌肤,心间顿觉舒爽惬适。
孤城往事
□夏杨
我坚守着我的城
看千军万马纵横奔突
旌旗猎猎
执著一世的期许
当明月升起,在城头
我泪流满面
为谁守候?
是你给我的信念?
孤寂中感伤岁月的流逝
绽放在心底的你的容颜
是否依然开在
魂梦江南的烟雨里?
如果,如果我选择离开
抛离现世的一切
有谁会记得
我们曾经的过往
和当初,有过的誓言?
可否,可否问问自己
在这漫长的人世里
你是否幸福快乐?
当郊野春光醉人
可曾想起你我的情缘?
花朵在空寂中开落
尘埃里也生出了永恒
从青春守候到老去
你的心里,是否也曾有过
苦楚和游移?
孤城连缀起群山
荒草漫侵了残垣
夕阳燃尽最后的激情
泪光中依旧有眷恋
时代变迁中的底色与力量
□阿 社
一部人物传记,传主与作者是双向互动、相互观照的关系。《只为规矩成方圆》之所以能打动我,是源于这本书的传主和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所处的角色虽然不同,但都能以一颗敏锐博爱的心,深入社会,前者以关怀的姿态书写人生,后者以悲悯的情怀书写作品,从而深刻地反映在时代变迁中一名律师的命运与精神。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共同讲好一个时代的励志故事。
时代叙事需要人文底色
《只为规矩成方圆》全书20万字,共18章,生动地叙述了江晓华律师通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走出大山,成为一名教师,继而投身律师行业,以出众的才华、善战的勇气、善辩的艺术,一次又一次维护了人间的道义与法律的公正,也促进惠州律师事业的崛起,为推动惠州法治建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作出贡献。该书也叙述了江晓华律师怀揣着一颗“为民请命”的热心,三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举办义务法律咨询,免费送法下乡、进军营、进校园,为部队官兵、学校师生等进行法制宣讲、法律咨询,免费代理村民的法律纠纷案件,为基层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帮助,用法律知识回报社会。
作品语言鲜明生动,极富表现力,画面感和现场感鲜明,一次次让我们恍若身临其境。更难能可贵的是写律师、写法律,字里行间散发着平凡人间的烟火气。从江晓华的家庭成长环境到他的求学之路,从事业追求到爱情、婚姻、家庭,作者邓仕勇用细腻的语言呈现了江晓华律师既讲规矩又充满了温情的精神世界。
作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丰江水库建设和移民写起,时间跨度60多年,把江晓华律师的人生与急剧变化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多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江晓华紧紧抓住时代变迁的机遇: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考生;1986年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成为惠州第一批执业律师……一次次重大的转折点,深刻反映了江晓华律师与时代同脉搏、与国家齐进步的人生经历,读完让人充满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用文学创作来呼应时代命题?这无疑是一次难度系数较高的写作。可喜的是,作者并没有让我们失望。之前邓仕勇创作了《别向命运屈服》《触摸一座城市的温度》两部长篇报告文学,他在驾驭宏大叙事时,善于举重若轻、小中见大,在不动声色中注入人文底色,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只为规矩成方圆》这本书中,无论是主人翁江晓华作为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人生经历,还是“法律不外乎人情”的人文关怀,都是这个时代需要的文学底色。
文学力量诠释法律力量
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行业性、专业性特别强的文学作品不好写,写得太专业,曲高和寡,少了文学性就成了专业著作;相反,文学性太强了,处理不好就会引起非议。如何写出一部法律界读者和非法律界读者都能接受的文学作品,如何塑造出一个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法律是理性的,而文学作品是感性的。但是,文学是有力量的,这个力量体现在用文学的感性可以诠释理性的东西,包括法律。
在这部作品中,文学的力量体在两方面: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过去我们心目中的律师可能会有点标签化,比如正义、严肃、难以接近,但是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的江晓华律师是一个有着完整奋斗史的形象,为了塑造这个真实、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作者还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亲情、爱情,写他与同事、客户的关系。写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难的。人物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来自他的奋斗史,更准确地说,来自奋斗过程中的人生沉淀。
二是作者以在场者的角度再现了江晓华律师代理的一系列经典案例,这部分是这本书的重头戏。把案件以文学的视角进行叙述,既有故事性,又有文学性,体现的正是作者的文学功底。透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江晓华律师“讲规矩、守底线”与“善律者不讼”的执业精神。江晓华律师所追求的公正与公平,除了为好人伸张正义外,对坏人也要进行公正的审判,任何过轻或者过重的判罚都是不公正的,尤其是当道德审判占据上风有可能影响法律审判的时候。这种对芸芸众生的人文关怀,让人感觉到了法律的力量——法律的终极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救赎。
这本书的书名叫《只为规矩成方圆》,如果用方与圆来作比喻,法律是外方内圆,在讲规矩、守底线的前提下,需要的是一种有温度的人文关怀;而文学是外圆内方,我们在想象各种可能性的同时,必须要坚守我们的创作底线。
总之,《只为规矩成方圆》这本书,不仅是江晓华律师的个人传记,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法律普及读物,更是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与思考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励志故事。
汝湖渔歌
□罗春彦
头梳妈祖髻,手拿大葵扇,见惯“大场面”的90岁刘阿婆,面对着电视台的摄像镜头,轻松自然地唱起汝湖渔歌。
汝湖渔歌是东江疍民以惠州方言演唱的淡水渔歌,是惠州方言语系唯一淡水民歌,历史悠久,在东江一带传唱。汝湖的疍民常常与江对岸的水口、横沥等地疍民对歌。
一首渔歌就是一段珍贵的生活记录,先祖们在江上劳作时,男女老少唱汝湖渔歌,常常即兴创作歌词,触景生情,把日常劳作、所见所闻用渔歌形式唱出来,把与人相处、追求爱情的故事唱出来,把看过的景、走过的路也融进歌中。
刘阿婆没专门学过汝湖渔歌,小时候只是听别人唱,很快就学会了。她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更不会写字。有一次去农村信用社取钱,工作人员让她签名,刘阿婆唱道:“出生出到不合时,不曾摸过那书皮,爷姐贫穷没书读,弟妹又多阿奶又盲。”这个山歌式的回答让信用社工作人员感到很新奇,当刘阿婆打完指模拿到钱后,工作人员让她多唱几首。刘阿婆边走边唱:“歌仔有,这个时候不得闲,下次有闲再来唱,与你唱到日归山。”
刘阿婆出生在惠城区横沥镇一个疍民家庭,母亲双目失明,8岁时,脚有残疾的奶奶因跑不动,被日寇所杀害,之后,刘阿婆就成了父亲下河打鱼的帮手。每当父亲生病无法下河捕鱼,家里没了收入,一家人只能饿肚子,“我只好带着弟弟妹妹去讨饭”。
“山歌唱来闹洋洋,渔民生活好凄凉,江河讨吃河边住,水面漂流没定期。”汝湖渔歌唱出疍家人一生在风雨中漂泊的无奈和凄凉。
疍民常年漂泊江海上,又被称为江海上的“吉卜赛”人,以居住环境划分,疍民主要有两种:濒海的称为咸水疍,内河的称为淡水疍。
按照吴永章先生《疍民历史文化与资料》的观点:岭南疍先民,源于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的贝丘民,是汉代“断发文身”越人的一支,是汉唐时期“采珠民”与汉晋“鲛人”,曾被写为“蜒”或“蜑”。
在古文献里最早出现疍民记载的是《隋书·南蛮传》:“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蜑,曰獽,曰俚,曰獠,曰狏,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从文字上看,“疍”被视为“贱民”,当时的人对疍先民充满歧视。
宋朝的《太平寰宇记》载:“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漂泊无定。”千百年来,以舟为居,以船为家,浮家江海,人不离船船不离江海,是疍家人最显著的特点和生活状态的写照。
苏轼被贬谪居惠州时,诗句中记录了蜑户、蜑酒、蜑叟、蜑船:《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的“舣舟蜑户龙冈窟,置酒椰叶桄榔间”、《丙子重九二首》的“蜑酒蘖众毒,酸甜如梨楂”、《和陶拟古九首》的“海康杂蛮蜑,礼俗久未完”、《和陶归园田居六首》的“江鸥渐驯集,蜑叟已还往”、《连雨江涨二首》的“床床避漏幽人屋,浦浦移家蜑子船”以及《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南宋的记录更为详细,《舆地纪胜》记载:“蜑家。《图经》云:蜑户以船为生,居无室庐,以捕鱼自赡。”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蜑”条详细叙述了蜑户充满危险的劳动现场和悲惨场面:“海上水居蛮也,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视。……旁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煮毳衲极热,出水急覆之。不然寒粟而死。遇大鱼蛟兽诸海怪,为髻鬣所触,往往溃腹折支,人见血一缕浮水面,知蜑死矣。”
明代废除了元代依民族和身份分类的做法,实行按类分户制度,按职业区分户类,如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等,疍民在明代户籍册(黄册)上自成一类,列为疍户。疍民在户籍上被划分出来单独成类,疍民不许识字读书,不许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像岸上人家那样享受同等的文化生活与教育的权利。
疍民喜欢唱渔歌。万历年间,明代礼部尚书、惠州人杨起元称鹅城“渔歌樵唱,朝夕相闻”。过去汝湖盛行渔歌,汝湖疍民无论男女,大多会唱渔歌。
对于疍民常受歧视、在生活上经常遭受陆地居民的欺侮状况,即使是深宫中的皇帝,也被引发了恻隐之心。清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下发了一道《恩恤广东疍户》令,允许疍户上岸建屋居住,疍家人就有了独特的居所——疍家棚。
传统疍家棚屋,基本都是以木头竹子为架,旧船板铺地,用椰子叶交叉编织成的席片做外围,棚顶以茅草覆盖遮挡,门窗则用削扁的竹片编制而成。建造的时候在外围半腰高的位置留下一个方形的框架,用竹篾编制成方形竹块,并且用铁砧和锤子敲紧间隙使其密不透风,悬挂于方框之上,用木棍撑起,便成为能遮风避雨和采光照明的竹窗。同样的,疍家棚的屋门也是竹片编制。在民风淳朴的疍家人聚居区,夜里敞开屋门睡觉,外出时在竹门上穿个棍子就算锁门,有屋门防风不防贼的说法。
雍正这道圣旨下达后,地方上的执行力并不强,成功转型为农民的疍民并不多。清《惠州府志》记载:“(疍)以渔钓为乐,以舟为宅,语音与土人微异。其籍隶河泊所,有长有民,岁课计户,验船征之。土人不与结婚。近亦有土著服食,视平民,间与下户通婚姻者,然亦鲜矣。蜑人属籍,归善有河泊所,有蜑户。海丰、河源、龙川俱无河泊所,有蜑户。”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疍家人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文化。疍家人喜欢戴“疍家帽”,看到年轻未婚的姑娘戴着疍家帽在船上劳作,岸边就传来一阵歌声:“凉帽又新人又美,两边额角起云鬓,手臂生成莲藕笋 (即又白又嫩),容颜好似牡丹花。”
船上的姑娘没有理会,只是将头上的凉帽取下拿在手中继续劳作。很快,对方的歌词又有了变化:“凉帽织成八角花,头中不戴手中拿,凉帽那头花带子(即凉帽的编织花带),映斜人子没归家(吸引别人家儿子不想回家)。”
最具特色的是疍家婚礼。按疍家风俗,疍家女出嫁时一定要唱哭嫁歌,不唱哭嫁歌就是对父母不恭不孝,所以每个疍家女必须学唱渔歌。刘阿婆说,当年自己出嫁前,为了唱好哭嫁歌足足准备了三个月。
婚礼要在水上接亲,疍民成婚时,迎亲选在黄昏时刻,夕照红霞,洒在江面上,浮光跃金,浪漫而富有诗意。新郎家早已装饰好船只,虽然“新房”只有两三平方米,但新郎与一帮朋友开船向新娘家的船进发,新娘却不肯立即跨船而至,而是驾着船荡开。新郎哪里肯放,也驾船追逐,与新娘对唱情歌。歌声、笑声、喝彩声,还有泼水声,在江上回荡。男女青年相互对唱对和,热闹非常。这是水上人家的“闹洞房”,据说唱输了的就要做俘虏,所以,男女青年都使出了多年积攒的看家本领,力争赢得“赛歌会”。不过,一般都是新娘认输,被新郎俘获过船,举行合卺仪式。
新中国成立后,刘阿婆家购置了小船,之后一家人生活在小船上打鱼为生,这艘不大的小船,最多时住有6口人。
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刘阿婆的渔歌又有了新歌词:“春水起来鱼上江,渔民阿哥工作忙。今日打鱼大着进,早早晚晚上市场(鱼打得太多了,早晚要去两趟市场卖鱼)。”
1968年,响应“上岸定居奔小康”的号召,水上居民全部搬家上岸。2007年,陪伴刘阿婆快60年的小船也被晚辈们抬到院子里,水上人家从此成为历史。在汝湖水上社区,刘阿婆一家安居乐业,后辈们也很争气,有了稳定的工作。刘阿婆生活幸福美满,在小船旁忆苦思甜,兴起唱了起来:“我水上人家住上高楼又大厦,一家大小笑嘻嘻。”
汝湖渔歌纯朴、充满原生态气息,它的艺术魅力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作为汝湖渔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刘阿婆常常受邀演出,进入校园教孩子们唱渔歌。汝湖镇文化站和市民协的老师按照安排,帮助其整理了100多首渔歌。2015年,汝湖渔歌入选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央及地方媒体都对汝湖渔歌进行了相关报道。当地的音乐爱好者对渔歌整理、改编、传唱,制作音频、视频在网上流传。当地组织成立渔歌协会,举办渔歌培训班,以改编、创作、展示等方法推广汝湖渔歌。
翻阅着古老的方志,竖排繁体的文字中写满了疍家人的悲惨、苦难与凄凉。一次次走进水上社区的乡村,昔日的疍家人告别了往日的世代漂泊,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让水上社区越来越美丽。疍家人一次次唱起汝湖新渔歌,歌唱疍民的幸福新生活。
夏日里的静好时光
□盛丽秀
夏日季节,减少了户外出行,闲暇喜欢自在地宅在家里,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那些静谧的时光也会变得生动美好。
喜欢躺在窗前的摇椅上看一本闲书,翻到哪页算哪页,窗外清风徐来,倍觉怡然自得。看书累了,到阳台上给花草浇浇水,再喂喂笼子里的鸟儿、鱼缸里的鱼儿。有时生活的小处,总是藏有大观。那些默默的花开、那些灵动活泛的小生灵会让人少些夏日的慵懒,多些生命的闲趣。
有时躺着沙发上看看热播剧,看着看着睡着了,不用殚精竭虑地为名利奔波,真是太惬意、太舒服!
静静的午后,喝杯下午茶,或者一杯香浓的咖啡,戴上耳机闭上眼睛听歌。那些美妙歌声的词曲总会触及你内心的柔软,给你带来一些画面感和意境感。你有时会被感染,动情处泪眼婆娑、心潮澎湃。“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当我们想到这些,便是有情怀的人。
“民以食为天”,有时试着为自己做顿美食犒劳挑剔的胃肠,喜欢体验清水洗菜时的绿色清凉,喜欢智能饭锅做饭时的五谷芳香,当把营养丰富的食材排列组合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俗常日子里饮食的幸福也如氤氲般弥散开来。
如果腻烦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包裹,还可以到郊外的乡下小住几天,到那里谛听白日的蝉鸣,倾听夏夜的蛙声一片,观赏荷塘里的银色月光。或者到更远的远方去旅行,到那里寻找异域的夏日风情,让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临海而住,有时可以下海去游泳,让身体和大海亲密接触,让心儿澄澈,灵魂如自由自在的游鱼一样。或者去看一次画展,游览一次动物园,在静物的意蕴与动物的表情中感受到自然的诗意美好。
早年喜欢费翔唱的那首《夏的季节》,至今歌词还记得:“不要不要,停留你的脚步/把那夏日季节紧紧留住/虽然你我偶尔想起痛苦/但是千万不能拒绝幸福……”在曼妙的夏天,一点一点积攒一些小幸福,日子会更加充实丰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
悠久之树灼光惊岁活动体力规划攻略, 2023-10-07
-
悠久之树灼光惊岁商店购买指南, 2023-10-07
-
悠久之树满月技能强度分析,悠久之树多属性阵容 2023-10-07
-
悠久之树水队阵容组合攻略攻略,悠久之树水队阵容 2023-10-07
-
悠久之树水队阵容怎么搭配 水队阵容搭配攻略, 2023-10-07
-
悠久之树水队进阶阵容组合攻略攻略,悠久之树最强阵容搭配推荐攻略 2023-10-07
-
悠久之树水队怎么组 强势水队阵容搭配建议,悠久之树光队阵容推荐 2023-10-07
-
悠久之树水队cd控制流图文教程,悠久之树水队加护技能 2023-10-07
-
悠久之树水盾培养哪个好,悠久之树最强搭配 2023-10-07
-
悠久之树未来土队该如何养,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