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软件园提供热门手机游戏下载,最新手机游戏攻略!

怕死恐惧症怎么缓解,一个对死亡极具恐惧的人,该如何劝解,

时间:2023-10-07 14:48:07 来源: 浏览:

「心理科普」如何面对死亡焦虑

心理治愈短片《象之背》!

这是一部只有七分二十秒的动画短片,却被称为“日本第一感人落泪的七分二十秒”

传说大象在知道自己将死的时候,会悄悄离开象群,独自离开这个世界。

而这个短片描写的,正是被宣告生命即将结束的大象父亲,在有限的生命余期里面,如何与被留下的家族生活的小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故事。


死亡,作为一个看上去非常沉重的话题,很少在生活中被提及。可无论是害怕谈论死亡,还是对死亡不屑一顾,都不是对死亡的正确态度。

由于生物节律的限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生命的结束。在这些时刻我们应当如何面对?


「死亡」是一个被屏蔽的话题

当提到「死亡」时,你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场景是什么?


• 电视剧中病床前的嚎啕大哭?

• 家人在你说到“死”这个字时要你赶紧“呸呸呸”?


为什么和生相比,死被如此的避讳?

在中国的民间,死亡这个话题被中国人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是一种"丧气话",一般中国人是很忌讳谈论的,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如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道家思想,也同样是以"不死(长生不老)"作为终极目标的,这构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死亡这个普遍性的人类话题,在中国文化中神秘的隐藏了!

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人具有死亡意识,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但人同时也具有生存本能。这样人的生存本能和死亡意识两者会发生冲突,就会使人产生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就像是一个被所有人屏蔽的概念,大多数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像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什么是死亡焦虑?死亡焦虑,对即将到来的或者终将到来的死亡,消逝的这一事实产生恐惧,纠结,不解,不安等复杂的思想和情绪。意识到并正在意识着自己或他人终究一天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无法理解和接受。并会产生一些冒冷汗,心颤,呼吸急促等生理现象。

具体而言包括了两个方面,得知即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感以及正在经历死亡时产生的焦灼感。既有对分别和失去的不舍感,也有无助和恐惧感,是一种综合感觉。



我们为什么恐惧「死亡」

一、存在主义认为,人类心理问题的根源,有四个存在命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

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由这四个命题所引发的焦虑。死亡焦虑,是这四个存在命题之中,最重要的一个。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死亡的焦虑,实际上已经涵盖了其他三个终极命题。死亡会唤起我们最底层的焦虑,其根本性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害怕死亡,这是一切生命体、在生物层面的本能。

一切生物,都是基因为了延续和复制自身的载体。所有的生物都会对死亡感到本能的恐惧。

为了令我们这些基因载体们,能够拼命的去竞争,拼命的存活下去,从而保证基因的延续。基因就设置了“遇到危险——感到恐惧”的指令,从而促使我们赶紧做些什么来逃避危险,从而消除恐惧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第二个原因在于:死亡会残酷的摧毁你一切的心理防御,摧毁所有的社会建构。

令使用各种防御机制逃避现实的我们,不得不在死亡面前,眼睁睁的去面对三个我们一直不愿面对的真相:

1.人生毫无意义。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死了之后,你在世上所建构的、所留下的一切都会消失。

2.你终究只是孤独一人,没有任何别的人,别的神可以帮你承担或者规避死亡这件事,你只能够独自一人进入死亡。

3.你并不是自由的。在你的一生中有无数你留恋的美好,令你不愿意失去,但是在死亡面前,你无法控制这些,你没办法永远的持有你想要的美好的东西。

人和动物的区别,第一在于我们有很高的自我意识,第二在于我们拥有社会属性。所以动物只能够体验到本能层面的死亡焦虑,但人类却还能够体验到社会建构层面的死亡焦虑。

二、文化人类学家欧内斯特·贝克尔(Ernest Becker),他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宗教、文学及流行文化多个角度入手,旨在弄清一个自古困扰着大家的问题——是什么让人们有如此的行为?

在他的著作《拒斥死亡》一书中,贝克尔总结说:

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一种无意识的努力,这种无意识的努力就是拒绝和超越死亡,我们构建性格和文化,只是为了掩饰我们意识到内心无助时的崩溃和对于必然到来的死亡的恐惧。

Ernest Becker

1974年3月6日,欧斯内特·贝克尔与世长辞,享年49岁。两个月后,《拒斥死亡》获得了普利策奖。

三位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所罗门、杰夫·格林伯格、汤姆·匹茨辛斯基,从1980年代起开始继续研究贝克尔的理论,试图用事实证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宗教、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

从个人的层面来说,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小孩子也有对「死亡」的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是只有濒死的人才有,它比我们以为开始的要早的多。

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英国教育心理学家西尔维娅·安东尼(Sylvia Anthony)和一组妈妈一起,对她们的孩子进行了采访。她发现,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也会担心死亡。同时,随着心智的逐步成熟,孩子对死亡的理解会日趋深刻,应对恐惧的方法也会日趋复杂。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访了年龄在8-12岁的孩子,问他们通常害怕什么,担心什么。研究人员还采访了孩子们的妈妈。

尽管妈妈都说,相较于生病和死亡,孩子们更怕蛇,更怕考试考不好,可是,孩子们自己却说,他们更害怕的是生病和死亡。死亡给孩子带来的困扰比我们多数人想象得更严重,开始得也更早。

我好像没有「死亡焦虑」!

心理学家罗洛·梅曾风趣地说:在没什么可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焦虑点什么。对『死亡的焦虑』伴随着我们的整个人生,它常常转化成某种行为或症状表现,看似与死亡毫无关系。

父母过度操心孩子,潜意识里,就是一种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是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功来延续自己生命的活力;

有的人过于追求完美,通过这样的行为缓解对死亡的焦虑;

有的人会拼命的劳作或赚钱,不让自己停止来思考,以避免面对死亡的命题;

有的人会患上强迫症,不停地思考毫无意义的问题或者重复相同动作而痛苦不堪;

有的人会把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投射给其他人,耻笑他人的软弱;

有的人会对某种物质(比如吸毒或者酗酒)上瘾,麻痹自我,回避对这个问题的恐惧......

逃避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面对「死亡焦虑」

前文提到的三位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所罗门、杰夫·格林伯格、汤姆·匹茨辛斯基,他们将30年的研究写成了一本书:《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贴心的建议:

1、意识到,我们不是永生不死的,这虽然很令人恐惧,但这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一生变得庄严,给我们生存下去的勇气,让我们对别人充满怜悯,也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表示关心。

2、追寻永久的意义,我们可以把人生的意义和社会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还有社会交际、精神内涵和信仰、个人成就、与自然合一等等,这些手段都可以帮助我们抵抗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3、观念上,追求“对死亡的超越”。如:神学意义上相信灵魂是永远不会消亡的;艺术和科技领域,进行开拓创新或教育下一代,从而为后人留下自己的独特的贡献;或者自然意义上将自己生命和其他生命、大自然甚至整个宇宙看作一体,找到生命中最终的平静。

寻找生命的意义

在《裴多篇》里,柏拉图说:“人类的结局,无关它物,只有死与向死”。

既然人终有一死,我们为何还要活着?对“人终有一死”的确信实现了一个目的,即通过死亡和一代代的价值传递,将人的现世延长至未来的领域以及承诺人在未来更为平等的地位和更美好的生活。

这个“确信”告诉我们,把活着时的生命活出光彩才是最重要的,那样我们就可以勇面死亡。如何把活着时的生命活出光彩呢?

一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荣格曾说:“幻想光明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出路是认识阴影。”

尽管那些阴影面是消极的,不鲜为人知,有时候甚至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它的存在,但是正是这些阴暗面的存在,才构成了完整的自己,我们要学会去面对,而不是把它抛弃在阴暗的角落反噬自己。

学会接纳和拥抱心中的阴影,可以让你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丑陋的毛毛虫最终化茧成蝶。

你身上所谓的那些“缺点”。你身上那些你自己都不喜欢的特质,其实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只不过表达的程度有点过于强烈了。就像放音乐,如果你的声音开得很大,就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只有你把这种特质的“音量”调到适当,它们可以为你所用,而不是成为你的绊脚石。

当你不再刻意掩饰自己,不必努力证明自己,不必假装乔扮自己时,你才会正视自己,坦露心扉,把缺失的那一部分找回来,大胆的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会去拥抱你心中的阴影,让那些阴暗面成为你的肋骨,成为你的力量,去成就更加完整的人生。


二是活在当下,不负此生。

讲个小故事给大家听:

上帝拿着手提箱来找一个正处于弥留之际的男人。

上帝说:“好了,我的孩子,我们该上路了。”

男人问上帝:“这么快?你的手提箱里装了什么?是我的记忆吗?”

上帝说:“不,你的记忆属于时间。”

男人又问:“那里面装的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吗?”

上帝说:“不,他们属于你的心。”

男人说:“那里面装的一定是我的灵魂。”

上帝说:“我的孩子,你犯了一个可悲的错误,你的灵魂属于我。”

男人听了,满眼泪水的从上帝手里接过手提箱,然后打开它......竟然是空的!!!

男人问:“难道我什么都没有吗?什么才是我的呢?”

上帝说:“你的每一刻,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当下。你活着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属于你的,生命只是一个瞬间,生活只是片刻......”

所有人的生命都终结于“某时某刻”,即使如此,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因为无论是20岁还是90岁,只要活在当下,爱在当下,享受当下。只要他真正的“活过”,深刻地经验着每一刻,那他的人生就是完整的、幸福的。

三是勇敢追寻并努力达成自我实现。

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Maslow)提出了通向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的八条途径。

1.“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也就是说,通往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往往是逐渐地减少自我意识、自我关注的成分,完完全全地献身到一项事业中去。

2.“让我们把生活设想为一系列选择过程,一次接着一次地选择。”也就是说,当我们面临选择时,要作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

3.“要倾听自己内在的冲动的呼唤。”我们要善于倾听自我的声音,让我们的自我得到完整展现。然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计其数的“权威”,比如:童年时候的“家长”,学龄期的“老师”,成年之后的“公司领导”等,我们必须勇于挑战传统与权威,进而达到自我实现。

4.“要诚实,不要隐瞒。”在生活中不装模作样,用真诚的心态时时反躬自问,理解责任的含义,承担责任。每一次的承担责任都是向自我实现迈出了一大步。

5.“要从小事做起,倾听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呼唤,有勇气面对和选择。”

6.“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7.“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高峰体验是一种瞬间展示我们人性真实图像的时刻,这样体验的更多出现有助于我们用人性更高的境界去度过生活的每一时刻,更加清晰地去认识自己、实现自我。

8.“对防御心理进行识别,并有勇气放弃这种防御机制。”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使命,那种自己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使命。接受自己的命运,履行应尽的职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生命是父母创造的,但命运却是由自己创造的

当我们坦然接受死亡的存在时,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用自己的方式活着,这让我们深爱着自己的生命却又不再执著于它,过去不重要,未来也无需担心。一切都在于我们此刻如何去经营它。

标题:怕死恐惧症怎么缓解,一个对死亡极具恐惧的人,该如何劝解,
链接:https://www.miaoshengapp.cn/yxgl/179222.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讯推荐
阿根廷新冠死亡率持续增长 高官警示第三波肺炎疫情即将到来,
阿根廷新冠死亡率持续增长 高官警示第三波肺炎疫情即将到来,

世卫:“传染性最强”的BA.5已成为疫情主流,东

2023-10-06
《原神》2.6版深境螺旋阵容推荐 2.6版深渊怎么打,
《原神》2.6版深境螺旋阵容推荐 2.6版深渊怎么打,

原神:深境螺旋第四层怎么打?阵容搭配是关键在

2023-10-04
糖果灾难机关塔防好玩吗 糖果灾难机关塔防玩法简介
糖果灾难机关塔防好玩吗 糖果灾难机关塔防玩法简介

期待已久的手游糖果灾难机关塔防即将登陆,这

2022-12-25
传奇手游周年庆专服(热血传奇手游五周年庆典服什么时候开区)
传奇手游周年庆专服(热血传奇手游五周年庆典服什么时候开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奇手游周年庆专服,以及

2023-09-01
云顶之弈骑兵法怎么玩
云顶之弈骑兵法怎么玩

在云顶之弈中很多玩家在不停地开发新阵容来

2023-08-14
宝可梦传说阿尔宙斯速刷亲密度方法 亲密度怎么刷,
宝可梦传说阿尔宙斯速刷亲密度方法 亲密度怎么刷,

«宝可梦阿尔宙斯»实用技巧分享 农场种菜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