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长津湖》——“谜一样的中国东方精神实质”,电影长津湖真实还原了71年前
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从哪里来?
《长津湖》可以说是今年中国最火的一部电影,前段时间票房更是突破56.95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这么火,感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宏大而残酷的战争场景对观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另一个更在于电影对71年前志愿军战士们大无畏革命精神的真实而深刻的呈现,给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和感动。
艺术来源于现实,而现实往往比艺术更精彩。这部影片背后的故事远比电影表现的更加丰富、更加动人!
71年前的长津湖战场,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的阵地上,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武器,保持着战斗队形,怒视着敌军的方向,仿佛一座座随时准备跃起的“冰雕”。
长津湖战役中,这样的“冰雕连”有三个,分别是:第20军59师177团6连、第20军60师180团2连和第27军80师242团5连,连队整建制被冻成“永远的丰碑”,他们至死保持着战斗状态!
战后,人们在“冰雕连”一名战士的口袋里,找到了一张薄薄的纸条。这名战士叫宋阿毛,来自上海。他在纸条上写道:“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朝鲜战场上打出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打出中华民族的尊严?宋阿毛写在纸上的这段话就是最生动、最贴切的回答。这种英勇顽强、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被对手称之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毛泽东主席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认为,志愿军之所以能打败敌人,靠的是一股“气”。我军是钢少气多,而敌人则是钢多气少。这种“气”,就是对“谜一样的东方精神”的生动概括。
“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源自于根植血脉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就在于因爱国主义精神而迸发出来的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从“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再到明朝“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的戚继光,以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他们身体力行地给我们诠释什么是爱国主义。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为了祖国的尊严和主权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支人民军队,更是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到了极致。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长征中的红军虽然时刻身处险境恶境,但仍然自觉以民族利益为重,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冲破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路北上。在长征开始前后,中共中央先后组织了两支抗日先遣队,把“抗日”作为自己神圣职责和使命。第二次国共合作中,更是放弃了红军自己的名称和番号,展示了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和责任担当。
说到爱国主义,这里必须说一说那位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的抗日英雄杨靖宇。面对猖狂的日军,他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又积极参加对日斗争。他指挥部队在东北密林中开展游击战,使得日军损失惨重,打开了东北抗日的新局面。于是日军开始了残忍的报复,抓不住杨靖宇就报复老百姓,企图断绝他的群众基础。
在激烈的斗争中,杨靖宇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寥寥几人。他躲在一个破旧的木房子里,有两位老乡经过,杨靖宇给了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帮忙买食物和棉衣,结果这两人对他说,何必在山里当野人呢?即使不战死,也会冻饿而死。杨靖宇却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就这样即使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和威逼利诱,他也丝毫没有动摇过抗日的决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把枪口对准敌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
这支队伍,曾经历三次比较大的改名,第一次改名是1928年5月叫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改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第三次改名是解放战争时期,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虽然在变,但是爱国为民的初心始终不改。当军号声响起,这支军队的一代代战士总是毫不犹豫地拿起钢枪,勇敢地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为了祖国和人民,虽万死而不辞!
“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源自于向战而行
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
我军素以英勇顽强、敢打必胜闻名于世,这种战斗血性是军人的脊梁,是对胜利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回看我军历史,从南昌起义到万里长征,从抗日烽火到解放战争,广大官兵用血性斗志战胜白色恐怖,让星星之火燃遍全中国。“狼牙山五壮士”“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在广西兴安、界首一带曾流传着这样的一句民谣:“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当年对湘江战役的纪念。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在过湘江时,遭到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几乎陷于绝境。红军将士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杀,战斗异常残酷,鲜血染红了湘江,尸体几乎阻断了江流。
时任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部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在完成掩护任务后,陷入敌人重重包围,突围中战至弹尽粮绝,全师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陈树湘腹部中弹,不幸被俘。敌人为抓到一名红军师长欣喜若狂,打算抬到长沙去邀功请赏。他在担架上趁敌人不注意,把手伸进腹部,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点血”的誓言。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打响后,1950年11月30日,志愿军某部3连连夜长途奔袭,刚刚爬上松骨峰,还没来得及修工事、喘口气,就与急于逃命的敌军正面遭遇。面对20多倍的敌人,3连像杵石一样钉在阵地上,接连打退敌人5次进攻,全连最后剩下7人,硬是没有让敌人打开缺口。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子弹打完了,战友们就用枪托砸,用刺刀刺;枪托砸弯了,刺刀折断了,就用拳头锤,用牙齿咬。连长戴如义与敌人拼杀,连续捅死几个敌人,忍住左腿被炸断的剧痛,爬到前沿阵地组织反击,后中弹牺牲。被汽油弹击中的邢玉堂,变成了一个“火人”,他紧紧抱住一个敌人,一口咬住耳朵,直到一起烧成焦炭。身负重伤的张学荣,从牺牲战友旁找来4枚手榴弹,奋不顾身冲入敌群……
青山凝碧曾是血,绿水流辉应为魂。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一代代革命军人正是靠着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在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时,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赢得了党的信任、人民赞誉,也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源自于人民的伟大力量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主席这一著名诗句,深刻揭示了军政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
我军从建军之始就把“人民”两个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开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都显示了这支军队的人民属性,抗日战争时期,又被称之为子弟兵。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9月12日,《解放日报》在社论中再次使用“人民解放军”称谓。随后,在毛泽东和新华社发表的文章中,也多次公开出现“人民解放军”的称谓。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这是全军性改称“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志。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团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我军在党的领导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为民族解放、国家安宁、人民幸福不懈奋斗,永远做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和坚定维护者。
经过二十多年的浴血战斗,党领导人民军队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改变了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打江山是为了人民,巩固人民政权、捍卫人民江山、保护人民幸福,同样是人民军队的职责使命。
当地震来袭,冰雪成灾,洪水肆虐,山火蔓延……每当人民群众面临危险的时候,子弟兵总是能临危不惧,冲锋在前,上演“最美逆行”。在这样危难之际,老百姓也总是深情地说:“看到了红五星,就看到了希望;解放军来了,心就定了”。
90多年来,人民军队为人民解放不惧牺牲,为人民安宁甘于奉献,为人民幸福勇挑重担,为护人民安危挺身而出,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同时,人民也始终把这支军队看成是自己的队伍,把官兵当作自己的亲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革命战争年代,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充分体现出我军的职责使命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高度一致,也因而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全力支援。
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之中,人民战争的威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民鱼水情,是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摧毁的金城汤池。
“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源自于铁一般的革命纪律
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是有着严明军纪的,世界上也没有一支纪律松散的部队是能打胜仗的部队。
我军从组建伊始,就高度重视纪律建设。我军的第一首军歌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传唱至今、历久弥新的革命歌曲,就是我军纪律严明的一个缩影。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挺进。经过江西遂川荆竹山时,针对战士挖老百姓地里红薯等问题,为处理好军队与群众及当地武装的关系,毛泽东亲自向部队宣传了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三条纪律的提出和执行,维护了起义军的纪律作风,争取了群众的支持。
进入井冈山后,由于连续作战,加上分散活动,部队中一度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1928年夏,毛泽东又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翌年,毛泽东在率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时,针对官兵中出现的随地大小便等问题,又将六项注意改为八项注意。此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具体内容,因各地区、各部队实际情况不尽相同而有所差异和变动,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些纪律,全面、通俗、明确地规定了人民军队的行为准则,既是我军执行革命任务的保证,又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
解放战争时期,战争规模愈来愈大,作战行动愈来愈集中,几大野战军及野战兵团协同作战愈来愈多,需要用统一的纪律规范各部队的行动。为此,毛泽东在充分吸收全军意见的基础上,亲自对原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作了修改审定,1947年10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名义,发布了《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
军纪严明的军队,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1949年4月1日,第三野战军颁布《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其中第十项守则第二条,白纸黑字写着进城后一律“不住民房店铺”。1949年5月25日,三野第9、10兵团各部进入上海市区时,夜晚都露宿街头“不入民宅”。就是这样的一条纪律,赢得了当时上海五百万人民的热烈拥护,同声称赞这是“仁义之师”。
铁的纪律蕴育着铁一般的力量,铸造出如钢铁洪流般无坚不摧的强大武装。正是靠着严明的纪律,官兵们哪怕冻死饿死,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哪怕烈火焚身,也一动不动;哪怕身陷绝境,也要战斗到底。这就是我们的军队,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大的人民军队!
-
影片《长津湖》——“谜一样的中国东方精神实质”,电影长津湖真实还原了71年前 2023-10-07
-
影片《铁道英雄》首播 取样山东齐鲁铁路队抗日战争个人事迹,齐鲁电视台首演铁道英雄 2023-10-07
-
影片《跨过鸭绿江》用恢宏情景叙述守卫友谊的重任,跨过鸭绿江电影最后一次战役 2023-10-07
-
影片《跨过鸭绿江》先发宣传海报 献给志愿军,志愿军鸭绿江纪录片 2023-10-07
-
影片《穿过雨林》将全国各地上映 叙述海南教育扶贫故事, 2023-10-07
-
影片《检察风云》上映 黄景瑜白百合协力寻找真相, 2023-10-07
-
影片《梅艳芳》“登录”蓉城 电影为媒推动川港文化交往, 2023-10-07
-
影片《我们的岁月》:重现一代人的青春岁月,让我们再回忆当年青春岁月的电影 2023-10-07
-
影片《她的爱情》启动 叙述温馨感人的故事, 2023-10-07
-
影片《凡人英雄》发布 铸就肺炎疫情下平凡人拼搏燃向,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