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软件园提供热门手机游戏下载,最新手机游戏攻略!

天地劫幽城再临聂小倩五内加点推荐,天地劫幽城再临聂小倩五内加点

时间:2023-10-07 09:37:48 来源: 浏览:

实用干货,案例+理论分析,让你轻松读懂如何面对自身心理问题

“爱我的人伤我最深。”因为爱所以信任和不设防,对亲密的人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所有,释放所有的快乐和悲伤,甚至心理会退化到儿童状态,所以容易受到伤害;对不熟悉的人,因为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带了人格面具,也想尽展自己的光明和优点,以掩盖自己的黑洞,所以会被美化,即距离产生美。对家人坏,对外人好,这种诡异却非常广泛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听了无数故事后,我想,对家的态度,即对待内心的态度。内心黑暗,家几乎必然是黑暗的。内心痛苦,就会在家制造痛苦。内心太绝望,于是不敢面对内心,并渴望向外寻找光明,因而在外面容易感到光明,并在外面展示自己的光明。

15.孤独不是一种慢性的毒

表面上总是拒人千里,但在潜意识里,她是渴望被人关心和爱护的,所以有时在幻想时夸大自己病症的严重性,为的是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快乐的人善于给予,把好的情绪与人分享,而不快乐的人则把好的情绪压制在内心,不愿拿出来分享。一个不快乐的潜意识渴求更多的关爱,“我不开心,我需要关心”;同时让不喜欢自己的人离自己远点儿,“我正烦着呢”。所以,快乐的人点亮自己也让身边的人开心,但恰到好处的不快乐可以控制局面,控制喜欢你的人。

有一天,小兰来到心理咨询中心诉说她的苦恼。

小兰今年23岁,患有突发性左侧头痛,左半身不适,伴着心慌、失眠、烦躁已有两个月。她说她平时对健康比较关注,一旦觉得什么地方不舒服,便要找医书杂志对照研究一番。前不久在图书馆一本科普杂志中看到一篇短文,叙述了神经官能症的早期症状,她觉得自己的症状与书中所述的很相似,便疑心自己是否得了神经官能症,心情很紧张,次日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休息两天就会好,为此她更加焦虑。回家不放心查阅医书,但一无所获,后来自感头痛和胸痛加重,多次反复去各大医院就诊,做了透视、脑电图、心电图、超声波、纤维胃镜等十几种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听完她的自述,对于她的情况我已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她患的其实是疑病症。由于她过分害怕自己会得某种病,因而焦虑不已,焦虑本身可引起一系列的自主神经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反过来又加重了她对疾病的恐惧,形成了恶性循环。可以肯定地说,她的病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不是躯体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她的情况,我们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谈话。

“你对参加集体活动的看法如何?”

“没意思。”

“为什么?”

她说,她很少信任别人,因而没有什么朋友,其实有时候她又很渴望有几个朋友,但在现实生活中她对自己和别人都缺乏信心。

在谈话过程中,我发现她虽然在表面上总是拒人千里,但在潜意识里,她是渴望被人关心和爱护的,所以有时在幻想时夸大自己病症的严重性,为的是引起周围人的关注,久而久之,引起了焦虑和疑病。

但究竟为什么她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此关注呢?我想,这里面必定有一些更为直接的原因。于是我让她谈谈个人经历中不愉快的事情。开始她不肯说,并有些反感,还质问我,有病与个人经历有什么关系?

人的心理不愉快,特别是幼年时期不安全感的体验,往往在成年后容易诱发疑病症,这是内心深处惧怕情绪的再现,只有恐惧心理消失,疑病症才能治愈,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心理,一般不涉及生物学的器质病变。

听了我的话,她沉默良久,想来是触了到病根处。经再三开导她才向我倾诉了自己的坎坷经历。她说:“我很不幸,三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整天忙于工作不怎么管家,继母经常打骂我,我幼年时过的是提心吊胆的生活,现在终于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庭,只想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唉,过去的事就算了,不想提,提起来也伤心。”

“人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而一旦有了好日子能不能过,这是一个大问题。有的人会过,生活安排科学,有规律,既没有过高的要求,又没有后顾之忧,心理平静,坦然愉快;有的人不会过,总怕发生不幸,自己画虎吓自己,结果把幸福变成了痛苦。从你的情况来分析,现在有好日子,但你没有学会过,本来你的身体很健康,但坏情绪干扰了心理平衡,造成危机。究其原因,是幼年的痛苦经历的影响。如果用成年人的观点来判断,这种恐惧是无任何根据,是吓唬小孩子的,幼稚的。”说到这里,我稍微停了一下,问她,“你觉得我说得对不对,因为这是科学,咱们可以共同探讨。”

她马上点头,说:“有道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行为确实不正常,这也充分证明,找你咨询是找对了,不然,我掉进苦海里就出不来了。”说到这里,我们都会心地笑了。

与孤独携手同行

小兰言辞迫切,希望得到我的帮助。正如许多来访者一样,他们需要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爱与信心。

许多像小兰一样的来访者说:“等我心情变好了,我就会努力学习。”也许更可取的做法是,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积极生活必然意味着和真实的人打真实的交道,你将面对困难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就是变好的过程。等待心情变好,是将自己置于被动,恐惧之墙将自己与真实的世界隔离。

孤独

所谓孤独,就是缺乏正常的社会接触。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是由社会关系缺陷造成的;其次,它是不愉快的、苦恼的;最后,它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社会心理学家还指出,孤独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情绪性隔绝,指孤独者不愿意与周围人来往;其二是社会性隔绝,指孤独者不具有朋友或亲属的关系网。

孤独产生的原因多而复杂,比如事业上的挫折、缺乏与异性的交往、失去父母的关爱、夫妻感情不和、周围没有朋友等。此外,孤独的产生,也与人的性格有关。比如有的人情绪易变,常常大起大落,容易得罪别人,因而使自己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还有的人善于算计,凡事总爱斤斤计较,考虑个人的得失太重,因此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

无疑,孤独是一种人们不愿接受的状态,它给人带来的是种种消极的体验,如沮丧、失助、抑郁、烦躁、自卑、绝望等,因此孤独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据统计,身体健康但精神孤独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数量要比那些身体健康而合群的人多一倍。人的精神孤独所引起的死亡率与吸烟、肥胖症、高血压引起的死亡率一样高。所以,孤独者要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

正确评价自我

人的自我评价与孤独状态是互为因果关系的,自我评价低的人不敢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他们怕遭到拒绝,从而陷入了孤独。而孤独反过来又导致了更低的自我评价,因为在一个重视社会交往的现代社会里,自认为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往往会贬低自己。所以,孤独者应对自己进行一番冷静、客观、合理的估计,特别要留意发现自身的长处,以增强自信。

参加社交活动

心理学家发现,孤独者的一些行为,常常使他们处于一种不讨人喜欢的地位上。比如他们很少注意谈话的对方。在谈话中只注意自己,同对方谈的很少,常常突然改变话题,不善于及时填补谈话的间隙。但当这些孤独者受到一定的社交训练,学会如何注意与对方谈话后,他们的孤独感就会大为减少。

培养生活乐趣

经常抽出时间主动接触别人,逐渐改变自己封闭的生活方式。平时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加强自己的参与感,这会令其发现许多有趣的事和人,不知不觉地与他人融为一体。当人们受到强烈的精神打击,或有长期解除不了的心理冲突或心理压力时,就会发生应激反应,也就是机体遇到意外紧张和危险时发生的情绪反应。大脑受到外界刺激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会释放一系列激素,使机体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这时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体温会有所上升,代谢也会加速,因而需要增加机体的能量来应付紧急情况。应激的积极意义是使机体具有防御应变的能力,但应激状态对身体也有消极作用,特别是长期不能解决的应激,会击溃机体的生物保护机制,即内环境稳定性,从而导致疾病。

16.是什么让我无法幸福

我在给刘芳做心理咨询时,感觉就像在与她打太极。刘芳很敏感,尽管她长得很漂亮,成绩也不错,但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同学们方方面面都比她优秀,她感到窒息,不愿意与人交往。

请所有人与我一起相信,获得愉快和幸福的体验不能靠药物,而应该靠自我。正如服用百忧解会使人的精神状态发生改变,但同时也改变了一个人,也就是说,他不再是他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获得幸福,可以靠我们对自己的更多了解和对自己潜能的更多挖掘。

“有时我想,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刘芳不断地问我。看到她一脸的困惑和无助,我理解她的烦忧。刘芳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在很小的时候她就是一个孤独的女孩。

我在给刘芳做心理咨询时,感觉就像在与她打太极。刘芳很敏感,尽管她长得很漂亮,成绩也不错,但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同学们方方面面都比她优秀,她感到窒息,不愿意与人交往。当我告诉她我的真实感受并给她一些鼓励时,刘芳说:“我并不需要别人的同情。”

咨询中碰了钉子,我有些受挫感,需要稍稍花些时间整理自己的情绪,因此出现了片刻的沉默。这时,刘芳发话了:“你是不是讨厌我?我一直都让人讨厌。”

我由此想到,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所有人对她都是小心翼翼的。心理咨询提供了一种场所,可以复演现实中的人际互动,咨询目标是帮助她识别并且理解自己在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使她改变不恰当的人际交往模式。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表现了她内心的心理需要,不难看出,刘芳在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时就以攻击别人的方式来实现。加上她性格孤僻,在攻击他人和攻击自己中体验到紧张与恐惧的不良情绪,最终在自我闭锁中失去生活的信心。

过度自尊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自卑呢?我继续努力探索她内心深处的世界。我努力与刘芳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让她消除疑虑,配合咨询。我启发地问她:“在这种情况出现之前,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曾经发生过对你刺激较大的事情?”

开始她说没有,我让她再好好地想一想。她想了一会儿说:“高二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天上课前我就想上厕所,但不知什么事给耽误了,上课后我一直想快点儿下课去厕所,老师讲什么我都没有听进去,谁知老师点名让我回答问题,我一时回答不上来,说了文不对题的话,在课堂上引起了哄堂大笑。老师当众批评了我,使我非常难堪。自那以后就出现前面所说的症状。”

针对她的情况,我对她进一步分析说:“你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那次在课堂上出现了令你难堪的境况,对你的刺激太大了,所以,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你总怕又会出现那种情况,以至于出现你所介绍的情况,是吗?”

她听了我的分析后,说:“老师,你分析得太对了,我就是这种心理状态,我就是怕又出现这种难堪,怕出丑。”

“你认为你的情况是不是你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她回答说:“也许是的,如果很忙,或其他的事情吸引了自己的注意力,症状就会好得多。”

通过分析,她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由于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因素。

接着我给她讲了一个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的故事:精神病院住着三个自以为是耶稣的人,心理治疗大师艾瑞克森让两个人辩论谁是耶稣,让另一个旁观。旁观的人终于明白,自己自以为是耶稣的逻辑,和那两个人是一回事,结果他消除了妄想,出院了。艾瑞克森问另一个人,你会木工吧?他回答:当然。艾瑞克森说,你出来干活吧。干活中,他和别人构建了温暖的关系。

我建议她努力试着去开放自我,主动亲近别人、关心别人,因为交往是一个互相沟通的过程,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对你以诚相待,这样,你就能扩大社交面,融洽人际关系,不再形只影单,孤独感自然就会消失。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为自己安排好丰富有益的业余生活,投入集体的活动中。

经过前后五次的咨询,刘芳的孤独感减轻,到最后,已基本消失,她不仅能够正常地学习和生活,还恢复了自信,重现了她青春、乐观的本性,与初次见面时判若两人,后来她还担任了学生干部并被评为优秀团员。

以我之心,度他人之腹

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掩饰什么。按照心理分析学说的理论,心理问题的症状都是有意义的。

该理论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并认为它们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故称为精神层次。

理解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作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从而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为潜意识。前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比如醉酒时,或在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由于刘芳产生心理冲突的双方处于不同意识水平,一方处于前意识或意识,而另一方被潜抑作用禁锢于潜意识中。所以,刘芳为症状所苦,但不知道产生症状的真正原因和意义。我帮助她解除潜抑,将潜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揭穿了防御机制的化装,使刘芳了解了症状的真实意义并正确应对,症状也就随之消失了。

心理问题与早期经历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神经症症状产生的根源与早年形成的症结有关,即被潜抑到无意识中未能得到解决的欲望,通过宣泄或自由联想等方式,让患者能真正意识到并从感情上体验到这是幼年期形成的病根,如今已毫无意义了。洞察到“原来如此”便达到“领悟”,症状也随之消失。

举一个例子,会有助于大家对心理分析理论的理解。比如,一位年轻女子先后与四位年长她十岁以上的男人建立婚内或婚外的亲密关系,所有这些关系都在两年左右时面临危机或者结束,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惯性。她已经明显地感到了这种惯性,但是,她还是不能自拔。她告诉心理医生:“我明知道这是火坑,但是,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我义无反顾地跳进去,像父亲般的男人就是对我有吸引力。”通过心理分析发现,她的父亲在她童年的时候,很少和她在一起,与她缺少沟通。她不敢靠近父亲,父亲从来没耐心地听过她讲话,但是,她每天都眼巴巴地盼着父亲回来,盼望父亲能对她露出笑脸。这样的父女关系的童年经历,妨碍了她顺利度过女孩子爱异性的重要阶段——恋父阶段,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恋父情结,导致她成年之后,潜意识地寻找机会完成这个发育阶段。反映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不断去接近年长的男性,但是,在真的接近之后,她内心深处的对男人的不安全感和不熟悉感就会被激发,她就会再次逃离。这样一来,她就必须不断地寻找,然后离开年长男人,导致混乱痛苦的婚姻关系不断重复,她却难以自拔。对于这样的具有严重恋父情结的心理障碍,讲道理和认知是不会奏效的,因为她本人完全知道这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她就是无法控制这种冲动和行为。只有进行比较长期的心理分析治疗,帮助她完成潜意识水平的恋父阶段的心理发育,使她的人格缺陷得到修补,让她获得一个被“内化”了的、接受和肯定她的“心理父亲”,她的恋父情结才会被解开,她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彻底的解决。

17.敞开心扉,青春没有沉重

不知不觉中,她关闭了一扇扇人们了解她的窗口,把自己隐藏在朦胧的浓雾里,让人们捉摸不透她。渐渐地,有人背后戏称她是“冰山上的来客”,待人冷淡,又神秘莫测。在同学眼里她成了一位难以交往的人。

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你愈想愈生气,愈生气就愈没有力气去做应该做的事,就在你漫天漫地的心烦意乱之中,生命中更重要的事被忽略了,因为,你只是一心一意地生气。在情绪上做文章,是对自己的浪费,而且是很坏的浪费。生气之前,不妨轻声地提醒自己一句:“别浪费了。”

小倩是一位正在念初二的女生,她感觉到同学们在冷落她。这种感觉一旦被注意,就变得日益强烈。

下课时,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十分热闹,可是没有人招呼她,自尊心使她不好意思凑过去,她便一个人冷冷清清地坐在空旷的教室里,望着黑板发呆。

同学们相约出去春游,叽叽喳喳议论着怎么玩,没有人理睬她,仿佛她不存在似的。还是团支书记问了她一声:“你去不去?”她觉得,这是出于团结她的好意,其实大伙儿并没有打算邀请她。

她感到自己被人遗忘在角落里,心底涌起一种难言的孤独感,对于她这样一个十二三岁的,正处在交往需求旺盛期的青春少女,生活是多么需要友谊、朋友啊!可她却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这人缘也太差啦!她招谁惹谁啦?没有,她从没有跟别人拌过嘴红过脸。要论学习成绩她不比一般同学差,还获过几次奖呢。可同学们为什么不和她交往呢?小倩百思不得其解,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种局面,正是她无意之中自我封闭的结果。

她刚上初中的时候,同学们挺喜欢她的,下课放学也爱和她聊聊天。“哎,小倩,你家在哪儿住?”“郊区?郊区可太大了,是哪条街哪栋楼?”她有意回避了。她常常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未必全抛一片心。“那你爸在哪儿上班,干什么工作?”“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厂子里,干一般的工作呗。”既回答了人家,又抽象含糊得跟没回答一样。她怕人家因她父亲的厂子不起眼而笑话她,不让同学摸清家底。

还有一次,大伙儿在一块儿激烈地争论红极一时的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她也很有兴趣地听着。她有自己的看法,可是当别人真问到她的看法时,她却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样子,淡淡地一笑:“我正想听你说呢。”来了个以攻为守。在类似问题上,她不愿给同伴们留下思想保守或开放的印象,免得将来被人说长道短。她要表现得老成持重一些。

同学们喜欢玩儿,爱串门,她不主动请她们到自己家玩,也很少向别人讲自己的事情,有为难的事不请同学们帮忙,也很少主动帮同学们做什么事儿。

不知不觉中,她关闭了一扇扇人们了解她的窗口,把自己隐藏在朦胧的浓雾里,让人们捉摸不透她。渐渐地,有人背后戏称她是“冰山上的来客”,待人冷淡,又神秘莫测。在同学眼里她成了一位难以交往的人。

像小倩这样的交往失败者,在我们周围也许不止一个。尽管他们聪明能干,尽管他们不乏动人的微笑,但是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却缺乏魅力。这首先应该归咎于他们过于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他们交往的失败,用句术语来说,在于缺乏交往应有的透明度。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一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孩子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变得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和性格开朗、纯真热情、胸怀坦荡、能推心置腹的人交朋友,而不愿意和难以捉摸、常存戒心的人交朋友。前者属于透明度较高的人,后者的透明度很低,仿佛一个蒙面人。

当人们和透明度较高的人相处时,因为对对方的性格、志趣、经历、特长、弱点等情况容易有较多的了解,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可以无顾虑地相互倾诉自己的欢乐和苦恼,交流情感,互相安慰,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满足。那些将自己封闭起来的人,因为难以了解,难测深浅,就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同时,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交流,往往难以发现进一步交往所需的共同点。自我封闭的言行本身,就意味着对他人的不信任,谁会愿意和不信任自己的人交朋友呢?

除此之外,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有意培养人际的互惠欲,从行为学上讲,互惠欲的培养靠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率的增加,只有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才会使人产生我离不开大家观念。从心理学上讲,互惠欲的培养要靠人们彼此之间感情的付出与索取,只有两者平衡,才会产生彼此的满足,也就是说,要打破自己设置的心理屏障,敞开心扉,用坦荡的真挚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并获得友谊。

让你拥有好人缘

亲密有间,妙就妙在距离的美感。水中望月,雾里看花,隔帘观美人,深山探珍宝……一切迷人的魅力,莫不在于神奇的距离效应。保持距离,有时会给人一种希望和信心,使人感觉到一份淡淡的温暖与馨香。

在待人处世方面,大概没有一个人是不想讨人喜欢的。自我暴露会增加喜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迪尼·朱亚德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了这个结论。所谓“自我暴露”,就是把有关自我的内层信息传给对方,让别人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把自我向别人关闭,本身就是一种示弱。

敞开自我

有位电影明星在一部新片中扮演主角后,受到了评论界的指责,他因此变得心烦意乱。“我再也抬不起头来了,我怎么熬过这种可怕的日子呢?”他对心理专家诉苦。专家听了之后,只给了他一条建议:把你自己内心中这些最隐秘的想法,主动暴露在大家的面前。这位电影明星照办了,他举行了三次记者招待会,双膝瑟瑟发抖地暴露了内心的“自我”。没过多久,他就卸掉了思想上的包袱。他的自我暴露,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称他是令人喜欢的人,以同情和赞许的笔调报道了他。

事实说明,不论是表达爱情,还是诉苦求助,乐于和别人推心置腹、襟怀坦荡,都会潜在有一种对你有益的奇特的力量。一个人如果对别人敞开心扉、待人以诚,人们就会邀请他进入神秘的内心世界中,主动热情地帮助他。

自我暴露

敢于“自我暴露”,乃是童心之表现。人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这句古语告诉我们,童心意味着心地单纯、性格直率、感情真诚,与玩弄心术、虚伪狡诈水火不容。

提倡“自我暴露”,并不是让你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问情由地胡乱暴露一通。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出于礼貌,或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表现出自我克制态度以掩盖自我意识的真实性,是生活的需要,与虚伪并不是一回事。例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别人重重地踩了你一下,当对方对你表示歉意时,你肯定说“没关系,不疼”。

这说明了自我暴露中的相互性原则。就是说,你最喜欢那些和你有着相同水平的“自我暴露”人。自我暴露应该根据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时的相互性原则还有一层含义是,自我暴露必须缓慢到相当温和的程度,缓慢到足以使双方都不感到惊讶的速度。如果过早地涉及太多的个人亲密关系,反而会引起忧虑和自卫行为,拉大双方之间的距离。

18.不是一个人孤独地走

为什么她不向别人开放自己呢?因为小寒隐隐觉得她的家庭、她的父亲是她羞于开口的原因。所以她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密不透风地包裹起来。看起来距离确保了安全,她的隐秘不为人所知,但是,在她把自己藏在堡垒之中、获得安全感的同时,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友情。

小寒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表情平淡,不苟言笑,却坐在我的咨询室喋喋不休地诉说了近半个小时,并举了很多例子。她的问题只有一个: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甚至彼此还有点儿恨意。问我该怎么办。

这又是一个缺乏交往技巧的个案,在高校实践工作中,我接待过许多这样的来访者。一般而言,只要向她传授相应的人际交往的技巧,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于是,我郑重其事地花了近20分钟,告诉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讲解完毕,我想她该心满意足向我道谢而去了吧。可事实上,小寒对我反应冷淡,并不领情。她坐在沙发的角落里一点儿反应都没有,不停地绞着双手,眼神里斜射出来的目光让我感到寒冷和不安。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次失败的咨询。

“您所说的那些我都知道,我也不知为什么,我和同寝室的人根本没有交往的欲望。”小寒冷冷地说。

“为什么呢?”我问。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小寒简短地回答之后,就再也没有看我一眼,双手抱在胸前。

在咨询过程中,我始终无法触摸到她的内心世界。她用她独特的方式把心灵关闭,将我拒之门外。

她坐的姿态让我想到了兔子,兔子遇到敌人时,常常会警惕地保持着与对方的距离,听四周的动静。她与我保持着距离,和兔子有些类似,似乎只要有足够的距离就可以使她感到安全。

健康的爱包含着创造最为广泛和深刻的沟通,包含着创造和获得协调,包含着强烈的对他人及外部世界的关注。病态的爱则包含着强烈的自我关注,包含着更多的依赖和接受。爱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崇高的人类精神和行为,它是人类精神进化的结果,是心灵健康的最根本的体现。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始终有爱的滋养,他就不大有可能患心理疾病(精神障碍),他也不会被疾病击垮。

小寒原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的木工手艺远近闻名,母亲贤惠善良、勤俭持家。一家人日子过得清贫但很温馨。可自从父亲下海以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父亲凭借精巧的手艺活儿和独到的眼光,做起了家具生意。父亲做生意的确在行,不久,全家从农村搬到城里,住上了宽敞的三室二厅的住房。但家庭欢乐的气氛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最后父亲和一个漂亮的女人走了。那一年,小寒8岁,小寒因此感到孤独而自卑。

为什么她不向别人开放自己呢?因为小寒隐隐觉得她的家庭、她的父亲是她羞于开口的原因。所以她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密不透风地包裹起来。看起来距离确保了安全,她的隐秘不为人所知,但是,在她把自己藏在堡垒之中、获得安全感的同时,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友情。

她抱怨说,生命太卑微,生活不容易。

请相信,是种子总要发芽,是人总要慢慢学会长大,每一次坚强,都会让心灵变得更美好。此时,小寒最重要的是在内心深处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大人之间的离合,不再觉得这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只有解开这个心结,她才能坦然地正视自己,敞开心扉,邀请别人进来坐坐。

社会距离与人际关系

一切心理疾病都源于个体对自我心理的长期封闭,我们应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心灵向外部世界开放和向自我开放。心灵开放包括对不同的文化体系开放、对别人的价值观念开放、对更加广博的行为模式开放、对知识开放。我相信,开放是心灵成长的重要前提,没有对心灵的开放就不会有心灵的成长。因为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人们本能地喜欢与他人接触,喜欢与其他人在一起。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有合群的倾向。这种合群倾向的早期表现主要是亲子间的依恋,婴儿对父母的出现表现出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待在一起,同父母亲近时感到愉快,惊慌不安时寻找父母,父母来了便会降低不安程度。

不用说,在小寒的生命里,这种对父母的依恋是相当明显的。当父母关系和谐时,她感到安全且温暖,而在父母离异时,她变得自卑。父母的爱和照顾是接纳的标志。被爱的儿童在确知自己为父母喜欢的时候,就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年龄稍长些与伙伴往来时,就希望为同伴所接纳,希望自己能为同伴所重视、所赞美。如果别人喜欢我们,愿意做我们的朋友,我们就会感到愉快。相反,我们就会感到痛苦,怎么别人不喜欢我呢?因此我们都会设法去博得他人的承认,有时不惜改变自己并付出代价。这就是一种对社会认可的需要,是自尊的需要。

反向心理

基于上述分析,小寒想与人交往,却又不好意思接近别人。这两种对立的心理便产生抗衡作用。我将此取名为精神的抵抗作用。这两种相对立的心理,其双方越是激烈、强大,则精神的能动作用越旺盛。那些一味地为神经质者的思考方法或错误的精神修养所驱使的人竭力地否定、抑制自己恐惧心理、羞怯心理,另一方面又无情地鞭挞自己那种想接近对方的欲望。其结果是,精神的能动作用反而变得萎缩,失去均衡。这些人为了使自己不感到恐惧,便极力地虚张声势,以致顽固不化。

若举一个最易明白的例子,大概莫过于恋爱时的情况吧。假定男性喜欢某一女性,遂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给对方,同时希望对方也对自己表示好感。若隐瞒自己的感情,则最终也无法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给对方,也就不会有任何结果。虽说如此,但纵然不顾一切地到处追寻对方,恋爱也未必会取得成功的。行动是必要的,但要是掌握不好人与人之间相距的尺度,反而会丧失重要的东西。犹如森田博士所分析的那样,正因为自己存在抗衡的心理,所以才懂得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取得平衡。

人际距离

对方和你的关系如何,可以通过他与你保持的距离来判断。同时,彼此间的对话也和双方距离的远近有很大关系。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霍尔的观察,人际关系可通过八种距离来断定。

(1)密切距离——接近型(0.15米)。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具有的距离。这时语言的作用很小。

(2)密切距离——较近型(0.15~0.45米)。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对方的距离,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

(3)个体距离——接近型(0.45~0.75米)。这是能够拥抱或抓住对方的距离。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一个男人的妻子处于这种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性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引起误解。

(4)个体距离——稍近型(0.75~1.20米)。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

(5)社会距离——接近型(1.20~2.10米)。这是超越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同事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保持这种距离,使人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的气质。

(6)社会距离——远离型(2.10~3.60米)。这是为便于工作保持的距离,工作时既可以不受他人影响,又不给别人增添麻烦。夫妻在家时保持这种距离,可以互不干扰。

(7)公众距离——接近型(3.60~7.50米)。如果保持4米左右的距离,说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许多问题或思想待解决与交流。

(8)公众距离——远离型(7.50米以上)。这是讲演时采用的一种距离,彼此互不相扰。

如能将以上八种距离铭记在心,就能准确、顺利地判断出你与对方所处的关系与密切程度。

19.没有一种草不开花

我拿起桌子上的纸巾盒对她说:“你大概也饿了,把这个面包吃了吧。”她大吃一惊,我想她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个心理医生疯了,把纸巾盒当面包!

第一眼看见美芬,我感觉她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女孩。因为第一次找我做咨询时,我问她今天想找我谈什么问题,她抬头看了看天花板,想了半晌告诉我:“我这次也没有什么目的,只是想和你聊聊。”我又好气又好笑,就告诉她,要是只是想找人聊聊的话,应该去俱乐部或茶座,心理咨询是针对那些有心理困扰的人。

她说:“我来找你咨询是我的权利。”接着她郑重地告诉我,她现在是我的上帝,言下之意就是我现在得听她的了。我说,我知道你预约了我的时间,我也理解你需要找一个人倾诉的心情,但咨询和聊天不同。如果没有什么心理困扰,觉得没有必要做心理咨询的话,把机会让给其他人更好一些。她一听说倾诉这个词,就瞪大眼睛……

总之,我越是拒绝,她越对我的咨询充满好奇,当我发现我再也无法拒绝她时,她的咨询动机进一步明确了。我趁机打量了一下美芬,二十七八岁,身材修长,但看上去十分憔悴。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咨询,按照惯例,我先向来访者介绍咨询原则,话还没说完,美芬就打断我的话:“你看我,我是不是长得很丑?是不是?你说呀?”客观地讲,她在女孩当中算是比较漂亮的。我说:“你很漂亮,真的。”对于这样的回答,美芬很不满意,并且不断地追问,而且问的永远是一个同样的问题:“我是不是长得很丑?”

一个长相不错的青春女孩,为什么会固执地认为自己长得很丑?她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丑。我说如果十个人认为你真的很丑,你会怎么样?美芬尖叫一声,那我会认为自己丑死了,没脸见人!如果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认为你长得丑呢?她说,我也会认为自己很丑。我无法说服她,这时我灵机一动,拿起桌子上的纸巾盒对她说:“你大概也饿了,把这个面包吃了吧。”她大吃一惊,我想她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个心理医生疯了,把纸巾盒当面包!当我再一次坚持时,她告诉我这只是一个纸巾盒。我说:“这不可能,我分明感觉它是一块面包!”我们又一次大声争论起来。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她说要请我的实习生做证人,来证明谁对谁错。我说好啊,实习生进来后说这是纸巾盒。美芬听罢一脸得意。接着我问实习生,你认为美芬是不是很丑?实习生说,没有啊,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子。接着我问她:“你说你是相信你自己还是相信我们两个人?”美芬恍然大悟:“难道我真的长得不丑?”美芬开悟了,她说这种想法折磨了她近十年。

美芬说她觉得心理医生的思维很古怪,而我是她所见过的最古怪的一个。她说她看过许多心理医生,没有人这么快地让她放弃了这个想法。我想一想,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比如,如果有人告诉我他最不想做官,我就会想他不是不想而是想做做不了;如果有人告诉我他做梦都想做官,我反而会想,他可能不是想做官,可能是缺乏自尊感或缺钱。

她说,你有两种思维方式。她说对了,正如她自己,嫌自己长得丑的潜意识里可能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漂亮的女孩。

为了挖掘美芬潜意识的动机,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谈话。她说,她从十八岁开始,谈了第一个男朋友,现在总共谈了不下十个。一个个都离她而去,看着同龄女孩都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开始责怪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对男孩子没有吸引力。但另一方面,她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她一直想否认这一点,为此,她一直心存不安和矛盾。她很希望自己能被别人认为是漂亮可爱的,能吸引异性的注意,然而她又觉得这不可能。

谈到这里,美芬几乎和我同时“哦”了一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开始领悟到问题的根本。美芬害怕异性的注意,潜意识里其实是过分希望能引起异性的注意,但恋爱失败的经历似乎又证明了她外表不能吸引异性的事实,这种内心的不踏实不自信转化为不断向别人求证一个问题:我是不是长得很丑?然而在此之前,美芬并不清楚这中间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

等到领悟了这样的因果关系,美芬对我笑了笑,这一次她笑得那么轻松、甜美和自信,她说,她感觉轻松多了,觉得咨询可以结束了。

是呀,近十年的精神折磨终于可以结束了。我欣慰地看着她由自卑自弃开始迈向自尊自信的天堂。

悦纳自卑是一种自我救赎

通过对美芬的咨询,我想起了心理学家阿德勒。阿德勒的童年生活比较安逸舒适,但他自认为是不幸的:哥哥体格健壮,而他长得既矮且丑,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五岁时患肺病几乎丧生。他的学说受到他童年经历很大的影响。

自卑情结

他认为多数人都可能有某种生理上的缺陷,诸如体弱多病、笨手笨脚、畸形、行为幼稚等,这种人往往有自卑感,表现为怯懦、怕羞、优柔寡断、有不安全感,甚至有自虐倾向。同时,他们又可能出现自卫与补偿的意向,表现为鲁莽无礼、胆大妄为、顽固不化、装腔作势、反抗背叛、想做英雄或强盗。

自尊情结

他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地位的动机,这种动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如果一心一意只追求个人的优越地位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就会形成自尊的情结。这种人会变得专横跋扈、目空一切、言过其实、文过饰非、骄傲自大、一意孤行。

错误的生活风格

他认为不以社会利益为目标的追求都是错误的生活风格。他曾勾画出四种类型的人:统治支配型,这种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索取依赖型,这种人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回避型,这种人采用通过回避矛盾的方法获得人生的胜利,常以碌碌无为的方式避免失败;社会利益型,这种人能正视问题,试图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加以解决。前三种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他们要么小时候受到过分的溺爱,要么遭受过不应有的忽视。

出生次序

他指出人的出生次序及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对一个人有极大的影响。哥哥、姐姐喜欢向弟弟、妹妹发号施令,甚至仗势欺人;弟弟、妹妹则对父母特别恭顺,以博得他们的欢心。他集中研究了长子、次子、幼子和独子。发现长子常为弟妹的出生深感不安,他们大都轻视别人,犯罪者、精神病患者、酗酒者以头一胎为多。次子大都雄心勃勃,有远大的抱负,不墨守成规,一般比较干练、果断。幼子处于受全家人溺爱的地位,往往缺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勇气。独子常常是惹人喜爱的,他们在生活中可能为了吸引别人而形成优雅的举止,但在缺乏良好教育方法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相反的后果。

早期记忆

他认为人的早期记忆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生活样式的根源:从中可以看出他是被从小惯大的还是长期被忽视的;他愿意与什么样的人合作以及合作到什么程度,他曾遇到过什么样的麻烦以及他是怎样对待它们的。无论对待成人还是孩子,都应在听了他的抱怨之后,询问他早期的记忆,然后将这些记忆同他所提供的其他事实相印证。比如有人在回忆时可能犹豫不决、拖泥带水,由此便可推断事实上他的童年是不愉快的,对这种人必须加以引导和暗示,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集中表现为其观察事物的模式,这种模式很固执,除非陷入极度困难或者通过教育与心理咨询,使其了解自己生活风格的误区才有修正的可能。心理咨询的实质就在于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缺乏合作的能力,而其根源在于童年的适应不良。通过与医生的合作,他的合作能力得以提高,他的“自卑情结”得以揭示,他的勇气与乐观精神得以唤醒,从而使他逐步理解“生命意义”。

20.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

心理障碍有相当大的顽固性,我们所能选择的是和来访者并肩站在一起作长期的斗争,最后战胜它。弗洛伊德说,对待身心困扰,我们要“努力、了解、适应和忍耐”。我十分欣赏他的这一观点,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相信说大话的心理医生,要相信那些说真话的心理医生:焦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状态。

焦虑这个词,有一种烟雾弥漫的夸张和缠人喉咙的窒息感,让人心情沮丧,好像一个泥潭,一不留神陷了进去。原本可以解开的结,结果是越解越乱,成了死结。

正在读高三的胡南正处于这样的困境之中,主要表现为每到考试期间,就焦虑不堪,还伴有较严重的失眠。

“我在市重点中学读书。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小学教师,可谓出身书香门第了,这既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不幸,父母对我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为我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所以我感到压力特别大。”胡南这样对我说。

“我小时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忆力也很强,遵守纪律,尊敬师长,成绩优异,因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和家长的喜爱。因为深得老师器重,所以只要市里、区里或学校里有竞赛活动,不管是什么竞赛,老师都要选派我去参加。为此,我的学习负担十分沉重。参加竞赛前老师要‘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布置很多模拟试题叫我做,虽然这对我的学习有所促进,但同时我感到精神压力很大,简直不堪重负。老师当然是一片好心,我也认为应当对得起老师,因而唯恐竞赛失利,对各科的学习都抓得很紧很紧。但在心底深处对这种竞赛性的考试很反感,甚至是头疼至极。

“有天晚上,我正在屋里背书,因为第二天要参加高三的摸底考试,恰逢邻居在请客喝酒,猜拳行令的声音很大,吵得无法看书。我又急又气,心中烦躁至极。在这种焦虑的情绪状态下,我一夜也没合眼,第二天的考试自然失败了,父母及老师的眼神里流露出失望和不满。以后,只要临近考试,我就感到焦虑、心慌和彻夜失眠,经常是大半夜都睁着眼望着墙壁,无法入睡。眼看高考就要来临,我该怎么办?”胡南焦虑地问我。

学习与考试焦虑是学生心理咨询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性格内向敏感的同学,更易产生此类问题。如果伴有失眠,咨询起来就更费力,需要进行多方面且较长期的咨询。

我先对胡南进行指导性的咨询,帮她分析:“你以前并不惧怕考试,当你上了高三以后,紧张的学习,以及那一次考试失利与考前受干扰强化了你对考试的畏惧。这是你焦虑的最根本原因。高考是一个仪式,我们从此成长。高考是一道槛,不管你是否承认,如果拒绝接受这个现实,心理上仍与过去藕断丝连,沉溺于过去的荣誉或失败,就会妨碍自己的成长。在高考这个郑重的仪式里,你要提醒你自己,一纸分数决定不了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成功与否。从此,应该告别幼稚走向独立和成熟。”

在这样的分析讨论后,我又特别对她指出:你的其他各门功课成绩尚属中等或中上等,同时对成绩的期望值不要过高。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强项与弱项,然后告诉自己应扬长而不避短,对自己的弱项不作过高要求,也不要逃避,培养自己豁达大度的个性。我建议她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这有助于睡眠状况的改善。同时要有意识地放松情绪,在考前不要人为地加剧紧张,考前复习也要劳逸结合,适时进行休息、散步。失眠严重时,应找神经科医生进行咨询,将心理咨询与躯体咨询相结合。

经过两次咨询,她已能坦然地面对考试了,最为重要的是,最近的两次摸底考试发挥出理想的水平,成绩进入了班上的前三名,考试成功的事实是对她最有力的正强化。

这以后,她的睡眠状况有所改善,对考试的紧张焦虑也大大减轻。

心理医生的焦虑

在第二次咨询中,我拿起一张纸,问胡南:“这能写字吗?”“能。”接着我在纸上穿破了一个洞,继续问她:“还能写字吗?”得到她的肯定答复。我问她有什么样的领悟。她顿了一下:“我明白了,问题还是问题,而问题不等同于这个人。”这完全是她自己的领悟。焦虑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但它并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常感到焦虑不堪。这种焦虑来源于心理咨询本身的职业特点,我不止一次告诉自己,咨询的最低限度就是不要把别人治坏。许多人也许会想,这怎么可能呢?事实上,在心理咨询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因心理问题的评价标准不是客观的。曾有这样一位同学,他平时精力旺盛,易与人相处,成天无忧无虑。可是近两个星期来,他变得极为抑郁,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晚上失眠,还时常哭喊。最后,在他父母的陪伴下,他在某专业医院进行了治疗并诊断为抑郁症。因为医院先假定你是个病人或不正常的人,这好理解,一般健康的人是不会来医院做检查的。因此,一般的程序是先做一个测试(一般的“心理医生”都这么做,一来是可以收费,二来是表现出专业性),这位同学也不例外,做过测试后,医生告诉他是抑郁症,花了几百元买来一个结果,这既是普通人的需要,又是医生的目标,然后医院就给他开了一大堆的抗抑郁药。吃了很久,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恶化(因为专家告诉他有抑郁症,所以他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出抑郁)。事实上,假如你知道,他在“发病”两个星期前收到家里的来信,得知亲人得了白血病并已离开人世,你还会认为他的精神出了问题吗?在我看来,家里发生重大变故表现出痛苦及抑郁症状,是完全正常的。如果家里发生这样的不幸,他还像平常一样开心和快乐,这正常吗?

令人恐惧的场合

最让我感到焦虑甚至有点儿恐惧的是,朋友的朋友需要做心理咨询,一般是这样开始的:“哪天有空呢?我们一块儿吃个饭,我有一个朋友——”在饭桌上我并不会比他们高明多少,这种助人的专业活动怎么成了饭桌的闲聊?可我又怎么拒绝呢,说没有时间?这也太矫情了。向对各解释心理咨询的专业助人的特殊性,无疑会让对方觉得是在找托辞,不肯帮忙,结果可想而知。

我也是凡夫俗子,有朋友赏识当然是好事,可是一旦应允,就等于给双方关系画上了句号,至少是个逗号,首先这种咨访关系就会变质,往往是采用骗当事人的方式:“舒老师是我的朋友,今天一起吃个饭。”吃饭当然要解决问题,可吃饭又不能解决问题。记得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孩子,12岁,逆反,父母希望我能给他咨询。逆反心理通常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在所有关于青春期孩子的问题里,逆反这个词的使用最频繁。但是,这不是个好词,逆反是跟父母成对出现的,但父母常把冲突的原因和责任指向了另一方,而且是更弱势的孩子一方。事实上,好的父母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因为孩子长大,就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

心智健康的母亲一点就通,一通就做出改变,母亲改变了,孩子也就改变了。有内疚感的母亲则说“是啊,是啊”,随即深深自责。有精神病倾向的母亲会指着我说:“你说我是坏妈妈?”所以咨询通常很难进行。可这次的父母坚持认为孩子有问题。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父母的嘴巴像机关枪一样,一条条数落孩子的不是。孩子的头越埋越低,最终像火山一样爆发,父母更是气急败坏,就吵起来了。这一刻,我真的很难受,为这个孩子,也为这对父母,更为我。孩子的问题当然也是问题,但不是全部,至少父母应该负主要责任,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但会不会爱是另外一回事。这对父母就像小学生学雷锋做好事把一个不想过马路的老太太硬拉过马路一样,双方都很辛苦。

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

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警察一样,社区片警、交警、刑警、武警,他们分工明确,各自分管不同的领域,互通有无,相安无事。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曾有人哭哭啼啼向我诉说生活的困顿,我所能做的事只有安慰和支持,但始终无法给他实质性的帮助,咨询的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对于导致心理问题的物质及其他因素,心理咨询当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效果。打一个极端的比方,对于饥寒交迫的人,钱和心理咨询哪一样对他更有帮助?当然,还有很多有症状的来访者,如出现幻觉、抑郁症等,交流都很困难,表现明显的生理症状,做心理咨询只会耽误病情,害人害己,建议这种来访者最好尽快去专业的医院,先进行药物治疗,把生理的症状控制住以后,再给他一些心理上的辅导,这是正确的做法。

21.选择其实会不同

人的一生,要做出无数这样的选择。选择的过程充满矛盾,选择的结果令人焦虑。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是艰难的。

8岁的外甥打电话给我,说星期天要来我家玩,说话的时候语气迫切,因为他妈妈要他在家里做作业。他说,我想来玩,又要完成作业。我说:“你要来玩,你就完不成作业;你若不来玩,你就可以完成作业。”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一会儿。最后他告诉我,他要留在家里做作业。

面对矛盾,这是一个孩子的选择。

我在心理咨询时,我发现许多人的思维在打架,去这个方向不行,去另一方也不行,自己无法面对认知冲突。如需要爱却缺乏爱的女孩,会有两个“我”。一个“我”说“我要爱”,另一个“我”说“我不能失去自尊”。结果恋爱中的女孩子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分手当成是索要爱的手段。

人的一生,要做出无数这样的选择。选择的过程充满矛盾,选择的结果令人焦虑。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是艰难的。

在我的咨询实践中,遇到许多这样的来访者,小芳是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

小芳20多岁,刚大学毕业,美目盼兮,身材窈窕。但眼神里却流露着困惑和不解。

小芳说:“我知道我必须做出选择,一个女人到底把自己的终生托付给谁,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情。

“在同林认识之前,我已经与非有了几年的友情。非是学理工科的,比较理性,内向,性情沉着,但非囿于学科的局限,文学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他知道我酷爱文学,便在业余生活中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尽管他很努力,但依然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我认为伴侣之间除了有共同爱好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互相靠近彼此理解,所以非除了与我有几年的感情,还有与我相互了解这一特点。

“林闯进我的生活纯属偶然。他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高个子,壮实且匀称,英俊中透出几分油滑,原来我对他的印象不怎么样,我觉得他给人一种浮躁的感觉,性情显得放荡,缺乏涵养。我与他交往是从一次诗歌大赛开始,没想到他写得一手好诗,而班上朗诵好的人又数我,他的作品由我朗诵,我的确为他感情真挚技巧熟练的诗作打动,朗诵效果出奇的好,获得了第一名。

“林是那种进攻型的人,在很多场合,他不管我愿不愿意,都会主动关心我,而非是那种传统且有点儿内向的人,他很含蓄,也很会关心人。不管怎样,我必须从他们两人中做出抉择,不能再这样下去,我和林在一起的时候,非仍是那么爱护我,尽管他心中有些怨气,但表示只要我全部身心放在他身上,他愿意为我做一切事情。看着他的样子,我好犹豫,不忍心弃他而去,当然,这不是一种软弱,而是我对他的确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我犹豫再三,直到今天,我仍然在林与非之间不能做出选择。”

怎样帮助她从这种两难的选择中做出理智的抉择呢?我想到孟子的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没等我说完,小芳若有所思地说:“我知道怎么做了,就是舍鱼而取熊掌。”

欲望的选择与幸福

中国寓言中曾有一头毛驴站在两捆草之间饿死的故事,这个故事从一个极端的角度讲了做出选择的困难。我想起了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带他到乡下的老家玩儿。儿子喜欢狗,狗也很乐意与儿子相处,儿子总想摸一摸狗,但中华田园犬实在有点儿脏。儿子立即想到一个替代性策略,找来塑料袋套在手上,这就两全其美啦,儿子达到抚摸狗的愿望,狗似乎也很享受抚摸。在同意及拒绝之间,还存在一种解决问题的替代策略,它是解决现实困扰及心理障碍的利器。

两难选择

我想没有人可以代替小芳做选择。这是一种只输不赢的做法,如果建议有效,你只不过给了对方一根拐杖而已,这根拐杖有助于对方的行走,却会成为她新的问题;如果建议无效,那么对方会感到更加焦虑和无助,对心理医生失去信心。我能做的就是给予她尊重。心理咨询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人性化”的原则,必须把来访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理解和欣赏,必须明白来访者也是一个有完整情感及尊严的人。为此,我无条件地接纳小芳,一旦小芳体验到我对她完整的爱,她也会开始爱她自己,爱是心理咨询的良方。没有爱,再好的技术都没有用。

痛了就放下

在另一次辅导的课程中,我请学员上来体验,请他提着很重的物体,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我问他:“感觉怎么样?”他说:“很累。”我说:“可以忘记吗?”他说:“不能。”“你想要不累吗?”他显得迫不及待。我说:“你要怎么办?”他放下了重物。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却,但一定要放下。

我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苦者对老和尚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和尚什么话也没有说,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和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对于放不下,有时候想想,是真的因为爱得深,还是因为不甘心?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就是再喜欢也不行。太喜欢占用,是因为太过于空虚,需要一些东西来填充。一个缺少爱的人,会追求不属于自己的爱,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会用虚假的成功来掩饰人生的失败。从积极的角度来说,这可使你的生命变得丰盛;从消极的角度来说,破解了心灵的规则。

懂得选择,学会放弃。

22.男人哭泣不是罪

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想不出更好的话来安慰他,所有的心理学理论此时都显得多余。我只是伸出双臂和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就在这一瞬间,他突然泪流满面,压抑已久的情绪决堤而下,一泻千里,我们抱得更紧了。

清晨,我还在梦里,就被铃声吵醒,电话里的声音犹犹豫豫,我问华有事吗。华说没事没事,然后便是一声沉沉的叹息,好似整个人要瘫倒一般。我揉揉肿胀的眼睛说,你来,到我家里来,现在就来。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好。

起床叠被,匆匆忙忙地梳洗、打扫,将家收拾干净,再斟一壶牛奶,等着他来喝。

华兄是我考研时的同窗好友,在考研之前,华兄在县委机关工作,两年后担任县团委书记,据说他和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关系不错,要是继续在红道上走,当个局长什么的是不成问题,但他执意要到党校来吃粉笔灰,并为此费了很多周折。我曾说他,在县里当个局长多好,到党校这清水塘里能扑腾出几个水花?他说,人和人的感觉不一样,别人感觉好的我并不一定感觉好,我就图党校有好的学习条件。说这话时,他脸上写着心满意足。

原来,他放弃了红道的发展,只是为了考研。由于我也有考研的打算,我们就成了考友。

多少次,我看书累了站到阳台上偷懒,总看见夕阳把看书的华兄镀成一幅灿烂的风景,令我感动而又惭愧。

可命运之神总是和他开不大不小玩笑,不是英语差几分,就是总分没到线。就这样一连几年他都与梦想失之交臂,今天,又是一个张榜之日,我有一种强烈的不祥的预感……

像所有遭受重创的朋友,华进门便说:“这日子没法过了,我不过了。”我没有说话,默默地看着华,我理解他的心情。但是华却没有言语,只是不断地叹气。

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想不出更好的话来安慰他,所有的心理学理论此时都显得多余。我只是伸出双臂和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就在这一瞬间,他突然泪流满面,压抑已久的情绪决堤而下,一泻千里,我们抱得更紧了……

良久,尽情挥洒了泪水的华才渐渐地平静下来。

三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三年前的那一天,你的拥抱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没有你的支持,真不知道我现在会怎么样。从那次拥抱中,我感悟了很多,我最终超负荷的情感也酣畅淋漓地宣泄出来,而痛哭,让我拒绝了死神的宴请,给了我再生的勇气和自信。”

有时候,我们无言的安慰比有声的劝导更有力量,还有什么比宣泄压抑的痛苦更有效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多,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及心理障碍导致心理危机、心理失衡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现象。但有的人讳疾忌医,尤其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疾病有一种本能的抗拒,不愿主动寻求帮助。

婴儿偶尔大叫几声,手舞足蹈或者撕扯一些东西,我们可能认为这种举动毫无意义,但婴儿却能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双眸变得更加清澈而美丽。我们是不是要学会宣泄、学会放松?

学会减压

血,是真实的,痛,有时候是虚的。

儿子六岁时,喜欢上了篮球,准确的说法是玩篮球。但每天都要我去陪他去玩儿,我负责捡球及担任心理教练。儿子跑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跑过去问他:“你需要哭一会儿吗?”儿子笑了,笑得很灿烂,扬起头自豪地对我说:“男子汉,我才不哭呢。”有时候,直接说出痛的感觉会让人好受一些。

我认识一位男士,一眼看上去便是那种所谓的成功人士,黑色的名牌西服,浅蓝衬衣领带,笑容温和干净。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也有痛苦。有一天深夜,他独自一人饮酒,喝得差不多时,便放声大哭。哭泣中他打电话给我,先是醉头醉脑声明没别的意思,只是觉得十分痛苦。我一点儿不惊讶,我很清楚所有的成功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孤独和痛苦!

女人脆弱了,就会靠在男人的怀里寻求依托。男人给女人的是山一样的感觉。男人脆弱了,是谁都不能靠的,只能独在小屋一隅,抽一地苦辣的烟头儿。

由于男子汉在受到挫折、打击、压抑时,要么失去理智地暴跳起来去拼个你死我活,要么深深地压在心底,不便宣泄,不愿张扬。自出生后,父母亲就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可日后的旅途并不平坦,要与命运抗争,要与艰难搏斗,要与强手竞争,要与家人分忧……要办的事情太多了。高兴了只能微笑,否则别人会说你轻狂;失意时只能默默叹息,否则别人会说你没毅力;跌倒了得赶紧爬起来,否则别人会说你没能耐;烦恼或忍无可忍时,顶多把指关节捏得嘎嘎响,否则别人会说你没男子汉器量。想哭,眼泪也不能轻弹;想死,也不能随随便便去死,那是脆弱的表现。其实,男子汉也是血肉之躯,也有浓浓的情感,在心理上表现出强大和脆弱两重性,向往宽松优雅的环境,又不能放弃白热化的竞技场;愿意听听轻松欢愉的乐曲,又不能远离斧钺的撞击声。

男性脆弱

男性脆弱的本质是什么?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试图分析和解答这一问题。研究者指出,许多人迄今都未重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当今社会中男孩儿与父亲的接触交往实在太少,身边没有良师益友式的男人来帮助他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男子汉。女孩儿在家里与母亲的接触十分自然,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也多为女性,这使女孩很容易与同性建立深厚友情和亲密关系。男孩儿的成长环境中缺少成年男子的角色示范,他们就只能根据影视媒介中的形象去虚构一个男人,并按照这种虚构的形象去行事,以证明自己也够得上一个男人。但是,由于他始终不了解男子汉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不能在模仿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其结果是他虽有五尺男儿的外表,其中却包裹着一颗脆弱的童心。

他为了掩饰自己内在的脆弱,就不得不学会假装,以免丢了面子。这种假装是被迫的,它使男人内心封闭而孤独,而女人又很少理解男人的这种孤独。其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可能从他们的婚姻生活、父子关系、身心健康以及社会行为上反映出来。

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束缚男人的三大桎梏是:(1)孤独;(2)被迫竞争;(3)一辈子害怕流露感情。如果说女性的敌人存在于周围的世界,那么男性的敌人存在于男人自己千方百计构筑的心理防线之内。男人若不革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不可能改变外部的世界。男人从自己设置的心理防线后边渐渐走出来,意味着他们的进步与成长,它将使男人本身受益,而且也将惠及他们的妻子和孩子。

女性比男性容易哭泣,因为她们很少强忍眼泪。眼泪无疑是人类宣泄情感最直接、最自然的一种方式,那些有害的东西,包括让人悲痛的因素,都随着泪水流走了。这可能是女性比男性长寿的原因之一吧。

压力危害

在经常强忍极度悲伤而不落泪的“硬汉”中,溃疡病和肠炎的发病率比其他人高得多,这与悲痛时机体内所产生的毒素未能及时排除有关。因此,劝君伤心时有泪就流,不要强忍。男儿有泪要轻弹。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贫穷和爱。你想隐瞒,却欲盖弥彰。人生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生命、时间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人生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灾难、死亡和爱。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

23.攻击:不让矛头对自己

听完陈直的叙述,我明白了他的同事为什么脾气这么坏,原来是她把在家里受的气发到办公室里来,而陈直只不过是替罪羊而已。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叫作转移,就是把情绪宣泄的对象转移到相对安全的人的身上。

在我的咨询室里,陈直的诉说几乎是不连贯的,他大概是真的气坏了,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几易其稿,我才勉强把他的话给整理成下面的文字。

陈直在一家银行上班,天天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自从和另一个同事吵架以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事情起因很简单,陈直喝水时不小心拿错了杯子,万万没有想到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同事跳起来指着陈直,歇斯底里地破口大骂。错在自己,陈直支支吾吾地向她道歉。

从那以后,那个同事隔三差五地找他的茬儿,弄得他疲于应付,惹不起还躲不起吗?陈直心想也只好如此了,但那个同事好像似乎有虐待他的瘾,间歇性的,一犯了就要找陈直吵架。

现在只要一上班,陈直就浑身上下不舒服,仿佛那个同事全身是刺,稍不留神就会被她刺伤。但问题是,他又不能不见到她,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现在怎么办?没办法找她打架;找到领导,领导说:“她为什么要找你麻烦,不找别人?”想过跳槽,但现在又谈何容易。这样一来,陈直好像没有退路了。

听完陈直的诉说,我对他的同事发生了兴趣,她为什么常无端地惹是生非?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陈直一听,有道理。但怎么办呢?我说,你和你的那个同事好好聊聊,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陈直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但还是点了点头。

几天后,陈直找到一个机会。那天正是三八妇女节,同事在一块儿聚会,气氛比较融洽,而那个同事却在一旁愁眉苦脸的。陈直走过去,和那个同事聊起来了,这一次他们聊了很多。陈直了解到,她有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丈夫,对她很不好。

听完陈直的叙述,我明白了他的同事为什么脾气这么坏,原来是她把在家里受的气发到办公室里来,而陈直只不过是替罪羊而已。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叫作转移,就是把情绪宣泄的对象转移到相对安全的人的身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在单位里受了气,回家后对家里人大发一通脾气。

陈直显然没有心理问题,问题出在那个同事身上。指责他人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若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如单位对你不公平,“你们这样做太不公平!”换来的可能是领导的愤怒;“我感觉比较委屈,我希望我能得到认可”,与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愿望得到满足。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一是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二是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三是体会自己的需要;四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对方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心理医生的爱与怕

有个老太太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墙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儿走吧。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就走到那堵墙边,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这说的也是我们自己啊。

心理医生角色

我作为一名心理专业工作者,经常体会到这种焦虑和困扰。不知道是谁说过:“好的心理咨询师似乎要有点儿人格分裂的倾向。”这句话是对的。今天我从心理医生的角色来谈,心理医生一方面必须要扮演专家的角色,同时还要扮演要来访者的角色,充分体验来访者的情感与世界;心理医生必须既是“局外人”(不能完全陷进去),又是“局内人”(如果对方在痛哭流泪,你笑笑看?)。正是由于心理医生所扮演的这些矛盾的、多重的角色,使来访者可以获得在其他环境中不易获得的理解、支持。但是,心理医生角色的这种多样性与矛盾性,使得心理医生处在非常复杂的人际、心理环境中,要把握好并非易事,常常会导致人格分裂的倾向。我认为,好的心理医生至少必须体验三个角色:父母、教师、牧师。

恋母情结

每一个前来寻求帮助的人都有故事,准确地说都是内心有创伤的人,他们的安全感遭到极大的破坏,像孩子一样茫然不知所措,分不清哪条路才是出口,十分脆弱和敏感。想象一个迷路的小孩,他是多么需要父母给他一些支持,以满足最基本的需要:温暖和安全。

我们哭着从母体里分离出来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每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种恋母情结,在与其他异性交往时会无意识地接近那些被具有母亲关怀、气质、爱护的人所吸引。受惊吓时不由自主地喊出“妈呀”,这是对安全感需求的渴望,攻击他人时用“他妈的”来表达。每个人都残留着对母亲的依恋情结,健康的人将这种情结过渡为感恩。说明父母尤其是母亲最能给我们安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女性做心理咨询的效果一般会比男性要好(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所以,如果你不是年长的女性,你一定要像母亲一样慈爱;如果你不是女性,最好有一个像我一样女性化的名字(常有人是慕“名”而来);如果这些条件都不具备,也应尽量通过眼神、动作、语言传递给对方一种温暖和爱护,让来访者来有被接纳的感觉以及舒畅的满足感。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之中,来访者才能有效地探索自己,获得改变。

心理医生如教师

心理医生应该像一个教师。就像一个落过水的人,会出现一系恐惧、愤怒的心理反应,甚至在一段时间里产生恐水症。这个时候,他需要一些知识,让他知道出现这种情绪或行为是正常的反应,然后告诉他应该怎样面对,怎么用有效的方式去解决,让他知道创伤反应的几个阶段,如“休克期、否定期、抑郁期”等相关知识。因此,心理医生无法速成,这似乎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不能拍着胸脯理直气壮地说,来找我寻求帮助的人很多,我靠心理咨询活得很好。坦率地说,目前,好像有这样一种信任危机,来访者不相信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没有人们所想象的巨大的市场。

心理医生如牧师

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过,心理医生就像一个牧师,常常给来访者指明方向。我的体会是,许多来访者之所以体验困扰,经常是在原地打转,失去了前进甚至是人生的方向,就如被弄脏尾巴的猫,本能的反应就是不舒服,因此总是想咬掉脏东西,让自己轻装上阵,这也是大多数有心理困扰的人的想法。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问题越来越复杂。如果一个人像祥林嫂一样唠叨个不停,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猫咬尾巴”的情形,我会劝他往前看,往前走,找到可以行走的方向。心理医生像牧师,是因为牧师往往更有智慧。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为他别无选择。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因为他给自己制造了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局面。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第五,甚至更多的方法,不是吗?

24.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当你觉得自己受委屈,或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时,你就要真实地表达你的感受,而不是压抑这种情绪体验。

凌晨三点,袁军醒来后,就一直在焦虑中无法入睡。愤怒和恐惧的情绪再一次被点燃了。

第二天,他迈着疲惫的脚步来到我的咨询室,向我描述了一个愤怒的情景:“一天,老板叫我到他的办公室,一进门,老板就阴沉着脸,说:‘我们公司为什么总发生偷盗事件?’大家的目光都刷地望向我,那种猜忌、不满的目光使我一下子慌了神,有一种百口难辩的感觉。当时我的内心十分难受,真想好好地把事情原委告诉他,可一看到他那充满火药味的脸,话到嘴边咽下去了。若再申辩,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老板最后盯着我,说了一句:‘查出来一定严惩不贷!’

“接下来的几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难言的委屈,同事们看我的目光显得很不屑,有意冷落我,还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好像在说,看呐,那个中饱私囊的家伙。我如芒在背,甚至动了辞职的念头。但是如果那个时候离开,我就真的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袁军在诉说的时候,显得很激动。他最后告诉我,这样倒霉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他的身上。他不解地看着我,一脸的无辜:“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我也渐渐明白他的意思,袁军具有典型的被动—回避型人格特质。这种人突出的特征是努力求和,希望永远生活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之中,但事实上,其内心是压抑的、痛苦的,甚至愤怒与恐惧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这种情绪来源于对冲突结果的消极认知。有心理学家认为,冲突可分为积极的冲突和消极的冲突两种。其实大部分冲突有利于真实需求及情境的展现,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袁军认识不到这一点,是自我评价不足引起的。

“噢,原来是这样子的,我一直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个念头伴随我十多年了,所以我不敢和老板发生冲突。”袁军这样对我说。

“那么,我要怎么样才能改变自己呢?我担心自己做不到啊。”袁军再次露出了不安的眼神。

我告诉他:“关键是要培养自我觉察意识,当你觉得自己受委屈,或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时,你就要真实地表达你的感受,而不是压抑这种情绪体验。”他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接着我们分享了沟通的艺术,沟的目的是通。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胡说;做不到的事,不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袁军把这几句认真地抄下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一个月后,我再次见到袁军,和第一次见面时相比,他简直判若两人,精神焕发,状态也比以前好多了。

当来访者爱上了心理医生

这事还得从我毕业那年说起。刚毕业来到学校工作之初,我满怀热情,全心全意地接待着每一个来访的学生。

她,是为了感情纠纷而前来咨询的。咨询刚开始,她就声泪俱下地诉说,显得弱小无助、可怜兮兮。我所能做的只有安慰和倾听,力图使她平静下来。

暗自得意

过了几天,她又一次找上门来,我暗自得意,这说明她对我产生了信任。果然不出所料,她说她比上次好多了,可是情绪还是十分低落,甚至是消沉的。

我理解心理的改变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我仔细地询问了她的现状,得知她与男朋友的关系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在学业和爱情之间无法选择。她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她不想因为爱情而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当然也不想辜负这两年的感情。我开始决心帮助她认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并希望她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后来,她就开始常常来办公室与我探讨事业与婚姻的关系,并且有时是浓妆艳抹的。为了更好地建立咨访关系,我也向她坦露了自己在大学时的一些情感经历。

就这样,她与我的沟通不断深入下去。每一次咨询时,她总是认为我说得很对,她保证一定遵照我对她的劝导到生活中试一试。并且在下次来访时,总不忘告诉我,她的情况好多了,多亏了我的帮助。

不知不觉间,我发现她找我的频率高得非同一般,后来几乎每天都来一次。我开始警觉。我似乎感到她对我所提供的帮助有了某种我不希望出现的依赖。

爱上心理医生

发展到后来,她大事小事都爱找我。在别人看来,我几乎成了她的日常生活顾问,或者简直就是她的父母了。至此,我才发现她对我的依赖转变为移情。她过去对我所说的“进步”,都有可能是装出来的,为的是讨好我,让我一直做她依赖的对象。

于是我陷入了反思。是否这个女孩还没有完成她的“心理断乳”?我感到失败的威胁,可我不甘心,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在她身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常常为了她的处境与问题苦思冥想,废寝忘食。我努力说服自己对她应当多一点儿信心,多一点儿耐心。我努力让自己更认真地倾听,更仔细地解答。我不愿意轻易承认一个失败。我期待着通过努力,我也许能战胜自我,维护我温和、善解人意的个人形象,并切实地继续帮助她。

可是,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我的心情越来越不适合于咨询了。一听到她无休无止的唠叨,我头皮就开始发麻。我真想放弃了算了。我真想冲着她大喊大叫一次,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耐烦,以表示我对她的强烈不满。

我曾经告诉她,许多事就是要靠自己来解决的,咨询不过是指点一下迷津罢了。

纠缠

如此纠缠了一些日子,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冲着她雷霆大发。我警告过她,我不是她的父母,不可能什么事都替她做主。她却笑嘻嘻地说,那做她的哥哥也行啊。我说我特别不喜欢把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说成是什么哥呀妹呀的,她马上就说,那好,那我们做朋友也行啊,而且你一开始不就同意我们可以成为朋友的吗?绕来绕去,我反而处于被动而尴尬的地位了。

那段日子,我的心里堵得慌,我害怕上班,害怕见到她。最后我把她介绍给我的老师,终于结束了那段不正常的依赖关系。

心理咨询师不容易,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来访者会将他早年人际关系的体验投射到心理咨询师身上,憎恨父母的来访者可能会通过厌恶咨询师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愤怒,而心理咨询师应充分体验来访者对他的不满、敌意甚至愤怒。当然,一个渴望父爱的女孩,也会对咨询师产生依赖、尊重及爱。

25.大声喊叫不是我的错

18岁那年,我上高三,这期间曾和一个男生闹矛盾吵起来,他指着我的鼻子嚷:“死女人,你有什么好嚣张的,别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你充其量不过是个抢劫犯的女儿罢了!”起初我安静地听着,咬着嘴唇,突然,我的愤怒爆发了,我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最终那个男生理屈词穷,在同学的指责声中灰溜溜地逃走。

闵柔曾就读于省城某师范院校,毕业后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24岁,收入稳定,工作轻松,人也长得娇小玲珑,很可爱。她最近交了一个男朋友,他们感情很好,但对方不喜欢闵柔像吵架一样粗嗓门说话的习惯,认为那很没有淑女风度。

闵柔苦闷极了,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总想下定决心改掉这个坏毛病,因为这样的说话习惯,让她吃尽了苦头,在大学里没有人喜欢她,参加工作后同事也不爱与她交往,学生背着她给她起了一个“鸭子”的外号。闵柔的男友说,她再不改掉这个毛病,他们就只好一刀两断了。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粗声大气的女人。

闵柔的嗓门的确很大,说话像吵架一样,而且速度很快。这让我的实习生吃惊不小,其他的来访者都是拼命压低嗓门,怕隔墙有耳,偷听到他们的隐私。她倒好,叫叫嚷嚷。“你说我该怎样才能改掉这个毛病?”她殷切地看着我,让我觉得如果不帮她这个忙,简直就会成为毁掉她一生幸福的凶手。

我不禁问她:“你为什么要这么大声说话?”

她说,我害怕别人听不见我说话。接着她神色黯淡下去说:“不瞒你说,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受重视。”

我说:“告诉我,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个刚才粗着嗓门说话的女孩,嗫嚅着,扭捏不安起来,说:“我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没有父亲,父亲在一次参与抢劫中被人杀死,我从小就感到耻辱,习惯于沉默和孤独。刚上学时,经常有人欺负我,衣服也常被人扯破,因为我是抢劫犯的女儿。回到家里,母亲只是一个劲儿地流泪。

“我从小习惯于这样的伤痛和嘲弄,我渐渐地封闭起来,不与任何人交往。从小学到中学我没有一个朋友,虽然我十分渴望朋友。我觉得自己成了这个世界上一个多余的人,好在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偶尔被老师提问时,我也是把头深深地埋在课桌上,用蚊子嗡嗡似的声音回答老师期盼的眼光,后来老师也不再提问我了。

“18岁那年,我上高三,这期间曾和一个男生闹矛盾吵起来,他指着我的鼻子嚷:‘死女人,你有什么好嚣张的,别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你充其量不过是个抢劫犯的女儿罢了!’起初我安静地听着,咬着嘴唇,突然,我的愤怒爆发了,我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最终那个男生理屈词穷,在同学的指责声中灰溜溜地逃走。从此以后,我的嗓门就变得大起来了。”

闵柔的经历让我惊讶极了,没想到一个外表柔弱的女孩,有着如此曲折的经历,一直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包袱。这段人生经历显然比较接近问题的本质,她试图用大声说话来掩饰着她内心的自卑,她怕被人看不起,怕不受到重视,尤其高三时发生的那件事,更是让她感到只有大声说话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原来我一直不自信?”闵柔惊愕地瞪大了眼睛。

我想告诉她,赢得别人的尊重不是靠大声说话,自信自强是积累起来的内心的力量,让自己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强。

那一天的咨询就到此结束了,后来,闵柔告诉我,她说话的声音渐渐地趋于正常,正要和男友相携走进婚姻的殿堂。

你为何与众不同

每个幼儿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站在镜子面前很吃惊,“这是我吗?”会回头看父母,父母对惊讶的孩子给予有力的回应:“这就是你啊!”父母的欣赏与赞美令孩子感到满足,从得到了父母的认可中增强了自信。可是,当孩子慢慢长大时,父母却不再给予孩子有力的回应,孩子就会对世界越来越疑惑,越来越缺乏自信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在问自己,然而许多人都没有得出满意的答案。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暗示效应

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为了防止迷失自己,就要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上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总是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心理学家巴纳姆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就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后来有人把这称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先生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情绪低落、感到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会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26.为何众人皆醉我独醒

许多年轻人之所以对别人总是看不惯,之所以在人际关系上总是出现这种或那种麻烦,是因为他们看人总是持一种“苹果,你为什么不是橙子”的思维模式。他们以“橙子”的标准来看待和要求“苹果”,当然“苹果”就不会顺眼、不合口味。苹果就是苹果,它就是那个种类,为什么你非要要求它是橙子呢?

“地球上有将近60亿人口,我们可以拥抱的人有多少?可以牵手的有多少?可以讲话但不能碰触的人有多少?擦身而过的又有多少?有时候真的觉得,可以进入自己内心的人,如果用手来数,是不是一只手就够用了呢?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退化变成猴子,一群一群地依偎在树上,躺着一起晒太阳、吹风、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思考了一遍又一遍,我身边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许多朋友的交往通常20句固定的话就够用。例如:你好吗?吃饭没?去哪里?好漂亮!还好!没啥!就这样!……”

这是一个叫丽娜的女生写给我的,她是一个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她写信给我说自己感到孤独和伤感。她对现在班里的人际关系很厌烦,说同学们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从不说真心话,显得非常虚伪。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清高、看破红尘的味道。

其实,丽娜是否真的“思考了一遍又一遍”,我无暇去仔细推敲。我只想告诉她,真正的心理咨询是比较贴近真实的人生的过程的。从一出生,我们就努力地学习怎样生存,之后又开始学习怎样与人交往、建立关系。童年时期期待着长大,长大后又期待着有所成就;最后不管得到的是什么样的成就,都要面临死亡、结束,而每个人的结束都不相同。心理咨询的过程也是这样。也许你的人生的过程中遇到了某些关卡,仿佛再也过不去了,你来到心理咨询师的会谈室,你就开始成长,对问题有更宽广的看法,甚至对人生有了另一些期待,你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又可以走下去了。接着就是说再见的时候了。这样的过程,几乎就是所有心理咨询过程的基本原型。

罗杰斯认为,心理失调产生的根源,就是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怀,必须根据他人的意愿行动,并用他人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被迫否认自己的经验系统,从而导致自我与经验发生强烈冲突,失却了真实的自我。从这种观点出发,我对丽娜的咨询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认知疗法来改变她不合理的看法,以恢复来访者的心理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人往往无法在人群中找到归属感而产生苦恼。在一次心理学课堂上,我曾问过我的学生,你对班里的人际关系怎么看,自己最讨厌什么样的人。结果他们普遍认为现代人太虚伪,而且几乎所有的同学也都表示了自己最讨厌的就是虚伪的人。

这就怪了,既然人人都说别人虚伪,那么到底谁在虚伪?既然大家都讨厌虚伪,可为什么虚伪还四处蔓延呢?

不难看出,我们容易犯“双重标准”的错误。也就是说,我们常对待别人是以一套标准要求,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实施贯彻的却又是另一套标准。他们不允许别人虚伪,可自己也并不是总讲真心话;他们希望别人都能理解自己,却不能容忍别人身上一些不合自己口味的东西;他们常常指责别人自私自利,但自己并不见得有多么慷慨大方;他们讨厌别人背后议论人,然而自己在别人背后也没少叽叽喳喳……

看来,我们所讨厌的别人身上的许多弱点,在我们自己身上也能找到。因此我们不应把自己认为别人应该怎样做的标准定得过高过严,我们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的言行必须合乎自己的准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对自己多提些要求。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不是一种漂亮的自我标榜,而是搞好人际关系千古不谬的至理名言。

许多年轻人之所以对别人总是看不惯,之所以在人际关系上总是出现这种或那种麻烦,是因为他们看人总是持一种“苹果,你为什么不是橙子”的思维模式。他们以“橙子”的标准来看待和要求“苹果”,当然“苹果”就不会顺眼、不合口味。苹果就是苹果,它就是那个种类,为什么你非要要求它是橙子呢?

我们必须放弃用那种完美的、理想化的标准来看人,而代之以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他人,这样我们才能既看到对方的缺点,也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虽然这些优缺点在比例、表现的方面、表现的时机和表现的对象上有所不同。这样,我们才会发现绝大多数人身上的许多缺点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可以接受的。我们所应做的是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热情、能力、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去激发别人更多地表现出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到那时我们将会感觉到,尽管这个世界不尽如人意,但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学会肯定别人

有这么一句话,“男人喜欢好看的,女人喜欢好听的”。实际上,就许多大学生而言,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处事方式、容貌气质等,往往缺乏比较准确和稳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而需要借助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进行自我的认识。为此,大学生大都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说法”,不但全盘牢记在心,而且随着这种评价的褒贬不同,还会有强烈的忧喜情绪出现。同时,称赞与鼓励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积极的暗示,有助于树立起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心。

在这么一种心理需求之下,人们多从别人口中多听些赞扬肯定的话,少听点儿贬低否定的词,就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了。倘若你没有顾及人们的这种心理倾向,不管时间、场合、对象而只是一味地快人快语、有什么说什么,那么你可能就会冒他人之大不韪,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愤怒。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软弱的敏感区、危险的避讳区,这些区域好像是一片布雷区,是主人刻意或潜意识里小心维护的地方。倘若你感觉迟钝、冒冒失失地擅自闯入,那么你必定会遭受激烈的反应,所以即使大家在相互开玩笑时也绝不要触及对方的避讳区。

慎用忠告

我曾认识一个小伙子,人长得又高又帅,可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很讨嫌,最不爱听他说话。原来此兄说话没有遮拦,凡事直抒胸臆。有个朋友想参加成人高考,他听后马上劝告:“我看你那样儿也坚持不下来,趁早算了吧。”另一个朋友想追求一个女孩儿,他得知后立刻又发出“忠告”:“就凭你那长相和挣的那点儿钱,人家会看上你?”他这番话即便是“好心”,又有谁会觉得中听呢?有一次我们帮一位朋友搬家,大家都是尽力相助,可他老兄偏要在干完活后,当众公布由他亲自评选的从干活最卖力者到最不卖力者的排行榜,弄得主人客人都很尴尬。这类人,其实是处世幼稚和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只管自己嘴巴痛快,全不管他人内心高不高兴。有位女作家对此曾抨击道:“很不喜欢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人,只可惜,很多人误以为这就叫有性格,其实,这什么也不是,只是自私而已。”

据说日本人在社交场合温文多礼、谦恭自律,对别人则乐于赞扬、捧场。比如日本人把那些“五官未长错地方,皮肤上没有遍布痘、疤、麻点”而在我们看起来长相一般的女性,都称之为“美人”。另外还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你很聪明。”我想对于这种风气,并不能简单地将它视为一种礼貌,更不能将它看成一种虚伪,而要看到这样一个相互赞美和肯定社会氛围将有利于优化大众所处的社会心理环境、维护大众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自信并使人们获取良好的自我感觉。

27.不是一个人在孤独

别人没有你想象的快乐。斯坦福大学心理研究发现:我们总是有低估他人负面情绪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总认为别人春风得意,而倒霉的那个人总是自己。这是由于我们有关注自身负面信息的倾向,以及人们在交际中往往戴着快乐的面具刻意隐藏。别人并不像你看到的那么风光,你知道吗?

阿蓉第一次坐在咨询室里时,双手紧抓着放在腿上的书包,眼神迟疑。她告诉我她心情很坏。她家在内陆地区,十年寒窗,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几乎喜极而泣。

然而,当她步入大学后,她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在她寝室8个同学中,有6个是上海人。她觉得她们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说着她听不懂的上海话,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变着花样玩儿。在她们面前,她自己像个小孩子。而老师在课堂上讲着一些莫名其妙又深不可测的东西。

她说她找不到自己。“我到哪儿去了?我该怎么在众多天之骄子的夹缝中生存?我的价值、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她告诉我:“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了。我害怕,我害怕自己要疯掉了。”

我向她坐的方向倾着身子,静静听她诉说,在适当的时候用简短的重复或回应鼓励她宣泄。这是她到上海一个多月累积下来的情绪!能找到人倾诉,就能减少一些恶劣的情绪。她在倾倒累积多日的情绪垃圾,这时她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容量大的垃圾桶。在她倾诉的同时,咨询师如果能用理解、关心、尊重的态度对待她,也就很容易同她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

阿蓉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只有她的问题是独特的,在自己因为倒霉而痛苦时,如果碰到和自己一样倒霉的人,她的痛苦就会减轻。

于是,我向她介绍了我在读大学时的一些感受。读大学期间的一个寒假,我在家里意外地收到一封学校寄来的信,打开一看,原来是我心理学史没考及格,通知我提前三天去学校参加补考。用五雷轰顶形容当时的感觉,大约不算太过。一个假期要复习不说,心情也极恶劣,更糟糕的是,下学期去学校,如何好意思面对同学?

刚过完年,我就匆忙赶到学校。令我惊讶的是,竟然有好几个同学先我而到了。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们也跟我一样,是某一门甚至两门功课不及格提前到校参加补考的!我的心情立即大为好转。

我对她介绍了“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说法后,她感到很新鲜。她说她以为只是自己有问题,原来这个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但她又说,她发现她的同学过得都不错,好像没有适应不良的现象嘛。我说这是因为各人情况不同。

假如你心中充满了沮丧,一味地退缩和逃避,那么诉苦就只能给你一时的轻松,它甚至还可能纵容你的痛苦。

她后来说:“这世上黑暗的隧道虽然很多,却没有一个是走不到尽头的,阳光普照的地方毕竟更多些。克服苦恼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找到自己的爱好,克服自卑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培养起自己的专长,两者结合,我找到了阅读和写作。这时,我那颗似乎枯死的心又复活了。”

在第四次咨询中,我感激阿蓉以寄来日记的方式表达的对我的信任。我告诉她日记写得很好:文笔优美流畅,叙事细腻生动。写作正是她的爱好和特长。我把日记本还给她,要她继续写自己的日记,要她以后也把日记拿给我看。

在第五次咨询中,我们就她日记中记叙的一些事情进行了分析、讨论,也留出时间对我们上次讨论的学习问题进行了回顾检查。我在咨询中采用了“现实疗法”的原则和思想,在给予她温暖接纳的同时,一直坚持要她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强调“行动”(doing)。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性格等诸多问题中,重点选择了学习问题,要求阿蓉采取实际行动,让她在“doing”中找回自信。

赢取起跑线的胜利

我想大家一定看过马拉松比赛,在起跑线上,选手们都冲劲十足,都有夺得冠军的雄心壮志。可是慢慢地,越到后来,跑在前面的人数越少。这与其说是勇气的较量,不如说是意志的竞争。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谁将赢得最后的辉煌。正如大学新生,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未来都充满美好的向往,而大学就如四圈的赛跑,我相信会有人很快就跑到终点,也会有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中途退出比赛。大学能否取得成功,将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事实上,决定大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如何,也不在于一个人的过去是多么的辉煌。

起点决定终点

如果你想在四年后的就业市场上从容不迫,在大一时就要认真思考人生目标,最起码要想象一下四年后自己会在哪里,为了到达那里,自己应做什么样的准备,应该积极去参与什么活动,应该去学习什么知识,应该尽心去体会什么、努力去克服什么、断然去拒绝什么。

在新的环境里,对大一的学生来说,正确认识自己,确立一个人生目标非常重要。在中学,我们习惯家长教师的指导,过着有规律并且有明确目标的生活。进入大学,取而代之的是突然由轻松带来的空虚和缺乏明确目标的迷惘。

在大学里,新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考研、过英语四六级、学好计算机、参加社会活动、竞选班干学干、谈恋爱以及学好专业等。每一样都会让我们心动,我们该怎样选择呢?我们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将成为很多人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每年都会有许多这样的学生,因为这些问题而前来寻求咨询。心理学家曾用狗做过一个实验:如果让狗看见圆形图时就给予食物,如果呈现一个方形图时则对它电击。多次训练以后,狗就学习了这样一种行为反应模式,看到圆形就显得高兴,看到方形就感到恐惧并迅速逃离。这时心理学家巧妙地更改了一下条件,给狗一个既不是圆形也不是方形的图案,狗就显得无所适从。事实的确是这样,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也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感到焦虑和迷惘。

正视缺憾

假如一张纸代表我们的人生,使这张纸完美无缺便是我们的期望,也是我们的奋斗方向。但事实上,这张纸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代表的可能是性格的弱点,也可能是我们并不富裕的家庭出身。这样的客观事实并不可怕,我所担心的是大学新生对待它的态度。有的人回避它,而另一部人则尽力正视现实,并尽可能从其他方面加以弥补。在大学里,贫困生两极分化的情况非常明显,有的贫困学生陷入爱慕虚荣、自卑自怜的怪圈里;有的则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把求学当成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你的人生最终会染上什么样的底色,取决于你对待它的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大一时的心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四年后的走向,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28.别把自己伤害了

女孩不喜欢我,是因为我长得丑,所以我很没用。领导不重视我,是因为我的确没有能力。我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我快三十岁了,名牌大学本科毕业还要家里供养是可耻的,我成了这个世界上一个多余的人。

明子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可毕业五年来,时常处于失业状态。

明子从小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读书的时候也常做着衣锦还乡的美梦。大学毕业后,明子进了一家国有企业,明子很珍惜这份工作,没日没夜地忙碌,每天加班加点到深夜,甚至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刚工作不久,领导交给明子一份文案策划,明子花了几天的工夫把这个文案做好了。他有些疲惫,但更多的是兴奋,因为提前完成了工作,并且认为这个文案相当完美,可当他亲手把这个文案交给领导时,领导很随意地翻了翻,看了几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看着领导冷漠的表情,明子变得沮丧而失望。

明子更加谦虚谨慎地工作,每天都告诫自己:不行,今天一定要更加努力,不能再出任何差错。可事与愿违,错误接二连三地来了。明子陷入了自责自卑之中,在这种心态下,人际关系也处理不好。明子开始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总是想着办法请假,今天生病明天不舒服,只工作了一年,单位就让他主动离职了。失业后的明子有些承受不了,整天变得疑神疑鬼。

明子是家里的长子,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对他的教育简单而粗暴,从小父母就告诉他:你是老大,要做出榜样。从小学到中学,明子的学习成绩都不错,体育也很棒,虽然性格内向但很活跃,人际关系也不错。上了大学,明子喜欢上一个女孩,但那个女孩却情有所属,喜欢班上的另一个男孩。单恋没有结果,让他感到苦闷而困惑,他常有意无意地拿自己和那个男孩比较,心想自己之所以不被那个女孩喜欢一定是因为自己长得不够帅,对着镜子看了半天,觉得自己真的长得不够男子气,脸上还有雀斑。于是,他陷入焦虑、沮丧等恶劣的情绪之中,带着种种不良情绪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学毕业。

本来寄希望于大学毕业以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可现实的挫折又使明子陷入了自卑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五年来,明子没有能力从失望沮丧中走出来。明子之所以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存在一个强大而顽固的自我惩罚机制。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子日记吧:女孩不喜欢我,是因为我长得丑,所以我很没用。领导不重视我,是因为我的确没有能力。我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我快三十岁了,名牌大学本科毕业还要家里供养是可耻的,我成了这个世界上一个多余的人。

从表面上看,明子责备自己总是有那么一点儿道理,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明子过分夸大了困难的程度,并对失败进行了不恰当的归因,他把一切的不顺都归结为自己的过错。

为此,我为他进行咨询的重点就是帮他进行正确的归因,并与他展开辩论,我一次次地为他分析了他观念里的劣等感,帮他学会客观地看待人生的成败得失,而这一切最重要的是停止责备自己,找回丢失的信心。

经过四次咨询,明子的心情渐渐变得好转起来了。

心有所向,如何审美

如果你感冒了,同事让你回宿舍休息。“她对我真好,关心我的身体。”这么一想,你就会表示感谢,心中掠过一阵暖意。“她让我回去,无非是怕感冒传染给她,影响她工作。”这样一想,你的心情一下子转阴,讨厌与愤怒的情绪随即产生。可见,同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

为什么会这样?理性疗法理论创立者艾理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被称为ABC理论。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两个人遭遇到同样的激发事件——工作失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产生了很大的情绪波动,在总结教训时,甲认为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止再犯错误,努力工作,把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由于有了正确的认知,产生合乎理性的信念,所以没有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乙则认为发生如此不光彩的事情,实在丢尽脸面,说明自己能力太差,没脸再见亲朋好友,由于有了这样错误的或非理性信念,再也打不起精神来,导致不适当的甚至是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绝对化

要求的绝对化是非理性信念中最常见的一个特征,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件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常用“必须”或“应该”的字眼,然而客观事物的发生往往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常出乎个人的意料,因此怀有这种看法或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的困扰。

概括化

过分的概括化的要求,对事件的评价以偏概全,一方面表现为非理性评价,常凭自己对某一事物所做的结果的好坏来评价自己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是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别人的非理性评价,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这个人很坏,一无是处,其结果是一味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和愤怒情绪。

糟糕透顶

糟糕透顶是非理性信念的又一个特征,认为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或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理性信念常使个体陷入羞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安、极端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这种糟糕透顶的想法常常是与个体对己、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

上述三个特征造成了病人的情绪障碍,因此理性疗法是以理性咨询非理性、帮助病人改变其认知,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来替代非理性思维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的不良影响。

标题:天地劫幽城再临聂小倩五内加点推荐,天地劫幽城再临聂小倩五内加点
链接:https://www.miaoshengapp.cn/yxgl/174633.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讯推荐
嘴挺台产疫苗却赴美国打辉瑞的“台独分子巨头”,诊断了!,
嘴挺台产疫苗却赴美国打辉瑞的“台独分子巨头”,诊断了!,

民进党造业“反中牌”这次真的翻了船作者

2023-10-07
织毛衣大师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
织毛衣大师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

导读:最近很多玩家都在关注织毛衣大师这款手

2023-05-16
元气骑士摩托车需要什么材料 摩托车材料介绍
元气骑士摩托车需要什么材料 摩托车材料介绍

元气骑士摩托车需要什么材料?元气骑士是一

2023-07-26
《诺亚之心》格丽特亚历山大技能介绍,
《诺亚之心》格丽特亚历山大技能介绍,

盘点2019年凯特王妃,华丽的连衣裙装扮,完美搭

2023-10-05
《如龙6》支线17在哪触发 小恶魔的危机任务完成方法介绍,
《如龙6》支线17在哪触发 小恶魔的危机任务完成方法介绍,

游戏史上最能背锅的男人,让人沉迷夜店忘记主

2023-10-04
画面很精美又好玩的仙侠游戏大全 2021最热仙侠游戏推荐,十分好玩的仙侠游戏有哪些
画面很精美又好玩的仙侠游戏大全 2021最热仙侠游戏推荐,十分好玩的仙侠游戏有哪些

什么仙侠手游好玩,好玩的仙侠手游推荐在当今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