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使缅甸深陷负债圈套? 我国:已获得真心实意考试成绩,
南明时江南还有那么多军队为啥这么快就垮了?
1644年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的同一天,江南的明朝官僚拥立福王朱由崧监国。不久,朱由崧即皇帝位,也就是弘光帝。
弘光朝廷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拥有强大的兵力。
当时,总兵左良玉在武汉的兵力约30万,号称百万;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的四镇兵力约3、40万;已经接受弘光册封的郑志龙拥兵20余万。此外,河北、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明朝残余势力及武装,有的也编入南明军队系统。
可以说,弘光政权的总兵力,不下百万。
而当时的大清呢?入关之初,满、蒙、汉八旗兵大约为20万左右,既要对付南明政权,还要进攻大顺、大西的农民军。
两相对比之下,南明即便不能恢复中原,如东晋、南宋一般划江而治还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很短的时间内,南明政权即灰飞烟灭!
这是怎么回事呢?
良好的基础与不称职的领头人
南明立国的基础是非常好的,比东晋、南宋都要好很多。
南京,原为大明都城,朱棣迁都到北京后,仍然实行“两京制”,南京依然保存了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
清军入关之初,“剃发”、“圈地”等政策不得人心,使大批明士大夫南奔,寄希望于在南方。
可以说,南明的立国基础比东晋、南宋都要好得多。
可是,基础再好,也得有合格、明确的领头人。
建立东晋的司马睿,西晋时是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西晋灭亡前已经南渡建康,笼络江东士族。
建立南宋的赵构,北宋灭亡前更是曾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说河北兵马大元帅)。
说他们是真正的“中兴之主”或许不合适(刘秀那样的才算是真正的“中兴之主”),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拥有丰富的军事、政治经验,拥有相当的个人威望和比较强的“基本盘”。
而南明的皇帝们,就差得远了。
明朝的藩王们,即便想参与军政事务也会被严格限制,除了养尊处优,几乎无事可干。
所以,南明各个小朝廷的帝、王,虽然个人素质各有差异,但全部缺乏实际军事、政治经验,也缺乏“基本盘”,全部都是被实力派人物所拥立的。
比如这位被拥立为帝的朱由崧,自打生下来就跟着痴肥的老福王享福,除了吃喝玩乐,别的是真不会。
基础好,但是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
所以,好得不得了的基础,也就成了各派政治人物“八仙过海”的舞台。
兵马虽多,但靠得住得少
南明看起来还拥有百万大军,但其实这些军队大多早已经证明:都是靠不住的。
左良玉,早在镇压李自成时就开始跋扈,畏惧、避开李自成,连崇祯都使唤不动了。
高杰、刘良佐,原本就是李自成的“贼军”中过来的。
郑芝龙,也原本就是海盗过来的。
刘泽清倒是“根正”,但也早已跋扈。京师陷落前,崇祯诏他勤王,他虚晃一枪,跑了。
可以说,这些拥兵大将,大多都是反复无常,并没有岳飞、韩世忠们的忠诚。
清军南下前,有人问刘泽清对策。
刘泽清答:清军来了,我自取江南一郡割据。
对他们来说,所谓的对策,指的是保全自己实力的对策。保卫南明?没空考虑!
乱成一锅走的朝廷
由于任何王爷都没有个人威望、实力基础、军政能力,因此,谁来当皇帝,当了皇帝后干什么,完全由各个实力派人物说了算。
因此,从立帝开始,各类大事无不是各派博弈的结果。
在马士英等人成功排挤史可法后,各派都清楚:所有的旨意都只是马士英的意见罢了,根本不具备权威性!
黄得功,已经算是最为忠诚的将领了。他最后是为护主而死的。
即便如此,黄得功每次得到诏书书,都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并当面撕掉诏书!
黄得功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是如此了。
因此,各镇将领彼此之间相互攻杀,各镇上下级之间也相互谋害,乱成一锅粥。
后来,因为“太子案”,武昌左良玉居然放弃武昌,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东下讨伐!
而马士英的态度却非常明确:宁可君臣皆死于清,不可死于良玉之手!
这种情况下,谈论防御体系是奢侈的。
毫无作用的“防御体系”
南明的防御体系,原本是按照史可法的构想设置的。
然而,还没等清军打,这个体系自己就崩溃了。
首先是高杰被杀。
高杰,是江北四镇中兵力最强者,结果在内乱中被诱杀。
这还不算,其他各镇将领都想要瓜分高杰的部队。
高杰所部将士离心,史可法见人心不稳,只得率军南撤,南明在河南、徐州一代的防御不攻自破。
随即,武昌的左良玉突然东进,变成了敌军。
接下来,为了抗拒左良玉,朝廷调黄得功、刘泽清等将领前去抵抗。
刘泽清驻守的淮安,本是淮河防御的重镇,刘泽清一走,江淮防御体系彻底崩溃!
而长江沿线的防御也是“站桩式防守”。
原本,史可法为加强镇江一代防御,特意从福建郑芝隆处借来了郑鸿逵、郑彩等军前来防御。
可是,马士英怀疑史可法调这些人来是为威胁自己,因此,特意安排了自己人前去节制。
因此,长江下游的防御,上下相猜,根本没有统一指挥,各军最多守住自己的驻地,根本无法组织统一的巡江。
可以说,清军还没来,南明的这套防御体系已经自行崩溃了!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被清军打得崩溃的李自成,此时也进入湖北,决意“顺流东下,取江南为业”。
所有人都知道:兵力看起来最多的南明,其实已经是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秒杀”
1645年二月初八,多铎奉命攻河南。
高杰死后,河南已经没有什么防御,30余州县,全部望风而向。
四月初九,清军兵分两路,南下进攻。
高杰旧将李成栋无心作战,放放气徐州逃走,清军不战而取徐州。
驻守淮安的刘泽清去打左良玉了,清军轻易突破淮河防线,长驱直入。
史可法冒雨抵达扬州,组织防御。
但是,南明军或已被调去与左梦庚作战,或故意避战,史可法只得到了刘肇基的4000兵支援,兵力薄弱。
扬州城破,史可法死。
随即,一波投降潮到来。
刘良佐、刘辅清、高杰旧将李本深、李成栋,悉数投降。
《明世祖实录》记载,扬州城破后,南明军缴械者达24万!
这些投降的明军掉头就开始进攻南明了!
还没完。
五月十三日,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率20余万大军投降。
弘光依仗的重镇,除兵力最薄弱的黄得功以外,其余将领的兵马悉数不战而降!
清军在突破长江防线时,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郑鸿逵、郑彩等人阻击还算顽强,清军遇到了挫折。
但是,清军看出守军没有统一指挥,趁雾择地顺利渡江,击败郑军,攻占镇江。
此时,南京城内尚有23万大军。
但是,弘光帝畏惧,乘马逃走,去芜湖找黄得功。
戍守南京的23万明军,全部不战而降!
黄得功倒是奋勇抵抗,但部下将领多已与清军约降。
黄得功与叛将刘良佐作战时,部下田雄一箭射中其喉,黄知大势已去,自杀。
弘光帝被俘,弘光小朝廷覆灭了。
基本相似的剧情
此后,南方陆续出现了多个小朝廷。
这些小朝廷的情况也与弘光政权类似。
尽管旧明军系统损耗、投降了,但由于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余部的加入,这些政权的兵力也大多比较强大。
比如,隆武帝,其手下有郑芝隆部20余万,另有湖广一带拥护的力量,合计6、70万。
后来的永历帝,不光兵力较强,手下更是拥有李定国这样的杰出将领辅佐。
然而,剧情虽有不同,但大同小异。
大多是实力派人物迅速投降,小朝廷迅速崩溃。
只有永历帝支撑得久一些。由于身出西南,又得李定国的杰出将略和坚决抵抗,永历政权一度取得不少胜利,甚至萌生过恢复中原的想法。
然而,孙可望的背叛,郑成功对李定国的不配合等内部问题,使永历的辉煌昙花一现,也灭亡了。
总的来说,南明各小朝廷,尤其弘光政权,拥有较强的兵力,也拥有比较现成的官僚系统,恢复中原不敢说,但偏安一隅的条件比东晋、南宋看起来是好很多。
但是,除最后的永历政权外,几乎没有政权进行过像样的抵抗。
这是因为:他们空有系统架子,却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的系统。
自古要稳居一方,都需要一套有效运转的系统。
要真正建立统治,总要有强有力的中心,凝聚各地,形成整体。
要防御北方势力,或沿淮,或沿河,或沿江,总要建立一套防御体系。
可是,小朝廷的帝王大多本是养尊处优的王爷,徒有皇族血脉,却既没有实际军政经验、才能,也没有基本实力。
而小朝廷的顶梁柱将领,大多原本就不是大明的忠臣良将,原本就是反复无常之人,他们既不会服从旧官僚士大夫的“以文制武”,也不会为小朝廷殊死奋战。
因此,对内,小朝廷根本无法制衡骄兵悍将,对外,小朝廷连基本的防御体系都无法运转。
如此,拿什么来维系半壁江山呢?
很多朋友说大清迅速平定南明,是大清厉害。
其实,实际情况是,即便清军不攻,南明自己就根本没有站住脚!不要说遇到大清,就是遇到当年的完颜兀术,他们也是扛不住的!
清军入关后,大明旧土总体上存在三种势力,一是占据北京并确立统治的清朝,二是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势力,三是明朝遗老拥戴明宗室组建的南明政权。这三种势力中,惟独清朝达成了统一的、上下贯通的、运转有效的权威政权。且战略目标明确,始终一贯,保证了全局指挥权的贯彻性,政令的执行与配合尚且良好。而农民军与南明政权虽同属反清阵营,但他们缺少凝聚力,战略目标不清晰,更无明确的计划与实施步骤。因先天的阶级矛盾与后继的灭国之恨,南明政权也很难与农民军形成真心实意的统一战线,抗清力量的松散性,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
清朝入关后的策略
清廷入主北京后,最为重要的是稳定官民的情绪,因为清军以往的风格是劫掠和迁移人口至关外。多尔衮的做法是将顺治接入北京,祭拜天地,正式定都,这代表清朝成为中土的稳定政权。
石河之战是吴三桂迎清军入关的模板,这标志着地主阶级与满清是能够达成合作的。多尔衮及时的分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宣誓着清廷是愿意接纳明朝旧臣的,这就迎合了地主阶级的现实需求。
明亡之初,士绅就开始分化,在李自成的野蛮掠夺下,北方一部分士绅急于投靠强有力的政权,清廷定都、吴三桂获封,带来了明朝地主官僚投诚的蝴蝶效应。如山海关总兵高第、孔希贵、兵部侍郎金之俊、三边总督李化熙、御史卫周胤等等,还有通过降清官僚的举荐或自荐,成为清廷主政之初的官僚基础,如明大学士谢枡、冯铨、翰林院侍讲孙之獬等。
在阶级矛盾上,清初并没有激烈的军事镇压和民族压迫政策,反而提出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将民间矛盾焦点引导至农民军身上。加之李自成在入京之后,由于军纪不严,部下多有倾占百姓财产的举动,所以人民很容易接受清朝的争取。
清朝入关之后较为平缓的接手了北方,且不像李自成一样,与明朝的官僚体系水火不容。反而是利用明末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争取了大部分地主官僚、普通群众的支持,顺利的继承了明朝的行政架构,迅速进入国家机器的运转。由于明朝投降官员对农民军叛降不定的特点非常了解,也就指明了只剿不抚的方向,帮助清廷筛选出北方的农民军据点,各个击破后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一个运转有效的权威政权,能够上下一贯的制订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并付诸实践。
(多尔衮)
明清交替初期的形势与矛盾点
北方士绅分化以后,与投降派对立的士绅集团忠于民族立场,转向抗清或做遗民,或留居北方,或弃家南下,如明陕西副总兵孙守法、明宁夏巡抚李虞夔等。南下士绅与南方本土士绅核心利益虽有差别,但内心驱动一致,他们不甘江山失于农民军,更不甘异族渔翁得利,于是由士绅集团产生的政治代表聚首南京,推举福王朱由崧重建明朝统治,产生第一个南明政权弘光政权,拥兵数十万。此时进入了短暂的分裂时期,一时间四大政权并立,除了清朝和弘光政权,另外两个分别是退守陕西的李自成大顺政权,和顺治元年(1644)十一月,建立在四川的张献忠大西政权。
“保宁、顺庆先已降自成,置官吏,献忠悉逐去。自成发兵攻,不克。”——《明史》
这几个政权之间,清朝实力略占上风,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消灭其他三个政权。而李自成与张献忠虽然是明末统一战线的义军,但长期不睦并非秘密。顺治元年七月,李自成派马科去四川“招安保宁一路”,力图在四川建立根基的张献忠与之爆发大规模冲突,这说明当时农民军并不能形成合力,反而是有利益冲突的。
这种冲突是正面的,而且是发生在两个较大的势力之间。如果放眼全国,各地的小股农民起义军也是各自为战,不仅没有形成紧密联系的统一团体,还会借着李自成、张献忠的旗号进行扩编、勒索、敲诈地方百姓。如满家洞起义军就是挂着大顺旗号“招摇撞骗”。
(朱聿剧照)
而南明政权标榜为正统,也算是明朝的流亡政府,所以与农民军“不共戴天”,所以南明政权一方面警惕着清军南下,一方面集中精力打击农民军势力,可以说战略重点仍然倾向于“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时期最困难的就是各个农民军势力,他们饱受清廷与南明双重打击,皆自顾不暇。
清朝正是利用了这个时期的矛盾焦点,制定了先农民军,后南明的战略计划。顺治元年十月开始,英亲王阿济格率3万军经山西入陕、豫亲王多铎率2万军由河南趋陕,两路清军剑指西安。
多铎至十二月底渡黄河、破洛阳、定灵宝,进逼潼关,再以红衣大炮破关而入,直逼西安。阿济格到次年元月渡过黄河,沿线攻占绥德、延安等地。
(多铎)
李自成为避免腹背受敌而主动放弃西安,率残部经蓝田、商州,走武关,退入襄阳,并“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于三月攻占明将左良玉镇守的武昌城,企图沿长江东进夺取南京。李自成的路线证明了他是一个善于利用战略地理的军事领袖。也正是农民军处于长江流域的上游区域,弘光政权才会感受到威胁,制订出“联虏平冦”的战略。史可法就是这个策略的绝对支持者,是不是非常嘲讽?
阿济格利用弘光政权的国策,能够在追击李自成的同时,分兵绕道江西九江,切断李自成的去路,这是李自成战败的重要因素。李自成被杀后,大顺军残余在李过、郝摇旗、高夫人等率领下继续抗清,清军则占领了豫、陕、鄂大片地区,黄河流域乃至淮北地区基本被肃清。
多铎在李自成放弃西安后转兵东南,目标指向弘光政权。顺治二年三至四月,多铎部肃清豫东地区,由皖北分兵进攻徐州、亳州,旨在控制两淮咽喉,史可法就是在这个时期死在了扬州。扬州沦陷半个月后,清军一鼓作气渡过长江,攻下南京,于芜湖俘获朱由崧,弘光政权灭亡。
(清军进南京)
由此可见,清军攻打李自成时,就已经为战局走向做好了铺垫。从陕西的正东与东北方向进攻大顺政权,留下东南、正南两个缺口,要么将李自成推向四川,要么推向东南。这两个方向上一个是大西政权,一个是弘光政权。虽然武昌的左良玉当时已经不受弘光政权节制,但他是代表了不愿意归降的军事势力。所以清军的策略就是利用了这些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与山海关前坐山观虎斗,赢得吴三桂开关的模式如出一辙。
南明流亡政权的挣扎与失败
弘光覆灭后,江南半壁已经沦陷,清廷基本稳定了中原及江淮地区,温和的民族政策已达目的,此时诸多汉族官僚为表忠心,纷纷摇首献媚。所以清廷开始强硬的推行民族同化,“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的剃发令也变成了“留头不留发”的强硬政策。虽然激起反抗,但最终在军事镇压下得以平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嘉定三屠”。此后,清廷再以汉族投降官僚兵部尚书洪承畴经略江南,以汉治汉,稳定江南局势。
到了顺治三年,清军的维稳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于是开始向大西政权进军。此时大西政权统治区域内的明朝旧军官仍然进行着游击战,清军趁机攻打四川,张献忠在逃亡的路上被豪格部下乱箭射杀。至此,清朝统一战争算是取得阶段性胜利,但这也改变矛盾焦点,不过这种改变已经难以扭转形式,南明和农民军错过了最佳的联手机会。
在弘光时期,农民军与南明士绅的矛盾不可调和,这是汉族力量分裂与削弱的根本原因,清军正是利用此间矛盾,及时扩大统治区域,并敢于强硬推行民族压迫政策。但当弘光覆灭,李自成、张献忠身死之后,明朝遗老与农民军的矛盾被抛之脑后,他们看清了形式,走到了一起。所以隆武政权、鲁王监国政权与大顺军第二代领袖形成了支持与合作;大西军第二代领袖也在云贵地区主动接触永历政权,达成抗清统一战线。
虽然整体形势上形成了貌合神离的统一战线,但这两种集团都没有清除内部不团结的问题。南明流亡政权从娘胎里带出党争弊端,尤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江南士绅集团最为严重。由于不同党派之间进行了长期你死我活的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以至相互仇恨的状态,不可能在同一阵营里救国救民,所以他们拥立不同的政权。即便在同一阵营,也不能精诚团结,出现很多投降和投机者。
弘光之后,隆武政权与鲁王监国政权并立,郑芝龙投降直接导致隆武政权覆灭;顺治三年十一月,唐王朱聿建称监国于广州,年号绍武;桂王朱由榔则在肇庆继位,年号永历。绍武政权建立之初就未将抗清作为第一要务,反而与永历政权相互攻伐,二者互争帝统,最终清军骗开广州城门,朱聿自缢殉国,邵武政权存在四十一天便被覆灭。永历帝见状逃往广西,欲与农民军合作,但地缘隔绝如同一盘散沙,难以形成有效的指挥,何况永历皇帝也只是一个傀儡,一个士绅利益的代言人。
农民军方面,大顺军分作两部,郝摇旗、刘体纯一部,李过、高一功一部,他们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取得一定成果,配合南明政权掀起了一次返清高潮。可当明军将领与农民军将领打扫战场时,谁也看不起谁,分脏不均后演化为军事冲突。清军趁机反攻,收回湖广,导致大顺军残部溃逃离散。
大顺残部败走之后,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的带领下再次联合永历政权。反清势力重整旗鼓再入湖广,川南地区也重归大西军。在取得胜利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的矛盾爆发再次葬送抗清成果,二者爆发大规模军事攻伐,李定国本部人马阵前倒戈,被孙可望打败,而孙可望获胜之后立即叛变降清,以至贵州、广西皆落于清军之手,永历帝朱由榔于顺治十六年(1659)逃亡缅甸,后被降清将领吴三桂连哄带骗抓获,绞死于云南昆明。
综上,南明数个政权缺少足够的凝聚力,在弘光政权错过最佳的反清机会后,后继政权虽然与各地方武装义军、集团形成松散合作,但缺少实际可行的计划与步骤。整个抗清活动,除隆武帝有过五路兴师恢复南京的战略计划,并力图实施,其他则都乌有,中兴的时机和力量就此白白流失。从明亡到夔郧山区起义被扑灭共20年间,南明政权并没有一个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集成一股强大战斗力的领袖。所以各种抗清势力因循苟且,甚至为争权夺利、自残内讧。清朝利用这个致命弱点,有针对性的制订战略,从而完成了征服。
参考资料:《清世祖实录》、《明季南略》、《清史列传》 、《清史稿》
-
中老铁路使缅甸深陷负债圈套? 我国:已获得真心实意考试成绩, 2023-10-06
-
中老铁路为“数据共享”再添新金钥,中老铁路开启互通互联新时代 2023-10-06
-
中老铁路中国段完成4G互联网全覆盖,中老铁路开通半年交出满意答卷 2023-10-06
-
中老铁路上面四国语言表达的乘务长:认真维护保养中年友情的公路桥梁, 2023-10-06
-
中老铁路上的“上海市小囡”:志向变成“缅甸詹天佑”, 2023-10-06
-
中老铁路“满月”:加快产生我国至一带一路货运物流新安全通道, 2023-10-06
-
中美貿易全球联合会副理事长:美国企业并沒有逃避我国市场, 2023-10-06
-
中网联平台:果断预防乱用优化算法数据信息等危害集体利益个人行为, 2023-10-06
-
中缅边界陇川抗疫所见所闻: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缅边境抗疫视频 2023-10-06
-
中缅边界陇川县市区第二轮全体人员抗体检测均为呈阴性,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