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东端高铁动车提升严寒启用经营,中国最东端高铁突破高寒开通运营
遭受洪灾的黑龙江,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在中国,只要爱吃米,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五常。这是一座位于中国东北角的小城,在白山黑水的滋养下,五常因大米而名扬世界,这里产出的大米香中带甜,颗颗油润,即便空口吃也不觉乏味,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好吃的大米,没有之一。
今年五常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却并不完全因为大米。在台风杜苏芮的影响之下,自8月2日起,五常市连续多日降雨量超过100毫米,沿河稻田被淹,据8月7日央广网的报道,“五常大米减产已在所难免”。更可惜的是,五常大米减产只是一个缩影,在洪水影响下,据不完全统计,尚志市、绥芬河市等多个粮食产地,都受灾严重。
去年,黑龙江粮食产量共计7763.1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3%,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粮食第一大省。
油润的五常大米、黏牙的肇州糯玉米和香醇的大豆,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粮食,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国粮食风味的天花板,让粮食不仅仅能填饱肚子,还能让人们享受温饱之上的粮食的美味。
是时候让更多人知道,粮仓黑龙江,对中国有多重要了。
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
有黑土地,中国人吃饭真香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首《松花江上》是富饶黑龙江的最好见证。
去年,黑龙江的粮食产量远超第二名河南近1000万吨,依旧稳居全国第一,这些粮食,平均分给中国人,每人可拥有近111斤粮食——当然,黑龙江人也的确这么做了。以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为例,70多年来,北大荒累计交售了1万亿斤商品粮。如今这里粮食商品率超过95%,远超国内平均值,每年调出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可以满足1.6亿人一年的口粮供应。
除了稳定的口粮供应,黑龙江这个大“粮仓”,每每在关键时刻都会站出来,提供最安心实在的粮食支援。2003年非典期间,北大荒仅用7天时间,就向北京发运了2万吨大米,缓解北京的粮食紧张;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西南五省旱灾,北大荒分别调运大米2400吨和1.05万吨;2020年新冠疫情,北大荒和益海佳木斯粮油紧急调运3000吨优质大米捐赠给湖北。
黑龙江的七千万吨粮食,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坚实后盾。
抛去产量,黑龙江粮食品质同样傲视全国,中国是大豆原产地,现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种植的大豆,大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播过去的。其中,东北可以说是一个“大豆原乡”,考古证据显示,早在数千年前,黑龙江就有驯化大豆种植的传统。至今,东北仍有上千种野生大豆资源,尤其是天然的优质非转基因大豆,豆香浓郁、香醇无比。黑龙江培育的新品系大豆蛋白含量甚至可高达47.96%,超过国家一级大豆标准的3%。
还有大米,相比南方一年可以种三茬的籼米,东北的粳米一年只能收获一次,但对应的是支链淀粉含量高,蒸煮后米饭油光可鉴,更软更粘,柔软可口,售价最高甚至可高达199元一斤。
黑龙江粮食为何能兼具产量丰和品质好,让我们想起那句东北俗语“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答案便显而易见。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就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同处黑土带的乌克兰大平原被称为“欧洲粮仓”,美国中北部的密西西比平原,被喻为美国的面包篮。而中国的黑土带分布在我国东北松辽流域、三江平原地带,总面积高达109万平方千米,其中黑龙江的黑土总面积就占了一半。
黑土地的肥沃不仅展现在丰产和好味道上,单是看着脚下那黑中带亮的沃土,就会觉得那“一两土二两油”的形容所言非虚。如果有机会到东北,除了走进“重工业”烧烤店,钻进“轻工业”浴池,一定要踏上那东北的黑土地里看看,钻进河流边的玉米地,蹲下手捧一把黑土,再站起身抬头望向那无际的东北平原,黑土地的深沉和踏实,才是东北去除浮华后真正的样子。
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黑龙江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拥有如此优良的先天基础,但相比于长江、黄河两岸自古的富饶,黑龙江粮食的真正崛起,重点还要看这百年间。1949年,黑龙江的粮食总产量不过542万吨,是什么让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在70多年间翻了14倍?
答案是天意和人为。黑龙江坐标中国东北部,中国的最北端漠河和最东端抚远都在这里,冬季天气寒冷。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多条河流在此奔腾,带来了丰富的水源,但历史上也曾出现多次大洪水。对于当时的人类和技术水平来说,偏僻、寒冷和多灾,黑龙江在古时甚至都不算是一个宜居的地方,电视剧中被贬之人常被“流放宁古塔”,而宁古塔现在的所在地,就是黑龙江牡丹江市海林市。
但冷湿的气候条件,同时也是黑龙江拥有如此大量黑土地的前提,黑土的形成是地表植被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的土壤,而这一切条件,黑龙江刚好满足。
黑龙江气候寒冷,一边可以让农作物拥有更长的生长周期,即便一年一茬,但累计更多的风味物质,味道更好。一边还可以抑制病虫害,让农作物健康生长,黑龙江粮食种植,一开始就站在了非常坚实的基点上。
让黑龙江成为中国粮仓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人与科技。大规模开发黑龙江北大荒是在清末,清政府开始实行移民实边,开垦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再后来,因为朝鲜族移民、日本侵占东北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东北大米版图开始有所发展。但真正的崛起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数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挺进北大荒,用双手双脚,将荒原变成良田,才完成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
还有值得让更多人知道的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自1956年徐一戎开始在黑龙江试种水稻,先后研究出20多项寒地水稻栽培成果,让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从1984年的27万亩,变成如今的1000多万亩。另一位“稻花香之父”田永太,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改良,培养出的“稻花香2号”,成为如今五常大米的主要品种与支柱。
同时,黑龙江粮食的机械化率同样居全国前列,春耕时用安装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系统播种,夏管时用无人机喷药防虫,秋收时收割机、打捆机、深翻旋耕机、联合整地机,各种机械轮番上场,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
黏玉米、红高粱、非转基因大豆,
黑龙江好粮食不只大米
说起黑龙江的粮食,人们第一个想起的,一定是大米,但黑龙江粮食宇宙不止有大米,在黑龙江年产的七千万吨粮食里,有跟水稻一起占了黑龙江粮食产量99%的玉米和大豆,也有油润的小米、出沙清香的绿豆和大个头的土豆,毫不夸张地说,种啥啥香。
响水大米、阿城大米、龙江小米,
东北好米不止五常
很多离乡的黑龙江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吃不惯外面的大米。想吃好米只能网购,或者让家里人买了寄来,虽说快递费可能比米还贵,但值得。
黑龙江大米以五常最出名,但其实黑龙江大米却不止只有五常好,黑龙江好米分布在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流域,绥滨大米、富锦大米、泰来大米、肇源大米,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当家大米,各个出挑。
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东北大米空口吃就很好吃,或者做成夏日的水饭,和鸡蛋酱、土豆泥一起包成大饭包,清凉解暑。
黏黏黏,黑龙江玉米到底有多香?
“热乎黏苞米咯!”
这是东北秋日街头最常听见的吆喝,秋季是黑龙江玉米大批量上市的季节,清晨早市里的玉米五元钱3根,街头遍布烀玉米的清香。黑龙江玉米多数是黏玉米,黏牙甚至能拉丝,吃过一次就再也难以忘怀。
黑龙江玉米的好,一方面取决与黑土地带来的好品质,一方面也取决于玉米的新鲜程度,玉米从采摘到入口的时间越短,就越好吃,所以最好吃的玉米,是刚从玉米地里刚掰出来,现烀的新鲜玉米,这种美味,只有亲到东北才能尝到。吃不完的玉米怎么办?东北人民会把玉米放在院子里晒干,再掰成玉米粒,每个村里长大的黑龙江人都有过空手掰玉米粒的体验。
晒干后的玉米则会用机器打碎,打成大块的玉米粒可以做成碴子粥,打成粉的玉米面可以熬粥,也可以做成铁锅炖里的贴饼子吃,这样的碳水与美味,是捱过漫长冬天的支撑。
大豆,东北人餐桌最重要的元素
大豆可能是最被人忽略的东北粮食了,炒菜用的大豆油、做菜用的豆腐、炒菜用的豆芽、凉菜毛豆,都需要大豆。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野生大豆资源丰富,在更广阔的角度来看,黑龙江的大豆物种,对全世界的物种保护也有很大的意义。
如果将目光缩小,大豆对黑龙江家庭饮食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大酱。前一年秋天收成的大豆储存一冬天,等到来年开春农历二月十八烀豆做酱块,晒两个月之后农历四月十八下酱,随后每天捣酱发酵。做好的大酱,变成了东北人饮食中最重要的调味元素,炖菜、炸鸡蛋酱、蘸酱菜,东北美食一半的美味,都离不开大豆。
如今黑龙江的洪水尚未完全结束,另一个台风“卡努”的残余环流又开始影响东北地区,或再将迎来强降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民习惯了千年来的寒风,经历过落寞与辉煌,世事变迁,东北人如今依旧守护在这片富饶的土壤上,提供给全国人民优质的粮食。
作为中国粮仓的“压舱石”,黑龙江一直在这里。
文字编辑 | 姜姜
图片编辑 | YIRAN
地图编辑 | 刘耘硕
设计 | 任东 九阳
头图 | 邱会宁
封图 |视觉中国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
中国最东端高铁动车提升严寒启用经营,中国最东端高铁突破高寒开通运营 2023-10-06
-
中国智能交通走向世界 康佳争做“急先锋”, 2023-10-06
-
中国智库调查报告:英国的政冶操弄让全世界击败肺炎疫情越来越更难,英国抗击肺炎的8个难题 2023-10-06
-
中国智库调查报告:英国是全球疫情蔓延的关键推手,英国疫情最新研究 2023-10-06
-
中国智库调查报告:英国对全球疫情蔓延承担无法推脱的义务, 2023-10-06
-
中国智库公布汇报《十问美国民主》 直取英国“一国六主,实无民主化”, 2023-10-06
-
中国智库公布汇报《十问美国民主》 揭秘美国民主虚情假意面罩,十问美国民主报告发布 2023-10-06
-
中国智库倡中国香港搭建以基层医疗为核心的医疗体系,香港医疗服务体系 2023-10-06
-
中国是融进国际进出口贸易促进进步的楷模, 2023-10-06
-
中国旅行社研究会乡村振兴技术专业联合会创立,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