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主席的调查踪迹|这儿是东营市,
文学大咖谈|专访东营市作协主席陈谨之:倾力打造黄河口文学高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周静 曹竹青 李晓旭 设计 许晨
文学点亮生活,创作生生不息,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正在火热征集中。2月20日,记者采访了东营市作协主席陈谨之,听他讲述与文学相遇相知的故事。
迟来的报告文学作家
“我是文学的叛徒,新闻的内奸。”
陈谨之一落座,就把自己的文学经历给定性了。
1984年,18岁的陈谨之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那时,文坛上朦胧诗流行,“我爱读北岛和舒婷的诗,还有谢冕的诗歌评论,晚上睡不着也学着写诗。”
1986年元旦,沈阳军区《前进报》发表了陈谨之的第一首诗歌《春之恋》。
诗歌的滋养令陈谨之心中那颗热爱文学的种子快速生长。 “那时候,我最多算是个文学青年,最初写诗,后来写过散文和小说。”这也让他后来的新闻写作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文学的味道。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的李栋恒到团里检查工作,听说团里有个战士诗人,就约见了陈谨之,当李主任知道陈谨之来自农村,就动员陈谨之搞新闻,文学很重要,新闻用处更大,这样也好解决自己的身份问题。就这样,陈谨之暂时放下了痴迷的文学创作,开始转行成为部队的新闻骨干,先是在团政治处,后来调到师政治部负责全师的新闻报道工作。
1990年,陈谨之转业到东营广北农场,后来又调入东营日报工作。干了30年的新闻记者,但是令陈谨之念念不忘的仍是那个文学梦。
2009年,陈谨之担任东营市作协主席,“实际上,这也是在形式上强迫自己‘归队’。”陈谨之所谓的“归队”是让作品回归文学。因为拥有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他最终选择了与社会最接近、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报告文学,“从新闻与文学的结合点切入,或许能有所突破。”
对于一个从事多年新闻写作的人来说,要想在作品中彻底剔除新闻的影子并不容易,“我大约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摆脱了新闻语言的习惯。”在创作中,陈谨之追求语言的文学性和独特性,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丁建元这样评价他:“陈谨之的报告文学是用散文写的。”
从2010年至今,他先后出版《胜利大突围》《我不是传奇》《震撼世界的“铜”话》《旷野与芳华》等多部长篇报告文学,其中,讲述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在黄河口的青春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旷野与芳华》荣获山东省第五届泰山文学奖。
“文学作品要有专业品质,这才是含金量”
陈谨之在创作中有着学者和历史学家的严谨态度。他的作品风格是踏踏实实地从真实史料出发讲故事。这种严谨来自于对专业化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陈谨之始终秉持一个创作理念:文学必须追求专业化写作。“在保证作品文学性的同时,专业性一定要加强。”在作品的选题上,他也有着自己一贯的坚持——有意识地突出专业性、学科性,“文学作品当中一定要有专业品质,这才是含金量。”他刚刚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鲁声玉振一吕剧的百年传奇与咏叹》,就是专业化写作的一种尝试。他坦言,自己是吕剧的“门外汉”,只能从零出发,逐步了解吕剧的起源、萌芽、发展到辉煌,以及现在吕剧的困境和突围,要对整个吕剧的百年兴衰史进行细致地研究,才能提笔。
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陈瑾之总在不自觉地强调责任感。“我之所以选择报告文学,是因为相较于其他文体,它与时代和社会的关联度最强,对社会的反映程度和影响力更加直接和深刻。”在他看来,作家要有家国情怀,不应该只局限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要有政治敏感度,作品要与时代同频,直面社会问题,探讨解决方法,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作家必须具备的历史担当和时代责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应该有一个定力,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认知去书写真正关心的东西,而不是一味跟风,追求潮流,那样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耐久性要差得多。”
陈谨之正在酝酿创作山东传统历史文化四部曲,第一部《旷野与芳华》已出版,另外三部包括:关于吕剧的《鲁声玉振》,写鲁菜的《鲁味中国》,写军马的《东方军马》,无一不是扎根当下、关照历史与现实的题材。
作家要成为一个移动的资料库
除了对文学的热爱,陈谨之的兴趣爱好广泛,从艺术、音乐、电影到人文、历史、美食,他都有所涉猎。在他眼里,文学与艺术是触类旁通的,作家要对一切事物都保有好奇心。
陈谨之的阅读书目很多,他常年订阅《小说选刊》《诗刊》《杂文选刊》。“读小说能让我们架构故事的能力不会减弱,读诗歌能保持语言的潮流感、时代感和鲜活感,读杂文能保持我们语言的思辨色彩。”
陈谨之对美食也颇有研究。
我们这次采访,恰巧陈谨之应邀为山东女散文家沙龙做鲁菜的专题讲座,他的讲座题目是:《鲁菜的前世今生》。他对鲁菜的历史信手拈来,甚至对一些经典菜品的制作方法了如指掌,不仅让作家们大开眼界,几位济南的老美食家听了讲座也赞不绝口,一个劲地说:“专业,太专业了。”陈谨之笑称“我要不当作家,就一定是个好厨子!”
听音乐和看电影,这是陈谨之的两大嗜好,已经成为多年的习惯。说起音乐,陈谨之从阿黛尔到朱哲琴;从刀郎到王琪;从粤语歌到民谣,头头是道,津津有味。
谈到电影,陈谨之说:“电影的表达方式非常先进,故事构造非常多样,尤其在表现人物上很到位。”陈谨之表示,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仅仅掌握一些文学的知识远远不够,“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知识的盲点”。只有储存大量知识,创作时才能信手拈来。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动一动手指就能晓知天下事,与过去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截然不同。快捷的信息检索对作家来说是好事,但海量信息需要通过思考去甄别,“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很难做到知识储备达标。”
陈谨之说,这就要求作家抛开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怀揣一颗好奇心,“等学会了10万个‘为什么’,作家就成为一个移动的资料库,就拥有了驾驭选题的基础。”
培植东营文学力量,倾力打造黄河口文学高地
担任东营市作协主席以来,陈谨之一直致力于培植东营文学力量,打造黄河口文学高地。
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是20世纪80年代因胜利油田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这也赋予了东营文学很多独特性,“石油文化、湿地文化、移民文化、吕剧文化共同组成了东营文化。”
担任作协主席的前五年,陈谨之没有急于推出自己的作品,而是为本地作家搭建一个又一个文学平台。陈谨之策划组织的黄河口诗会、黄河口散文大会以及黄河口报告文学高端论坛等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学品牌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东营市作协还与中国作家杂志、省作协共同创建了中国作家黄河口创作基地、山东作家黄河口创作基地、山东作协黄河滩区创作基地,这些活动和基地的创建,为东营本土作家,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与国内顶尖的作家面对面交流和学习。
“这个收获是非常大的,年轻作家的成长非常明显”,陈谨之语气中难掩自豪,“东营的中国作协会员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目前的20人;最近几年,东营共有5位作家先后斩获泰山文艺奖。”东营文学的崭新蓝图正在陈谨之的勾画下缓缓铺开。
要让文学的根往泥土中生长
目前,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正在火热征集中, 怎样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散文?陈谨之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要多读。“开卷有益”,陈谨之认为,各种题材的书籍都要读,让自己成为“移动的资料库”,才能在写作时游刃有余。
二要多想。在陈谨之看来,不仅是报告文学,散文也需要思考,具有思辨色彩的散文更有可读性。
三是望远。陈谨之表示写作要打开视野,跳出小我,眺望远方,将目光聚焦社会,深入挖掘纵深感,这样的作品才能有高度、有厚度。
(本文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作家简介:
陈谨之,1966生于桓台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是黄河口诗会、黄河口散文大会、黄河口报告文学论坛的策划者与承办者,长篇报告文学《旷野与芳华》获得山东省第五届泰山文学奖。
-
跟随主席的调查踪迹|这儿是东营市, 2023-10-06
-
跟随主席的调查踪迹|“慧”聚“冰丝带”, 2023-10-06
-
跟随主席理解党的可贵工作经验——坚持自我改革, 2023-10-06
-
跟贪吃蛇游戏一样的手游叫什么 2022和贪吃蛇类似的手游推荐, 2023-10-06
-
跟访我国边城流调领导小组:战略升級跑赢“德尔塔”, 2023-10-06
-
跟红警差不多的游戏2022 类似红警的手游推荐, 2023-10-06
-
跟着线走好玩吗 跟着线走玩法简介, 2023-10-06
-
跟着线走什么时候出 公测上线时间预告, 2023-10-06
-
跟王者相似的游戏有哪些推荐2022 类似王者的手游推荐, 2023-10-06
-
跟王者一模一样的游戏有哪些2021 类似王者的游戏前十名排行榜合集推荐,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