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人格画家天赋怎么加点 最新最强画家加点建议,
写作时你是否总是下笔无言?几个步骤教你如何发散思维找到着笔点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非虚构文学创作中的真实
“那是怎样一种感受?”或者说,如何找到一个主题?
Madeleine Blais
Madeleine Blais,其作品The Heart Is an Instrument曾获得美国普利策奖,此外,她还著有In These Girls,Hope Is a Muscle以及Uphill Walkers。Blais是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的新闻学教授。
每当我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写什么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在马萨诸塞州西部的邻居罗兰·梅鲁洛<1>讲过的一个故事。那时他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某高端报社的新闻记者想要采访他,两人便约在咖啡馆见面。开始就是一些千篇一律的礼貌性问题:记者问梅鲁洛的灵感从何而来(我总是会回答说:“嗯,灵感来自思想仓库。善良的人穿着橘黄色衣服,爬上长长的梯子,把灵感从高高的书架上拯救下来。”),他下一步有什么写作安排,他是直接在电脑上敲字,还是先列出个提纲等诸如此类无关痛痒的问题。但是,不知是否是有意的,记者随后问了一些更为深刻的问题。他看过梅鲁洛的简历,发现其中有两个地方对梅鲁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他长大的地方——马萨诸塞州的里维尔市,它位于波士顿的郊区,类似一个贫民窟,里面居住着许多蓝领工人,还有一个赛狗场,典型的意大利风格。后来梅鲁洛离开了那儿,到新罕布什尔州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读高中,这是另一个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这所学校被称为培养统治阶级的摇篮,《独自和解》<2>这部小说就是以此为背景。在这所学校里,每个班只有不到16个学生,学生们围着老师在圆桌旁坐成一圈。这两个地方,一个贫穷破旧,但至少充满活力与激情;一个典雅高贵,备受关注,与前者相比风格迥异。
“那是怎样一种感受呢?”记者很想知道,可是梅鲁洛却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好像必须要做出个选择,承认这两个地方一个好一个坏,而不能有中间状态。
梅鲁洛的回答很短,有回避的意味。他含混不清地说了几句,连他自己都不记得说了什么,然后就把话题重新转移到了他的新书上。毕竟对于这本新书,他的感觉更明确一些。后来,他觉得采访时引发的那点不愉快似乎是某种启迪和暗示,他觉得记者提到的东西很复杂,很值得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重新审视,重新面对。
自从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就开始回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明明知道回答的多一点会更真实,可偏偏给出一个很短的答案。我把这种时刻叫做“梅鲁洛时刻”。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即某个问题让你感觉模棱两可,让你觉得困惑,那么你就已经找到了写作的源泉,至少说明你有这种潜质。问题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触动了你,触碰到了你内心的最深处,把你引到记忆和疑惑的交界处,引到贴着“私人地界”和“禁止穿行”标志的地方,那么这个问题就很有可能成为你下一篇文章,甚至是下一本书的主题。
几年前,我在写回忆录时有意识地使用了这一技巧,仔细深入地挖掘那些小时候陌生人理直气壮向我提出的问题:
“你父亲去世时你多大了?”
“你还记得他吗?”
“你母亲有没有再婚?”
“为什么没有?”
对于这些问题,简短的回答是“5岁”,“也许”,“没有”,“去问她吧”;长的答案则是一本264页的书,书名叫《上山的行者》(Uphill Walkers)。
练习
列出三个可以简短回答也可以详细回答的问题,写出详细的答案。以下是我的回忆录写作课堂上的学生最近提出的问题:那是怎样一种感受?如果……
1.在美国长大,但父母却是伊朗籍;
2.在阿拉斯加度过你的童年;
3.从一年级到高中一直都在与他人竞争;
4.在8岁的时候父亲自杀;
5.你的父亲是著名的右翼脱口秀主持人,只能和你在广播里交流,而且总是给你消极的回应;
6.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
7.假装自己是拉丁美洲人,可事实上又不是;
8. 55岁时重新上大学;
9.生了一对双胞胎;
10.参加一场甲级比赛。
梅鲁洛的详细答案成就了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题目叫《我的两个天堂》。在文章中,他详尽地描述了那两个对他影响深远的地方独有的魅力,以及离开里维尔去读高中的得失。节奏从容且辞藻优美,描写客观又蕴涵着微妙的感情,娓娓道来,令人信服。
所以以后,在沉思冥想的时候,你也可以像梅鲁洛一样,去思考一些内心深处的问题,最终给出一个你所希望的全面、坦率、详尽的答案,写出属于你自己的美文。
<1>罗兰·梅鲁洛(Roland Merullo),当代美国作家。
<2>《独自和解》(A Separate Peace),约翰·诺尔斯(John Knowles)的成长小说,出版于1959年。
可能法
Lisa Knopp
Lisa Knopp,著有四部散文集:Interior Places,The Nature of Home,Flight Dreams:A Life in the Midwestern Landscape以及Field of Vision。目前,她正在创作一部有关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以及普拉特河的散文集Three Rivers。Knopp是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的英语系副教授。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我们创作非虚构文学作品时,若缺乏必要的事实来讲述故事,表现文章的内涵和生命力,我们就会面临创作上的障碍,走进死胡同。于是我们会想虚构一些情节,再对我们知道的内容稍加解释,如果能这样写作而不违反道德,那该多好啊!当然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创作不出富有新意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因为缺乏必要信息而舍掉某个话题,要么只是将就着把它写完,而难以赋予作品内涵和生命力。
在《女勇士》中,汤亭亭<1>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在第一篇——《无名氏》中,汤亭亭提到,当她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母亲就给她讲了中国姑妈的故事作为告诫——姑父离家多年,姑妈竟然怀孕了。在她生产的那个夜晚,村民们突袭了姑妈的家,她就只好在猪圈里生下了那个孩子,随后便抱着孩子跳进自家的水井里自杀了。汤亭亭的父亲因妹妹的行为深感羞耻,以至于只要他在场,就不许汤亭亭提起她的姑妈。
但因为汤亭亭始终相信姑妈的灵魂依然在井边等候着,可能想等着把她的侄女儿当做替身推到井下去,所以汤亭亭需要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理解姑妈的一生。然而,她现在掌握的唯一信息只有母亲说过的那个简单的故事情节。于是,她选择去猜测姑妈的内心世界。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可能法”。注意在以下《无名氏》的选段中,汤亭亭是如何使用“可能法”来想象那个让姑妈怀孕的男人的身份的:
“可能,她是在田野间遇上他的;也可能,是在那山上——媳妇儿们总爱到山上砍柴;还有可能,是他在集市上第一次留意到她。他并不是个陌生人,因为那小村子不让陌生人过夜。因此,她肯定和他打过交道——当然这与性无关。甚至有可能,他就在邻近的田地里干活,或许她缝制并穿在身上的衣服就是从他那里买来的布料。他的要求肯定是吓到她了,后来他甚至开始恐吓她。她只得服从,他要她做什么,她就得做什么。”(黑体字是我加上的。)
“可能”这个词暗示读者,汤亭亭传递的信息并不是事实而只是猜测。她不需要在每句话里都用“可能”这个词,因为我们会发现,一个“可能”会引入另一个“可能”。我们还发现,当汤亭亭表述事实的时候(例如,“他并不是个陌生人,因为那小村子不让陌生人过夜。因此,她肯定和他打过交道——当然这与性无关。”),写这些句子时她并没有用“可能”作为开头。
在文章的其他部分,汤亭亭用了别的词和短语来提醒读者她正从讲述事实向猜想推测过渡:
“然而很有可能,姑妈并没有从她的朋友那里得到过丝毫的快乐。她只不过是一个性格奔放的女人,喜欢和人打闹罢了。但是,把她想象成水性杨花,又不合适。”
“她可能是在家里备受宠爱的掌上明珠,因为只有她一个女儿所以全家都太溺爱她了,以致她有点儿被惯坏了,甚至还有些自恋。”
通过运用“可能法”,汤亭亭向读者呈现了故事的起因、情节、理由以及具体的细节,使其丰满、复杂、有层次,而这三点都是原来的故事所不具备的。与此同时,汤亭亭也保留了纪实性作品的原貌。她认为,如果绝口不提这位绝望而无所畏惧的姑妈,也就等于她间接参与了对姑妈的惩罚。通过“可能法”,她不仅使自己得到了解脱,也使她的姑妈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练习
从你的一篇文章中选出一个段落,可以通过猜想的方法加以丰富和完善。
例如,你所刻画的人物可能无法解释或不愿意解释,为什么自从妻子离开后他便开始弹五弦琴了,“可能”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如果一个陌生人跟你说了一些奇怪又神秘的话,他的话中“可能”隐藏了哪些含义?如果你和你的家人不理解祖母为什么在她遗嘱里加入了一条古怪的条款,这“可能”是出于哪些合理的动机?其他可能会用到的词汇和短语有:也许、应该、如果、如果……将会怎么样、本来可以、有可能、想象、是否、或许。
<1>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最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名誉教授。她的主要作品有《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等。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无名氏》是她母亲向她讲起她一个被遗忘的姑妈的故事。她姑妈的丈夫去了美国,留下她和孩子在中国的农村。村民们不了解姑妈的隐私生活而发出责难,并袭击她家,闯进去抢夺财物。姑妈在猪圈里生下私通带来的婴儿后选择了自杀。在作者母亲叙述的同时,作者自己也从她的角度叙述。对同一个故事,即姑妈因与人通奸而被逼投井自杀,母女叙述者分别运用不同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视角对其进行了两种阐释。这种差异反映了母女两人不同的价值观,也揭示出以女儿为代表的第二代华裔移民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在散文写作中挣脱“事实”的束缚
Jenny Boully
Jenny Boully,著有作品The Book of Beginnings and Endings,[one love affair]和The Body:An Essay。现于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任教。
2006年春天,我有幸聆听了散文家约翰·德阿加塔<1>朗读他即将出版的第二部书中的选段。在作品朗读之后,听众应该或是应邀就这部作品向作者进行提问。然而那一次,听众却想听听约翰·德阿加塔对最近围绕詹姆斯·弗雷<2>的《岁月如沙》引发的争论有何看法。一个听众和德阿加塔的意见相左。她坚持认为弗雷已经大错特错,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作者应该忠于事实。德阿加塔反问道,从艺术角度上说,散文家为什么必须被束缚在什么能做与什么不能做的规则中呢?散文家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栅栏里,而且还是带电的栅栏里呢?虽然他的反驳很幽默,但这的确是个事实:一步走错,散文家或非虚构文学作家就会被读者大众所扼杀,因为读者已经曲解了散文家的概念。
我们似乎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公众对艺术家的迫害远胜以往。公众想保持艺术家的可靠性;公众所要的似乎是少一点艺术,多一点“事实”。我在“事实”这个词上加引号,正如我给“非虚构文学”加引号一样。因为作为一个创作所谓的“非虚构文学”的作家,我自己几乎都不敢妄言,我理解什么是“事实”,什么是“非虚构文学”。但是,我非常清楚,作为一个实验性散文写作的指导老师,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教会我的学生如何摆脱散文作者必须接受并严格遵守规则这一信条的束缚;艺术家可以打破这些规则,不必向任何人解释这么做的理由。
我总是向学生们说起安妮·狄勒德在《溪畔天问》<3>中的精彩开篇。同时,我也常常提到听众在演讲会上听到安妮·狄勒德说她自己没有养猫时所表现的惊恐。
当我还是大一新生,第一次上诗歌写作课的时候,我的导师告诉我们,在诗歌中,虚构是为了叙述事实;可是,当散文作者在散文中“编造”事实的时候,这样的写作却被视为一种犯罪行为。在很多方面,散文作者不允许自己虚构,或使用隐喻和修饰,因为他们“想让故事真实可信”。
如果这样,我们怎么能拥有自己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对于散文作者来说,我们的经历又将如何表达我们的思想?
爱默生<4>曾在一部交响乐中听到了泛琴(Panharmonicon)的演奏,并为之着迷。因此,他在文章中提到,散文写作就应该像用泛琴演奏交响乐一样。在散文中,“允许出现任何内容——哲学、伦理、神学、批评、诗歌、幽默、娱乐、临摹、趣闻、笑话、口技——最自由的交谈、最高雅和最低俗的个人话题所表现出的生机与多样性,所有这些都是被允许的,都可以被运用到一篇演讲当中。”
那么,这样的“散文”如何同杜绝多样性的写作联系在一起呢?当我们大多数人想到“散文”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在这样的文章中有很多内容是不允许出现的。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这个练习不仅意在帮助散文家同事实保持必要的联系,因为事实是散文最具吸引力的主题;同时还希望能培养并鼓励他们“跳出栅栏”进行思考。
练习
有时,我们的梦境、白日梦或幻想出的生活是如此深刻和真切,以至于我们常常会信以为真。当我们为某些想法而近乎“着迷”的时候,这些想法也许正是这个练习可以描述的最完美的“经历”。这个练习具有挑战性的地方在于将这些经历当成真实发生的事,加以叙述,仿佛它们切切实实地发生过一样。
你可以写一篇关于梦的日记,但试着不去提及你正在写的是梦。在文章中,你可以在梦境与现实中穿行。你也可以写一个大脑中一直想象的场景或结局。比如,你是否经常想象得到了一些自己梦寐以求的事物,或者相反,得到了一件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你也许很想将自己为之着迷、为之欢喜的想法同自己挥之不去的、痛苦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无论你最终选择写什么,无论你想如何描述这些“经历”,绝不要在文章中指明,这些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里对你的挑战是,让这篇散文存在于这样真实的世界中,而不去质疑它真实存在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1>约翰·德阿加塔(John D'Agata),美国诗人、作家、散文家。他在艾奥瓦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程。
<2>詹姆斯·弗雷(James Frey),美国作家,著有《岁月如沙》、《我的朋友伦纳德》和《明媚的早晨》。《岁月如沙》(2003),詹姆斯·弗雷以回头浪子身份所写的自传。弗雷在书中大讲自己如何在年轻时行为不端,酗酒吸毒,坐牢袭警;又如何痛改前非、洗心革面之往事。此书两年后获选欧普拉读书俱乐部的推荐图书,销售300万册,但旋即被人揭发大量造假,无中生有,夸大其词,成为美国出版界一大造假案。
<3>《溪畔天问》,安妮·狄勒德所著。表达了她对世界的惊叹,以美丽、几近圣经的散文体写成。她描写了一年之内的季节更替,在人、生物和造物主间,细腻地探索了大自然中美和暴力共存的宇宙内涵。
<4>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让经历选择你:散文创作的第一步
Susan M.Tiberghien
Susan M.Tiberghien,美国作家,生活在瑞士日内瓦,著有三部回忆录。其最近一部颇受好评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是One Year to a Writing Life:Twelve Lessons to Deepen Every Writer's Art and Craft。Tiberghien在研究生院、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中心以及国际妇女写作协会(International Women's Writing Guild)的作家委员会任教。此外,她还负责日内瓦作家协会和作家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散文的创作既富有创造性又能给人带来满足感。说它富有创造性,是因为作者变成了故事讲述者和诗人;说它能给人带来满足感,是因为在对个人经历巧妙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分享了这种经历的意义。菲利普·洛帕特<1>将散文描述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一个愿说,一个愿听。”问题是,作者与读者分享的那种都能引起双方心理上的共鸣的经历到底是什么样的?
练习
我在工作室讲授散文创作时,列出了以下四个步骤:
1.首先,选择一段个人经历。“散文之父”蒙田<2>早在16世纪就曾这样写道:“万物众生,各有千面,我取一面……”因此,选择一段经历,然后把它写下来。
2.第二步是展现这段经历。在第二稿中将其戏剧化地呈现出来。想想叙述故事需要具备的几个要素:与背景和人物相关的具体细节、对话、张力、启示。
3.第三步是在第三稿中润色语言,突出这段经历的意义。想想诗歌需要具备的几个要素:形象、韵律、声音、浓缩。
4.然后把写好的文章搁置一边,让它自己慢慢孕育出生命。里尔克<3>在《致一位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一切都要怀孕到足月,才能分娩。”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完成最终稿。
现在我们通过“让经历选择你”这个练习来完成散文创作的第一步。我们如何从众多内容中选出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来进行描述呢?我们应该怎样选择经历?其实,你不用选择经历,而是让经历选择你。问问自己,你的哪些经历渴望被分享?闭目静坐,自由遐想。试着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等待经历不请自来。你的某段经历——你遇见的一个人、你去过的一个地方、一个事件、一种见解、一种情绪——即最近或数年前发生的某件事。不用着急,慢慢来。当记忆浮现,在脑海中想象片刻。想象自己是一位摄影师,正忙于聚焦并抢拍下某个瞬间。
如果你在工作室,可以和邻座分享自己的经历。你先说,然后他再说。你能抓住他的注意力吗?如果你太早开始讲述经历,你就会失去动力;如果事无巨细,又会使听众失去耐心。要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从头再来。自由遐想,等待另外的记忆浮现。我们所有人都有过能引起他人共鸣的经历。自动浮现于你脑海中的记忆就是你要分享的经历,它们带我们从个性走向共性。
如果你没有参加工作室,就写一个小段落快速记下那段经历。不要想太多,试着用几个句子捕捉这段经历。接下来深吸一口气,舒展一下身体,重新读一遍你写的文字。这段文字内容充实吗?是否引人入胜?你能因此受到启发而继续创作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重新开始。哪些经历、哪些记忆又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了呢?
一旦你抓住了经历,或者经历抓住了你,那就开始写吧!你不需要注意创作技巧(那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时需要做的),你只需要让你的经历引导你自由地写作。无须擦除,也不要删减。跟着文字走。经历可能转向,引你到别处。用10分钟的时间写一两页。这就是散文的第一稿。
针对这个练习,我想讲述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几年前,我到巴黎访问。我发现,七岁的小孙子来到巴黎南部的火车站后,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他希望自己能够及时到达,这样就可以看到火车了,但是火车提早进站了,当他到达时,只看到我一个人站在月台上。我想模仿火车的汽笛声逗他开心,但我忽然意识到在法国火车是不鸣笛的。当我静下来写作时,这段经历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但是又觉得它过于琐碎,根本不值得我把它作为散文的主题而多费笔墨。可它又在不断地召唤着:“写我,写我!”最后我让文字在纸上肆意流动,这时我发现自己写的不再是小孙子的失落,而是我自己对美国火车汽笛声的渴望,对于我这个客居法国三十多年的人来说,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火车汽笛声了,当然纸上流动的还有我对故土深切的思念。
类似的经历就是能够触动读者心灵的经历,因为它们已经触动了我们自己。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我们都一同分享相同的人性本质。作为作家,我们要学会去接受这样的经历,去挖掘这一人性本质。因此,散文成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一个愿说,一个愿听。”谨此作为我送给作者和读者的礼物。
<1>菲利浦·洛帕特(Phillip Lopate),美国电影评论家、散文家、小说家、诗人。著有三部散文集、两部小说、两部诗集等作品。
<2>米歇尔·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散文家,主要作品为《随笔集》。蒙田的创作开创了“随笔”这一体裁的先河,使散文成为正式的文学种类。
<3>莱纳·玛丽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重要德语诗人。对19世纪末诗歌的体裁和风格以及欧洲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致一位青年诗人的信》,莱纳·玛丽亚·里尔克的书信集,包括十封他写给一名即将入伍的德国士兵的信。
拼贴式散文
Shara McCallum
Shara McCallum,著有两部诗歌集:Songs of Thieves和The Water between Us。她的作品刊登在《安提阿评论》(The Antioch Review)、《非虚构文学创作》(Creative Nonfiction)、《目击者》(Witness)以及其他杂志上。她同家人一起住在宾夕法尼亚中部。在那里,她教授创意写作课程,并负责巴克内尔大学的施塔德勒诗歌中心(Stadler Center for Poetry)。
《牛津英语词典》把拼贴画定义为“一种把照片、纸张、剪报、字条等并列地粘贴在图片表面的抽象艺术形式;或者是这种类型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至少是有英文记载的历史,始于现代主义时期。拼贴画曾经和诸如毕加索<1>这样的超现实主义<2>画家以及我非常喜欢的罗马尔·比尔敦的作品联系在一起。因为拼贴画的创作形式十分简单,所以任何人都能完成。此外,它还常常被视为一种“剪切和粘贴”的技巧——在整个过程中,艺术家把不同的部分挑选出来,组装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如何自己制作拼贴画。当时我的母亲收集了很多杂志(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东西),而我和姐姐经常把图片、单词、成语从杂志上剪下来,组成一副新的“图片”。对于我而言,这就是我记忆中唯一有些天赋的视觉艺术作品了。
拼贴画是一种视觉媒介——这是我们在考虑是否要写一部“拼贴画”作品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的。这意味着,对于作者而言,他失去了视野的共时特征;观众(读者)也无法得知应该从哪里开始欣赏这部作品,应该如何品味这部作品,从而无法基于这两点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
尽管如此,以作家的身份运用拼贴技巧就等同于在你的散文(或诗歌)中,表现出同这种艺术形式密切相关的连续性和间断性。同样,把拼贴画作为完成初稿(以及修改文稿)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呈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以赋予作品意义,而不是在文章的叙述中,以及在其隐含着的事件、观点和形象之间递进的逻辑关系中预先定义了作品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拼贴式散文就成为了一种有意识的、迂回的游戏,又包含了另一种曲折迂回的游戏的形式。
完成拼贴式散文的创作方法很多。对于我来说,宣扬一种理念——把拼贴视为捕捉叙述和理解自身经历中固有的整齐与凌乱、和谐与无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式——比简单地介绍以下的具体步骤更为重要。在拼贴散文的过程中,你也许会发现同文章主题相关的细节,而在动笔之前你可能并没有觉察到这些。
以下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练习,意在帮助你完成写作任务。
练习
1.描述一个物品(或者多个),最好这个物品就在你的眼前。描写的时候,尽可能让这个物品自己呈现任何可能的象征意义。如果你的文章让你想起与此相关的一段回忆或是某个时刻,也可以把它写下来。
2.至少写下生活中5个独立的、以某种方式与此相关的事件(准确地说,不是事件,而是时刻)。如果它们是生命中不同时段发生的事情,那就更好了。
3.写一个对你产生巨大影响的地方(或多个地方)。你无须知道为什么这个地方对你来说很重要。事实上,这最好是一个你不知道为何如此念念不忘的地方。同样,进行描写,但是请尽可能发挥你的想象力。
4.写下3个你认为真实的陈述。例如,定义一些大的概念(上帝、竞赛、性、死亡等)。
5.写下3个你确实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在你完成每个步骤后,用剪刀剪下各个部分,然后把它们的顺序打乱,使它们彼此混淆在一起。为了找出你的散文存在的不同可能性,将各个部分剪下来并重新安排顺序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只用Word程序里面的“剪切”和“粘贴”这两个操作来完成这一步骤,对于画布而言,我更喜欢利用房间的地板,这样我就可以站在不同的纸条中间,轻松随意地挪动它们。
你不必选择完成每一个步骤(我就经常不这么做)。在已经写出来的符合自己风格品味的内容中,你也许会发现有很多不连贯的地方。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再多写一些,以便找出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无论如何,我希望,最终能写出让你自己都为之惊喜的散文。
<1>巴勃罗·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著名画家、雕塑家,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2>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于1920-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再现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
只要加点水:罐头中的实验型小散文
Dinty W.Moore
Dinty Moore,著有Between Panic and Desire,The Accidental Buddhist,Toothpick Men,The Emperor's Virtual Clothes以及写作指导书The Truth of the Matter:Art and Craft in Creative Nonfiction。目前在俄亥俄大学教授非虚构文学创作。
很多作家习惯按照时间顺序创作以回忆录为基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就像是曾经有人规定“所有孩提时期的故事都应该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一样。虽然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叙述确实很实用,但这种单一的方法也有很多局限性。通常,正是那些并置陈述的事件赋予童年的记忆以意义;有时在看似毫不相关的并置陈述中,我们会有新的发现和洞见。换句话说,逻辑并不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途径。
以下的练习就能创造出这种不协调、不一致的效果。同时,它也让我们意识到诸如名词、动词、具体时刻和特殊事物这些细节的重要性。
最终,这个练习鼓励作家在某种程度上要相信“运气”。有经验的作家常常惊奇地发现,他们写作时无意提及和突出的某些部分到最后要比自己有意要表达的内容显得更精彩、更富有生气和令人惊喜。这是作家的无意识通过理性的思考而发挥作用的结果。有时,无意识是随性且变幻莫测的。因此,如果文章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细节、特殊的语言表达,而且还挺有作用,那就欣然地把它留在文章中。你不必非要知道这是为什么。
按照以下的八个步骤完成初稿,最后再把它修改成一篇完整的实验型小散文。我把这个任务布置给学生,他们后来都发表了以此为基础(经过修改、润色)的作品。或者至少,它几乎总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重要提示:尽管我知道这非常困难,但是,为了练习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不要提前阅读。在准备好你做记录用的索引卡片和铅笔之前,不要阅读第二步。在完成第二步之前,不要阅读第三步。相信我,这样做会大有帮助。)
练习
大张的索引卡片是这个练习的最佳选择,但是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卡片,因此选择用一些零散的纸张。这个练习可以一个人独自完成,但是如果能和写作伙伴或写作小组一起完成,效果会更好。你可能需要设定一下计时器,每一个步骤给自己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
1.准备4张特大的索引卡(4张纸也可以)。
2.在第一张卡片上,描述一种你曾经闻过的气味。不用担心这气味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关键是,这气味已在你的“记忆银行”中保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之久。描述这个气味以及它的特质,它是酸的、甜的、刺鼻的,还是清爽的、浓烈的,淡淡的?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就这样,写四五句话。
3.在第二张卡片上:描写你所爱的人的某个部位,只描写一个身体部位即可——母亲的头发、卢拉姨妈的胳膊肘、弟弟的牙齿。一定要详细具体。不要只写“父亲有双粗糙的手”,可以描述一下手掌的纹路、手指的形状、手背上的挫伤和割伤、指甲缝处的油脂。不要超过6句话。
4.在第三张卡片上:写一句你曾经听过的话,一句你年轻时候经常听到的话。这句话可以是有意义的——例如,父母对你的惩罚或严厉的批评;也可以是看上去无关紧要的话——例如,每次你坐下吃辣椒时哥哥都会开的一个无聊的玩笑。可以是任何一句话,唯一的要求是,这话你经常听到,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它被保存在了你的“记忆银行”里。不用说明、描述或解释,只要告诉我们那句话就行。例如:
“喝你的牛奶。你难道不想长得结实一点吗?”
5.在第四张卡片上:创建一个由30个词组成的列表,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主要是名词,或是稍加变形的名词词组。其中的任意一个词或词组都可以用来描述你记忆中的某个事物。例如,我的词表是这样的:宾戈游戏、雪橇、克勒姆叔叔的木制假肢、煮熟的卷心菜、好迪嘟迪秀<1>、小虫子、无花果树。不必为读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让他们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只要列出你的词和词组就可以。如果是词组,不要超过40个字。一共列出30个词或词组。(最好是先写出40个单词,然后再删除。)
6.完成以上五步之后,将这四张卡片的顺序打乱。
7.在每张卡片的顶端,写一个数字(1~4)。
8.在第一张卡片上,加上这个标题:“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
现在你已经用拼贴的形式完成了这篇实验型的小散文。把它大声地读出来,包括标题,以及每一张卡片顶端的数字。你会为自己发现其中意想不到的关联和古怪的逻辑感到惊奇。
<1>好迪嘟迪秀(Howdy Doody Show),美国很受欢迎的一个儿童电视节目。
寻找真相
Maureen Murdock
Maureen Murdock,精神治疗医师、写作教师,其作品被翻译为十多个国家的语言。她的作品包括:畅销书The Heroine's Journey,新近修订出版的Fathers' Daughters:Breaking the Ties That Bind,Unreliable Truth:On Memoir and Memory,Spinning Inward:Using Guided Imagery with Children和The Heroine's Journey Workbook。她最近刚刚完成一部有关家族神经紊乱和沉迷成瘾病史的回忆录。此外,她还在旧金山的写作沙龙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作家培训项目中教授回忆录写作。
在《剖析回忆》的一篇散文里,托妮·莫里森<1>提到,刻意的回忆其实就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创作形式。除了历史学家,我们很少人会去考证在某个特定的事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坦白地说,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去研究这些。相反,我们会去仔细思考这起事件如何出现在我们的回忆中,去认真分析它以如此特殊的方式出现在自己脑海中的原因。
回忆是创造身份的一种途径。回忆录作家在选择阐明一段特殊的回忆时,其实是在创造自己的身份,即重塑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她经常从生活中节选一个片段,从回忆中提取一个形象,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甚至也许是无意地、尽可能多地从中汲取营养——即意义。她不只是重温那些经历;她还试着去理解记忆中的形象和它所蕴涵的情感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情感使她将这段回忆保存起来,以便日后加以回味。
回忆录作家的任务就是寻找自己的真相,而不是去判定事实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也许是一段历史,一个证据,也有可能是一个有趣的传说。然而,回忆录作家不仅对它们进行了详尽的叙述,还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我的人生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呈现出来?这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是怎样发生的?那又是怎样发生的?而不是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这是精神疗法所探究的问题,却不是我要关注的问题。无论如何,查明事实的真相的确可以挑战我们的自我意识。
练习
1.先用15分钟的时间描述一下自己15岁以前的人生,以便从中选出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开始写前设定好计时器,能写多快就写多快,请不要停笔,这就叫做“自由写作”。无论脑海中浮现出的内容以什么顺序呈现出来,全部写下来。别顾及标点符号和分段。随心所欲地写吧。也不要停下来检查或评判,也不要问“这真的发生过吗?”就假设它真的发生过。
2.写完以后,读一遍你写的内容,然后选一件你想深入了解的事情,把它圈出来。也许你可能想进一步探究两三件事情,但考虑到这个练习的目的,请选一件最吸引你的事情。再用15分钟,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起来回忆这段经历。注意写下你是如何开始回忆这段经历的?你都想起什么样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感受?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有什么新颖之处?有什么幽默之处?从一个形象开始,调动你的所有感官重新体会。尽可能写下所有你捕捉到、体会到的感官细节,以描述这段回忆。带领读者一同进入这段回忆的情景之中。
3.在描写完这段回忆的所有细节之后,把自己所写的内容再读一遍,注意其中隐含了什么故事?这篇故事扣人心弦吗?其中有关键的事件吗?这段回忆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个事件揭示了你和回忆中的某个人物的什么特征?你在自己身上了解到了哪些先前不曾发现的品质?你对此有何感受?你还想发现什么?花些时间,写下自己对捕捉到的这段回忆的所思所想。
<1>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她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等。
胜似千言
Judith Kitchen
Judith Kitchen,著有两部散文集,一部小说,一部评论集。她生活在华盛顿州的汤森港,在太平洋路德大学教授创意写作硕士课程。
照片既是一种虚假的存在,也是一种缺场的象征。
——苏珊·桑塔格<1>,《论摄影》
从传统意义上讲,照片在非虚构文学作品中起到证实的作用。在传记中,它们为事件提供依据,赋予我们在文字中邂逅的人物以具体的形象。纵视回忆录始末,我们随处可见照片的影子,它们证实我们所读到的一切都是千真万确的。这个练习的目的在于使照片超越原有的证实功能,使之成为文章的一部分。
人们说一张照片胜似千言万语。是的,这个练习能够强迫你去掉那些琐碎冗长的文字,同时又帮助你找到图像本身所无法替代的另一种文字表达。而你的任务就是沉思、推测、冥想。在你观察照片以试图发现其中的意义时,有些思绪和情感会涌上心头。带着这样的思绪和情愫细细体味这张照片,你会发现它可能揭示了你的真我、你的回忆、你的猜想,或那些你知道,只是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事物。你需要仔细推敲其内容,摆脱照片的限制,想想照片没有说明的事情,想想画面以外的内容。
练习
这个练习很简单。先拿出一张照片——一张具有某种个人意义的照片:可以是母亲结婚前的一张照片;可以是一张祖父站在他父亲(也许你并不了解他)身旁的父子合影;可以是一张你曾经去某地度假的风景照;可以是你在旧货市场用一美元淘到的一本相册,你从中看到了一个陌生人的一生;可以是一张儿时宠物的照片;可以是一张你七岁时掉了门牙咧着嘴笑的照片;还可以是一张在书架的盒子里找到的奇怪的快照,照片上的人你模模糊糊还记得,却又想不起他到底是谁。
你可以从很多角度分析这张照片。把它看做一个物品。那里有什么?再看看它的主题,照片上有谁?体会它所传递的感情,问一些问题:你和照片上的情景有什么关系?谁拍的这张照片?别忘了观察一下没有出现在照片上的人和事——有时候,这种缺场反倒是照片想要表达的内容。
牢牢记住,你可能认识照片上的人,或者知道照片背后隐藏的故事,而你的读者却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观察这张照片的。你的任务是,让读者像你一样了解照片的意义和重要性。你可以记述这张照片的内容,但不要只是描写,因为你要知道,照片的内容可以用数千字表述,但这会使文章显得过于冗长。如果你想讲述这个故事,你就要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词句。让读者了解到一些画面上看不到的东西,例如拍照当天的气味、声音,以及环境。你可以从这张照片开始写起,把它作为起点,再围绕它慢慢展开,直到这张照片在读者面前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仿佛读者也看到了你眼中的这张照片一样;你可以对这张照片进行创作,直接和照片中的人物对话(也许这个人物就是曾经的你);你也可以讲述这张照片被拍下来的过程,讲述相机快门“咔嚓”一响那个瞬间所发生的事情;你还可以围绕这张照片进行写作,或者对照片加以评价,自由穿行于照片内外,使它成为你文章的中心——必要时把它附在文本上,不必要时便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删去。
用充分的语句进行描述,让读者即使没亲眼见到这张照片,也能“看到”棕褐色的怀旧的色调——那是水锈的颜色;看到老人脸上阴影处那古怪的棱角;看到照片撕边把亨利叔叔的身影分割成两半,一半在照片里,一半在照片外——看起来,只有一半的他出现在你的记忆中,犹如鬼魂一般。记住,要超越描写,进入瞬间的“语境”中。捕捉从滑梯往下滑的感觉,当你爬上那一级级的阶梯时,滑梯看起来高;而当你再观察这个滑梯的时候,它不再像当时那么高了。那是个令人兴奋的游乐场,让孩子远离成人世界的喧嚣。猜测一下,在你出生前,母亲是怎样的一位妙龄女子?她有什么梦想?她的梦想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她剪掉了波浪般的长发?赋予那个陌生人一种他也许从来不曾经历过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把他和你在一个奇异的想象空间里联系起来——你也分享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空间存在于你们之间。想想已逝去的和已改变的,而这张照片又永恒地留住了什么。想想时间的本质。
这个练习的目的在于打开你的思路,集中你的注意力。通过使用“可能”、“我想有可能”、“它看起来像”这样的词语,让你可以自由地出入于作品中的“现在”。通过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描述对象——照片上,你将成为一个敏感的叙述者。换句话说,你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读者通过你的想法渐渐开始了解你,这正是非虚构文学和回忆录的真正本质所在。
为你的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这个标题为你提供了重新审视作品的语境、位置和角度。你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判断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真的还需要那张照片才能完成你的文章;也许,你可能不再需要这张照片了,因为你所写的那一千字足以再现这张照片。
<1>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美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女权主义者。她的写作领域广泛,著作主要有《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样式》、《论摄影》、《疾病的隐喻》和小说《火山情人》。2000年,她的历史小说《在美国》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论摄影》是苏珊·桑塔格1997年发表的散文集,收录了她在1973-1977年发表于《纽约时报书评》上的文章。
至关重要的事件
Kathryn Rhett
Kathryn Rhett,著有回忆录Near Breathing,编有文选Survival Stories:Memoirs of Crisis。她在《哈佛评论》、《密歇根评论季刊》(Michigan Quarterly Review)以及River Teeth等杂志上发表过作品。此外,她还是葛底斯堡学院创意写作专业的副教授;同时,她在夏洛特皇后大学的创意写作硕士项目中教授写作。
我父母那代人常说他们依然清晰地记得,1963年当他们听到肯尼迪总统遇刺的新闻时他们正在做什么。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因为这件事看起来重要到可以让所有的美国民众都停下他们手中的活儿。我出生于1962年,当然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但是在2001年9月11日之前,我还从没有经历过任何一件可以让整个美国都处于危机之中的事件。
2001年9月11日下午1点10分,我正在教授回忆录创作课。在接下来的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多数人都在看着图书馆大屏幕上的电视图像,我不敢想象那堂课应该如何按照计划进行下去。但是,我必须召集整个班的学生。有谣言称,一架飞机撞到了12英里之外的戴维营<1>。而此时,刚刚发行的校园指南正好派上用场,它让我们要“保持常态”,并且鼓励学生待在校园里,因为他们可能无法“立刻逃离现场”。课上,我看到了一张张冷静的面孔。可是,当我问他们上午过得怎么样时,我听到了哭声,之后是一片寂静。于是,我问学生他们想要做什么。他们回答,想要把我们前天晚上准备的课堂教学继续进行下去。他们想要有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安全感。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住在曼哈顿附近,父母也在城里上班。那天,我没有要求他们写任何东西,但是几周后我布置了作业。
在那之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里,我都会要求学生描述那一天的经历。这个任务触动了所有人,最终他们都写出了极具感染力的叙述文章。但是后来,我就不再这么做了,因为已经足够了。2006年的春天,在我的个人随笔写作课上,一个学生恰巧写了一篇描述“9·11”事件的文章。文章中写道:“那一天,所有的事都改变了。”(记录显示,这个学生是盖茨堡6班的凯瑟琳·霍莉·布伦斯。)当我们在工作室讨论这句话时,突然间,整个班的学生都开始热烈地探讨它的真实性。我指导工作室的教学时,主题往往都很集中,但是既然学生们想展开这个讨论,我就索性让讨论延续了几分钟。在第二节课下课时,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一篇文章,详细描述“9·11”那天的情形,限时10分钟,然后反思这个问题——那一天是否真的使一切都改变了?
几个学生把布置给他们的练习写成了散文,既有叙述,又有反思,富有感染力。为什么不在细节记忆消退之前,记录下那天发生的事呢?
这个练习可以和另一个我在回忆录写作课上使用的方法联系在一起。这个方法叫“五点一线”。我要求学生做一条个人的时间线,只记录5个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事件。我的要求是,这些重要的事件必须能够在决定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或在转变思考方式这两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些能与我们认为重要的公众事件相提并论的经历,诸如在大型比赛中获奖,或是从学校顺利毕业)。然后,我要求学生每一件事都用一段话来描述。
练习
描述“9·11”事件当天的具体情形。尽可能多地运用记忆中的对话以及感官描述。当你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你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写下你的所见、所闻、所触和所感。在得到所有的事实之前,尽量回忆那天的真实情况。
然后,思考那一天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就这点而言,我们现在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件事在那一天是否都改变了?生活在某一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
“9·11”事件是美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事件。但是对于你而言,或许同样重要,或许并不重要。在写完“9·11”事件后,想想你的成长历程中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件。如果要你选择五个事件,并且只能是五个(比如那些帮助你构建身份、重现人生抉择、表现人生错乱复杂,或转变了你的思维方式的事件),那么,会是哪五件事?把它们标在一个时间线上,并写上日期和简要的描述。现在,每一个事件写一段话。
也许描写的是“9·11”事件,也许是你那五个重要事件中的一件,都会让你写成一篇散文或回忆文章。写作的时间是宝贵的。为什么不写那些对你至关重要的事情呢?
<1>戴维营(Camp David),美国总统的休假地。
过去的尴尬
Rene Steinke
Rene Steinke,著有200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小说Holy Skirts以及小说The Fires。此外,她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不仅被刊登在《书坛杂志》(Bookforum)、《纽约时报》、《时尚》(Vogue)、《奥普拉杂志》(O,the Oprah Magazine)等报纸杂志上,还被收录进多部文选中。Steinke在菲尔莱狄更斯大学教授写作和文学课程,生活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
在一次晚宴聚会上,一个朋友问道:“你遇到的最尴尬的事情是什么?”我们亲密无间、关系甚好,我便如实回答,而那件事既令人捧腹又使人感到悲伤。这样的故事往往揭示了我先前不曾留意或不曾理解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通常,在创作富有新意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时,学生很难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中发现它们的意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想维护自身形象。尴尬的故事(在它发生作用时)是能收到娱乐效果的,因为叙述者让自己在其中扮演了傻瓜的角色(这是前提)。这样往往富有洞见、生动有趣,主要是因为:(1)在尴尬情境中发生的事情通常是滑稽可笑的;(2)故事的陈述者更加重视并置、杂乱无章的写作手法和讽刺,而不是说教和陈旧刻板的自我刻画。
练习
1.写一件曾令你十分尴尬的事情。尽量客观,仿佛你在描写另外一个人。尽量搜集具体细节,越多越好,甚至是起初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细节。
2.写完后,问问自己:“这件事为什么会如此令人伤心?我为什么能记住它?”看一看自己写的内容,是否能联想到那一段时间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与你现在的生活是否有联系?写下这些联系。
在我的作品中,我已经发现这个策略是很有帮助的。
在以往的尴尬事件中,找一些幽默的东西,使现在的我和事件中的自己产生差距,以赋予其意义。
在《可可吃什么》这篇我为文集《狗文化》所写的文章中,我列出了一些当我带着我男朋友的狗出去散步的时候,它所吃的一些古怪的东西。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与它相处很不自在。在我为《时尚》杂志所写的文章《孤星》中,我讨论了一些极少向成年朋友提到的事:我在年少时,在足球比赛中兼职表演舞蹈,这段经历使我在一段时间里会迷恋造型夸张、穿着花哨的美女。在这两种情况下,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产生了距离,帮助我找到了戏剧性的亮点,也使我明白,尴尬是如何揭示潜藏在故事下的某种更为深层的含义的。
毋庸置疑
Philip Gerard
Philip Gerard,著有三部小说、四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十一部纪录片脚本,此外还著有多部散文和短篇小说。他还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威明顿分校创意写作系系主任;合编有纽约肖托夸(Chautauqua)协会发行的文学期刊《肖托夸》。
作为非虚构文学创作的老师和学生,我们常常大谈特谈“要忠于事实”这一伟大的创作宗旨。但是,我们太容易信以为真。也就是说,许多我们自以为确信无疑的事后来却被证实并非事实——它们完全不是那样一种情况。更多时候,这些事情无从考证——我们只是没有证据确定某个“事实”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不是仅仅在不完整的信息基础上做出可能性的推测。
每当我着手开始一个新的写作计划时,我会把自己当成一名记者。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这样。撇开所有的先入之见和已有的知识,撇开所有我们从家族史学家那儿听来的故事以及当地的神话,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确信无疑的?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又何以知道它是确信无疑的?
我们讨论证据的可靠程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如何确定某位死者被葬在了一个特定的地点?一个学生说,可以通过墓碑来确定。是的,这是一种方法。可是,其他人又会提醒我们,有时候墓碑在那里,可墓穴却是空的,难道没有这样的例子吗?或者有时候,墓碑被移开了,可尸体却还在墓穴里,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吗?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再生人”——我们通常把他们称作盗墓者——就会把尸体偷出来卖给医学院和医生。
还有,如果根本就没有墓碑,那又该如何判断呢?
最终,我们认为:墓碑至多算是一种可能的标志——在某些情况下可靠,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又不那么可靠。其他的判断依据可以是一张同时代的墓地地图,它指出我们通过墓碑确定那个坟墓确实是举行葬礼的位置;可以是一个可靠的目击者,他认识死者,并且保留了死者埋葬在此的证据;可以是一张死者家属在葬礼当天拍的合影,他们出现在当时的照片中证明了他们确定这是死者最后的安息之地。但是因为没有挖掘出尸体并进行DNA测试——这些本身也可能不是决定性的证据——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确定死者所葬之处。我们可以颇为确定,或者足够确信它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作为作家,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可以借助信任来弥补确实可证的真相和可能存在的真相之间最后那一点差距。虽然这样的信任是建立在逻辑、经验和概率的基础之上的,但它仍然只是信心。作为作家,我们的可靠度有相当一部分取决于我们接受了与道德有关的考验: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能有足够的证据去相信、接受一个事实,并把它如实告诉给读者?
下面的这个练习不是毫无意义的,正如上述的例子并非微不足道一样: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就建立在它坚信一个人死后在墓穴中消失了这一假设之上<1>。举一个离我们更近的例子,学者至今仍无法就埋葬克里斯多弗·哥伦布<2>的地点达成一致,而美国联邦调查局也一直在寻找美国劳工领袖吉米·霍法<3>的墓地。要知道,这两个例子中的人物最终安息之地的真相对人们了解真实故事的结局至关重要。
练习
利用任何你需要的资源:试着去证明一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这个事实必须足够重要,对所写的内容关系重大。例如,如果你在撰写一部家庭回忆录,试着证明你的祖父在服兵役期间是否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某场战斗,或者试着证明在某个历史性的日子里你的母亲身处何地。提供所有的资源,并解释你相信其准确性的理由。
记住:访谈依赖于记忆,其本身不足以作为充分的证据。当时的叙述——新闻报道,日记记录——更有可能是可靠的,但即使这些信息也可能有差错或被人故意伪造。所以,你需要去查阅兵役记录、找到其他的目击证人、纪念品、相片……足够的证据才能让一个理性的人相信你说的“事实”是真实的,而不是你的一家之言。
这个练习乍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它常常让学生为之疯狂,为之着迷,因为学生们会不断发现新的信息资源,虽然这些信息常常互相矛盾,但整合起来还是会螺旋式趋近于事实。同时,虽然他们在检查这些证据的性质和可靠性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但还是会有所收获。最后,几乎总有一些必要的信任上的跳跃——跨越上一个绝对可证的事实和下一个你要去证明的事件之间的障碍。这可能只是小小的一步跳跃,然而它的面前却总是横着一道深渊。
有一次,我在写一本书的初稿时,提到了一名参加了1945年莱茵河战役的年轻士兵的故事。我掌握的资源有部队的花名册、战后报告、战斗中的伤亡人数、他的兵役记录,以及其他一些确凿的证据。然而始终没有找到这个人。后来,他被证实在先前的一个战役中就受了伤,当时正在巴黎的一家医院里养病。在轰炸突袭的时候,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中弹了,直到第二天伤口感染了,他才发现。但这时所有的报告都已经送出去了。下一次战斗报告只记录了当次的战况。所以,他就处于两个报告的信息断层之间,而没有被记录在案。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总是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事实究竟有多么可靠?你又凭什么认同证明它不容置疑的证据?可以百分之百地相信一件事吗?基于现实的变幻无常、难以捉摸,我们要如何来创作非虚构文学作品呢?我们的答案——记者的道德伦理——以一种意义深远的方式定义了我们的美学观。
<1>指基督教宣扬的基督死后升天的故事。
<2>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西班牙著名航海家,美洲大陆的发现者。
<3>吉米·霍法(Jimmy Hoffa,1913-1975),曾任美国工会的会长,也是一个罪犯。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担任国际卡车司机协会会长。在他认罪后,度过了将近10年的牢狱生活。1975年7月30日,霍法在底特律的一个停车场消失,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创造性与权威性
Rebecca Blevins Faery
Rebecca Blevins Faery,负责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第一学年写作项目。她还教授非虚构文学创作的高级课程。Faery在各类杂志上都发表过自己的作品。目前,她正在创作散文集——一部有关越南战争时期的拼贴式回忆录。
一个幽灵会经常出没在非虚构文学写作课上:个性。我们告诉学生无须用生硬的“学术”语气进行写作——你知道我的意思,在这样的语气里找不到个人的影子,或者叙述者以一种置身事外、(或者更糟糕的是)高高在上的语气说话(或者假装如此)——他们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以至于落入了只写自己、过分地关注自己的窠臼。也许就像是来回晃动的钟摆,这也是学习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在我看来,个性有时会让作家陷入某种绝望的泥潭,封闭在自我的世界中;有时又会让作家参与到现实世界中。这正是作家的真正工作。当然,参与现实有多种形式,而且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包括严格意义上的个人随笔。但是,非虚构文学作家会关注每一件事,大到皓月星空,小到脚下尘埃。如果你观察研究的对象需要你去探索发现,那么你需要进行一些严肃的调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将自己的观点和个性置之不顾。这就是非虚构文学创作的一大挑战——鼓励并帮助你去选择一个对自己重要的话题;一个你有过足够经历,收集到了足够信息,并且进行了足够深入的思考,因而有权威就此发表观点的话题,而用不着放弃鲜明的个人立场以及我们在非虚构作品中期待看到的所有的语言游戏。
我在教授非虚构文学创作中总要面对这样的任务,那就是帮助初学者跨越“我觉得”、“我是”、“我曾经”这种阶段。这种姿态当然是让文章有感染力的基础,却不是最终的目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现代散文》一文中提到,个性是“散文作者最适宜、但也最危险易碎的工具”。为什么个性是散文作者最适宜的工具?原因不言自明:非虚构文学作品就是作家本人——当然,他们技艺精湛,将自己融入文章的行文结构之中,乍看之下,这样的文章个人风格色彩较浓——直接或是间接地与读者对话,读者是作者想象中聆听自己文字的人。
而伍尔夫的措辞是正确的:个性,一旦被滥用,是危险的。它会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我们自己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情,认为它很有趣,所以认为其他人也会觉得它有意思。于是,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写作任务是以一种让读者也能体验到其中乐趣的方式来描述这段经历。这样的写作状态使散文不同于日记、信件、个人日志这种体裁的作品,从而真正走进读者的世界。最后,也正是这种写作状态使一段经历的记录者成为非虚构文学作家。
我们在发挥个性这个工具的作用时,必须注意其精细微妙之分寸,否则就会让初学者甚至是那些经验丰富的作家羞愧难当。我过去经常说,除了麦当娜这位自我包装、自我宣传的名人偶像之外,没有人可以指望靠着谈论自己就能让全世界感兴趣。而如今,我想,麦当娜这个例子或许已经不合时宜了,更恰当的例子也许是当红偶像帕丽斯·希尔顿。她的名气并非来自她的成就,而是源于她自身的炒作。通过大胆暴露个人隐私,她让观众为之震惊,从而取悦大众、唤起了人们的兴趣与关注。我们都读过一些落入类似俗套的非虚构文学类书籍和散文,因此为了能够超越自我,以一种超越那段经历的方式叙述一段经历——这就是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挑战所在。
作家的任务是出现在作品中,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与读者交流,而非将自己作为作品的唯一主体。作家会去发现、质疑、品味、探索、观察、交流、好奇,最重要的是思考。就这样,事情发生了,他来到现场,将事情两两放在一起,拼凑出一幅与事件或证据相关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果幸运的话,作家可以借助自己所经历的各种具体细节,向读者揭示一个新的画面、新的世界。所以,非虚构文学作家就像一台传输机、一个媒介、一块透视镜片。
当代许多杰出的散文家都精通这种技巧,例如:迈克尔·波伦<1>(《为何蹙眉?》、《草坪对面的箱子》、《动物的地盘》)、安妮·法迪曼<2>(《邮件》)、乔纳森·弗兰岑<3>(《父亲的大脑》、《过滤灰尘》)。为了逃离个性的流沙,你应该读一些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用心感受作品的主题,使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学期过半,在学生们完成了几篇风格自由的文章之后,我就会要求他们写一篇我称之为“调查型散文”的文章。
练习
这个练习要求你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吸引力、想深入了解的话题,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对此发表见解,即使你的见解只是一个问题。
你必须着手找到足够的相关信息,能够让自己的写作具有权威性。记住:这是一篇调查型散文,而不是一篇会让你想到与学术研究体裁相关的“研究型论文”。它必须符合一篇散文的基本要求:体现你的见解、你的观点和你的人格。与那些更严格的个人散文一样,你可以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进去,但必须恰当且易于接受。
我长期坚持这个练习,这使我相信“调查型散文”的写作能帮助你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在其他情况下必须完成的文章写作。在此后的工作生活中,无论是什么样的主题,你都能应付自如。因为有时,你可能会被要求在不用直接代词的情况下来显示你的权威性。最重要的是,你对作品的付出与投入都会体现其中,而且一定能得到认可和欣赏。讲述自己的故事,探索自己选择的主题,运用散文家“最适宜、但也最危险易碎的工具”,以散文的形式生动地陈述这样的主题,你能从中体验到乐趣和满足。这不但可以教会你如何创作非虚构文学作品,还能帮助你做好准备去应对那些写作创新点并不明显的文章。在这个练习的帮助下,我取得了成功。因此,我坚持认为教授非虚构文学创作课很有价值。所以,无论你是不是一个初学者,你都可以在创意写作课后继续这个练习。
请大家注意,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专属名词来定义这种写作,而不是用“它不是什么”来描述这个概念,岂不是更好?
<1>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美国作家、新闻学教授。
<2>安妮·法迪曼(Anne Fadiman),美国作家、编辑。她1997年出版的作品(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m)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奖。
<3>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美国小说家兼散文作家,著有《第二十七座城市》、《有力的手势》、《不舒适地带:个人史》等作品,被评论界誉为最出色的美国小说家之一。《纠正》获2001年美国全国图书奖。
-
第五人格画家天赋怎么加点 最新最强画家加点建议, 2023-10-06
-
第五人格爱哭鬼雪上小王子 爱哭鬼新皮肤介绍, 2023-10-06
-
第五人格燃烧弹让监管者多少秒内无法使用技能, 2023-10-06
-
第五人格烟花店密码锁密码是什么 四周年第二章密码一览, 2023-10-06
-
第五人格烟花店密码是多少(四周年第二章密码锁密码解答), 2023-10-06
-
第五人格烟花店密码一览,第五人格烟花店密码是多少 2023-10-06
-
第五人格灯影琵琶怎么获得?灯影琵琶兑换方法[多图], 2023-10-06
-
第五人格演绎之星2022什么时候出 2022演绎之星活动开启公告, 2023-10-06
-
第五人格溯回系列时装有哪些,第五人格溯回系列时装是什么意思 2023-10-06
-
第五人格深渊呢喃奖励有哪些 第五人格深渊呢喃奖励一览,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