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软件园提供热门手机游戏下载,最新手机游戏攻略!

狂舞神器好玩吗 狂舞神器玩法简介,疯狂神器游戏攻略

时间:2023-10-06 08:58:32 来源: 浏览:

魔龙的狂舞:从纳卡冲突看小国“隔空互殴”的大凶器战术弹道导弹


洲际导弹搭载的核弹头

弹道导弹一般攻击地面固定目标,按作战使命可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其中,战略弹道导弹一般载核弹头,主要用于打击军事和工业基地、政治和经济中心等各类战略目标,代表性的如美国“民兵”-3、“三叉戟”-2,俄罗斯的“白杨”-M、“布拉瓦”等。

发射中的俄罗斯SS-18洲际导弹

战术弹道导弹载常规弹头或核弹头,通常用于打击各种战役战役战术纵深目标和部分战略目标,代表性的如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等。

战术弹道导弹,在射程上可以满足战役级别的关键节点打击的需求,且由于待在后方,生存能力较强。再加上弹道导弹的再入大气层式的攻击方式,可以获得其他武器无法获得的强大突防能力。

除此之外,弹道导弹准备时间短,攻击直接反应迅速,灵活性虽不如航空兵,但是突然性却胜过不少。

战术弹道导弹,提供了一种能避免伤亡,且攻击成功率高的选项,代价就是攻击方式的单一,一般情况下效费比较低。

战术弹道导弹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被替代的

战术弹道导弹相比航空兵,除了不需要人驾驶以外,还具有攻击迅速,突防能力强,准备时间短,生存能力强,对地形要求低的特点。

战术导弹一般被认为是较弱势的一方使用的武器。在战争中处于弱势的一方,战时容易丢失制空权,连带着会丧失目标巨大无法隐藏的前线军用机场。

而战术弹道导弹发射车可以隐蔽在各种复杂地形中存活下来,成为重要的反击力量。这种反击力量虽然不如航空兵效率高,但是足以提高对手军事冒险的心理门槛,所以这种武器也带有不对称战争形态的味道。

V-2导弹让人类打开了远程打击的潘多拉魔盒

V-2导弹之父

从二战中德国研制第一种地对地弹道导弹V-2开始,地对地弹道导弹的发展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更是被中小国家视为镇国神器。

V-2导弹生产线

V-2导弹德文全称Vergeltungswaffe-2,是德国在1942年研制的第一种弹道导弹。意为“报复性武器─2”,其目的在于从欧洲大陆直接准确地打击英国本土目标,它是火箭技术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 ,最大射程320千米。

1944年9月8日傍晚六点,希特勒下令使用V-2导弹打击海峡对岸的英国,仅五分钟后V-2导弹就落入了伦敦地界域。作为全世界第一种投入实战的弹道导弹,V-2能够携带910kg的炸药(四舍五入就是一吨)打击最远320km外的目标,其发动机通过65秒的工作过程能够使该导弹飞行至最大60-80km的高度。导弹自身的控制系统能够在发动机停止工作后控制导弹以弹道曲线飞向目标。

从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国共发射了3745枚V-2导弹,其中有1115枚击中英国本土,2050枚落在欧洲大陆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列日等地。还有582枚用于发展、改进和训练。在所有发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标周围30千米以内,这些导弹又有44%落在10千米的范围内。

从袭击英国造成的人员伤亡看,V-2共炸死2724人,炸伤6476人,建筑物的破坏也相当大。

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并没有起到德国当局希望的那种能挽回败局的战果。由于V系列遭受盟国空袭比较严重,德军曾将V-2导弹装到军用卡车上发射,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弹道导弹系统。

“卫国战争”后,苏/俄充分认识到炮兵赋予地面部队远程密集火力优势的重要性。卫国战争结束后,炮兵作为一支兵种被编入苏联陆军。

苏联在德国火箭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讨厌者”是前苏联最早的战术弹道导弹,其技术源自二战中缴获的德国V-2导弹。该导弹于1950年开始装备前苏联炮兵,50年代后期退役。

SS-1A“讨厌者”(Scunner)战术弹道导弹

该导弹是一种单级弹道导弹,射程270公里,命中精度(CEP)8公里,携载常规弹头,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惯性制导方式。该导弹发射方式比较落后,通过水平放置在轮式拖车上用履带式牵引车运往发射阵地,再从发射台上发射。

1946年7月,苏军在近卫火箭炮团的基础上建立起第一支火箭部队,主要装备“蛙”式战术火箭。随着地地弹道导弹P-2(SS-2)和P-5(SS-3)型出现,俄开始分别组建战役战术和战略导弹部队。

1961年,苏联陆军完成了导弹兵和炮兵的组建,火箭与导弹部队均归陆军火箭炮兵司令部领导。由于“蛙”式火箭射程较近,所以苏军主要装备在师一级,摩托化步兵师、坦克师和空降师通常都编有一个独立战术火箭营。

“蛙”式火箭

随着“飞毛腿”导弹的出现,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主力装备才转入导弹武器,无控火箭逐渐位于辅助地位。由于这一阶段主要以无控火箭配合远程火箭炮和火炮作战,因此这一时期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仍以二战时期的密集火力应用为主要追求。

1964年,苏联将炮兵节易名为导弹兵和炮兵节,导弹部队的战场地位进一步确立。1965年,苏陆军部队开始装备“飞毛腿”B导弹,并全面取代“飞毛腿”A和“蛙”式火箭。“飞毛腿”B在A型基础上改进,提高了射程和精度,增大了越野机动能力,缩短了作战反应准备时间,导弹反应时间仅为60分钟。苏军方面军和集团军两级分别编有“飞毛腿”导弹旅,装备“飞毛腿”B。“飞毛腿”导弹可在未经测量的阵地上发射,武器采取分级战备的方法,可根据形势需要使系统处于不同战备状态。

“飞毛腿”是一种单级液体弹道导弹,分A、B、C、D四个型号。A型于1955年开始服役,50年代末退役。B型从1958年4月开始研制,1962年8月开始部署。C型是更换轻弹头增大射程的型号;D型是高精度型弹。该弹射程在8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和地面机动发射方式,配备常规、化学或核弹头,命中精度(CEP)在4000米至50米之间。

"飞毛腿"-C弹道导弹

说起“飞毛腿”导弹,相信关注国际时事的读者都不会陌生,这种由苏联研制于冷战时期的导弹因技术相对简单、可机动灵活部署而被许多国家引进,甚至成为许多场局部战争中经常出现的“明星武器”。不过,要说到真正让“飞毛腿”名声大噪的实战案例,就不得不提到30余年前的两伊战争。正是那场战争中独特的“导弹袭城战”改变了人们对弹道导弹运用的看法。

“凶器”找到用武之地

“飞毛腿”战役战术导弹系统原本是苏联用于武装方面军(集团军)预备队的“撒手锏”,主要用于携带战术核弹,打击敌方战役纵深的高价值目标。很显然,这是一种在冷战思维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准备的“凶器”。可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武库限制了这类武器的使用,于是在美苏两国间难有用武之地的“飞毛腿”摇身一变成了许多小国冲突的“斗殴工具”。

从1970年开始出口,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保加利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利比亚、波兰、斯洛伐克、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等国都有不少。

1973年10月,以埃及、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向占领其大片土地的以色列开战。由于以色列拥有远胜周边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埃及和叙利亚使用从苏联引进的“飞毛腿”导弹打击以色列纵深目标。

尽管“飞毛腿”的“首秀”未取得多少战果,但让许多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强大空军的国家看到了弥补空中打击能力缺陷的“捷径”,其中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就对此深信不疑。1974年伊拉克用美元从苏联购买了大约20辆至36辆9P117导弹发射车和数量不明的“飞毛腿B”导弹,组建了第224导弹旅。

1980年9月22日,萨达姆趁邻国伊朗陷入内乱,悍然挑起两伊战争,企图夺占阿拉伯河右岸的伊朗领土。战争初起时,装备“飞毛腿”的伊拉克第224导弹旅因导弹射程不够,没有参加第一轮打击伊朗纵深目标的行动。然而,随着伊拉克空军被伊朗的美制战机和“霍克”防空导弹打残,且战线被伊朗军队推进到伊拉克本土,伊拉克第224导弹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对伊朗前线军事目标和边境城镇展开轰击。

“导弹发射”很费时间

当时,“飞毛腿”导弹的发射操作流程主要分为七步。

第一步是将导弹主体和弹头等组件从仓库运到导弹旅技术营,经过简单准备后再送入初步组装区。

第二步是将弹头装入导弹,并装填推进剂和氧化剂,导弹旅同时进入发射阵地准备作战。

第三步是用起重机将导弹从半拖车转移到9P117发射车上(大概需要45分钟),与此同时,VAZ-452勘测车对发射现场进行勘测,发射指挥车也进入现场指定位置。

第四步,9P117发射车进入发射场地,考虑到导航的安装位置,9P117通常设置为发射方向右偏45度,为确保精度,发射人员要掌握不低于6万米高空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速、湿度、气压等),导弹旅的气象组会发射高空探测气球采集气象数据,并传送到相隔数公里的9S436发射指挥车上,由指挥车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发射参数后将数据传送给导弹发射车。

第五步就是开始安装导弹。工作人员将车后方的千斤顶放低,同时向导弹发动机的涡轮泵里注入液体燃料,检测导弹电池。由于导弹发射需要在绝对垂直的状态下进行,所以需要使用经纬瞄准仪和陀螺校准仪,整个安装过程约需3分钟,完毕后安装架被收回发射车顶。

第六步是精确校准工作。工作人员将8V117发射控制盒放置在导弹附近的某个安全位置上,这样整个导弹的检测安装工作结束,工作人员撤离发射车,指挥官通知总部一切就绪,可以进行发射。

第七步,导弹发射前,一旦导弹电池被接通,导弹内部的陀螺仪开始加速旋转,导弹就必须在15分钟内发射。按照设计,“飞毛腿”导弹的射程为50公里至300公里,飞行时间为165秒至313秒。

萨达姆遭“导弹洗礼”

由于“飞毛腿”的打击精度有限(毕竟其设计之初是一种核武载具,在使用核弹头的情况下,哪怕偏离数百米一样可以毁灭目标),伊拉克人干脆把导弹瞄准范围较大的伊朗城市,反正只要炸中建筑物就算成功,结果导致伊朗平民的严重伤亡。

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住宅区

伊朗方面迅速作出回应。1985年3月12日凌晨,伊朗向伊拉克东北部城市基尔库克发射“飞毛腿”导弹,挑起第一轮大规模“导弹袭城战”。那么,伊朗的“飞毛腿”导弹是从哪里得来的呢?原来,利比亚狂人卡扎菲曾在1982年秘密向伊朗革命卫队提供了2辆9P117发射车和大约20枚“飞毛腿”导弹。


1985年6月,伊朗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射了至少13枚“飞毛腿”导弹。伊拉克则向伊朗的两座城市(迪兹富勒和巴赫塔兰)发射“飞毛腿”导弹。伊朗对巴格达的导弹袭击使萨达姆极为愤怒,因为伊拉克的“飞毛腿”打不到伊朗首都德黑兰,而伊朗却能把“飞毛腿”打到巴格达附近。萨达姆的总统府只能单方面接受伊朗的“导弹洗礼”。为此,萨达姆曾请求苏联向其提供射程更远的导弹,但莫斯科置之不理。

无奈的伊拉克只好自行研发。从1986年起,伊拉克工程师发挥创造性精神,将3枚“飞毛腿”分解重组,组装出2枚“侯赛因”导弹。

“侯赛因”导弹

“侯赛因”导弹与“飞毛腿”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采用加长弹体,使推进剂增加了1040千克,而战斗部则从800千克缩减至190千克。经过这番改动,“侯赛因”导弹的射程达到了600千米。伊拉克还为“侯赛因”导弹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发射工具,取名为“阿尔·瓦利德”,它实际上就是以瑞典萨伯公司出品的斯堪尼亚越野卡车搭配类似9P117发射车的液压发射架。在制导技术方面,伊拉克声称“侯赛因”导弹采用了国产惯性制导装置,命中精度比飞毛腿高出一倍,误差为500米。

不过,据伊朗军方的调查,伊朗射向巴格达的“飞毛腿”导弹的准确度比伊拉克发射到德黑兰的“侯赛因”导弹高出三倍,照此算法,“侯赛因”导弹的误差可能高达1500米。

伊拉克大力研制“远程”导弹,伊朗也没闲着,他们急于寻找导弹来源。1987年,伊朗同刚刚获得“飞毛腿”仿制能力的亚洲某国签署高达5亿美元的订单,购买了约100枚飞毛腿一B导弹和6辆发射车,并要求对方帮助伊朗航空工业组织在锡尔延建立导弹生产厂,飞毛腿一B也被改称为“流星-1”。

亚洲某国的短程弹道导弹

据悉,“流星-1”基本就是“飞毛腿”的升级版,它长11.37米,弹径0.885米,起飞重量5.9吨,其中弹头重约1吨。导弹最大射程320千米,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机场、导弹发射场、指挥中心、军事设施、兵力集结地、交通枢纽等目标。

第二轮“袭城战”爆发

1988年初,伊拉克依靠沙特、阿联酋和科威特等石油富国的贷款,一口气从苏联采购了118枚“飞毛腿”导弹,加上原来的零件储备,足可改造出250枚“侯赛因”导弹。

1988年2月29日,两伊之间爆发第二轮“导弹袭城战”,这一回是伊拉克人首先挑起的。就在当天,伊朗首都德黑兰遭到“侯赛因”导弹袭击,此后的7个星期内,共有189枚“侯赛因”导弹落在伊朗6座主要城市里,其中的135枚落在德黑兰。这些城市均位于伊朗腹地,过去从未担心过会遭受伊拉克导弹袭击。导弹袭击在伊朗造成巨大恐慌,到了来年春天,德黑兰的1000余万居民中有四分之一的人逃往乡村。

作为报复,伊朗革命卫队就在两军对峙的前线向巴格达发射了3枚“流星-1”导弹,紧接着又有更多的“流星-1”飞向伊拉克各大城市。不过,由于锡尔延导弹厂尚未建成,“流星-1”导弹越打越少,伊朗不得不于4月21日停止“导弹袭城”。

在52天的“导弹袭城战”中,两伊互射导弹532枚,其中伊朗发射的导弹占三分之二,但因射程和威力有限,威慑效果远不如伊拉克方面。这轮“导弹袭城战”结束仅4个月后,筋疲力尽的伊朗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同伊拉克结束战争状态。不过,正是通过“导弹袭城战”让伊朗和伊拉克均认识到弹道导弹在战略和外交上的重要作用,也坚定了拥有和发展这种“撒手锏”的决心。

1999年11月3日,瞅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因遭受美英制裁而势单力孤之际,伊朗革命卫队突然动用不少于30枚“流星-2”导弹,对得到萨达姆庇护的伊朗反政府武装“人民圣战者”营地(位于伊拉克境内)进行突袭,其中一座位于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附近的训练营挨了10枚导弹,留下了一个个直径达12米、深6米的巨大弹坑。

伊朗弹道导弹的技术起源来自俄制飞毛腿导弹,目前已经发展出征服者、流星、泥石等射程涵盖近中远的各类型号

2001年4月19日,伊朗又向伊拉克境内的“人民圣战者”营地倾泻了77枚“流星-1”导弹,位于巴格达北部的阿什拉夫兵营,位于加鲁莱的安扎里兵营,位于库特的法伊赛兵营,位于巴士拉的哈比卜兵营,位于阿马拉的霍马约恩兵营和位于曼苏里的阿拉维兵营均被摧毁,伊拉克军队也蒙受了巨大损失。

很显然,伊朗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按照美国军方的分析,经过多年积累,伊朗可能已拥有超过800枚配备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这或许正是当年“导弹袭城战”落败后吸取的教训吧。

1987年,伊朗从朝鲜购买了约100枚“火星-5”导弹和6辆发射车,并要求对方帮助伊朗航空工业组织在锡尔延建立导弹生产厂。

伊朗将仿制的“火星-5”称为“流星-1”。截至目前,伊朗已将更多资源转向固体弹道导弹研制。在这一领域,伊朗人已经开拓出战术和战略两条路线。

“迪兹富勒”(Dezful)弹道导弹

战术层面的“征服者-110”用于打击浅纵深高价值目标。其基本型的弹头质量为650千克,最小射程150千米,最大射程维持200千米。战略层面的“泥石-2”是伊朗目前射程最远的固体弹道导弹,发射质量约为26吨,长度19米,直径约1.4米,弹头重量约为1吨,最大射程达2000千米。

“泥石-2”

让北约感到不安的“飞毛腿”替代者:SS-23“蜘蛛”战术弹道导弹

回到正题,上世纪70年代,苏联陆军导弹兵和炮兵参加了阿富汗战争,并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11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命令,再次确立每年11月9日为苏联陆军导弹兵和炮兵节,可见陆军导弹兵和炮兵在苏军中的地位。

这一阶段苏联陆军战役战术导弹部队迅速扩大,为适应未来远距离作战,苏联又加紧开发了新一代战役战术导弹SS-21“圆点”和SS-23“蜘蛛”等。

SS-21圣甲虫B战术导弹,苏军称它“圆点”或“托契卡”导弹

“圆点”是一种单级固体战术弹道导弹,分为初始型和改进型。初始型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1976年服役;改进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服役。该弹主要用于攻击战役战术纵深内的单个重要目标和大面积目标。该弹最大射程120公里,命中精度(CEP)50米至100米之间,可配备常规或核弹头,采用全程惯性制导方式和车载地面机动发射方式。

它的主要用途是取代以前的“蛙-7”火箭,攻击敌人的导弹发射阵地、指挥所、弹药库、燃料库等重要军事目标。早期的“甲虫”导弹最大射程只有70千米,不能满足攻击纵深目标的需要。

1989年以后装备的导弹经过重大改进,采用先进的固体燃料发动机,飞行速度300~500米/秒,最大射程增加到 120千米。弹上装有数字式计算器和自主式惯性控制系统,尾部有空气动力舵。导弹全长6.4米,直径650毫米,发射重量2吨,它可以配用常规弹头、核子弹头、化学弹头、末制导弹头或子母弹弹头。

每套“甲虫”武器系统由1辆发射车和1辆弹药车组成,两种车都有较高机动能力。车上6个轮胎的气压可以随时调节,以便在各种崎岖不平的地形行驶。最大行程650千米,行驶速度70千米/小时。车上装备核、生、化防护装置,此外还有喷水式推进器,具有一定的两栖作战能力,可用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在水中行驶。

发射车上备有准备射击的各种设备,导弹发射时不用对发射阵地进行测地和气象准备、只用16分钟就可以从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发射完毕后,1.5分钟内撤出阵地,以避免遭到对方火力破坏。弹药车上部有两个密封式隔舱,里面装有2枚装配好的导弹供随时使用。车上还有吊杆式起重机和液压传动装置,可在20分钟内为发射军装填好导弹,据称偏差不到10米。据西方情报部门估计,苏联自1976年起装备了“甲虫”导弹,每年生产200枚,总库存量可达到2500枚。除供本国使用外,还出口到波兰、匈牙利、叙利亚等国家。

其中,SS-21是苏联机动发射的近程、单级固体战术导弹,1985年5月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首次展出,主要用于取代“蛙”7型战术火箭。该导弹后来经过多次改进,并服役至今。

苏联自1976年起装备了“甲虫”导弹,每年生产200枚,总库存量可达到2500枚。除“圣甲虫B”外,俄军还装备过“圣甲虫A”。目前几乎所有“圣甲虫A”导弹都退出了现役。在1993年服役的“圣甲虫A”导弹曾达到1200枚。1996年俄罗斯对“圣甲虫B”导弹进行了延寿处理,使其服役期由原来的15年增加到25年。1999年俄罗斯进行了“圣甲虫B”导弹的第一次延寿发射试验。未经证实的报道指出,1996年叙利亚曾经将少数“圣甲虫”导弹及其运载车输出到朝鲜。苏联解体后,部分曾经的加盟共和国装备了该型导弹,就包括乌克兰和亚美尼亚等。

亚美尼亚国防部发言人苏珊·斯蒂凡尼与SS-21“圆点”弹道导弹

据报道,乌克兰拥有500枚“圣甲虫”导弹,其中约有80枚输出到也门,40枚(包括12辆运载车)输出到叙利亚。

SS-26“伊斯坎德尔”的前世:SS-23“蜘蛛”战术弹道导弹

SS-23“蜘蛛”战术弹道导弹(“奥卡”导弹)是由苏联用以取代过时的“飞毛腿”弹道导弹的产物。于1977年开始研制,由于有圆点导弹的成功经验,KBM设计局的研制进度很快。整套导弹系统由沃特金斯克机器制造厂生产,1979年首先开始配备常规集束弹头实弹打靶,1980年进入苏军服役。

行军状态的SS-23蜘蛛战术导弹

SS-23导弹为单级固体近程弹道导弹,重量大约是9K79圆点导弹的一倍,即可携带常规弹头,也可携带化学或核弹头,核弹头威力为20万吨TNT当量,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CEP)小于300米。苏军火箭-炮兵战斗条令规定奥卡导弹用于打击400公里内的纵深目标,但理论上可以延伸到500公里。导弹强调野战性能,方向射界可达90度。采用9B81型惯性导航制导系统,由苏联国家中央无线电工程研究所研制,制导设备包括9B86陀螺稳定平台,上设角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以及横向速度传感器,9B84数字计算机,9B813自动化电源控制装置。导弹可在飞行过程中使用栅栏短翼式空气动力控制面进行弹道修正,气动伺服舵机的动力来自于弹体内的气体发生器。

北约发现后为这种导弹赋予了代号SS-23,绰号“蜘蛛”。SS-23导弹的部署使华约在欧洲大陆对北约形成了一定优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军队已经可以使用SS-23战术弹道导弹全天候打击北约机场,SS-23的射程为500公里,速度达到9马赫,北约对这些武器毫无招架之功。

SS-23“蜘蛛”战术弹道导弹

该导弹射程潜力大,并具备核打击能力,因此受到中导条约限制而在上世纪末全部被裁减。这一代战役战术导弹全部改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增大了射程,提高了精度,减化了操作程序,机动性能、反应速度与发射速度较快,符合冷战时期在欧洲战场发动突袭的实战需要。但受《中导条约》的限制,SS-23于上世纪80年代末被最终销毁。

俄罗斯后来在SS-23的基础上研发了战术弹道导弹经典之作SS-26“伊斯坎德尔”。

魔龙的狂舞: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战术弹道导弹“隔空互殴”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都是前苏联的加盟国,苏联时期的武器保有量都有不少。

亚美尼亚至少有3种俄制短程弹道导弹,大名鼎鼎的液体燃料"飞毛腿"导弹(亚美尼亚主要是'飞毛腿'B),"圆点-U"(SS-21"圣甲虫")导弹,以及最新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

"圆点-U"(SS-21"圣甲虫")导弹

作为知名度最高的大杀器—“飞毛腿”B地对地导弹,亚美尼亚军队中一样也没少了它的存在。亚美尼亚人的“飞毛腿”B地对地导弹是在1996年从俄罗斯人手中得到的。当时进口了8台发射车和24枚导弹。不过据说后来亚美尼亚又通过别的渠道得到了10枚左右的导弹。

亚美尼亚的“国之重器”:俄制“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

亚美尼亚是俄制“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系统的第一个出口客户,该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同类导弹中能力最强的,也是专门为对抗阿塞拜疆而购买的。

“伊斯坎德尔”的设计是为了躲避北约先进的防空系统,如PAC-3“爱国者”系统等,它能够在其弹道的中段和末段保持高速,并以7马赫的速度攻击目标。再加上“伊斯坎德尔”的高机动性和先进的雷达规避能力,使得拦截变得非常困难。该导弹系统因其机动性高和发射时间短而备受赞誉,它将能够对阿塞拜疆目标发动精确打击。“伊斯坎德尔”是一个潜在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因为它能够在几乎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打击高价值目标,如机场、指挥中心、部队集结点等等,并且还能根据打击目标的特点配备专门的集束弹头和穿透弹头。

在2016年9月的阅兵仪式上,亚美尼亚军方向外界展示了进口自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发射车,这是一种机动式短程弹道导弹发射系统,导弹射程达500公里,以优秀的打击精度而闻名。据称,亚美尼亚进口了4套“伊斯坎达尔”导弹系统,导弹数量25枚。

随着纳卡地区冲突的不断升级,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均开始采取一些更加激进的措施以攻击对方。阿塞拜疆第二大城市甘贾遭到了亚美尼亚方面的导弹袭击,其中两枚导弹正中一座平民公寓楼,导致12名平民当场丧生,超过40人受伤,现场一片惨烈。

威力巨大的导弹直接命中了当地居民区,并重创了公寓楼,整座建筑很大一部分被直接夷为平地,而残留的残骸部分也裸露着水泥和钢筋。阿塞拜疆方面指责称,亚美尼亚动用了"飞毛腿-B"战术弹道导弹,对占贾市的平民聚居区进行了无差别攻击,目前已经有超过20栋居民楼被导弹摧毁,而现场遗留的导弹碎片可以证实这一点。

战术弹道导弹击中城市居民区,毁伤力十分巨大

在纳卡冲突中首先发动对平民无差别攻击的正是阿塞拜疆。据悉,阿塞拜疆疑似使用了LORA战术弹道导弹发动袭击,并且摧毁了大量建筑物。阿塞拜疆在与第三方(即以色列和土耳其)建立了密切军事合作关系,在2018年向以色列引进该型弹道导弹,当即便部署在与亚美尼亚有领土争议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劳拉”弹道导弹可携带450公斤高爆弹头,其威力超过了阿塞拜疆军队中其他任何一款精确制导武器。

“劳拉”导弹与常见的“飞毛腿”弹道导弹不同,其属于新一代高精度弹道导弹,弹道全程采用“惯性+GPS”复合制导方式,而在弹道末端还能够通过光电导引头进一步提高打击精度,圆概率偏差下降到了10米。

“劳拉”导弹标准发射车携带4具导弹发射箱,即可以采用90°垂直发射,也能够在60°角进行倾斜式发射方式,类似于美军的ATACMS战术弹道导弹系统。

“劳拉”导弹长4.7米,弹径0.62米,弹体粗短为圆柱形,头部为双锥形以适应不同弹径的弹头,弹体尾部有4片四方形的空气舵,导弹发射重量1600千克。

“劳拉”弹道导弹采用单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进,射程范围涵盖30~400千米,可以携带一枚440千克的 高爆弹头、子母弹头或一枚600千克的钻地弹头。

“劳拉”近程弹道导弹的另一个先进之处在于它的制导方式,能做到10米的CEP误差是惊人的,这是因为“劳拉”使用了多种复合制导方式,根据IAI的资料显示它安装了惯性制导、GPS制导和被动红外电视引导头,更可能是图像匹配引导头这样的多种制导方式组合,使得“劳拉”当地打击精确度非常的高。

由于采用发射箱发射方式,导弹在存储箱内可以保存7年之久,相比“飞毛腿”或“圣甲虫”之类俄制弹道导弹的裸弹发射方式具有更好的保存维护性能和再装填能力。

“劳拉”弹道导弹目前已经装备以色列军队,还出口到了阿塞拜疆。后者将导弹发射车换成了俄制的KAMAZ-6350型重型多用途载重卡车,与其引进的白罗斯和中国合作研制的“波罗乃兹”远程火箭炮系统一起成为阿塞拜疆军队远程打击的主力。

10月2日,阿塞拜疆向连接亚美尼亚与纳卡地区的Berdzor-Goris公路上的哈卡里大桥发射了一枚以色列制造的LORA(劳拉)短程战术弹道导弹,意在破坏亚美尼亚与纳卡地区之间的重要交通线,导弹命中目标的一幕被桥梁旁边的监控探头记录了下来,这也是阿塞拜疆首次被证实在纳卡冲突中使用弹道导弹。

亚美尼亚方面发布的照片显示,阿塞拜疆发射的以色列LORA弹道导弹虽然命中了连接纳卡地区与亚美尼亚本土的Berdzor-Goris高速路上的桥梁,但是却没有将桥打断。LORA采用惯导加GPS卫星修正的制导方式,打击精度为10米,该桥的卫星测量宽度为9米左右。

“劳拉”弹道导弹打击后的中亚美尼亚桥梁

为了报复阿塞拜疆用导弹袭击亚美尼亚城市,亚美尼亚直接像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那样,动用弹道导弹发动了"袭城战"。

根据阿塞拜疆当地媒体的最新报道,当地时间10月11日,亚美尼亚向阿塞拜疆的第二大城市甘贾,发射了一枚"圆点-U"战术弹道导弹,这枚导弹命中了甘贾北部的一处居民区,从曝光的现场画面来看,导弹落点周围被炸成一片废墟,建筑物大部倒塌,70米的爆炸半径范围内可谓寸草不生。

疑似亚美尼亚使用圆点-U导弹画面

随着纳卡冲突的不断升级,双方的平民伤亡只会越来越多。也许亚阿两国均认定自己才是"正义一方",但显然,双方平民才是这场冲突最大的牺牲品。

而亚美尼亚则在此轮纳卡冲突伊始,便宣布如果土耳其F-16战机介入纳卡冲突,那么亚美尼亚将在纳卡地区部署从俄罗斯购买“伊斯坎达尔”弹道导弹。

现在,弹道导弹作为一种重型武器,手里握有这一利器,就算不付诸实战,对潜在对手来说也会起到一种相当巨大的震慑作用。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标题:狂舞神器好玩吗 狂舞神器玩法简介,疯狂神器游戏攻略
链接:https://www.miaoshengapp.cn/yxgl/150635.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讯推荐
FPS战争地带好玩吗 FPS战争地带玩法简介,fps生存战争好玩儿吗
FPS战争地带好玩吗 FPS战争地带玩法简介,fps生存战争好玩儿吗

仁爱礁开战?美为菲站台,但中国也具备“灰色地

2023-10-05
《口袋学院物语2》学生成绩提高方法 学生成绩怎么提高,
《口袋学院物语2》学生成绩提高方法 学生成绩怎么提高,

开罗游戏新作《口袋学院物语3》现已登录安

2023-10-04
《极限竞速地平线5》更新内容汇总,极限竞速地平线5更新内容
《极限竞速地平线5》更新内容汇总,极限竞速地平线5更新内容

突破重力!《极限竞速:地平线5》全新DLC风火轮

2023-10-04
《怒斩屠龙》新服“乱世5服“03月18日开启,
《怒斩屠龙》新服“乱世5服“03月18日开启,

五虎上将黄忠,为何前半生没有一点出息?你看看

2023-10-04
《索尼克边境》数据库信息更新 疑明年11月15日发售,
《索尼克边境》数据库信息更新 疑明年11月15日发售,

疑《索尼克边境》发售日曝光:2022年11月15日

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