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遇和朋友拥抱任务怎么做,光遇和朋友拥抱任务
孩子“游戏成瘾”,是跟父母的一场合谋
孩子们最爱的暑假总算接近尾声了,家长们已经快被整崩溃了。
前不久,一个家长找我吐槽,说孩子马上初三了,一个暑假都在玩游戏。
一旦自己不盯着他,就抱着IPad。
多说他几句就会朝自己大吼大叫:“我就是打游戏怎么了?你凭什么管我!”
孩子妈妈听见这话,一下火也窜上心头:
“我们天天挣钱累死累活,你就是这么报答我们的!”
孩子也不甘示弱:
“我恨你们,你们根本不关心我!”
气得她差点晕过去,直接拔网线。
就这样,家庭母子矛盾冲突每天都在上演。
这位妈妈说到最后,我能感受到她内心深深的无助和绝望。
在玩游戏这个事上,父母好像总是很难成功地走入孩子的内心。
家长们似乎怎么也想不明白:
游戏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让孩子不吃饭不睡觉,没日没夜地玩,甚至不惜和父母决裂?
这个难题,到底该怎么破呢?
孩子为何会沉迷游戏?
大多数家长看到孩子玩游戏的那一瞬间,可能仅仅是出于关心,不想孩子近视度数加深,又或者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
但说出口的话就变了味,孩子接收到的更多的是指责与愤怒。
孩子不听话,无奈之下,父母也只好砸手机、摔电脑、装监控等等,家庭里从此充斥着剑拔弩张的气氛。
面目狰狞的父母破门而入,无奈心酸的孩子关上心门。
既然孩子那么爱玩,那游戏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曾参加过一个青少年训练营,有一位妈妈希望老师没收手机,避免孩子玩游戏,其他父母纷纷呼吁表示认同。
其中,训练营里安排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环节,就是让孩子们说说,游戏有什么好处?
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吐露最真实的声音——
看起来有点郁郁寡欢的一个小男孩哽咽着说:
“不管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爸妈的认可,游戏里允许失败,现实不能。
只要一玩游戏,他们就会监视我:
‘你看看你平常考几分,玩游戏能有什么出息,看你以后怎么办?’
我妈只要一看到我玩游戏,脾气就特别大,从来不会问我为什么玩游戏,只知道指责我耽误学习,根本理解不了我的内心世界。
父母吼我天天捧着电脑打游戏,我就怼回去,你们每天也不是抱着手机电脑,你们有什么资格说我,至少在游戏里我有朋友,有更多的话题交流。
然后他们被我‘说中’了,就更歇斯底里地骂我。”
最后,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呐喊,其他孩子纷纷落泪:
“现实世界里我想要的一个都得不到,而游戏里,只要我稍微‘努努力’,就可以得到不曾在父母那里得到过的认同和荣誉。”
一个孩子的行为,是他精神世界的投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症状的发生,都是具有一定功能性的,是潜意识在帮助孩子处理一些现实生活中难以面对的困境和内心的黑洞。
因为孩子在现实世界里过得太苦,太委屈了,这份苦来源于——
爱的载体的丧失。
爱的载体可以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成就感、安全感、信任感和自主感。
这些作为滋养孩子的优质多巴胺,都被剥夺了。
就像训练营里的孩子,他们面对的是:
平日里被父母过度地控制;
父母缺席、甚至打压、否定、情绪化;
更别说得到父母的一丝信任。
当孩子的内心缺少一个温暖、有爱的载体,那么就需要从其他方面寻找替代,“退行”到游戏这个想象空间里寻找劣质多巴胺。
在游戏里,怎么玩,和谁玩,玩多久,孩子都可以自己作主,还有网友的陪伴,游戏成了他们的“心理上的母亲/父亲”。
游戏中再大的失败都有重来一次的机会,而现实中一丁点的挫败就面临着全盘否定。
孩子其实并不惧怕现实中的困难,惧怕的是背后不被认同的声音。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让孩子玩游戏,孩子的心理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他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心理学上也称为「固着」。
可见,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有多少是经历了不被看见,不被理解,依靠游戏来找寻自我安抚的?
孩子游戏成瘾的背后
孩子游戏成瘾的背后,本质上映射的是苦不堪言的家庭关系,是一场“争夺大战”。
为什么很多大人使出了洪荒之力,阻止孩子玩游戏,比如摔手机、拔网线、装监控、报辅导班等等,却屡屡失败?
家长一直在和游戏争夺孩子,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
一看到孩子被游戏吸引,却不再听自己的话,火气就蹭蹭地往上窜。
这份愤怒的背后是家长对自己掌控感和安全感丧失的恐惧。
经常会听到前来咨询的家长抱怨:
我竟然管不了他了,真是气死我了;
游戏比爸妈还重要,真是养了个白眼狼;
以后考不上好的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看他怎么办?
......
可见,很多家长对游戏的认知是固着化的,大人天然站在游戏的对立面,觉得孩子一玩游戏就影响学习。
而孩子玩游戏又彻底激化了他们潜意识里对当下环境的焦虑:
玩游戏等同于孩子没有未来。
全民“鸡娃”的时代,自己又怎么能输呢?
家长内在有很大的恐惧,但是无能为力,所以总拼命想抓住点什么,以让自己有安全感。
于是,你会看到很多家长花大笔的钱送孩子去上补习班。
身边认识的一个家长朋友也是,他儿子今年23岁了,还是忍不住唠叨,如果你一直沉迷打游戏,别说考研了,你这辈子就完了,你知道吗?
可越是这样,孩子越是厌学。
后来,我问他:
“你相信你的儿子能学好吗?你真的知道他需要什么吗?”
他犹豫了好一会,眼神里充满了诧异和无奈,他告诉我:
“好像从未有过,我们给他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不是让他每天玩游戏来报答我们的。
每次一看到他玩游戏,心里就会想这孩子废了。
我内心很害怕,没办法,我和孩子他爸商量,让孩子上补习班,这样至少可以让自己看到孩子未来有希望。”
其实在家庭这个系统里,很多家长的精神成长并没能跟上孩子的需要,和孩子依然是共生的状态,明明是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心理上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家长把这份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动不动就冲孩子吹鼻子瞪眼,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等等,试图重新获得控制权,结果,越掌控越失控。
“我已经长大了,你想控制我,我偏不让你如意。”
最后,亲子关系在这样的对抗中走向更大的破坏。
陪孩子走出“消极上瘾”
所以,在家庭这个系统里,孩子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这一“消极上瘾”行为的背后是亲子的“合谋”:
不被看见的孩子,内在缺失的父母,两股能量互相拉扯着,苦不堪言。
看到这,有些父母可能要问了:
那难道就放任孩子玩游戏不管了么?
当然不是,但成熟的父母从不粗暴地阻止孩子玩游戏。
孩子这一症状的出现,是为了帮助父母更好地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系统里,只要有一方能量得以提升,爱就会流动起来。
作为父母,首先,完成认知升级,避免一看到孩子玩游戏,就谈“游戏”色变,游戏并不是孩子的天敌。
试着自己先了解孩子在玩的游戏是什么?
当你对游戏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后,尝试着做深刻的自我链接,从心理上做到和孩子的分离,允许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
每次看到孩子玩游戏怒火中烧的时候,慢下来,别急着发泄,先问问自己:
此刻我到底生气的是什么?
真的是因为孩子沉迷游戏,还是对自己满足不了孩子不满?
即便孩子做错了,我这种情绪表达方式是孩子能够接受的吗?
是不是自己小时候做错事也被父母这么对待过,所以我也会习惯性地这么对待孩子?
......
当父母能倾听并看清自己内在的匮乏,就能给予孩子更多的看见和接纳。
在和孩子沟通游戏话题的时候,做到同理倾听,倾听孩子背后的需要。
你可以多引导孩子表达内在的想法,比如:
你愿意和妈妈分享一下你为什么会想要玩游戏吗?
是不是你觉得爸爸妈妈平常有忽略你的地方?
是不是你觉得我们对你要求太高了?
......
而不是站在“你错我对,或我对你错”的二维思维里说教,玩游戏是不对的你知道么?
有一对父母在参加家庭教育成长营后,听到了孩子最真实的声音:“最大的苦,是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和信任。”
最后一家人抱头痛哭,很久都没有这样拥抱过了。
爸爸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做孩子的老师,应该是给予爱和关怀的陪伴者。
而妈妈站在台上也反思自己,原以为自己一直以来很信任孩子,但其实内心并没有。
而给予孩子最好的信任,是允许他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在一个滋润温暖的家庭系统里,孩子有尝试做错事的权利,也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当然,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充分的满足。
比如每天规定孩子有自主安排的时间(一小时或两小时)。
在这个时间段内,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告诉她希望爸妈怎么配合你,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她感受到被看见和尊重。
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陪伴孩子一起将学习任务游戏化。
当孩子能在现实世界里得到更多爱的滋养,就能在游戏中从追求消极上瘾,变为积极上瘾,把游戏当成一种额外的放松,而不再是全部的精神支柱。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自我疗愈和成长。
就像教育家苏霍姆里斯基曾说过的那样:
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检验自己的人格;
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本文由作者 蝎子的瞳孔 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绚彦
排版丨银古
-
光遇和朋友拥抱任务怎么做,光遇和朋友拥抱任务 2023-10-05
-
光遇周年庆物品兑换图分享2022, 2023-10-05
-
光遇周年庆2022兑换图三周年庆兑换物品多少钱表, 2023-10-05
-
光遇同心节限定尾迹怎么获得 光遇同心节限定尾迹获得方法, 2023-10-05
-
光遇同心节活动有什么?同心节活动攻略与介绍, 2023-10-05
-
光遇同心节活动奖励有哪些 2022同心节活动上线预告, 2023-10-05
-
光遇同心节活动兑换图2022最全爆料, 2023-10-05
-
光遇同心节活动兑换图2022 同心节活动物品展示介绍, 2023-10-05
-
光遇同心节复刻先祖位置在哪里, 2023-10-05
-
光遇同心节什么时候结束-同心节结束时间介绍,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