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英雄》新服“英雄126服“03月21日开启,
瞭望 | 勇担时代新使命 引领大学创新发展——专访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
浙大现有两院院士、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全省70%左右,国家级“四青”人才数量占全省80%左右
五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赴重点单位人数同比增长45.52%,选调生录取同比增长72.85%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方益波 朱涵
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八一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最美奋斗者”、220余位两院院士……寥寥几个数字,浙江大学(下称浙大)实力已跃然纸上。
作为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浙大建校126年来,始终秉承“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培养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和行业翘楚,产出了以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新时代呼唤教育强国,呼唤更多大学跻身世界一流,体现中国特色,为强国建设奠定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带着一系列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
求是创新 凝练浙大特质
《瞭望》:有两组数字,在浙江大学校友中口口相传、引以为傲——浙大是改革开放以来本科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最多的高校,也是一些评价体系中成功企业家校友最多的大学。怎么看这一育人成果?
任少波:浙大是一个既出科学家、又出企业家的大学,这一育人成果是学校精神文化底蕴外显的结果。学校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公忠坚毅、担当大任的杰出人才,有其深厚的精神文化渊源,得益于长期办学实践中的沉淀与内化。
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核集中体现在“求是创新”的校训中。马一浮先生创作的校歌歌词系统阐释了学校的价值追求。浙大校风最珍贵的沉淀有三个关键字,一是“实”、二是“勤”、三是“真”。“实”是求真务实、为报效家国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126年前求是书院创立之初廖寿丰、林启就提出三个关键词,即“图治、育才、实学”,表达了励精图治、实学兴邦的历史担当,这是学校办学的初心和使命;“勤”是勤奋,吃得了千辛万苦,能够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勇于攀登高峰、不懈探索;“真”是启真厚德、诚于天地,“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为追求真理保持诚朴本色,这些都赋予了浙大人鲜明的特质。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学校自觉肩负起复兴与强国使命、创新驱动发展使命、文化自信自强使命、文明新形态交融使命,守正创新,战略迭代,在新使命引领下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瞭望》:“实”“勤”“真”令人联想起近年来浙大专家学者扎根基层研究的火热实践,这方面的成果有什么?
任少波:在浙大,有教授潜心服务基层十几年,成就浙江龙泉地区百亿产业,占当地工业产值超过40%;有医生跨越千里,扎根贵州大山,带领台江县人民医院逐步变为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县级综合医院;有团队研发世界首个棉花精准育种设计平台,选育棉花品种20个,推广4000多万亩;有援疆教师帮助新疆实现果树枝枯病发病株数下降94%,使巴州香梨在2020~2021年间直接经济效益增收27.5亿元;有团队主持开发稻鱼共生关键技术,助力亚洲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助推上万农户脱贫致富。
这些案例,都是浙江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服务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实现了创新成果与特色产业的精准对接,形成了一个教授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首席专家制”经验模式,在工业技术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医疗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带动地方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瞭望》:大学创新与区域发展应是怎样的关系?
任少波:大学是扎根大地之上的,我们不做盆景,更不是象牙塔,与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是水与土相互交融的关系。我们一直探索与地方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道路,坚持蓝图共绘、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
在国际化办学、产学研融合、龙头企业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就业创业等方面,学校为区域汇聚高端资源注入新的增量。例如浙大与地方合作共建海宁国际校区,实现了“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被国家三部委明确为创建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
学校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为提升浙江高层次人才净流入率作出重要贡献。浙大现有两院院士、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全省70%左右,国家级“四青”人才数量占全省80%左右。浙大的高水平人才供给已成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持要素。
聚焦主业 引育顶尖人才
《瞭望》:浙大如何聚焦育人主业培养一流人才?
任少波:近年来,学校加快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强化育人本位。五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赴重点单位人数同比增长45.52%,选调生录取同比增长72.85%。
这一成果与“三个强化”密不可分。
一是强化使命引领。按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强调有使命感的学习和有责任感的教学,将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发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比如,学校依托林俊德院士读书时所在的机械工程学院成立“马兰工作室”,讲好老一辈浙大人扎根新疆马兰戈壁为国铸核盾的故事,引导学生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
二是强化贯通培养。发挥综合型大学优势,鼓励学生以学术为业,锻造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立足竺可桢学院等人才培养特区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推进“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国家战略行动等特色项目。
三是强化出口导向。以深造和择业的出口导向引领带动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改革,为学生走向国家需要的战略领域创造一流条件。例如举办政治与公共服务能力强化班,通过系统化、模块化培养,提高学生政治站位,锤炼学生综合素质和本领,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瞭望》:“十三五”以来高层次人才增长超过50%。浙大是如何吸引这批大师的?如何让大师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任少波:一流大学是大师云集的地方。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拓新机遇和未来发展空间。基于这一规律性认识,学校着手抓规划,从2016年开始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设计海内外顶尖人才及其团队引进工作方案,选准领域、提前布局,引育未来大师。通过建立科学家联合工作室等方式,加快引进和汇聚两院院士、国际相当水平的顶尖人才(如发达国家院士、国际著名大奖获得者等),并给予充足配套支持。
大力建设人才特区,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持续抓好自主培养。实践中我们发现,院士的引和育是双管齐下的。比如浙大的机械、能源、建工学院等培养院士较多的院系,都有成熟的支撑条件和人才梯队。这些院士基本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成长,很多人的研究方向至少在十多年前就已布局,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了解决国家战略急需、荣获重大科技奖励、评选为院士的有机统一。
《瞭望》:如何培养青年人才后备力量?
任少波:当前,浙大青年人才入口要求已达到较高水平,在系统支持和生态营造上还需进一步支持人才成长。
给机会压担子,传帮带墩苗子。推动资源向青年人才倾斜,稳定支持有潜力、有想法的年轻人开展有价值的研究,鼓励他们做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引领性、颠覆性研究,为他们“十年磨一剑”创造良好条件。
搭平台促提升、抓服务优生态。重视对人才的政治历练和引领,推进干部人才一体化发展。比如,学校实施“双专计划”,已累计专聘222名青年学术骨干到学校管理岗位锻炼,在服务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业务与管理双专长、双促进。同时深化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从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多方面出发,建立工作专班,切实推动解决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
瞄准战略需求 引领创新突破
《瞭望》:如何瞄准“四个面向”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任少波:高水平大学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要担当历史使命。近年来,浙大致力于开展引领性创新,力争发挥应有的创新制胜作用。
在基础研究方面,学校集中资源打造了一批学术特区,给予首席科学家充分的学术决策权和人才引进政策,持续支持学者自由探索、投身真正意义的高水平创新。比如,学校成立的数学高等研究院促进了数学学科成果涌现,近5年在数学“四大顶刊”上发表8篇论文,成功解决了微分几何领域的两个重要猜想,2名教师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的主题报告。
在科研“国家队”建设方面,浙大加大了学科交叉力度,积极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全力谋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铸造国之重器。
《瞭望》:在关键技术攻关上近年来学校有什么新举措?
任少波:与工业界结合攻关关键技术是浙大的传统优势。我们主动适应大科学研究的时代要求,进一步加大了有组织创新的力度,奔着最紧急、最急迫的问题去,加强学科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不仅要求每个学科、每个学院凝练自己的“撒手锏”,同时聚焦重点方向逐步培育组建跨学科、跨链条的混编科技攻关“集团军”。前些年,浙大在流程工业软件领域成绩斐然,这些年在高端化学品、集成电路和信息材料等领域都形成了大的攻关团队,在相关行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过去5年,学校作为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2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居全国高校前列。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2019年7月摄) 徐国良摄
肩负重托 锻造第一个浙大
《瞭望》:如何锻造“第一个浙大”?
任少波:锻造“第一个浙大”,必须统筹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两个要素,立足自身,建构发展战略,探索发展道路,自觉、自信、自为,承担这一使命。
目前我们正擦亮浙大的四张名片:求是创新精神的名片、高水平创新创业的名片、在地国际化的名片、文化交流互鉴的名片。
我们还要在服务国家战略、承接国家任务中走向世界科技前沿。学校已有团队攻克了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解决了世界盾构掘进三大难题,助推中国盾构占据国内80%和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推动相关学科进入世界前列。还有团队深耕航空制造重要领域,攻克飞机装配核心技术难题,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在材料等领域实现引领和颠覆,开创了我国自动化装配新局面。
另要吸收全世界文明开放的最新科技成果,通过深入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以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为标杆,积极引进全球高端教育资源,加快探索在地国际化的有效模式,以高水平开放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此外,学校匠心打造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海外190余家文化机构收藏,目前正逐步在英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地巡展,实现了从文化传承创新向文明交流互鉴的跃迁。
《瞭望》: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关键抓手有哪些?
任少波: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
对浙大而言,我们既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战略上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也要在行动上克服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路径依赖,谋划内涵式高质量战略迭代,不简单依靠要素投入和惯性增长,不简单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更加自信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更新发展理念。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以贡献和声誉引导评价改革。
发挥比较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史无前例、世界罕见,我们有组织和制度优势,有丰富资源和市场,要在中国自主实践中找问题、求答案、建理论,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取得更大突破。
加快战略迭代。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国家战略大胆改革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和精研学术,进一步破解不利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激发师生动能和资源潜能。
《瞭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高等教育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任少波: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来看,世界呈现“东升西降”,全球科学和人才中心的转移为高校引进优质资源和顶尖人才创造了“窗口期”。同时,高等教育正处于科技变革和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意识形态、人才交流、科技合作、关键装备等都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乃至潜在风险。总体而言,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航标高远、中流击水、暗流涌动、不进则退的关键期,肩负的国家期待和重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高。
《瞭望》:这一机遇挑战下,浙大提出的新使命和新愿景是什么?
任少波:2021年以来,浙大开展了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活动,正在对照中央要求,编写使命愿景红皮书,将使命愿景写入浙江大学党代会报告和大学章程。
我们的使命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致力于思想引领和知识创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我们的愿景是: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成为卓越人才培养和汇聚的战略基地、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全球创新高地。■
-
《召唤英雄》新服“英雄126服“03月21日开启, 2023-10-05
-
《召唤英雄》新服“英雄125服“03月20日开启, 2023-10-05
-
《召唤英雄》新服“英雄124服“03月19日开启, 2023-10-05
-
《召唤英雄》新服“英雄123服“03月18日开启, 2023-10-05
-
《召唤英雄》新服“英雄122服“03月17日开启, 2023-10-05
-
《召唤英雄》新服“英雄121服“03月16日开启, 2023-10-05
-
《召唤英雄》新服“英雄120服“03月15日开启, 2023-10-05
-
《召唤英雄》新服“英雄11服“01月19日开启, 2023-10-05
-
《召唤英雄》新服“英雄119服“03月14日开启, 2023-10-05
-
《召唤英雄》新服“英雄118服“03月13日开启,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