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联机版》重物有哪些 所有重物盘点分享,
“石山王国”的“天路”
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造业村弄记屯,村民唐毓帅骑摩托车通过自己和村民一起开挖的隧道(2015年10月14日摄)。
摄影:本报记者陆波岸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陆波岸
我的故乡多山,山上是山,山下是山,山里是山,山外还是山,“石山王国”因此闻名遐迩。
这是位于云贵高原最南端、红水河北岸的大石山区——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全县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石山面积就占89%。山谷仰望,四围山石嶙峋;山顶纵览,眼底大山巍峨。
在这莽莽群山之间,坐落着1.5万多个山弄,这些山弄就像一口口形状不同、深浅不一、大小各异的大锅,一口紧接着一口挨挨挤挤排列在一起,构成这片大石山区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
乡亲们就生活在这些“大锅”的底部,祖祖辈辈,开山凿石,春耕秋收,繁衍生息。他们出行的路,往往是从“锅底”向“锅边”弯弯曲曲延伸的羊肠小道,每口“大锅”中这些羊肠小道头尾相接,便是这片大山最原始、最基本的路网。
在没有公路的年代,乡亲们出行主要依靠这些羊肠小道,翻山过坳,肩扛背驮,苦不堪言。曾有民谣这样唱道:“瑶山路啊瑶山路,上山手攀藤,下山手勾树,背篓压弯腰,谁知行路苦。”因此,每个生长在这片大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段刻骨铭心、诉说泣下的大山行路苦楚史,深深浅浅,斑斑驳驳。
一
到我这一代,山里的交通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从小学三年级起,父亲带我远离家门求学,山路从那时起便在我心灵最深处烙下了今生今世难以磨灭的印记。时至今日,偶尔轻抚,依然一阵酸楚一阵感慨。
从我家到学校紧赶慢赶要走近四个小时的山路,每个周末放午学后回家,往往要到太阳落山后才能走进家门。最刻骨铭心的是,如果是周一去上学,必须凌晨三点多钟就起床点着火把或打着手电筒背着行囊,眯缝着惺忪睡眼哈欠连连,深一脚浅一脚穿越黎明前的黑暗赶路,争取在上午第一节课之前赶到学校。
一路上,微弱的亮光在山风摇曳中前行,弯弯曲曲,明明灭灭,各种山鸟叫声不断,山巅山谷,时断时续。特别是被大山人视为不吉祥的猫头鹰,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咕咕鸣叫,胆小的人常常会在这极具穿透力的叫声里,耳根竖起,毛骨悚然,憋足了气力,三步并作两步走,急急赶路。
我的学校与所辖乡镇所在地的距离更为遥远,全程不停歇要足足走五个小时的山路。每个月,父亲至少要到镇上赶一次圩,采买粮食等物品回学校作伙食。
正处“不识愁滋味”年龄的我,父亲每次赶圩都要闹着一起去,图的是到集市上见个大世面,看看市场上各种琳琅满目的物品,看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特别是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有肉加味精的煮粉。
当然,这个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赶圩当天,我们得天还没亮就出发,到晚上天已大黑还没能回到学校。这一天,除了一个多小时在街上停留逛街买东西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赶路,背着行囊,挑着担子,走过一山又一山,翻过一坳又一坳。
一次赶圩返程时,父亲将买到的玉米分出十多斤装在两个提篮里让我往回挑,以分担他肩上的重量。在一处山路休息时,由于走得太累,我把肩上的担子直接放下,一屁股坐在路边的草地上。没想到这一坐,两个提篮侧翻在地,篮子里的玉米一大半倒入草丛里。
因为这个“突发事件”,这次休息完全泡汤。我急忙扶起提篮,在父亲的埋怨声中,父子俩蹲在草丛里,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将散落在杂草里的玉米一粒粒捡起来。然后,又在父亲的埋怨声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继续赶路。
在小学期间,我看到学校周边许许多多起早贪黑走着山路赶圩的乡亲。早去时,他们手举火把肩扛扁担,翻山过坳向圩市浩浩荡荡而去。归来时,他们手举火把肩挑重担,拖着疲惫的身躯穿越黑夜一步一步往家赶。有人实在太累了,干脆在学校室外水泥乒乓球桌上睡一觉,醒来了再继续赶路。
前几天,我在和家乡镇党委书记分享这些走山路的苦乐年华时,他也不无感慨。他上小学时也要走很远的山路,每天天还没有亮就出门,但到学校时往往上午第二节课已经上完了。他庆幸地说,每天上午前面两节课都没有办法上,如果没有一点小聪明,想依靠读书走出大山根本就不可能。
这几乎是这片大山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生长在这片大山的诗人陆汉迎这样描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亲们行路的场面:“那些一年一度的饥荒,乡亲们扛着扁担下山去找粮,个个活像赤卫队员似的,上山时,人们一步一撑,赤着膊,光着膀,气喘吁吁,一条羊肚毛巾挂在肩头,他们累死累活才能活命。”
二
为了改变祖祖辈辈“累死累活才能活命”的现状,生长在这片“石山王国”的乡亲们,一直在累死累活去拼搏,立誓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之间,修建一条条托付着他们脱贫致富梦想的“天路”。
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造业村弄记屯四面环山,与公路的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但由于中间被一座大山阻隔,乡亲们到公路边搭车出行要花一个多小时翻越这座大山,如果是肩挑背驮重物,花的时间就更多。
这样的困境让生长在这里年轻人唐毓帅心有不堪。2000年5月,他做出了改变现状的决定:洞穿大山,打通隧道。
这是很多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凭借他们自己的力量,要洞穿一座大山对他们来讲难比登天。
但是,唐毓帅敢。他领着5个“志同道合”的乡亲,用两年多时间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挖,硬是洞穿这座大山,打通了一条305米长的隧道,连通山外的公路,结束了这里自古以来被大山围困的历史。
两年前一个深秋的上午,我见到唐毓帅时,他正好骑着摩托车穿过隧道风风火火而来。“太不容易了,兄弟!”站在隧道口,他掏心窝和我讲述他们挖山修隧道的故事。
修建隧道需要自己投资投劳。唐毓帅先后卖了自家养的26头肉猪,所得全部用于挖隧道;不少村民纷纷外出务工,人家打工所得寄回家里解决柴米油盐,而他和哥哥外出打工所得全部用于挖隧道。
施工过程中,为了将一台拖拉机搬到山那边去运石头,他们在公路边叮叮当当将这台“大家伙”拆成几十块,用三天时间蚂蚁搬家一样,沿着羊肠小道,将这台机械搬进山里,然后组装拉石头修隧道。
在拆解拖拉机时,有人对唐毓帅说,“你拆了抬进去,到时候怎么把它抬出来?”唐毓帅听出了这句话的意思,他暗暗咬牙,“不将这辆拖拉机从隧道里开出来,我不姓唐!”
唐毓帅终究还是唐毓帅。他和乡亲们以平均每个月不到10米的速度艰难掘进,历尽艰苦打通隧道。他因此先后被授予“河池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广西优秀团员”“全国优秀团员”等称号。
另一个打隧道修公路的感人故事,发生在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渔洞村歪独屯。此前,这片被大山紧锁的村屯13户乡亲要走到山外公路,需要花近两个小时在6公里羊肠小道上艰难攀爬。
2009年,时年70岁的村民左朝松咬紧牙关要改变这个现状,他带领乡亲们,靠务工、养羊、种玉米等筹集18万多元钱,自力更生,历时两年打通一个80米长的隧道,修了2公里屯级路,解决了这里群众世世代代出行难的问题。左朝松因此被评为全县“十佳扶贫能手”。
在施工过程中,左朝松他们不但付出了血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67岁的弟弟左朝荣施工时不幸身受重伤,从此卧床不起,直到2014年去世。
两年前,我造访歪独屯时,左朝松带我步行穿过那个隧道,沿着屯级公路去看看。当走到他弟弟出事的地方时,老人停下了脚步,讲述那天出事的情景。“路修通了,我弟弟却不在了!”老人不断叨念着说,他那坚毅的神情瞬间蒙上了深深的忧伤,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
我一时不知如何安慰这位历尽人生风雨沧桑的老人,抬头望大山莽莽,只觉得心灵深处一阵阵酸痛:一条条盘旋瑶山的公路,该凝结着多少如此充满着悲与苦、血与泪的修路故事啊?!
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骨龙村修路的往事,就是一篇充满了血与泪的悲壮史。
骨龙村同样深陷大山重重包围之中。1995年开始,为了“突围”改变现状,时任骨龙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任光,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开山凿石修建公路。
然而,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好设备。当修路资金“弹尽粮绝”时,王任光把妻子卖猪的收入和妻弟添置家具的钱都“挪用”。由于施工难度太大,他们请来的钻机手不辞而别,王任光只好扛着钻机自己上,他常常用一根绳子绑住自己的腰部,悬挂在绝壁上钻炮眼,然后自己装炸药引爆。
1999年1月2日,王任光和5位村民在一处悬崖钻完炮眼装完炸药后,因为悬崖撤退路窄危险,他叫这5位村民先行撤退,自己留下引爆。就在他用烟头点燃最后一个炮眼飞跑撤离时,踩中一块浮石,落下山崖,随即爆破飞落的石块密密麻麻砸在身上,年仅41岁的他在悬崖下走完了短暂而悲壮的一生。
两年前,我到访骨龙村时,王任光的爱人黄玉仙领着我到她丈夫出事的地方去看看。“出事那天,我也一起上工地,后面提前回家做饭了。可是,饭熟了,我没等到他的回来,等到的却是他出事的噩耗。”这位饱尝生离死别血泪的大山妇女,又一次深深陷入悲伤的往事里。
事后,村民们整理王任光的笔记时发现他当天早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坚持最后十多天,拿下最后300米,和全村一起过三通年。”没想到,这竟成了他的绝笔。现在,骨龙村早已实现了“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但王任光却把悲壮的一生留给了养育自己的大山,永远回不来了。
王任光先后被追授为广西“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被民政部评定为烈士,他悲壮的事迹和精神在“石山王国”深处树起了一座丰碑——为了摆脱贫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甚至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
令人欣慰的是,乡亲们无数血汗的付出,政府大批资金的投入,瑶山人世世代代修通公路、摆脱贫困的梦想,在脱贫攻坚中正逐渐变为现实。
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从1955年自治县成立时的70公里发展到了近2000公里。乡村道路、县道、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穿越千山万弄,纵横崇山峻岭,载着“石山王国”的希望与梦想,穿越贫穷落后的“天堑”奔向小康的“通途”。
前几天,我通过无人机飞“阅”故乡部分公路,只见崇山峻岭之间,一条条公路犹如天路,或从谷底蜿蜒而上翻越山顶,或在山与山之间盘旋前行,或洞穿大山直奔山外,或沿着河流莽莽而来……九曲十八弯,惊奇险峻,尽收眼底,蔚为壮观。
那天,我驱车穿越莽莽大山,从我小学就读的学校到镇政府所在地,当年步行不下五个小时,现在用时不到四十分钟,大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一路上,当年路边那些摆卖玉米粥赚取过往行人零钱的小棚子,已变成住人或经营日常用品的楼房。
车到从努坳,当年乡亲们赶圩步行的石板路变成了盘山公路,来往车辆鸣笛穿梭其间。坳口下两条公路交会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工程接近完工,座座漂亮的楼房面向公路、背靠美丽的刁江而建,刁江对岸是初具规模的万亩油茶基地。那些为路所困的乡亲将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依靠日渐发达的交通网络,踏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途。
我把部分航拍照片发出来后,“石山王国”通达小康的“天路”引起不少人的“围观”,外面的朋友看出了壮观和刺激,甚至不可思议;乡亲们看出了变迁和欣慰,甚至振奋自豪。
我深知,这些纵横巍巍瑶山的“天路”,写满了瑶山人世世代代摆脱贫困的渴望和梦想;写满了他们为实现梦想,一代人接一代人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的那份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劲头,甚至是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代价的悲壮;写满了都安人那股“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决胜全面小康的精气神。
目前,我的故乡脱贫奔小康的征途依然任重道远,13万多名乡亲还没有脱贫,5万多名乡亲需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梦想,无数村屯需要修建通达小康的道路。我相信,只要筑就“天路”这股精气神屹立不倒,每个孩子的上学路不会再山高路远,每个父亲的赶圩路不会再日夜兼程,每个乡亲的小康路不会再遥遥无期。
-
《饥荒联机版》重物有哪些 所有重物盘点分享, 2023-10-05
-
《饥荒联机版》欢乐冒险家箱子第二章内容介绍,饥荒联机版富贵险中求mod物品介绍 2023-10-05
-
《饥荒联机版》如何整理背包 高效管理背包方法分享, 2023-10-05
-
《饥荒联机版》切斯特怎么获得,饥荒联机版切斯特怎么变身 2023-10-05
-
《饥荒联机版》4月8日更新内容介绍 4月8日更新内容汇总, 2023-10-05
-
《饥荒》食谱介绍 花沙拉怎么做, 2023-10-05
-
《饥荒》蜗牛黏液怎么得 饥荒蜗牛黏液有什么用, 2023-10-05
-
《饥荒》联机版海星刷狗陷阱介绍 刷狗机制是什么, 2023-10-05
-
《饥荒》盛夏鸦年华活动玩法及奖励解析, 2023-10-05
-
《饥荒》浣猫年皮肤宝箱性价比分析,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