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之心》奥尔梅克雨林风景点位置攻略,
人类历史和地球物理关联解析的综合表-历史巧合系列4
继续前3个帖子,对“太多的历史巧合或许不再是巧合”等原帖进行全新修订,也非常感谢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特别是有些读者还提供出了一些补充完善内容。科学本身就是分析推测,然后再不断寻找证据去论证检验是否正确。
对于一些读者提出的分析疑问,由于本解析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全球历史与地球物理关联性分析、资料论据列举、物理数学计算等,书籍厚度都快超过字典了,只能拆分众多论点逐一分析阐述,所以单看一个帖子也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为此,我先将人类历史和地球物理的全部解析推测内容提前列出,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内容会在后继帖子中逐一细化说明。
年代 | 事件 |
约2.03-1.996亿年 | 盘古大陆为一个整体,质心(非洲中部)应该位于地球自转轴的北极点。导致距今约2.03-1.996亿年的三叠纪-侏罗纪生物大灭绝的某种初始原因同时也导致了盘古大陆的加速分裂。 |
约1.8亿-9500万年 | 分裂后的欧亚、北美、南美-非洲、南极-澳洲四大板块漂移到赤道,且位置恒定。因海洋板块之间和与陆地板块之间的速度差,以及软流层沿板块缝隙上涌,从而生长出连接所有大陆的远古陆桥,形成了所有大陆板块环状连接在一起的大陆环结构。该时期地轴简称盘古地轴,与今天的地轴几乎垂直。 |
约9500-9300万年 | 因非洲板块与南美洲板块彻底分裂开,导致大陆环自转质量不对称。因质量不对称环状结构的自转力学运动,从而引发了大陆环在约9500-9300万年内漂移扭转了约90度(从美洲看为逆时针),也就是地球自转轴相对偏转了约90度(板块位置类似于今天的地轴方向)。 大陆环漂移将南极-澳洲大陆直接顶入南极圈,导致了南极-澳洲大陆区域恐龙的提前灭亡。 地球相对轴偏则导致了海洋板块对远古陆桥产生了速度差挤压,从而造成各远古陆桥的表层陆续破裂,并开始形成连续的海洋板块挤压带痕迹。但是,除欧亚与南极-澳洲远古陆桥的南半段应该被澳洲板块漂移抹除之外,原大陆环连接结构直到今天看起来依然存在,说明其底层连接结构虽然有所扭曲,但至今仍未彻底分离。 非洲大陆同期向东漂移,由于它一直处于赤道附近运动,所以其漂移过程对地球轴偏及大陆环几乎没有影响。但当它在距今约7000-6500万年左右与大陆环接触后就不一样了。由于非洲板块质量肯定比大陆环质量轻,漂移速度快,软流层升温速度差更大,势必会造成非洲板块顶着大陆环产生大陆环偏转量,从而造成地轴的相对轴偏量。然而,在软流层常温或低温情况下,所有板块的速度漂移速度及板块间速度差都很慢,甚至极慢,因此在距今9300-6500万年期间,非洲板块对大陆环的挤压偏转量很小,地轴偏转量几乎为零。 |
约6500万年 | 造成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即恐龙大灭绝)的小行星撞击或多颗小行星连续撞击等原因,同时也引发了地球活跃及软流层急剧升温。软流层升温导致所有板块漂移速度及板块间漂移速度差急剧增大,因非洲板块质量远远小于大陆环质量,所以非洲板块相对于大陆环的漂移速度差激增,两者挤压所造成的大陆环偏角急剧加大,即地球自转轴的相对偏转量急剧加大。 即便软流层温度不久后可能会下降到常温甚至低温状态,但已经造成的地轴相对偏转量已经存在了,在软流层常温或低温情况下,要想恢复原状态可能需要几百至几万甚至更多倍时间。 然而,可能源于造成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小行星撞击震动,再加上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撞击震动,印度板块从非洲板块逐渐分裂脱离,向东漂移撞上了亚欧板块;接着就是距今约2900万年前的澳洲板块与南极板块彻底分裂脱离,向东漂移也撞上亚欧板块。因两板块漂移的质量分布变化和速度差挤压大陆环作用都产生了地轴的相对偏转,反而造成大陆环在前面已经偏转约90度情况下,又进一步偏转了约30度(总计偏转120度),形成了BCE3049年之前的地轴。 |
约248-1.65万年 | 第四冰川纪大约开始于180-248万年之间,因全球气候严寒,陆地动物也包括人类的祖先古猿,只能在3049前地轴赤道附近的最热地区寻求存活、扩张和发展。第四冰川纪约1.65万年结束,约1万年前进入亚冰期,比现在仍低约8-12度,从长毛的猛犸象就可以看出当时气候的寒冷程度,说明当时的热带和温带都比现在窄很多。 |
约BCE10000年 | 地球状态稳定,气候温暖宜居,是智人高速发展的阶段,基本对应各文明的新石器时代。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智慧大幅提升,在建筑、农耕、驯养、历法等方面高速发展,涌现了众多原始文明雏形。 |
BCE9984年 | 上古中国良渚文化早期(BCE9984年-BCE4664年)开端。 |
约BCE9130年 | 土耳其哥贝克力遗址(Göbekli Tepe)BCE9130年-BCE8800年应该为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一上古叙利亚国的先民族群文化遗址,可能是早期游牧族群定期汇聚和庆祝的聚集地标志建筑。 |
约BCE6000年 | 上古中国华北地区磁山文化(约BCE6000年-BCE5600年)。 上古中国黄河中游裴李岗文化(约BCE6000年-BCE5000年)。 上古中国西北地区大地湾文化(约BCE6000年-BCE4800年)。 |
BCE6850年-BCE5000年 | 全球性火山活跃期,包括中国镜泊湖火山、北美马扎玛火山(Mazama)、俄罗斯勘察加火山、欧洲埃特纳火山、日本鬼界破火山等,造成大量早期文明断代或灭亡,初始原因代考。 |
约BCE5000年 | 前期磁山、裴李岗、大地湾、李家村等文化灭亡。 上古中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约BCE5000年-BCE3000年)开端。 上古中国长江下游浙江省河姆渡文化(约BCE5000年-BCE3000年)开端。 上古中国长江下游太湖地区马家浜(BCE5000-BCE4000年)、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组成)(约BCE4000年-BCE3300年)开端。 |
约BCE4500年 | 上古埃及时期出现贵族的阶级划分,出现早期墓葬建筑。 |
上古中国大汶口文化(约BCE4500年-BCE2500年)开端。 | |
约4000年 | 上古中国安徽省薛家岗文化(约BCE4000年-BCE3000年)开端。 上古中国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约BCE4000年-BCE3000年)开端。 上古中国南京地区北阴阳营文化(约BCE4000年-BCE3000年)开端。 |
约BCE3600年 | 上古中国安徽省凌家滩早期文化(约BCE3600年-BCE3300年)开端。 |
BCE3165年 | 约BCE3165年前后,亚特兰先祖海神统领的王国应该统治了环地中海各原始文明族群,已经开始殖民和发展美洲,但未分封。 |
BCE3125年 | 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一苏美尔国分封成立。 |
BCE3125或BCE3114年 | 注明:这两个时间不排除为同一时间。亚特兰先祖海神同时分封十国或在十多年内逐步分封了十国,各国自行发展,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语言等。 |
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二的上埃及和下埃及分封成立。上埃及守护神为拉,其孪生兄弟奥佩普(Apep,也叫阿波菲斯Apophis)为下埃及守护神,两者争霸。 蝎子王I世、II世为上埃及都城城主,塞尔凯特(Serket)女神即蝎之皇后,是蝎子王的守护神(也是妻子)。 | |
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一的古希腊米诺斯文明(早期EM I期,上古希腊国)分封成立。 | |
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一的美洲国成立,约BCE3114年-BCE2894年对应中美洲玛雅地区第一太阳纪4008ner220年。 | |
待考 | BCE3049年之前不久,可能有一颗被太阳捕获的游离气态行星(暂称为Nippur星)与火星相撞(水星有极小可能性),且形成了不断膨胀扩大并向太阳螺旋陷落的碎块和气体团。 |
BCE3049年 | BCE3049年,Nippur星碎块和气体团首次遭遇地球,其中一个质量高达地球4.4‰的巨大气-液-固态碎块(简称气态小行星)撞击到百慕大海域,其撞击动量导致地球轴偏约45度(北极点在北美阿拉斯加湾)且自转加速约1.4倍,让地球公转周期从约260天/年升至365天/年。 撞击同时造成大西洋至地中海海域产生了高达4000米以上的环形海啸波,形成了土耳其亚拉拉特山海拔4000米的搁浅船只遗迹。也因地球突发加速而海水滞后效应,引发了从赤道处600多米至两极递减为零的全球性速差海啸(理论计算的赤道处海啸中心点最大高度为902.5米)。两种海啸摧毁了全球早期较发达的沿海及平原文明地区,人口大灭绝,形成了全球大量主要文明的同时断代。 45度突发轴偏也造成了原赤道区域主要文明的纬度大幅升高,进入温带甚至接近寒带,气候变得寒冷,人类生活繁衍更加艰难。海啸灾难及气温变化至少导致人类倒退1000年以上,如美洲等部分地区甚至倒推回新石器时代水平,所以很多人类族群历史可能有两个新石器时代的反复过程。 此外,地球轴偏及加速也造成了全球海平面低纬度上升(赤道最高达48米)而高纬度下降,很多早期沿海城市地区被海水淹没。 但轴偏也造成了南极大陆被顶到南极圈内,导致两极可积累冰川的陆地面积至少加大1/3,冰川位置逐渐迁移且在陆地区域大幅积累,从而造成全球海平面此后约1000年内又下降了12.53米左右。 |
中美洲亚特兰王国殖民地玛雅先民文化(即上古玛雅)区域正好位于巨大气-液-固态碎块撞击边缘,被超强的气流气压、冲击波等形成的4000米以上的海啸波直接毁灭。该状况与玛雅第一太阳毁灭于“十水”即超级多的水完全吻合。 因撞击地震波导致海底地表严重变形,原有遗迹可能会下沉至几百米深,并大概率被泥沙掩埋。 灾难的突发性和灭绝性导致该区域所有人类全部灭亡,没有任何记录。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源于尤卡塔半岛的玛雅文明,实际上可能是上古玛雅文化扩展到墨西哥、北美等当时偏远地区且文化落后的残存人类,在灾难后返回尤卡塔半岛、古巴等地区重建复兴发展的后期玛雅文化。所以考古年代很晚,技术文化完全断代,特别是早期历史源于古老传说延续,但缺少真实的考古遗迹对应。 | |
西非亚特兰蒂斯首都国范围可能非常大,东至亚特兰蒂斯十国的上下埃及。在上古大海啸之前,这里原本是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地区,动植物繁茂适合人类繁衍发展。 但该平坦地貌直接面对了气态小行星撞击后大西洋撞击海啸和速差海啸的叠加冲击,遭受的冲击力和灾难程度在全球仅次于上古玛雅文明排在第二位。 超强冲击不但造成该地区人类和动植物全部灭亡,文明彻底消亡且没有延续,而且连地表土壤层完全被损毁,为沙漠化提供了条件。同时,平坦地貌也导致大量的海水残留,土地盐碱化加剧了沙化趋势,现在撒哈拉沙漠中众多的盐湖就是证据。再加上后期两千多年的天火灾害的反复炙烤,最终变成了沙漠地区。 | |
上古叙利亚国是亚特兰蒂斯十国中的强国之一,与上古埃及抗衡,结果它正好处于环地中海文明中撞击海啸和速差海啸震荡的正面最大冲击区域。因冲击力过于强烈,沿海地区与亚特兰蒂斯首都国一样,变成了叙利亚沙漠和死海等状况。 原统治阶层全部都死光了,核心地区住民也基本灭亡,该地区后来者大部分应该是原偏远山区迁移过来的族群,也有来自于欧洲地区皮肤更白个子更高的欧洲族群,势力混杂。这种状况对应了《旧约.创世纪》中诺亚子孙离开苏美尔发展、雅各一家躲避战乱西行埃及旅途见闻、以及亚伯兰和《印度古经》共同记述的“四王战五王”等情况的写照。 原上古叙利亚国范围相当大,亚拉腊山4000米远洋船遗迹应该也在其境内,但不好说是地中海哪个国家的船被海啸冲过来。该船遗迹很可能是BCE3049年之前用于跨大西洋远航美洲或长距离商贸的远洋船,比BCE2015年中古大洪水诺亚方舟早一千多年,更是研究亚特兰时期文明的重要历史文物。 撞击后的纬度从赤道热带向北上升约42个纬度,气候变寒冷,人类生活艰难。海平面上升约22多米,至今回落持平。 | |
苏美尔撞击后从原赤道北移约43个纬度,气候变得非常寒冷且季节差异变大,海啸又造成土地盐碱化严重,农耕极其困难,导致发展极其缓慢。而且,海平面上涨了约20.81米,低矮地势造成原埃利都等大量城市都泡在海里,或者成为岛屿和泥泽。 直到阿努纳奇时代之前约200年即BCE2200年左右,全球气候转暖,动植物开始繁茂,而且海平面回落12.53米露出了大部分原有城市地区,苏美尔才开始快速繁荣兴旺,阿努纳奇家族的恩基重建了大海啸前的埃利都古城。 | |
上古埃及包含亚特兰蒂斯十国中的两个国家:上埃及和下埃及,下埃及在上埃及北边靠地中海(名称上下与今天地图上下是反的,古代很多文明以南为上)。由于地处地中海撞击海啸和速差海啸方向的侧面,所以海浪冲击力灾害很小,主要灾害是海浸。靠海的下埃及远比内陆的上埃及受灾严重,所以这可能纳尔迈或美尼斯借机吞并下埃及实现统一的机缘。 撞击后从原赤道北移约41个纬度,海平面升高约23米,气候变得非常寒冷,加上海啸、海浸、盐碱等问题,原农耕技术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开拓。 | |
上古希腊及欧洲诸国与上古埃及一样也是海啸波冲击侧面,危害较小,克里特岛及沿海城市的米诺斯I期文明被毁灭。 撞击后的欧洲地区北移至北纬50度以上,气候接近寒带,比苏美尔和古埃及还冷得多。所以极寒导致古代欧洲文明复兴比苏美尔和古埃及至少晚了约2400ner(神历月)=133年,发展也更加缓慢和滞后。 撞击后的海平面上涨15.42米,今海平面反而比3049前海平面低14.07米,为欧洲近2000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陆地、半岛和海岛资源。 | |
上古印加处于南美洲西海岸,由于高海拔的安第斯山脉阻挡,活下来的人较多,只有沿海很窄区域的原有族群被速差海啸所灭亡。 而南美洲东北部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以及巴西东北地区,比亚特兰蒂斯首都国距离撞击海域还要近,会遭遇更高(上万米)更强烈的海啸冲击,早期人类族群基本被团灭。 撞击后的上古印加从原赤道南移至南纬约30度,气候变冷了一些,海平面上涨约33.48米,回落12.53米又上涨5.44米,仍比原来上涨约26.39米。 然而,从历史经验来看,高海拔文明由于农耕条件差、食物资源不够丰富,不可能有蓬勃发展。再加上气候变冷,会让山地气候更加寒冷,又失去了环地中海文明的交流,与世隔绝,上古印加彻底衰退回到原始生活状态。遗留在南美的殖民统治者也最终腐朽而衰亡。 | |
东南亚地区泰国青铜时代的班清文明、以及印度恒河、缅甸、柬埔寨等早期上古文明全部彻底消亡。东南亚地区后期大部分都属于外来族群的全新发展。 | |
澳洲大陆撞击前后都位于赤道附近,速差海啸最强烈。虽然东部大分水岭山脉可以挡住部分速差海啸的直接冲击,但中部平原和盆地过于平缓低洼,也包括西部高原的低海拔地区,都应该被速差海啸淹没过。澳大利亚最大的艾尔湖就是浅水盐湖,其盐分大概率就是大海啸滞留海水造成的。 澳大利亚撞击前后纬度差异不大,所以气温变化不大。但海平面上涨平均达40.51米左右,陆地面积缩小。 | |
古中国遭遇了太平洋速差海啸冲击,第二阶段的震荡海啸大概200-400米,第一阶段十几公里的水流冲击对东部平原沿海地区影响巨大,可能导致了古中国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约BCE5500-BCE3000年)、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约BCE5000-BCE3000年,含半坡遗址文化)、浙江宁波的河姆渡文化(约BCE5000年-BCE3000年)、安徽省西南部的薛家岗文化(约BCE4000年-BCE3000年)、南京和镇江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约BCE4000年-BCE3000年)等大量早期文化灭亡。 这可能还不包含撞击后海平面从海南至天津升高了36.74→22.34米所淹没的部分早期文化。海平面至今仍高于3049前海平面19.81-3.22米,也就意味着,可能还有很多文化遗迹至今仍埋藏在海里。 华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BCE4500-BCE2500年)之所以能跨大海啸灾难得以延续,得益于泰山这片平原高海拔山地,人类存活较多,文化得以保留和恢复发展。长江流域下游的良渚文化(约BCE5300-BCE2300年)也是如此,中国南部山多。 撞击前,从海南岛至西安原为古北纬约5→15度,撞击后北移并扭转为北纬约26→41度,主要地区整体从热带进入温带,气温大幅变冷,且季节温差加大。中国北部地区气温和苏美尔、古埃及相当,由于从热带突然转为寒冷,大量人类和动植物死亡,生活极其艰难,这也是中国东部平原地区早期文化大量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南部山区温暖一些,几乎没有文化断代情况,相对发展较快。 反而是早期习惯于山区寒冷生活的族群更容易存活发展起来,比如《山海经》中在古黄河和古汉水之间位于渤海沿岸的东夷貊国(被燕国所灭),很可能是长白山脉或朝鲜半岛的族群沿海岸线南下,或坐船穿过渤海海峡建立的新势力。而九黎部落应该从南方向北扩张到平原地区。炎黄族群同样也是山地高原族群,从陕甘高地向东,最终整合统一了中国。 但为什么到了1000年后的炎黄时期,根据《山海经》记录,北纬35-37度还能看到热带动物犀牛、大象、鳄鱼呢?较大可能性是热带动物先逐步南迁到四川、云南、贵州等更靠南地区,但由于BCE2200年天火暴热气候又繁衍北扩到这些地区。 然而,虽然再之后的中国纬度又下降了约7度左右,整体变得温暖一些,但热带动物可能在后期天火炎热与地火阻断期严寒的多次反复过程中大量死亡。就像夏、商、周末期和古埃及大饥荒,超级干旱导致河水枯竭甚至断流,饥荒战乱造成人口锐减和朝代灭亡,动物也一样因饥渴而大量死亡,还要加上人类在饥荒中的无限制捕杀,致使很多热带动物从中国彻底消失。 | |
BCE3049-BCE3048年 | 苏美尔基什第一王朝开始,因前述纬度变化气候寒冷,动植物匮乏,生活极其艰难。 |
约BCE2800年 | 古中国西南地区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古蜀文明(约BCE2800年-BCE1100年)开端,宝墩文化约BCE2500年-BCE1700年。 |
BCE2750年 | 可能因前述纬度升高导致寒冷、食物匮乏导致生存困难、社会发展缓慢、停滞甚至倒退等原因,古埃及统治者在发展制约的迷茫中开始关注于永生,所以创造了最早的金字塔陵墓及相关文化。 金字塔并不利于防盗墓,所以很大可能性是为了防范是否会再次来临的超级大海啸,所以才会把传统的帝王谷墓葬形式,转变为往地表之上建设,越高越大越重,才能越稳固,要用巨石还要密封。因此,金字塔最大的作用可能是法老们为了保护自己重生所需的木乃伊,为了防范可能再次面临大海啸的防护措施!而天文、数学、历法等在古代本身就跟祭司等神文化统治密不可分,金字塔带有这些数据特性并不奇怪。 |
BCE2686年 | 古王朝时期,也称金字塔时期,金字塔文明开始蓬勃发展。 |
BCE2627年 | 可能是遗留在南美的早期亚特兰殖民者或后去的古埃及殖民者(为了造人)建立了南美洲秘鲁卡拉尔(Caral)古城,但必然与古埃及有关,因为有阶梯型型金字塔,也就意味着至少存在文化交流或直接就是古埃及法老所为。 |
BCE2623年 | 玛雅历法变更节点,将原卓尔金历长计历改为哈布历长计历。 |
约2623年 | 可能为中美洲玛雅地区第二太阳纪开始,4010ner,约220年至BCE2403年,属于风寒期,最大可能是古埃及殖民者带去了哈布历、金字塔、祭祀等文化。 |
古中国龙山文化(约BCE2500年-BCE2000年)开端,源于大汶口文化。 | |
约BCE2403.6年 | 第二太阳纪被风寒气候摧毁。 可能源于地球遭遇撞击之后的小冰川期过去(地球喷发后冷却,再增温需要时间),全球气候开始转暖,玛雅残存人类开始复兴第三太阳纪。 |
BCE2236年 | 《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出生年。 |
BCE2216年 | 《旧约.创世纪》亚当被苏美尔发现并救活,在基什-巴比伦地区的“伊甸园”当农夫。可能得到苏美尔女性神族的垂青生了女儿夏娃,并成为妻子。但因偷吃了重要的食物松果,被惩罚向两河流域东面垦荒,但一直受到苏美尔神族照应。 |
BCE2200年 | 天火I期灾难开始,不断膨胀并接近太阳的Nippur星碎块和气体团物质开始接触太阳并蒸发,导致太阳对地球辐射量激增。依次造成了BCE2015年、BCE1645年、BCE1050年、CE79年之前的四轮“温暖繁荣→超级旱灾→火山爆发→暴雨洪水(火山灰降温效应)并降温”变化过程,温度变化程度逐渐减弱。各时期主要表现为: 1) 被撞击轴偏纬度升高而变冷的主要文明地区,因全球升温,动植物逐渐繁茂,人类繁衍加速并开始活跃,创造了很多辉煌的文明。 2) 但慢慢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又成了超级旱灾导致饥荒战乱,形成大量的朝代更迭或文明断代。 3) 太阳辐射增强会造成地球内部热量积累而升温,最终导致全球性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会对周边地区形成地震、高温、森林火灾等灾难。而火山灰遮挡了太阳辐射,又会对全球形成地表及大气层急剧降温,前期大气层中高饱和度的水汽会凝结下落,从而形成骤冷和超级大暴雨洪涝灾难。该过程可能来回反复几十年,直到地球内热释放到一定程度。 4) 火山灰慢慢沉降后地球气候又重新温暖。慢慢升温又开始上述的灾害循环过程。 |
太阳辐射激增也导致了地球软流层升温,在2000年内回偏约15度,板块平均漂移速度即相对轴偏达731.5米/年,最大漂移速度可能超过1000米/年。纬度降低导致原主要文明地区正常气候有所升高。 | |
约BCE2180年 | 中美洲玛雅地区第三太阳纪灭亡,是由于在3049前地轴状态下,中美洲玛雅地区处于赤道带,远比其它主要主要文明地区热得多。高温更早引发了区域火山爆发、超级干旱和森林火灾,且持续强度更高,导致玛雅地区严重的饥荒和内部暴乱。 玛雅地区残存人类复兴第四太阳纪,但气温过热人类难以生存,所以实际复兴时间可能要到BCE1300-BCE1200年气温有所下降的奥尔梅克时期了。奥尔梅克族群来自北方更高纬度相对较冷的地区,但同样因旱灾、饥荒和暴乱不断,政权迁移或新建,形成了圣劳伦佐时期、拉文塔时期和特雷.斯萨波特斯三个时期。 |
约2187年 | 古中国炎帝生于BCE2187-BCE2127年之间,黄帝生于BCE2120-BCE2100年之间,炎黄集团从西北高原地区迅速向沿海平原、东北、南方扩张,逐步统一中国大部分地区。 |
BCE2147年 | 苏美尔一代恩利尔即恩美巴拉格西任基什城主,任期50年,曾入侵伊朗地区的埃兰王国。 |
BCE2063年 | 因气温越来越高,河水流量开始减少,因下游水源问题发生冲突,苏美尔恩基联合安、二代恩利尔发动政变,推翻一代恩利尔恩美.巴拉格西,安努纳奇掌权,对应《埃努玛.埃利什》史诗。 |
待考 | 根据《山海经》解析,由于暴晒和干旱导致中国黄河、古汉水(下游为徒骇河)、永定河等水量大幅减少,华北地区九黎部落可能因处于三条河流下游地区,严重缺水,对上游的炎黄族群发动进攻。 最大的战场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以北的漳河边界(即河南、河北的分界线),黄帝带兵跨过漳河在“冀州之野”迎击,打败九黎并抓住其首领蚩尤,铐在树上晒死。(注:河南安阳殷墟属于边界战场区,所以存在城墙与考古吻合) 另一处战场即逐鹿之战,位于永定河上游桑干河和洋河流域的张家口市涿鹿和怀来一带,帝在叔均建议下掐断了水源,进一步导致下游的九黎部落因饥荒灭亡。 古代通常以天然山脉、河道为界,所以黄帝与蚩尤族群的边界应该就是漳河。“冀州之野”应该是黄帝族群跨过漳河到河北地区迎击,很可能在河北邯郸市磁县讲武城至临漳县邺城一带。 埃兰和阿摩利人因天火I期灾难入侵苏美尔库德城,抓了库德城守护神即恩基的女儿埃列什吉伽尔。苏美尔反攻即第一次苏美尔-埃兰战争失败,妥协和平共处,埃列什吉伽尔嫁给埃兰国王大公牛古加尔安纳(Gugalana)成为冥界女王,苏美尔依靠和亲暂时稳定。 |
BCE2058年 | 苏美尔吉尔伽美什受伊南娜委托任乌鲁克城主7年。任职末期,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杀死埃兰国王的臣子,导致埃兰国王带人跟着伊南娜到乌鲁克城抓人,但却被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杀死,成为苏美尔-埃兰第二次战争的诱因,对应《吉尔伽美什》史诗。 伊南娜到库德城参加埃兰国王的葬礼被审判,被恩基和埃列什吉伽尔想办法救出,对应《伊南娜下冥界》史诗。 |
BCE2051年 | 第二次苏美尔-埃兰战争爆发,埃兰联合阿摩利人入侵苏美尔。 |
BCE2043年 | 苏美尔败退至乌尔城(吾珥城),即乌尔第一王朝。 |
BCE2033年 | 苏美尔彻底战败退出两河流域,败退到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南岸的迪尔蒙,创造了迪尔蒙文明,对应迪尔蒙考古遗迹。 该时期恩基等苏美尔众神曾经出海“造人”寻找劳动力,可能到访过美洲,但最终“造人”失败。 两河流域为埃兰的阿万王朝统治。 |
待考 | 中古大洪水爆发前是最严重的暴热干旱期之一: 1) 玛雅地区因位于赤道附近,人类生存困难几乎死光了。 2) 古代中国纬度较高偏冷,有“十日“之说,表示超级热。 根据《山海经》分析推测,夸父为炎帝八世孙,“夸父逐日”是夸父想找到太阳让它变冷,与“天”斗所以被称为“不量力”。夸父应该从黄河及渭水流域出发,渴死在河南安阳市西边林州市的洪谷山,即对应《山海经》中“邓林”和“禺谷”。因此有“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应龙”是负责降雨的,用“不下雨”杀了蚩尤,又杀了夸父,还帮助帝“不下雨去渴死”九黎族群。 3) 苏美尔当时比中国最高纬度还要高2-3度,所以干旱情况略好,但马尔杜克依然被赋予了“十日”的自然界力量神位,可想太阳辐射的严重程度。 |
BCE2021年 | 《旧约.创世纪》诺亚混合历500ner,生了闪、含、雅弗。 |
BCE2015年 | 中古大洪水对应大禹治水、马尔杜克之水和诺亚方舟等历史记录中超级暴雨所形成的特大洪水。 地球持续被太阳强辐射升温,导致以南极洲欺骗岛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性火山大爆发。大量冰川融化加剧了大气层水汽含量,加上火山灰遮蔽阳光形成的大幅降温,从而形成了中古大洪水的超级暴雨,以及地火I期阻断/风寒期。除第一次最大暴雨外,因太阳辐射与火山爆发反复交替,之后的降雨量虽然没有第一次大,但会持续造成几十年的降雨量加大及洪涝灾害。 |
古希腊米诺斯早期文明(克里特)应该被火山造成的地震、超级暴雨等毁灭断代。 中美洲玛雅第四太阳纪结束,毁灭于水神。 | |
《旧约.创世纪》诺亚混合历600ner遭遇中古大洪水,全家在船上被冲到土耳其亚拉腊山。(暴雨可能会造成海水量激增从而引发海啸,但高度不会太大) 之后约40年逐步向东返回苏美尔地区,在巴比伦城试图建立家族势力(巴别塔)但被被苏美尔政权阻止,家族成员由此分开各自发展,诺亚主家应该去了苏美尔东部定居(大概率在埃利都城)。 | |
古中国凌家滩晚期文化衰亡(第二次衰落)。 | |
BCE2014年 | 埃兰阿万王朝因中古大洪水损失惨重,恩基带领苏美尔人反攻夺回两河流域,建立基什第二王朝。 水神恩基的儿子马尔杜克授命治水,对应古巴比伦《埃努玛.埃利什》史诗。马尔杜克后期创造了农历置闰法,也是后期古巴比伦采用的历法。 |
待考 | 中美洲玛雅第五太阳纪开始(按照最原始玛雅太阳纪方式,大洪水毁灭后的复兴),即延续到今天的太阳纪。 |
约BCE2014-BCE2010年 | 《山海经》中山经、海外四经和《海经.海内经》(海内中经)的编制年代,可能是黄帝、颛顼等帝组织勘察编制。根据本书分析,舜死后可能还有一个帝在禹即位之前短期继位,不确定是哪个帝。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流传的舜本来不想让禹继位,但禹后期被众人推举上位,不排除该过程期间有一个极其短暂的帝被历史忽略掉了。 |
约BCE1992年 | 《山海经》中海内四经为大禹之后成功后,可能为夏朝禹皇组织编制。 |
BCE1900年 | 天火II期灾难开始加剧,全球河流逐渐枯竭。 BCE1872年前后几十年,当地球第二次与Nippur星碎块和气体团交错时,大量小碎块撞击地球,至少毁灭了摩亨佐达罗、索多玛、蛾摩拉、卡巴德奇亚等4个城市。 |
BCE1879年 | 《旧约.创世纪》他拉生亚伯兰。 之后因天火II期超级干旱灾难,北部族群南下入侵和苏美尔内部争霸,包括马里王朝(BCE1885年)、基什第三王朝(BCE1875年)、阿克沙克王朝(BCE1867年)等战乱不断,他拉一家离开苏美尔向西避难。 |
BCE1862年 | 《旧约.创世纪》亚伯兰出哈兰。 BCE1862-BCE1839.4年期间,亚伯拉罕参与了“四王战五王”事件,印度河哈拉帕文明(黑公主)也参与其中作为反叛埃兰联盟一方。该事件同时记录于《旧约.创世纪》、印度古经《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故事本质内容相同,但存在演绎导致人物名称有差异,但含义相同。 之后,流星雨毁灭了索多玛、蛾摩拉城。 |
BCE1831年 | 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族群入侵苏美尔成功,苏美尔被迫形成联合政权巴比伦尼亚。 |
BCE1824年 | 《旧约.创世纪》雅各全家进埃及,《旧约.创世纪》家族谱记录结束。 亚当-诺亚-亚伯兰家族在埃及生活215年至BCE1609年。 |
BCE1818年 | 库提人入侵两河流域,4年后自行腐朽崩灭。 |
BCE1798年 | 苏美尔支持的阿摩利人首领苏姆-阿布姆在巴比伦城独立,即古巴比伦原始势力,与苏美尔联合抗击埃兰、拉尔萨(苏美尔分裂的另一个势力)。 |
BCE1795年 | 拉尔萨最终打败苏美尔最后一个伊辛王朝,但紧接着3年内又被巴比伦汉谟拉比打败灭亡。 |
BCE1792年 | 古巴比伦王朝继承苏美尔统治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变更纪年历法,从原来的20神历纪年变更为农历纪年,即苏美尔-古巴比伦文献历法变更节点。 |
BCE1750年 | 印度河流域巴勒斯坦地区的哈拉帕文明(BCE2600年-BCE1750年)因被南下抢水抢粮食的游牧民族灭亡。 |
BCE1735年 | 古中国洛阳地区二里头文化(BCE1735年-BCE1530年),夏朝和商朝核心区域,跨朝代遗址。 |
待考 | 因全球气候越来越热,超级曝晒、酷暑和旱灾导致古埃及尼罗河几近枯竭,爆发第二次全国性贫民奴隶大起义。 古中国夏朝伊、洛河枯竭,黄河几近断流,超级干旱和饥荒导致夏朝最终灭亡。 约BCE1700年,古中国西南地区宝墩文化突然迁移或灭亡,应为天火II期灾害所导致。 |
BCE1645年 | 地火II期阻断/风寒期开始,BCE1645年-BCE1500年,以锡拉、桑托林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火山活跃期。灭亡了早期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 |
BCE1609年 | 在太阳辐射升温和火山灰降温的反复极端气温变化下,超级旱灾与寒冷、河流枯竭与暴雨等灾害反复交替,在古埃及的贫民和奴隶生活也愈加艰难。 最终,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出埃及,摩西此时约18岁,也是他第三个40“年”的开始。然后旷野40年历经艰辛寻找永久定居点。 圣经年代历法变更节点,摩西参考同为闪米特语系的19年7闰古巴比伦历法创立了犹太历,取代了早期的20神历纪年和计岁。 |
约BCE1600年 | 古中国商朝建立。夏朝很可能因前期天火II期灾难名存实亡,被取代。 商朝仿照炎黄和大禹时期的全国普查,勘察编制了《山海经》中的大荒经。 |
BCE1595年 | 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结束。 |
BCE1569年 | 希伯来人定居迦南地,开始分地18年。 |
BCE1551年 | 圣经中士师统治阶段339年,至BCE1212年。 |
BCE1379年后 | 埃赫那吞或其子嗣到过美洲,可能对应第五次美洲殖民。应该影响到的中美洲奥尔梅克文化(BCE1300年-BCE100年)、南美洲查文人(BCE1500-BCE400年)和北美切努克族等。奥尔梅克比较残忍的活人祭祀、活人殉葬文化习俗极有可能就是受到古埃及灵魂永生和祭祀文化的影响,所以奥尔梅克文化的前期可能再BCE1379年之后几十年。 |
BCE1250年 | 天火III灾难开始严重。 |
科学研究古希腊城市结构发现从BCE1250-BCE1100年极度干旱。 | |
赫梯于BCE1274年与埃及交战打平,后期又和亲交好,赫梯向埃及求救的楔形文字泥板信说:因为干旱没有粮食无法存活,表明灾害的严重程度。 | |
该干旱期有大量文明灭亡,包括美洲的查文和奥尔梅克,战争根源应该都是为了生存,抢夺水源和粮食产地。 | |
古中国西南地区宝墩文化约BCE1200年急速衰落,三星堆文化约BCE1100年急速中断,都应为天火III期干旱或饥荒战乱导致 | |
BCE1212年 | 因天火干旱灾难引起战乱,希伯来人被外邦人欺压111年。 |
BCE1101年 | 扫罗王40年。 |
BCE1061年 | 大卫王40年。 |
约BCE1046年 | 古中国商朝(约BCE1600-BCE1046年)因干旱、黄河等河水几近枯竭引起的一系列灾难而灭亡。 |
BCE1050年 | 地火III期阻断/风寒期,以中国长白山为首的全球性火山大爆发。 |
BCE1021年 | 犹太王国建立,应该借助了天火灾害结束后的各方势力衰弱局面迅速崛起。 |
约BCE1000年 | 非洲多贡人可能见证了古埃及人路过,前往美洲。 古埃及可能在BCE2600-BCE1300年期间到访过南非,在神消失后,南非土著族群也修建了类似纳斯卡线条图案的碎石墙作为期盼,年代大约在BCE200年左右。由于历法石阵会不停不变动,所以不排除历法石阵的年代要早很多。 |
约BCE900年 | 奥尔梅克拉文塔时期(BCE900年-BCE500年),奥尔梅克圣劳伦佐时期(BCE1300年-BCE900年)被天火III期灭亡后的复兴。 |
BCE744年 | 亚述对外争霸。 |
约BCE700年 | 科学家还在苏格兰等欧洲大陆发现了很多BCE700—BCE300年的石砌堡垒,中间未使用砂浆等粘合剂。但这些石块之间结合的非常紧密,石块与石块之间出现了玻璃化的变化,,其结合处也是气泡和熔岩滴的残余物,表明这些石块曾经经受导致玻璃化过程的温度炙烤。 |
约BCE500年 | 南美洲蒂亚瓦纳科古城约BCE500年建立,原因是神不回来了。极大可能就是古埃及本土自BCE700多年就战乱不断,无暇顾及美洲殖民地,后期更是灭亡了,导致带到美洲的子嗣、贵族、工匠、奴隶等彻底与本土失联。 |
BCE671年 | 埃及第二十七王朝-亚述人征服埃及。 |
BCE664年 | 古埃及灭亡,埃及的明确历史纪年。 |
BCE600年 | 天火IV期灾难加剧。 |
BCE586年 | 犹太王国被迦勒底(新巴比伦王朝)毁灭。 |
BCE525年 | 波斯占领埃及。 |
BCE500年 | 奥尔梅克的特雷.斯萨波特斯时期(BCE500年-BCE100年),拉文塔时期被天火IV期毁灭后的复兴文明。 |
南美洲蒂亚瓦纳科古城建立,帕拉卡斯时期(BCE500年-BCE200年),之后因干旱暴乱灭亡。 | |
BCE380年 | 埃及第三十王朝埃及摆脱波斯独立。 |
BCE332年 |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
BCE200年 | 南美洲蒂亚瓦纳科古城纳斯卡时期(BCE200-CE500年/CE1000年)。 纳斯卡线条时期。 |
美洲第六次殖民,最大可能就是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者由于天火灾难,所以政权不断被消亡又复兴的反复过程。 | |
BCE150年 | 中美洲特奥蒂瓦坎文明(BCE150年—CE100年)建立,风格近似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
BCE100年 | 中美洲奥尔梅克文明(约BCE1300-BCE100年)因干旱、饥荒、暴乱灭亡。 |
CE100年 | 中美洲特奥蒂瓦坎文明(BCE150年—CE100年)因干旱、饥荒灭亡。 |
CE79年 | 地火IV期阻断/风寒期,以CE79年为首的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火山活跃期。维苏威火山爆发埋葬了庞贝古城。 亚历山大城、埃及法老城群被地震、海啸毁灭的时间不确定,但很可能也在这个时期。 |
CE500年 | 南美洲蒂亚瓦纳科古城文化灭亡,但殖民贵族可能延续到CE1000年。 |
CE1276年 | 阿兹特克文明建立,源于北部族群南迁。 |
CE1521年 | 阿兹特克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 |
CE1912年 | 墨西哥独立战争最终胜利,玛雅新编第四太阳纪结束。 |
未来 | 未来的地球自转轴(板块漂移造成的相对轴偏)应该还会继续向原3049前地轴近似状态回偏,也就是大陆环滑动会造成亚欧大陆向南漂移而美洲板块向北漂移,且大陆环也会继续扭曲,与目前板块移动趋势相符合。但因2000年前至今软流层温度都很低,所有板块的漂移速度都会极慢。 |
(注释:上表中黄色内容为重要的天文和地球物理节点,蓝色为历法变更节点)
上表中内容的分析论证过程极其复杂,只能逐一在后继帖子中摘要性阐述,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
-
《诺亚之心》奥尔梅克雨林风景点位置攻略, 2023-10-05
-
《诺亚之心》奇遇触发点与图文教程分享 奇遇制作方法教程, 2023-10-05
-
《诺亚之心》奇遇美女与野兽步骤攻略 美女与野兽奇遇如何激活, 2023-10-05
-
《诺亚之心》奇遇有意义的清扫触发完成攻略,诺亚之心奇遇有意义的清扫触发完成攻略 2023-10-05
-
《诺亚之心》奇遇探索怎么玩 奇遇探索攻略, 2023-10-05
-
《诺亚之心》奇遇怎么触发 明信片奇遇触发条件分享, 2023-10-05
-
《诺亚之心》奇遇怎么样 奇遇玩法介绍, 2023-10-05
-
《诺亚之心》奇遇归乡任务怎么玩,诺亚之心奇遇归乡任务攻略 2023-10-05
-
《诺亚之心》奇遇任务触发方法汇总[多图] 奇遇任务攻略, 2023-10-05
-
《诺亚之心》奇遇任务流程介绍 逃兵奇遇完成图文教程,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