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与避难所》浸水书卷地点介绍与图文攻略说明 浸水书卷位置在哪,
真实的民国时期(之七民国玩家:收藏家张伯驹)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
他是民国四大公子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收藏家,曾经富可敌国,把所有财富都用在了收藏国宝上面。建国后,把这些国宝,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顶级书画,近一半乃张伯驹所捐,被世人誉为“最后的名士”。
他与张学良、袁克文、溥侗并称为民国四大公子。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14日生于河南项城,系张锦芳之子,袁世凯的表侄。
宣统三年(1911年),张伯驹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入天津新学书院,开始了学校生活。
民国三年(1914年),随父亲迁居北京,长居于此。
民国五年(1916年),由其父张镇芳做主,娶安徽亳州女子李月娥为妻。张伯驹本不是张镇芳之子,而是其侄子。因张镇芳无子,遂过继而来。张镇芳将张伯驹视若己出,遍请名师,对其寄予厚望。如此,成就了一代“琴棋书画,风度翩翩”的贵公子。
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伯驹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冯耿光等组织了“国剧学会”。
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937年),张伯驹40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群星闪耀,盛况空前。
民国三十年(1941年),被非法绑架近八个月。是年秋,携全家入秦途中,将国宝《平复帖》缝入衣被。
1952年,经郑振铎推荐任文化部顾问。
1956年,张伯驹将其收藏的部分文物捐给了国家,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
1978年,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批准了吉林省文物局上报的关于对张伯驹的复查结论,当众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1982年2月26日去世,享年84岁。
婚姻生活
在潘素之前张伯驹已有三房妻妾,十五六时由养父张镇芳包办娶了安徽亳州女子李氏,她父亲曾任安徽督军。她和张伯驹一直没有真正的感情,也没有儿女。1939年她故去时,张伯驹都没回天津家里。
张伯驹的第二位夫人邓韵绮原是北京的京韵大鼓艺人,韵绮的名字是张伯驹给起的。她出身贫寒,所以很会料理家庭生活,把北京的生活安排料理得很好。1948年邓韵绮与张伯驹离婚。
张伯驹的第三位夫人王韵缃是苏州人,名字也是张伯驹起的。张镇芳知道王韵缃怀孕后,就把王韵缃接到天津家里同住。王韵缃生下张柳溪之后,爷爷奶奶就没有再让王韵缃母子回北京,而是留在了天津家里。1952年王韵缃也和张伯驹离了婚。
上世纪20年代末,张伯驹去上海后邂逅并娶了潘素。潘素一直留在张伯驹身边,陪伴他度过了坎坷的一生。
收藏及捐赠的国宝级藏品
第一件《道服赞》,小楷,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张伯驹花110两黄金购得,1956年捐赠国家,可谓是旷世珍宝。《道服赞》为范仲淹传世唯一的墨迹,极为珍贵。卷后有宋、元、明、清17家跋。分别钤诸鉴藏印113方。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这卷书法作品展现出北宋时期文人们好穿道服的文雅风俗,也体现了范仲淹抚琴谈易,充满道家豁达之气的另一面。
书卷中内容如下:
道服赞并序。平海书记许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洁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请为赞云: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虚白之室,可以居处。华胥之庭,可以步武。
岂无青紫,宠为辱主。岂无狐貉,骄为祸府。重此如师,畏彼如虎。旌阳之孙,无忝于祖。
文中多用道家典故。“虚白”,语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华胥”,语出《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即梦境、仙境。文章后半部分,是用官服、富人服装与道服相比,把道服当做师长一样敬重。又用“仙人许逊”的典故,希望朋友淡泊名利,才无愧于“仙人许逊”的崇高志向。
【译文】
序:平海书记许大哥制作了一身道服,这是用来所以清其意而洁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请求(为此)撰写一篇赞文如下:
信奉并研习道家学说的人,都是衣裳整洁鲜明。君子穿上它,显得非常逍遥,优游自得。干净整洁的虚白之室,可以用来居住生活。华胥国安乐和平的院子,可以用来散步。难道您是没有高贵的青紫衣服吗?只是您知道骄宠是受辱的根源。难道您是没有用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吗?只是您知道骄宠是受辱的根源。您看重这道服就好像敬重老师一样,畏惧那官服就像害怕老虎一样。您是旌阳仙人许逊的子孙,您的道行无愧于你的先祖许真君。
衣裳楚楚
北宋时期,因皇室极力推崇,道教得到极大的发展,官员及百姓深受其文化的影响。文人士大夫着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宋朝时,书斋生活方式成为文人的一种风尚,而书斋里着道服,更是必不可少。书斋之中,文人着一身道服,读书写字、燃香饮茶,一种清雅、舒畅之气油然而生,集中体现出宋人的生活的雅趣。
道士的服装主要有道冠、道巾、黄道袍等。
道冠,通常用金属或木材制成,其色尚黄,故称黄冠。后人常以黄冠代指道士。
道巾有8种:混元巾、九梁巾、纯阳巾、太极巾、荷叶巾、靠山巾、唐巾和一字巾。
黄道袍是道士的常服。黄道袍也叫大小衫,大多交领斜襟。他们多穿草鞋。宋代道士保持着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抚琴论易
我们常以儒家的角度看范仲淹,但究其一生,其抚琴论易的喜好,深受道家影响。
范仲淹一生爱琴,自称“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范仲淹曾师承当朝琴艺第一的宫廷乐师崔遵度,并问询何为琴,乐师答曰“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琴道之中,范仲淹体悟到“清静平和,性与琴会”,最终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范仲淹对易学的理解,也在后续的文章之中和政治主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示。他常常抚琴论易,将对易理的理解,寄情于琴:“忘忧曾扣《易》,思古即援琴”。而其书法造诣,也在《道服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道服赞》风神隽爽,骨气洞达,顿挫有力,风骨峭拔。行笔清劲瘦硬,结体方正端谨,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笔墨中,书者沉毅、端庄、大器,笔笔到位、精致传神,从笔端规矩、抑扬顿挫间可感受提按转合的节奏韵律。每一笔从起笔到收笔的处理,足见笔触的力量和笔法的成熟与老到。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对研究宋代楷书风格大有裨益。
第二件《平复帖》,它是由晋代陆机所著,是目前传世年代最早的一件名家法帖,而且还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珍贵发帖,曾被专家们称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由此可见这件作品的价值是多么不菲了。在民国的时候,张伯驹花了4万大洋将其拿下,1956年,张伯驹将收藏的《平复帖》无偿捐献给国家,他后来在《陆士衡平复帖》中感慨地写道:“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夙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平复帖》,晋,陆机书,牙色纸本,手卷,纵23.8cm,横20.5cm 。 草隶书9行86字,其中两个字因为纸张损坏脱落了,所以今天能看到的也就84个字。藏故宫博物院。《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平复帖》字体在章草和今草之间,是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平复帖》该帖历来被视为稀世珍宝,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入过宋内府,也曾被民间藏家家藏,一直到清代被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宪皇后收藏到手,后归成亲王。同治年间,被恭亲王奕沂收藏。奕沂死后,把它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溥心畲。最终被张伯驹先生购得,后捐入故宫博物院。不过,观细节图处,可看出,在流传过程中,作品不知是受到了破坏,还是修补,或是被摹写的痕迹。
这篇书法书信里面有一句话是“恐难平复”,后来命名这个法帖时却用了“平复”二字,其中的原因,现在恐怕也是很难说清了。此外这本法帖里面还有许多字句很难解释,在传承过程中,近乎是天书,一直没有得到解读。启功先生是书法大家,也是古文学大师,他对平复帖里的逐字逐行进行了解读,用自己的古文学知识,让这个平复帖最终成了可以通读的整本,完成了平复帖的字义解读工作。但是释读《平复帖》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这也为该帖留下诸多神秘,生发无限的艺术联想,使得《平复帖》更加耐人寻味。
【释文】 “彦先羸瘵 ,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译文】:彦先身体瘦弱多病,担心他很难痊愈康复,刚得病的时候,如果及时救治,不致如此。能维持到现在这个样子,已值得庆幸了。现在又有儿子照顾,可以无虑了。吴子杨第一次来我家,没尽到地主之谊。这时临将西行,再来相见,言谈举止,器宇轩昂,与以前大有不同了。思想前卫,应是他具有的,应予称赞。夏伯荣因为寇乱阻隔,得不到他的消息。
书法风格
如果站在书法的立场上谛视《平复帖》,古意斑斓,字形奇幻而瑰丽。数行章草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毫无扭态和制作的痕迹。正是字里行间的率意简炼,甚至质朴得有些不易识读,难掩书迹放射出来璀璨夺目的光辉。如果从书法实用角度来观照,《平复帖》点画形态硬朗,突出了作者书写时的率性,线条之间很少引带,用笔干净,线质圆浑。笔法淳厚、含蓄、质朴,体势充满古意,非晋人莫能为之。
陆机以文章名世,《平复帖》书法高古,但典雅不足。梁庾肩吾《书品论》列中之下。李嗣真《书品后》列为下上品。可以看出,陆机在当时并非名家。但《平复帖》作为“墨迹法帖之祖”,以其所拥有的远古淳厚气息和质朴的笔意,足以成为我们学习章草墨迹的首选法帖。
一般来说字画修裱一次可以保持两三百年,《平复帖》最后一次修裱应是在明末,1949年以后,故宫博物院对一批重要古书画进行了修裱,由于当时《平复帖》状况还不算最差的,所以并没被划入那批修复文物中。如今它的伤况比较严重,目前,故宫正组织相关专家对这一类需要修复的国宝级书画作全面的评估。因此,像《平复帖》这样比较脆弱的国宝书画,目前尽量不开卷。所以展览是复制品不是原件!!
第三件绘画作品《游春图》,是隋朝著名的画家展子虔的作品,这件作品是世界历史上存在最早的一幅画卷,张伯驹卖掉了自己几处私宅与夫人的首饰,最终将它获得。
《游春图》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 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也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是中国山水绘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展子虔的《游春图》描绘了江南地区早春二月时的景色:树木吐绿,桃杏争芳。一水自左上流下中间,水面宽阔,微波皱起,游艇轻泛。两岸游人三两成群,沿途观赏春景,或步行伫立,或主骑马而仆随后。小桥连岸,坡后有农舍,而山谷中则寺庙隐现。展子虔的《游春图》据说是四季图的一部分,或者是开卷的部分,其余的三个时节图没有流传下来,所以保存下来的古代任何图像资料弥足珍贵,让我们窥探古代先民的文化生活场景,获得直观的感觉,同时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游春图》中的山石树木以细劲流利的墨线勾勒,但无皴笔,树身染深赭色,树叶染浓绿。山石则通体染淡赭色后,石脚染重赭而石身敷青绿重彩。小桥栏杆及寺庙廊柱填朱砂,而人、马、白云则填以白粉。整幅画山石树木的色彩浓郁,但由于中间大片水色的清澈相映,显得艳而不俗。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色彩的使用上,因为要强调春山春树的青绿,故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即为后人称道的“青绿法”。此法由于画面效果金碧辉煌,经后世发展,又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金碧山水”。
《游春图》流传有绪
自创作出来以后,《游春图》一直是名人显士们珍视的画卷,宋徽宗、元成宗之妹大长公主、权臣严嵩等都曾收藏过它,清末被溥仪带至长春。1946年初,日本战败后溥仪仓皇逃走,一些清宫旧藏开始陆续在东北书画市场上出现,一时间引起国内各大收藏家的极度关注,古玩商们更是蜂拥而至,最终被张伯驹收购,《游春图》也使他从豪门巨富变成债台高筑。
故宫的西北角,“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就坐落在这片区域内。这里是整个故宫办公区内唯一设置了门禁的地方。修裱的桌子都是红色,因为宣纸浸水后在红底子上会特别清晰透亮,能让修复师看清画意和字迹,而装裱的桌子通常是黑色,为的是对比明显。刚入行一年的新手修复的手卷,用的是文物的复制品。手卷的修复很难,极考验一位修复师的修复技能。在行内,装裱分苏、沪、扬、京四大流派,苏裱因细腻淡雅,修旧如旧,特别受追捧。故宫修复的书画,都是孤品、绝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虽已主持修复古画无数,时至今日令徐建华印象最深的,仍是1977年他作为副手第一次与师傅共同修复的《游春图》。修复前的《游春图》残破不堪。师徒俩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方案才开始动手。“洗揭补全”是古书画修复的基本步骤。洗,可以去除画心上的污迹和霉斑,但处理不当,会连画意、颜色一同洗掉。《游春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绢本画,“纸寿千年,绢寿八百”,清洗绢本画更要小心谨慎。在上水淋洗前,徐建华用一定浓度的胶矾水轻刷在画心正面,达到固色效果。光是上胶固色,他就前后刷了三遍。把命纸、背纸都去掉,画心背后露出的补条足有上千个。“补条上有画意,弄不好,人的鼻子眼睛就没了。全揭下来也不行,怎么办?当时我们的做法就是揭一半潮一半,涂上糨子,把它贴回去,之后再贴另一半。”就这样,浩大繁复、步步惊心的修复工程持续了半年,《游春图》终于得以重现往日光彩。
调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后,张伯驹再次慷慨解囊,无偿地捐献了几十件自己的珍贵收藏,包括元代仇远的《自书诗》卷、颜辉的《煮茶图》卷、宋代赵伯啸的《白云仙乔图》卷、元代赵子昂的《篆书千字文》卷、明代薛素素《墨兰图》轴、唐人写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明代董其昌的字对、唐人楷书册等等。。
《百花图》宋代杨婕妤的作品,为素绢本,画卷长3米24,分为十七段,每段画一种花卉或景物,画笔精丽,书法俊秀——这幅画卷被认为中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被历代宫廷和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张伯驹本人也对其加盖的收藏印章。也是张最后珍藏的一件珍品。
痴迷京剧
张伯驹,京剧老生,别署冻云楼主。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的造诣和声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爱京剧,曾自言八岁时在下天仙戏院看杨小楼九阵风的戏。
张伯驹学京剧严守传统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调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
1928年,张伯驹正式跟从余叔岩学戏。余叔岩亲教其剧目有《奇冤报》 《战樊城》 《长亭》 《定军山》 《阳平关》 《空城计》 《群英会》 《战宛城》 《黄金台》 《武家坡》 《汾河湾》 《二进宫》等多达四十六出,可谓其一生绝技尽传张伯驹;而只有《太平桥》一出未传,因为余叔岩曾对张伯驹说:“过桥一场,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敌将一枪刺前胸,须两手持枪硬僵尸摔下。饰敌将者、检场者皆须在行,否则易出危险。 ” 未传《太平桥》 ,足见余叔岩对张伯驹的倾尽心力、备极爱护。
余叔岩收徒却寥寥,且教戏极保守,因而很多余派弟子在余叔岩去世后都从张伯驹处得到教益。张伯驹曾感到余叔岩弟子孟小冬的唱腔“只差神韵,稍过火耳” ,经指点,就大有改进。余氏弟子李少春只学了一出《战太平》 ,后又拜张伯驹为师,学了一出《战樊城》 。余派老生张文涓并没有赶上拜余叔岩为师,她的余派戏是借助余叔岩灌音的18张半唱片,唱得滚瓜烂熟,在北京、上海演出后,张伯驹大为欣赏,不但写信指点,并表示愿把自己所学余派戏传给她;从此以后,张文涓往返于京沪之间,前后学了二十余出余派戏并灌了唱片。张伯驹这样的大家学者,不但将毕生收藏的珍品毫无保留的捐献给国家,更无私地将所学余派唱腔传授给后来者,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民国二十六年他四十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在京剧上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他饰孔明、余叔岩的王平、杨小楼的马谡、王凤卿的赵云、程继仙的马岱、陈香雪的司马懿、钱宝森的张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军带报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全馆,当天盛况真是空前。许多外地戏迷远道赶到北京为看这出艺坛绝响,人誉之以杜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剧曾拍摄了纪录电影,传闻原版后流入美国,不知确否。
还珠于民
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无偿捐献出来。政府为此奖励的20万元,被张伯驹婉言谢绝。“他说得很简单,‘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张伯驹,被誉为“天下第一收藏”。张伯驹捐献国宝级文物118件,在当时都是以亿元计,据当时的价值估算,他捐献的文物价值1083亿元,相当于捐献了半个故宫。他对我国文物保护贡献巨大,他字画鉴赏能力堪称绝世奇才。
张伯驹说:“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张伯驹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张伯驹: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张伯驹先生被打成右派后,亲友往来没了,子女也逼着与其“划清界线”,只能偶尔夜里偷偷摸摸的探望一下。即便如此,儿子却发现这些事情似乎从没发生在张伯驹身上一样,他依然悠闲处之,看书、写词、下棋,随遇而安。
后来,陈毅代表党向先生遭受的不公道歉。他说:“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也在所难免,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送我一顶帽子呢?”这种自省、胸怀和豁达,岂是平常人能比拟。 时危见君节,世乱识忠良。
或许也正是他平生这种宠辱不惊、淡泊超然的心境,才安然度过人生诸多危难。张伯驹和潘素始终冷清却又平静的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夫妇俩写字作画,相扶相依,相濡以沫。
张传彩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写道:
“父亲时常教育我说:一个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是大事,不能马虎;除此之外都是小事,不必斤斤计较。”
-
《盐与避难所》浸水书卷地点介绍与图文攻略说明 浸水书卷位置在哪, 2023-10-04
-
《盐与避难所》教派相关信息介绍, 2023-10-04
-
《盐与避难所》开局随身物品哪个好, 2023-10-04
-
《盐与避难所》小丑服怎么获得分享, 2023-10-04
-
《盐与避难所》坚石护符怎么获得, 2023-10-04
-
《盐与避难所》地窖钥匙所在在哪里, 2023-10-04
-
《盐与避难所》前期巨锤和巨斧怎么获得分享, 2023-10-04
-
《盐与避难所》免费获得 Epic冬日活动第十四天, 2023-10-04
-
《盐与避难所》EPIC平台免费领取地址介绍, 2023-10-04
-
《盐与避难所》Epic圣诞每日喜加一活动更新 免费获得, 2023-10-04